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专注鸭脖三十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练习十二》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练习十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练习十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数字之间的加减,相对比较枯燥。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含义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各数之间的联系,常需要有跟实际相联系的事物或有自身的体会才能帮助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具体的情景出发,然后变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借助直观感知接受运算顺序的规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情景教学和学生的体验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本课的教学练习,应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2、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加减混合的巩固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部分组成。
3、本课教学内容不仅巩固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还可以促进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之间联系的认识,提高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水平。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后安排这节课,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三种算式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但对于具体情境中的数学问题理解起来尚有困难。所以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多种游戏活动,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题。
2、数学思考:通过练习,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字、符号、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初步学会从定量化的角度思考问题。
3、解决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4、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行交通安全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较熟练地口算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采用情景式教学,并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从而掌握解题的方法。
七、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带好八个1角的硬币和一个五角的硬币,以及四张两角的纸钞。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第1、2、5题的情景图,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回顾内容)
1、口算(小黑板出示,先算算下面各题,然后说说计算的顺序)
3+1-2=6-1+2=6+3-5=10-3+2=
7+2-1=8-3+4=5+3-2=3+3-0=
10-2+1=10-3+2=8+2-3=5+1-1=
3+2-5=8-1+4=9-3+2=10-7+2=
4+4-1=4+5-5=2+3-2=10-5+3=
计算后先让学生说一说计算5+3-2和10-5+3两题时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让他们着重说一说在5+3-2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加,在10-5+3的计算中第二步是哪两个数相减。
(二)情景引入
上节课,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大家都学得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决定带小朋友们一起去见一见森林里的四位口算冠军(小狗、小猫、小羊、小猪)。不过,这一路上可不轻松,我们只有把挡在半路上的难题都解决了,才能见到这四位冠军。
(三)教学习题
1、解答第5题(上车题)
瞧,接我们的车来了,我们准备上车吧(把事先制作好的77页第五题的上车图贴在黑板上)。)上车前,我们得帮司机叔叔把车上的人算清楚了司机叔叔才好开车。
(1)学生先各自看图思考一下。
(2)这车上的人下下上上的,你们看明白了吗?谁愿意来模仿一下这上车下车的情景,让司机叔叔看得再明白些?
(3)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这上车跟下车,同时也能方便学生理解这上车下车的人数变化。
(4)既然看明白了上车和下车的人,那谁能来说一说现在车上到底有多少人呢?(交流解法和算法,并要求学生能够按“本来……又……再……”的顺序说一说)。
(5)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4+3+2=)
(6)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2、解答第1题
恭喜大家都答对了,司机叔叔已经开车了。我们现在正在往森林的路上,哎呀,前面怎么有几只小鸭子把我们的路给挡住了。看来,我们还得帮他们解决了问题,小鸭子们才肯离开(出示准备好的第1题的图片)。
(1)请学生先各自看一下图,理解一下图意。
(2)小朋友们看懂了吗?你能把看到的数学问题讲给大家听听吗?(请学生说一说图意,全班交流一下算法,请学生用上“本来……又……后来……”的顺序说)。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6+3-4=)
(4)交流计算过程:为什么先要“6+3”呢?(因为有3只小鸭子赶过来,和原来的6只合起来就有9只了。)为什么又要“-4”呢?(因为有4只小鸭子回家了)
3、解答第5题(下车题)
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帮小鸭子们问题给解决了。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森林了,看,四位口算冠军早已在前面等我们了。下了车,我们还是得帮助我们的司机叔叔,现在车上还有几个乘客呢?(出示准备好的挂图)同前面的上车题,还是先表演,用上先……再……的顺序说一说
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6-2+3=),然后交流计算过程。同时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和做文明乘客的思想教育。
4、解答第2题
