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时间:2023-03-10 04:09:35 作者:风移影动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风移影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欢迎大家分享。

篇1: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老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一些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 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学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老师:你在哪里找到答 案的?

学生:(第一自然段)

老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学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老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老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老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老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老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老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 么?

学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老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学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老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 么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老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么样的思考?

学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老师:为什 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学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老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 么样的人?

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篇2: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老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节,找找还有哪一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学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 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学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老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 么心情?

学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老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节。

老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学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老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么样的感叹?

学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老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么样的情感。

学生:(喜爱)

老师: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结论,你找到揭示试验结果的段落了吗?

学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老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 案了吗?

学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 案呢。)

老师:为什 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 的推测想想。

学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 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老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老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么样推断出来的?”

学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

老师: 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学生:( 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学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学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老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学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 么意外了。)

老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 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篇3:三年级上册蜜蜂课堂实录

三年级上册蜜蜂课堂实录第一课时

老师:你是否注意过鲜花的开放,是否注意过蜜蜂的纷飞,唐代著名诗人罗隐,在他的《咏蜂》里写“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蜜蜂》。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提出哪一些问题?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今天咱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蜜蜂的什 么问题,让我们读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自读课文,把有关的语句画来来。

学生:(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老师:你在哪里找到答 案的?

学生:(第一自然段)

老师:谁能来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哦,读了这里,我知道了作者的实验原因,是?

学生:(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

老师:听说?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人家的结论,而是自己要动手实际做一下试验,你们有兴趣跟着作者一起去做这个试验吗?

文中找找相关的语句,并用横线画出来。

老师:看看试验共分了几个步骤,标上序号,小组讨论一下。

老师:谁来当当小解说员,把试验步骤说给同位听听。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

老师:为了保证试验的成功,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须的?

(1)、在自己家花园里捉来蜜蜂放在一个袋子里——便于观察

(2)、在捉来的蜜蜂的背上做白色的记号——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抛弃的

(3)、在两里远的地方放飞——证实蜜蜂是否认识回家的路

(4)、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了解蜜蜂飞回来的时间

老师:从这些做法你,你感受到作者是个怎么样的人?

学生:(考虑周到、思想周密、思考全面)

老师:蜜蜂被放出来后,你看到了什 么?

学生:(蜜蜂四面飞散,好象在寻找回家的方向。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

老师:真的触到地面了吗?

学生:(没有,从几乎可以看出来。)

老师:作者的用词非常严谨啊,一个几乎,就把蜜蜂将触未触的在风中飞行的艰难情况描绘出来拉。

那么这里,你应该用什 么样的语气来读?

学生:(担心的,着急的,怜爱的。)

老师:不仅仅我们观察到了蜜蜂飞行的困难,作者也看到了,并且进行了怎么样的思考?

学生:(我想,他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在回家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

老师:为什 么我这样推测呢?结合作者的试验过程以及试验后观察到的现象找找我推测的依据。

学生:(远,闷在袋子里,起风)

老师:放飞蜜蜂后,作者进行了一连串的想象和推测,你看出作者是个什 么样的人?

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观察的人。)

篇4:蜜蜂优质课课堂实录

蜜蜂优质课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师:仅仅会观察生活的人,如果不肯动脑筋,那么他永远不会进步,而只会思考的人,不去从实际出发,那么就只能闭门造车,而我们的作者就是一个懂得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人。

读课文的3到4自然段,找找还有哪些段落,写了作者面对蜜蜂,引发的种种思考?

生:(我放飞蜜蜂的时候是两点整。也就是说,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在什么情况下,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思考?

生:(没等我进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在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师:哇,居然小蜜蜂比他回来的还要快,真厉害,听到这个消息时,你是什么心情?

生:(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

师:那么就请你带着高兴,激动,甚至有点意外的心情,读读三四自然段。

师:蜜蜂仅仅飞回来两只吗?

