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画船听雨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十二怒汉》影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十二怒汉》影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十二怒汉》影评
4. 犯罪心理和凶刀。一个背带裤男人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RD,这是我认为本片中最重要的一个证明少年无罪的推论。那就是少年在几个小时电影结束之后还返还家中,才被警察捉住。按照一般人心理犯案以后是不会再回到案发现场去的,一个人做出了 他是返还去取凶刀 这一合理的假设,但这一假设很快被推翻了。如果是基于慌张杀人后忘了取凶刀过了几个小时后想回家去取,那么为何刀身和刀柄上的指纹被细腻地擦拭过了呢??再者如果按照老人的证词少年杀了人后立即逃逸,那么应该不会有擦拭指纹的时间。
5. 少年证词中的不确定因素。少年说自己当晚去看了电影,却完全不记得电影的情节,名字甚至主要演员。这点造成了 少年在说谎的印象 。Davis做出的辩护是emotional stress。虽然我觉得这种说法并不是那么有说服力,但是也算是一种说法。
6. 用刀手法。死者的刀伤经过法医鉴定是从上往下的刺伤,
而少年的身高是5.7英尺,父亲的身高是6.2英尺,这就意味着少年必须将刀高举过头再从上往下刺。而在场的一个人证明弹簧刀根本不是这么用的 因为少年是一个熟悉刀法的人,所以如果按照正常的弹簧刀握法这个伤口以少年的身高是无法造成的。
7. 鼻翼上的眼镜印痕。老人观察到女证人的鼻子上有眼镜印痕,但出庭时她并没有戴眼镜。如果如女证人证词那般言之凿凿,她 睡不着一转头就看见了凶杀场景 ,那么她根本没时间把自己的眼镜戴上 众所周知,睡觉的时候人一般是不戴眼镜的,这一点在一位陪审团员身上得到证实。但如果该女子是远视呢?当然,这也是一种可能啦。
以上争议点最终导致了案情从一开始的有罪:无罪=11:1的情况下大逆转至1:11。最后一个因素老人也因为不得不承认自己把对于儿子的怨恨转嫁到了嫌疑犯身上和自己无法认为他有罪的事实下被化解。我顿时觉得,如果一开始没有以一颗善意的心和正确不带prejudice的态度来审视少年和案件的Davis,这个可能无辜的少年就会因为众人的疏忽而无辜死去。对他们的细细推敲和辩论证明了陪审团员们不少有端正的态度,也不会轻易把生命当做儿戏,尽管这个大翻盘来的假了点,加重了Davis的英雄主义印象。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我又想到了去年模拟法庭中的富勒洞穴案和另外一个1884女王食人案中,一开始9位法官基本上都认为在被害人没有加入契约的情况下杀害并食用同类是错误和罪有应得的,但最后来了一个大逆转,最终我宣布
了6人无罪的判决。或许是因为早已疲倦于思考这种艰难地命题,或许是因为真的认为极限状态下他们真的罪不至死,最后我自己也同意由一开始坚持的死刑判决改成无罪判决。以那个case来看,这似乎是我坚持司法实证主义的失败,不过实际上是因为我对这几个虚拟的生命实现了最后的尊重,更进一步说,认可了一直厌恶的功利加和。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人性的冷漠,对司法的漠视和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主题 偏见,的描述。影片三言两语刻画出了一些典型的人物,一些甚至没有出现的人物。插一句,影片中对于环境的设定也是十分精妙的,这和人物描写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场景叙述:燥热的天气和不安的室内环境造成了浮躁的心态,打不开的电扇,抬不起来的窗,处处揩汗的陪审团员,干燥的想要cough drop的喉咙和因为天气过热而过敏难受的鼻子。这象征着眼前deadlock的死局,人们觉得厌烦,无力,难受,想要尽快摆脱眼前的困兽斗局。这种条件设定激发了人们性格中不堪的一个个表面 厌烦,冷漠,无关紧要,有些人偏执,易怒,好争吵,不注重逻辑和事实,固执己见的性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个戴帽子的男人 他一开始坚持认为少年是有罪的,认为这一切陪审团内部的商议都是无关紧要,他想要尽快定罪好提前离开前往自己已经买好的洋基队对巴尔迪莫的票的球场看球。可以说,这个男人象征着 Apathy ,对人性的冷漠,对于生命的冷漠,对于司法的冷漠,对责任的冷漠。他厌烦推敲,执着己见,自私自利,
