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时间:2023-10-24 03:49:03 作者:泪珠儿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泪珠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作者/蒋智敏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非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韵味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都无与伦比。《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大都年轻、美丽,纯洁且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读者在品读这部文学著作时,都能体会到当中那种清新醉人的情感。而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当时男权主义思想的束缚的观念,使得文中女性的形象似乎与这个世界的平等作出了抗争,而更显得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毫无疑问可以深层次地解析这部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著作,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解。

薄伽丘的《十日谈》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作者在给读者讲述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不禁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扼腕叹息,深切地同情处在男权思想严重时代的她们。薄伽丘多次强调他的故事其实都是为了当中的女性作铺垫的,因此曾有历史名人说过,这本书是献给美丽的女郎们的,而不是为那些男人们写的。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多情、善感的妇女其实是最需要他人的宽慰的,命运给予她们的是一场场无情的风雨,但是也不乏风雨之后的彩虹。作者承认,为了给害相思的女士们一点安慰和一些指引,他才决心写了这么一本书,其实目标都很简单,为的就是生活中的琐事,像在文中妇女手中的针线、卷线杆和纺车,但是这些小东西又不能完全满足天下的一切妇女,因为她们也有她们的梦想。在《十日谈》近100多篇的故事中,涉及到女性和爱情的就多达73篇,而且每一篇都情满意真,很多女性的情感描写与心理描写都入木三分。在这些故事中同时也缩影出了女性在父亲、情人和丈夫的统治下即男权主义的统治下受到了身与心两方面的打击与煎熬。因此,我们将从小说中女性的话语权、人性人物形象等方面阐述《十日谈》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并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一、塑造了大胆、全面、全新的女性形象

我们在《十日谈》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妖娆、或睿智、或像天使般善良纯洁;她们有的是下层的农妇,有的是上流社会的贵妇甚至是公主,还有形态各异的修女,而且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着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她们有的甘愿为了爱人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有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而忍气吞声。当然,《十日谈》中有个别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是负面的,她们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出卖自已的灵魂。同时,也写了生活在都市,情感空虚;为了获得一定的满足而寻找刺激的年轻妇女。当然,在创作中还出现了另一类的女性角色——女仆,她们是女主人的陪衬,对于推动她们的爱情生活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由于这种复杂的角色描写,可以说,《十日谈》就是一部女性大合唱,每个人承担了自己的角色特征。《十日谈》几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有女性的生存状况,这也说明薄伽丘对女性主义的思考是很全面的,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而也正如女性文学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女性形象具有“罗丝”与“李莉”两种类型,而在中文中,罗丝与玫瑰的发音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判断出罗丝之类的女性都具有浪漫情怀、追求刺激但是又有独立反抗的精神;而李莉,就像是风中的一只百合花,既高贵恬静又脆弱无助,甘愿为了爱情无私奉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是极具代表性的,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女性可以用这两种类型来加以概括。《十日谈》中的女性当然也会存在着这两种女性形象的代表或者变体,书中也有描写。

法兰西国王听闻蒙费拉特侯爵夫人美丽优雅,对其心生邪念,但是夫人非常智慧巧妙地打消了国王对她的念头。法兰西国王打量了夫人一番,只觉得她本人比他听到的其他人的描写更加动人,不自觉地在心中浮起了一个更加优雅的形象。接着夫人把一道道美食摆在国王面前,可是令人疑惑的是,尽管菜肴烹饪的手法不同,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可是仔细一看,都是一味母鸡而已。国王不禁问夫人:“夫人,难道这里全是母鸡,公鸡一只也没有吗?”夫人回答道:“可不是,陛下。不过这里的女人,就算在穿着打扮上与其他女人不同,但是她们和其他的女人也并没有什么两样。”夫人的这番话让国王羞愧不已,顿然明白夫人此次招待他的用意。蒙费拉特侯爵夫人面对国王时不卑不亢的精神正是罗丝本色的真正写照。

还有一个故事场景是这样描写的:一位学者一厢情愿地爱上了一个寡妇,寡妇戏弄他,让他在雪地里等了一夜。薄伽丘在书中将这位少妇和她的侍女使用巧计折磨学者的情节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戏弄学者的计谋得逞时少妇那狡猾自得的神气模样跃然纸上,就像那带刺的玫瑰花(Rose)。

