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诗《国学·诗经·绿衣》

时间:2023-01-21 03:46:38 作者:高斯函数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高斯函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悼亡诗《国学·诗经·绿衣》,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悼亡诗《国学·诗经·绿衣》,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分析《诗经》悼亡诗

分析《诗经》悼亡诗

悼亡诗,得名于晋代潘安悼念亡妻所作之诗,其中所流露的夫妻深情颇为后人传颂,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而悼亡诗也成为此类诗歌的代名词,以其独特的风格与感染力深深吸引着读者。

悼念亡妻——《绿衣》

《绿衣》选自《邶风》,展现了一位男子面对亡妻衣裳时的感伤与哀悼。朱熹于《诗集传》中认为卫庄公夫人庄姜有感于卫庄公之妾僭越其位,因而写此诗以表达对自身际遇的感伤,此角度近于一种附会历史的臆说。今天我们更多从文本本身出发,感受其淳朴自然的感情。《诗经》中的“风”流传于民间,总是表达人们最自然而真切的感情,卸去历史牵绊,我们可以细细品读文中的浓厚真情。一位丈夫在翻检衣箱时见到亡妻之衣,不禁燃起对旧情的感叹。

诗的前两段写丈夫对绿衣的.珍重及对亡妻的怀想。两段均以“绿兮衣兮”开头,深情咏诵眼前衣物,“绿衣黄里”、“绿衣黄裳”描绘绿衣内衬黄色之衣,下配黄色之裳。亡妻缝衣之状历历在目,此衣物又凝聚其多少心血,字里行间可见哀叹,“心之忧矣”,物犹在,人已故。“曷维其已”“曷维其亡”,忧愁随绿衣浮现,缠绵于心,久不能散。

第三段描绘由所见绿衣而所感之情景。衣物由亡妻精心所制,平日妻子悉心谨慎的照料让丈夫生活无忧,“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此处作慨叹怀想将情感传达尤甚。

第四段则是由方才所想象之情景转为当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此刻的自己身着破旧,在寒风中久立,不禁想起妻子为自己精心缝制的衣物总能合乎自己的心意,由所见之物,回想往时之景,牵动此时之情,睹物思人,浑然一片,其情至深,其情至哀。

悼念亡夫——《葛生》

《诗序》言:“《葛生》刺晋献王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晋献公好攻战见于史实记载,应是事实。战火频仍,出现战士出征未归甚于战死沙场之事,不可避免地给在家乡等待的妇人带来了丧夫之痛。

《葛生》前三段描述妻子悼念亡夫,哀悼其永眠孤坟。前两段从坟墓之景入手,通过对墓地景色的描写展现出阴冷而荒芜的情境,寡妇因墓地冷寂而触景生情,使得追思加深。而“葛”这样必须寄于他处方可得生之物,更是激发了妻子内心的悲凉——丈夫已然不在,世间只留得自己孤影徘徊,彼此都处在凄惨的境地里。眼前荒寂的墓地又不禁让妻子想起随亡夫而去的 “角”“枕”,它们仍旧艳美,而死去的丈夫却“独处”、“独息“、“独旦”。妻子缅怀故人,同时悲慨身世,以亡夫孤苦无依的境况而映衬自己在人世间独自一人的清苦生活。其所述之情,字字泣血,甚于让人感觉妻子内心愁绪难排,与其彼此分隔过着凄苦的生活,不如早早离世,共赴黄泉相伴。

诗的第四、五段抒写内心——离世后定要与亡夫墓寝共居。字里行间可见咏叹之情逐步增强,“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凄凉的生活是如何度日如年般悲苦,此种境况自己已难以承受,遂抒发“百岁之后,归于其居!”“百岁之后,归于其室!”的慨叹,她盼望能在离世后永伴丈夫身旁,不相离弃。两句诗平淡而坚定,展现了妻子内心无限的离别相思之情,个中凄伤令人垂泪,无法不为之动容。

艺术手法与后世影响

诚如上文所分析,《绿衣》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丧失爱妻的丈夫围绕亡妻亲手所制衣裳,睹物思人的凄楚之情。而《葛生》则通过反复吟咏的哀诉,抒写了女子对于离世丈夫的深情挚意,在行文风格中最明显的共同点便是反复交错使用一定的词句,既增强了行文的节奏与旋律,又使得所描绘之情更为加深。

