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文化意蕴

时间:2020-10-01 07:58:07 作者:novax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novax”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毕业论文-《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文化意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毕业论文-《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文化意蕴,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毕业论文-《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文化意蕴

毕业论文-《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文化意蕴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潘金莲,人们心中1个淫荡狠毒的人,从《水浒传》的配角到《金瓶梅》的主角,她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引人注目。施耐庵为了突出英雄武松而安排了1个潘金莲,兰陵笑笑生却把她描写成1个产生于特定环境中的特定的堕落女性的典型,使她成为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出现的,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被社会扭曲了的女性形象代表。性欲是潘金莲生命的.动力,她所有的智慧、机敏,人生所有的努力――残暴、奸诈、犯罪都是为了追求性的快乐和满足。但我们从她的身世、处境、种种人生遭际去分析,封闭的社会和家庭结构,单调和卑微的生活,把1个生命力旺盛的女性的全部活力,挤压到人生最低层次的追求,这才是潘金莲人生悲剧的底蕴。这1人物,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女性形象中具有独特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潘金莲;形象;悲剧;时代意义 ;历史地位

ABSTRACT

Pan Jinlian, who is a lascivious vicious person in people’s heart, from “Shui Hu Zhuan” supporting role to “Jin Ping Mei” lead, her image more plentiful, more noticeable. Shi Naian has arranged Pan Jinlian for prominent heroic Wu Song, but Lan Ling Xiao Xiaosheng describes her to produce actually in the specific environment specific degenerates the feminine model, causes her to become a person that appears most early in classical novel of our country, and portrays successfully was twisted by the society feminine image representative. The sexual is Pan Jinlian’s life power, all of her wisdom, resourceful, and all of the life effort―― cruel, deceitful, crime are diligently for the pursue of joyful and satisfies. But we analyze from hers life experience, the situation, all sorts of lives circumstances,find out it the seal society and family structure, monotonous and base and low life lead her to extrude to the life lowest level pursue of a vitality exuberant feminine complete vigor, this is the Pan Jinlian’s life tragedy inside story now at last. This character has the unique time significance and the historical status in classical novel feminine image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Pan Jinlian;image;tragedy;time significance;history status

篇2:自然数字中的文化意蕴

自然数字中的文化意蕴

自然数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至为密切,故从其产生之日起就深深烙上了文化的印记.现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用以代表这些数的文字所包蕴的文化意义,从而初步判定这些字的产生,一方面与人类的早期生活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则与原始的卜筮文化有着更为直接的.连带关系,同时与“易”的关系尤为密切.正因如此,这些字在后世才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而不再是单纯的抽象的自然数.

作 者:程建功 何茂活  作者单位:河西学院中文系,甘肃,张掖,734000 刊 名:河西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XI UNIVERSITY 年,卷(期): 21(6) 分类号:G02 关键词:自然数   文字   文化意义   原始卜筮   易经  

篇3:从《聊斋志异》中美狐形象探究狐意象文化意蕴

袁焕玲

在我国古代小说中,动植物幻化为人的意象并不罕见,其中狐意象更为鲜明突出。《聊斋志异》在我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关于美狐的塑造可谓达到了巅峰,蒲松龄对狐精的重塑是对于古代狐意象的一项大胆创新。在蒲氏笔下,狐狸脱去狐之形态,不仅幻化为人,而且还被冠之人性美的光环,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晋唐小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而加以青睐;郭沫若亦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蒲氏高度褒赞;老舍也评价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手法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狐世界。

一、狐意象的文化意蕴及流变

(一)神灵之狐

远古时期的先民因为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落后,对自然界中一些神秘现象不知其所以然,便想当然地认为自然界冥冥之中有一个精灵主宰,于是乎对大自然中的某种动物或植物虔诚膜拜,一心信奉,由此便产生了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图腾的神灵之狐的记载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据有关史料记载,九尾狐是由九个氏族组成的狐图腾部族,而九尾狐在先秦神话《山海经》中曾经三次被提及;另有一则神话是讲大禹娶涂山氏为妻,后来在涂山氏帮助下治水成功的故事,可见其中的涂山氏即是以狐为图腾的。

(二)祥瑞之狐

狐作为一种灵异神兽,被视为祥瑞象征的传说和记载,体现在许多典籍中。那时的人们认为,狐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狐有“三德”,他认为,狐的毛色、体形等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庸、尊卑、仁义等美德,于是便对九尾狐肃然起敬加以虔诚地崇拜起来。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家成室,我造彼昌……”(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可见,人们对九尾狐产生的是一种生殖崇拜,因为一方面它能使家庭繁衍子孙,家族后代昌盛;另一方面,天子又以为它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于是狐之祥瑞之征便在民间盛传开来。在《聊斋志异・青凤》篇中,写有一狐,自称是涂山氏后裔,让耿生讲述其祖先治水之伟绩,应是源于此处。

(三)兽妖之狐

自汉代起,狐蛊惑为患之说日渐盛行。狐作为兽妖的形象出现,明显已带有妖化的标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在人们的观念中,狐变成了鬼所驱使的可惧的妖兽。从现有文献看,作祟、害人多见于早期的狐故事。而到了清代蒲松龄的笔下,狐之兽妖内涵便多被正面意义所取代。由此可见,蒲松龄在构建狐原型意象时有意识地作了取舍,把狐早期妖兽之性摒弃殆尽,而把狐具备的美好品德沿袭承继了下来,成功塑造了笔下集众多美德于一体的狐女典型。

