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时间:2024-05-06 03:35:07 作者:红叶韧秋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红叶韧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炳灵寺石窟导游词,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炳灵寺石窟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篇1: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炳灵寺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

炳灵寺的所在地理位置,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

“炳灵”,是藏语“十万佛”的音译,意译相当于汉语的“千佛山”、“万佛洞”。炳灵寺石窟的正式营建始于西秦建弘元年(4),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现存窟龛183个,共计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 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石窟以位于悬崖高处的唐代“自然大佛”(169窟)以及崖面中段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其主体,其中唐窟占三分之二以上,共计 20窟,113龛。北朝的代表性作品如169窟的泥塑观音,125龛的石雕释迦牟尼和多宝佛等,均为炳灵寺石窟的艺术杰作。

篇2: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炳灵寺石窟位于刘家峡水库上游,永靖县西南寺沟峡黄河北岸。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石窟神龛鳞次栉比,栈道凌空,雄伟壮观。是甘肃三大石窟、我国五大石窟之一。

炳灵寺最早称“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代称“龙兴寺”,北宋称“灵岩寺”,明永乐年后,称“炳灵寺”,又名“冰灵寺”。炳灵藏语为“笨郎”,即“十万佛”之意。远在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氏曾在枹罕建立西秦政权(公元385-431年),统治达47年之久。

炳灵寺石窟在承袭前代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外来佛教艺术,以崭新的姿态、简洁的手法,创造了生动的雕塑形象和绘画艺术,其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齐名。

石窟分上寺、洞沟、下寺三处,以下寺最为壮观。它们分布在长200米,高60米的悬崖上。炳灵寺石窟现存窟龛196个,石雕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900多平方米。最大的唐代弥勒坐佛高达27米,最小的雕像高10厘米。其中,西秦开凿的有2窟1龛,北魏开凿的有8窟25龛,北周的有2窟,隋代的2窟,唐代的有20窟113龛。

唐代作品艺术成就最高,当时僧人达到3000多人。该窟中的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名僧法显的墨书题记,是国内石窟中保留最早的纪年题纪,对全国其他古老石窟的断代提供了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窟龛造像和壁画以169号自然窟大坐佛以及崖面中所有的众多中小型窟龛构成主体。169号窟古称唐述窟,现称“天桥洞”,高15米、深8米、宽20米,为已知我国开凿最早、保存最好的洞窟。窟内有佛龛、石雕、石胎泥塑三类造型。171龛,位于石窟悬崖上,有唐代石胎泥塑的弥勒佛大坐像一尊,依山雕凿,高达27米,雄浑庄严。窟中西秦《文殊菩萨问疾图》,是我国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一幅维诘经变图。原16号窟,现归位在石窟群对面睡佛殿内,长8.6米的泥塑炳灵寺卧佛,是我国现存北魏时期的唯一一尊卧佛,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高25厘米的唐代侍女造像,是我国现存石窟像中最为珍贵的一尊,充分体现了盛唐风貌。

炳灵寺入口处悬崖旁边伫立着峻峭的姊妹峰,周围有鸳鸯洞、药水泉等胜境,山青水秀,峰险石奇。

看过“炳灵寺石窟导游词3篇 ”的还看了:

篇3: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城西约50公里的积石山中。“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石窟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峭壁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其上的洞窟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的作品,唐代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上有窟龛183个(其中窟34个,龛149个),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壁画约900平方米。编号为169的洞窟“唐述窟”,此窟造于十六国的西秦(385年~431年)时期,距地面约60米,内有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线条流畅,扬绘壁画,构图古雅,画中人物衣袂飘逸,栩栩如生。窟北部有墨书题迹一方,上书“建弘元年”(4)字样,系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窟题记。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电站时, 为保护石窟,特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堤,长约200米,高约20米,坝前粼粼碧波,坝后岩窟崔巍,景色蔚为壮观。游人乘游船即可直达窟前。

篇4: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 196 个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

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窟 ,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 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 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号龛的并列5 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北朝时期的窟龛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 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 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

篇5:甘肃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 196 个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