《绿衣》中反复提及绿衣,展现了亡妻衣物在丈夫心中挥之不去,反复萦索的情状。“心之忧矣”“我思古人”往复出现,将内心的缅怀愁绪尽数宣泄。这种手法在《葛生》中尤为鲜明,前三段与后两段每段只变换数个字词,随感情递进而层层深入,所传达的哀痛之情缠绵悱恻,溢于言表。

赋比兴手法的巧妙采用在这两首诗作中也十分鲜明。两者均是由物及人、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艺术手法在后世的悼亡诗中时常可见,如元稹“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亦传达了睹物思人更伤情的感染力,与《绿衣》手法如出一辙,可将之视为悼亡诗抒情手法的一种传承。

而《葛生》那种以场景之凄清结合内心之凄伤来渲染两相分离之情境的形式,在后世的悼亡诗中亦有迹可寻,如贺铸“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而《葛生》将“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两句通过字词调换,不动声色便将时光的流逝描绘出来,从而勾画出彼此离别之久,其孤身一人的煎熬极尽展现。苏轼《江城子》以坟墓寄言生死相离之恨,与《葛生》中妻子对死后同穴的无尽愿想都反映了作者心中对于爱人的深切思念,这情感跨越生死,于梦中、于死后,思念为相隔之人牵引,只盼彼此重逢,悼亡诗永不衰竭的艺术魅力于此充分展现。

篇2:绿衣·诗经

绿衣·诗经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1、里:在里面的衣服,似即指下章“黄裳”之“裳”,而不是夹衣的里层。衣在裳外,衣短裳长。从上下说,衣在上,裳在下;从内外说,衣在表,裳在里。

2、曷:同“何”,何时。已:止。

3、亡:通“忘”。这两句和《小雅?沔水》篇“心之忧矣,不可弭(米mǐ)忘”意同。

4、治:理。

5、古人:故人,指故妻。(《古诗?上山采蘼芜》篇“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殊”,也是称故妻为故人。)

6、俾(比bǐ):使。訧(怡yí):过失。这句是说故妻能匡正我,使我无过失。

7、絺(痴chī):细的葛布。绤(戏xì):粗的葛布。丝和絺绤都是做衣裳的材料,所以联想。

8、凄:凉意。这两句是说絺绤之衣使人穿着感到凉快。

9、这一句等于说实在中我的心意。

【题解及原文】

这是男子睹物怀人,思念故妻的诗。“绿衣黄裳”是“故人”亲手所制,衣裳还穿在身上,做衣裳的人已经见不着(生离或死别)了。

【今译】

绿色的外衣啊,黄黄的里衣。心里的忧伤啊,哪有个了期!

绿色的外衣啊,黄黄的裙裳。心里的忧伤啊,怎能够遗忘!

绿色的丝啊,你亲手理过。想念啊我的故人,纠正我多少差错。

葛布啊有粗有细,穿上身凉风凄凄。想念啊我的故人,真正是合我心意。

【白话翻译】

绿色外衣穿在身,黄色下衣里面藏。触物思人情难却,何时才能不心伤!

绿色外衣穿在身,黄色下衣里面藏。心中忧愁割不断,怎么能够把你忘!

绿色丝绸穿在身,件件都是你所赠。思念我公不相忘,愿你从此无过失!

粗衣细衣穿身上,风儿吹过感凄凉。我思夫君情意在,称心如意好君郎!

【讲解】

这是一首怀念亡故妻子的诗。睹物思人,是悼亡怀旧中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一个人刚刚从深深的悲痛中摆脱,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东西,便又唤起刚刚处于抑制状态的兴奋点,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所以,自古以来从这方面来表现的悼亡诗很多,但第一首应是《诗经·绿衣》。(旧说谓诗的主旨是卫庄姜伤己,《毛诗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今不取其说。)

这首诗有四章,也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鉴赏之时,要四章结合起来看,才能体味到包含在诗中的.深厚感情,及诗人创作此诗时的情况。