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狐意象比较

(一)六朝志怪及唐传奇中的狐意象

狐意象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并不是源起于《聊斋志异》,而是经历了一次次嬗变。早在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中,便记载有狐与人或友好相处或作祟害人的内容。如在东晋干宝著的《搜神记》中,便写有神仙道术、异事奇闻、妖魅物怪等故事。与后来不同的是,此中的狐妖幻化为学识广博的男性形象,为男化的儒狐。东晋郭璞在《玄中记》中说,有狐五十岁变幻为妇人,百岁幻为美女……可知狐幻化为女的观念亦在逐渐发展。在《太平广记》传说中狐女则是极具魅力的,描述其口中有媚珠,若能得之,定为天下所爱。唐朝自居易的诗中亦写过狐之媚态的内容,“嫣然一笑百媚现,见者十之八九迷。”明清小说中的狐女大都是千娇百媚的了,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这样写道:媚态在狐女身,似火之有焰,灯之有光……这些关于狐“媚”的描写仅是媚惑,却不是“美”。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狐女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具备了人形之美,更具备了人性之美。

(二)《聊斋志异》中的两大类狐精形象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聊斋志异》中专写狐精的作品有70余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在蒲氏笔下,大多狐女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

蒲松龄笔下的狐精形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妖化害人之狐,这是蒲氏吸收借鉴民间传说的狐意象创作而成。二是具人情、存人性、和善可亲之狐,它们是蒲松龄重笔着意刻画的狐精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映,均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意志。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这片浩渺的夜空中,如一颗颗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蔚为壮观。

三、《聊斋志异》中的美狐形象

人与异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传统题材,而在明清文言小说中,狐意象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聊斋志异》在继承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演绎了人与异类之狐仙故事的新内涵。六朝志怪、唐宋传奇作品中,狐意象渐被人化,虽已初具人的外形,但多是妖化魅人的恶的一面。而《聊斋志异》则使狐意象从形象到内涵都有了全新的突破,人情味更浓,狐身上的女性善得到更深层的挖掘与表现,人性与神异性被巧妙地融为一体。蒲氏笔下的狐意象改变了传统的狐媚观念,成为文学意义上的“美狐”,由此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之所以魅力无限,并不仅仅是“以色事他人”。对于美丽,蒲松龄不仅给予这些狐女接近完美的容貌,还给她们注入了美好的心灵――集恩义、善良、仁恕、孝道于一身。她们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是爱和美的象征,是被高度理想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

(一)人形美

《聊斋志异》创作的为狐幻化的女子大都具有艳丽的容貌,美似仙人。写婴宁风华绝代,嫣然含笑;写胡四姐笑容可掬,媚丽欲绝;还有婀娜生姿、娇波流慧的娇娜;就连无名无姓的狐女们都是态度贤淑,旷世难寻,环玲珑,回眸一笑百媚尽见……这些美狐或有不染尘俗的天真之美,或有大家闺秀的端庄之美,或有玲珑俏丽的曼妙之美,蒲松龄给读者塑造了一大批美如仙人的狐女。

(二)人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在某种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从《聊斋志异》中美狐形象探究狐意象文化意蕴》

篇4:从《聊斋志异》中美狐形象探究狐意象文化意蕴

从《聊斋志异》中美狐形象探究狐意象文化意蕴

从《聊斋志异》中美狐形象探究狐意象文化意蕴

袁焕玲

在我国古代小说中,动植物幻化为人的意象并不罕见,其中狐意象更为鲜明突出。《聊斋志异》在我国古代文言小说中关于美狐的塑造可谓达到了巅峰,蒲松龄对狐精的重塑是对于古代狐意象的一项大胆创新。在蒲氏笔下,狐狸脱去狐之形态,不仅幻化为人,而且还被冠之人性美的光环,闪耀着真善美的光辉。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拟晋唐小说”,“用传奇法,而以志怪”而加以青睐;郭沫若亦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蒲氏高度褒赞;老舍也评价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蒲松龄以其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手法为我们编织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狐世界。

一、狐意象的文化意蕴及流变

(一)神灵之狐

远古时期的先民因为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落后,对自然界中一些神秘现象不知其所以然,便想当然地认为自然界冥冥之中有一个精灵主宰,于是乎对大自然中的某种动物或植物虔诚膜拜,一心信奉,由此便产生了图腾崇拜。作为原始图腾的神灵之狐的记载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据有关史料记载,九尾狐是由九个氏族组成的狐图腾部族,而九尾狐在先秦神话《山海经》中曾经三次被提及;另有一则神话是讲大禹娶涂山氏为妻,后来在涂山氏帮助下治水成功的故事,可见其中的涂山氏即是以狐为图腾的。

(二)祥瑞之狐

狐作为一种灵异神兽,被视为祥瑞象征的传说和记载,体现在许多典籍中。那时的人们认为,狐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东汉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说,狐有“三德”,他认为,狐的毛色、体形等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中庸、尊卑、仁义等美德,于是便对九尾狐肃然起敬加以虔诚地崇拜起来。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庞庞……成家成室,我造彼昌……”(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可见,人们对九尾狐产生的是一种生殖崇拜,因为一方面它能使家庭繁衍子孙,家族后代昌盛;另一方面,天子又以为它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于是狐之祥瑞之征便在民间盛传开来。在《聊斋志异·青凤》篇中,写有一狐,自称是涂山氏后裔,让耿生讲述其祖先治水之伟绩,应是源于此处。

