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3-03 03:54:16 作者:好无聊啊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好无聊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 要: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本文着重对韩国新村运动的发起、发展过程、发展趋势、新时期政府职能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客观的介绍和分析。

一、发起新村运动的社会背景和科学依据

韩国山多,耕地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才资本的形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两项至关重要:(1)国民的科技水平;(2)国民的生活伦理(work ethic)水平。1945年韩国光复后,国家的科技水平日益提高,为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韩国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科技的发展速度。毁灭性的朝鲜战争,加上长年的政治**,以及循环往复的通货膨胀严重地破坏了韩国国民勤俭节约、相互信任的良好社会风尚和民风民俗。自60年代以来,韩国工农业发展、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严重失衡,因贫富差距爆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的矛盾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加上**频繁,社会不断动荡,民愤一触即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大批农村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一到政界选举之际,政治家们为了增加选票,提出很多不能兑现的口号作为政治资本,腐蚀了农民健康、淳朴、自助、自立精神。

科技水平新村运动 的正面效应 社会伦理道德水平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年度)

图 新村运动与韩国国民科技水平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

韩国的学者们认为,要想提高人力资本两个重要因素的水平,必须通过一种措施提高国民的生活伦理水平,使其与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相辅相成、比翼双飞,才能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社会进步(见图)。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扩大,从国外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并不难,但是国民的伦理道德水平,如勤勉、诚信、节俭、自助、平等、合作等思想、精神、意识是永远无法用金钱和引进获取的。国民的生活伦理与本国国民的文化、宗教、道德、民族、民俗等内在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一个国家国民的生活伦理道德具有必须依靠本国国民树立与提高的本质特征。如果通过一种具有感召力的活动和国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而不是政治运动,使国民长期受抑制而潜在的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再次迸发出来,就会释放出无穷无尽的效能。60年代末,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已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这种社会背景,从客观上要求韩国的农民振奋精神,勤勉、自助和合作,官民一体,建设家乡,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新村运动的发起过程、主要内容和社会效益

(一)新村运动的发起过程

韩国政府自1962--1971年实施了第一、二个经济发展5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第一个5年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而农业发展速度仅为5.3%,第二个5年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前后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城市居民和农民的年平均收入也拉大了差距,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在全国农村人口中,经营不足1公顷耕地的农户占67%,他们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而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950年的70%降到1971年的46%。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

为解决这一农村与社会问题,韩国政府在实施第三个5年计划时(1972--1976),把“工农业的均衡发展”、“农水产经济的开发”,放在经济发展三大目标之首位(其它两个目标是扩大出口和发展重化学工业)。在此期间,韩国政府投资20亿美元,启动农村地区的综合开发。但由于有效利用资金投入的`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加上农民立足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不足,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意识匮乏,导致资金投入效益并不明显。根据这种实际情况,韩国政府自1970年开始发起了“新村运动”,并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和纽带,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以勤勉、自助、协同为基本精神的新村运动先在农村开展以后,以振兴国家为动力,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向全国范围扩大。

1970年11月至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的所有农村免费平均提供了300袋水泥,并限制农户不得自行处理水泥,而要用于村里的公共事业。当时韩国的农村平均每村有80多户农民,每户4袋水泥,按当时的市价计算相当于4000韩圆的政府支援。地方政府为了利用好这些物质,设计了近20种建设项目,如修建桥梁、公共浴池、洗衣场所,修筑河堤,改善饮水条件和房屋、村级公路等。

村民们得到这些援助物质后,纷纷组织动员起来,共同出力合作完成了村里的公共事业。发起新村运动的第一年,村民的反映比政府预期的还要好。第一年,全国35000个村庄中的16000多个村表现积极,成绩显著;第二年,政府对这些成绩显著的村庄继续提供援助物质,平均每村增加到500袋水泥和1吨钢筋。政府还将35000个村划分成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佳划为自立村,最差的划为基础村。政府的援助物质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农村中的约1/3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基础村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为自立村。Ffm GL EC Q.`G '% 9-YSeh ) /X=D?tUSn法学本科毕业论文zu}r 96\\*7 A7?x gDP?X %% 9Ng1O

(二)新村运动的发展过程

韩国政府在组织实施新村运动的过程中,制定了阶段性目标,至今已开展30年,取得了超出预期目标的效果,实现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跨越式、超常规发展的模式。论文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1.基础建设阶段(1971--1973年)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如改善厨房、屋顶、厕所,修筑围墙、公路、公用洗衣场,改良作物、蔬果、蓄禽品种等。自1970年冬季开始,政府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质,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勤勉、自助、协同精神。由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和组织实施,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新村运动经过基础建设阶段,初步改变了农村的生活居住条件,引起了广大农民的共鸣,调动了他们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