第一章说:“绿兮衣兮,绿衣黄里。”表明诗人把故妻所作的衣服拿起来翻里翻面地看,诗人的心情是十分忧伤的。第二章“绿衣黄裳”与“绿衣黄里”相对为文,是说诗人把衣和裳都翻里翻面细心看。妻子活着时的一些情景是他所永远不能忘记的,所以他的忧愁也是永远摆不脱的。第三章写诗人细心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丝线与衣料同色)。他感到,每一针都反映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这当中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啊!第四章说到天气寒冷之时,还穿着夏天的衣服。妻子活着的时候,四季换衣都是妻子为他操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妻子去世后,自己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到实在忍受不住萧瑟秋风的侵袭,才自己寻找衣服,便勾起他失去贤妻的无限悲恸。“绿衣黄里”是说的夹衣,为秋天所穿;“絺兮绤兮”则是指夏衣而言。这首诗应作于秋季。诗中写诗人反覆看的,是才取出的秋天的夹衣。人已逝而为他缝制的衣服尚在。衣服的合身,针线的细密,使他深深觉得妻子事事合于自己的心意,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所以,他对妻子的思念,他失去妻子的悲伤,都将是无穷尽的。“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诗是写得十分感人的。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晋潘岳《悼亡诗》很出名,其实在表现手法上是受《绿衣》影响的。如其第一首“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寝兴何时忘,沉忧日盈积”等,实《绿衣》第一、二章意;第二首“凛凛凉风起,始觉夏衾单;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床空委清尘,室虚来悲风”、“寝兴目存形,遗音犹在耳”等,实《绿衣》第三、四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怀》,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全由《绿衣》化出。可见此诗在表现手法上实为后代开无限法门。

篇3:诗经——《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赏析:

本诗表达丈夫悼念亡妻的深长感情。诗人目睹亡妻遗物,倍生

伤感,由此浮想联翩。由衣而联想到治丝,惋惜亡妻治家的能干。

想到亡妻的贤德,“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正是俗话所言,家有

贤妻,夫无横祸。描写细腻,情感丰富。构思巧妙,由外入里,层

层生发。衣裳多色见于外,衣裳之丝见于内。再由“治”丝条理,

联想办事的条理,才使“无訧”,讲而深入到身心内部,体肤由而

凉爽,再到“实获我心”的情感深处,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

悱恻。

篇4: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丧礼是生者哀悼死者的礼仪,当一个人结束了生命,他的亲朋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悼念死者,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丧礼活动。《诗经》是在周代礼乐制度背景下编纂的,因此,其中也贯穿了许多关于五礼的思想观念。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通常我们所说的“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是记载和解释古代礼乐文化最权威的著作。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记载,礼制的分工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将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丧礼是凶礼中的一类,《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丧礼哀死亡”,由此可见,丧礼就是哀悼和处理死者的礼仪,包括殓殡典馔和拜诵哭泣等礼节,具体有:殓、殡、葬和丧服、孝期、葬制以及吊丧、奔丧等方面的规范或者仪制,其制度复杂,仪式繁琐,规矩严格,很难一一尽述,但是其本质核心就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和悼念之意。

《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最后一个重要的礼仪,《论语・学而》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中国古代人民就非常重视丧礼,有很强的丧葬观念。从周代到现在,中国丧礼的传承一直在延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将西周和春秋作为母体的《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关系的重要史料。因此,我们研究古代丧葬习俗也可以从《诗经》悼亡诗中窥见一斑。

悼亡诗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的悼亡诗包括一切悼念死者的诗;而狭义的悼亡诗则专指悼念亡妻的诗歌。《文心雕龙・指瑕》中有曰:“潘岳之为才,善于哀文。”一般认为,悼亡诗起源于晋代的潘岳,但实际上,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出现了悼亡诗,例如《邶风・绿衣》、《唐风・葛生》等这类作品,只是因潘岳写了悼念亡妻的三首《悼亡诗》而最早以“悼亡”命名,从而,悼亡诗在文人中间成为悼念亡妻的专称。悼亡诗作为一种传统的诗歌题材,它的产生是必然的,一个有生命的人终究都要走向死亡,有死亡就会让人产生悼念之情。那么,《诗经》中的悼亡诗是怎样体现丧礼制度的呢?

先看《小雅・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毂,我独不卒!

