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教案和课堂实录

时间:2022-12-05 06:33:59 作者:幻念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幻念”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人琴俱亡教案和课堂实录,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人琴俱亡教案和课堂实录,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人琴俱亡教案和课堂实录

人琴俱亡教案和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入手,导出这篇歌颂手足之情的文言文——〈人琴俱亡〉。

(二)、整体感悟课文

1、读: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听教师范读,边听边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

2、说: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字词,和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和对文章有疑问的地方。

(三)反馈交流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共抽了5个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这句时都能以沉重悲痛的音调去朗读。

2、学生互动学习,小组讨论找出重点字词,经过大家的努力找出了以下重点的字词。

文言实词:

笃:(dǔ)(病)重

索:要

奔:从外地回来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径:一直、直往

素:一向、向来

恸:痛哭,极度悲哀

绝:气息中止

卒:死了

文言虚词:

而子敬先亡不译

语时了不悲完全

弦既不调已经

人琴俱亡都

3、通译课文

由于本课篇幅短小,意思浅显,所以学生能很快理解字句表面的意思,通译全文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如果文言文教学仅仅教会学生表面的字词句的翻译,而不深入对课文内涵的挖掘,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是不合格的,没有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当疏通了文意之后,我便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研读赏析,即教学的第二个目标: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体悟手足情深。在这研读赏析中出现了本堂课的高潮,即精彩片段。

三、精彩片段

师:我们对本文的大意都基本理解了,然而我们会翻译了,是不是就真正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了呢?同学们对本文中所描写的细节有哪些疑问呢?请提出来我们共同研讨。

生1:在第一段中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

学生思考片刻,便有同学回答:

生2: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学生回答时将此字读得很重)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生3:我想子猷不闻消息,是因为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生1自己也笑了。

生4:子猷听见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一阵讨论声。

生5:因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见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伤过度,所以他强忍悲痛。

师:也就是说他为了保存体力,是吧?

学生中有人在点头。

生6:我觉得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较低层次的悲伤,子猷内心悲痛至极,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

生7(很兴奋地):这叫“此时无声胜有声……”

他的话还未说完学生们便接了过去:“道是无情却有情。”

师:黄俊同学的回答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精彩绝伦。

教室里响起一阵掌声。

师:大家看看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

生8:弹琴,但“弦不调”。老师,为什么“弦既不调”呢?

课室里弥漫着思考的气息。

生9:因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现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极,所以他无法将琴弹协调。

生10:古文中有一句:树犹如此,情何以堪。我想这里可以这样说:琴犹如此,人何以堪。

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都很好,都能做到活学活用,而且老师还看出了他们平时学习时是非常注意积累的。

生11:一件事物跟随主人久了,它也有灵气了,我想琴和子敬也有心灵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没有人能弹出协调的琴声。这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师:是啊,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刚才同学的回答可谓是精彩纷呈。同学们还有其他疑问吗?

沉默了一会,没有发言。

师:那老师有一个问题,谁能帮我解答一下(学生兴奋地看着老师)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

生4:就是啊,我就觉得子猷这人的个性太过独特了。

师:好吧,就是体现他独特的个性。哪个同学把它说得更深刻一点。

生12:老师,在学这篇文章之前我看过有关子猷——王徽之的资料。有两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也可看出王子猷本身就是一个个性独特、与众不同的人。

师:对,王子猷他是一个个性独特、行为处世都与众不同的人。杨娇同学善于查找资料这一点很好。我们要充分深刻的理解一篇文章,就是要学会查找资料,希望以后大家能多查资料。大家下课后去查查这两个故事的内容,要不请杨娇同学下课讲给你们听听。

师:现在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你的合理想象,掩卷讲述子猷悼子敬的故事。

四、教学反思

一堂课首先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自主学习并不等于就不要老师了,我们老师的作用就在于怎样组织教学,怎样点拨学生,怎样将学生的思想深化。所以在设计一堂课时我们首先要确定哪些是由学生自学的,哪些是要教师点拨提升的,这样才能做到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还有就是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摈弃那种死抠翻译而不顾文章内涵的教法,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去体悟文章的情感以及各种人文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注入我们的下一代的血液里的目的,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堂中所出现的精彩片段,我预先没有想到,学生的思想会如此活跃,而且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这里就给我提出一个更深的问题:教师应该怎样激活学生的思想,怎样撞击出他们思想的火花?