2.扩散阶段(1974--1976年)

在这一阶段,新村运动迅速向城镇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原来划分的自立村,根据村民的收入情况改划为福利村。新村建设的重点从基础阶段的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了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以及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卓有成就的农村提供贷款,并在各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在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业连年实现了丰收。

3.充实和提高阶段(1977--1980年)

在这一期间,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社区经济的开发日趋红火,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为广大农村提供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住宅和农工开发区建设。在这一阶段,国内政治不断动荡,新村运动受到种种批评和责难。经过调整以后,新村运动从政府主导的“下乡式运动”转变为民间自发,更加注重活动内涵、发展规律和社会实效的群众活动。

4.转变为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

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了有关新村运动的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来承担。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以及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手段,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继续提高农民收入等。当时,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了城市居民生活水准。

5.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以后)

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派繁荣气象从城市开始逐步向四周农村地区扩散,新村运动也带有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的特征。政府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同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新村运动转变为国民自我发展阶段以后,为在运动初期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逐步弱化,而具有客观生存与发展规律,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在不断优化其结构中生机昂然地传承着新村运动的精神和理念,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三)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社会效益

篇2:韩国新村运动30年

韩国新村运动30年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韩国政府和学者们基于国情和农情,经过科学论证,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跨越式发展.

作 者:李水山  作者单位: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刊 名:中国国情国力  CSSCI英文刊名:CHINA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STRENGTH 年,卷(期):2006 “”(3) 分类号: 关键词: 

篇3:赴韩国新村运动的考察报告

赴韩国新村运动的考察报告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政府基于国情,组织实施了新村运动,即农村重建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高度增长起来的经济创造了“汉江的奇迹”,而这些做法对我们目前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受贵州省农业厅派遣,20**年10月21日至11月3日,我们一行 10人在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黄俊明同志的带领下,对韩国的新农村运动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

由于长期受战争和政治**影响,在新村运动之前,韩国农村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状态。1962年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82美元,农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3%,农业劳动力占就业总人口的63%。全国250万农户中80%住茅草房,只有20%的农户通电,5万个自然村只有60%通汽车。“住草屋,点油灯,吃两顿饭”,是当时韩国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极其落后,许多物品由人来背或由牲畜驮载,没有任何村庄规划,农民的房子随意建造,村庄内道路狭窄,动力机械进入不了农民的院子。

韩国政府重视城市工业发展的政策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农业发展后继乏力。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工业发展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人均gnp间翻了两番,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乡村发展长期受到忽略,政府各级官员普遍缺乏推动农业发展的热情,农村公共设施和生产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而农产品贸易的市场条件又对农民不利,农产品价格过低,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几乎不能维持生计。新村运动前,工农业发展失调,增长速度差距拉大,第一个5个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7.8%,农业发展速度仅 5.3%,第二个5个发展计划中工业发展速度为10.5%,而农业发展速度只有2.5%。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差距拉大,1962年的农户年平均收入是城市居民的71%,而1970年降到61%。当时,全国农村人口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村人口出现大量无序迁移,并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农业发展后继无人,部分地区甚至濒临崩溃的边缘。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城乡发展失衡,加上周围国际环境复杂、国家分裂、市场开放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成熟等因素,韩国开始出现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农业基础薄弱,农村教育落后,农民普遍缺乏自信,鄙视、逃离和离弃农业、农村的风气蔓延,大批年轻人纷纷涌入大城市。东西方文明和价值观相互冲撞,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蔓延,一次又一次冲击着农村原有的传统文化、伦理和秩序。收入分配不公,暴发户和贫困户之间矛盾加剧,社会出现动荡。

这种社会背景客观上要求韩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问题,树立农民勤勉、自助精神,官民共建农村家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使得韩国政府已有一定的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之间的差距。

二、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自上而下的农村现代化运动。运动以勤勉、自助、合作为基本精神,以振兴国家为动力,通过政府支援、农民自主的方式,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开发项目,带动农民自发开展家乡建设活动。新村运动在农村率先开展后,迅速波及工厂、学校及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国民运动,对促进韩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奠定了韩国国民的时代精神、国家伦理、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文明秩序。