这首诗表达了孝子不能终养父母的痛苦和悼念双亲的感情。诗的开篇用了《诗经》中常见的手法,以两种植物“莪”、“蒿”起兴和自比,诗的前两章诗人比喻自己不成材,让父母失望,追念父母养育自己的辛劳,带有一种深深的自责的感情。本想好好侍奉父母,可是现实却事与愿违,父母已经过世,只能在诗中悲叹哀怨。因此自叹自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哀悼之情,感念父母对自己的恩德。对这首诗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毛诗序》:‘《蓼莪》,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小子不得终养尔。’《笺》:‘不得终养者,二亲病亡之时,时在役所,不得见也。’二是方玉润《诗经原始》:‘此时为千古孝思绝作,尽人能识。唯《序》必牵及人民劳苦,以刺幽王,不惟愿涉牵强,即情亦不真。……又况言:民莫不,我独何害,我独不卒者,明明一己所遭不偶,与人民无关也。’”[1]诗的第三章用瓶比作父母,以比喻自己,写自己因为要出征而远离父母,离开的时候心里就惴惴不安,回来后果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了一个无依无靠,没有归宿的人。第四章是本诗中最为感人的一章,诗人连续运用了六个“我”字写出了父母生育了自己,养育自己的艰辛以及对自己的慈爱,这些往事在诗人眼前一一浮现,更加突显诗人在想要回报父母的恩情时,父母已经不在的那种切肤之痛,真实的体现出诗人对这种痛苦的深刻体验,感情真挚感人。朱熹云:“言父母之恩如天,欲报之以德,而其恩之大如天无穷,不知所以为报也。”诗人用朴实却饱含真情的语言,用自己的亲身体验,为我们诠释了作为儿女要对父母尽孝的道理。诗的后两章则描写了自己在行役的路上饱经辛苦,再次痛心哀悼没有能赡养父母的遗憾,诗中没有直接说孝道是什么,却用最真挚的感情,最淳朴的语言给了我们一碗心灵的鸡汤。古代的丧礼重视的就是这种对死去亲人的一种悼念之情,诗人为我们诠释的就是这样一种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

再来看一首悼念亡夫的作品《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诗的第一、二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杂草蔓生、孤寂荒凉的墓地场景,接着用“葛”、“蔓”这类必须依附生长的植物,联想到自己心中所怀念的人,自己爱的人孤独的.在此长眠,却没有人相伴,自己哀叹爱人孤寂的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也同样孤单寂寞的感情,用这样凄凉的环境来衬托自己内心对逝去亡夫的悼念之情。接着第三章又由到他的殓葬物品:“角枕”、“锦衾”他们依然华丽鲜艳,而爱人却“独处”、“独息”、“独旦”,不仅深刻的表达出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也叹息自己此时此刻也是孑然一身,孤单的活在世上。在这样凄清的环境中更加渲染了那份悼念之情,也表现出两人的情谊深重。诗的最后两章用“夏之日”、“冬之夜”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她想到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是独自一人忍受着这种痛苦的煎熬,用“归于其居”、“归于其室”来表明自己想在死后与心爱的人一同葬在一个墓穴中的心迹,以求能够在地下与丈夫长相厮守。这首诗表达出妻子对亡夫情感真挚,生死相依的感情,可见妻子在丈夫在世的时候,两人感情极好,才会有这种情思缠绵,深刻的悼念之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诗中提到了“角枕”、“锦衾”殓葬用品,古代自从有了墓葬的习俗后,逐渐对死者所用的物品也形成了定制。如《周礼・天官・玉府》规定:“大丧、共含玉、衣裳、角枕、角。”可见,当时已经对死者所用物品有了定制的习俗。同时,诗中也再现出当时人们存在着夫妻合葬的习俗。《礼记・檀弓》中也记载了周人夫妻合葬的习俗,可见,夫妻合葬这种礼制延续至今没有改过。但却稍微有一些不同之处:“那时夫妻合葬不仅同穴,而且同椁,取生死不离之意;后世所谓合葬只同穴而并不同椁,据朱熹说,那是因为古人椁大可容两棺,而今人椁小不能容的缘故。”

先秦人注重诗教,“学《诗》可以使人从感性上积累对礼的内涵、礼的作用意义的认识。”《诗经》大都是在叙事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礼教的思想观念,拥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诗教的一种表现。本文提到的《小雅・蓼莪》、《唐风・葛生》、就分别通过孝子对父母的悼念之情,表现了丧礼的真谛;通过妻子对亡夫的怀念,不仅表现了夫妇的真挚感情,也描写了丧礼殓葬精美器物。由此可见,丧礼与《诗经》中的悼亡诗是有融和之处,可以互相参考和研究我国古代丧礼制度。可以说,“《诗经》悼亡诗表达了沉痛的哀悼之情和相思之意,是丧礼有力体现和精神载体。”[

篇5:《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是如何来寄托自己的情感?