篇2:《人琴俱亡》教案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篇3:《人琴俱亡》教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给下列字注音

猷( ) 笃( ) 恸( ) 舆( )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 子敬素好琴( )

何以都不闻消息( )( ) 此乃英雄也( )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索舆来奔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篇4:人琴俱亡(网友来稿)教案

倪明

课 时 : 2・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由学过的前两篇课文导入  新课:

父子深情→母子深情→兄弟深情。

二、介绍作者及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三、出示小黑板,读准字音:

猷笃()了()舆()奔()调()

掷()恸()

四、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教师及时纠正错误。

五、弄懂课文大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师补充解释:

俱:都。既:已经。笃:(病)重。

掷:扔。何以:即以何,为什么。因:于是,就。

索:要。而:表承接,不译。恸:痛哭,极度悲哀。

琴:弹琴。绝:气息终止。卒:死。

2、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小组互译,全班交流。

3、教师出示译文,学生改错。

六、指导学生:

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正确朗读并背诵。

七、小结:

八、作业 :

1、翻译句子:

语时了不悲

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2、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人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其他的故事吗?

教学内容 : 十三、人琴俱亡

课 时 : 2・2

教学目标  :正确朗读课文,在理解大意基础上理解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教学重点 :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情,语言简洁。

教学准备 :

教学过程  :

一、朗读课文比赛:

分三大组,指名各组推荐的学生代表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语言和叙事语言的不同感情。

二、理解文章内容,深入体会“至爱亲情”:

1、学生讨论并交流两段文字内容。

2、探究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课文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

(2)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特别明确“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

3、分析理解子猷的个性特点,从而理解本文所表现的`主题。

4、了解语言简洁的特点。

三、拓展训练:

1、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 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1)下列各项中,“故”字含义不同的是()

A、依然故我B、故作镇静

C、故态复萌D、故步自封

(2)解释加点的词:

A、捉刀()B、异曲同工()

捉弄()异想天开()

(3)翻译句子:

A、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掷而掷去之。

B、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4)你读了短文后,有什么感受?

作者邮箱: niming414@163.com

篇5:《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

2、师有感情的讲述: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传为佳话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篇6:《人琴俱亡》教案

二、落实常规展示预习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2、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

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四、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探究、交流,教师板书。

五、作业布置: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把课文编写成“课本剧”,并且表演。

板书: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人琴俱亡                手足情深

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篇7: 《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力求弄懂课文大意。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理解这则故事表现的兄弟之情。

[重点难点]

1、重点:反复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难点: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刘义庆,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故事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二、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停顿,提高文言语感。

三、弄懂文章大意

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弄懂大意。

补充词语解释: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2、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3、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了,完全

4、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5、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

素,向来,一向。琴,动词,弹琴。径,直往。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掷,投掷,抛掷,扔。

6、因恸绝良久。

因,副词,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哀。良,很。绝,死亡。

7、月余亦卒。

亦,副词,也。卒,死。

参考译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篇8: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文言实词.虚词)。

2.体会兄弟之间手足之情。

3.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重点:32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并体会感受了父子和母子之间的感情。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人琴俱亡》写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三、请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文章《人琴俱亡》先阅读,找出不懂的字词,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笃(dǎ)病重了(liǎo)全完全舆(yú)轿子调(tiáo):协调

掷(zhì):扔恸(tòng):痛苦,极度悲哀。

四、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先提示后.总结)。

提示:

王子猷、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

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苦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月,子猷也死了。

五、课堂小结

课文的语言十分简洁。全文寥寥数十字,把事情的经过写得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的深厚的情谊。