新村运动从1970年正式发起到现在,经历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其间,根据运动目标和内容的差异可分为基础建设、扩散、充实提高、国民自发和自我发展5个不同的阶段。

⑴基础建设阶段(1970年-1973年)。这是打基础的阶段,主要目标是改善农民居住条件。重点实施了改善生活环境工程、增加收入工程和思想态度变革三大工程。改善生活环境工程重点是拓宽村子内道路,开设户外洗衣设施,将传统的屋顶,围墙,厨房和厕所更换为更耐用或更现代的设施。增加收入工程的重点是通过拓宽农用道路,改良土壤,种子改良和农民之间的劳动合作增加农业收入。思想变革工程目的是改变消极的思想和态度。重点是消除社会没落观,鼓励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创建合作的氛围。1970年11月-1971年7月,韩国政府为全国3.5万个村每村分配 335袋水泥,要求开展政府拟定的20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换房顶(把草房顶换成铁皮或其他比较坚固的房顶),修整村中的小巷,建公共澡堂、公共洗衣处、公共饮水设施,绿化荒山,改善厨房、厕所,修筑围墙、公路,改良作物、蔬果、畜禽品种以及架桥、修路、盖会馆(村活动室)和建设卫生保健等福利项目。为了积极有效配合“新村运动”和相关工程的实施,中央和地方政府成立了各种机构和扶持系统。在中央内务部直接领导下建立了全国性组织“新村运动中央协议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协议会网络,同时建立新村运动中央研修院,培养大批新村指导员。

新村运动第一年,全国3.5万个村庄中有1.6万多个村表现积极,成效显著,政府又给它们加拨了500袋水泥、1吨钢筋。同时,政府规定,后进村如果下一年干得好,还可以追加给1000袋水泥。为进一步激发各村的积极性,政府还把全国的村分成三等:自立村(最好)、自助村(次之)、基础村(最差)。在每个村前都树立牌子,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1973年,全国约1/3的村被划成基础村,此后,基础村迅速减少,到1978年已基本上消失,约有2/3的村升级为自立村。政府的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广大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农民生活居住条件得到初步改变。

⑵扩展阶段(1974-1976年)。这是新村运动的全面发展阶段,由乡村至城市,出现工厂新村运动、公司新村运动、学校新村运动、街道新村运动等,成为全国性的现代化建设活动。新村建设的重点从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发展为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修建村民会馆和自来水设施,生产公用设施,新建住房,发展多种经营。

这一阶段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着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这期间政府推出了“第二次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事业”,也称“建设新村运动增加收入事业”。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以郡为单位,在137个地区大力倡导、重点开发21个经济作物品种,山区发展牧业、造经济林等,共有75万农户参加,政府主要在财力和技术上给予支持。二是推广农业技术,广泛普及高产水稻新品种“统一稻”的种植。1974年水稻产量达到 3800万石,首次实现大米自给目标,1975-1978年达到自给有余。

政府对新村指导员、国家各级公务员、社会各界负责人分批进行了新村教育;对成就突出的农村提供贷款,并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动员理工科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教师、科技人员轮流到农村巡回讲授和推广科技文化知识和技术。

在这一阶段,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⑶充实提高阶段(1977-1980年)。这是新村运动的自立发展阶段。政府推进新村运动的工作重点放在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和特产农业,积极推动农村保险业的发展。据统计,1978年农村企业达到384个,1980个增加到790个。同时,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政府提供了各种建材,支援农村的文化设施和开发区建设。

⑷国民自发运动阶段(1981-1988年)。在这一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政策与措施,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民间组织。新村运动的培训和信息宣传工作改由民间组织承担,政府的工作重点定位为制订规划和开展协调以及提供必要的财政、物质、技术支持,着重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继续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和文化环境。这一时期农村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已接近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准。

⑸自我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随着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村运动也逐渐呈现鲜明的社区文明建设与经济开发特征。政府致力于国民伦理道德建设、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民主与法制教育,倡导全体公民自觉抵制各种社会不良现象,并积极推动城乡流通业的发展。新村运动初期为启动农村经济、文化活动而建立的政府机构及其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逐步弱化,而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机构,如农业科技推广、培训组织,农村教育机构,农协,流通、农村综合开发、农村经济研究等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并逐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新村运动的主要政策、措施

韩国新村运动的许多项目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措施扶持下开展的,这些政策措施主要有:

