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罗洋山人诗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3-14 04:05:07 作者:ccccageme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cccagem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阅微草堂笔记·罗洋山人诗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阅微草堂笔记·罗洋山人诗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篇1:阅微草堂笔记·罗洋山人诗原文及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罗洋山人诗原文及翻译

莆田林教谕霈,以台湾俸满北上。

莆田有个叫林霈的教谕,因在台湾任职俸满北上。

至涿州南,下车便旋。

到了涿洲南边,下车小便。

见破屋墙匡外,有磁锋划一诗曰: 骡纲队队响铜铃,清晓冲寒过驿亭。我自垂鞭玩残雪,驴蹄缓踏乱山青。 款曰罗洋山人。

看见破屋墙外用碎磁刻了一首诗: 一队队骡子队伍响着铜铃,一大早冒着寒气过驿亭。我垂下鞭子玩着残雪,驴蹄慢慢地踏着而群山青青。 署名是 罗洋山人 。

读讫,自语曰: 诗小有致。罗洋是何地耶?

林霈念完了诗自语道: 诗还有点意思。罗洋是什么地方呢?

屋内应曰: 其语似是湖广人。

只听那破屋里传出声音说: 看那诗句,好像是湖广一带人。

入视之,惟凝尘败叶而已。林霈进屋观看,只见满屋尘土,遍地败叶,并无人影。

自知遇鬼,惕然登车。

他知道遇到了鬼,就警觉地等车离去。

恒郁郁不适,不久竟卒。

自那以后,老是觉得心情郁郁不舒服,不久他竟去世了。

篇2: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翻译

表叔王碧伯妻丧,术者言某日子刻回煞。全家皆避出。有盗伪为煞神,逾垣入,方开箧,攫簪珥;适一盗又伪为煞神来,鬼声呜呜渐近。前盗遑遽避出,相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黎明,家人哭入,突见之,大骇;谛视之,乃知为盗。以姜汤灌苏,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莫不绝倒。

原文——《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

注释

1.术者,古称阴阳家,巫人之类。

2.回煞,这是迷信说法。煞,凶神。人死后,有一天死者的鬼魂要回家一趟,但是要由煞神(凶神)押着回家,称做回煞。鬼魂回家的日子,阴阳家能推算出来。

3.垣:墙。

4.箧,藏物的小箱子,多为竹篾编制。

5.攫,抓取。簪珥,首饰。

6.遽:皇,心神不安。 遽,急速。

7.谛,仔细审察。

8.盗,小偷。

9.伪,假装。

10.逾,越过。

11.适,恰巧。

12.仆:倒地,扑倒。

篇3:阅微草堂笔记原文翻译

(纪晓岚)表叔王碧伯的妻子死了,有阴阳家推算出某日夜里11点到1点钟(子刻)王碧伯妻子的鬼魂要回家一趟。这时,全家人都必须出门避开。到了子刻,一名盗贼打扮成煞神的样子,翻过墙进到屋里,刚把藏物的小箱子打开,捞到簪子耳环首饰,恰巧另一名盗贼也扮成煞神进到这家,还学着呜呜的鬼叫,渐渐接近。先进到屋里的盗贼心中害怕,慌慌张张逃了出来,两个人在庭院里相遇,彼此都把对方当做真的煞神。狰狞的`面目、怪异的衣饰,吓得心跳剧烈,魂魄出窍。顿时,面对面昏倒在地。天亮以后,一家人哭哭啼啼回转家门,见到庭院里昏倒两人,仔细一看,大为惊吓;再仔细察看,才知道这两个人都是盗贼。于是灌下姜汤使他们苏醒过来。随即将扮成煞神的两个盗贼,不动原样地捆缚起来,押送到官府。一路上,聚拢了许多观看的人群,见到盗贼的这般模样,简直把大家都乐坏了。

篇4: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里有丁一士者,矫捷多力,兼习技击、超距之术。两三丈之高,可翩然上;两三丈之阔,可翩然越也。余幼时犹及见之,尝求睹其技。使余立一过厅中,余面向前门,则立前门外面相对;余转面后门,则立后门外面相对。如是者七、八度,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后过杜林镇,遇一友,邀饮桥畔酒肆中。酒酣,共立河岸。友曰:“能越此乎?”一士应声耸身过。友招使还,应声又至。足甫及岸,不虑岸已将圮,近水陡立处开裂有纹。一士未见,误踏其上,岸崩二尺许,遂随之坠河,顺流而去。素不习水,但从波心踊起数尺,能直下而不能旁近岸,仍坠水中。如是数四,力尽,竟溺焉。

盖天下之患,莫大于有所恃。恃财者终以财败,恃势者终以势败,恃智者终以智败,恃力者终以力败。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尝求睹其技         睹:观看