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窟 ,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 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20xx年,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 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号龛的并列5 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北朝时期的窟龛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 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 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篇6:甘肃炳灵寺石窟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千米的小积石山中。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今存窟龛 196 个 ,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

炳灵寺石窟现存早期重要的洞窟为169窟 ,为一天然大洞穴,窟内存西秦时的造像和壁画。造像有第6 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即公元4,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 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 。23 号龛的并列5 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

北朝时期的窟龛 ,如126、128、132、125等北魏窟龛,以释迦多宝佛为主尊,两侧壁有一佛或一佛一菩萨,或二佛并坐,造型上呈秀骨清像,手法细腻,注重神情刻画。而北周的造像,如第 6窟的一佛二菩萨造型已趋向浑圆壮硕,第172窟的5身立佛亦是北周造像的佳作。

炳灵寺石窟在隋唐发展到了又一高峰 。隋代窟龛较少,重要的为第 8窟,窟内所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手法较北周更为熟练、细腻,且富于变化。壁画有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色彩富丽。唐代窟龛多建在下寺,且多精美的雕塑作品,如第64号龛的一佛二菩萨二天王为中国石窟造像之佳作,第49~58龛的阿弥陀佛坐像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等,造型概括,线条简洁,成功地表现了人物的肌肉及衣褶的变化。第10 窟的天王像,拄剑而立,威武雄强。而第3窟中的石雕中心方塔为重要的建筑史资料。

唐代以后,炳灵寺石窟的造像、壁画虽有延续,但已无大的举动。

炳灵寺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的大小积石山。积石山虽然地处西北高原,但风景独好。炳灵寺石窟就开凿在黄河右岸的小积石山的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

炳灵寺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但不耐风化潮解。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

炳灵寺石窟导游词格式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之西偏北约3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西侧的崖壁上,处在“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在藏语中,“炳灵”是“十万佛”的意思,所以,炳灵寺(唐代名灵岩寺),也就相当于汉语中的“千佛山”“万佛洞”了。

炳灵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后历有龙兴寺、灵岩寺之称。明永乐年后,取藏语“十万

佛”之译音,取“炳灵寺”或“冰灵寺”之名。

炳灵寺石窟约开凿于西晋初年(约公元3世纪前期),正式兴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元、明等朝。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良好,人为破坏又少,所以至今炳灵寺石窟保存得仍比较完整。现在,共留存下窟龛183个,造像776躯,壁画900多平方米,墨书和石刻造像题记6则。

十六国的西秦时期,由于当地的鲜卑族统治者笃信佛教,致使开窟造像活动十分活跃。这即是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一个高潮,并一直延至北朝的北魏时期。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第169窟,其余第172窟和第1龛,第126、128、132窟,第2、124、125龛和第16窟等几组也比较有名。尽管此时期造像雕凿的是作为“胡神”的佛和菩萨,但除去姿态、手印、衣着等固有式样外,大多摒弃了作为艺术原形的犍陀罗佛像的特征,融入了工匠自己本土的生活感受和审美要求,注入了自身和中国信众的情感和理想内容。尤其明显的是,在塑像及壁画人物的近旁都有粉底墨书的名榜。这显然是对汉代以来传统形式的继承。石窟中的造像,神情生动,姿态优美,衣着线条流畅,整体技巧显得纯熟精妙,手法洗练细腻。

唐代,由于佛教的兴盛,造像风潮再次兴起,即炳灵寺石窟开凿的第二个主要时期。期间比较著名的有第46号龛、第50号龛和第51号龛等。唐代窟龛中的造像组合,多为一佛、二菩萨(或四菩萨)、二天王,也有的是一佛、二罗汉、二菩萨和二天王。这时期炳灵寺石窟造像的特点与唐代石窟造像的整体风格相仿佛,都是强调健康丰腴的美,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如面型较长,动态夸张,起伏处棱角分明,刀法也更显粗犷有力。

此后,在元、明两代,炳灵寺石窟也还有修妆,但石窟开凿已趋于没落了。 炳灵寺石窟是我国石窟开凿史上比较早期的作品,尽管历经千年,至今仍富有艺术生命力,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件珍品。