⑴建立高效统一的新村运动组织管理机构。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建立了系统的新村运动组织机构和工作程序。中央成立了“中央协议会”,直属内务部,内务部长任议长,中央部委副部级官员担任议员。地方各级政府按中央模式设立了相应的地方协议会。村级设立开发委员会,由10—12名村里有识之士及农民代表、新村指导员组成,里长或新村指导员任议长,具体筹划、协调和执行村级新村运动。村开发委员会根据中央协议会的基本方针,制定具体的开发项目和实施操作方案,再经促进委员会,市、郡协议会,逐级上报到道、中央协议会,重大事项由中央、道协议会研究决定。

⑵实施农村经济、文化全方位建设战略。新村运动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战略向前推进。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农村公路、农民住宅,自来水改造和农村电气化等实实在在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工程上。随着新村运动的深入开展,政府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高产水稻品种,鼓励发展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并积极推动农村保险、金融的发展。修建村民会馆、敬老院、读书室、运动场、娱乐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通过举办文艺活动、各类培训,激发村民的勤勉、自助、协同、奉献精神。

⑶制定科学、严格的新村运动管理制度。首先,强化了各级公务员的责任。面、邑和市、郡两级公务员每人联系、帮扶4个村;道一级课长和局长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负责一个道。其次,对各级政府新村运动职责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面(相当于乡镇)级管理职责:面政府公务员每天在村调查研究,检查督促新村运动执行情况,收集整理有关数据,并向面长报告,面长通过建立图表档案及时收集分析有关情况,每天或每周向郡守报告有关统计数据。郡级(相当于县)管理职责:及时发现农村基层组织有关情况,检查监督中央分配下达的支援物资是否及时、准确地送到面、村。道(相当于省)、中央级管理职责:及时掌握郡、面、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和调整有关政策措施,各道(省)政府及时收集有关情况并写成报告,每月或定期向内务部部长报告。内务部长收集分析全国的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有关政策。内务部长委托大学教授,并根据情况派中央有关部委官员,负责全国新村运动的检查监督工作。

⑷设立奖勤罚懒机制。一是政府在人财物的支援上实施奖优罚劣的分配政策。根据各村完成公共事业的成绩好坏。把全国3.5万个村划分为自立、自助、基础三级,成绩最好划为自立村,最差的为基础村。新村运动第二年政府的援助物资只分给自立村和自助村。在政府架设电力线路时,干出成效的,即使再偏远,也予以优先考虑。二是尽管新村建设指导者不拿报酬,但政府也给予精神和其他物质奖励,如发勋章,有权随时面见行政官员,优先选拔做国家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百名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三是对县乡两级公务员实行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干得好的提拔,干得不好的调往山区和岛屿工作。

⑸实施村民监督制度。建立村民监督制度以保证政府投入的财力和物资的有效使用。一是所有的财物以村为单位申报领用,政府各部门不参与工程建设。每村委派一名公务员具体负责统计工作并接受村民监督,政府把能否及时、准确无误地将中央分配的支援物资送到村里作为考核公务员素质的重要标准,公务员的晋职加薪与其在新村工作中的政绩、水平挂钩。二是各村村民代表可参与郡、面政府的有关决策会议,可以约见市长、郡守,并当面提出问题、批评与建议。

⑹政府提供一定的物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是对新村运动前期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了相当于政府预算1% 的资金,向农民发放长达30年的低息贷款,并为农村争取国际组织贷款,政府有关支农资金通过农协直接发放到户。二是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和民居建设必要的技术支持,如帮助进行村镇建设规划,推荐标准住宅图纸,派技术人员指导道路桥梁建设等。

⑺强化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一是成立新村运动培训机构,加强对新村运动的教育与指导。1972年成立中央研修院对社会各阶层的核心骨干人员和中坚农民进行培训,举办了骨干农民培训班、新村指导员班、农协管理干部班、妇女指导员班、农村教育骨干人员班等共二十四种培训班,通过集体住宿、集中讨论、生活教育等三个环节达到教育的目的。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地区开发、意识革新、经营革新、青少年教育等七个方面。到 1995年,各层次的新村教育共培训34.2万多人次。通过新村教育,中央研修院培养了一大批献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骨干。二是实施“志愿指导员”制度。全国共有300万新村运动指导员(农村、城市等基层单位运动骨干),除本职工作外,他们无偿提供劳动。

韩国政府的这些政策、措施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切中农村实际,解决了存在的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村运动的快速发展。

