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时间:2023-03-21 03:52:17 作者:猪咪保护协会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猪咪保护协会”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答: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要关于抓住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所以要想准确具体分析《背影》中的“父亲”形象,就必须抓住父亲在文中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内容来分析。

首先来看语言描写,从文中不难发现,父亲的语言主要有5句,分别为

“①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③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④进去吧,里边没人。

⑤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分析前4句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细心、体贴、关爱儿子的慈父形象,而第⑤句则体现出了父亲坚强的一面。

再看父亲的动作描写,这主要在“买橘子”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其实从父亲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和“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动作描写中我们更能体会其爱子之切的感人一面。

当然本文也不乏成功的外貌描写,也在“买橘子”过程中出现,如“胖子”、“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从这些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的体态和刚失去亲人的事实,可是父亲却不因为自己的身子胖的实际困难和失去亲人的悲伤,坚决要给儿子买橘子,所以这几处外貌描写同样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

因此,本文的“父亲”应该是一个细心体贴、关爱儿子但又不失坚强的慈父形象。

篇2:父亲“背影”困扰朱自清

父亲“背影”困扰朱自清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开篇就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至于他父亲的差事,因何而交卸,祖母又因何而死,文中没有交代。

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在徐州榷运局长的任上,娶了两房姨太太。老家宝应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跑到徐州大闹。这一闹,就把朱鸿钧的“差事”给闹得“交卸”了。朱鸿钧的母亲,也就是朱自清的祖母,因此一病不起。

出于“为尊者讳”或“不宜外扬”之虑,朱自清自然可以对这些事欲言又止。若想更为深刻地理解散文名篇《背影》,更深刻地理解其中包孕的人生的沉重与感伤,不可不对这些背景材料加以重视。

朱自清与他的父亲在感情上的疏离,不仅仅缘于朱父在感情上的“出轨”。

朱父对朱自清元配夫人的态度,或许也是原因之一。朱自清的元配夫人,是扬州名中医武威三的独生女武钟谦。

朱自清写于1923年的小说《笑的历史》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旧式大家庭里的少奶奶。

“少奶奶”在娘家为姑娘时就爱笑,这个时候,“爱笑”是可以的,或许还是“贫寒家庭里的一缕阳光”,嫁到婆家来还“爱笑”,就成了“不守妇道”的证据,尤其是当家庭开始衰败,你还“爱笑”,更成了公婆的眼中钉、肉中刺。

一个原本天真烂漫、爱说爱笑、活泼健壮的人,后来,弄得“身子像一只螳螂,尽是皮包着骨头……哭是不会哭,笑也不会笑了”。

朱自清的《笑的历史》,就是以自己的元配夫人武钟谦为原型写的。据朱自清先生的弟弟朱国华回忆,朱自清的父母读了这篇小说,“很不高兴”。武钟谦后来于1929年死于肺病,她终年抑郁不欢,积久劳瘁,无疑是致病的一个原因。

关键是,朱自清在写《背影》的时候,竟然原谅了自己的父亲,开始感念父亲的“好”。

写《背影》时的朱自清,处于怎样的人生阶段,又面临什么样的人生困境?

查一查当时的朱自清日记:“晚与房东借米四升……又向荣轩借六元……三弟来信催款,词甚锋利,甚怒,骨肉之情,不过尔尔……向吴微露借款之意,他说没有……当衣四件,得二元五角。连日身体颓唐,精神也惶惶不适,甚以为虑……向公愚借六元,愧甚”。

在现代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体中,朱自清也许是最具书生气的一个,也是最不善于操持生计的一个。加以子女多,生计上左支右绌,十分艰难。这似乎也使他绝少能体会到儿女绕膝承欢的天伦之乐,更多的是厌烦,这种感觉,在他的`散文里不难找到:“我现在是五个儿女的父亲。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有些悚然。十年前刚结婚的时候,在胡适之先生的《藏晖室杂记》里,见过一条,说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是不结婚的;文中引用培根的话,‘有妻子者,其命定矣’,当时确吃了一惊,仿佛梦醒一般;但是家里已是不由分说给娶了媳妇,又有甚么可说?”(《儿女》)