炳灵寺石窟导游词怎么写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城西约50公里的积石山中。“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石窟开凿在黄河北岸大寺沟的峭壁之上。峭壁长2公里,上下四层,高低错落。其上的洞窟为西秦、北魏、北周、隋、唐直到明、清各代的作品,唐代的约占三分之二。据统计,上有窟龛183个(其中窟34个,龛149个),大小佛像694尊,泥塑82尊。

另有石雕方塔1座,泥塔4座,壁画约900平方米。编号为169的洞窟“唐述窟”,此窟造于十六国的西秦(385年~431年)时期,距地面约60米,内有西秦造像,造型刚健挺拔,线条流畅,扬绘壁画,构图古雅,画中人物衣袂飘逸,栩栩如生。窟北部有墨书题迹一方,上书“建弘元年”(420年)字样,系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窟题记。1967年兴建刘家峡水电站时, 为保护石窟,特在窟前修筑防水大堤,长约200米,高约20米,坝前粼粼碧波,坝后岩窟崔巍,景色蔚为壮观。游人乘游船即可直达窟前。

篇7: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全文

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全文)

《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将从7月1日起施行,全文共27条,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工程建设、宗教活动、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管理、法律责任、处罚规定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是详细内容。

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

206月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炳灵寺石窟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应当遵循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炳灵寺石窟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省文物行政部门主管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工作。

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炳灵寺石窟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炳灵寺石窟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保护范围之外,根据文物保护实际需要可以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当设置保护标志和界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毁。

第七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的对象:

(一)构成炳灵寺石窟整体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

(二)石窟建筑、窟前木构建筑、寺院建筑以及古塔、碑刻等遗址遗存;

(三)窟龛内壁画、塑像、题记以及构成窟龛整体的其他部分;

(四)文物藏品和其他重要资料;

(五)地下、水下文物;

(六)其他依法应当保护的对象。

第八条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内预防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

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第九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文物安全、自然灾害、人员流量、环境、水体、生物危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文物本体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或者危险因素,应当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防盗、防火、防雷、防水毁、防生物危害等设施,确保文物安全。

第十一条炳灵寺石窟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出租,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改变炳灵寺石窟用途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二条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开山爆破、钻探、挖掘、采沙、采石、取土以及其他可能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擅自占用或者破坏河流水系和道路;

(三)放牧、砍伐树木、破坏植被;

(四)携带、运输、遗弃或者存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

(五)露营,攀岩,野炊,焚烧树叶、荒草、垃圾;

(六)在文物、建筑物、构筑物、保护设施及旅游基础设施上张贴、涂写、刻划、攀登、翻越;

(七)其他损害或者破坏历史风貌、自然环境和文物的活动。

第十三条在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建设工程;在炳灵寺石窟一般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工程。因特殊情况需要在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第十四条在炳灵寺石窟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其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在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事先报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文物的,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大发现的,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第十五条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炳灵寺石窟及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安全及环境的活动,对已经造成污染的要限期治理。

第十六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根据保护管理需要,划定禁止拍摄区并设立标志。

复制、拓印炳灵寺石窟文物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报批。

第十七条在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的管理,并在指定区域内经营。

第十八条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不得新设宗教活动场所,已有宗教活动场所不得扩大范围,开展宗教活动应当符合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

第十九条炳灵寺石窟的利用应当做到公益优先、可持续性和合理适度。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科学核定游客承载量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同有关科研单位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对炳灵寺石窟文物和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其提供资料制作的出版物、音像制品等,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由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五十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在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内新建与文物保护无关的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由有关部门依法拆除。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当地宗教部门会同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第二十五条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有关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和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或者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本条例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篇8:《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7月1日起实施

《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2017年7月1日起实施

甘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56号公告公布了《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自7月1日起施行。《条例》全文共27条,包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工程建设、宗教活动、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管理、法律责任、处罚规定等方面的内容。

