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吟课堂实录

时间:2022-12-04 20:09:04 作者:东海帝皇东游西逛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东海帝皇东游西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化石吟课堂实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化石吟课堂实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化石吟课堂实录

化石吟课堂实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2、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想像,理解诗歌某些词句含义。

三、教学设想

通过学生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之美,以学生自主讨论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四、教学方法

朗诵法、讨论法、联想法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预习指导

1、课前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自主去查找一些关于化石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有很多语言,蝴蝶用翩跹的舞姿表达自己的快乐,小鸟用婉转的歌声传递自己的自由,鲜花用浓郁的芳香展示自己的魅力,大树用圆圆的年轮诉说自己的成长……世界上还有一种语言,它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却给我们讲述着古老的神话,重现着逝去万载的世界,那就是化石。那么什么是化石?化石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辽宁大学化学系教授张锋写的《化石吟》,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板书)

(二)解题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科学诗是以诗的形式写科学内容,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给下面的字词注音

奇幻(huàn) 骸(hái)骨 悄(qiǎo )然 潜(qián )行

躯壳(qiào ) 裹(guǒ )藏 猛(měng )犸(mǎ ) 葱(cōng)茏(lóng )

(四)指导朗读

1、听配音朗读,注意重音、停顿、语调、语速。

2、请一个学生来读一二节,请学生点评,然后老师再重点讲解这两节。(朗读诗歌时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重音,句子里的某些词语,带有一些特殊的情感或特殊的意义的时候,我们要故意念得重一些,以引起听者的注意。比如说一二节中的这些地方。停顿,首先要看标点符号,一般来说问号、句号、省略号、感叹号,他们的停顿要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的停顿比逗号长;而段落之间的停顿要比句子之间的停顿要长;有的时候句子中间虽然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我们也得停顿。比如说诗歌一二节中的这些一定要注意停顿。那么这么多的疑问句,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呢,上扬的语调。祈使句的语调一般用降调。大家可以看到一二节有六个问句,是一种疑问,语速应该是稍慢的。了解了这些朗读技巧后,请同学们在一起朗读一二节。)

最早的鱼儿/怎么 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 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沉睡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诉/那奇幻的神话。

(了解了这些朗读技巧之后,请同学们再齐读这两节)

(现在根据大家掌握的朗读技巧,自己把诗歌后面几节朗读一下,等下老师会请几个同学来朗读,好,开始)

(大家朗读的非常认真,老师想请一个男生读3、4两节,一个女生读5、6节,大家一起读最后一节。)

(大家读得非常好,朗读水平的提高,不能光靠这么一首诗,要多读多训练,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运用这些朗读技巧,多多训练自己的朗读。)

(我想问问同学们,在刚刚的朗读中,有没有注意到第一节提到的最早的那些生物呢,他们分别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看PPT)

(五)整体感知

1、展示ppt图片,简单介绍第一节说到的四种最早的生物,还有猛犸、恐龙。

明确: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无颌鱼类,最早的鱼类化石距今已有大约四亿年的历史。由于它们没有下颌,摄食方法是将含有微小动物和沉积物的水吸入口中,多数生活在水里,因为身体像鱼形动物,被称为无颌鱼类。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始祖鸟,鸟类的祖先,生活于约1亿5千5百万到1亿5千万年前晚侏罗纪,生活于恐龙时代,始祖鸟约为现今鸟类的中型大小,有着阔及于末端圆形的翅膀,并比体型较长的尾巴。它的羽毛与现今鸟类羽毛在结构及设计上相似。但是除了一些与鸟类相似之处外,还有很多兽脚亚目恐龙的`特征:它有细小的牙齿可以用来捕猎昆虫及其它细小的无脊椎生物。始祖鸟亦有长及骨质的尾巴,及它的脚有三趾长爪,其中一个趾类似盗龙的第二趾。这些不像现今鸟类有的特征,却与恐龙极为相似。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古总鳍鱼,和鱼一样具有鳔(肺),和鱼不同之处是偶鳍构造较特殊。偶鳍基部有发达的肌肉,鳍内原骨骼排列和陆栖脊椎动物的四肢骨构造相似。这种肉质鳍不仅能支撑身体,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沿陆地移动。由地质史和发掘的化石证明,总鳍鱼有可能进化为古代的两栖类。。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裸子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其发生发展历史悠久。它们的胚珠外面没有子房壁包被,不形成果皮,种子是裸露的,故称裸子植物。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现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们是遍布各大陆的主要植物。(银杏、杉树、柏树、松树)