朱自清正是在自己深悟生存之艰难,对生活感到无力的时候,开始对父亲谅解与感念,并在《背影》里,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这样的句子里,有对父亲能力的深佩,更有朱自清自己的深愧、自责与叹息。

或许可以这样说,区区千把字的《背影》,之所以厚重,之所以感人至深,离不开独特背景的支撑。它的重要性不在“父子情深”,而在对父亲谅解与感念的背后,是一个中年男人的愧悔与叹息,是面对生活的无力感与沧桑感,是人生的沉重与感伤。

遗憾的是,这一点,之前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注意。

篇3: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全文

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全文

背影

作者: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六岁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他自幼继承父辈的家学渊源,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响,逐渐养成“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19进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学习。

19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升入本科哲学系。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嗣后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并与武仲谦结婚。

19开始发表诗歌,作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之一,他以清新明快的诗作,在诗坛上显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修完课程,北京大学哲学系提前毕业。毕业后,先在杭州第一师范,后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继续参加新文学运动,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早期会员。还参与发起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学生组成的湖畔诗社及晨光文学社的活动,为开拓新诗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19参加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与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

1923年朱自清发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长诗《毁灭》,表明自己对生活的严肃思考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1924年,诗和散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朱自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为以散文为主。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的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四·一二”政变给朱自清思想带来极大的震撼,其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转折。他的作品不再限于日常生活的抒情小品,转向抨击现实丑恶的杂文。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集中所作,均为个人真切的见闻和独到的感受,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

1931年8月,朱自清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漫游欧洲五国;1932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与闻一多同事一起论学。

1932年8月20日,朱自清携陈竹隐回扬州省亲。朱自清和他的妻子在上海举办婚礼。1932年8月底,朱自清赴欧洲游学。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是用印象的笔法写成的两部游记。

1935年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并撰写《导言》。翌年出版散文集《你我》,其中,《给亡妇》娓娓追忆亡妻武钟谦生前种种往事,情意真挚,凄婉动人。这一时期,朱自清散文的情致虽稍逊于早期,但构思的精巧、态度的诚恳仍一如既往,文学的口语化则更为自然、洗练。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南下长沙,1938年3月到昆明,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并的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并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从事教学和文学研究,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0年,朱自清在成都目睹饥民哄抢米仓,愤然写下《论吃饭》一文,犀利地指责当权者无视人民温饱,支持人们为维护自己的天赋人权而斗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镇压民主运动。特别是1946年7月,朱自清的好友李公朴、闻一多的先后遇害,都使他震动和悲愤。于是他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

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于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6年10月,经过漫长曲折的道路,在黑暗现实的教育和爱国民主运动的推动下,他成为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重病,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严重的胃溃疡导致的胃穿孔),不幸逝世,享年50岁。

篇4: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转载)作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转载)作文

那年

篇5: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背影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原文:

背影

作者: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注释

差(chāi)使: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泛指职务或官职。

奔丧:在外闻亲人去世而归。

狼藉(jí):散乱不整齐的样子。亦作“狼籍”。

典质:典当,抵押。

光景:境况。

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居。

勾留:逗留。

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地方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工作的人。

妥帖:恰当,十分合适。

踌躇(chóu chú):犹豫。

脚夫:旧称搬运工人。

马褂: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

蹒跚(pán 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

箸(zhù):筷子。

大去之期:辞世的日子。

篇6:朱自清《背影》节选

朱自清《背影》节选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本文由华语网www.thn21.com整理)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

