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隐藏姓名的橙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
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任取两个战略案例来考察,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这两个战略案例之间有些什么相同之处呢?有些什么不同之处呢?从科学上,这两个问题归结为两个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问题,进行比较战略分析,就是对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由于同一性和差异性是相互联系的,因而关于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分析可统称为同一性分析。比较战略分析就是战略案例的同一性分析。
比较战略分析可以定量、半定量和定性进行。
定量分析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即根据隶属度来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半定量分析采用列表方法,即在关于战略案例的各项指标中,选取若干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来比较各个战略的异同,从而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定性分析是从几个比较大的方面来对各个战略案例进行大致分类,从而确定各个战略间的同一性。
从大的方面来看,比较战略分析可以在战略主体、战略环境、战略指向、战略目标、战略类型和战略互动六个方面进行,即分析战略案例在这六个方面的同一性,
战略主体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之间在人、财、物及组织结构(尤其是战略决策者和实施者)等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环境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环境方面的同一性。虽然各战略案例在宏观环境方面可能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各战略案例在中观和微观环境方面则可能大不相同,按照各战略案例在中观和微观环境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指向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战略针对的领域和范围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战略针对的领域和范围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目标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战略要达到的目标如利润、市场份额、市场进入、兼并和重组等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战略目标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战略类型的同一性是各战略案例在采取的战略类型方面的同一性。按照各战略案例在采取的战略类型方面同一性的大小,可以对各战略案例进行分类。
篇2:企业财务战略分析
企业财务战略分析
0 前言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条件下,求得企业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经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企业的`战略制订和实施必须建立在现有实力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将针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提供企业内部条件战略分析的方法.
作 者:高明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蒿山校区,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煤炭技术 PKU英文刊名:COAL TECHNOLOGY 年,卷(期):2001 20(10) 分类号:F275 关键词:篇3:《金刚经》基本问题
《金刚经》基本问题
(一)“断求佛果行施住相疑”
断为断除、截断之义,一般求证佛果,是以有相行施为因,以证有相佛果,这是有相与有住之求,《金刚经》开无相法门,以无住为因,求证无相佛果,是与有相有住之行施不同,故有此疑。为断此疑,《金刚经》力破有相与有住之虚妄,力劝不应住于住而行于施,应是无住而行施,不住于相,依此而尽断此疑。
(二)“断因果俱深无信疑”
般若之行,无住为因,无相为果,因与果俱深难信。佛对此疑而讲“信根”,能深信无住无相之法者,是其多生多劫所种善根之发现,佛陀悉知悉见。无上佛乘是难信之法,若有正信,定有甚深因缘。若不信者定是业障深重,由此而断此疑。
(三)“断无相云何得证说法疑”
般若妙义,甚深玄奥,是在相离相,说而无说,从实际理地上讲,佛陀说法,实无有法可说,故不受一尘也。因此究竟法身,无为无相,然而所谓说法,皆依世俗谛方便安立假名,《金刚经》是从胜义谛上,直显真实无相,以此断除恒执有相有说之法执。无相是在相离相,无说是说而无说,因此可为无得无说也。
(四)“断声闻得果取疑”
有人于声闻四果,作有取有想,此段断其疑也。诸法无相,故于法不可取相,不可说得。以无所得,究竟无相,故不可有住,此段应是扫相也。
(五)“断释迦于燃灯佛所有取有说疑”
此段从佛境上破有取有说疑。诸佛得法实无法所得,以无所得,是为所得也。对一切法皆以无相、无取、无住、无得而如实观,方可尽断有相、有取、有得、有住之执。
(六)“断庄严净土相违于不取疑”
此经所讲庄严净土,实是不可以相求,不可以有法住,此经庄严净土,是唯心清净,无相庄严净土。由于三界唯心造,万法唯识现,实无有说可得。有执者误以为净土必有实体可得,若有实体相者,这岂不是与不取义相违反也。此疑不解佛法真实义,般若不落一切法相,又不断灭一切法相,因此所谓庄严,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明此玄义,此疑自除也。
