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唐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广东首位盲人高考生终圆大学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广东首位盲人高考生终圆大学梦,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广东首位盲人高考生终圆大学梦
记者昨日从揭阳市教育局招生办了解到,广东省首例盲人高考生、揭阳普宁市梅峰中学考生杨晓婷已被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录取。
杨晓婷是广东省首例用盲文试卷参加普通高考的全盲考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杨晓婷在小学六年级时,发现自己的一只眼睛看东西有点模糊,后来两眼视力都越来越微弱。到高二时,因为病情加重,双眼几乎没有光感,被迫辍学在家。此时,杨晓婷才慢慢接受了双眼几乎全盲的事实,开始自学盲文。当得知盲人可以参加普通高考时,杨晓婷意识到大学梦有了实现的可能。
于是,杨晓婷到处寻找盲文教科书,刻苦自习,准备高考。但这对她来说,是一场严峻的意志考验。杨晓婷介绍说,起初非常不习惯,阅读十分缓慢。英语本来是她擅长的科目,但到了黑暗的世界,却成了巨大的挑战。在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苦难后,她参加了今年的高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晓婷上了大专线,她填报了潮汕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最终如愿被正式录取,圆了大学梦。但对于杨晓婷来说,如何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又是摆在面前的难题。采访中,杨晓婷告诉记者,这两天她就要去北京参加一个视障大学生的预科班,也是为这次入学准备,预科班会开设一些独立出行、学习电脑等方面的课程,旨在让视障学子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
而录取杨晓婷的潮汕职业技术学院方面,也将为杨晓婷的大学生活制订一套适合她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尽最大可能为她提供学习和生活的便利。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学校将成立领导小组、帮扶团队、爱心志愿者团队,并根据杨晓婷的兴趣和特长,安排专业学习计划。学院还决定免除她三年的学费,减轻她的经济负担,相信学院一定能够帮助杨晓婷克服遇到的困难,让她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篇2:最美高考生终圆蓝天梦
最美高考生终圆蓝天梦
(记者陈凌燕)高考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襄阳一中高考生张文驰,为了救陌生人的生命,在高考前中断紧张的备考赴京捐髓,被誉为“最美高考生”(本报曾多次报道)。昨悉,他以文科540分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将实现自己的“蓝天梦”。张文驰从小就想当飞行员,“我觉得,飞行是一个男生最大的梦想。”他曾如此告诉记者,也为之努力奋斗着。
就在距高考还有80多天时,张文驰却放下书本赶往北京,为一名素不相识的4岁白血病患儿捐髓。正值复习备考的关键时刻,一旦因此影响高考成绩,他将错失当一名飞行员的机会。
在别人的生命和自己的`梦想之间,张文驰选择了前者,甚至没有犹豫。当时还不到19岁的他,成为我国最年轻的非亲捐髓者。捐髓返校后,他的成绩一度出现下滑,所幸,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他一步步将状态调整回正常的水平。
“平时我们父子俩都是互发短信联系。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他突然给我打了个电话,告诉我他考了540分。”张文驰的父亲张秋生告诉记者说,这个分数不错,但毕竟还不是最终录取,一家人虽然高兴,但一颗心仍“吊着在”。
昨日,张秋生在电话中的声音明显放松得多。在湖北招生信息网上,张文驰的录取院校显示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状态显示为“录取”。儿子圆梦,全家人备感欣慰。张秋生说,高考后张文驰每天都游泳健身,更没停止学习,“尤其是英语。”他说,“我特别告诉他,考上了大学只意味着一个新开始,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据介绍,张文驰高考成绩540分,其中英语110分,均达到北航在湖北的录取要求。录取通知书预计于25日左右送达,他将就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南航定向培养飞行员的飞行技术专业。
篇3:“无脚考生”终圆大学梦 被重庆师范录取
“无脚考生”终圆大学梦 被重庆师范录取
6月25日,普通高考成绩揭晓,备受国家残联主席张海迪同志及各大新闻媒体关注的“坚强哥”汉阴户籍艺术类无脚考生李卫考取374分的优异成绩,超出艺术(文)的文化课本科分数线52分,在提前录取批次被重庆师范大学(招生办)录取,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高考成绩公布的当天,李卫正在陕西省残联假肢中心住院做手术。医院早就给他准备好了笔记本电脑,李卫躺在病床上查看自己的成绩,他的班主任老师也通过电话告诉了他的成绩和祝福,李卫手术才刚过四天,腿还渗着血。“本来还很疼,得知自己的成绩心理很高兴,就忘了疼痛”。得知成绩后,李卫第一时间就通过电话、短信和QQ告诉了家人、亲戚和曾帮助过他的亲友。最高兴的要数李卫的父母。含辛茹苦的父母,终于换来了让他们宽慰的报答,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7月18日,李卫得知被重庆师范大学录取时,激动而又高兴的说,我被录取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我能和同学一起上大学,我将要用自己的创造成果来报答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父母及社会……
李卫一家4口住在2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睡觉的地方都很紧张,厨房都设在屋檐下,家境十分窘困,出来几床破旧的被子和老式家具外,几乎是一无所有,父母倾其所有、竭尽全力支持李卫上学,一直到高中儿子学画画,连续两年在西安进行考前培训,所取费用几乎是全家一年所有的收入。但是,李卫母亲说:“只要他考上大学,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他们即使赊账、卖血都值得!”