猛犸,(学名:Mammuthus ),古脊椎动物,哺乳纲,长鼻目,真象科,最著名的种类是真猛犸象,即长毛象。猛犸的生活年代约1万1千年前,源于非洲,早更新世时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区,可以适应草原,森林,冻原雪原等环境,少数种类如真猛犸披有长毛,有一层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类和豆类为食,冬季以灌木、树皮为食,以群居为主。最后一批猛犸象大约于公元前灭绝。

恐龙,(英文:dinosaur)是生活在距今大约2亿3500万年至6595万年前的并且能以后肢支撑身体直立行走的一类陆生动物,是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栖息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但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一亿六千万年之久。

(这些生物距今已经有了亿万年的历史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生物长成这个样子呢,有的鱼儿会没有下巴,有的鸟儿会嘴巴长牙,猛犸恐龙是那么凶猛巨大?这些是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得出来的。化石的作用可真是大啊)

(那么,现在请大家带着对化石赞美的心情,在把全诗朗读一遍,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2、诗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

明确:(板书)

(3)化石回答平凡的真理

(4)化石是历史珍贵的密码

(5)化石描绘出生命的档案

(6)化石复现大自然

一(1、2)发问想象

二(3—6)遐思飞跃

三(7)历史作用

(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六)小结

今天大家一起学习化石吟,学到了一些诗歌的朗读技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多积累,多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七)布置作业

每个小组讨论出一个关于本篇课文的问题,明天上课向其他组的学生提问。

第二课时

(一)合作、讨论、探究

让学生把设计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请别组的学生上台回答。(列出几句)

1、开头四个问句有什么作用?(第九组)

明确:用一系列的问句,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让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象一万年前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诉的奇幻的故事。还形成了排比,既增强了语气,又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2、“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这句话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第八组)

明确:过渡句,既引出下文,又表现出作者的思路。

3、第三节提到的“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第七组)

明确:“造物主的存在”是指存在创造万物的上帝(上帝创造万物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指化石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事实,生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变的、进化的,即生物进化论。

4、“为历史留下珍贵的密码”中“珍贵的密码”指的是什么?是怎样留下的?(第一组)

明确:“珍贵的密码”是指化石中的有机物化合物的残余,这是生命的信息,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中的“皱纹”是用来描写人的,用在此处有什么意义?(第二组)

明确:人脸上的皱纹就是生命历程的写照,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写照,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更形象地说明了化石具有记录生物演化历史的作用,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6、“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的向近代进发”用了什么修辞,告诉了我们什么?(第六组)

明确:运用了比喻。那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繁衍不断的,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迸发,生命的形态也由低级到高级演化。

7、为什么说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第五组)

明确: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创造了世界上的万物,让死去的生物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让我们了解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信息。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8、文中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那化石说了什么话?(第四组)

明确: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平凡的真理,描绘了生命的档案,复现远古的世界。(第3节到第六节)

9、《化石吟》在赞颂化石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组)

明确: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诗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叹,以及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10、这首诗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这有什么作用?(老师)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得自然亲切,作者通篇都是一种与人对话的口气,以第二人称直接抒发自己对化石的赞美之情,增强文章的神秘感,使诗歌语言更富魅力,耐人寻味。

(二)发挥想像、联想。

2、如果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你会想些什么呢?

例:我想到远古世界茂密的丛林,清澈的小溪,小溪边散步的庞大怪兽,它们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我还感慨大自然的伟大,它创造了如此奇妙的动物,又将它毁灭,却又用奇特的方法把它保存下来。

(三)小结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奇异的化石。我们不禁感叹,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八、板书(略)

九、教学反思

篇2:《化石吟》课堂实录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

教学目的:1.了解化石,增进对生物进化的兴趣;2.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化石的了解比较少,教学时要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有一定难度;2.化石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化石的形成涉及到生物知识和地理知识,对学生在展开联想表述时学科融和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教学准备:1.学生收集与化石相关的资料;2.教师收集化石实物和化石图片,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师:首先我们观看一部影片的片段(播放影片《侏罗纪公园》)。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