诗经·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今译文】

绿色衣啊绿色衣,外面绿色黄夹里。见到此衣心忧伤,不知何时才能已!

绿色衣啊绿色衣,上穿绿衣下黄裳。穿上衣裳心忧伤,旧情深深怎能忘!

绿色丝啊绿色丝,丝丝是你亲手织。想起我的亡妻啊,遇事劝我无差失。

夏布粗啊夏布粗,穿上风凉又爽气。想起我的亡妻啊,样样都合我心意。

◎诗义思辨

《诗经》的历史太过久远,以致几乎其中的每一首诗,人们都存有释义上的不同意见。这首《绿衣》也是如此。古代学者多将其解释为“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意思是卫庄公被姬妾媚惑,冷落了贤淑而高贵的正室夫人庄姜,庄姜便作此诗以表达悲怨。《毛诗序》、郑玄、朱熹等学者都持此观点。

而现当代学者却多认为,这是一首悼念前妻的诗歌,他在对着妻子旧时的绿衣睹物思人。这位妻子,或已离世,或已离异,总之已成为他生命里的故人。

今天我们再读这首诗,不妨还是按照后一种更适于今朝的解释方法来理解。如果只陷于第一种古人的说法当中,那么,首先,这世上无非是又多了一首弃妇之作而已,除了软弱无力的怨天尤人,又有何益呢?难道流芳百世的诗歌只是为了单纯加重女性遇人不淑的苦难感受而已吗?一味地倾吐苦水,只能沦为又一个祥林嫂,招致同情也不令人尊重。这样碎碎念式的文学,虽能使人产生浅薄的共鸣,却不能对人进行正面的催动。文学一旦陷入自我救赎不了的情绪化里,再深刻的情感也变得索然而无价值了。

其次,就算是以庄姜为代表的正位者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失去了原有的尊贵,又是谁之过?能全部怨怪他人吗?这位庄姜的遭遇,与汉武帝刘彻的结发皇后陈阿娇的经历很是相似。庄姜、陈阿娇,她们的家世可贵、地位可敬,但是却不一定能使自己可爱。爱情的维系不是靠家族而是靠性情,婚姻的经营不是靠威仪而是靠智慧。正妻失位,除了男人的不可靠,也还有女人的不可爱。

所以女性的价值不在于生来安排在社会中什么位置,而在于后来修炼到人心中什么位置。如果以第二种当今大多数学者的解释观点看《绿衣》,那么这就不是一首女性控诉男人的幽怨之作,而是一首男性怀念女人的深情之作。诗中并没有交代这位女子的出身、家世,我们不清楚她的背景,我们唯一清晰知道的,就是她一定是个值得人爱的'女子,所以在离去之后,仍令她曾经的丈夫念念不忘、久久伤怀。

那么,这首《绿衣》是一首男性悼念亡妻的开山之作,开后世悼亡诗的先河。

◎旧物情深

《绿衣》这首诗共四段,每段都是从一件平凡普通的旧衣开始叹咏。这一件妻子留下的衣衫,成了诗人抱在怀中、撂不开手的至宝。《绿衣》由此奠定了一种怀念过去的方式,就是:寄今情于旧物。物是人非,便睹物思人。

对“旧物”的意义表述最精准的,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一句“唯将旧物表深情”。《长恨歌》是在以文学的视角来描述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本是唐玄宗的懈怠弛了朝纲,而到控制不住军队的时候,竟要牺牲自己爱妃的性命来承担这十余年两人忘情恩爱的后果!所以晚年退居太上皇之位的玄宗,开始深深怀念和忏悔自己舍弃掉的爱。他令一个能通鬼神的道士作法,去找寻杨玉环死后的魂魄。寻到之后,这个被丈夫亲口赐死的女人,并没有丝毫怨怼之情,她舍不得怨怪那个曾不惜以江山安稳换她半世欢颜的君王。她拿出当年两人定情的旧物,一只钿盒和一支金钗,将盒与钗都各分两半,一半自己收留,一半留给孤独的帝王在人间凭物寄相思。

这就是“唯将旧物表深情”,在一盒一钗上,有他们曾经一同恩爱的岁月,有从此各自荒凉的日月,有时光见证打磨过的年月,有在诗尾寄诉的、他们凭此物再次定情的誓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约定若真有人间天上,必不再轻易相负。