完全漠视自己作为陪审员手上掌握生杀大权的事实。但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不少人对于司法还是有认真的态度。当时他因为厌烦或是的确有少年无罪的想法的时候宣布自己认为少年not guilty,他若无其事的态度激怒了背带裤男人 他走上前去,严厉的斥责他,其话语让我感动,于是做了摘录:
篇2:《十二怒汉》影评
He is right, that is not the answer. what kind of man are you? you have said here and voted guilty with everyone else, because there are some baseball tickets burning the hole of your pocket. Now you ve changed you vote because you ve sick of all the talking here? Listen buddy, who tells you that you have the right to play this man s life, don t you care? If you want to vote not guilty, that because you convince the man is not guilty but not because you get enough. And if you think he is guilty, and vote that way. 背带裤男人的存在证明了冷漠是可以被打败的。尽管帽子男人最后还是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委,但是他却站在了无罪这一边。 一个记不清楚长相的男士代表了 Prejudice 。他对于案情有很强的个人情绪的带入,对于贫民的不满和厌恶处处都可以从他的言行中流露出来。一开始他就义愤填膺地声称贫民区长大的人都是恶棍,没出息的家伙,导致在场一个贫民区出生的男士的强烈不满。后来他又发表了一个长长的演说,试图说服这时已经一边倒的大家相信贫民窟生产恶棍,混蛋,他们死了都不会有人注
意,有人负责,他认为贫民区长大的孩子充满谎言不值得相信,所以要求大家赶紧定罪撤离。他的演讲引发了大家的不满,除了三个人以外其他人都起身离席,面对窗户背对书桌,不看演讲者以表明自己的不满和抗议。在最民主的地方,竟然有人对他说出 你快闭嘴吧 这样的话,这证明了人们的愤怒被他再一次挑起。可是很明显prejudice在社会中活不长久 大家都是明眼人,并没有人被这种拙劣的bias给欺骗。
最后负隅顽抗的老人则代表了 Distrust 。他是一个可悲的老人,两年前儿子不听自己的话,被儿子打中下巴后被抛弃,至今儿子未归,他对儿子的爱也转化成了隐隐恨意,对于孩子的态度也变成了不相信。他把这种怀疑和不相信,对于欺骗的痛恨,和其父辈失落的威权转移到了其他事物上来,以至于影片中从头到尾他都在大声叫嚷,声称支持无罪的人是在 编造事实,欺骗群众 , 自己才是对的要相信自己 ,还有 现在的小孩真是要得到惩处啊 ,这些话语其实就是对于这种失落的弥补以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他并不像一旁的眼镜男一样注重逻辑和分析,只是一味地高声叫嚷,四处播散愤怒的情绪,导致最后几乎所有的陪审员都对他感到厌烦。他自认为自己不会被说服,认为自己并没有弱点 但其实儿子就是他的软肋。当他甩出钱包露出儿子的照片的时候,开始躲在臂弯里失声痛哭。最终他明白,哪怕他如何不信,他都不能不相信一个事实 他还爱着自己的儿子,深深地爱着。 当然还有其他人。那个并未出场的少年的律师,不负责任,渎
职失责,他并不想着为少年辩护,因为这赚不到钱,而作为辩护律师他本身也不愿意相信少年无罪;精神矍铄的老人,他象征着 经验 和 观察 ,他最早站在Davis这边,眼镜闪烁着生活的沉淀和睿智的光芒,对所有人细致入微的观察不得不让人叹服;眼镜男,象征着 逻辑 ,他提出的疑问和推论都非常有理有据,并没有一开始就被Davis说服,而是最后Davis亮出了关键性证据之后才最终屈服于逻辑。这些人物上的塑造导致了这一个短短的影片成为了精品 它既隐射了人类社会,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又直接透视人类的隐秘内心。
从Reasonable Doubt到人物分析,讲了太多。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富有力量的佳作。它挑起了我对于法律的内在情绪,其精致短小和深刻意味让我感到震撼。作为豆瓣高分9.3的作品,我并没有感到太意外。总之,如果日后我当导演,我还想拍一部类似的电影向西德尼吕美特致敬呢!
