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天气学原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鸠摩罗什及其佛经翻译,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鸠摩罗什及其佛经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鸠摩罗什及其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及其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的鸠摩罗什在众多佛经译者中赫赫有名,他所翻译的佛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他的佛经翻译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古代翻译理论及汉语言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引言
中国的佛经翻译时代始于东汉末止于北宋仁宗景四年译场停顿,在此期间,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随着佛教传人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在悠久的佛经翻译史上,出现了许多佛经翻译大家,其中鸠摩罗什、真谛、玄奘及不空被誉为“佛教四大译经家”,他们的译作和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史乃至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而被梁启超称为“译界第一流宗匠”鸠摩罗什,他新颖独特的翻译理论、认真严谨的翻译态度、规模浩大的佛经译场及其经典流行的佛经译本使其在中国的佛经翻译史上享有极高的盛誉,并对六朝时期中国佛学的发展与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意义重大。
二、鸠摩罗什的生平
鸠摩罗什(343 -413),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古印度),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其祖先在古印度“家世相国”,而他的父亲却“辞避出家,东度葱岭”,之后其母也带着九岁的他到当时小乘佛教的中心厨宾国(今克什米尔)出家,师从头大多法师,学习小乘佛教。在莎车国,罗什遇到了该国的王子须利耶苏摩,开始改学大乘佛教。罗什年幼时天资聪慧,七岁就能“从师受经,日育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诵《毗昙》既过,师受其义,即日通达,无幽不畅。”在他十三岁与母亲回龟兹的路上有很多国家想要重用他,可见罗什当时已经有很有声望了。二十岁就开始广收门徒,宣讲大乘佛教。
前秦的佛教高僧释道安“闻罗什在西域,思共讲习微言”劝苻坚恭迎罗什。于是公元385年,苻坚派吕光消灭龟兹并劫持鸠摩罗什。听闻苻坚已经被杀害,吕光便在凉州称王,罗什因此在凉州生活了十五六年。再次期间,因为吕光父子并不信奉佛教,鸠摩罗什便熟悉和掌握汉语的用法,为以后翻译佛经创造了条件。
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姚兴遣使迎接罗什,到达当时传教译经的中心长安,罗什开始进行翻译佛经,组织并主持译场,门徒有八百余人,佛学达到了高峰时期。此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讲经。据《开元释教录》记载,罗什共翻译佛经74部,共384卷,现存39部,313卷。直至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八月,罗什圆寂于长安,终年七十一岁。
三、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
鸠摩罗什之前的佛经译作多是由来自不懂中文的外国僧人或不懂梵语的中国僧人完成,他们翻译的佛经大都晦涩难懂、词不达意甚至与原文意思相反。鸠摩罗什之前的译经者往往用唯心主义的方式去理解佛经,常用玄学名词来翻译佛经中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格义”。例如,用中国的“五行”来解释印度的“四大”(地水火风),用道教的“无”来表达印度佛教的“空”。这种翻译方法不能忠实于原文,同时也失去了原文的异域色彩,译文显得枯燥无味。此外,罗什之前的佛经翻译多采用直译的方法。如道安曾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主张质直求真,强调译文为忠于原文不应删减原文的内容,只调整词序即可。由于道安不懂梵文,他是通过异域僧人的口授来理解佛教经文的,而且当时的佛经仅流传于僧人间,对语言文字要求不高,因此道安以朴拙作为译经的标准,采用直译法。
罗什精通汉语和梵语,翻译技巧娴熟,他发现了前人译文“多滞文格义,不与胡本相应”的问题,因此他完全摒弃“格义”,采取意译法翻译佛经。他主张在不违背原文的前提下,译文无需复制原文的形式,加上受到当时追求华丽辞藻风气的影响,罗什追求“依实出华”,”辞质文雅,行文要清丽欣畅”,译经中“文”和“质”并重,行文简洁流畅,优雅准确。罗什也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能力,尽量采用复合汉语表达习惯的简洁精炼的文字,同时保留异域的情趣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罗什在译经时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删掉了很多原文反复重复的内容,尽量突显原文的文体风格,因此赞宁对其译文评价为“有天然西域之语趣”。
四、鸠摩罗什的翻译特色
(一)“文”“质”结合,保留原作文体风格
中国佛经翻译的'两个主要方法是“文”与“质”,“质”既质直,也就是直译,而“文”则是意译。译经过于“质朴”和过于“文丽”都会影响佛经要义的传达,但是“质”和“文”并不是对立的,因此虽然鸠摩罗什的翻译倾向于意译,但是其翻译技巧娴熟,能够很好地将“文”和“质”统一,既不过于“质朴”也不过于“文丽”。他认为,佛经翻译在达旨的同时语言表达要简洁优美并且符合汉语读者的言语习惯,使佛教徒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译经。罗什曾与僧睿讨论西方辞体时,说道:“天竺国,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这就是说,西域梵文经文辞体华美,可作歌词吟唱,但被译为汉语后,虽然能保存原文大意,却与原文的文体大相径庭,失去了原文语言的美感。罗什门下四大名僧之一僧肇在《百论序》中提到:“与什考校正本,陶练覆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简而必诣”。由此可见,鸠摩罗什力求译经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保留原文的异域语趣并采用符合汉语习惯的简洁精炼的文字表达进行传译。他有许多经典译作,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最大,他的译本文字精练,富有文采,可读性强,在文学境界上,是后来玄奘等译者无法超越的。
(二)音译专有名词,增添异域情趣
在鸠摩罗什之前,译经者经常采用“格义”的方法翻译佛学概念,导致译文晦涩难懂,罗什完全摒弃了“格义”的方法,对于佛学中的专有名词、专用术语及在汉语中难以找到对应表达的梵文词汇,他都采用音译法,并力求统一译名,避免一词多义的现象,使译文忠于原作,易于读者理解,同时也保留了异域文化色彩,增添了文字的美感。如在《金刚经》的原文本中称呼释迦牟尼的词语很多,罗什将其统一翻译为“世尊”和“佛”。又如“菩萨”、“欢喜”、“神通”、“清净”、“极乐”、“菩提”、“舍利”、“罗刹”、“涅槃”等词,都是罗什根据原作创立和音译出来的。这些音译词翻译了佛教概念并体现佛经翻译的新思想,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丰富了汉语词汇,使译经更加忠实于原作,避免了读者理解上的分歧,增添了异国色彩,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三)态度严谨,下笔慎重