B.不虑岸已将圮 虑:料想

C.但从波心踊起数尺 踊:跃起

D.有所恃,则敢于蹈险故也 蹈:用脚踢

解析:D项,蹈,“踏,践行”引申为“冒”。

答案:D

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兼习技击、超距之术    习:练习,学习

B.素不习水习:习惯

C.盖一跃即飞过屋脊耳 跃:跳起

D.友曰:“能越此乎?” 越:跨过

解析:B项,“习”应解作“通晓,熟悉”。

答案:B

【参考译文】

乡里有个叫丁一士的人,强壮敏捷很有力气,兼会格斗、轻功的武艺。两三丈的高度,可以轻松地跃上;两三丈宽的距离,也可以轻松越过。我小时候,还见过他,曾请求看看他的本领。他让我站在过道里,我面向前门,他先站到前门外面对着我;等我转过身子面向后门时,他已经站到后门外面对着我了。像这样反复了七、八次,原来(在我转身的时候),他一跳就飞过屋顶了。后来,他路过杜林镇,遇到一位朋友,请他到桥旁酒店中喝酒。酒喝足了,他们站在河边眺望。朋友对他说:“你能跳过这条河吗?”丁一士应声一耸身就跃过去了。朋友招呼他回来,他又应声跳过来。可是,脚刚刚到岸边,不料河岸已经快崩毁了,靠近水的陡直地方断开了一条裂纹。丁一士没有看到,不小心踏在它上面,河岸崩裂了二尺多,于是随着崩倒的河岸掉到河里,顺流冲走了。他素来不熟悉水性,只能从波涛中间窜起几尺高,只会直上直下窜动而不能游向岸边,仍旧掉到河中。如此跳跃多次,力气用完了,终于淹死在河里。

天下的祸患,没有比有所依仗再大的`了。依仗财物的终因财物而失败,依仗势力的终因势力而失败,依仗才智的终因才智而失败,依仗力量的终因力量而失败。这是因为有所依仗,就敢于冒险的缘故。

篇5:《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阅微草堂笔记》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董家庄佃户丁锦,生一子曰二牛。又一女赘曹宁为婿,相助工作,甚相得也。二牛生一子曰三宝。女亦生一女,因住母家,遂联名曰四宝。其生也同年同月,差数日耳。姑嫂互相抱携,互相乳哺,襁褓中已结婚姻。三宝四宝又甚相爱,稍长,即跬步不离。小家不知别嫌疑,于二儿嬉戏时,每指曰:“此汝夫,此汝妇也。”二儿虽不知为何语,然闻之则已稔矣。七八岁外,稍稍解事,然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不相避忌。

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锦夫妇并殁。曹宁先流转至京师,贫不自存,质四宝于陈郎中家——不知其名,惟知为江南人——二牛继至,会郎中求馆僮,亦质三宝于其家,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郎中家法严,每笞四宝,三宝必暗泣;笞三宝,四宝亦然。郎中疑之,转质四宝于郑氏,而逐三宝。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郑氏怪之,则诡以兄妹相逢对。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遂不疑。然内外隔绝,仅出入时相与目成而已。后岁稔,二牛、曹宁并赴京赎子女,辗转寻访至郑氏。郑氏始知其本夫妇,意甚悯恻,欲助之合卺而仍留服役。其馆师严某,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昌言排斥曰:“中表为婚礼所禁,亦律所禁,违之且有天诛。主人意虽善,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见悖理而不沮,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以去就力争。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后四宝鬻为选人妾,不数月病卒。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或曰:“四宝虽被迫胁去,然毁容哭泣,实未与选人共房帏。惜不知其详耳。”果其如是,则是二人者,天上人间,会当相见,定非一瞑不视者矣。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或又曰:“是非泥古,亦非好名,殆觊觎四宝,欲以自侍耳。”若然,则地狱之设,正为斯人矣。

(取材于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五)

【注】1夤缘,本指攀附上升,后喻攀附权贵,拉拢关系,向上巴结。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甚相得也 得:契合

B. 然闻之则已稔矣 稔:成熟

C. 则诡以兄妹相逢对 诡: 假装

D. 后四宝鬻为选人妾, 鬻:卖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儿虽不知为何语 四宝虽被迫胁去

B. 然俱随二牛之母同卧起 笞三宝,四宝亦然

C.而诫勿言与四宝为夫妇 见悖理而不沮

D. 郑氏以其名行第相连 以去就力争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家不知别嫌疑

屋子小不知道怎么躲避嫌疑

B.会康熙辛丑至雍正癸卯,岁屡歉

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年年歉收

C.是成人之恶,非君子也

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

D.三宝发狂走出,莫知所终

三宝发疯跑出去,没有人知道他去哪儿了

12.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 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 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1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1郑氏故良懦,二牛、曹宁亦乡愚,闻违法罪重,皆慑而止。(3分)