生:《侏罗纪公园》。

师:这部影片大家非常熟悉。我们知道恐龙是生活在亿万年以前的动物,现在人们是怎样知道恐龙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可以通过化石。

师:好,化石。同学们在生活中看到过化石没有?请看到过的同学介绍一下。

生:暑假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博物馆参观,我看见了恐龙化石。

师:有些同学看到过,有些同学却没有看到过,不要紧。老师这儿有几块化石,展示给大家看看。(教师出示化石实物:5500万年前湖北江汉鱼化石和4~5亿年前震旦角石。)

师:有同学会说太远,看不清楚。这也不要紧,下面我们再观看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展示化石图片课件:树叶化石、龟化石、猛犸化石、鹦鹉嘴龙化石。)

师:有位诗人也和我们一样看到了化石,他诗兴大发,吟诗一首,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化石吟》。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诵这首诗。读完了诗歌,大家说一下题目中的“吟”字是什么意思?

生:赞颂、赞美、吟咏。

师:化石有哪些地方值得诗人去吟咏、赞美呢?让我们一起朗读,在诗中寻找答案。

生:诗歌第三节“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生:诗歌第四节“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我认为诗歌第六节中的“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这几句最能突出诗人对化石的赞美。

师:诗人对化石的赞美之情贯穿着全诗。是的,各种各样的化石是地球地质史和生物史的见证者,它们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师:诗人不仅对化石洋溢着赞美之情,还充满着好奇之心。从哪些诗句你可以感受出来?

生:在诗歌的第一节,诗人提出了四个问题。

生:诗歌的第二节有“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两句,也是诗人提出的问题。

师:从诗歌的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感受出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下面我们一起深入地品味一下。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的第一节,注意读出诗歌的语气来。(教师范读第一句。学生齐声朗读。)

(1)怎么没下巴、怎么嘴长牙、怎么没有腿、怎么不开花──连用四个问号,可以感受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

(2)你看到化石的实物以及图片的时候,产生过和作者一样的疑问没有?(学生说有。)

(3)你能不能像诗中的语句一样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采用男生女生接龙比赛的形式。)

女生1:最早的大象为什么毛很长?

男生1:最早的鸟儿怎么不会飞?

……

师:有人说“问号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就是拿到了一把把钥匙。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用钥匙打开科学之门,继续研究。

师:不仅诗歌的第一节体现了诗人对化石的好奇心,第二节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我们首先看第一句,请同学们齐读,注意读出语气。(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1)“万载”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很长的时间。

(2)逝去万年、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遥远世界会重现吗?

生:不会。

生:我认为会。人们可以把化石组合起来,再运用电脑等高科技手段复原远古的世界。(很多学生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

(3)诗人站在化石旁,他并没有借助高科技手段,他看到了逝去万载的世界吗?

生:看见了。

(4)从哪些诗句可以表现出来?

生:从诗歌的第三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可以看出。

生:还有诗歌第六节中“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5)“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诗人用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古的世界。(教师展示课件中一幅远古丛林的图片。)同学们心目中远古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能不能像诗人一样用优美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下面请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热烈地讨论。)

生:远古世界是个美丽的世界,海水是蔚蓝的,陆地上到处生长着绿色的植被,高大挺拔、直入苍天的树木随处可见,林间是如茵的绿草,盛开着五彩缤纷的花儿。

师:这位同学运用“如茵的绿草”、“五彩缤纷”等词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远古世界。

生:我心目中远古世界的情景与他们不一样。从课外书上我了解到远古的自然气候有时候也非常恶劣,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很频繁:晴朗的天空突然暗了下来,天色越来越黑,像蒙上了一层黑色的幕布一样。火山又开始喷发了,一条火龙从山顶窜出,森林燃烧起熊熊大火,林中的各种动物们惊恐地四处逃散,有的来不及逃的,就和树木一起被火龙吞噬了。

……

师:第二节的第二句同样也体现了诗人的好奇之心。(学生朗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1)诗人听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没有呢?