(七)“断自受用报身有取疑”
化身不实,故不可取,那么报身应是实有吧?于此有疑,为断此疑,借事明理,令人通达。种种之相,皆是有为,佛之真身是法身,法身无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不可取也。由此报身,应不以住相生心,虽然不可取不可住,但是可修可证也。
(八)“断受持此经为人解说未脱苦果疑”
持经是行无相之忍,此乃无漏因也,由此正因而得到彼岸,诸有相行皆不脱有漏边事,故未脱苦果,《金刚经》所讲出世道,尽在无相无住,然不肖者住有相以测持经之报,故此疑当断也。
(九)“断能证持说二法是无体非因疑”
能证与持说是有为无体之法,由何是成无为有体之法的正因呢?如世人解应为非因,然佛为断此疑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由有为无住,而感无为法性,是事当然也。因二者不即不离,由此而证为菩提,依此所证为法性,此因者依因也,非生因。故知此义,即断此疑也。
(十)“断真如遍一切处,为何有得无得疑”
真如之法,皆遍在一切,然于法有迷悟之别,有得无得都是对治而言,佛法无实无虚,但方便度人,假立有得无得之名,由此得与不得本无可疑也。
(十一)“断无住修降伏心是我疑”
学人虽知无住行可降伏其心,然于法尚有微细我执,不知究竟无我之深义也。为此再断有我之疑。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断佛因有实行菩萨之法。于此执实,也为虚妄,故对此以无相、无住、无实有其法而除之。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无法疑”
有执之人,恒执实有,恒执实无,不解无实无虚之妙义。由无实体因,故误为无佛无法,此是巨谬。佛法中道不落两边。有不执实,因缘而有,无不实无,自性真空,因与果都是因缘立号,非实有性,不可执实,明此妙理,此疑即断。
(十四)“断无人度众生庄严净土疑”
凡夫之人处处恒执两边,不契中道实相之理,说无即落断灭,说有即成恒常,不知体用之理,正因为无实体而妙用无穷,正因为妙用无穷而实无自体,依用以显体,体无定体,虽用而发,从体起用,全用即体,中道彰著也。于法无相,于行无住,实无人我,实无庄严,然亦即庄严,亦即度人。二者皆名字而已,真实佛法超言超相也,明此理,岂有此疑。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
凡夫之人,误为佛离诸相,即无所见,其实不知无相无住方可于一切法悉知悉见也。然见亦非见,非见为见,以不住相故,佛可具见一切法性也。凡夫之人颠倒错乱,不知见与非也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倒疑”
凡夫之人,于法闻空,心生颠倒,妄为一切皆无。不知佛法本为破妄想执取之心而立言教,世间福德实无自性,当体空寂,故不执取为实有也。于法不生执取相,依无住心而广行福德之施,其福德无量无边,何以故?此可究竟出离证道也。凡圣用心不同,得果自异,明此理不生此疑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
无为乃佛之真身,无为无相,故不可以三十二相见佛真身,真身虽无相,然非即断灭,应身虽非实,随缘化度人,圣者于此法,皆不住有身。执有执无,凡夫之事。明此妙理定无此疑也。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
凡所说法,实无法可说。于说法处不可执于实有,于无身处实执于无,不无不有,方可契中也。
(十九)“断无法如何修证疑”
凡夫之人,执无法为实无,故不知如何修证,《金刚经》讲无相无住,就是开显无住之行,于法不执取为无法,非法断灭为无法。由无住行而与实相相应,因实相无相,无可执取。明此理自然疑释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
经文章句虽为无记之法,然可表诠般若妙义,文字本身非因,然是正道依因,明此理即解此疑。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众生疑”
诸法平等,佛与众生并无差别,故实无众生可度。然于法如此,于心有别,凡夫迷执,不见真如,圣者开悟彻见法性,于迷与悟间,假安立于度,然实无度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二)“断以三十二相比知真法身佛疑”
凡夫之人执相为佛,以三十二相为佛法身,由三十二相是有为之相,故非真佛法身,要离相见真佛,凡所有相,尽是假有,若执于相,即同邪道,不见如来真身。明此理就不会于种种相而生实有之想,也悟佛之真身离相无住,寂静无为也。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德疑”
佛果无为无相,无作无行,由此凡夫之人,误为佛果非关福德,断然分开于世间种种有为之相,其实佛法离相,妙在离执,非是断灭于相,无住之行福德不可思议,菩萨行施三轮体空,功德等虚空界。由此,佛果之福德不可思议也,明此无疑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化身度人,实无来无去,实无所住,故受福之用也,化身无影,随缘示现,本无实性,本无实法,故不可执有此疑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法身与化身不一不异,体用而已,非一非异,不可用凡夫之心测知佛身,应如理谛观,方证实际,法身无为无相,理也,化身有为无住,事也。无法身不显化身,无化身不证法身,明此疑解也。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
化身法身不一不异,实不可执,有福无福亦是有相,实应离执,不落边见,明此理岂能生此疑也。
(二十七)“断入于涅槃如何说法疑”
涅槃之义,不同小乘所解,大乘讲四种涅槃:自性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诸佛圆满于体究竟无余,于用无住行施,尽未来际广说佛法,无有断时,明此理自然无此疑也。
拓展阅读:《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作为译介最早、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大家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直至近现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扶世助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刚经》为题材的各种文化艺术创作则说明了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