篇3:《十二怒汉》影评
有幸没有错过 12 Angry Men 这部久闻大名的电影,观后内心久不能平静,激起了心中的法律情节。小制作小成本,除了片头扫过的法庭场景以外,从始至终拍摄都是在一个小小密闭的屋子里完成的,却能铸就后期如何翻拍都不能超越的黑白声色。12个人,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当一个十八岁波多黎各裔少年的生死掌握在了他们手里,语言的力量,思辨的维度,以及体制的优良,决定了结局似乎还没有那么坏。
Reasonable Doubt,今天想谈的就是这个。影片中的建筑师Davis对它有自己的解释,我做了听写摘录:
it is always difficult to keep personal prejudice out of things I guess. wherever you run into it the prejudice all obscure the truth. I don t really know what the truth is, I don t suppose anybody know, ever really know. 9 of us 风云2 非法字符娘师 www.kuhema.com H6M9
now think the defender is innocence, but we are just gambling on a probability we maybe wrong, we maybe try to let a guilty man go free I don t know. Nobody really can, but we have reasonable doubt, that is something that very valuable in our system. No jury can declare a man guilty unless it s sure.
作为一个法律和法理学的门外汉,第一次了解这个term还是在一本关于法律的普及书籍上,去年的一个模拟法庭上富勒洞穴
案中被啼笑皆非的提出来。如果不是今天这部片子,如果不是亲眼见证它如何因为一些 可能性 而挽救一个少年的过程,对于以前认为结果正义要大于程序正义的我,对于Reasonable Doubt还应该存有幼稚的认识和鄙视的态度 比起英美法体系我更倾向于大陆法体系,一知半解地对美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些东西有着不满的情绪:比如陪审团(Jury)制度,比如辩诉交易(PleaBargaining)多少无辜的人迫于精神压力而选择屈服和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对于合理怀疑(RD),我也多有不满,正如影片里那个负隅顽抗到最后的老人一样认为,合理怀疑一切都是基于陪审团自身的假设臆想,而非切实的truth和facts,对于相信人性本恶的我而言放走那些应该得到惩处的恶人,会带来对司法体制本身的彻底失望。曾几何时,我也开始尊重生命的珍贵 于是我终于了解到,合理怀疑在英美法存在的原因本身就是基于对于生命的尊重而非对于罪恶的惩处:如建筑师所说,这是 gambling on a probability ,不过即使嫌疑人有99%的可能性犯下罪恶,不能排除这1%也就说明他还有很大的存活几率。一切基于的假设是 所有人都是好人 ,所以 他们都应该活下来 。
我在观影半途中才开始做笔记,所以一些先前的细节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由发现的一个个争议点最后成功演变成一个个RD,我不得不佩服Davis不想当律师的建筑师不是好陪审团员。整理的争议点如下,正好也给没看过或是看过的朋友回顾一下剧情:
1. 凶刀。一开始折叠刀店主和嫌疑犯的玩伴都指认插在死者胸膛上的凶刀就是嫌疑犯的,折叠刀店主也信誓旦旦地声称这把刀是独一无二的,故给了法官和所有陪审团员一个心理暗示就是凶手是此少年确定无疑。但是Davis甩到桌子上的那把款式相同的折叠刀首先证明这个 独一无二 是不成立的,给他人犯下凶杀案这一种假设提供了可能性。后来有坚持guilty的陪审团员在arguing的时候不小心错拿了Davis的刀当做凶刀,这个小小的细节说明刀被误认也是及其可能的。
2. 证词。凶杀案中作证的两人对于凶杀案现场声音与影响vivid的描写也差点成为为少年定罪的决定性因素。但是Davis也发现了testimony中有夸大或是不实的因素。1)女人说当他看到少年杀人的一幕时是透过最后两截电车车厢的玻璃的,电车经过会发出巨大声响,电车经过需要十秒,如果少年大喊 我要杀了你之后 立即刺杀了自己的父亲,那么此时列车正好经过,老人是无法在楼下清晰地辨别出喊叫声就是来源于儿子的`。所以两人证词不相符 2)老人本身的证词也有极大的问题,他是一个瘸子出庭都需要人搀扶,Davis的模拟实验证明了一个瘸子是无法在15秒的时间内跑40ft到门房,再开门看到少年跑下楼去的。一个精神矍铄的陪审团老人(我怀疑他是行为学家)通过证人的行为猜测那人是因为平时不被人重视,而请他出庭这一行为让他做出了过于夸张和不属实的证词。
3. 动机。有人说少年弑父的行为是出于 激愤杀人 (其实我很
奇怪,觉得如果这个case真的发生在美国应该会属于二级谋杀案,不应该被送上电椅),父亲儿时对孩子的虐待和打骂奠定了儿子报复的基础,而当时他又被父亲punch on the face,所以一激动下出刀杀人。但是这作为动机还是不足的。而老人听到儿子喊的那声 我要杀了你 也似乎证明了之后的谋杀是他所为。但一般说 我想杀了你 就一定证明会把杀人的行为付诸实现么?显然不是的,陪审团后来两人的争执中一方喊出了这一句话,Davis很狡黠地说,你会真的杀了我么?
