【导语】“再睡一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目录
篇1:《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
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
(3)先自度其足()(4)遽契其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答案:
9、(1)到,等到(2)说,讲(3)量长短(4)用刀刻
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篇2: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 察传》
篇3:穿井得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 ) 道之( )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文章《穿井得一人》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
《穿井得一人》阅读答案阅读答案2.到,等到。 传说。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篇4:《穿井得一人》《三人成虎》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题至14题(14分)
(一)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庞恭”一作“庞葱”)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信之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自为知 / 屠自后断其股 (《狼》)
D.而谗言先至/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1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A、久之,目似瞑 (《狼》)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C、有闻而传之者 (《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之行 (《诫子书》)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分)
(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分)
1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2分) D 解析:A.距离 /离开B.相信 /诚信C.自己 /从D.都是“到”的意思
12.(2分)C 解析: C.代词 穿井得一人这件事与例句同 (例句 代词,代这种传言)
13.(1)(3分)我是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动力,并不是说从(在)井里挖到一个活人。(采分点:得,得到;使,使唤,劳动力;句子通畅各一分)
(2)(3分)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采分点:市,街市或市场;明,明显;然而,但是,可是。
14.(4分)宋君对于谣言将信将疑,令人问之于丁氏体现了他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求实求真精神(1分),魏王听信三人成虎,可以看出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缺乏智慧与清醒的头脑。(意思接近即可)(1分)
现实生活中对于传言我们要不听谣,不信谣,做到谣言止于智者。提高自身素质。(意思接近即可)(2分)
篇5:《穿井得一人》说课稿
《穿井得一人》说课稿
一、说教材
《穿井得一人》是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讲读课文《寓言四则》中的一则.第六单元是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想,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看世界。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第六单元正是为了体现这一要求。
语文课标还要求: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穿井得一人》体现了古今中外中的“中”和“古”。六单元四种体裁,这一课是寓言,短小精辟,趣味横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穿井得一人》是文言文,所以需要疏通文意。因为它短小而且浅显,课下注释比较详细,所以学生是可以通过看课后注释疏通文意的,这一点需要做,但可以不用花太多时间。本课还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改变学生害怕写作的现状。
在明确寓言特点之后,我安排了《刻舟求剑》的比较阅读,设计了五个讨论题目(第一个拟示例),布置了课后作业:讲寓言和读《掩耳盗铃》。希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希望学生能够自己编写寓言故事。
第六单元主题:想象之翼一个快速阅读单元,练习重点:
1、每分钟400字2、发挥联想和想象
二、说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课本和学生现状,我拟定了本节课的三个目标。《穿井得一人》是文言文,所以需要疏通文意。因为它短小而且浅显,课下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当中已经有了一些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学生是可以通过看课后注释疏通文意的,根据学生现状,我拟定了第一个目标----知识目标:学生借助课后注释阅读短文,疏通文意。因为本课是想象单元中的寓言,所以让学生认识,明确寓言的`特点,也是教学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能够通过有趣的故事,悟出道理,这是想象合理存在的要求,所以我把它列为重点。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依据课标要求拟将激发想象力作为本课主要目标;学生达成此目标,会大大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会从生活事物中悟出道理,也会给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
(一)速读法寓言先有一个故事,短小而且有趣,可以让学生在速读中快速了解故事。
(二)探究拓展法寓言的寓意需要学生概况,还可以多角度概况,探究很有必要。激发想象力需要拓展,我安排了《刻舟求剑》的比较阅读,设计了五个讨论题目(第一个拟示例),布置了课后作业:讲寓言和读《掩耳盗铃》。希望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说过程教什么,为什么教最重要,其次才是怎么教。具体教学过程见教学设计。
篇6:《穿井得一人》译文
《穿井得一人》译文
《穿井得一人》出于《吕氏春秋》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可以得到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这篇文章已被收入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寓言四则》里。
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基本信息
出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收入鄂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改名为《穿井得一人》,20收入人教社新版语文教科书中(与两篇《伊索寓言》及列子作品《杞人忧天》同属《寓言四则》[1] ,本则录音由梓君朗读[2] )。
原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到远处去打水浇田,因此常有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问明情况,丁家人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启示:
这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对于传言应开动脑筋思考,仔细辨别,不能轻信谣言,否则就会闹出以讹传讹,三人成虎的笑话,使事情的真相被传得面目全非。
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
篇7: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篇8:穿井得一人翻译
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吕氏春秋》中的《察传》篇。
对于听到的传说不能不加考察,许多事经过多次传说,往往会把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丁氏明明是说挖了一口井,就省下了一个打水的劳动力,而传闻把它说成“穿井得到了一个人”。其间相差何止万里。所以,作者在本文末尾说:“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这篇文章启发我们,要提倡调查研究,反对人云亦云。一般人所以犯大错误就是由于听信传闻而不加考察。所以,对于传闻应当慎重考察分析,辨明真相,搞清问题,便是好事;如果妄听妄信,常常会上当,成为坏事,甚至会造成身死国亡的大祸。例如:战国时代吴王从大宰伯嚭那里听到越王勾践求和的传闻,信以为真,对勾践不加警惕,结果国亡身死。这类历史教训是不乏其例的,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会经常听到许多谣言,如果我们不加以考察,就会受骗上当。古人说:“谣言止于智者。”“智者”就是聪明人,有头脑的人,会辨别分析的人。我们从小就要学“智者”,养成调查研究、思考分析的好习惯,学会根据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景来分析听到的`传闻,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景。
篇9:穿井得一人翻译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共同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我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讹传讹的危害;不要轻易相信传言蛮语,不要传播未经自我考察的话,切忌道听途说。在交际中,语言表达做到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篇10:穿井得一人翻译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 穿井得一人翻译
《穿井得一人》阅读练习及答案(精选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