篇7:朱自清《背影》中的父子情

朱自清的《背影》不以华丽词藻见长,而是以朴实的、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

一、父子之间的关怀与眷念

《背影》中令人动容的是在窘境中的父子深情,没有感情宣泄,没有华丽描写,通过质朴的语言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作者刚到徐州时,正是祖母去世,加上父亲事业“交卸”的时候,可谓“祸不单行”,家道中落,以至于给祖母办丧事都要“变卖典质”、四处向人家借钱。但是即使在这种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为了不让“我”难过,特地安慰“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我”要回北京的时候,父亲因为“事忙”,本来是不必送“我”的。但是对儿子的爱始终驱使着他对儿子关怀备至:“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最后还是放不下心决定亲自同行,“怕茶房不妥帖”,“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到了车站,送儿子上车后,连忙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在这里,对比父子俩的穿着:也许是服丧,也许是由于“颓唐”的“老境”,父亲只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即使如此惨淡,也为儿子做了件“紫毛大衣”,这其中又何尝不包含着浓浓的父爱。在车上,还“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在这里,“我”暗笑父亲的“迂”,觉得茶房的人与他们非亲非故,又是些“只认得钱”的人,拜托他们只是枉费工夫。但是父亲不这么想,他可能也想到茶房那些人不会真正照应儿子,只是出于对儿子的担忧和关心,尽一切努力罢了。

在描写父亲给“我”买橘子的时候,作者用了颇多笔墨,细致地描述父亲的动作。首先文中说,“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本身就胖,加上“黑布大马褂”和“棉袍”的衣着,已经使父亲穿越铁道有点困难。接着说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至此,一个肥胖老人步履蹒跚、笨拙、艰难的“背影”浮现在我们眼前。此情此景,怎不教人心酸?以至于“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为了不让儿子太难过,还得表现地“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离开时,文中说父亲的背影被人群淹没,“再也找不着了”。一个“再”字,深深体现出“我”对父亲的眷念。在收到父亲的信后,看到父亲在信中虽然“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还要安慰他说“我身体平安”,想到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再看近几年“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即便“老境”如此“颓唐”,还是“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在“晶莹的泪光中”,作者对父亲的回忆永远定格在父亲那“戴着黑皮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上。

二、父子间的愧疚之情

朱自清对当时破败的家境有颇多描写,无形中为父亲的“背影”提供了铺垫,在父亲的一言一行中,有的不仅仅是对儿子的爱与关心,更有父亲对儿子的愧疚。不管怎么样,在家境破败这件事上,或多或少都有父亲的责任。所以,他希望通过为儿子多做些事,多关心儿子以来得到儿子的原谅,同时也为了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两个原本很亲密的.人如果发生了不愉快,认识到自己错误的那一方会努力付出更多,也会小心翼翼。文中写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也不乏“踌躇”、小心翼翼”,“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当作者劝父亲不必送时,父亲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本来已经说好不送他,并再三仔细叮嘱茶房的人,但后来出于某种程度上的内疚,他还是“踌躇了一会”,最后决定还是自己送儿子。其实,作者自己也提到,“我”当时已经二十岁,北京也去过两三次。在我们看来,这位父亲这样对儿子的关心与爱护即使稍显多事也无可厚非,殊不知,父亲这样关怀备至,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缓解内心的愧疚与不安。

接下来,就是“背影”的出现:“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的“颓唐”背影跃然纸上。在那轻描淡写的几句对父亲动作的描写里,有的不仅是来自父亲的关爱,同样还体现出父亲的“老境”,从而有了作者的潸然泪下。文章有意对父亲的百般照顾、不厌其烦和 “我”的不理解与不领情进行对比。