前,李卫出生在汉阴县蒲溪镇小街村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的降临为家庭带来欢乐。然而,快乐被一场车祸无情地打碎了,母亲说她至死也忘不了1994年4月2日那一天。3岁多的李卫和伙伴在村口的公路边玩耍,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辆疾驰的卡车将李卫卷入车轮下,稚嫩的双腿被瞬间成了肉酱,在医院治疗近一年的时间,幸运的是保住他的生命,但他的人生从此拐入另一个轨道,一段没有双脚的人生,大部分时间在地上爬着度过。到了7岁,别的孩子都背着书包上学了,李卫哭着闹着也要上学,无奈之下,母亲背着他上学,头三年里,都是父母轮流背着李卫上下学,有一次逢农忙抢收,父母实在没时间接送他,就让他呆在家里看书。当时10岁的李卫很倔强,硬是从家里爬到了学校,近千米的路途,他爬了一个多小时,老师看到教室门口的李卫很吃惊,为他拍掉浑身的泥土后说:“明天我来接你上学。”第二天,还未等老师来接,李卫再一次爬到了学校。这样几趟爬行后,他尝试用膝盖当脚,跪在地上向前走,父亲看到后高兴却又心痛地说:“李卫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了!”只是这样代价很大,几天下来裤子磨破了,双膝磨烂了。父亲就找了块汽车内胎,裹在李卫的膝盖上,但没几天就被磨破了,李卫看到母亲的胶鞋结实,试着将仅剩的一截小腿塞进去,用鞋带绑在大腿上,没想到还行,就这样开始跪行求学之路。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自他开始上学时,社会各界及学校领导、老师、同学对他都很关爱。镇村为他家办理了最高标准的低保,县残联积极帮他联系助残项目,同学们常常主动护送他到校和返家,学校多次给他免除学费、住宿费,为他争取助学金。在他去年因文化课几分之差落榜后,蒲溪中学领导特意安排骨干教师为他有针对性地补习文化课。今年,“坚强哥”李卫再次参加高考,文化课成绩超出艺术类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线52分。
李卫的感人事迹引起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高度关注。6月10日,张海迪批示:“无论他是否能考上,都要让他站起来。”6月12日上午,汉阴县残联理事长高泽康亲自陪同李卫驱车来到陕西省残联假肢中心,为他安装假肢并进行康复训练。县教体局和团县委决定,今秋将在全县中学校开展向李卫同学学习的活动,号召全县3万多学生学习他坚强不息,克难奋进、执着追求的精神。目前,西安一家企业老总表示,将为李卫无偿提供助学全部费用,以便他安心完成大学学业。 (通讯员 冯友松)
(西部网 冯友松)
(责任编辑:卜范龙)
篇4:1亿元助2万贫困考生圆大学梦
1亿元助2万贫困考生圆大学梦
新京报讯 (记者王卡拉)并不是每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都能带给高考生无尽欣喜。有些山区的贫困家庭考生,手捧录取通知书时,更多面临的是学费的压力。
昨日,茅台集团捐赠1亿元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支持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全国将有2万名应届大学生将获得资助。
河北考生曹翠翠考出了668分的好成绩,但学费问题差点让她与大学擦肩而过;宁夏考生徐永彪考出了全县第一名的成绩,当别人面对成绩榜在羡慕那个高考状元时,他却愁眉不展……很多像他们一样贫困的应届大学生,考上了大学,却在读与不读之间挣扎。
昨日,有2万名家庭贫困的应届大学生获得资助,他们将开心地走进大学校门。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介绍,此次获捐的1亿元,将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每人5000元标准,资助全国2万名考入二类本科以上院校、品学兼优、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大学生。全国青基会系统将严格资金管理、资助管理,选准每一个受助学生,拨好每一笔资金。
此次捐赠,也是希望工程实施22年来,一次性捐款数额最高、资助学生最多的一笔。
青基会秘书长涂猛表示,它将为2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新生“雪中送炭”,缓解他们学习生活费用的不足,在他们的心中种下“助人自助”的公益种子。
故事
县高考状元进工地赚学费
今年夏天,宁夏海原县很多考生知道了徐永彪这个名字。当别人都在高考成绩榜上羡慕这个排在文史类第一名的男孩时,徐永彪说,他看着榜单,却低下了头,心里的滋味说不出。
没有足够的.学费,他或许要和梦想中的象牙塔擦肩而过。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承担家务和农活,徐永彪说,姐弟三人入学后,学费成了这个家最大的负担。
虽然家境贫困,但他不想辍学,他不会忘记,为了他和弟弟辍学远赴他乡的大姐。
那是姐姐小升初时,她成绩优异,乡亲们纷纷向父亲道贺,父亲却很悲伤。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一家人东拼西凑只拿出了150元,刚够两个弟弟的学费。