生:听见了。

(2)从诗中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生:从诗歌的第二节“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两句表明化石苏醒了,并开始向诗人讲述了。

生:第七节写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最能体现诗人已经听到了化石的述说。

(3)化石会向诗人诉说怎样令人神往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

生:想。

(4)这并不难,我们和孙悟空学个法术,把自己变成一块化石。至于要变成哪一块化石,你可以从老师刚才展示的.化石实物或者投影的图片中选择,也可以是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实物或资料图片。(再次展示课件中的化石图片。)

师:选择好了吗?记住,现在你就是一块化石了。把老师当作诗人,向我讲述一下你的经历和遭遇。

(5)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做准备。

(6)请学生发言,讲述化石的故事。

生:我是一块菊石,生活在距今6500万年至2.5亿年前的中生代海洋中,是一种介于章鱼和贝类之间的动物。那是一个酷热的夏天,我和我的伙伴们一起沉入海底最深处避暑并且玩耍。在沙里钻来钻去,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比赛跑。我们玩得多高兴……玩累了,我们倒在软软的沙子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少时候,我好像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了。周围也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摇动,难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吗?一种不祥的预感袭上心头。晃动越来越剧烈,灾难来临了!剧烈的地震光顾了全球,海底火山爆发,一阵阵的巨浪掀起,横扫整个海洋。就在那一晚,我掉进了无底的深渊。不知过了多少年,待我再次感受到阳光时,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块化石。

……

师:逝去万载的世界不能重现,诗人却看到了;沉睡亿年的石头不能说话,诗人却听到了。诗人有什么秘诀呢?

生:想象。

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课件展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齐读。)

师:我们不仅要把这句话记在脑海中,更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心灵的长空中翱翔。

【反思】激趣导入也要得法

为了上好这节示范课,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还上了试教课。然而,试教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下课时,我的课还没有结束。最后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收获时,许多学生认为“了解了什么是化石”和“学习了很多关于化石的知识”。为什么没有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为什么学生收获的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发现问题出在第一个环节。由于担心学生不了解化石而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了准备的化石标本。多媒体课件中穿插了大约3分半钟《侏罗纪公园》片段,确实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兴趣。但我想既然学生对影片是熟悉的,就可以不必放那样长,我将片段截为2分钟。在展示化石标本时,我让学生互相传阅,拿到化石的学生在看,而没拿到的则无事可做。后来,我先让学生介绍在生活中见到的化石,然后采取教师展示的方式,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避免了浪费时间。

对第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改进后,我执教的示范课很成功,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上完课后,我再次反思了这次示范课,觉得第一个教学环节还可以简洁些,多媒体课件中已经有了好几幅化石的图片,教师就不必展示化石标本,因为教室大、学生多,化石标本又小,许多学生未必看得清楚。

这次教学经历让我对语文课堂“激趣导入”有了新的认识。激趣只是开端,仿佛点燃一根引线,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的主体部分释放出炫目的礼花;激趣不是重点,醉翁之意在于后,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才是根本目的。

篇3:化石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和运用字、词、句,掌握有关化石的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把握诗歌的朗读,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剪辑《侏罗纪公园》中关于从琥珀中提取恐龙血液的部分。

2、收集有关化石的图片文字资料。

3、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侏罗纪公园》中关于从琥珀中提取恐龙血液的片断。

2、老师解释: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此片断就是科学家通过提取保存在琥珀中的恐龙血液,进而培养恐龙胚胎以还原侏罗纪时代的科幻影片。虽然这是科幻片,但至少也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要想了解亿万年前奇幻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就得借助化石。化石,倒底给我们传递着怎样的生物世界呢?今天,让我们一道走进化石的世界。(展现课题《化石吟》)

二、朗读诗歌

1、展示“三叶虫”、“始祖鸟”、“ 猛犸”等化石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

2、分组朗读。(展示朗读的目的方法及要求)

3、学生互评。

4、老师总评。

5、全班同学齐读。

三、整体感知

《化石吟》既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更是一首科学诗,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以下问题:(屏幕显示问题)

1、诗文题中“吟”含有什么意味?诗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本是古曲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通过对化石的赞美来赞美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结构有何特点?哪两节结构相近?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共7节,可分3层。1、2节是第1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4、5、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最后一节回应1、2节结构相近,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3、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好在使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

四、品味诗歌

1、化石简而言之就是生物记载地层书页的文字。作者为什么用提问的方式开头?