四、新村运动的主要成就

新村运动不仅改善了韩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也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并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⑴新村运动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破旧落后的面貌,缩小了城乡差距,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首先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到20世纪70年代末,修建桥梁7000多座,改善了村庄道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建设了大量新村会馆和24000座水库;基本实现了农村电气化,农民晚上点油灯的景象开始消失;改变了农村地区靠家庭主妇头顶运水的传统习惯,大多数农户从住处可得到方便卫生的饮用水;传统的茅草屋顶开始消失,全部农民都住进了瓦片或彩钢顶的房屋,就XX区和海岛渔村的农民都住上了设计新颖、舒适方便的砖瓦房。其次是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差距缩小。道路的改善促进了对动力机械的引进,1980-1990年间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区域开发,建设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推进农村金融业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等多种措施,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世纪70年代中期曾一度超过了城市居民。1967-1976年间,农民家庭收入从12456韩元增加到96355韩元,增长约8倍,而这期间城市工人的收入从 20720韩元增加到95980韩元,增长约5倍。1979年,农民收入平均达到城市工人收入的84.7%,1993年已达到95.5%。到,农村百户农民彩电拥有率123.6%、电冰箱105%、汽车20.9%、煤气炉100.4%、电话99.9%、计算机6.7%。

⑵新村运动是一场通过物质文明建设带动伦理精神建设的国民运动,改变了国民的精神面貌,成为激励韩国不断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宝贵财富。农民的思想伦理从宿命的“贫穷是我们的命运,我们做不到”等守旧悲观观念转变到“我们能做”、“干,就能成功”、“我们要靠勤劳致富”,大大增加了韩国农民的信心,树立他们自信与合作的良好精神道德风貌。新村运动所倡导的“勤劳、自助、合作”精神转化成农民良好的生活伦理精神,弥补了当时韩科学技术水平低的不足,提高了整体人力资本质量,促进了韩国经济持续发展。

新村运动通过挖掘民众潜在的“美”和“善”,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了人们合作与和谐共处的意识,缓解了民众的不良情绪,弥补了政府工作的疏漏和社会发展的盲区,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韩国前总理、“新村运动”中央会会长李寿成认为,新村运动是提高国民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和社会凝聚力的良好载体,人们参加“新村运动”,不仅能改变农村和国家的面貌,更能提高社会整体的思想道德水准。韩国的“新村运动”既是农村城市化的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润滑剂。

三十多年来,“新村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影响面和感染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一种广泛而长期的社会互助运动,也成为时代精神、国家伦理的象征,激励着韩国人民不断创新与开拓。目前,韩国新村中央研修院人气仍不减当年。新村运动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农村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到城市社会,“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帮助恢复经济运动”、“全国公园化运动”、“讲道德守纪律运动”、“爱护环境运动”等各种活动都是新村运动在城市社区的具体体现。1988年汉城奥运会时开展的“奥林匹克新村运动”和亚洲金融危机时为拯救国家经济开展的`“捐金运动”都是“新村运动”的组成部分,为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和渡过亚洲金融危机作出了贡献。根据韩国媒体的社会调查,新村运动的社会影响和效益超出奥运会和“京釜高速公路”(曾经是激励和牵引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象征)。

⑶新村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提升了韩国的国际形象。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韩国农村摆脱了贫穷与落后面貌,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为其他国家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范例。韩国新村运动的影响早已跨出国界,其成就和经验得到了联合国有关组织的肯定,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先后有130多个国家派出12000多人参观、学习和取经。越南、蒙古、菲律宾、俄罗斯、刚果等国家的总统和部长先后率考察团赴韩国学习、取经,并与韩国建立了友好交流和合作关系。

韩国新村运动在国家发展和社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新村运动的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实践;在城镇开展此项活动并不理想;因过分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和依赖行政手段,助长了农民依赖政府号召和组织的思想;农村劳动力后继乏人日趋严重;对乌拉圭回合以后开放农产品市场缺乏研究;对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发展效益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都没有更为有效的对策等。在这一期间,韩国的新村运动组织也组织开展过一些有效的活动,如“一区一社一村一品运动”、“农产品直销”、“城乡姊妹联系”、“文明市民和家庭活动”,以及敬老、环保、交通安全等活动。

韩国新村运动不仅对韩城经济有很大影响,而且对政治、社会也有很大的影响。高度增长起来的经济,进一步激发了“只要做就可以”的国民意识,提高了国民的自信心。如今新村运动随着国内形势的世界化、开放他、区域化的变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已应用于解决韩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方案之一。