终于帮司机叔叔解决完问题了,我们的四位冠军都等急了,他们都要请我们小朋友去他们家做客呢,连钥匙都已经拿在手上了。不过他们也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看我们小朋友能不能根据他们手中的钥匙,猜出他们分别住那一间房子(出示准备好的挂图)
篇2:天地十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比一比,组词。
2、完成抄一抄。
3、完成读一读,填一填。
4、完成用加点的词造句。
5、读一读。
教学重难点:
1、完成形近字组词。
2、完成抄写易错字。
3、完成积累成语。
4、完成造句。
5、完成节气歌、对联和成语。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型: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元日》、《老北京的春节》和《冰灯》三篇课文,了解了不同地域春节的盛况。今天,我们一起到语文天地去学习。
二、新课。
1、完成形近字比较。
⑴、出示四组字,学生认读。
⑵、学生自由组词,说说每组字的区别。
⑶、指名组词。
⑷、指名上台填写。
⑸、读一读。
2、完成抄一抄。
⑴、出示要抄的词语,学生读。
⑵、说一说哪些字易读错,哪些字易写错。
⑶、学生正确书写。
3、完成读一读,填一填。
⑴、学生自由读。
⑵、找一找填写规律。
⑶、试填最后一组。
4、完成造句。
⑴、出示例名,学生齐读。
⑵、找出加点的词语试说一句话。
⑶、把说的话写下来。
5、完成读一读。
⑴、出示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⑵、说说二十四节气分别在什么时间。
⑶、分组读。
⑷、试背一背节气歌。
三、作业布置:
完成日积月累活动。
四、板书设计:
组词
抄词
日积月累 填词
造句
读句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开卷有益。
2、完成笔下生花。
3、完成金钥匙。
教学重难点:
1、完成自读课文。
2、完成习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
课型:综合实践课。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们,今天我们一起去语文天地学习。
二、学习新课。
1、完成开卷有益。
(自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⑵、指名说说,自己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⑶、齐读课文。
2、完成金钥匙。
⑴、出示(金钥匙资料归类)。
⑵、说说自己进行过哪些资料的整理归类。
3、完成习作。
⑴、读题。正确地选择题目。
⑵、学生围绕选定的题目小组交流。
⑶、指定学生说一说自己要写的内容。
⑷、学生动笔写。
⑸、分组评议。
⑹、自己修改。
三、作业布置:
完成语文天地活动。
篇3:《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词语读准多音字“鲜、冲、朝、号”。
2、能听写“千姿百态、漫山遍野、举目眺望、纵横交错、玲珑多姿、若隐若现”6个词语。
3、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和“虽然……但……”的句式写句子;能照样子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能按课文填空,进一步体会运用总分段式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4、能独立阅读短文,理解文章内容,给短文分段。
教学设计
1、第一题
读准多音字的读音,了解多音字的意思。
新鲜朝鲜冲着冲锋信号怒号朝着朝气蓬勃
2、第二题
先让学生把自己有可能写错的字词写一写,准备好后再听写,最后对照课本订正。
3、第三题
如:薄雾蒙蒙、江水滔滔、果实累累、鲜花朵朵、高大的树木、灿烂的阳光、平静的湖水、宽阔的江面。
4、第四题
(1)一艘崭新的游船飘荡在明亮如镜的水面上。
(2)漫山遍野的水池闪耀着神奇的光彩。
5、第五题
比喻:把大苹果比作胖娃娃。
拟人:海棠果“冲着你微笑”。
夸张:“金黄的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
6、第六题
(1)下课了,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玩老鹰捉小鸡。
(2)我爷爷虽然已是80高龄了,但精神很好,还抢着干家务呢。
7、第七题
(1)阅读全文思考蚂蚁是怎么掉进水里的,它是怎么得救的?喜鹊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得救的?
(2)交流,反馈。
(3)分段,注意表示时间的词“有一天”,“过了几天”
第一段:(1、2)有一天,一只蚂蚁一不小心掉进水里,喜鹊衔了一片树叶丢进水塘里,救了蚂蚁的性命。
第二段:(3、4)过几天,猎人到树林里打鸟,蚂蚁偷偷爬到猎人的脖子上。当猎人瞄准喜鹊准备开枪时,蚂蚁狠狠地咬了猎人一口,救了喜鹊。
篇4:《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学用字词句、写好钢笔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口语交际和写字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四人小组自由朗读六个词语。
(2)不认识的字可以在小组内请教同学或老师,也可以查字典。
(3)连读词语,想象画面,了解词义。
小组学习:首先观察题中的画面,想象情境,感知词义的优美意境。然后凭借熟字推想词语的意思和所描绘的情境。
(4)读词语,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第二部分
(1)观察插图想像情境。
(2)熟读词语,练习与画面连线。
(3)教师指导,巡视纠正。
3、第三部分
(1)看图,想想图中画了些什么。
(2)四人小组练习看图说词语。
(3)小组交流比赛词语。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识要写得字,想想是什么结构的字。
生: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师: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2、咱们还是看看“小小建议”吧:左部收,右部放,撇要缩,捺要伸。
3、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4、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展示钢笔字写得好的同学的作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词语。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
(2)朗读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体会叶子和大树的关系也正如一个人和社会群体的关系,感受其中蕴含的哲理。
(3)多次连续词语,体会词语的整齐美和节奏美。在诵读中了解词语之间的联系和意思。
2.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带读全诗。
(2)看图,说说两个小孩在干什么,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深秋的夜晚。
(3)熟读成诵。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同学们,从这学期我们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了,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老师告诉你们写毛笔字有哪些好处?