姐姐哭了。在徐永彪和弟弟开学的日子,她背起了行囊,远离家乡打工。
“姐姐是我学习的动力,我一定要圆自己和姐姐的大学梦。”徐永彪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高考成绩公布的几天后,他走进了菜市场和工地,开始打零工赚大学学费。
烈日下、扬尘中,这个瘦削的男孩坚信,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实现。
(王卡拉)
篇5:七年风雨自考 终圆残疾妈妈大学梦图
七年风雨自考 终圆残疾妈妈大学梦(图)
赵定军1951年出生于云南昆明,2岁患小儿麻痹后遗症,右腿残疾,需架拐行走。1967年初中毕业,到印刷厂当工人。曾两次报考研究生,多次报考编辑记者,都因身体残疾被拒绝。后通过7年自学考试,取得中文专业毕业证书,并发表大量文学作品。在43岁那一年,终于成为一名残疾人记者,编辑。在自己刻苦努力的同时,她也艰难地拉扯着体弱多病的.女儿,终于战胜了血小板减少症,牙颌畸形造成的口齿不清等病症,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大学生。,她的长篇纪实文学《妈妈的心有多高》出版之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被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介宣传报导,连载连播。
,赵定军荣获“首届中国十大杰出母亲”称号;,赵定军又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十位母亲”;赵定军的长篇纪实文学〈妈妈的心有多高〉连续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北京市“十个一工程奖”;中残联“奋发文明进步奖”。赵定军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文学艺术代表大会代表。
新华网篇6:24岁农民工5年3次参加高考 终圆大学梦
24岁农民工5年3次参加高考 终圆大学梦
中新网贵阳7月23日电 题:24岁农民工的5年3次高考路
作者 郭 李佳玲 蒙珊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24岁的贵州三穗县农民工冉登富内心一直坚守的信念。,对于冉登富来说,充满幸福!第三次参加高考的他以537分的成绩成为三穗县的理科第一名,并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这一次,他在“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的援助下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
冉登富家住贵州省三穗县长吉乡赤瓦村,父母都只有小学文化,母亲体弱多病,父亲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家务农。他和弟弟都十分用工读书,希望有朝一日知识改变命运。“家里的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经常吃了上顿饱饭下顿就得喝粥。”谈及家境,冉登富说,“一家人至今仍住在歪歪斜斜的木房中,每逢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床被和灶台是必须重点保护的地方,找塑料布遮盖灶台、被子成为家里最重要的事情。”
虽然当地政府给予其低保补助,但高昂的大学学费仍旧是他艰难求学路上难以逾越的门槛。,冉登富被青海民族学院录取。学费、母亲的医药费成为这个20岁男孩肩头最大的问题。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起,他连续五天奔走在向亲戚、邻居借钱的路上。五天,仅仅借到1080元。他深知这些钱对于农村人来说已不是小数目,亲邻们说是“借”的,其实就是“送”的。沉重的家庭负担,成绩更加秀的弟弟,思前想后,他悄悄撕了录取通知书。在父亲的责骂下,他笑着说自己把录取通知书弄丢了,并把借来的钱都还给了亲戚。第一次大学梦,就这样被痛苦地撕碎。
20高考结束后,在父亲和亲邻的劝说下,冉登富走进了复读班。他白天读书,晚上去一家小饭馆打工。长期的营养不良、睡眠不足,年仅20岁的冉登富倒在了的高考考场上,靠着医院的吊瓶他参加完所有科目考试。走出考场后他住进了医院,直到录取结束才出院,住院期间他没有填报任何高考志愿。出院后,他收拾好行囊,远赴浙江温州,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打工生涯。第二次高考,苦读之后,仍因贫穷无奈背井离乡求生活。
21岁的高中毕业生,身上的钱只够买前往温州的车票。多挣点钱给弟弟读大学成了支撑他的最大动力。这期间,他做过很多零活,干得最体面的一份工作就是做家教,可正是这份工作让他意识到学历、学识的重要性。
打工的日子里冉登富除了想挣钱就是想读书,想参加高考。现如今,弟弟已于顺利考入大学,并通过努力得到学校的全额奖学金。他将想继续参加高考的'想法告诉了高中班主任,这个想法得到老师的全力支持,老师决定资助他参加20的高考。在高考前夕冉登富回到自己的母校三穗民族高级中学做考前冲刺复习。