五、新村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韩国新村运动大大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新农村建设方兴未艾,“三农”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考察学习,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⑴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市化可以同时并举。一国或一个区域是否要等到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开始扶持农业发展?农村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之间是否必然存在一个漫长的滞后期?韩国新村运动经验表明,只要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可以尽早解决。而且,农村的发展不仅不会延缓工业化进程,反而能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和人力、物力支持,进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农业结构占gdp的15.4%,从这两个基本指标看,与韩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较为接近,快速推进农村现代化的时机已经成熟。

⑵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民的广泛参与。韩国新村运动是一场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群众广泛参与的运动。新村运动的成功开展与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治强人朴正熙总统的大力倡导与热情支持密不可分。韩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建立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内务部在道(省)、郡(县)、面(乡镇)建立了相应行政机构对新村运动进行协调、服务、培训、指导;政府还为新村运动提供了有效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据统计,从1970-1980年,韩国政府的财政累计向新村运动投入2.8万亿韩元(约相当于197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农民乃至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新村运动取得成功的关键。政府虽大力支持新村运动,但并不包办一切。上什么项目、项目的进度如何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新村运动的组织实施者是从农民中选出的“指导者”,而不是具有准公务员性质的“里长”(相当于我们的村长)。即使政府认为对农民有益的事情也要先征求农民的意愿,真正让农民成为各项农村建设事业的主体,决不强制推行。因此,新村运动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1970-1980年,参加人数累计达11亿人次(1970年韩国总人口才3200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注重激发农民的自信心、创造性。如果过分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沿袭过去那种行政推动的强制式、命令式工作作风,势必抑制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新农村建设也不可能取得成功。

⑶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韩国新村运动中建立的奖勤罚懒、榜样激励的有效机制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要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

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安排,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农村现代化建设涉及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统筹规划,有序安排。韩国新村运动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以村庄建设为着力点,以国家财力为基础,注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实施了先易后难、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重点突出、循序渐进的战略,保证了新村运动的顺利推进。同样,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是任重道远,头绪繁多,既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又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均衡的城乡福利政策和基层民主体制,加强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还需要考虑各地的差异和具体情况以区别对待。我们应认真学习韩国经验,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先从乡村道路和村容村貌改造等小型工程入手,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建设村容整洁,生活、生产便利的新农村,树立农民立足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自治管理和文化建设,使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⑸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加强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农民素质的提高。韩国新村运动始终注重教育和培训工作,设立了中央研修院并在地方设立了相应的培训机构;采取了请成功者介绍经验、政府官员进行政策说明、实地考察、研究讨论、制订计划等灵活实用的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强调“精神”培养,把参与相关工作的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也派到研修院,与“指导员”结对子,同吃同住、同培训,成功地探索出一条教育培养之路。新村运动不仅培养了大批运动“指导者”和运动骨干,而且对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为新村运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样,我们也应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机构、研究机构和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注重结合实际,讲究实效,解决实际问题,塑造民族精神,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把中央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尽快缩小城乡差别,尽早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总之,农业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又是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提高我市整体经济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关键的是激发农民的内动力,从农村的现实出发整体规划,分阶段有序地系统推进,而其根本出路是科技和教育,极大地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现实生产力,实现我市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篇4: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影响

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影响

21st century is the century of technology. Nowadays, technology is everywhere around us.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has a significant affact toward the society. Several technologies that we usually use are the internet, computer, and cellphone. These new technologies make our life much easier and better.

Firs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changes our life. Decades ago, people needed to do lots of complex calculation on hand because they did not have computer, and more obvious, they did not have the software for calculation. As the result of that, people spent hours on the equations that a computer can solve in just a minute. Since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people are able to use some kind of software to compute lots of complex functions and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Computer becomes the most helpful equipment for the sciencists because they can use their time more efficiently.

Also, internet is another useful tool for us toda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rings a great impact toward the society. Instead of going to library and fliping all the books to figure out some information, we can just simply use a mouse and click on the website to do research. The internet leads us to a place where we can find unlimited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It makes our life much easier and better.

The last technology is cellphone. Nowadays, many people have a cellphone. But it just appears on the market for about 10 years. It is very convenience to the users because we can talk to anyone we want with a phone as small as a wallet. Also, we can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by making a phone call instead of sending letters. It is very fast and useful way to communicate.

In conclusion, I believe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brings significant impact to our life. It is very helpful to us and I believe technology will keep improving in future.

I HOPE IT HELPS!