(三)兽妖之狐

自汉代起,狐蛊惑为患之说日渐盛行。狐作为兽妖的形象出现,明显已带有妖化的标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狐,妖兽也,鬼所乘之。”在人们的观念中,狐变成了鬼所驱使的可惧的妖兽。从现有文献看,作祟、害人多见于早期的狐故事。而到了清代蒲松龄的笔下,狐之兽妖内涵便多被正面意义所取代。由此可见,蒲松龄在构建狐原型意象时有意识地作了取舍,把狐早期妖兽之性摒弃殆尽,而把狐具备的美好品德沿袭承继了下来,成功塑造了笔下集众多美德于一体的狐女典型。

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狐意象比较

(一)六朝志怪及唐传奇中的狐意象

狐意象出现在文学创作领域并不是源起于《聊斋志异》,而是经历了一次次嬗变。早在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中,便记载有狐与人或友好相处或作祟害人的内容。如在东晋干宝著的《搜神记》中,便写有神仙道术、异事奇闻、妖魅物怪等故事。与后来不同的是,此中的狐妖幻化为学识广博的男性形象,为男化的儒狐。东晋郭璞在《玄中记》中说,有狐五十岁变幻为妇人,百岁幻为美女……可知狐幻化为女的观念亦在逐渐发展。在《太平广记》传说中狐女则是极具魅力的,描述其口中有媚珠,若能得之,定为天下所爱。唐朝自居易的诗中亦写过狐之媚态的内容,“嫣然一笑百媚现,见者十之八九迷。”明清小说中的狐女大都是千娇百媚的了,清代戏剧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这样写道:媚态在狐女身,似火之有焰,灯之有光……这些关于狐“媚”的描写仅是媚惑,却不是“美”。到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狐女形象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具备了人形之美,更具备了人性之美。

(二)《聊斋志异》中的两大类狐精形象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狐精形象的集大成者,成功描绘了一幅狐女群像图,无论是工笔细描还是粗笔勾勒,大都是美、善、智慧的象征。《聊斋志异》中专写狐精的作品有70余篇,专写狐女的达40余篇,占一半有余。在蒲氏笔下,大多狐女美丽善良、温润可亲,亦人亦狐,亦狐亦仙,是作者浓墨重彩宣扬讴歌的形象。

蒲松龄笔下的狐精形象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妖化害人之狐,这是蒲氏吸收借鉴民间传说的狐意象创作而成。二是具人情、存人性、和善可亲之狐,它们是蒲松龄重笔着意刻画的狐精形象。这类幻化为女子的狐精更具人情味,其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各具情趣,也更多地得到读者的喜爱与共鸣。这些美狐形象光艳绚丽,互相辉映,均被赋予了人的情感、意志。在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这片浩渺的夜空中,如一颗颗星辰闪烁着璀璨的光芒,蔚为壮观。

三、《聊斋志异》中的美狐形象

人与异类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中的传统题材,而在明清文言小说中,狐意象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聊斋志异》在继承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演绎了人与异类之狐仙故事的新内涵。六朝志怪、唐宋传奇作品中,狐意象渐被人化,虽已初具人的外形,但多是妖化魅人的恶的一面。而《聊斋志异》则使狐意象从形象到内涵都有了全新的突破,人情味更浓,狐身上的女性善得到更深层的挖掘与表现,人性与神异性被巧妙地融为一体。蒲氏笔下的狐意象改变了传统的狐媚观念,成为文学意义上的“美狐”,由此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魅力。《聊斋志异》中的狐女之所以魅力无限,并不仅仅是“以色事他人”。对于美丽,蒲松龄不仅给予这些狐女接近完美的容貌,还给她们注入了美好的心灵——集恩义、善良、仁恕、孝道于一身。她们是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统一,是爱和美的象征,是被高度理想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

(一)人形美

《聊斋志异》创作的为狐幻化的女子大都具有艳丽的容貌,美似仙人。写婴宁风华绝代,嫣然含笑;写胡四姐笑容可掬,媚丽欲绝;还有婀娜生姿、娇波流慧的娇娜;就连无名无姓的狐女们都是态度贤淑,旷世难寻,环珮玲珑,回眸一笑百媚尽见……这些美狐或有不染尘俗的天真之美,或有大家闺秀的端庄之美,或有玲珑俏丽的曼妙之美,蒲松龄给读者塑造了一大批美如仙人的狐女。

(二)人善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美,在某种程度上,它和善是相通的。凡是“善的”,就是美的。蒲松龄笔下的一个个狐女形象,感情丰富,心地善良,品格高尚,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之情。孝敬长辈,怜爱丈夫,宽恕敌人,牺牲自己……无不折射着真善美的力量。《莲香》中的狐女便是一个贤妻的典型形象,桑生因痴恋鬼魅,身体每况愈下,生命近乎垂危,莲香不畏路遥道远,克服险阻采摘草药,于危难之际拯救了桑生的性命。莲、怜相通,这个“怜”字实是对莲香品性的揭示,她的宽容和善良,最终感动了李氏,与她友好相处,亲如姐妹。莲香对李氏的怜惜不仅仅是出于对桑生的爱,更是莲香善良敦厚之性情使然。又如《娇娜》中的狐女娇娜,与孔生以诚相待,患难与共,在人生旅途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险阻。感于其义善之举,作者蒲氏赞曰: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一诤友也。观其容可以疗饥,闻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足矣。