《条例》明确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应当遵循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针对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状况,依据《炳灵寺石窟保护规划》,将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作出了不同的限制性规定,特别是对重点保护区作出了七大类禁止性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炳灵寺石窟远离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所在地,同时考虑执法对象流动性大的特点,授予了炳灵寺保护管理机构执法主体资格,对保护范围内的一般性违法行为采用简易程序进行处罚,可大大提高执法效率;对保护范围内造成严重后果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威慑力。《条例》的公布实施,将对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地炳灵寺石窟的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黄河北岸,是丝绸之路与唐蕃古道上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该《条例》是继2002年12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后,针对单个重要文化遗产地制定的第二个专项法规,进一步完善了甘肃省地方文物法规体系。

附:

甘肃炳灵寺石窟保护条例

2017年6月8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为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的保护管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炳灵寺石窟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应当遵循有效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炳灵寺石窟及其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省文物行政部门主管炳灵寺石窟文物保护工作。

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炳灵寺石窟日常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炳灵寺石窟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保护范围之外,根据文物保护实际需要可以划定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由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应当设置保护标志和界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毁。

第七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的对象:

(一)构成炳灵寺石窟整体的历史风貌和自然环境;

(二)石窟建筑、窟前木构建筑、寺院建筑以及古塔、碑刻等遗址遗存;

(三)窟龛内壁画、塑像、题记以及构成窟龛整体的其他部分;

(四)文物藏品和其他重要资料;

(五)地下、水下文物;

(六)其他依法应当保护的对象。

第八条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内预防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

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应急预案的实施工作。

第九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文物安全、自然灾害、人员流量、环境、水体、生物危害等监测预警体系,加强文物本体监测,发现异常情况或者危险因素,应当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第十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配备防盗、防火、防雷、防水毁、防生物危害等设施,确保文物安全。

第十一条炳灵寺石窟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不得转让、抵押、出租,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改变炳灵寺石窟用途的,应当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第十二条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禁止下列活动:

(一)开山爆破、钻探、挖掘、采沙、采石、取土以及其他可能改变地形地貌的活动;

(二)擅自占用或者破坏河流水系和道路;

(三)放牧、砍伐树木、破坏植被;

(四)携带、运输、遗弃或者存放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品;

(五)露营,攀岩,野炊,焚烧树叶、荒草、垃圾;

(六)在文物、建筑物、构筑物、保护设施及旅游基础设施上张贴、涂写、刻划、攀登、翻越;

(七)其他损害或者破坏历史风貌、自然环境和文物的活动。

第十三条在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不得进行任何建设工程;在炳灵寺石窟一般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工程。因特殊情况需要在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第十四条在炳灵寺石窟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其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在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事先报省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文物的,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根据文物保护的要求会同建设单位共同商定保护措施。遇有重大发现的',由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及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处理。

第十五条在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建设污染炳灵寺石窟及环境的设施,不得进行可能影响安全及环境的活动,对已经造成污染的要限期治理。

第十六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根据保护管理需要,划定禁止拍摄区并设立标志。

复制、拓印炳灵寺石窟文物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报批。

第十七条在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的管理,并在指定区域内经营。

第十八条炳灵寺石窟重点保护区内不得新设宗教活动场所,已有宗教活动场所不得扩大范围,开展宗教活动应当符合文物保护的相关规定。

第十九条炳灵寺石窟的利用应当做到公益优先、可持续性和合理适度。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科学核定游客承载量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同有关科研单位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开展科学研究。

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对炳灵寺石窟文物和科学保护技术的研究成果,以及由其提供资料制作的出版物、音像制品等,依法享有知识产权。

第二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一项规定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三、四、五、六项规定的,由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五十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在炳灵寺石窟保护范围内新建与文物保护无关的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并由有关部门依法拆除。

第二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当地宗教部门会同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第二十五条炳灵寺石窟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炳灵寺石窟保护管理机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省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有关炳灵寺石窟的保护和管理,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或者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本条例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

灵谷寺导游词

介绍江苏灵谷寺的导游词

灵空山的导游词

游灵泉寺250字作文

灵光寺的导游词

当阳市玉泉寺导游词

关于广德寺的导游词

承天寺的导游词

精选贵州黔灵公园导游词

厦门普陀寺的导游词

炳灵寺石窟导游词(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炳灵寺石窟导游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