篇4:激情犯罪基本问题初探
激情犯罪基本问题初探
摘 要激情犯罪涉及犯罪心理学、行为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本文从国外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实践出发,结合我国实际,试图解析激情犯罪,包括激情犯罪的概念、认定及刑事归责。
关键词激情 激情犯罪 刑事责任
纵观国外有关激情犯罪的立法可知,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大多对激情犯罪做了比较完善的规定,反观我国,刑法及其他法律规范中并未对其做出相关的系统的规定,而近年社会上激情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其中尤其以青少年居多,这就要求完善立法,妥善处理激情犯罪。
一、激情犯罪的概念、特征
激情犯罪的概念国内外的学者都曾下过定义,实证主义犯罪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龙勃罗梭认为激情犯罪的感情是突发的,孤立的,并不是长期蕴藏着的和反复起作用的;我国的学者也有相关的论述,如徐章润学者认为激情犯罪即受突如起来的、强烈的情绪刺激而形成的犯罪,这类犯罪具有突发性、行为不计后果等特点。陈和华教授认为:激情犯罪是指人在激情状态下爆发的犯罪。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和相当短暂的情绪体验,在激情状态下,人的知觉狭窄,意识控制减弱,意志失去监督,表现出不可抑制的情绪体验。行为人确定目标、方式和评价行为的心理过程变得极其短暂,一般没有犯罪的预谋过程,甚至表现出不合逻辑性和不协调性。学者们对激情犯罪的定义各有高见,但具有相同的地方,首先,激情犯罪在主观上没有预谋,甚至不具有犯罪的意图,而只是无法控制情绪;其次,时间上是短暂性的,激情犯罪人在犯罪的瞬间失去理智,不计后果,而犯罪后往往会有后悔的表现。而激情犯罪与普通的“怒杀”、“愤杀”是不同的,激情犯罪的诱因也是区别其与其他概念的关键,《德国刑法典》第213条规定:非行为人的责任,而是因为被害人对其家属进行虐待或是重大侮辱,致使行为人当初义愤杀人……处一年以上十年以下自由刑。可见,德国将激情犯罪的诱因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之一,因此,笔者认为激情犯罪是在他人不正当言行举止的刺激下,犯罪人的情绪受到强烈刺激并不可抑制地受该情绪支配而突发的短暂的暴力性犯罪的行为。
激情犯罪首先具有突发性的特点,即行为人不存在预谋以及明显的犯罪意图,通常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强烈的刺激,如他人恶意的人身攻击、恶意嘲讽、公开的侮辱等导致行为人的情绪积聚从而失去理智引发暴力性犯罪。几乎不存在犯罪动机生成阶段及前期的犯罪预备阶段,缺乏明确的作案目标。其次,激情犯罪具有意识模糊性的特点。激情往往来势汹汹,行为人积极追求犯罪结果,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行为人对是非的辨认能力迅速下降,对行为的性质缺乏深入全面的思考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最后,激情犯罪后果具有严重性。激情会使人陷入一种野蛮状态,“野蛮状态使人爱动刀子,爱报复,任何涉及名誉的所系原因都可能被看得非常严重”激情的特点是产生速度快,强度猛烈,一经发泄,便成恢复正常。激情犯罪行为人往往积蓄了强烈的愤怒、厌恶等消极情绪,在情绪消退前处于野蛮状态,要通过追求一定的犯罪结果来发泄,因此多数行为人在犯罪时不择手段,不听劝说,会采取简单、残忍、凶狠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有时危害结果甚至也不在行为人的掌控犯罪之内,故往往激情犯罪的犯罪后果具有相当的严重性。
二、激情犯罪的认定
激情犯罪的认定各国通常有以下三种标准:一主观标准,即以行为人当场的行为为依据;二是客观标准,即以一般人面对相似的场景会做出的反应为标准,三是混合标准,即同时考虑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英国和美国采取的是混合标准,美国在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高于常人,就采用主观标准,即如果常人可能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而被告人并未丧失且实施故意杀人,则不能把谋杀降为故意杀人。如果犯罪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低于常人,则采取正常人的客观标准。英国则以一般人的控制能力和反应为考察基础,兼考虑犯罪人所具有的特定的.特征。混合标准能更客观地评判激情犯罪,若采取主观标准,在司法实践上较难把握,因为人的主观评判并无统一客观的标准,若采取客观标准,司法实践中容易掌握和评判,但对于某些自制能力低于常人的行为人显然是不公的。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应采取混合标准,兼顾主观和客观。
以上三种认定标准主要用以评判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即行为时的精神状态,笔者认为虽然行为人行为时的精神状态是认定激情犯罪的主要方面,但是必须综合考虑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对象、时间、起因。
首先,行为人的对象只能是不当言行的实施者,不能是无辜第三人,英美法系中规定了激情犯罪中的“特殊情况”,所谓特殊情况指犯罪人是针对致使其产生激情的人发动攻击虽无造成第三人死亡之意却造成了第三人死亡之实的情境。如果行为人因为情绪的积聚急需发泄而导致第三人的伤亡,那么此时就不应认定行为人是激情犯罪,而应成立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其次,时间上,不当言行发生至犯罪结果产生的时间必须具有短暂性的特征,如前所述,激情具有一经发泄,便可恢复正常的特征,故如果在不当言行发生很久,行为人具备寻找其他途径发泄的条件,但最后还是导致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此时则不应认定为激情犯罪。最后,起因也是认定激情犯罪的重要因素,英美法系国家对激情犯罪的起因并未做限制,认为加害人基于被害人的不当言行产生激情进而诱发犯罪的是激情犯罪,对起因并未加详细的规定。另一类国家对起因作了比较严格的限制,意大利《刑法》第87条规定:“与其配偶、女儿、姊妹为不正当关系之际,为维护自己家庭名誉,当场基于激愤而杀人者,处3年以上7年以下徒刑。”可见,意大利刑法将激情犯罪的起因仅仅限制于通奸。我国的司法解释采取了后一种做法。刑事犯罪的起因多种多样,笔者认为不宜将犯罪起因规定得过于详细具体,否则在司法实践上会大量出现发条所不包含的情况,因此,我国在激情犯罪的认定上应学习英美法系国家,仅作大致的范围规定而不应过于具体。