作者笔下的狐女形象还体现了一种成全之德。她们尽管为爱而痛苦,但是却践行大义之举,舍弃一己之爱而全力成全所爱之人。狐女红玉在勇敢追求自己爱情的过程中受阻,当得知冯生有“父在不得自专”无奈的苦衷时,牺牲小爱,积极主动为冯生聘娶邻村女为妻。后当冯妻不屈而死时,红玉又幻化为侠义之士助冯生渡过难关,步入坦途。

(三)人情美

蒲松龄小说中的不少狐女虽着花鬼狐魅的外衣,却是温善可亲、多具人情、妄为异类的人类灵魂。尊老相夫、贤惠能干之形象跃然纸上。葛太史小姐的贤惠能干;(《白于玉》)周氏的相夫孝亲;(《陈锡九》)珊瑚的温柔敦厚。(《珊瑚》)还有,在《细柳》中,蒲松龄描绘了一个外表文静、内心刚强、巾帼而丈夫的细柳,作为继母,有后母之贤;作为贤妻,尽心尽力地支撑家庭危局。这些狐女身上有着浓郁的人情味,她们在父母公婆间巧妙调和,不藏怒,不宿怨,克己奉家,不嫌贫贱,不惧艰险,是一个个相夫孝亲的贤妻良母形象。蒲松龄在《小翠》中借异史氏之口盛赞道:一狐矣,仅因无心之德,常怀犹思所报……始知仙人之情,实为更深于流俗也!

作家冰心说:生活中如果没有女性,我们将失掉50%的真,60%的善,还有70%的美。而《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其魅力就在于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为读者塑造了众多由花妖狐魅变成的女性形象,每一个都是光彩照人的,每一个都是性格鲜明的,每一个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聊斋志异》中最辉煌的 篇章就是女性的生命史,作者所塑造的美狐形象是作者托物喻志、超越现实、实现生命价值的载体,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状况的反映。

[参考文献]

[1]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彭诗琅,聊斋志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马瑞芳,狐鬼与人间:解读奇书《聊斋志异》[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4]啸马.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审美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

[5]吴秀华.明末清初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6]李修生,赵义山.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

袁焕玲(1970-),女,河北廊坊人,廊坊卫生职业学院高级讲师,大学学历,研究方向为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篇5: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袭人形象

毕业论文-论《红楼梦》中袭人形象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红楼梦》中的袭人形象,在历代红学研究中是极具争议的。两个世纪来,程本风行天下,脂本绝迹,读者心目中的花袭人,都是程本中的花袭人。所以要实事求是评袭人,首先须分清:两种不同的版本有两个不同的花袭人,就脂论脂,就程论程,不可混淆,不可取代。其次,须从袭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袭人的性格特点3方面来客观、全面的'评价袭人。袭人形象的展现,在《红楼梦》全书中是通过人物关系网来实现的,其中宝玉、晴雯、宝钗是与其关系较为密切的,本文将从袭人与这3者的关系,具体的、全面的来分析袭人这1人物形象。

关键词:红楼梦;袭人形象

ABSTRACT

The image of Xiren in HongLouMeng has always being disputed in previous dynasties’ studies of Red. In recent two centuries, edition Cheng is in popular all over the world while edition Zhi has been out of print, and the character Hua xiren in all readers’ mind is from Cheng benzhong’s edi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comment a person in fair and realistic, it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clearly at first: sinc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editions would creat two images of Xiren in difference, we should comment separately from Cheng and Zhi without confusion nor substitute. Secondly, Xiren should be commented imperson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from social background, the social status of Xire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Xiren herself. The realization of image Xiren’s embodiment in HongLouMeng through the net work of characters’ relationship, in which Baoyu, Qingwen, and Baochai are the three on much intimate  terms with Xiren. This paper would like to make a concrete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the image of Xiren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Xiren and the three.

Key words: HongLouMeng; image of Xiren

篇6:毕业论文-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毕业论文-浅谈《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聊斋志异》共5百余篇,除去寓言、笑话、速写外,真正称得上小说的不到3百余篇,其中描写女性的作品占1半以上,这些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丰富多彩,几乎包括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形象。封建社会的女性是被压迫的对象,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要面对生活的重担和礼教的束缚的双重压迫。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性格也不同,《聊斋志异》中的妇女形象众多,她们的性格也是多样化的,本文仅就其中的活泼开朗型、稳重型、坚贞不屈型、隐忍型、执着型、多疑善妒型等6种性格特征的女性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妇女形象;性格

ABSTRACT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altogether 500, except outside the fable, the joke, the sketch, the genuine name on novel to 300, in which do not describe the feminine work to occupy one above the half, in these work female figure is richly colorful, nearly has included the entire feudal period feminine image. Feudal societys females are the object which oppresses, they live in societys lowest level, they must face the life the heavy burden and the Confucianism fetter dual oppression. Different environment servants disposition also different,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center female figure multitudinous, their disposition also is the diversification, this article on lively open and bright, is only steady, standing firm and unyielding, bearing patiently, rigid, oversuspicious friendly being jealous and so on six kind of dispositions characteristics female performs to analyze .