六、作业:背诵全文。

十三 人琴俱亡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9:‘教案’人琴俱亡教案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

教案:《人琴俱亡》教案-教案作者:一支粉笔写春秋《人琴俱亡》教案

六店初级中学李本学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笃、索、舆、径、素、卒,虚词: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学习简洁的语言。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一、激趣导入

1、讲述“高山流水”的故事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这个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琴声为心声,知音为知己。琴声中还能传出深厚的兄弟情谊,这是手足情,亲情。《背影》体现的是父子情深;《甜甜的泥土》体现的是母子情深。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情谊。就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2、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选自哪本书?兄弟俩是谁?他们的父亲又是谁?

明确:作者是刘义庆,彭城人,南朝宋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本文选自《世说新语》。王子猷和王子敬是兄弟,他们的父亲是晋代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遗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故事短小、语言简洁是它的特点。《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已经成为典故经久流传,如望梅止渴、口若悬河、一往情深、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进行课外阅读。

此篇属《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二、领读、散读、齐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弄懂课文大意。

1、小黑板显示各段重点实虚词

第一段。

①俱:都。②笃:(病)重。③而:表承接,不译。④左右:近旁的人,近侍。⑤何以:即以何,为什么。⑥语,动词,说话。⑦了:完全。⑧索:要。⑨舆:轿子。⑩都:总、竟。

第二段。

①素:一向、向来。②好:喜欢。③琴:弹琴。④径:一直。⑤既:已经。⑥掷:扔。⑦因:于是,就。⑧恸:痛哭,极度悲伤。⑨绝:气息终止。⑩良,很。⑾卒:死。

2、依据参考书分析课文。

(二)细读,深入理解课文。

1、子猷与子敬是什么关系?(兄弟)

2、子猷为何久不闻子敬消息?(“俱病笃”说明什么?他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伤而向他隐瞒了子敬病亡的消息)

3、为什么子猷久不闻子敬的消息就认为子敬已经亡了呢?(说明他们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消息的,久不闻消息,当然能判断出他已经先走了)

4、子猷明白自己的兄弟死时,是什么表现?哪些词语可以说明?

(“了不悲”、“都不哭”)

知道亲人死了完全不悲伤,竟不痛哭,这似乎有点有悖常理啊,怎么还说他们兄弟情深呢?

(明确:“了不悲”,“都不哭”并不等于他不悲伤。①反而说明子猷内心悲痛至极,所谓“物极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现出来。②已知将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见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强自抑制自己的情感。学生答出以上三点都应给予肯定,言之成理即可)

5、既“不悲”也“不哭”,那子猷又是用什么方式来悼念他的弟弟的呢?(弹琴)

6、弹琴,但“弦不调”。“弦既不调”原因?

(①子敬病亡,琴久无人弹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极为悲伤,无论如何总无法调正音弦。)

说明了什么?

(更渲染出子猷内心的悲伤。)

7、人亡时“了不悲”“都不哭”,为何弹琴后竟“恸绝良久,月余亦卒。”是什么触发了他的悲痛之情?

(前面是强自抑制,情郁于中,此时睹物思人,偏“弦不调”,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触景伤怀,悲痛之情再也无法抑制,喷发而出。琴随人亡,这更渲染出当时悲凉的气氛。)

8、小结:由了不悲、都不哭-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这种兄弟情谊表达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对比西方文学直接对人物进行大段的心理描写的写作手法,中国古典文学这种通过环境或人物的言行举止侧面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现更加丰富深厚。

(三)品析人物个性

1、讲述秀教案91页的内容,补充关于人物性格的两个小故事

寄居种竹

当时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徽之想观赏,便离家坐轿子到了竹林下,吟诵了很久。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要出去时,主人便关上了门,徽之就因此坐下观赏,尽了兴才离开。徽之曾经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住下后就下令种竹子,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徽之只是吟诵歌唱,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呢!”