生:(不是,第二天,我又发现15只飞回来了。)

师:看到归巢的蜜蜂,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尽管他们逆风而飞,沿途都是一些陌生的景物,但他们确确实实飞回来了。)

师:通过这样的赞叹,更萌发了作者对蜜蜂怎样的情感。

生:(喜爱)

师:当20只蜜蜂里,有17只蜜蜂飞回蜂巢时,作者做出了结论,你找到揭示试验结果的段落了吗?

生:(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

师:作者到最后给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了吗?

生:(没有,而是给我们一个“无法解释”这样的模糊答案呢。)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结合当时的“我” 的推测想想。

生:(因为前面写着‘我’把蜜蜂装在纸袋里,走了两里多路才放出来的。就是说蜜蜂根本没有看到我走过的路,可它还是回来了,说明它回来不是靠记忆力。而是它本身就具有的一种辨别方向的能力吧。)

师:非常好,作者确实也没有搞明白原因,体现出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

师:同学们,究竟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呢?你是怎样推断出来的?”

生:(我觉得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的,我是从作者的试验结果推断出来的,因为‘我’带出去的二十只蜜蜂有十七只准确无误的回到了家。 )

师: 是呀,只有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才会有所发现。学习也应该这样。

可还有三只没有飞回来,它们去了哪里呢,真的是迷路了吗?请大家静静地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一下。

生:( 我认为那三只蜜蜂没有迷路,它们可能是看到了更多的蜜源,在那里安了新家,不想回来了。)

生:(我觉得它们会回来的,因为课文中只是说第二天又回来了十五只,他没有提后来几天的情况,也许第三天或者第四天它们回来了。)

生:(我觉得那三只蜜蜂不是迷了路,因为我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蜜蜂会用舞蹈和同伴交流,可能它们又交了一些新朋友,去了别的地方。)

师:那能因为3只没有回来,而否定试验结果,说蜜蜂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生:(我认为即使那三只蜜蜂没有回来,也可以证明蜜蜂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毕竟有十七只回来了,如果他们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能回来这么多吗?那三只肯定是出什么意外了。)

师:最终我们有了个肯定的答案,就是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到底靠的是什么,请同学们下课收集资料,多多学习,去生活种寻找答案吧。

我对《燕子》《荷花》《秋天的雨》这类课文比较容易上手,可对于《蜜蜂》《画杨桃》这类说理性文章,很是头疼,这是我的课堂实录,基本是老师牵着学生走,没有把自主权放下去,虽然也用了小组合作,说话练习以读促写,比较好地体会了文章的感情变化,可总是问答模式,非常牵强的上下来了,希望同行们多多指导我如何上好这类课,谢谢。

篇5:《石榴》课堂实录(网友来稿)(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大高小学 杭燕

师:如果有一天,老师带你去山东枣庄,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可以吃到石榴。

生:因为我喜欢石榴。

生:因为我想去看看石榴。

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石榴园的风采。

相机板书课题:石榴 学生书空

师:我们在春天去石榴园,你会看到什么呢?快到课文中去看一看。

(指名读、齐读)

师:谁来告诉老师这句话写石榴的什么?

生:叶子。

相机板书:叶 学生书空

师:到了夏天,石榴园又是怎样的景象呢?请看:

出示小黑板

师:想读的举手 指名读 自由读

师: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石榴的花很漂亮。

生:石榴的花是红色的。

生:石榴的花像一个个小喇叭。

生;石榴树上的花又红又多。

生:石榴花开得正旺呢!

师:这几句话又写了石榴的什么?

板书 花 书空

师:咱们一起看85页的图,对石榴花说一句话。

生:美丽的石榴花,我很喜欢你。

生:好美的石榴花呀!我真想你画下来。

生;今天,我深深地喜欢上了你,石榴花。

师:带着对石榴花的喜爱美美地读一读。

齐读

师:(观察郁郁葱葱) 看看这个词,读两遍,你也一定能写出这样的词语吧。

生:开开心心、平平安安、许许多多、干干净净、快快乐乐、大大小小、普普通通、辛辛苦苦、整整齐齐。

出示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师: 这是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生:这还是一个拟人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石榴花比作了小喇叭。

师:从哪个词看出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的?