Key words: 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 Female figure; Disposition

篇7:汪曾祺《安乐居》中的文化意蕴

汪曾祺《安乐居》中的文化意蕴

汪曾祺《安乐居》主要写的是什么?《安乐居》中的文化意蕴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挨着安乐林。”这句话中存在着两个空间地点,一个是安乐居,一个是安乐林。空间感知中包括三种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很显然这句话中体现的是视觉,看到的东西。这两个空间又有着对立的关系,小饭馆是封闭起来的空间。可看作是内部的空间,它可以是一个幽闭之所,而安乐林是一片小林子,是敞开的,开放的。可以看作一种外部的空间,象征自由,它们作为空间都是静态空间,是一个行动的地点,之后事件就在这空间内发生。这两个空间是挨着的,是相邻的。那么,是谁在看呢,应该是一种视觉行为。叙述人处于回顾中的“看”,一开始就进入回忆,而且在回顾中首先想到的是整体的空间结构,表现出了整体性,安乐林似乎与安乐居合成为一个整体。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那么小饭馆为何会挨着一片树林呢,可见这个小饭馆并不挨着市中心,不处在繁华地带,而可能在郊区,比较偏僻的地方,在这偏僻的地方有小饭馆,带有悠闲之意,小林子本身就带有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而在这里能够体会到些许宁静、舒心的感觉,似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过着世外桃源、闲云野鹤般的生活。

这种回忆是过去一个视觉行为。但是作为一个行为,却又置于回忆的现在,将主要的空间地点放在首句提出,那么之后的回忆中的前后连置的故事或者成分就可以进入,可以直接言说,回忆本来应是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点,但在首句中并没有提到时间,时间属于缺失状态,空间的提出表明了之后的事件发生的地点,并且与题目有所照应,开头点题。用安乐居来命名,似乎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作者采用的是讲述的方式,在第一句中,采用的是非艺术的讲述,而不是显示,安乐的意思应是舒心,悠闲,舒适的意思,可以形容生活状态,也可形容人的心情、心境,在这里连续重复了两个安乐,加强了这种世外桃源的效果,使读者受到很强的冲击效果。安乐居是一家小饭馆,这又与消费文化联系起来,之后具体写到了这些消费符码。这与现在,后现代或物质时代,所有一切都商品化,有很强烈的对比,日常生活的意义已在于其消费性和个体欲望的满足性,在现代社会,对商品物质方面的需求,已不是人们消费的目的和动机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从实体转为符号,而人们也开始了符号性的消费,于此相比,反衬出了安乐居的闲适、恬淡的生活,人们没有追求太多精神上的消费,没有涉及复杂的社会人生。

“当中种了两棵丁香花,一颗白丁香,一棵紫丁香,这就是仅有的观察植物了。”丁香,花色淡雅、芳香,与杨树搭配在一起,别有一番风味,带有乡土感、风俗画的感觉,有树有花颜色丰富,也算是个小公园了。这句的写法与鲁迅的《秋夜》第一句很相似,“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表达出来的较多的是忧郁的寂寞的感情,而本文作者表达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悠游闲适的生活,生活的乐趣融入其中,而且在这里也用到了颜色的修饰,增强了色彩感。后面写的是人物行为活动,他们在安乐林中挂鸟,来这里聊天,这么小的一个林子成了他们悠闲谈天的地方,突出了这里的意境美,从植物到动物,这段描写的是自然中的事物,更加显示出了世外桃源的感觉,这块地方不需要太大,人们很容易满足,现在随着物质商品化,经济市场化,像这样一块宝地已不再存在了,作者在写的时候,可能也含着淡淡的忧郁,文章要写的是安乐居,但在开头描写的是安乐林,在文章开始前插入一段风景描写,作为背景来阐释,给全文也奠定了一个悠闲自在的抒情基调。

叙述者是喜爱安乐林的,而这样一个小林子,却有那么大的名声。引导着周围的环境,可见它确实有一定的历史,有一定的地位。并且在人们心目中也是很重要的。也许这一片简单的小林子并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一个环境或一个场所。它更多的是带有象征符码的意义,象征着人们精神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而林子的小与名声的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它小,但是人们却是离不开它。

“安乐居已经没有了。房子翻盖过了。现在那儿是一个什么贸易中心。”叙述者的回忆已经结束,回到了当下,充满无限的感伤。其实在文本后半部分那三个闯入者的到来就已经预示着商品文化的侵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碰撞。“房子翻盖过了。”这表示着对传统文化传统气息的一种解构,传统文明面临着解体。贸易中心代表着商品的物质文化,后现代终于取代了传统,商品文化占据了一切,人们悠然闲适的栖身之地没有了,这也意味着过去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也结束了,这是何等的凄凉悲痛,叙述者却通过平淡的笔调将其平静的描述出来,更加剧了悲凉之感,安乐居已经没有了,而安乐林却没有提到。那么安乐林会发生变化吗,这里是一个缺失,让人们去想象、猜测,也是留给我们一片净土,让我们去思考对精神家园的安置。在第一段提到安乐居出现,在最后一段安乐居消失,首尾呼应。再看题目安乐居,隐含着对消失自身的思考,安乐居或许只是一个向往,一个精神家园,使心灵得到安宁、和谐,而如今安乐居不在了,喧嚣的一切都充斥着生活,现在生活或许满足了,物质生活提高了,但心灵再难回到悠然的生活中去,也许这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吧。安乐居不只是真实的安乐居,同时也是每个人心灵的安乐居,精神的栖息地。

拓展: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散文,戏剧方面也有建树。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深厚。他爱好书画,乐谈医道,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

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 小说代表作有《邂逅集》《受戒》《大淖记事》等

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应了中国读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视野的调整,作品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这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散文代表作有《蒲桥集》等。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1903月05日生于江南水乡高邮。

小时候受过正规的传统教育。

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40年开始写小说,受到当时为中文系教授的沈从文的指导。

1943年毕业后在昆明、上海执教于中学,出版了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到北平,任职历史博物馆,不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南下工作团,行至武汉被留下接管文教单位

