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爽朗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下面给大家分享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
教学时间:5课时
1、《阿长和山海经》
2、《背影》
3、《台阶》
4、《老王》
5、《信客》
兴趣情境导引
相关知识链接:感受真情
具体步骤 1.理清脉落;2.品析佳句;3.分析形象
范例1作者对阿长怀有怎样的感情?
分析: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人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阿长,即长妈妈。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鲁迅对他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阅读这篇文章,要注意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对后一层意味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把握.还要注意,作者既然是怀念自己的保姆,为什么在前半篇用抑笔,大写阿长的缺点,诉说自己如何讨厌阿长呢?这要分析,第一,这些确是缺点,但在这些缺点中,可以看出阿长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真率。由于有纯朴和真率做内核,她的切切察察、大字形睡相、麻烦的规矩和讲“长毛”时所表现的愚妄,都是值得同情,可以原谅的。第二,这些缺点,粗俗也好,愚昧也好,都是由阿长所具有的知识文化水平以及她的身份与地位决定的,与其说是阿长的过错,倒不如说是阿长的不幸。 解答:
鲁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对长妈妈深切的同情和真挚的怀念。
这一类问题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许多文学作品在表现人物是用到抑笔,也即欲扬先抑。从叙事的详略上也可以判断,作者详写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再则就是一些议论抒情句,能直接体现作者的情感,如末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情真意切,令人感动不已。
范例2 《背影》中父亲对“我”是什么的感情?“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又是怎样的? 分析:
《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篇末说到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得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读完这篇文章,似乎有一种压抑的感觉,这种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似乎渗透着一抹淡淡的哀愁,这到底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首先,要先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作者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这种情绪必然流露于笔端。其次,文章记叙的八年前的往事,正是作者家境败落,“走投无路”的时候。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脑地袭来,小小的家庭能经受得了吗?在这家庭光景惨淡的时刻,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不知何时再能见面。这是旧社会贫寒的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生活的缩影。了解了以上两点情况,文章凝重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就好把握了。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中,回忆那段令人心碎的过去,淡淡的哀愁似乎不难理解了。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由于时代的变迁,《背影》中的父子之情可能不易引起共鸣。不过父子情深,应该是千古不变的。文中的父亲在重重悲痛困苦之前,对儿子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何等坚强!而另一面,父亲送别时不辞艰辛,尤其是买橘子的情景,又是何等慈祥,为了儿子,勉为其难,这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作者为文与为人是一致的,十分坦诚。从文章看,20岁的作者先是对父爱不理解,觉得父亲说话不大漂亮、“迂”,后来父亲在“买橘子”中表现出的深厚父爱,才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南京分别以后的八年中,作者已经是清华大学讲师,已为人父,心智已经成熟,良心激活了,感情激动了,心灵净化了,对父爱的感受已经迥然不同,作者向读者诉说了自己的后悔,激发了共鸣,引起读者都联想起父爱。这一些,都要深入体会。
解答:
《背影》是传统课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
我们应该认真熟读、体味,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至情。读读想想,看文中的哪一点,打动了我们的心。其次可以从背影入手,理清全文脉络,以便把握全文的思想、情感、内容。还要注意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
范例3 《台阶》是一篇小说,我们应该怎样理解“父亲”的形象?
分析:
《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不同,是小说,但也属于叙事类作品,主要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
小说也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所以更能集中、更深刻、更有普遍的代表性。人物的性格又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小说中的人物不能孤立存在,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
所以,我们阅读小说要注意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这样才能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对这篇小说,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阶的新屋?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这三个问题来把握全文。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这样的农民在我国农村何止千万。我们不妨联系现实,看看自己的父亲,看看同学的父亲,看看周围的父亲,加深对小说主人公的感受和理解。
解答: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才是性格的核心。还要考虑环境,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考察他的性格特点。
范例4 怎样理解《老王》中作者的善良和“老王”的善良?
分析: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他的文学语言简洁平淡,但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
《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它的内容单纯,线索简明,比较容易把握。作者夫妇与老王身份、地位水平悬殊,但是都有着共同的优良品质——善良。从具体事例上看,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从经济上给予帮助,还关切地询问生活状况,女儿受她的影响,主动送药治病等等。要注意的是: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杨绛夫妇是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人类彼此间相爱,是在长期集体劳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感情。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即使拿了也觉得过意不去,受人好处,不忘报答,
去世前还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道谢。
解答:
作者的善良是基于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各人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不同,所以造成生存状况的悬殊,但是人是生而平等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这样才能平等对话,互相尊重。作者的善良带有很强的理性色彩。老王在那个动荡年代,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是因为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他虽然出身低微,大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坚持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善良。
“善良”是这篇文章表达的主旨,身份、知识层次的不同,对善良的理解和表达就不一样,要扣住这一点到文中记叙的几个片断中去总结。
篇3: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篇三
范例5 信客的身上有哪些精神品质中能打动人心?
分析:
信客是一种不能被称为职业的特殊职业。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城乡之间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信客便应运而生。他们终年跋涉,非常劳苦;他们收入微薄,生活贫困;他们常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那作者为什么有如此热情为他们树碑立传?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种种可贵的品质。首先,信客任劳任怨,事情不分份内份外,只要有求于他,再辛苦也在所不辞,有时候还得忍受无端的猜疑和羞辱;他们诚信无私。洁身自好,从不雁过拔毛,因此不怕别人怀疑;信客待人宽容。他在发财的同乡那里遭遇了凶险,他不想让在外的同乡蒙受阴影,回乡后也没有挑事,保护了一个家庭。正是这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 解答:
信客身上有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善良厚道等优秀品质。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信客的一生中截取了几个片段来表现他的可贵品质,要从这些事例中抽象出信客的品质来,就要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作者的表达和遣词造句。
难点问题2 揣摩效果
生: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篇篇都感人至深,仅仅是因为感情真挚吗?有时候,我对父母也有深情,可为什么拿起笔来就写不好呢?