生:鼓着劲在吹呢。

师:作者这样写说明他和我们一样非常喜爱石榴花

师:咱们坐正了再来读读

师:你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吗?

生:小星星像一只只眼睛正对着我们眨呢。

生:雪松像一个巨人正站在花坛里呢。

生:花儿像一张张笑脸正对着小朋友们笑呢。

生:蝴蝶像一个个舞蹈演员正为我们表演呢。

师:花儿谢了,树上结出了果儿,一天天过去了,石榴终于成熟了,熟透了石榴是什么模样呢?赶快到书上去找一找,然后用铅笔画出来。

指名读

你最喜欢哪些词语,为什么?

生:高兴地笑了,笑得咧开了嘴,笑破了肚皮,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

师:这些句子都是把石榴当作人来写的句子,作者把石榴当作娃娃来写,说明什么?

生:说明了作者非常喜欢石榴。

师:请你把作者对石榴的那份喜爱读出来。

自由练读 两大组分别齐读 全班齐读

师:我们也曾经学过这样的句子,你能说出来吗?

指名说 相机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拟人句。

生:小草从泥土里控出了小脑袋。

生:小鸟在树头快乐地歌唱。

生: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生:太阳公公开心地去上班了。

生:小星星不停地对我眨眼睛。

生:花儿露出了笑脸。

师:看着熟透了的石榴,你想干嘛?

生:吃。

师:大家都想吃,那咱们一起来品尝一下吧

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

生:齐读 自由读 男生读,女生读 指名读

师:读了这段话,你明白了什么?

生:石榴很好吃。

生:石榴酸酸甜甜的。

生:我想真的吃一下石榴。

生:我想让妈妈去买一个石榴给我吃。

师:看看这个句子,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生:这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吗?

生:把石榴的子儿比作玛瑙

师:这段话写了石榴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你能用一个字说说这段话写的什么吗?

生:果。

板书 果 书空

师:我们一起看了叶,赏了花,尝了果,谁能想出一个字送给石榴。指名说

板书:美

师:,说得真好,石榴的叶美、花美,果也美。

师:咱们一起品尝了石榴,真是回味无穷。你吃过其他的水果吗?那就拿起笔,模仿课文最后一段,写一写你最爱吃的那种水果,要写出它的形状、颜色、味道。

学生练笔

师:去了一趟石榴园,开心吗?老师也很开心,以后老师还会带你们去更多有趣的地方。

作者邮箱: hygtgy2163.com

[《石榴》课堂实录(网友来稿)(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6:18《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18《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湖北省宜都市实验小学    邹建益

课前教师播放课件,出示神话故事图片,学生说说是什么故事。

师:大家刚才说的呀都是--

生接:神话故事。

师:什么是神话呀?

生:假的。

生:很神奇。

师:在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现象感到神秘莫测,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因此就认为这么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他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神话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个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板书)学生读课题

师引读课文:“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刚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

师:是呀,天地模糊不清,多可怕!盘古是怎么让天地分开的呢?课文哪一段写了?让我们快去读一读吧。

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句子。

师:谁接着往下读,把我们领进这一个神奇的故事中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停,老师把这句话改一下,你看行吗?“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拿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砍过去。”这样改行吗?

生:不行,我觉得这样很没有力气。

师:用“抡”,用“猛劈”怎么就有力气了呢?

生:因为猛劈,就是要靠很重的力气朝前面劈过去。

师:而且是“抡”起大斧头!请大家做一个抡的动作。(学生抡后做猛劈状)

出示课件,盘古猛劈图

师:同学们,盘古抡起斧子猛劈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他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你说!

生:就是咬紧牙关,就是很用力!

师:你把这种用力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有一天,盘古突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辟过去。

师:有点用力了,谁再来猛一下。

生:(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师引读: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

生齐读:猛劈过去!

