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门夏日,鹿门夏日皮日休,鹿门夏日的意思,鹿门夏日赏析

时间:2023-03-20 03:43:34 作者:芝士渣渣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芝士渣渣”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鹿门夏日,鹿门夏日皮日休,鹿门夏日的意思,鹿门夏日赏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鹿门夏日,鹿门夏日皮日休,鹿门夏日的意思,鹿门夏日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篇1:鹿门夏日,鹿门夏日皮日休,鹿门夏日的意思,鹿门夏日赏析

鹿门夏日,鹿门夏日皮日休,鹿门夏日的意思,鹿门夏日赏析 -诗词大全

鹿门夏日

作者:皮日休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满院松桂阴,日午却不知。山人睡一觉,庭鹊立未移。

出檐趁云去,忘戴白接幂。书眼若薄雾,酒肠如漏卮。

身外所劳者,饮食须自持。何如便绝粒,直使身无为。

篇2:鹿门寺

鹿门寺位于襄阳市东南郊,汉水中游,距市中心20公里,距襄阳城区15公里,襄州区东津镇境内。山林总面积29176亩,森林覆盖率达92.6%,已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

目录发展沿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收缩展开发展沿革

1984年和1987年襄阳市政府命名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景点”之一。 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门批准为“鹿门寺国家林林公园”,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被确定为省级重点自然保护区,同年,被省政府批准为“鹿门名胜风景区”。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鹿门寺系大洪山余脉,山热嵯峨,怪石林立,山林总面积29176亩,森林覆盖率达92.6%。境内鹿门山、霸王山、香炉山、李家大山和狮子山五峰叠翠,体势巍峨,绿海婆娑,烟树葱笼,沟壑纵横,泉水潺潺,人文史迹星罗棋布,五大名峰延绵起伏,呈环状分布。

地理气候

鹿门寺处在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地带,年平均气温15--16度,无霜期220天--230天。

自然资源

鹿门寺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繁衍了多种植物,拥有植物78科,157属,223种,珍贵药用植物22种,动物17物,鸟类有16种,乔、灌、草层次明显。

人文历史

古文化

鹿门寺风景区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是汉唐以来的佛教胜地和文人雅士的集聚地。建武年间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因神道口刻有二石鹿,俗称鹿门庙。西晋改名为万寿禅寺,唐复名鹿门寺。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皆栖隐于此。 鹿门寺初建时规模宏大,秀丽壮观,历代名僧常来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间最为兴盛.鹿门山群峰环峙,林密石怪.东汉末年,襄阳名士庞德公携妻入山采药不归,盛唐,著名诗人孟浩然,张子容,白云先生王迥等都曾在此地隐过.全国各地不少名家才子到此相机聚,成为当时的.一个文学艺术交流中心。

古诗文化

鹿门寺兴盛时,有众多佛殿、斋堂。唐五代裴说有《鹿门寺》诗曰: 鹿门山上寺,突兀尽无尘。 到此修行者,应非取次人。 鸟过惊石磬,日出碍金身。 何计生烦恼,虚空是四邻。 〔右上图是用一块大小为5.5×3.5×1.8cm的高山石微画雕的(鹿门寺诗意图),图片来源:徐林(心若冰清)-雕刻作品〕

篇3:鹿门山

鹿门山在鄂西北襄阳城东南约15公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后人谓之“圣山”。

目录简介历史简介景点介绍相关诗句收缩展开简介

鹿门山原名苏岭山,濒临汉江,与同是文化名山的岘山隔江相望。与环抱四周的狮子、香炉、霸王、李家诸山各具雄姿,共同构成了圣山之风景:远远望去,五山如仙女,云遮雾绕,忽隐忽现:直叫人心驰神往,想投入其怀抱。近观渚山,狮子山秀、香炉山幽、霸王山雄、鹿门山峭、李家山旷,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在林木茂密、野花飘香、云雾缭绕的仙境。

历史简介

汉光武帝刘秀慕名而来,留下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据清同治本《襄阳县志》记载:“汉建武中(公元25-56年),帝与习郁(巡游苏岭山)梦见山神(两只梅花鹿),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后来,庞德公不受刘表数次宴请;携其妻栖隐鹿门。因此山东麓遂建有庞公祠。又由于孟浩然、皮日休效法前贤,山上有孟浩然归隐处和皮日休书屋。所以唐以后有“鹿门高士傲帝王”之说。 坐落于鹿门山半山腰的鹿门寺是中国有名的佛教圣地,千百年来,无数海内外香客云集于此,佛光高照。原先的建筑规模宏大,工艺精巧,古朴雅致,蔚为壮观。故历来常有名僧如处贞、丹霞等来此主持佛事。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至11)最为兴盛:当时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共560余间。 鹿门山位于襄阳市襄州区城东南15公里的东津镇境内,为国家森林公园。据县志载:“汉建武中帝与习郁俱梦见苏岭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夹道口,百姓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鹿门山峭壁苍翠,景色幽丽。此寺兴盛时,有佛殿、僧寮、斋堂、方丈室等约500间,有“骑马关山门”之说。后几经损毁,1980年始逐步修复。现有鹿门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龙头池等景点。鹿门山是名人高士的'隐居之地。汉末名士庞德公不受刺史刘表数次宴请,携家登鹿门山采药不返。唐代诗孟浩然官场失意幽居鹿门山,吟咏山水自得其趣。晚唐文学家皮日休也曾忿栖鹿门山……。因此,人们世称“鹿门高士傲帝王”。后人在山上曾建许多纪念性建筑,但现又存“庞公制药洞”、“浩然亭”、“三高祠”,以及宋、明、清碑刻百余块,记载着鹿门高僧名士事迹及兴废始末。鹿门山及附近岗峦上,还建有山门翠微、诗家遗风、鹿门隐居、沙丘点兵、香炉秋红5个景区,共32个景点。

