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

时间:2023-03-16 04:01:14 作者:骄傲与呐喊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骄傲与呐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篇2:炳烛而学原文及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询问道:“我年纪七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 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拥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晋平公说:“说得好啊!”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2)师旷:晋国的乐师。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3)欲:想要。

(4)暮:晚,迟。

(5)何:为什么。

(6)炳烛:燃烛照明。炳,<动词>点燃。

(7)乎:呢。

(8)安有:哪有。

(9)为人臣:做臣子的。

(10)戏:戏弄。

(11)盲臣:师旷是一位盲乐师,故自称“盲臣”。

(12)安敢:怎敢。

(13)闻:听说。

(14)少:少年(年轻时)。

(15)好:努力。

(16)阳:阳光。

(17)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8)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炳:点燃。

(19)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孰与:与……比哪一个……。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20)善哉:说得好啊。 善:好。

篇3:炳烛而学文言文阅读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暮:晚,为时已晚 ②何:为什么 ③少:年轻时 ④阳:阳光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 ,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

答:学习的重要性 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篇4:《炳烛而学》阅读答案

炳烛而学(13分)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③矣。”师旷曰:“何④不炳烛⑤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⑥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⑦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⑧?”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晋国的乐师,眼睛失明,善于弹琴,精于辨音。③暮:晚。④何:为什么。⑤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烛:光明,显著。⑥为人臣:做臣子的。⑦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⑧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走路比哪个好呢?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臣闻之( )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 ) ④善哉( )

小题2: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吾剑之所从坠B.故时有物外之趣

C.项为之强D.何不试之以足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小题4: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听说②好像 ③怎么,哪里 ④ 好

小题2:B

小题3:①我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②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小题4:说明了不管什么时候学习都不算晚,都比不学习好。同时说明,越是年轻,学习越是重要,收获也会更多,成就也会更大。

小题1:

试题分析:这几个字词皆是一词多义,要从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词义。

小题2:

试题分析:例句中的“之”为“的'”,所以是B。A句中的“之”在主谓之间,无义(古文的语言习惯);C句中的“之”是代词“这”(这件事);D句中的“之”是代词“它”,代“足”。

小题3:

试题分析:“年”“暮”“安”“戏”四个字词要理解准确。第二句的语气要译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如日出之阳”“如日中之光”“如炳烛之明”三个比喻中都有了“光明”之物,意为“希望”,意为何时读书学习都是有希望的。

篇5:炳烛夜读原文及翻译

炳烛夜读原文及翻译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①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⑤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⑥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⑦乎?”平公曰:“善哉!”

【解释】①炳烛:点燃蜡烛 ②于:向,对 ③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④戏:对……开玩笑。⑤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⑥而,能够,又能。⑦昧,昏暗。行,此作并列、行列。昧行,在黑暗中行走。⑧安:怎么

【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恐已暮矣      (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2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yin)

(B)于厅事之东北角

(C)贫者语于富者曰

(D)游于是乎殆

3翻译句子。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2)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         ,《孙权劝学》中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

5这篇短文和《孙权劝学》都是谈学习的,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结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体会。

【答案】

1(1)迟,晚(2)怎么

2C

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4年纪大  事务多

5略

【译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七十岁了,很想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着呢?”平公说:“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对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师旷回答:“我这个瞎子哪有胆量同他的国君开玩笑呀!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火光明亮。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好呢?(学好之后)对事物能清晰明理(炳烛之明)怎能与瞎摸瞎闯同样对待呢?”平公听了说:“你讲得很对。”

篇6:炳烛而学文言文阅读练习

炳烛而学文言文阅读练习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2)欲:想要。 (3)暮:晚。 (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 (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 (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 (7)好:喜欢,喜好。 (8)阳:阳光。 (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 (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 (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提示】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启示】

只要想学,任何时候都不算晚,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

篇7:炳烛而学阅读理解答案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说苑·卷三·建本》)

【注释】(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2)欲:想要。(3)暮:晚。(4)何:为什么。炳烛:点燃蜡烛照明。炳,<动词>点燃。乎:呢。(5)安有:哪有。为人臣:做臣子的。戏:戏弄。(6)盲臣: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安敢:怎敢。(7)好:喜欢,喜好。(8)阳:阳光。(9)壮:壮年,古人三十岁以上为壮年。(10)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11)孰与昧行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12)善哉:好啊。 (13) 师旷:名旷,因为他是盲音乐师,世称师旷。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就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正午时的光芒,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是点燃蜡烛照明一样。点燃蜡烛照明和摸黑走路比哪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暮:晚,为时已晚 ②何:为什么 ③少:年轻时 ④阳:阳光

2.翻译(翻译句即原文划线句,翻译见“参考译文”,下同)

3.上文中晋平公和师旷谈论的主题是 ,文中“何不炳烛”所蕴涵的比喻意义是 。

答:学习的重要性 暮年学习如炳烛之明,要胜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篇8:炳烛而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炳烛而学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

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迟、晚

②怎么敢

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

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篇9:晋平公游于河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游于河文言文翻译