三、激情犯罪的刑事责任
激情犯罪也是一种危害行为,负刑事责任是毋庸置疑的,但基于这种特殊的犯罪,它的刑事责任的承担也应与一般的犯罪行为相区别,各国通常的做法是对激情犯罪减轻处罚。
篇5:企业动态战略能力分析
企业动态战略能力是指对于一个企业的整体发展过程及其形成能力来说,并随着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或在动态环境下,企业能够创造高于市场价值的战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都无法在短期内成功地实施这些战略,这种战略能力它具有独到的、短期内不可模仿或复制性,就可以认为该企业具有动态战略能力,它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积累性学识,包括技术、管理、机制、资源、能力等很多方面。企业战略管理需要以动态的形式来进行,且在公司内形成动态战略能力。企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动态战略能力培育或运用水平的高低,以及是否能将这种战略能力以动态的模式实施。所以说,研究动态战略能力的来源或主要决定因素,对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动态环境
动态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产业环境、企业内部环境等随着时间的变化、市场竞争在形式、内容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这些环境是处在动态变化或不确定性的一种复杂多变的状态,其主要特征是动态变化。在企业经营环境变得更加动态化和复杂化的情况下,企业战略制定、选择与管理的问题也就相应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首先,动态环境使企业战略内容(包括经营范围、资源分配、竞争优势)的变化;其次,企业战略变化也会导致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因为企业总是身处于竞争激烈与动态经济环境中,企业所处动态环境对于竞争优势的获得、发展及其动态战略能力的形成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第一,企业发展的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源自某种突发性的社会、经济、技术变革,这种变革打破了原先市场的平衡;第二,企业外部环境本身并无任何变化,但企业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战略管理本身就是对动态环境下各种环境变化时应采取对策的管理和通过变化进行动态的战略管理。由于环境的动态、多变性,产业环境对企业战略能力的获得和维持的影响力取决于他本身的变动性,不同产业环境之间的变动性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不同的产业环境状态对战略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方式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每一个企业都身处在外部动态环境之中,宏观环境主要通过产业环境对企业产生影响力。产业环境相对于宏观环境而言,对个体企业具有更大和更直接的影响,这是由于宏观环境一般不直接影响个体企业的决策与经营绩效,而是通过产业环境产生间接影响或发展作用。由此,企业所处的动态环境是企业动态战略能力形成的外在条件。
二、企业核心能力
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能够形成某种竞争优势呢?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认为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所谓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这种能力不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对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都有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核心能力不仅超越任何产品或服务,而且有可能超越公司内任何业务部门。核心能力的生命力要比任何产品或服务都长。由于核心能力可以促进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优势,所以能否建立比竞争对手领先的核心能力会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只有建立并维护核心能力,才能保证公司的长期存续。因为核心能力是未来产品开发的源泉,是竞争能力的根。
篇6:关于啤酒广告战略分析
广告所传达出来的品牌信息中,基于产品方面的信息在各个体之间的理解一般来说是比较一致的,但是,对于文化性信息理解和感受却因个体文化的差异而存在较大的差异,甚至于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对于进入成熟期市场的品牌而言,靠产品根本就不可能塑造出品牌的差异和优势。啤酒就是如此。因此,成熟行业品牌必须依靠品牌文化的建立来创建竞争优势。
许多企业对品牌文化的认识是存在误区的,往往将企业文化误当成品牌文化。企业文化与品牌文化存在两个本质性的区别:1、对象不同。企业文化的对象是企业员工的员工,而品牌文化的对象是目标消费者;,2、目的不同。企业文化是对员工进行教育,而品牌文化是对消费者需要的迎合。因此企业文化是以企业为中心的,而品牌文化是以顾客为中心的。品牌文化成为成熟行业品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也就说明品牌文化事实上已经具备了商品的本质特征。既然是商品,就应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品牌文化应该在消费者中去寻找,而不是在我们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企业文化里面转圈圈。