正因有了人与时间的寄托,物件越旧便越具深情。当手握旧物,是在握半生前尘回忆的暖、握半生现世孤单的凉、握三生再续前缘的热。那么《绿衣》中反复叹咏的“绿衣”,还仅是一件普通的衣衫吗?那衣物的触感里,有他所爱的她活在过去、等在未来的温情。唯独眼下,她只能遗一件旧衣陪伴,提醒他在悲伤里坚强。

当那故人不再得见的时候,旧衣就成了维系过去与现在、维系亡者与生者之间的珍贵纽带,此时是:人不如故,物不如旧。

悼亡诗,看似悼的是亡者的魂,实则为的是生者的心。《绿衣》用怀抱中的绿衣黄裳,青青的颜色,映照着现世满目灰暗的荒凉。故人不在明月在,在月下睹物思人、触景伤情,这样物是人非的对比是残酷的,然而还是要守着这些残酷又温暖的对比物不放,否则与故人唯一的联系也要失去了。正是《绿衣》中对于“旧物”的感情,开启了后世悼亡诗之先。

生死茫茫的悼念,荒凉了西风,惆怅了月光,月冷人不复,唯有旧衣亲。

篇6:诗经绿衣全文翻译

诗经绿衣全文翻译

诗经绿衣全文翻译

绿兮衣兮,绿衣黄裹。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①里:指在里面的衣服。②曷:何,怎么。维:语气助同,没有实义。已:止息,停止 。③亡:用作“忘”,忘记。④女:同“汝”,你。 治:纺织。⑤古人:故人,这里指亡故的妻子。⑥俾(bT):使。訧 (yoU):同“尤”,过错。⑦烯(ChT):细葛布。 綌(Xi):粗葛布。 ⑧凄:寒意,凉意。

译文

绿外衣啊绿外衣,

绿外衣里是黄衣。

心忧伤啊心优伤,

忧伤何时才停止?

绿外衣啊绿外衣,

绿衣下面是黄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

忧伤何时才淡忘?

绿色丝啊绿色丝,

丝丝缕缕是你织。

我心思念已亡人,

使我不要有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

寒风吹拂凉凄凄。

我心思念已亡人,

你仍牢牢系我心!

赏析

悼亡也属于在今天已经过时了的古典情怀。斯人已去,此情却在。睹物思人,黯然神伤。两情殷殷,永驻心间。时间和空间都难以永恒,惟有经过时空淘汰而积淀在心灵深处的情思,可以留下岁月的踪迹。

如今变幻太快的时空,匆匆的生活节奏,令人眼花缘乱的花花世界,早已把心灵打磨得十分粗糙,十分迟钝,十分轻浮,十分疲惫,十分健忘。太多的诱惑,无边的欲望,连上帝都快要忍耐不住了,更何况凡胎肉体的俗人!大伙儿一起裹挟着物欲、情 欲、金钱,在强刺激的漩涡中作自由落体式的堕落。

当灵魂在欲望中无限膨胀之时,它本身剩下的就已经是个薄膜状的空壳,再也没有任何内核,再也容不下任何属于人的、属于心灵的内容。

魂兮归来。

这是纯真的心灵的呼唤。斯人虽已去,但天堂之中是会回应这旷古的呼唤的。天堂虽然遥不可及,心灵却是指向它的。有了这种指向,生命之舟就有了泊锚之所,不再随波逐流,四处游荡。

悼亡是在心灵中筑起一座神圣的殿堂,把生命中最真诚、最可贵、最理想的.一切供奉起来。对这一切的祭奠,也就为心灵本身建造了一座丰碑,一个路标。

当人被变成一个没有生命、没有灵魂、没有自我的冷冰冰的螺丝钉的时候,当人被变成孔方兄和物欲的奴隶的时候,这时已不再可能听到招魂曲,剩下的只是单调刺耳的机器的刮耳声,以及红男绿女的嘻哈打闹声。

《诗经·绿衣》赏析

《诗经?绿衣》读后感

绿衣,绿衣诗经,绿衣的意思,绿衣赏析

诗经中的诗

《诗经:旄丘》全诗赏析

诗经讽刺剥削者的诗:硕鼠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诗经

韦应物悼亡诗中的深挚情怀

国学经典论文

悼亡诗《国学·诗经·绿衣》(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悼亡诗《国学·诗经·绿衣》,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