罗什在翻译佛经时,先将梵文经文口译成汉语,讲出义旨,经过译场中几百个人详细商讨并对照旧译后,才形成初稿。然后再讨论校正、复校,确定用字准确,行文流畅,才作定本。罗什本人对翻译工作认真负责,加上译场中有僧睿、僧肇等名僧相助,出现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时,众人辩论商榷,“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正如他在翻译《十住经》时,“一月余日,疑难犹豫,沿未操笔”。直到与他的老师佛陀耶舍商讨并理解经义后,才开始动笔翻译。
梵经中咏叹吟唱的部分较多,大多重复,若全部将其译为汉语则显得繁重哕唆,为了使佛教信徒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译经的内容,有助于讲经、读经和诵经,罗什删去了梵经中重复繁重的内容,使译经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及音律特点。胡适曾说到:“后人讥罗什译经颇多删节,殊不知我们正惜他删节的太少。印度人著书最多繁复,正要有识者痛加删节,方才可读。”然而,“什译虽多剪裁,还极矜慎”,据僧睿记载,罗什译《大品般若》时“手执梵本……口宣秦言。两释异音,交辩文旨。…….与诸宿旧五百余人,详其义旨。审其文中,然后书之。……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秦言谬者,定之以字义。不可变者,即而书之。故异名斌然,梵音殆半。斯实匠者之公谨,笔受之重慎也”。由此可见,罗什对待译经工作认真严谨,经过反复的商讨和对比梵文原作和汉语表达后才作出删减的决策。
罗什发现以前的经译存在“义多纰缪,皆由先度失旨,不与胡本相应”的问题,因此他对一些佛经进行了重译。虽然从道安开始重译旧的译经,但罗什精通梵语,又懂汉语,因此他能更准确地发现旧译中的纰缪,再加上僧睿、僧佑、僧肇等人辅助其翻译及校正,保证了罗什重译旧经的质量。此外,为了对所译佛经负责,罗什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提出译者署名的译者。
(四)组织译场,分工负责
最初的佛经翻译是私人活动,一般由来自异域的僧人背诵佛经,译者将经文口译为汉语,另外一人把译成的汉语经文记录下来,最后进行修改。罗什被姚兴接至长安后,开始组织译场,参加翻译的人数大量增加,而且分工明细。例如,翻译《大智度轮》时,有五百人参与;《思益经》的翻译则有两千余人参加。其中,一大部分人是来听经义,参加辩论的。除了译主口译经文外,其他程序可由多个人共同完成,整个翻译程序则包括口译、记录、考正和校对等。经过集体商议和讨论,所译佛经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有人认为,罗什的译经,不论在技巧的熟练运用方面,还是在内容的正确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开辟了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五、结束语
虽然罗什的佛经翻译思想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翻译体系,但是却涉及到翻译方法、文体翻译、专有名词音译、重译甚至翻译教学等多方面。他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翻译态度也为后世的译者树立了榜样。从罗什开始,佛经翻译的方法从直译法变为意译法,佛经翻译的形式从私人活动转变为集体活动,大大提高了译经的质量,使译经更加忠实于原文并易于传诵。他运用意译法译出的佛典如《金刚经》《大庄严论经》、《法华经》、《维摩经》等可以堪称佛教文学的杰作,至今还广为流传,极大影响了我国翻译文学。梁启超评价说:“自罗什诸经论处,然后我国之翻译文学,完全成立。”罗什在译经中创造的双音词、音译词、四字句和五子句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以及人们的想象世界.进而改变了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佛经翻译史、佛教的发展史甚至中国文学史上,鸠摩罗什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
篇2: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
在我国佛经翻译的高潮中,鸠摩罗什以其深晓佛理,精通华梵两语的优越条件,在当时政府的`扶持和众多佛学和翻译名家的协助下,组织了大规模的佛经译场,全面系统地向中国译介了大乘佛学,并以其娴熟的翻译技巧开创了意译之风,为我国的译经事业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作 者:郝勇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河南,洛阳,471003 刊 名: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NGG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8(z1) 分类号:H0 关键词:鸠摩罗什 佛经翻译 大乘佛学 意译篇3: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简介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简介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公元344年(甲辰年)~4(癸丑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
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公元344年(甲辰年)~413年(癸丑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真谛(499—569)、玄奘(602~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635—713)(又说为不空(705—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简介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语文,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公元383年前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时被俘,次年被押往后凉。在东晋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西西安石井阿姑泉欢乐谷)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佛说阿弥陀经》、等经和《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和《百论》和等论,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其中《大智度论》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释论,又称为《摩诃般若释论》,包括《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全文三十多万字,鸠摩罗什对《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解释六十多万字,共一百多万字。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堪称佛经入门级必读经典。无现存梵本,也没有藏文译本,仅有汉文译本。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什门四圣”。道桓、昙影、慧观、慧严、僧肇、竺道生、道融、僧叡,被称为“什门八俊”。另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释僧,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道常(恒),释道标被称为什门十哲。
中国之佛教由鸠摩罗什而面目一新。有鸠摩罗什因而有良好之译本,系统之教义,佛典汉译之泰斗。
关于鸠摩罗什的传记,最主要的.有三篇: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十四的《鸠摩罗什传》;梁慧皎撰《高僧传》卷二的《晋长安鸠摩罗什》和《晋书》卷九十五《艺术传·鸠摩罗什》。此外,在佛教典籍中亦有部分摘要记载。以上三篇文献,《出三藏记集》与《高僧传》内容大部相同,少部分有差异。而《晋书》内容是以上两篇的摘录和缩编,但有很大的增添和删减。