篇5:非典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非典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尽管我省尚未发生非典疫情,但非典仍给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些影响,既有即期的,也有滞后的';既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

作 者:郝嘉伍  作者单位:贵州省政府办公厅,贵州,贵阳,550003 刊 名: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5(3) 分类号:F124.9 关键词:非典   经济   贵州  

篇6:浅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影响的.范围比较广泛,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加强环境保护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 者:刘宇光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垦区环境监察支队,黑龙江,哈尔滨,150036 期 刊:黑龙江科技信息   Journal: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2010, “”(17) 分类号:X5 关键词: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影响   

篇7:限韩令对韩国会有什么影响

禁韩令韩国消息

禁韩令名单外流谣言

目前韩国的《韩联社》已经证实此事是个谣传。韩国两大明星经纪公司SM和JYP也表示,旗下的韩国艺人在中国的演艺工作正常进行,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限韩令对韩国的影响

在“限韩令”的影响下,韩国娱乐企业市值开始大跌,YG和SM等主要娱乐公司的股值全面下跌,达到一年以来的最低点,JYP,F&C娱乐也都伴着约5%的下浮。投资分析师表示:“虽然带着部分谣传信息,但是限制的大方向很难否定。因中韩合作已经非常深入,韩流限制政策可能是一时外交政策的一部分,全面限制的可能性低,但是考虑目前的不确定性,近期的投资活动要格外谨慎。”

有不愿透露姓名的韩国演艺界人士向韩国媒体《TV报道》透露,目前韩国艺人来中国的商用签证变得困难,除了邀请函所需材料增加之外,签证被拒案例中还不乏知名艺人,对于拒签情况不给明确缘由,这让大家更加紧张。

“限韩令”首当其冲的负面影响,是让韩国海外演出市场亮起红灯。有业内人士指出,韩国国内的演出市场几年前已经全灭,无法取得经济效应,这时出现巨大的中国市场提供活力,演出费是平均5倍左右,也促成了不少中韩合作项目。

据《先驱经济》报道,一位音乐界人士担忧地说:“本次萨德事件恐怕会重复在日本的‘独岛事件’对韩流的影响,当时积累了的韩流受到巨大打击,瞬间崩塌,之后经过5年努力,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重新点燃演出市场活力,如果现在失去中国市场,打击会是日本市场的3、4倍,而且关键是,没有可替代市场,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面临失去最大市场的可能性,而束手无策的局面,韩国娱乐界忧心忡忡。

另一位演艺界人士告诉《TV报道》:“广电总局针对电视台有过通知,但对于网络内容、电影合作并未得到政府的官方通知,大家都在谨慎观望着。不管如何,韩国艺人、工作人员的全面限制会带来双边的损失,所以大家都期盼,这是警告性的。但如果中国政府层面出台全面限制政策,我们也束手无策。”

某韩国大型娱乐企划公司的高层不禁感叹:“该爆发的终于爆发了。中国电视台对于韩国明星出现而逐渐积累的抗拒心理,通过萨德问题爆发,变成反韩情绪,预计会带来很大的打击。”

篇8:运动对孩子身高的影响

很多人都想拥有标准的身高,长得 太矮在想谈女朋友方面会有一些困扰,所以要在长身高的黄金阶段多做一些运动,在饮食上也要多做调理。因为这些都是对身高很重要的因素,身高要依靠什么?依靠自身的脑垂体分泌还有运动饮食睡眠和我们的身高都是分不开的,有些人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导致身高矮。

第一, 未完成发育的儿童少年长骨骨干两端有骨骺存在,骨干与骺之间有骺软骨,被称为生长板。在生长发育期,骺软骨会不断生长,又不断沉淀钙盐、骨化,使骨的长度不断增加,当骺软骨完全骨化并与骨干愈合时,骨的长度就不再增加了,这也意味着身高的长势减弱甚至停止。

第二、儿童青少年在运动过程中,会由于血液循环加速,使正处于发育时期的骨组织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促进了骨塑建过程加快;同时,运动时肌肉收缩牵拉骨骼使骨承受一定的压力和张力对骨和骺软骨板(生长板)的生长起到积极的刺激作用,促进生长板的增生,加速骨的生长。这对身高的增长产生了促进作用。

如上所述希望给予大家一个参考,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要注意休息,千万不要熬夜,这个时候还要注意多让孩子运动,毕竟运动和饮食才能更好的促进身高,现在的孩子压力都很,整天都为了学习和上补习班。作业到半夜还没完成,最重要的是开心和睡眠,让孩子热爱运动。