明确:通过疑问,给人以想象,引出化石,它是“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这句话里的“刚苏醒” 怎样理解?

明确:过去人们由于对大自然的认识还不够,加上科学不发达,因而无法去认识和发现它;如今这两个条件都具备,因而去挖掘和研究它,以发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3、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中的“平凡的真理” 怎样理解?

明确:平凡的真理是指人由猿进化而来的,劳动创造人的道理。化石就是对造物主的坚决否定。

4、生命的档案是什么?

明确:生命的进化一直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那么生命的档案就作了记载,生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化。因此生命的档案就是生命的进化过程。

5、文中出现几次“你”,这里代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出现了五次“你”,这里代指“化石”。 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给人以亲切感。

五、小结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了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的世界。让我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吧!

【板书设计】

化石 生命

篇4:化石吟中心思想

化石吟中心思想

《化石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亲切自然。

这是一首科学诗。

化石吟通篇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

第一段主要引起读者兴趣;第二段与文章的第六段照应;第三段用的“你”字,显得比较亲切;第五段“生命的航船”指的是生物进化。第六段与第七段没有重点。

主要内容:介绍化石对古生物研究的巨大作用。

中心思想:向人们介绍化石的作用,告诉人们化石的意义。

《化石吟》赏析

本文选自《科学24小时》1982年第2期,作者张锋。《科学24小时》以初中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是一道为广初中学生特制的套餐。

《科学24小时》的宗旨是:始终遵循“科教兴国”战略,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致力于提高读者的科学思维品质,开启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培养一代信仰坚定,崇尚思辩,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具有一定社会、自然科学素养的新人。

同时,营造“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氛围。志、知识及素质训练融为一体,注重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交融,力求使读者感到有益、有用、有趣。它的个性,就在于力争在众多科普期刊中标立教育特色,在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服务时凸现科普特色。

这是一首科学诗。诗人以优美的语言,神奇的意境,热情洋溢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化石,为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神话般的生物世界的奇观,写出了作者非常的热爱化石。让我们了解了那些已经灭绝的生物的生命信息,一睹了它的迷人的风采。诗歌构思巧妙,语言优美,意境奇丽,很有特色。

诗歌开篇,诗人用一组设问句组成的排比句,从个体到整体,由鱼儿、鸟儿、树儿推及到整个世界,发出一连串有趣的诘向,激发读者的情思,激活读者的思维,引导我们去思索探究亿万年前的神奇世界。在此基础上,作者十分机智地再用一设问拟人句:“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讲述那奇幻的神话。”激情满怀,巧妙扣题,总领全诗。一个“沉睡”、一个“长眠”、一个“苏醒”,使诗歌上下呼应,环环相扣;一个“请”字,,极富人情味,使诗歌情趣盎然。

接着,诗人用了四节诗,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为我们展现了亿万年前奇幻般的生物世界,为我们指点迷津。是化石把我们的“思绪引向远古”,为我们描绘“生物进化的图画”、否定“造物主的存在”、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的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在“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的过程中;是化石,“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保存了“生命的档案”;是化石,使我们得以复原恐龙、猛犸,让我们仿佛看见了它们的“引颈长吼”;是化石,使我们得以重现远古的林木,一睹它们“葱茏、幽雅”的风姿。然后,诗人以一“啊”字领起,用第二人称亲昵地直抒胸臆,议论抒情,由化石推及大自然,盛赞大自然这位“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诗歌写得美丽而深情。由于大量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精美而灵动。“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是诗眼,诗人在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又弘扬了唯物主义的进化论的真理,诗歌因之而更具深意。

最后,诗人专门用了一节诗照应第二节,巧妙作答,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结尾句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不只是对第二节诗诗意的重申与反复,而是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总结全诗,有力收束.读罢上文,化石讲述的`故事难道不令人神往,惊讶 诗人在这样的抒情议论中收束全诗,不但独具匠心,而且强化了主旨.

诗歌向我们讲述了化石保存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神话世界,盛赞了化石,宣传了生物进化的真理,既富有科学知识,又颇具唯物主义精神,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真是难能可贵啊!