生:闭气凝神,陶冶情操。
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同学们说的有道理,我们现在学习“横”。
指导:横有长横和短横之分。
3.教师书写长横和短横。指导运笔方法。
(1)长横:笔画稍长,左低右高,略带斜势,起笔较重,中腰略细。向左上逆锋起笔,旋即转向右下稍按,以中锋向右行笔,至收笔处顿笔回锋,藏锋收笔。
(2)学生练习写长横
(3)短横:起笔轻快,可顺锋入纸,向右行笔,渐行渐按,至收笔处稍顿缩锋收笔。写时略带仰势。
学生练习写短横。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课前准备:最近读的书,摘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和精彩片段。
1.教师谈话:我们在与大家讲话或听别人讲话时,要注意什么?
2.仔细看插图,四人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组织语言时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听别人发言,要精神集中,注意礼貌。
4.大家特别喜爱读课外书,今天我们就开个“小小读书交流会”。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都读过哪些书,请你们上来把你读过的书名写在黑板上好吗?
5.把你们在读书过程中所了解的书的作者、主要内容,摘录的精彩片段,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6.同学们开始组织语言,努力讲得语句通顺,条理清楚,声音响亮,速度适中。
例生:我读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天文地理卷,作者是石宗宾。它主要介绍了天文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如“为什么太阳会发热”“什么是自然界‘蝴蝶’效应吗?
7.教师评价:听别人发言,同学们要精神集中,注意礼貌。你们对她的发言还有什么建议吗?
8.学生评议。
二、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
三、师随机进行总结。
篇5:《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第88页练习十六。
二、教学目标:复习梳理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等常见的量,进一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感受并认识它的具体意义。
三、教学重点:能运用相关量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五、过程:
一、横线上填合适的单位名称。
(1)1粒纽扣的面积约是1 。
(2)教室的大门高2 。
(3)一个运动员体重70 。
(4)课桌椅80 。
(5)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是2.4 。
(6)一瓶墨水的容积是60
(7)军军跑60米的成绩是11
(8)一个鸡蛋约重55
二、填空。
1、闰年的第一季度有( )天。 六月份有( )天,是第( )季度,是( )年。
2、“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20xx年10月15日上午9时成功升空,20xx年10月16日凌晨6时23分着陆。它在空中共飞行了( )小时( )分。
3、在1988、1950、1900、1998、1976、20xx、20xx、20xx、20xx这些年份中闰年的年份有( )。
三、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6300米=( )千米( )米 5060米=( )千米
7千米90米=( )米=( )千米 10升50毫升=( )毫升
5.5公顷=( )平方米 40500平方米=( )公顷
2时30分=( )时=( )分 1时25分=( )时
250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1.25时=( )时( )分
3吨45千克=( )吨=( )千克 13 时=( )分
5立方米40立方分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6.5立方分米=( )升=( )毫升
2.04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篇6:《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完成学写毛笔字,对学生的初学毛笔字掌握的写字姿势进行训练,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难点:
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具:
多媒体
学生准备:
笔、墨、砚
教学过程:
一、回忆写毛笔字的要求
二、学写:竖
1、竖有两种写法:悬针竖、垂露竖
2、范写:边写边讲解,起笔落笔的位置,以及如何运笔。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重点辅导。
三、多媒体演示:十、个
1、学生仿写
2、反馈: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有问题处,教师重新范写。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辅导。
四、反馈
将好的习字贴在墙上,对不足之处重点辅导。
篇7:《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音序查字法。
2、初步学会缩写句子,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理解长句子的意思;能变换句子中附加成分的位置,改写句子;能修改搭配不当的句子。
3、会使用书名号,能给句子加上书名号。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练习第一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回忆音序查字法的方法。
○每一大组填写一行,进行竞赛。
○集体讨论。
2、练习第二题。
○读题,明确适当的词都是起修饰、形容作用的。
○自行填写。
○指名说说自己填的词,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
3、练习第三题。
○回忆。我们本单元学的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是怎样的?