如果说上面的两个故事表现的是罗丝(Rose)的个性特点,那么下面的两个故事则体现了李莉(Lily)鲜明的个性特征。

苏丹的公主出嫁,在嫁往苏丹的途中遭遇了风暴的袭击,公主从此流落到民间,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四年。这期间,贵为公主的她先后落人九个男人的魔爪,被他们争来抢去地转手,虽然最终还是回国完了婚,但是在这九个男人手中,她被当做商品一样转手倒卖,她身为公主,隐忍被动地等待命运的转机,如同一只带露水的百合花任凭风吹雨打。

莉沙贝达的情人被她哥哥杀死了,在梦中,她见到她的情人形象枯槁,指出了他被埋葬的地方。她私底下去挖掘出了情人的尸体,把头颅悄悄地埋在了花盆里,终日守着那盆花以泪洗面。哥哥知道她为情人伤心欲绝便将那盆花夺走了,莉沙贝达最终因悲伤过度而殒命。莉沙贝达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形象正是Lily的典型表现。

与早期的文人创作的女性形象相比,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满生动、性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审美特质,她们起初可能比较脆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她们变得日益坚强、果敢。例如,出身良好的纪洛拉莫爱上了穷人的女儿,但是遭到了家庭的反对。迫于母命,纪洛拉莫不得不前往巴黎,然而,当他归来时,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却早已嫁为人妇。纪洛拉莫伤心欲绝,闯进女孩家,死在了她的身边。女孩的混沌未开、无可奈何及绝望弃世的变化就符合Lily转变为Rose的变化。

二、从男性的视角解读《十日谈》的女性形象

薄伽丘出生于中世纪晚期的佛罗伦萨的富裕之家,耳濡目染了早期的人文主义城市开放自由的气息,又可借商贾官宦子弟的身份和多情与那些名门望族中的女性交往,看着她们各式各样的生活,他对女性的看法和描写基本是以现实主义为主。然而,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女性形象在《十日谈》里都被分成了两种极端人物:要么是天真、美丽、纯洁、无私、坚强的天使形象;要么是内心丑恶、贪慕虚荣的恶魔形象。仙女也好,恶魔也罢,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取悦男人,使自己在婚恋生活中获得自我的满足。她们机关算尽,是为了使得她们的男人在有朝一日掌权之后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她们忍辱负重,无非是为了能在自己无权无势的家中获得长久的有尊严的地位。总之,她们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将来和地位所考虑,这些形象其实很符合男性色彩浓重的文学创作风格。

上面所提到的女性莉沙贝达的故事,就是这一种类型的典型:女孩子的哥哥残忍粗暴地用恶计杀死了妹妹最倾心的情人后扬长而去,最终这种痛苦加付于妹妹之上,妹妹也含恨而去。但是这又恰恰是因为她在选择爱人时不符合以她兄长们为代表的男权主义世界的标准。这是一个悲剧,是命运逃不掉历史大背景下的悲剧。当然作者和读者都很同情她的悲剧命运。而转到另一个故事上,另一个女性——苏丹公主流落民间时遭到数名男人的蹂躏,然而最后却能欺骗夫君以“处女”之身出嫁。虽然她起初是受害者,得到了作者的同情,但是她最终也为她的谎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再来看一则歌颂两位出身高贵的青年动人友谊的故事,面对其中一人的未婚妻,另一个人却无中生有地产生了不可压制的热烈爱情,但是又担心会伤害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于是两个男人将美丽的姑娘当做物品一样“高贵”地你推我让,但是他们都没有考虑过女孩子的真正感受。在小说的故事当中,她是不在场上的隐身人土;在爱情中,又没有了发言权,她是沉默的;在婚姻中,她是被动接受的。这也凸显了中世纪的女性大体一致的境遇。

女性在家中没有任何地位,在社会上就更加严重了。小说中谈到了一个西西里妇女骗取商人钱财的故事,但是商人第二次再来,假称运来了更多的货物,向她借钱,结果发现商人用来做抵压的只是一些不值钱的海水和苎麻。这个故事揭露了现实社会中以恶制恶、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的不良现象,这位商人吃亏了以后并没有像常人一样吃一堑长一智,而是用更加卑劣的手段来报复别人,虽然他最终胜利了,但是又胜之不武。