师:读得多投入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成语说就叫做开天--

生接:劈地。

师板书:开天劈地

师:这一劈,宇宙发生了巨变,接着读--

生:(齐)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师:天和地这个时候形成了,产生了奇妙的变化。同学们我们来看。

投影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地。

师:谁来,通过自己的朗读,让这一副神奇的画面活起来。

生读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有没有什么发现?

生:里面有许多反义词。

师:有哪些?

生: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师:短短一句话中,竟然藏着如此多的奥秘,作者的语言多精妙啊!这些词语一一相对,  多有趣啊!让我们来读好这句话,全体女同学,你们就是“轻而清的东西”,男孩子,你们就是重而浊的东西。

生读。

师:盘古劈开天地以后,他又沉睡了吗?

生:不是。

师:这时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自己读第三段,边读边想。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师:他做了什么?

生:盘古用头顶着天,脚瞪着地。

师:你找得真准!你们是这样吗?

师:哦!都是。(课件出示画面和句子。)

师:谁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表现出它的神奇之处。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的确够使劲的,谁使的劲再大一点?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那现在你就是盘古,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学生边做动作边读: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什么感觉?

生:好累。

生:手、头酸

师:我感觉到了盘古脖子很酸了,脚很痛了,他快要撑不住了……

师:此时,你在想什么?

生:为了人类我豁出去啦!

生:如果放弃了,天地又会混沌一片。

师:是啊,一分钟就让我们感觉到累了,可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盘古就那样顶天立地站在那儿!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千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万年过去了,盘古--

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响亮有力)

师:这真是一个顶天--

生接:立地。

师:这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板书顶天立地)

师:还有什么神奇出现?

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长越高。

师:此刻,我们就是盘古,我们在不断地长高,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

生齐读---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就这样一天天,一年年,天地终于成形,盘古却--

生接:累得倒了下去。

师:他的开天辟地之路结束了吗?

生:没有!

师:这一倒,天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请同学认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定会发现更多精彩而神奇的画面。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老师想问同学这整整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生: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师:他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生: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生: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生: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生: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播放课件,出示各种图片,学生看句子朗读。

生: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师:让四季的风吹得柔一些吧,让飘动的云再飘得慢一些吧!

生再读: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生: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师:这雷声太温柔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生: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生: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辽阔的大地一望无际,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起!

生: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真是“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啊!

生: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生: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句,老师把它们变成了诗句,你能像诗人一样来读读它吗?指名学生配合读。(很有感情)

师:看来还有许多同学想读,这样全体起立,女生读前半句,男生读后半句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

生配乐朗读(很有味道)

师:哎,雨露后面有个省略号,你知道这个省略号的秘密吗?

生:他的变化没有写完。

师:盘古的身体还会变成什么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先想想,盘古的身体上还有哪些课文是没有写过的?(生答)现在我们试着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吧!

出示句式:他的------,变成了----的-----。

生思考交流。

生:他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

师:你是第一个来到宇宙的,祝贺你。

生:他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

师: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

生:他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的钻石

生:他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

师: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他身上的细胞变成了活泼可爱的小朋友。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变化,如果都加到书上,这省略号可以擦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

生:世界上还有许多东西,说也说不完。

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

师:你们的回答,终于让我明白了,盘古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盘古开天辟地,累得倒下了还把自己的身体化作了宇宙万物。他牺牲自己,奉献一切,真是英雄本色!这就是--出示最后一段。

生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千字文》里这样写着--

出示课件,生齐读: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多读读神话故事,再次感受神话之神奇。(出示作业)这个星期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

[18《盘古开天地》(人教版三年级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范文

人教七下语文教学计划

《蜜蜂》语文教案

蜜蜂和蜘蛛三年级作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日记写人范文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 (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蜜蜂》教学设计

长城 课堂实录

《火烧云》课堂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整理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教版三年级语文蜜蜂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