2惟严某作此恶业,不知何心,亦不知其究竟,然神理昭昭,当无善报。(3分)

14.文中结尾处,有人评价严某“是非泥古,亦非好名”,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

9. B【解析】熟悉。3分。

10. A【解析】A.连词,虽然。B.转折连词,然而/代词,这样C.连词,并且/连词,却D.连词,因为/介词,拿。3分。

11. A【解析】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3分。

12.三 宝 仍 投 旧 媒 媪 /又 引 与 一 家 为 馆 僮 /久 而 微闻 四 宝 所 在/ 乃 夤缘 入 郑 氏 家 /数 日 后/ 得 见 四 宝/ 相 持 痛 哭/ 时 已 十 三 四 矣。

【评分标准】断对两处得1分,断错两处扣1分。共3分,扣完为止。

13. (1)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

【评分标准】“故”“良”“懦”“乡愚”“慑”“止”共2分,错2词扣1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

(2)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的事,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

【评分标准】“恶业”“心”“究竟”“善”共2分,错2词扣1分。全句大意1分,共3分。

14. 参考示例:

我不同意上述观点,本文讽刺了严某的道学家思想和无知的丑态。(1分)“泥古”中的“古”,指古代婚礼规定中表亲不能通婚;泥古,就是指严某不知当下已经没有这一规矩而仍坚持古训。“好名”中“名”,指名声,名望。好名,指严某以读书人自居,通过阻止三宝四宝成亲来维护礼法来获得“君子”的声望。(4分)本文中“讲学家也,不知古今事异”“然我辈读书人,当以风化为己任”等句子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严某丑恶嘴脸的深恶痛绝。(1分)

【评分标准】共6分。表述观点(1分),结合文本理解“泥古”“好名”(4分),结合句子阐述作者态度、观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学生答及同意上述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参考译文】

董家庄有一个佃户叫丁锦,生了一个儿子叫二牛。又生了一个女儿,招曹宁做倒插门的女婿,他帮助丁家人干活,关系处得很好。二牛生了个儿子叫三宝。女儿也生了一个女孩,因为住在娘家,就随着排下来取名四宝。这两个小孩出生在同年同月,只差几天罢了。姑嫂一起看护、哺养这两个孩子,在襁褓中就已定了儿女亲家。三宝四宝又很友爱,渐渐长大后,两人便形影不离。小户人家不懂得分开来消除疑忌,在两孩子玩耍时,常指着说:“这是你丈夫,这是你媳妇。”两孩子虽然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多了就已经习惯了。到了七八岁,渐渐懂事了,但是两个孩子都跟着二牛的母亲同睡同起,相互间也不避忌。适逢康熙辛丑年到雍正癸卯年间,连年歉收,丁锦夫妇相继去世。曹宁先流落到京城,穷得养活不了自己,便把四宝典卖到陈郎中家——不知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江南人——二牛接着来到京城,赶上陈郎中寻找馆童,也把三宝典卖给了陈家,并告诉三宝不要说他和四宝已定为夫妻。陈郎中家法严厉,每当打四宝时,三宝一定悄悄地哭;打三宝时,四宝也是这样。陈郎中生疑,把四宝转卖给郑家(有人说,就是“貂皮郑”家。),并赶走三宝。三宝又投奔介绍他来陈家的老太太,老太太又把他介绍到一家去当馆童。时间长了,他暗中听说四宝生活的地方,便通过拉拢关系来到郑家。几天后,才见到四宝,两人抱头痛哭,当时两人都十三四岁了。郑氏觉得奇怪,两人就谎称是兄妹相逢。郑某根据他们名字排行相连,就不怀疑了。但是,内宅与外宅隔开,两人只能在进出时彼此看看罢了。后来年成好了,二牛、曹宁一起到京城赎子女,辗转寻访到了郑家。郑氏才知道两孩子本来定为夫妻,心里很同情他们,想帮助操办婚礼后仍留他们在家中劳动。郑家的馆师严某,是一个道学家,他不了解如今世情与古时不同,提出异议说:“中表结婚是违背礼法的,也是律令禁止的.,触犯了它上天要惩罚。主人的想法虽然好,但是,我们读书人,应当把端正风俗教化作为自己的责任,看到违背常理扰乱人伦的事却不阻止,这是促成别人做坏事,不是君子的行为。”他用辞职相要挟。郑氏本来就善良懦弱,二牛、曹宁也是愚笨的乡民,听说违背法令罪行重大,都吓得停止了这件事。后来四宝被卖给一个后补官员做妾,没几个月,四宝病逝了。三宝发疯跑出去,也不知去哪儿了。有人说:“四宝虽然被胁迫去,但她毁了容貌不停哭泣,实际上没与后补官同房。可惜不能知道详细情况罢了。”如果真是这样,这两个人在天上或在人间,必定能相见,一定不会闭上眼睛不能再见面啊。只是严某做出这种罪孽,不知什么想法,也不知他的结局。但是,天理昭昭,应该不会有好报的。有的人又说:“这不是严某拘泥于古法,也不是追求好名声,大概是对四宝有非分之想,想用四宝来侍奉他自己罢了。”如果这样,那么设立的地狱,正是为这种人预备的。

