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多彩人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这首诗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篇2: 少小离家老大回
是出自《回乡偶书》的名句。
【全诗如下】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唐代)
篇3:谜语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成语的答案
谜语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成语
早出晚归
zǎo chū wǎn guī
早出晚归的词语解析
[释义] 早晨出动,晚上归来。
早出晚归造句
(1) 叔叔承包了一个大工程,每天早出晚归地忙碌着。
(2) 爸爸为了生活,早出晚归,特别辛苦。
(3) 他工作非常忙,经常早出晚归。
(4) 他们的爹爹不是一个早出晚归,关系疏远的人。
(5) 工厂里的工人们早出晚归,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6) 每天挤公共汽车,早出晚归。
(7) 张老师身兼数职整天早出晚归,真是日不暇给。
(8) 他每天早出晚归,但每次都两手空空。
(9) 每到节假日,在百货商店工作的妈妈总是早出晚归,有时柜台前顾客太多,她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10) 为了糊口,她爸爸早出晚归去挣钱。
(11) 有些是早出晚归的,被称作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旅行。
(12) 既然选择郊区生活品质,但是早出晚归根本享受不了!
(13) 每天早出晚归,挑灯夜读也不足为奇。
(14) 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早出晚归,加班加点,兢兢业业。
(15) 她很勤劳,一天早出晚归,没有空闲的时间。
(16) 他工作很忙,每天都早出晚归。
(17) 他每天早出晚归,把中队的卫生工作做的井井有条。
(18) 他们早出晚归,夜以继日,为别人的成功而辛苦奔忙。
(19) 承包土地后,他改掉了好逸恶劳的毛病,每天都早出晚归。
篇4: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
碧水东流至此回全诗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原文: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北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开:劈开,断开。
4、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5、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6、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7、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8、出:突出,出现
诗意:
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浩浩荡荡的长江东流到此(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回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现出,(令人有两岸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我(仿佛乘坐)着一艘小船(从天边)披着阳光顺流而下。
赏析:
“望”字统领全诗。
这是一首江行写景的七绝诗,题为“望天门山”,可见作为描写对象的天门山风光,系诗人舟中放眼而“望”之所得。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之山形水色融为一体,雄奇壮伟的景象得到充分的展现。诗人身在船上,眼望两岸青山,有船不动而山在动的错觉,故写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佳句,似青山有情,欣然出迎远来的孤帆,颇富情趣。
山水互为映衬()。
诗中的山水是紧密关联,互为映衬的。楚江浩荡,似乎把“天门”冲“开”,而“天门中断”使楚江得以奔腾而出。天门两峰横夹楚江,而楚江激流穿越天门。山依水立,水由山出,山水相连,景象壮观。“碧水东流”为山峰所遏制,故至天门而回旋,山为水开,水为山回,互为制约,又融为了一体。“相对出”的“两岸青山”,与水中的“孤帆一片”,点面结合,动静相衬,构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面。通览全诗,山形水势,或合说,或分写,或明提,或暗示,密切相关,互映互衬,展现出了极为宏阔壮观的景象。
篇5:白居易《杭州回舫》全诗鉴赏
白居易《杭州回舫》全诗鉴赏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自从告别了钱塘水之后(我)很少喝酒和吟诗,(我)要把这种情意在小船归去的时候让西湖的风和月知道。
白居易在苏州任地方官。苏州,有着和杭州一样的秀丽山川,有着同样纯朴的风土人情,然而,因为种种因素,白居易在这里的政绩却平平,这使得他更加惦记自己曾为之付出巨大心血、也被百姓认可的杭州城。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白居易和同僚们荡船苏州湖水,闲居谈心事,很是尽兴。架船回府时,一位苏州的`官员让他谈他对杭州和苏州的感受,本来就偏爱杭州的他,感慨万千,一蹴而就,提笔写下了这首诗。报与西湖风月知的意思是告诉西湖上的清风和明月知道。
★ 老大语录
★ 《鹤联句》全诗
★ 举杯邀明月全诗
★ 朱熹春日全诗赏析
★ 好雨知时节全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全诗(精选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