篇4: 十二怒汉观后感影评
理性与感性,家庭与亲情,种族与歧视,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各种冲突与调和,完全靠台词推动剧情发展,独特的封闭空间构成整部影片的叙事环境,叙事节奏有急有缓,有张有驰,十二个人的性格,观点交替展示,加强观众理解。
镜头平缓运动辅助叙事,潜移默化的突出人物与心理,时刻保证观众的关注点在主要叙事人物身上。黑白影片,光线偏于昏暗,却能营造阴影来突显人物心理。
小空间,大格局,用个人与集体的冲突上升到个人与社会层面的认识,用民主、理性、责任来战胜专制、情绪化与敷衍,进而弘扬美国精神。
不得不说,美国电影习惯性的弘扬美国精神,却又让每个人心甘情愿的被感染,什么时候当代中国电影能脱离低俗娱乐与价值观灌输,能细致又自然的展现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品质,那中国电影必然会迎来新一轮的腾飞
篇5: 十二怒汉观后感影评
我常年暗中观察网络上的“论战”,事实上我觉得当代网络的戾气重了很多,我知道这是人们自我意识觉醒并活跃的副产品,但当下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契机去还原大家网上争论的状态,讨论这个现象的根源,以及考虑怎样体面的应对冲突。
《十二怒汉》已经尽可能的把这个世道上常见的争辩状态精炼到这十二个人中。
在一开始认为有罪人当中:有人基于自己听到的证词;有人基于偏见;有人基于情绪好坏;有人盲从;有人只是因为想早点回家看球赛。
而在大家逐渐被说服基本上都是因为8号耐心的针对大家的疑惑逐个提出了合理性假设。
这里的每个人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从一号说起。
一号在整场争论中起到主持会议的作用,他在整场的表现中非常理性和细心,而且有相当大的包容性。他知道什么时候叫停,什么时候任由大家讨论,在10号无理的打断他时他不卑不亢说“要不你来主持。”一号在被说服之前一只坚定自己的立场不动摇。控场力max
二号戴眼镜大叔很温柔但稍微有点胆怯。这个人让我莫名想到了rick and morty中的morty。在开始认为男孩有罪时,他表现的并不坚定,但是也没有足够勇气进行进一步怀疑,但是当他感受到事情有其他可能性时,站到了无罪那边,我们可以看到他很体贴的问谁想要咽喉糖,并且还愿意站出来指责情绪失控的三号“你不能这样”。我觉得他代表的是善良正义却有一丝缺乏勇气的大多数人。
我想在争论场上,人们最头疼的就是遇到3号和10号这种人,先说三号。三号像是人们常说的“你嘴巴那么毒,心里一定很苦吧。”三号在整场争论中观点夹杂着很多主观臆断,很多时候看起来也像是意气用事,他多次打断别人的话,对人态度粗鲁,作为最后一位被说服者,他丢下了他最后的倔强,撕掉令他伤心的儿子的照片,放声大哭。他有时候像是我们常说的“杠精”,但是对待这样的人,导演给力我们很好的示范:不卑不亢。面对他的肆意挖苦,剩下的十一个人并没有对他进行讽刺,而是正面呵斥,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也坚守底线保全了自己的体面。我想当下的中国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态度吧,很多人尽管站在了正确的立场,却也出言不逊,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理亏者,或是回敬一些不堪入耳的话。面对讨厌的人我们都有难以克制的怒火,可是到底怎么做才能回归到追逐真理本身呢?《十二怒汉》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四号是整场站在有罪当中最客观理性的存在,他是我仅次于8号最欣赏的人。他没有怀有偏见,没有情绪化,也不是盲从,把整场案件的细节分析的清清楚楚,从某种意义上他和8号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因为怀有自己的合理性假设而站在有罪的立场。当然这样人很容易受到攻击,投射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乏看到一些合理提出自己异议的人,他们仿佛和大众舆论正确格格不入,但是出发点也是基于合理假设,尽管一时看起来像是“杠精”但是却是真正的客观者,然而他们很容易被狂热的说服者炮轰,辱骂,甚至人身攻击,怎样像8号分辨出站在对立面的好人和坏人呢?没有大气的胸襟和过人的智慧怕是很难了,这也是导致当今论战升级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五号出身贫民窟,他的性格特点很明显,不愿意声张自己,敏感,自尊心很强。在10号大肆说出自己对贫民窟的偏见时莫名躺枪,他在8号正直的光芒的庇护下勇敢的为自己站了出来,由于和男孩出身相同,他能切身的感受到男孩的心酸,在推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经历过,所以在刀子那个疑点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代表的是反抗偏见的群体。