总之,《十日谈》在描写凄美爱情故事、歌颂青年男女之间伟大爱情的同时,也不乏充满男性偏见和女性自贬的故事。《十日谈》中的女人通过床笫来迎合男人的需求或是通过装饰自己来满足男人要求有娇妻奢宅生活的需要。在这些男人眼中,年轻貌美、水性杨花的女人才具诱惑力。《十日谈》中丰富的女性形象、全面的女性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中世纪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的卑微,她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解放,道路还很漫长且艰难。

[参考文献]

[1][意]薄伽丘,十日谈[M].方平,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

[2]张首映.20世纪两方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法]爱德蒙,波尼翁,中世纪10的欧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蒋智敏(1981-),女,河南浚县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篇2: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作者/蒋智敏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非常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韵味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都无与伦比。《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大都年轻、美丽,纯洁且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读者在品读这部文学著作时,都能体会到当中那种清新醉人的情感。而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当时男权主义思想的束缚的观念,使得文中女性的形象似乎与这个世界的平等作出了抗争,而更显得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毫无疑问可以深层次地解析这部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伟大著作,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解。

薄伽丘的《十日谈》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作者在给读者讲述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不禁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扼腕叹息,深切地同情处在男权思想严重时代的她们。薄伽丘多次强调他的故事其实都是为了当中的女性作铺垫的,因此曾有历史名人说过,这本书是献给美丽的女郎们的,而不是为那些男人们写的。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多情、善感的妇女其实是最需要他人的宽慰的,命运给予她们的是一场场无情的风雨,但是也不乏风雨之后的彩虹。作者承认,为了给害相思的女士们一点安慰和一些指引,他才决心写了这么一本书,其实目标都很简单,为的就是生活中的`琐事,像在文中妇女手中的针线、卷线杆和纺车,但是这些小东西又不能完全满足天下的一切妇女,因为她们也有她们的梦想。在《十日谈》近100多篇的故事中,涉及到女性和爱情的就多达73篇,而且每一篇都情满意真,很多女性的情感描写与心理描写都入木三分。在这些故事中同时也缩影出了女性在父亲、情人和丈夫的统治下即男权主义的统治下受到了身与心两方面的打击与煎熬。因此,我们将从小说中女性的话语权、人性人物形象等方面阐述《十日谈》中的女性主义色彩,并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一、塑造了大胆、全面、全新的女性形象

我们在《十日谈》中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类型、不同阶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妖娆、或睿智、或像天使般善良纯洁;她们有的是下层的农妇,有的是上流社会的贵妇甚至是公主,还有形态各异的修女,而且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有着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她们有的甘愿为了爱人赴汤蹈火、粉身碎骨;有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而忍气吞声。当然,《十日谈》中有个别故事中的女性形象是负面的,她们为了贪图眼前的利益,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出卖自已的灵魂。同时,也写了生活在都市,情感空虚;为了获得一定的满足而寻找刺激的年轻妇女。当然,在创作中还出现了另一类的女性角色――女仆,她们是女主人的陪衬,对于推动她们的爱情生活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由于这种复杂的角色描写,可以说,《十日谈》就是一部女性大合唱,每个人承担了自己的角色特征。《十日谈》几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有女性的生存状况,这也说明薄伽丘对女性主义的思考是很全面的,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而也正如女性文学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女性形象具有“罗丝”与“李莉”两种类型,而在中文中,罗丝与玫瑰的发音是相同的,因此可以判断出罗丝之类的女性都具有浪漫情怀、追求刺激但是又有独立反抗的精神;而李莉,就像是风中的一只百合花,既高贵恬静又脆弱无助,甘愿为了爱情无私奉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是极具代表性的,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女性可以用这两种类型来加以概括。《十日谈》中的女性当然也会存在着这两种女性形象的代表或者变体,书中也有描写。

法兰西国王听闻蒙费拉特侯爵夫人美丽优雅,对其心生邪念,但是夫人非常智慧巧妙地打消了国王对她的念头。法兰西国王打量了夫人一番,只觉得她本人比他听到的其他人的描写更加动人,不自觉地在心中浮起了一个更加优雅的形象。接着夫人把一道道美食摆在国王面前,可是令人疑惑的是,尽管菜肴烹饪的手法不同,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可是仔细一看,都是一味母鸡而已。国王不禁问夫人:“夫人,难道这里全是母鸡,公鸡一只也没有吗?”夫人回答道:“可不是,陛下。不过这里的女人,就算在穿着打扮上与其他女人不同,但是她们和其他的女人也并没有什么两样。”夫人的这番话让国王羞愧不已,顿然明白夫人此次招待他的用意。蒙费拉特侯爵夫人面对国王时不卑不亢的精神正是罗丝本色的真正写照。