夜访戴逵

王子猷居住在山阴,一次夜下大雪,他从睡眠中醒来,打开窗户,命仆人斟上酒。四处望去,一片洁白银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诵着左思的《招隐诗》。忽然间想到了戴逵,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

2、小结人物个性

子猷用弹琴来悼念他的弟弟,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个性独特、与众不同)(可上网查阅“寄居种竹”和“夜访戴逵”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王子猷的独特个性、与众不同)

《人琴俱亡》体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亲情?(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三、拓展与创新

1、兄弟一词的内涵在今天已发生了变化。优秀教案92页。

2、补充《世说新语》中的三个小故事

原文: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锄地种菜),见地有片(一块)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拾起)而掷去之。又尝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古人席地而坐)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掷下)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你)非吾友也。”

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表示志趣不同,要和华歆分座。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跟一个朋友约定一同出门,他们约好中午时碰头。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他走了以后,朋友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朋友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你好久,你却还没来,他就离开了。”朋友勃然大怒道:“真不是人哪!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中午一同出发,到了中午您却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致歉,元方却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非常不安。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

篇10:《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感受到子猷与子敬间深厚的兄弟情谊。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俗话说:“兄弟如手足”,我们今天要学的《人琴俱亡》讲述的是哪两位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呢?组织学生默读。学生快速读课文后回答。

组织学生进行作者、作品介绍简单介绍魏晋名士风度学生交流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课文边圈点勾画,找出读书中遇到的问题,对重点语句做标记。学生读课文,交流疑难,在教师指导下释疑。

3自由阅读全文,找出文中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深厚兄弟之情的句子。学生交流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翻译课文看注释结合查工具书疏通文意

2检查翻译情况:复述课文内容。一人读一人译,复述内容。

3创设问题情景:既然兄弟情深,为何子敬死了,子猷却“了不悲,都不哭”?再读文章,思考讨论。

4“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在文中有何作用?小组推荐交流

课后学习:

1、了解和探究魏晋名士风度及其社会成因。.

2、熟读课文,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篇11:《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

3.改写文章内容,扩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

2.师有感情地讲述: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传为佳话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展示预习: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

二、自主学习记录卡自学情况反馈。

1.检查朗读情况,结合朗读正音

读后由学生评议,并在评议中进一步朗读。(主要从音量、语速、节奏、感情等方面评价)

2.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

三、自主学习记录卡练习情况交流展示。

1.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把不会的词、句圈出来,以备小组合作讨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给以适时地帮助。共性问题在全班内交流。

3.检查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的落实情况。(投影)

①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俱,副词,表范围,都。笃,(病)重。而,表承接,不译。

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何以,即“以何”,为什么。都,副词,总,竟。矣,语言助词,表肯定语气,可译为“了”。

③语时了不悲。

语,动词,说话。 了,全,完全。

④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索,要。舆,轿子。 奔丧,这里指到王子敬家去看望丧事。

⑤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素,向来,一向。 琴,动词,弹琴。径,直往。 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

既,已经。 调,协调。掷,投掷,抛掷,扔。

⑥因恸绝良久。

因,副词,于是,就。恸,痛哭,极度悲哀。 良,很。 绝,死亡。

⑦月余亦卒。

亦,副词,也。 卒,死。

4.教师指名学生复述故事或翻译课文。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四、质疑探究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探究、交流。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积累古诗文中写手足亲情的句子。

七、课堂检查

篇12:《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并能复述主要内容;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课前学习:查工具书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能正确拼读,并了解词的大意。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组织学生默读默读课文

2让学生质疑、合作释疑交流疑难、释疑

3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按要求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块:深入分析兄弟之情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看注释疏通文意

2检查情况:翻译复述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

3评价王子猷: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5创设问题情境:文章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交流

教学反思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长城 课堂实录

《火烧云》课堂实录

学前班桶子和杯子折纸教案

八年级上册《人琴俱亡》教学设计

备课本和教案书写基本格式

《闺塾》课堂实录(论坛稿) 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有理数减法课堂实录

春天作文课堂实录

人琴俱亡教案和课堂实录(共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人琴俱亡教案和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