师:这倒是一个很现实、很有价值的问题。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同感,那就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看似平常的人物和平淡的事情,到了作者的笔下,就具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呢?
生1:我觉得作者对笔下的人物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师:对,先要明确写什么,然后才能决定怎么写。
生2:作者记叙的时候,六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得很清楚,有条不紊。
师:没错,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些写人的记叙文,选材一般都很丰富,往往要通过若干件事情从不同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六要素也很灵活,不机械呆板。 生3:还有记叙的顺序,有的用顺叙,有的用倒叙、插叙等等;
师:嗯,确实是灵活多变,各有特色,《背影》开头先点背影,用的就是倒叙,这要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巧妙地安排记叙顺序,往往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生4、还有材料安排的详略得当;
师:这一点非常关键,就如同做一件衣服,再好的衣料,如果剪裁不当,也做不成漂亮的衣服。有些同学收集了很好的素材,但是不能好好安排详略,结果偏离了中心,很可惜。材料取舍和剪裁的原则就是:与中心有关的就写、无关的坚决不写,关系越密切写得越要详细生动。
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提醒大家的是:作者在写人记事的时候都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生:哪些表达方式?
师:通常说的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记叙文中特别强调的是处理好前四种表达方式的关系。首先,记叙文当然以记叙为主,但单一的记叙只能使文章成为“流水帐”,干瘪无味。所以,要适当的辅之以描写、议论、抒情。议论、抒情也只能点到为止,画龙点睛。因为在记叙文中,作者往往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周密的论述,而针对大量的生动、典型的记叙材料,发表精辟简赅的评论。抒情,可以直接抒发,以引起读者在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也可以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等。最关键的是要处理好记叙与描写的关系。可以说,记叙文中,记叙与描写形影不离。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描写,描写可以分为两大类。
生:老师,我知道是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师:对,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通常是以景衬情。社会环境则交代事情发生的时代背景。
生:人物描写呢?
师:对人物的描写通常是从外貌(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入手,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文中的人物形象才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这个单元,我们要感受的是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所以必须把握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重点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
当然,记叙文的 篇章结构特点也不可忽视,需要注意的方方面面非常多。光从理论上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多读,细心体会,才能运用自如。
表达方式 功能特点 方法分类
记叙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议论 针对事例或现象发表见解,常用以点明主旨。 摆事实、讲道理
说明 对事物或事理解说,使人有所知。 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列数字等
描写 细致刻画,使对象具体化、生动化。 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抒情 表达内心感受、情感。 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篇4: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重点
7*《冬阳˙童年˙骆驼队》
基础部分:
正确读写:
蚂蚱、樱桃、蚌(bàng壳、瞎闹、
倭(wō)瓜、水瓢、圆滚滚、
一动不动、明晃晃
近义词:
闪烁——闪耀 圆滚滚——圆溜溜
新鲜——鲜嫩 漂亮——好看
健康——健壮
反义词:
漂亮——难看 黑暗——光明
阴凉——燥热
理解词语: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光芒四射:向四面放射出强烈的阳光。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文章重点:
1.《祖父的园子》选自萧红《呼兰河传》
2.课文描写了作者童年在祖父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3.祖父的园子很美丽,我们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答:从“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丢,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中可以看出。从中我们可以会到祖父的园子里昆虫多种多样,非常美丽;祖父的园子充满生机、非常热闹;也体到作者对祖父的园子非常喜爱,难以忘怀。
8《童年的发现》
基础部分:
正确读写:
胚胎、祸患、滑翔、双臂、天赋、
淘气、妨碍、岂止、痴迷、羞愧、
幸亏、驱逐、迫害、随心所欲、
运转自如、绞尽脑汁
近义词:
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绞尽脑汁——费尽心机
反义词:
情不自禁——无动于衷
随心所欲——任人摆布
绞尽脑汁——不假思索
一本正经——油嘴滑舌
理解词语:
澄澈:水清见底。
随心所欲:指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天赋:自然具备,生来就有。
进化: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演变。
绞尽脑汁:形容费尽心思。
眉目:事情的头绪。
困窘:形容为难;感到难办。本课指我面对老师的误解和同学的嘲笑,不知道怎么办好。
重点句段:
1.《童年的发现》作者:俄国,费奥多罗夫是个幽默天真、单纯、爱探究、善于想象的人。
2.课文讲叙了作者童年时代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经过,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表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和大胆的想象。
3.课文的重点是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先是梦中飞行;由梦中飞行引出了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及老师对此所作的解释;由老师的解释引出了人究竟是怎么来的疑问以及对这个疑问的大胆猜想,这个猜想就是作者的童年发现。
4.请你说说“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并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真实情况,哥白尼等科学家都有过这样的遭遇;其二,是“我”用幽默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此事的看法,意思是说,谁让我有这样重大的发现呢?被轰出教室也就不足为奇了。作者把自己跟世界上有重大发明与发现的人列在一起,这是真正能让自己得到安慰的理由。这句话可以作为作者对童年发现一事的评说吧。当然话里不乏愤慨的成分。【例子:哥白尼发现了日心说,结果怕遭到教会的处罚而不公布真相,布鲁诺坚持了日心说,结果被教会处死;哈唯发现血液循环,结果被烧死。】
人教版八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复习材料(锦集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