2012年6月,冉登富从容的再次走进高考考场。“这次就算考不上大学,我也要边打工边复读,大学我是上定了,一定要为农村的弟弟妹妹们做个好榜样!”冉登富内心坚决。537分的好成绩让冉登富成为2012年贵州省三穗县理科第一名,冉登富说:“我希望2012年的高考是我人生的最后一次高考。”
高考成绩出来后,老师、同学都纷纷祝贺的时候,这个24岁的小伙子却已收拾好行囊,准备继续外出打工挣钱交学费。冉登富告诉记者:“我已是家里的顶梁柱,需要挣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学费,还要有弟弟的学费、生活费,母亲的医药费。”
冉登富的坎坷求学路感动着每个人,通过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帮助,冉登富被列为“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大型公益助学活动”计划的助学对象,他想在假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想法也得到了贵州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帮助,推荐他到贵阳某企业免费计算机基础技术培训学习1个月,该企业表示还将资助他2000元路费。
篇7:宁强女孩辗转两地六处上学终圆大学梦
宁强女孩辗转两地六处上学终圆大学梦
宁强县铁锁关镇河湾村,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成为重灾区,现在村子里几乎所有房子都在震后重建。而这次我们采访的对象准大学生张丽家,仍然还是震后已裂缝的上世纪80年代的土房子,和村子里其他房子形成鲜明对比。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今年张丽高分考上陕西师范大学,“我圆了我的大学梦,也圆了爸妈的‘大学梦’”,张丽说。一边被迫听着电视一边写作业
回顾张丽的求学之路,她从小学开始就不停地更换学校,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她曾辗转于陕西和江苏两地六个地方上学。因为常更换学校,使得她不得不接受留级,正常情况她现在应该已经上大学二年级了。
从2003开始到2008年,张丽随打工的父母来到江苏宜兴。当时租住的还是一间土房,小小的房间里既要做饭又要睡觉,只有一张饭桌可以供她做作业,而当时张丽的学习成绩并不好,父亲对她的学习也就不太关心,张丽在做作业的时候,他父亲就在看电视,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她发挥出色的中考之前。
张丽的妈妈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她现在会写的只有一家三口的名字,还常常写错自己名字,因为深知没文化的苦,她就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跟随父母打工求学的那几年让张丽变得比同龄孩子成熟许多,她深知父母的不易,固执地自己加班加点读书,最后用一副750度眼镜的代价换来了大学录取通知书。
下巴缝了五针裹着纱布仍去上学
“2011年是我上学这么多年来记忆最深刻的一年!”张丽很激动地告诉记者。今年的2月10日,因为要送一袋一百斤左右的大米到山里的外婆家,于是想学着骑摩托车,不料技艺不精撞到了石头上。出事后她堂弟送她去医院,最后下巴缝了五针,牙齿因松动套上了固定器,第二天正赶上开学报名,她戴上个口罩就直奔学校去报名了,因为怕落课就接着开始上课。
4月份,张丽的伤还没痊愈,爷爷却因为胃出血住进医院。爷爷的`胃出血是老毛病,但这一次来势凶猛,担心再见不到爷爷,于是她请假跑到医院挨着病房一间间找。事后爷爷说起这事,还一直表达自己的愧疚:“要是因为我这场病让孙女没考上大学,那我剩下的这些日子咋过呀……”
这次事故不但让张丽身体受到伤害,还让她一度精神低迷,学习成绩立刻就跟着滑落,甚至她自己有时候都觉得考大学没有希望了。最后病情慢慢好转,加上家人同学的不断鼓励,张丽才奋起直追,终于没在通往大学这条路上留下遗憾。
修房子上大学二者不可兼得
张丽家的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土房,2008年汶川地震把老房震裂了几条缝子,加上家里的年劳力都在外打工房子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屋内屋外一起滴雨。今年张丽考上大学,之前家人关于是要修房还是供张丽上大学这个选择题也有了答案。“爸爸说上学就不修房,修房就不能上学”,张丽说,“现在我上大学了,这房子以后可能都不修了。”
张丽现在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说起这座他们亲手建起的老房,他们还是接受了现在房子已经太旧的事实。当被问想不想重新建房时,老两口异口同声回答:“想修啊,但得让孩子先上学啊!”
张丽说,她告诉过父母,等她毕业出来工作,就不让父母再去打工了,她赚钱来建新房,盖不起两层三层,她盖一层,够住就可以了,反正不让他们再为她为这个家受苦。
本报记者贺龙
中国大学网 高考频道★ 高考生贺词
★ 梦圆初一作文
★ 对高考生的祝福语
广东首位盲人高考生终圆大学梦(共7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