晋平公游于河是汉代刘向《新序·杂事第一》一书的文章。主旨在于有才能的人到处都有,关键在于统治者是否要真心获得他们。下面是晋平公游于河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晋平公游于河文言文翻译

原文

1. 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主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

2. 晋平公浮西河,中流而叹曰:“嗟乎,安得贤士与共此乐者?”船人固桑进对曰:“君言过矣!夫剑产于越,珠产江汉,玉产昆山,此三宝者,皆无足而至。今君苟好士,则贤士至矣。”平公曰:“固桑来,吾门下食客者三千余人,朝食不足,暮收市租;暮食不足,朝收市租。吾尚可谓不好士乎?”固桑对曰:“今夫鸿鹄高飞冲天,然其所恃者六翮耳。夫腹下之毳,背上之毛,增去一把,飞不为高下,不知君之食客,六翮邪,将腹背之毳也?”平公默然而不应焉。

译文

1.晋平公在黄河附近畅游觉得非常快乐,说:“怎么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并跟他一同享受这欢乐呢?”船夫盍胥跪着回答说:“国君也不喜欢好的人才罢了,珍珠出自在湖泊中,玉石常出土于在昆仑山上,没有脚的东西却能来到你面前,是因为国君喜欢,那些人才有脚却没有来到你身边,大概因为国君没有喜欢有才能的人的意愿,不要担忧没有贤能的人(可以来)。

2. 晋平公泛舟黄河,船至中流,他感慨地说:“啊!山川雄伟,景色壮丽,要是能够和天下的名人贤士共享此乐,该有多好啊!”船公固桑听了对他说:“您说错了!利剑产于越地,明珠出自江汉,美玉生在昆山,这三件珍宝都能无足而至,归您所有。如果您真的爱好人才的话,那么 贤士名人自然都会投到您的门下。”平公很有些忿忿不平,说:“固桑啊,我门下现有食客三千多人,早饭不够,我晚上就去收租,晚饭不足,我清晨就去催粮。难道能说我不爱惜人才吗?”聪明的固桑看到他执迷不悟,打了个比喻:“大雁穿云破雾,直上九天,靠的是双翼的羽茎。至于腹背的'绒毛,多一把或少一把,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它的飞翔。不知您的食客是双翼的羽茎呢,还是腹背的绒毛呢?”平公语塞,无言以对。

注释

1. 而:表承接

2. 船人:船夫。盍胥:人名

3. 主君:对国君的尊称

4. 耳:语气助词

5. 对曰:回答说

6. 昆山:即昆仑山

7. 而:表转折

8. 晋平公浮西河:浮,泛舟

9:嗟乎,啊(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10. 君言过矣:过,错,不正确

11安,怎么

12. 足, 够

13.:尚, 还,仍然 好: 爱好(动词)

14.:恃,凭借,依靠;然,然而,这样(表停顿)

15. 去,减少

16. :将,还是(表选择)

17. 对:回答

18. 耳:罢了

19. 犹:因为

20. 盖:大概,恐怕

21. 好:喜好

22. 夫:发语词,引出下面议论

23. 意:意愿

24. 患:忧患,忧虑

篇10:文言文《师旷撞晋平公》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师旷撞晋平公》原文及翻译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译文

晋平公和臣子们在一起喝酒。酒喝的正高兴时,他就得意地说:“没有谁比做国君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背!”师旷正在旁边陪坐,听了这话,便拿起琴朝他撞去。晋平公连忙收起衣襟躲让。琴在墙壁上撞坏了。晋平公说:“乐师, 您撞谁呀?”师旷故意答道:“刚才有个小人在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要撞他。”晋平公说:“说话的是我呀。”师旷说:“哎!这不是为人君主的人应说的话啊!”左右臣子认为师旷犯上,都要求惩办他。晋平公说:“放了他吧,我要把这件事(或“师旷讲的话”)当作一个警告。”

注释

选自《韩非子》。

莫乐为人君——没有比做人君再快乐的.了。

莫之违——没有人敢违背他

师旷——名旷,字子野,是春秋后期晋国宫廷中的盲乐师。

师旷侍坐于前——师旷陪坐在前面

援——执持,拿。

衽——衣襟、长袍。

太师——师旷。谁撞,即撞谁。

言于侧——于侧言。

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

除——清除,去掉。除之:除掉他

故——所以

被——通“披”,披着。

师旷——盲人乐师。

是非君人者——这不是国君

谁撞——撞谁

释——放

酣——(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喟然————叹息的样子

篇11:一日一练炳烛而学中考课外文言文

一日一练炳烛而学中考课外文言文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晋平公(1)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2)学,恐已暮(3)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7)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西汉刘向编《说苑》)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总比不学习好。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全文翻译

《师旷撞晋平公》阅读答案

学奕的翻译

《晋灵公不君》练习及参考答案

晏子谏景公翻译

《麻平晚行》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句子翻译

《烛邹亡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宣公十八年原文及翻译

宿新市徐公店翻译

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精选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晋平公炳烛而学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