篇4:金刚经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金刚经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侯,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大陆。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个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前面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坐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别要向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有人说,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能够写得轻佻,也不能够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题,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哪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坚固。
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到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利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到底有没有?你们要去找。
‘云何以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希望佛能打开最微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只分为三十二章,金刚经原始翻译的时侯,根本没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六位发起的,我是受托不能不来讲了,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的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
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那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
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篇5:鸠摩罗什最经典的句子
鸠摩罗什最经典的句子精选
1、是故汝等,宜当端心,以质直为本。
2、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5、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6、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7、我们因佛法相逢,然而我尚未尽到此心,却将要离去,悲伤岂可言喻!
8、若念力坚强,虽入五欲贼中,不为所害。譬如著铠入阵,则无所畏,是名不忘念。
9、有愧之人,则有善法; 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10、若有不忘念者,诸烦恼贼,则不能入。是故汝等,常当摄念在心。
11、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12、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13、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14、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
15、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
16、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
17、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18、我今得灭,如除恶病;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
19、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20、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21、我如良医,知病说药,服与不服,非医咎也。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之不行,非导过也。
2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还没有来,想它干什么
篇6:鸠摩罗什的心经原文以及译文
鸠摩罗什的心经原文以及译文
原文
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照见五阴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弗。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依般若波罗蜜故。
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一切颠倒梦想苦恼。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是无上明咒。是无等等明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波罗揭帝。波罗僧揭帝。菩提僧莎呵。
译文:
掌握大智慧到达彼岸而觉悟的根本核心经典。
能够自一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所度脱化解掉。
徒弟呀: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基本颗粒)是色(可见物体)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
告诉你吧徒弟们:凡是有形象或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存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识。(人也非实体)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也要归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归于空。(法是事物的性质与演变)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觉悟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这一生命流转的一系列过程)。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果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萨因为运用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染,最终觉悟而得道。
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有以上铁的事实,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枉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
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 佛经经典名句
★ 佛经名句
★ 禅语句子佛经经典
★ 带有鸠字的成语
★ 罗读后感
★ 草庵摩尼教遗址
★ 摩立特英文笔试
鸠摩罗什及其佛经翻译(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