拓展阅读:化石吟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三、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四、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五、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六、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吗?请模仿着写一首。

篇5:《化石吟》教课稿

一、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化石吟》是一首以科学为题材的抒情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的人类的伟大。教学这篇课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如鱼类进化、鸟类祖先、两栖类祖先、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朗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的节奏韵律之美。科学诗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这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的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本诗,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认识化石,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设置

1、认知领域目标

①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叹服、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②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③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2、能力情感领域目标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确定的理由和根据]

本课是一首以科学为题材的抒情诗,所以本课的教学,既要通过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奇幻如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要把握住语文学科的特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科学”,故将本课的能力情感领域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重难点确定的根据]

在关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在教学中必须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故以认知领域目标③为重点。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仅限在语文学习的小圈子里,也是不可取的。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既学到有关诗的知识,又了解了自然科学知识。

[重难点突破设想]

激发学生多感官感受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故在研讨重难点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反复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师作出适当的评价,通过朗读激发情感,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理解深刻,

四、教学建议

1、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2、朗读法。《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更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音乐美。

3、联想想像法。诗歌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理解诗中所写内容,激发探究生物进化的兴趣。

4、讨论点拨法。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究诗歌的内容要点和首尾圆合的结构美。教师巧妙设疑,引导学生思维以突破重难点。

[教法实施的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所以在教读本文时,一方面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逐步理解诗歌内容,并细心体会诗歌的鲜明节奏,和谐声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另一方面又将学生的目光从诗歌本身引向古生物学和古生物考古学,以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使学生在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能积极感悟自然感悟自然科学。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这就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学法与要求

1、课前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朗读诗歌的时候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学法指导的目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界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结合诗歌抒情性强的特点。同时体现“四合一”学法指导要明确具体“做什么”“怎样做”等预习及阅读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有“法”可依。

六、教学练评活动程序

【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课

《化石吟》诊断性评价

1、本诗的题目是“化石吟”,你知道“吟”是什么意思吗?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骸( )骨 猛犸( ) 葱( )茏( ) 卓( )越

3、辨音

载 ( )万载 悄 ( )静悄悄 壳 ( )蛋壳 藏 ( )裹藏

( )装载 ( )悄然 ( )地壳 ( )宝藏

参考答案:

1、“吟”是古诗中的一种体式,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这里是赞颂的意思。于谦有《石灰吟》,林黛玉有《葬花吟》。

2、(hái)、(mǎ)、(cōng)、(lóng)、(zhuó)

3、(zǎi) (qiāo) (ké) (cáng)

(zài) (qiǎo) (qiào) (zàng)

[设计意图]疏通字词,了解文体

【活动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感情饱满地范读全诗。

提示:诗人以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全诗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并且以第二人称来称呼化石,亲切自然。诵读中要仔细体会语气语调的变化。

2、学生自由诵读。

3、问题与探索

问题1:本诗赞美(吟)了什么?

问题2:本诗可分为几层,概括大意。(提示:哪一句话有过渡的作用?)

4、分析与点拨:

点拨1:本诗用抒情方式赞美了能展现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境界的奇异的化石。

点拨2:第三节“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引发读者想像;3—6节是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问有答。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内容和结构。

【活动3】研读诗歌,合作探究

1、研读3—6节,抓住重点句明确理解,深入赏析。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怎样理解“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问题2: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问题3:“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到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问题4:第六节是赞美大自然吗?文章主题是否偏转?

3、分析与点拨

点拨1:这一句生动表现了科学战胜迷信的巨大意义,从而表明了化石的珍贵价值。一直到十八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仍然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充分证明顽固的势力有多么强大的力量,科学占领阵地需要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骸骨是冰冷的,却能给科学研究者带来火一样的热情。

点拨2: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联想贴切而形象,几乎不可替代。

点拨3:“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做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皱纹代表人的成长,象征着人生的沧桑,而这样的描写正好能鲜明体现化石是生物进程的见证者。档案则形象的表现了化石对历史的记录作用。

点拨4:作者的话题没有偏转,它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讴歌表现了化石再现自然界本来面目的神奇作用。

4、小结

3—6节内容提炼:呼唤真理,传送密码,见证沧桑,再现原貌。

[设计意图]重点研读诗歌主体部分,突破重点(说明:活动3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将问题和课文结合起来反复朗读,课分组读、个别读,教师适当做出点评)

【活动4】品读诗歌,领会特色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问题与探索

问题1:诗歌是要表达感情的,诗歌当中哪些词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呢?