品牌文化需求是消费者心理方面的需求。与物质需求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无形性、抽象性和含糊性。所谓的含糊性指的是消费者对自身需求亦没有明确的概念,无法进行描述。但并不表明他们没有相应的需求。以女人买衣服为例,她们都有把自己打扮的更漂亮的内心需求,但在她们看到衣服的款式和穿到自己身上之前,她们往往无法描述出自己所需要的衣服是什么款式、质地、颜色的,
因此市场调查一般来说并不能有效地发现消费者文化方面的需求。只有通过动机研究才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答案。
动机研究是发现消费者内心需要的主要手段。动机研究的方法有很多,譬如通过长期对大量消费者行为的观察,发现各类消费者在行为上的共性和差异性而得出相关的规律。(譬如保罗-福赛尔(美)所著的《阶层》一书对处于各个社会阶层的审美、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的描述其实就是动机研究的成果。)比较常用的动机研究技术还有如构造技术、联想技术、完成填空技术、利益链技术等。
刘伟雄品牌战略研究所经过长期的研究认为,各类啤酒消费者的激励性消费动机可以分为七种类型(消费动机可以分为基础性动机和激励性动机,基础性动机是消费者要求品牌必须具备但是又不能给品牌带来竞争优势的品牌利益,而激励性动机则是在基础性动机得以实现的情况下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产生促进作用的品牌利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核心价值)。这七种类型也是消费者从低层次消费到高层次消费依次发展的客观规律。显然,决定消费者消费层次的主要是其所处的社会阶层――即收入、教育、职业等方面。
刘伟雄(草树先生)――品牌战略与消费动机研究学者, BICC(品牌形象分类组合)、BPD(品牌定位识别)、性格能量哲学创始人,主要学术研究领域:社会阶层与消费文化、生活方式的关系;休闲品牌战略;感觉情感(由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刘伟雄现为广东营销学会企业营销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学术研究部代理部长。
篇7:财务战略管理分析
财务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分析理财环境的基础上,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对企业资源筹集和配置活动进行的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是战略理论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与延伸,
财务战略管理既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因此,财务战略管理既要体现企业战略管理的原则要求,又要遵循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
财务战略管理与传统财务管理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视角与层面不同
财务战略管理运用理性战略思维,着眼于未来,以企业的筹资、投资及收益的分配为工作对象,规划了企业未来较长时期(至少3年,一般为5年以上)财务活动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是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传统财务管理多属“事务型”管理,主要依靠经验来实施财务管理工作。
2.逻辑起点差异
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分析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围绕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性财务活动,
传统财务管理主要以历史财务数据为逻辑起点,多采用简单趋势分析法来规划财务计划。
3.职能范围不一样
财务战略管理的职能范围比传统财务管理要宽泛得多,它除了应履行传统财务管理所具有的筹资职能、投资职能、分配职能、监督职能外,还应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过程,履行分析、检查、评估与修正职能等,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包含着许多对企业整体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内容,是牵涉面甚广的一项重要的职能战略。
二、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由于财务战略管理以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为逻辑起点,理财环境和企业战略的动态性特征也就决定了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财务战略管理过程具有连续性;二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循环性;三是财务战略管理具有适时性;四是财务战略管理对象具有权变性。正确把握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动态性特征非常关键,美国邓恩·布拉德斯特里特公司经过对美国企业长期观察后总结出六条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企业思想僵化,缺乏随环境变化而变化战略及战略管理的灵活性。
★ 财务战略管理分析
★ 论哲学基本问题
★ 战略协议
比较战略分析的基本问题(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