景点介绍

八角井

在鹿门寺后200米远的山腰处有一口井,因井门曾砌有八角围栏,故称八角井,又称八卦井。井中之水:无论天干地旱多么严重,始终保持一样的流量,实在神奇。井中泉水往下暗流20余米,又汇一泉称天坑,也称天井。此井为一自然竖井:深约2米,井口直径约一米。再往下暗流,经一天然石洞,洞内多钟乳石,有一大石块向外伸出尺许,泉水顺此石突然悬空倾泻,散如珠,垂如帘,称暴雨池。泉水再流至寺门前,从两个石雕的龙口中喷入灯公洗钵池(又称龙头喷泉),流泉昼夜不停,相传:孟浩然就是常饮此泉,又接山中灵气,才有盖世之诗情。

鹿门寺

山上有座鹿门寺,据当地县志记载,东汉光武帝与近臣习部在此梦见神庙,遂建寺纪念,后来山以寺名,得名鹿门山。山上另有暴雨池、天井、八卦池、龙头、万年龟、庞公地王洞、孔明拜堂、孟浩然隐居遗址等景点,这些景点和鹿门寺一起组成了海内外闻名的文化旅游区。游客上山时,可尽情品味“竹露滴清响”的妙境,别有一番情趣。 鹿门山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当年躬耕于隆中的诸葛亮曾拜庞德公为师,每次来求教,都跪拜在庞公榻前,其虚心为学之状,令后人敬仰。庞公还常邀其侄儿“凤雏”先生庞统、“卧龙”先生诸葛亮、水镜先生司马徽及徐庶、崔州平等人纵议天下大事,商讨治国之策;由此,演绎出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 鹿门山是一座秀美的山,天兰丽质,风情万种。它又是一座诗化了的山,孟浩然用诗的神笔,将它描绘得清美如画。不,是它哺育了大诗人孟浩然,也将众多的文人雅士之思想境界提升到了极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在游鹿门不果后,发出了“不踏苏岭石,虚作襄阳行”的感叹。他是为未能目睹鹿门山的秀丽风光和名胜古迹而遗憾,抑或是为无缘感受圣山陶冶性情而惋惜。

相关诗句

是鹿门山造就了诗人也好,是诗人诗化了鹿门山也好,反正古今中外,很少见到过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白居易在《游襄阳怀孟浩然》诗中说:“楚山碧岩岩,汉水碧汤汤。秀气结成象,孟氏之文章。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南望鹿门山,蔼若有余芳,旧隐不知处,云深树苍苍。”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同时代著名诗人共同崇拜和赞美孟浩然的诗品和人格,实属难得。而要想真正体会孟浩然这种境界,恐怕得常游鹿门山才是。

篇4:《夜归鹿门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赏析

【诗文解释】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 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 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 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赏析】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 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简评】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 “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 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先写渡口的喧闹,再写居所只有自己独来独去的幽静。因为东汉时的著名隐士庞德公也曾在这里住过,追慕和自照便自然地融为一体,浑然成篇。

篇5:《夜归鹿门歌》教案

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关于孟浩然

孟浩然:本名 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 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 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2.关于王维

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出身世代官僚地主之家。其母崔氏奉佛三十余载。佛经《维摩诘经》,是智者维摩诘居士与弟子讲学之书。王维的名和字取于此。王维后半生之避世与佛教有关。他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腾飞的历史条件 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艺术家。开元进士。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显然,王维的人生历程,可以“安史之乱”分为两个时期。王维诗歌的风格、情调,前后期也明显不同。在前期,王维怀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少诗篇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在《不遇咏》里,他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是:“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在王维前期的诗里,他或写少年的豪迈,或写大将的'英武,或叙征戍之苦,或写凯旋之乐,无不准确地表现出那个特定时代里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晚年无意仕进,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常以禅诵为事,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于上元二年卒于辋川别业。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画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写景诗,常用五律、五绝,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舒缓,宜于表现山水幽静和心情恬适。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探究活动】