在车上,父亲对儿子百般嘱咐,又拜托茶房的人好好照应儿子。而“我”只是“暗笑父亲的“迂”,认为父亲多事。从文中作者出发前的相送,到在车站买橘子,这其中的父爱曾经让“我”觉得都是做父亲理所当然的情感表露。但是,父亲一次次“颓唐”的“老境”,又让 “我”有所触动从而产生心理活动上的微妙变化,让儿子也有了愧疚的感觉:文章开头“我”从北京到徐州,(当时“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接着发现家境已经窘迫到要“借钱办丧事”。在车上“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到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看到家境的衰败,又想起祖母,心中感到十分悲哀,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在车上看到父亲为他买橘子时笨拙、艰难的动作,当父亲的身影淹没在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作者深深为父亲的“老境”感到心酸而留下眼泪;最后当作者收到父亲的来信,看到“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再次想到父亲的“老境”,终于流下懊悔与内疚的眼泪。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拥有某种事物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当失去它的时候才感觉到珍贵。当作者想起父亲对自己的种种的好,自己却没有理解父亲对自己的关怀甚至不领情,面对父亲的种种“老境”,深深由“子欲养而亲不待”而自责,同时也为父亲的“颓唐”和无助感到悲哀。

不难看出,父亲与儿子的内心都是兼具爱与愧疚交织的复杂状态。对父亲来说,事无巨细都需要他挺身而出亲力亲为,因为他觉得内疚和不安,因为他必须全力履行不容推卸的责任,所以他很努力、很认真地做一个好父亲。其实,在这种艰难困苦情况下,父亲为儿子所做的一切努力,其珍贵之处都是平时所体会不到的。这种代表浓浓父爱的伟大背影,少了浮华,多了朴实,正是作者心中父爱的真实写照。

篇8: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与训练重点〗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迂不能自已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九、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篇9: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教学教案

一、回忆往事(2-6)

二、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三、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四、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五、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总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六、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篇10: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教学教案

朱自清《父亲的背影》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与训练重点〗

1、掌握“狼藉”“踌躇”“蹒跚”“颓唐”“琐屑”等词语的音形义。

2、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4、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训练

2、词语训练

3、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介绍作者及背景导入 ,学生阅读注解1。补充:朱自清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爱国者。

二、检查预习(学生板演)

1、预习提示中的字词的注音解释

2、补充:栅 迂 不能自已 惦记

三、朗读课文

点拨:注意读出感情,以最后一段为示范

四、默读课文,勾划以下表现以下内容的语句

1、人物、事件、地点

2、不能理解的词句

3、自已认为感人的地方

4、写背影的语句

五、整体理解

1、这篇文章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2、这篇文章主要写谁?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我的家庭困难?

3、文章总写的一句话是,为什么“最不能忘记”?

4、文章一共写了几个背影?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给文章划分一下段落层次。

点拨:

1、明确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

2、明确主要人物,文题为背影,写的是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点学生很容易混淆。

3、引导学生体会总写点题

4、5初步理解学生对文章层次结构的把握。

六、说话训练: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经过

七、板书总结

1、学习重点:字词、朗读

2、文章主要内容与结构

八、作业 布置

1、造句

A、祸不单行

B、晶莹

C、踌躇

2、描写父亲的一个背影

九、板书设计

背 影

朱自清

一、难忘“背影”,思念之情,总起点题(1)

二、回忆往事(2-6)

三、再现“背影”,照应开头

十、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语段阅读,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揣摩文章朴实的饱含深情的语言。

〖重点〗

对第六段父亲买橘子的'过程的描写

〖难点〗

朴实的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的情况(听写)

二、朗读、理解第六段

讨论:

1、这个背影是怎样的?

2、口述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哪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点拨:动词、形容词的表意作用,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3、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为什么怕他看见?

4、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5、送别过程中父亲总共说了几句话,这几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三、阅读理解2、3、4、5段

讨论:

1、我看到父亲的背影就流下了眼泪,这仅仅是因为离别吗?是在一种什么情况下的离别?

点拨:不同的背景下的事件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人们的感觉也不一样。

2、把2、3两段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3、4、5两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照,无微不至的关怀?

背影朱自清读后感

背影 朱自清阅读

背影朱自清原文赏析

朱自清《背影》赏析广播稿

《背影》朱自清阅读答案

朱自清《背影》阅读感悟

朱自清的散文集:背影

《背影》资料:《读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散文《背影》读后感

背影 父亲颁奖词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推荐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