六号在这里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像是润滑剂,他的“倒戈”使得整场争辩到达了六比六的场面,示意着上半场结束和下半场开始。
七号在整场的表现一直是随意的态度,他并不在意结果如何只是想早点回家看球赛,就连最后改变选择也是因为不想在做无所谓的争执了。我不想批判他无所谓的态度,事实上很多人都是抱有一种随意的态度面对世间种种,我们能多说什么呢?我在这里只是不赞同他视男孩性命为草芥的态度,至于是否想追随正义的脚步,他随意,我也不管。
八号,哦,应该说这个世界上如果全都是他这样的人那么这个世界是多么和谐美好。他的存在使得我们看到了坚持自我,包容他人,立场客观,正直善良,耐心说服他人的种种人性闪光点。他让善良的人愿意勇敢站在真理一边,他让正义的人勇于斥责邪恶的人,他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其他可能,他打破了刻板的缄默,消解偏激。他说服别人不是靠臆想,也不是给别人灌输鸡汤,更不是宣扬非黑即白所谓道理,而是实践,推理,提出其他可能让别人走出思想的牢笼。他顾及别人,也坚持自己。他就是导演理想国的缩影吧。
九号老大爷作为第一个改变立场的人,与其说是8号的支持者不如说是真理的保护者,当他看到8号独自舌战群儒,站出来力挺8号。老大爷拥有精准的洞察力,他深入解读两位证人的心理并且给予他人同理心,他是一个智者,更是个善良的勇士。
10号直至最后一刻才放下他的偏见,他固执他毒舌,他从不站在他人角度着想。电影里有一幕很解气,当他激动的站起来无法无天的诉诸偏见,在场的人默默站起,背对他,当他发觉自己被孤立时,狂傲气焰锐减,大家用沉默表示抗议,在死一样的寂静下他终于闭嘴了,像个泄了气的皮球坐在角落里,他的偏见让他成为了孤独的人。导演:看到了吗,怀有偏见的人就是这个下场。
11号是个彬彬有礼的老绅士,他说自己不忠于自己的立场他只是作出自己的猜疑。当他起身朝着剩下的11个人说:“我们被通知来到这里,决定着一个素未谋面的人的生死,我想这就是我们国家伟大的地方。”我很赞同,法律和良知,个体与国家,真理与谎言,这些关系复杂又清晰。我知道那个时候11号真心为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
12号是个广告设计师,他立场摇摆不定,还一度在8号认真阐述的过程中和3号下棋。他和7号稍微缓解了略显严肃的气氛,使得影片的整体观感处在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
电影呈现出的争论过程其实是一种理想,我们淹没在声音中,或许选择低头沉默,或者胡乱的在噪音中发出一点属于自己的声响。我不希望语言成为武器,我希望它是真理的介质。
篇6: 十二怒汉观后感影评
史上最豪华阵容的“无领导小组”。刚看到15分钟,我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那个男孩是否真的有罪了。
那些插科打诨的人真是讨厌,当然也是在逗梗,营造紧张气氛。
“你以为自己很聪明,对吧”,看到这个人笑容渐渐消失的样子真得好想笑,哎呦喂,肚子疼。
什么叫“力排众议”!
抽丝剥茧的叙述方式真是张力十足。
怒汉们都憋着一股气,有很多次就要爆发了,但终于又被按了下来,就这样,一次次攫住了观众的心,像是掐紧又松开,把观众的注意力死死地钉在了影片之上。
说服靠的是陈述事实以及依据事实作出的合理的置疑与推论,而不是靠发泄情绪和大嗓门。
“你没有权利那样和我说话”
“我当然有权利那样和你说话!
如果你要投无罪一票,必须是因为你相信被告的确是无罪的,而不是因为你觉得厌烦。
如果你觉得他有罪,你必须坚持下去,难道你没种去做你认为是对的事吗?”
他挺身批判麻木与冷漠时的勇敢,令人敬佩,他担起了正义与良知,而这个世界上,多的是看清真相却保持沉默的人,多的是敢怒而不敢言的人。
美国的陪审团发挥着维护公平正义的重大作用。合理的制度才能有效地规避人的偏见之恶。
★ 我怒了作文
★ 汉秦工作总结
★ 诗经——《汉广》
★ 一则制怒的座右铭
★ 汉庭的口号
《十二怒汉》影评(共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