《夜归鹿门歌》描绘了哪些意象?创设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 探究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总结意 境,最后点明情感,诗歌意境的种类主要有:

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典型代表——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

其特点 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 萨蛮》: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号称“诗佛”的王维晚年的田园山水诗便是杰出的代表,例如他这首著名的《山居秋暝》: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以说是典型代表。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讨论明确】

诗歌描绘了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

【探究活动】

《夜归鹿门歌》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抒情方式的题目,抒情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即使感怀、怀古伤今、直抒胸臆等手法。答题时答出景物的特征和抒发的情感即可。

【讨论明确】

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情感,特别是此诗后四句景色宁静、清幽,作者的心境、情思也宁静、清幽,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即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 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

要点二:探究《积雨辋川庄作》的意境和主旨。

【探究活动】

《积 雨辋川庄作》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教师释疑】

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意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概括意象,然后总结意境,最后点明情感。

【讨论明确】

(恬静优美)的辋川山野、(怡然自乐)的农妇农夫和(闲适脱俗)的隐居诗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空阔清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和澹泊自然的心境)。

【课堂提升】

比较《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在意境上的异同。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答案】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 、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篇6:《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五、布置作业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附《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篇7:游鹿门寺作文

朋友,你可能去过许多美丽的景点;你可能喜欢雄伟壮观的泰山;你可能喜欢云雾迷蒙的庐山;你可能喜欢水平如镜的西湖;你也可能喜欢波光粼粼的日月潭。可我却喜欢并不举世闻名的鹿门寺,因为它的大门、盘山公路、寺院。

一个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姥姥家。因为姥姥家离鹿门寺很近,所以我们就去鹿门寺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著名诗人杜牧的诗句,那天刚好赶上清明节,一路上都下着蒙蒙细雨。

我们来到了鹿门寺的大门,大门上雕龙刻凤,大门最上方写着苍劲有力的三个大字——鹿门寺。大门分一个大门和两个小门。我们走过大门,来到了盘山公路。

盘山公路如银蛇一般,从山脚下一直盘到山顶上,路旁的.丛林中,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时隐时现,绿树长得十分茂密,小鸟在枝头上唱歌,不时地扑闪着翅膀,在打理身上浸湿的羽毛,几棵树间,插着几棵竹子,坚贞不屈地向上生长。车开到山顶,就到了寺院下的阶梯。

阶梯上,陆陆续续的人群正奋力的向上爬,阶梯旁,许多人在草地上休息,孩子们在草坪上嬉戏、玩耍。阶梯是由许多漂亮的石头组成,踏过阶梯,就到了寺院。

来到寺院,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群僧人,正待在香炉旁,像在施法,挤过人群,只见许多砖瓦房排列在一起,像一支队伍站在那里。

我喜欢鹿门寺,因为他的美景让我难以忘怀!

篇8:游鹿门寺作文

在那炎炎的夏日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鹿门寺游玩。

我们来到了山脚下,一阵阵蝉鸣震耳欲聋。石质的台阶垒起了通向鹿门寺的道路,我一会儿小跑着向上爬,一会儿又停在树荫里休息,终于,我和爸爸妈妈都爬上了石阶的最后一阶。我站在鹿门寺前,看着那庄严的白色院墙、看着那飞檐翘瓦、看着那苍翠的古松、闻着那袅袅的香气,我深深地沉醉了,好像融入了这和谐的大自然中。进入鹿门寺,就可以看到四尊天王像端坐在殿两旁,高大、威武,眼睛平视四方,我又转入大殿,几尊鎏金的大佛矗立在殿中央,庄严、肃穆。于是,我便跪下磕了几个头才离开。刚出寺门,一个很热心的大妈告诉我们:“ 从这里还可以向上爬,山顶的风景很美,还有一个亭子呢!”我一听这话就来了劲,非要让老爸带我上去,老爸没有办法,只好带我上去,于是,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攀爬。但毕竟爬了那么多山路,爬到半山腰就要休息,大约过了20分钟,我们爬到了山顶。“哇!好美的景色呀!”我惊叹道。山连着山、山套着山、山抱着山,一片连绵不断的景色,忽然我发现了一条蜿蜒的明如玻璃似地带子——汉江河!

怪不得大诗人孟浩然也在这里吟诗作赋果然有一片好景色呀!游玩而一番后,我才依依不舍的向鹿门寺告了别。

篇9:《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赏析: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所以这首诗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也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篇10: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译文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赏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夜归鹿门歌》唐诗鉴赏

鹿门寺游记作文750字

游鹿门寺作文550字

《锦瑟》《夜归鹿门山歌》说课稿

唐诗之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全诗赏析

门经典散文

《夏日》读书笔记

鹿门夏日,鹿门夏日皮日休,鹿门夏日的意思,鹿门夏日赏析(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鹿门夏日,鹿门夏日皮日休,鹿门夏日的意思,鹿门夏日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