还有一个故事场景是这样描写的:一位学者一厢情愿地爱上了一个寡妇,寡妇戏弄他,让他在雪地里等了一夜。薄伽丘在书中将这位少妇和她的侍女使用巧计折磨学者的情节描写得栩栩如生,在戏弄学者的计谋得逞时少妇那狡猾自得的神气模样跃然纸上,就像那带刺的玫瑰花(Rose)。

如果说上面的两个故事表现的是罗丝(Rose)的个性特点,那么下面的两个故事则体现了李莉(Lily)鲜明的个性特征。

苏丹的公主出嫁,在嫁往苏丹的途中遭遇了风暴的袭击,公主从此流落到民间,在异国他乡漂泊了四年。这期间,贵为公主的她先后落人九个男人的魔爪,被他们争来抢去地转手,虽然最终还是回国完了婚,但是在这九个男人手中,她被当做商品一样转手倒卖,她身为公主,隐忍被动地等待命运的转机,如同一只带露水的百合花任凭风吹雨打。

莉沙贝达的情人被她哥哥杀死了,在梦中,她见到她的情人形象枯槁,指出了他被埋葬的地方。她私底下去挖掘出了情人的尸体,把头颅悄悄地埋在了花盆里,终日守着那盆花以泪洗面。哥哥知道她为情人伤心欲绝便将那盆花夺走了,莉沙贝达最终因悲伤过度而殒命。莉沙贝达悲惨的命运、凄凉的形象正是Lily的典型表现。

与早期的文人创作的女性形象相比,薄伽丘《十日谈》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丰满生动、性格随着故事情节发展而逐渐变化的审美特质,她们起初可能比较脆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她们变得日益坚强、果敢。例如,出身良好的纪洛拉莫爱上了穷人的女儿,但是遭到了家庭的反对。迫于母命,纪洛拉莫不得不前往巴黎,然而,当他归来时,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却早已嫁为人妇。纪洛拉莫伤心欲绝,闯进女孩家,死在了她的身边。女孩的混沌未开、无可奈何及绝望弃世的变化就符合Lily转变为Rose的变化。

二、从男性的视角解读《十日谈》的女性形象

薄伽丘出生于中世纪晚期的佛罗伦萨的富裕之家,耳濡目染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篇3:杜牧诗中女性形象以及深层内涵

杜牧诗中女性形象以及深层内涵

杜牧在其诗中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形象立体的女性。这些女性,不论是贵妃宠妾,弃妇宫女,还是巾帽英雄,在杜牧笔下都沾染上深厚的悲剧色彩。

一、杜牧诗中的悲剧女性形象

杜牧诗中的女性形象,身份时代不尽相同“经历也各具曲折,但是命运都是非常凄凉悲惨的,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且与前代当朝许多诗人的同类题材相比,有许多独特之处。 下面就此分别论述。

(一)在此将其女性形象分为三类:上层贵族女性、下层 遗弃女性、另类智慧女性

1.上层贵族女性

这些上层贵族女性,她们锦衣玉食,色笑如花,都曾极盛 荣耀一时,在人生的大好年华赢得千般尊宠,获得无限风光。但是荣华富贵并不能伴随她们始终。她们反而因此得到不同程度的悲惨结局,显示出她们的悲剧性。

最突出的要数杨玉环这个形象。在《过华清宫绝句三 首》、《华清宫十三韵》、《华清宫五首》等作品中都有深刻的描写。

同样的事还发生在桃花夫人身上, 桃花夫人本是春秋息君的夫人,因为美貌异常,导致楚国灭掉息固,息夫人被掳进楚宫,几年不开口讲话,表示无言的抗议,其气节受到后人赞扬。

诗人还写到另外两位贵族女性――二乔。虽然她们本身 并未真正牺牲,但《赤壁》中给予她们悲剧的处理。

2.下层遗弃女性

相比较贵族女性而言,这些被遗弃的下层女性更为不 幸,这些弃妇宫女年老色衰,衣食无靠,老年凄惨,短暂曲折的青春之后便是漫无边际的悲凉。如长篇诗作《张好好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昔日“天下妹”, 的张好好。另外一位杜秋娘,她的遭遇更为曲折不幸。 作者还塑造了另外一个比较特殊的女性群体宫女。