问题2:诗歌为什么写得这样优美动人?请从多个方面总结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分析与点拨

点拨1:“吟、请、神往、惊讶……”表达对化石的尊重、珍惜、热爱、研究

《化石吟》让我们认识到化石是人类很好的老师,是一部极妙的教科书,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进化史和地球变迁史。我们不仅要尊重、珍惜化石这样的自然文化遗产,我们也应该同样尊重、珍惜我们人类创造的人文遗产,比如:敦煌莫高窟。

点拨2: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可从这几个方面归纳:四句一节,结构整齐;一韵到底,琅琅上口;拟人生动,第二人称亲切;开头连续提问,首尾圆合,构思精巧。(以学生自己体会为主,因势利导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把握文体特点,领会诗歌艺术的特色。

【活动5】交流资料,深化认识

1、用课件播放化石图片,拓展学生知识面。

2、师生交流有关化石的资料,可以是知识介绍的,也可以是化石研究的故事。教师重点推荐:猛玛的故事。(见教参)

3、师生总结: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化石的神奇,增长了相关的知识,激发了我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让我们背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进一步感受诗歌的美。

[设计意图]突破难点

七、评价与反馈

《化石吟》第一课时形成性评价

1、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⑤(草木)青翠茂盛。() ⑥奇异而虚幻。( )

2、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________的神话 _____________的真理 _____________的骸骨

_____________的密码 _____________的魔法师 _____________的雕刻家

3、读《燧石》一诗,回答问题:

燧 石

也绝不是一粒废渣

我是燧石 而是一点凝固的火

我棱角分明 一颗沉默的星

我没有金刚石和祖母绿 一朵坚硬的花

的雍容华贵 人类正是找到了我

也不如汉白玉或者翡翠典雅 才在荒芜中创造了文化

从楔形文字到金字塔

我是燧石 从彩陶、大乘佛教到徐悲鸿画马

我只有一个请求

请拾起我 我是燧石

——敲打 请记住我的体会吧

智慧之火不是天外飞来

敲打吧,敲打会证明我 本来就埋在自己的脚下

即使一万年沉睡在沼泽,山洼

(1)这首是采用的写作手法是 。

(2)结合诗的一、二节说说燧石有着怎样的个性。

(3) 诗中反复运用“敲打”一词,既扣住燧石,又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一人生哲理是什么?

(4)本诗的思路是由 联想到 的发明,又联想到人类诸多文明形式 、、、、,最后突出劳动实践的重要。

参考答案:

1、幽雅 悄然 叹服 海枯石烂 葱茏 奇幻

2、奇幻平凡 冰冷 珍贵 高明 卓越

3、(1)拟人手法。(2)朴实平凡,坚强刚毅。(3)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不断磨练和奉献自己。(4)燧石 火 文字 建筑 陶器 宗教 绘画。

[设计意图]检查字词积累情况,通过类似诗歌的阅读练习来巩固认知,提高阅读能力。

《化石吟》总结性评价

一、课内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_______的神话。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

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_______,

犹如把生命的_______细细描画,

海枯,石烂,日转,星移……

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1.给加粗的字注音。

骸骨() 躯壳() 悄然() 潜行()

卓越() 猛犸() 长吼() 长眠()

2.给诗文空缺处填上恰当的字。

3.用下列词语造句:

叹服:

犹如:

海枯石烂:

4.诗歌的第一节四句分别描绘的是什么事物?

5.诗歌第二节连续三个疑问在哪节得到了证实?

6.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使我们知道了哪些知识?

7.背诵于谦《石灰吟》,说说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拓展

阅读课外诗歌,做题

鱼化石(艾青)

动作多么活泼,

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跃,

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

被埋进了灰尘;

过了多少亿年,

地质勘察队员,

在岩层里发现你,

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

连叹息也没有,

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

你绝对的静止,

对外界毫无反应,

看不见天和水,

听不见浪花的声音。

凝视着一片化石,

傻瓜也得到教训:

离开了运动,

就没有生命。

活着就要斗争,

在斗争中前进,

当死亡没有来临,

把能量发挥干净。

8 、给加粗字注音:

鳞( ) 鳍( ) 栩栩如生( )

9、第一节写鱼儿生前自由、快乐、活泼的生活,这对后文有什么作用?