篇9:社会文化对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影响

【摘要】文章以社会文化发展为线索,探讨了社会文化对韩国当代德育影响的三个方面:儒家文化是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摇篮;美、日德育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创新条件;独特的家庭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突出体现。在分析韩国德育特色的同时,也对中国提出了一些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韩国;社会文化;道德教育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教育全球化的一个时代。而这种教育全球化集中反映到了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方面,国家的振兴,民族的振兴都系于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就是道德品质教育。韩国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发展上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同时,韩国的崛起同其社会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通过对韩国社会文化的进行介绍与分析,将有助于更好地借鉴韩国德育的成功经验,有效地推动中国德育工作的改进。

一、儒家文化是韩国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摇篮

(一)儒家伦理在韩国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发展

起源于中国的儒家文化传入韩国已有漫长的历史,在韩国的文化史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德育教育中,自从儒家文化传入韩国以来,便开始生根发芽。其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时期。1. 光复时期(1945~1961年);韩国光复后,教育从原来的奴化教育、殖民主义教育制度中摆脱出来,树立了民主、民族主义教育思想,建立新的教育制度,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当时把“弘益人间”作为韩国德育教育的理念,即“ 教育的宗旨是在弘益人间的理念下,协助所有人完善其个人品德、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公民应具有的资格,使其为民主国家的建设服务并努力实现全人类繁荣的理想。”而这一教育理念确立的理由就是:弘益人间既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又与儒家文化中强调仁义,博爱的思想相通。这一理念一直沿用至今。2. 经济腾飞时期(1962~1978年);二战以后,随着西方技术和文化的大量涌入,韩国的道德传统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影响,许多社会问题随之而生。在这种情况下,韩国政府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于是韩国教育部于1968年公布了“国民教育公约”,强化了青少年和整个社会的“国民精神”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生存意识。3. 经济转轨时期(1979~现在);进入80年代后社会教育有了新的飞跃,1982年颁布的“社会教育法”把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思想贯穿其中。以上可以看出,无论是终身教育还是主体、创造性教育都与儒家的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把学习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直接联系起来。因此,儒家文化在韩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二)儒家伦理对韩国当代基础德育的作用

韩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有着深远的儒教传统。今天的儒家伦理不但体现了韩民族的精神,更成为韩国的教育主体,是韩国学校德育的灵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儒家伦理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内容。第二,儒家伦理是韩国国民教育的基础思想。儒家认为,只有尊师,才能重道;只有重道, 才能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风尚。第三,儒家伦理是家庭德育的重要体现。儒家的

“忠孝一体化”思想使韩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也都贯彻着这种原则。但是,韩国也正在批判地弘扬儒家文化,努力地解决东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所以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来看,世界上儒家伦理保存得最多、最好的国家应是韩国。

二、美、日德育文化是韩国当代德育的创新条件

20世纪是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东方国家在吸收西方优秀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导入了西方文明,如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道德基准等等。对于韩国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日本对其影响极其深远。韩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方面与美、日的矛盾不是很大。但韩国毕竟也是一个有着本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历史的国家,在对美、日文化大量吸收的同时,并结合自己的国情予以改造和利用。

(一)美国德育思想对韩国当代德育的影响

1945年朝鲜半岛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以来,朝鲜半岛又经历了三年的美国军政统治。于1948年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国家——朝鲜和韩国。在朝鲜战争过后,由于韩国一直处于朝鲜的军事威胁下,所以韩国政府毫无选择地采取了“仿美政策”,这不光体现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教育上,尤其是道德教育上。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德育目标上,美国教育家强调个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2)在德育内容上,美国一直以来被称为是“自由乐土”和“民族熔炉 ”的多民族国家,因此特别主张道德教育的民族统一功能。(3)在德育方法上,美国一般不赞成采用直接方法,他们大多强调道德教育应该是间接的,综合的。他们注重启发、引导;注重实际生活中的锻炼;重视渗透性教育。因此,韩国人巧妙地利用美国道德教育方式中的优点,注重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渗透, 侧重于通过道德教育实践、大众传媒和社会公共环境强化道德教育的效果。

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及影响论文

退耕还林对农民收入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影响

对老师的影响范文

动觉信息和无关运动对人的路径整合能力的影响

基于体育运动对不同运动群体心境影响的述评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

书对我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哪些影响?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集锦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韩国新村运动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