篇6: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何必如此》原文阅读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何必如此》原文阅读

旧仆庄寿言:昔事某官,见一官侵晨至,又一官续至,皆契交也,其状若密递消息者。

有个老仆人庄寿说:过去服侍某官,看见一个官天快亮时就来了,又一个官接着而来,都是至交,看样子好像是秘密传递消息的。

俄皆去,主人亦命驾递出。

一会儿都走了,主人也叫人驾车马接着出门。

至黄昏乃归,车殆马烦,不胜困惫。

到傍晚才回来,车危马疲,十分困乏。

俄前二官又至,灯下或附耳,或点首,或摇手,或蹙眉,或拊掌,不知所议何事。

一会儿前面两个官又来了,在灯下或咬耳朵,或点头,或摇手,或皱眉,或鼓掌,不知道所商议的是什么事情。

漏下二鼓,我遥闻北窗外吃吃有笑声,室中弗闻也。

天交二更,我远远地听到北窗外面有吃吃的`笑声,房间里却没有听到。

方疑惑间,忽又闻长叹一声曰: 何必如此! 始宾主皆惊,开窗急视,新雨后泥平如掌,绝无人踪。共疑为我呓语。

正在疑惑之间,忽然又听得长叹一声说: 何必如此! 客人和主人才都惊起,开窗急看,新下过一场雨之后,泥地平如手掌,绝无人的踪迹,大家都怀疑是我在说梦话。

我时因戒勿偷听,避立南荣外花架下,实未尝睡,亦未尝言,究不知其何故也。

我当时因为主人禁止不要偷听,回避站立在南面屋檐外的花架下,实在不曾睡,也不曾说什么,究竟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缘故。

篇7: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弃馆》原文

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弃馆》原文

河间唐生,好戏侮。土人至今能道之,所谓唐啸子者是也。

河间的唐生喜好闹着玩,当地人至今还知道有这么个人,所谓 唐啸子 就是他。

有塾师好讲无鬼,尝曰: 阮瞻遇鬼,安有是事,僧徒妄造蜚语耳。

这位私塾先生好讲没有鬼,说: 阮瞻遇见了鬼,哪有这种事?这不过是和尚们造谣罢了!

唐夜洒土其窗,而呜呜击其户。

夜里,唐生往私塾先生的.窗户上洒土,然后又呜呜叫着打门。

塾师骇问为谁,则曰: 我二气之良能也。 塾师大怖,蒙首股栗,使二弟子守达旦。

私塾先生惊问是谁,回答说: 我是二气相聚结的鬼! 私塾先生大惧,蒙头躲在被窝里发抖,叫两个弟子守他到天亮。

次日委顿不起。

早晨,他瘫在那儿起不来了。

朋友来问,但呻吟曰: 有鬼。

朋友来问,他只是呻吟着说有鬼。

既而知唐所为,莫不拊掌。

后来大家知道是唐生干的,都拍掌大笑。

然自是魅大作,抛掷瓦石,摇撼户牖,无虚夕。

然而从此以后便闹起真鬼来,抛瓦扔石,摇晃门窗,没有一天晚上有安静之时。

初尚以为唐再来,细察之,乃真魅。

开始还以为是唐生在瞎闹,后来仔细观察,才知是真鬼。

不胜其嬲,竟弃馆而去。

私塾实在经受不起它的戏弄纠缠,竟丢下学馆离去了。

盖震惧之后,益以惭恧,其气已馁,狐乘其馁而中之也。

这是因为他受过惊吓之后,加上惭愧,他的勇气已消减,狐鬼便乘机而入。

妖由人兴,此之谓乎。

妖由人兴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篇8:《河中石兽》原文及《阅微草堂笔记》创作背景

《河中石兽》原文及《阅微草堂笔记》创作背景

河中石兽

作者: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⑦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 “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假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假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小说,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

过零丁洋诗词原文和翻译

与元微之书原文翻译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步诗翻译

桃花源诗翻译

杂诗其一翻译

顾城的诗阅读笔记

富贵不能原文及翻译

阅江楼记的原文及译文

阅微草堂笔记·罗洋山人诗原文及翻译(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阅微草堂笔记·罗洋山人诗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