1950年调回北京,在文艺团体、文艺刊物工作。

1956年发表京剧剧本《范进中举》。

1958年被划成右派,下放张家口的农业研究所。

1962年调北京市京剧团任编剧。

篇8: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翻开宋词,我们的感觉不仅是意象叠出,更是形式多样,手法各异。创作主体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分别从形态、色彩、视觉等不同角度对鸟意象加以描绘,使其呈现出不同形式。

1.1自然之鸟

鸿雁南飞,燕子春归,任何自然中禽鸟的活动在词人的情感世界也会荡起层层涟漪。陆游《乌夜啼》:“绣屏惊段潇湘梦,花外一声莺。”深闺独处,恼人的黄英啼叫声惊醒了作者思念爱人的潇湘梦,从而引出深深的幽怨与千万缕怅恨。再如贺铸《夜捣衣》词:“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飞。”看到雁已归来想到人仍未归,心中的万般牵挂与怀念被大雁掠过的浮影牵动,久久不能平息。

1.2图案之鸟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凡事进入眼中的一切物相对情感饱满的诗人而言都可以引发创作灵感,细致到衣着、饰物上的鸟类图案。温庭筠的《菩萨蛮》:“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以婉丽绮靡的风格体现出花间派特有的意境美。着力描写对镜簪花看见罗袄上新帖的成双成对的金鹧鸪,触动心中的孤独之感,由衣上贴金来刻划细节,悲愁深隐其中。《南歌子》:“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以女子的口气,写少年手里拿金鹦鹉,胸前绣金凤凰,以实鸟写绣鸟,已景传情,以境制胜,把情感赋予景物之上,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符合古代美学对意境的追求。

1.3典故中的鸟类意象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不尽意”是我国古典文学最具独特的美感所在,可见典故对于诗词的神秘魅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欧阳修《采桑子》:“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中,“辽东鹤”一语出自晋代陶渊明《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虚灵山后化鹤归辽。”后来用来表示怀着思恋家乡的心情久别重归,慨叹故乡依旧而人事变迁很大。此词抒写了词人二十年来的人生感慨。张耒《风流子》中“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浮沉。”“青鸟”一词借用“青鸟传书”的典故写分手后的恋人牵肠挂肚。“青鸟浮沉”指时时佳音无凫,难寄愁思,细腻深婉。

篇9:宋词中鸟意象的文化意蕴

频频出现于宋词中的鸟意象,不仅增添了语言上的美感和魅力,更是表达出了词人难以表现的情感。久而久之,不同种类的鸟意象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类型,承载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2.1寄托孤独意识

自从人的主体意识、存在意识和生命意识觉醒以来,孤独就伴随着人类。孤独是文人常有的心理状态,代表着一种精神追求,也符合了我国古代文学以悲为美的抒情模式。史达祖《双双燕》是表达孤独意识的典型,“飘然袂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清俊。”本词借成双成对的燕子书写闲愁闺怨,词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春社过后,燕子归来,成双成对戏弄春光,过着欢乐愉快的生活,反衬创作主体的无限孤独。再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蒙蒙细雨,茫茫江面,西风中孤雁阵阵哀鸣,将词人四方漂流、孤苦无依的忧愁渲染至极,表现出了悲剧性的诗意美。

2.2抒发思乡之情

历史上的宋朝,无论北宋还是南宋都未能避免少数民族的侵犯,政治上的动荡对于文化有较大的映射作用,边塞鸿雁作为候鸟的一种,漂泊不定的行踪和催人肠断的哀鸣往往能使征人们产生无限慨叹。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此诗作于范仲淹守边期间,诗人看到南归的大雁毫不停留地飞去了衡阳顿时百感交集,心生无限悲凉之感,思念起万里之外的家乡。秦观《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桃源无觅,又远离家乡,独自谪居在凄凉的驿馆里,日落时分杜鹃的啼叫更加勾起诗人的`愁思,触动了他一腔身世凄凉之感。

2.3向往美好爱情

升华爱情理想的禽鸟意象自然以鸳鸯最为典型。“鸳鸯从小自相双,若不多情头不白。”(张仙《木兰花》)这是用鸳鸯表现相守到老的爱情。又有象征情人两爱相约,情深意长的鸳鸯。如张孝祥《浣溪沙》:“豆蔻枝头双蛱蝶,芙蓉花下两鸳鸯。”更有悼念亡妻的双鸳鸯,如贺铸《鹧鸪天》:“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鸳鸯雌雄相得,用情专一,被人们冠以“爱情鸟”的美誉。以鸳鸯分离喻夫妻死别,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思念,堪称绝佳。爱情鸟意象对词人各种情爱的展示使宋代的恋情词或多或少笼罩上了一层伤感色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品格。

2.4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自由闲适的避世生活的向往

对大自然的歌颂是历代文学常有的母题之一,具有代表性的是欧阳修的《采桑子》,“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表现出游览西湖的雅兴与留恋光景的人生态度,风格清疏高洁,已脱去了词的脂粉气。 再有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中“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此词写于故国沦丧后词人故地重游,书写今昔兴亡的悲慨,此时的只想闭门逃避冷酷的现实,以求忘却。