3 .另类智慧女性

杜牧的《题木兰庙》的一介女子木兰,有勇有谋, 智慧胆量非寻常男子可比。但她们的代价便是青春,爱情乃至背井离乡。所以虽然她们流芳百世,受人景仰,但作为女性,她们是不幸的。

杜牧还在《窦烈女传》中塑造了一个异常光彩,大义凛然的女英雄形象一窦桂娘。

昭君、木兰、桂娘虽不同时,形象事迹各异,然而都受到杜牧的赞扬,那是因为她们有一共同之处:为国家贡献了智慧和才能。为此,她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青春、尊严甚至生命。

(二)杜牧女性诗的特点

l、以“商女”为中心的女性世界图谱

纵观唐代描写女性的诗歌创作,杜牧的诗作更具有普遍 性,他描写的女性上自贵族宠妾下自弃妇贫女,远至春秋战国近及身边朋友,范围之广,人物之多,在唐代确是比较少见的, 并旦将这些女性贯穿以悲剧命运这条主线,使得这个女性世界更加统一,更成系统。这里,将“商女”形象提炼出,概括总结这些女性的共同不幸遭遇,让众多女性从四面八方,历史现实,贫富贵贱,多角度立体的建构出杜枚诗丰富的女性世界。

2、主题的明晰性及情感的统一性

首先表现在杜牧所描写的女性的身份上。这些女性都是现实中存在过的真实人物,有的'画然已成为固定的意象符号,如杨贵妃,但大多是有名有姓的鲜活的存在,尤其是与作者生活在同时代的这些女性,如杜秋娘、张好好、窦桂娘等。而李商隐则不同,他的有关女性的诗作,所指含棍,内容隐晦,以朦胧著称,他诗中的女性形象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 是一个系列,如“高唐系列”,可指云、雨、楚女、楚梦、楚台等。另外,还有洛神系列,月宫系列等等,于是频繁出入其爱情诗中的女性是宫娥、神女、小姑、应妃、麻姑等他界神女。其次,与前代杜甫,白居易等相比,杜牧的女性诗作贯穿以一条悲剧的主线,在其所描写的众多女性中,无一不带有这种色调,与杜、白的个体悲剧性相比,杜牧的表现为整体广泛悲剧性。杜甫在写有关女性的诗作时,更多的是以批判的笔调讽刺幕后的主使者,如《丽人行》实际的讽刺是最后出场的奉相。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主要是讽喻之意, 以言情为主。他们的创作对杜牧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杜牧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深层内涵

(一)由女性而联系到的当时士人命运

杜牧身为宰相杜佑之孙,鼎盛显赫的京兆高门士族家 庭,从小就培养了他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他又 少年登第,且关心时政,有很高的政治才能,但是这样一个负大志、好读书、善论兵的治国之才,在仕途上遇上了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固然两派都赏识他的才干,他随便加入一派便可有所作为,但他“刚直有奇节”不愿趋炎附势,因此两派都不肯重用他。

因此,诗人借助于这些女性的不幸遭遇,借以表达自己 “土不遇”的情结。杜牧把这些女性视为“知音”,自己和她们一样始终逃不脱悲惨命运的支配。他描写的女性,不是从衣着、发饰、容貌,也不是她们的闲愁、怀人,而是以这些女性的命运为主线,全力刻画她们悲惨的人生,给人无比凄凉之感。其间不仅仅是怜悯”更多的是一种与自己的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情。

(二)由士人的悲剧而折射出的“末世”情调

杜牧诗中的女性悲剧命运让人惋惜,让人沉痛,进一步显示在作品中的杜牧及晚唐士人的不幸不遇引起大多数人 的共鸣。然而再往深处探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表层现象之 下隐含着诗人对唐王朝必然衰亡命运的深深悲哀。

联系杜牧诗中的女 性命运,不难看出每个女性几乎都是唐王朝命运的影子,她们经历过极盛时期,但不可避免的逐步走向衰老、死亡。

浅析《远大前程》中女性形象赫维香小姐

《茉莉花开》中的女性形象探析论文

《聊斋志异》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职场女性如何提升个人形象?

口语中对女性的各种称呼

职场女性的日常形象礼仪

女性职场礼仪形象三大禁忌

十日谈读后感

爱的艺术的深层探索--弗洛姆《爱的艺术》的重新解读

十日谈读书笔记优质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