10、纵观全诗,点明中心意思的是哪一节?

11、本诗和《化石吟》都以化石为主题,都是面对眼前的化石展开想像和联想,表达的内涵却大不相同,请分别概括。

12、同样的主题,却可以选择完全不同的角度达到很不相同的结果,这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能作出思考并概述一个例子吗?

三、试一试

13、续写句子

别以为只有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从南飞大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从大树层层的车轮中,我们读出了时间的变迁;

[设计意图] 略

八、说课设计总结

在这首诗中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去想、去说、去读,不要只局限于语文这一小的知识圈子中,使语文知识和自然、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会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利用多媒体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爱科学、爱文学的思想感情。

篇6:教案设计:化石吟

精品教案设计:化石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化石了解多少?(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面对化石我们会产生许多遐思,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对化石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裹藏(guǒ)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2、、听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5、朗读展示。

6、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理解题目的'含义: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示例: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三、问题探究:

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掌握提出问题,教师加强引导。

预设:

1、你觉得第一、二节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诗歌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引出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为什么第3节中用“你”这一人称?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你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示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大门。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发挥想象说一下)

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6、齐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7、你学到了那些写作技巧?

示例:开篇采用问句的形式,引发遐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等。

课堂小结: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业:1、积累本课所学字词。

2、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篇7:《化石吟》教案

关于《化石吟》教案范例

一、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四、教学策略

1、吟诵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诗歌的感情;在诵读中揣摩词语的形象精炼,句子的含义隽永,在诵读中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五、学习方式

1、自觉参与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创设适宜诵读的情境活动,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诵读中来。读中见意、读中品词、读中悟情,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参与意识不断加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自主探究

依据化石推测上古的生物世界,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充分联想想象,探究未知世界的秘密。在发言中主动思考,在表达中善于探究,逐渐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3、小组合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明确分工,分别指定读题员、记录员、报告员、协调员等;小组之间公平竞争、合理比较,使学生群体间产生合作、共享的局面,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益。

六、课前准备

1、教师与学生一起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七、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茫茫宇宙,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但无论多久多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不息的生命的航船从远古驶向现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那亿万年前神奇的故事吧!”

2、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掌握生字词。

(3)教师指导阅读:

例:诗歌的节奏,

诗歌的韵律,

诗歌的感情。

(4)问题讨论:

例: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那些地方体现了这种感情?

(5)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诗歌,整体感知体会。

3、揣摩研读

(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引导学生揣摩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

例:重点字词

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重点语句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

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

(3)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仔细研读赏析。

4 、拓展运用

(1)联想想象

展示古代生物猛犸的资料,推测猛犸的死因。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合理想像,生动描述。

(2)表达感受

面对这幅猛犸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两句诗来表达。

5、教师小结

在自然面前,生命是何等的脆弱;在科学面前,生命又是何等的神奇!探索未知的世界,搜寻生命的足迹。同学们,愿这首诗不仅给你们带来文学的享受,也给你们带来探索科学世界的动力。

6、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办一份手抄报。

(2)你喜欢科学诗吗?请模仿着写一首。

八、教学效果及反思

1、这节课把握住了课文的两个重点来教,一是科学性,一是文学性,并且能巧妙地借助吟颂法和联想想象法来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自觉参与,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善于表达,激发了爱科学和爱文学的热情,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2、在品味诗歌语言这一环节上,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比较少,说明对诗歌语言的揣摩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引导、研读和训练。

3、推测猛犸死因的时候,有些学生的想象过于离奇,与上古时期的气候、地理条件等都相差太远。说明学生的课前准备不足,对有关古代生物的知识了解太少,知识不够广阔。以后应指道他们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各类知识的营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化石吟教学计划

《化石吟》全文分析

化石吟教案

《化石吟》说课

化石吟的解释

课文《化石吟》鉴赏

《化石吟》课文练习题

化石吟 课后习题

化石吟 教案教学设计

《化石吟》教学设计8

化石吟课堂实录(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化石吟课堂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