篇10:论沈从文《边城》中的水文化意蕴

一、沈从文与水的不解之缘

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沈从文一再强调自己“文学事业”的基础并不是建筑在一本或一堆“合用的书”上,而只是建筑在“水”上。沈从文是一位将水溶进自己生命的作家,水既是他性格的写照,也是他作品的灵魂。沈从文出生于依山傍水的湘西凤凰,湘西水系发达,自古就有“五溪”之称。沈从文生于斯长于斯,水深深地透进沈从文的血液,滋养着他的思想和性情。对于水的性格,沈从文也作了如下分析:“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柔弱中有强韧,从表面看,极容易范围,其实则无坚不摧。”〔1〕沈从文实际上是以心灵和精神来与水沟通,在水的滋养中,沈从文逐渐形成了对生命的领悟:“我是对一切无信仰的人,却是信仰生命”〔2〕;“一个人过于爱有生的一切时,必因为在一切有生中发现了‘美’,亦即发现了‘神’”〔3〕;“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 即无不可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4〕正是用各种感觉捕捉“美”和“生命”的人,才会于沉思静观中领悟人生之道,因缘际会,水造就了沈从文柔中带刚、无坚不摧的性格。

黄永玉曾这样描述沈从文:“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样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善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磨石穿的力量。”这是对沈从文人格的由衷赞叹和评价,一语中的地指出沈从文人格中最重要的特质:追求“善”和“上”。

二、以水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水熏染着沈从文的性情和人格,自然对其创作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沈从文曾经说过:“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影,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6〕沈从文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水意象为主,水的衍生意象及与水有关的周边意象的体系。无论是《边城》、《长河》等小说,还是《湘西》、《湘西散记》等散文,无不以水为背景而展开;水的衍化意象是指:水除了自然流动的液体形态之外,还包括多种变体形式,如雨、云、雾等。沈从文不仅仅把目光投向了水意象本身,同时对云、雨、雾等衍化意象也不吝着墨,其中雨是最典型的水的衍生意象。沈从文常常以雨、云为作品命名,如《雨》、《雨后》、《水云》等。同云、雨一样,沈从文作品的空气中还到处弥漫着撩人的风和缥缈的雾,这些富于诗意的意象的加入使其笔下美好的湘西世界更加令人神往。如小说《渔》表现的是湘西骇人听闻的“杀鱼节”;翠翠(《边城》)、萧萧(《萧萧》)等少女都有过关于鱼的梦,《第四》中“我”的朋友将鱼比作女人;另外频频出现的有关水的周边意象是船,沈从文直接以船命名的作品多如牛毛:《船上》、《船上岸上》、《石子船》等。船是水手柏子们谋生的工具,也是他们漂泊的家(《柏子》);吃“水上饭”的女子也有。除船外,沈从文还在作品中经常描绘碾坊、吊脚楼等颇富地域色彩的近水意象。《三三》中那个天真活泼的女孩从小便在碾坊旁边长大;《边城》中王乡绅家的嫁妆是一座碾坊。

综上所举,我们可以将沈从文的作品归属为一个以水为大背景的系统。而这个系统并非只有客观意象的意义。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7〕水及其相关的意象在湘西这些闭塞的地方由古至今地延续和保存着,这些意象能通过岁月的淘洗一直延续至今,一方面说明这些意象在现实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在其生命延续的同时也积淀着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身为“五溪”之子的沈从文早已将水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水在沈从文那里,不仅是个客观意象,同时也具有主观寓意,促使他的作品形成了独特的以水为背景的文化系统,这一水文化系统的三个主要方面:生命文化、爱文化和神巫文化,而统观这些作品,最能集中体现和透彻展现水文化寓意的是小说《边城》。

三、水文化的主要意蕴:生命文化;爱情文化;神巫文化

水乃万物之源,生命之源。沈从文通过水来折射生命,具体表现为:一是借水寓意人类的生存意志,人类强悍的生命力。因为水那神秘的自然莽力,是人的生命韧性的`明证。《边城》中的老船夫和翠翠,老船夫失去了女儿,翠翠一出生没了母亲,他们都失去了生命中的至亲,但他们依旧活着,一条渡船,一只黄狗,一间草屋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翠翠和老船夫简单、纯粹的生活,正是水――生命不息,流动不止的体现,展现出边地人强悍的生命力。二是写水边人的一身蛮野之气,呼唤人类的原始生命力。水乃阴柔的表征,但其阴柔里仍透着几分“野蛮”、“雄强”的力量之美。《边城》里最能体现水――柔中带刚这一特质的就是两次赛龙舟场景。端午节是边地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端午节的赛龙舟又是每年端午必举行的节日庆典。“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受伤拿两枝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即刻蓬蓬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1〕沈从文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边城里两次端午节,两次赛龙舟,突现出边地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力,那种自然(水)既养育同时也教育了边地人的雄壮、澎湃、野蛮的刚强劲,这正是生命原始的力量和美的体现。

《边城》里写了水注入边地人生命的活力,同时也写到了生命的结束,而生命的结束也与水不可分割。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边城》里三次涉及死亡,每一次死亡都与水相联。第一次死亡是翠翠的母亲,母亲的死是故意喝冷水导致的;第二次死亡是大佬,大佬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船下行,不幸被水淹死;老船夫因为意外的变故而心事重重,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里辞世,这是文中第三次涉及死亡。 “夜间果然落了大雨,夹以吓人的雷声,电光从屋背上掠过时,接着就是訇的一个炸雷”。雷雨之后“门前已变成为一个水沟”,“屋房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 “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2〕老船夫就是在风雨交织,雷雨将息的时候死去。至此,水(雨)已不再是往日的熨帖与柔情,而是成为夺去生命的刀刃。笔者认为,《边城》里的水文化将其中的生命文化阐释得最为透彻的缘由就在此。生命文化最主要的两个内容是生与死,《边城》里,沈从文不仅展示了边地人柔中带刚的生命力,也借水更准确是借由雨这一意象讲述了死亡。正由于水(雨)这一凭借物,淡化了死亡的悲剧性,一定程度上使死亡升华,具有另一层意义:因为雨过后会天晴,所以在这里死亡其实是生命的重生,体现出边地人向“死”而生的豁达坚强。

就《边城》的创作动机而言,沈从文如是说:“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8〕《边城》里,令读者印象最深的还是翠翠和大佬二佬间隐忍的爱情。翠翠在陪伴祖父渡船的日子里渐渐接触了爱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每次思念心中的那个人(二佬)时,她都会坐在船上或者岸边,思绪被周围的水汽烟雾牵引着走了很远。“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地在着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觉得好像却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3〕这是翠翠心底的触动,她想着在千篇 一律的日子里能有所改变,想结识新的人,新的事来给平凡的日子注入新鲜的活力,很明显这是少女思春的心情。“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度人……就忽然哭泣来了。祖父把船拉回来时,见翠翠痴痴地坐在岸边,问她是什么事,翠翠不做声……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变回到屋中去。”〔4〕像这样翠翠坐在水汽氤氲的烟雾中等待的场景读者一定熟悉,沈从文总是把人物置身于烟雾缭绕的环境中,营造出如烟似雾般的梦境,制造出一种朦胧模糊的感觉。翠翠对二佬的感情,犹如这烟雾,看得见却抓不住,若即若离;却也仿佛是被这层层烟雾所阻隔,唯有将心底的爱意深藏。水汽烟雾的缭绕与翠翠心底的暗潮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地渲染了翠翠与二佬间朦胧飘忽隐忍的爱情。

湘楚的神巫文化极大地影响了沈从文观照不同生命存在形式的视角,在沈从文的小说中总透着一股“神灵”气息。沈从文创作的《边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都反映了神巫文化,而神巫文化都是通过水及其与之相关的意象体现的。

从微观来看,依山傍水的边地人自然地生,自然地死,顺应自然给予的一切安排,把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5〕边地人为何对自然如此顺应和服从?是因为在边地人心中怀有对自然的敬畏,因为边地人信仰天,信仰神灵。每当老船夫遇到难解的问题时,老船夫总是自我安慰和解脱地说:“天知道呢?”“一切顺应天命吧。”正是因为边地人信仰神灵,他们甘心将一切人事交给自然神灵来决定,也相信神会佑护这方水土百姓。

《边城》最显著地体现神巫文化要从宏观层面来看:整个边地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顺应自然的安排,也顺从自然的决定,一水绕城的河流沉默不息地流动,既衬托着边地人生命的韧劲和力量,也见证着边地人的悲喜交加,生离死别:《边城》里,母亲抛下翠翠饮水而死,二佬受良心的谴责决定划船下桃源离开了翠翠,最后,翠翠唯一的至亲祖父,也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撒手人寰,遭遇了这一切的翠翠在一夜间长大。自然既赐予她生命,赐予她苦楚,同时也赐予她活着的勇气和力量,所以翠翠依照往常一样把日子一天天地过下去。从宏观来看,边城的水就成了自然的缩影,透过这一派清波的映衬,通过一连串人事的变幻,折射出自然的“常”与“变”,折射出自然的“定”与“动”等规律。我们读《边城》总觉得从中透着一股神灵之气,正与沈从文思想里的神巫文化相呼应。沈从文通过对“水”意象的独特领会和挖掘,从中找到了极富诗意的艺术传达方式。在水(自然)与人的交相辉映中,构筑了一个和谐美好的湘西世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水中潜埋的文化精髓,水中渗透的文化底蕴,促使沈从文选择水来折射平凡人生里的悲欢离合,理性地思考湘西这片水土这方人民的生命形式和生存方式。

注释:

〔1〕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74

〔2〕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45

〔3〕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118

〔4〕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99

〔5〕沈从文・边城(M)//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8卷・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68

参考文献:

〔1〕〔6〕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2〕沈从文・水云〔M〕//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0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3〕沈从文・烛虚・生命〔M〕//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4〕沈从文・烛虚・潜渊〔M〕//沈从文・沈从文文集:第11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4.

〔5〕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J〕.读书,,(1).

〔7〕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8〕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全集:第9卷〔M〕.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

篇11:曹禺雷雨中人物性格形象浅析 毕业论文

曾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404000)

【摘要】曹禺的剧作《雷雨》,表现了一种对宇宙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和礼赞,在对人类情怀探幽和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雷雨》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

雷雨,有雷有雨。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爆发了三十年来这个大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典型的环境塑造典型的人物性格,这群不同性格的悲剧性人物,在那个雷雨夜之后,有了各自不同的归宿。

【关键词】《雷雨》;人物;性格形象;分析曹禺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踟蹰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lunwen/ 中国大学网论文频道

贾平凹散文的文化意蕴

作家的文化形象和社会角色

中教毕业论文

朱自清《背影》中的父亲形象

形象策划书

《诗经》中的弃妇诗及弃妇形象分析

文化视野中的国际贸易

《金瓶梅词话》方俗词拾零

高考作文命题的哲学意蕴

浅析《远大前程》中女性形象赫维香小姐

毕业论文-《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文化意蕴(锦集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毕业论文-《金瓶梅》中潘金莲形象的文化意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