○用上述句式先口头练习。
○指名回答,集体纠正。
4、练习第四题。
○读题,明确要求。
(1)读例句,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修改后句子的意思有没有变?强调了什么?(地点)
○集体讨论第一句。
○自己独立改写第二、三句。
○集体讨论,订正。
第二句:在公园里,幼儿园的小朋友在追逐玩耍。
第三句:在千岛湖上,我们乘坐汽艇游览。
5、完成课堂作业:第14题。
第二课时
1、练习第五题。
○复习第五课中有书名号的句子,说说哪些词语上要用书名号。
○自己给句子加书名号。
少年报、儿童时代、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宿新市徐公店这几个词要加书名号。
2、练习第六题。
○请你做小医生,给他们找找毛病在哪儿?并给他们治疗。
○反馈
3、练习第七题。
○自由读短文,思考短文后面的问题。
○集体讨论思考题。
(1)小院的景色是迷人的,文中第二句话概括了这个特点。
(2)抬头可见的是快要成熟的葡萄。一串串珍珠似的挂满了藤架,写出了多。
从鹅毛般的、纷纷扬扬、给万物披上了银装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
篇8:《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按顺序背诵声母和韵母表。
2、能写出带有“木字旁、单人旁、提手旁、三点水”的字。
3、能把左中右结构的字写的正确、端正。
4、能用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词。
5、理解“长江、黄河、童年、父亲”等词的意思。
6、能正确的读写儿歌,初步树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重点:复习四种学习生字的方法,巩固本单元学习的生字,同时进行朗读和说话训练。
难点:按格式抄写儿歌。
教学准备:幻灯片、小黑板、生字卡片、地图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23个声母和6个单韵母,会按一定的顺序背出来。
2、能写出带有“木字旁、单人旁、提手旁、三点水”的字。
3、能把左中右结构的字写得正确端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今天我们学习练习1,看看练习1共有几道练习。这节课的任务是:
1、通过复习声母、韵母表,会按一定的顺序背下来。
2、能正确的写左中右结构的字。
3、通过复习本单元的绳子,能归类写出“木字旁、单人旁、提手旁、三点水”的字。
二、导练第1题
1、读懂题意
2、复习声母表和韵母表
①分组用卡片认读
②出示声母表、单韵母表,理解什么是顺序?
3、用铅笔把声母、单韵母有顺序地连起来。
4、看黑板检查,自读一遍。
5、说话训练:
①小白兔在干什么?
②什么时候,小白兔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③你喜欢小白兔?为什么?
三、导练第2题
1、指名说偏旁名称
2、读题明题意
3、回忆本单元学过的字中,有上述偏旁的字有哪些?
4、小组比赛,回忆有上述偏旁的字在第一册中有哪些?看哪一小组写出的字最多为胜。
5、按要求写在作业本上。
6、检查,校对。
7、答案对照。
四、导练第3题。
1、明确题意。
2、师范写,让生说字的三部分,哪部分长,哪部分短,哪部分大,哪部分小。
3、学生尝试练习。
4、讨论交流。
5、完成作业本的作业。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词。
2、理解“长江、黄河、童年、父亲”词的意思。
3、能正确的读写儿歌,初步建立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谈话,明确教学要求
提供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英语,小学科学,小学体育等小学教案
二、导练第4题
1、读题明意
2、读一读,这些字你发现什么?
3、交给口头组词的方法:
例:“去”——来去的去,加上三点水就是法,方法的法。
“法”——方法的法,去掉三点水就是去,来去的去。
4、按方法开火车组词
5、自己完成书面组词
三、导练第5题
1、指名认读词语,理解“长江、黄河”是怎样的河流。知道长江黄河是我国最长的两条河流。
2、指名认读词语,说说“童年、父亲”的意思。
3、小结
四、导练第6题
1、自由读儿歌,想,这首儿歌讲了什么?
2、指名读后回答
3、再读儿歌,同桌讨论:我们为什么要爱小鸟和树木?
指名回答,教育学生热爱庄稼,热爱小鸟,热爱大自然。
4、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5、抄写儿歌
抄时注意:格式要正确,一句一行,抄成4行,每一行开头空
两行,别忘了抄逗号和句号。
五、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上的作业。
篇9:《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乐曲的风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感受乐曲内容。
【知识与技能】了解伟大作曲家肖邦的生平以及创作历程,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难点
感受乐曲的风格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感知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起始阶段
1.聆听乐曲《1812序曲》片段,感受乐曲的内容与场景。
2.介绍《1812序曲》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感受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作曲风格。
3.引出新课——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肖邦,以及他的作品《c小调练习曲》。
二、展开阶段
1.在聆听乐曲之前,请同学们先以小组的方式讨论、探究这位伟大的作曲家——肖邦,包括他的生平与作品。
2.聆听乐曲《c小调练习曲》,感受乐曲的风格,再听完后,说出你的感受。
3.再次认真聆听乐曲《c小调练习曲》,并运用音乐要素的内容分析乐曲,比如:速度、力度、旋律发展等方面。
4.根据以上的分析,第三次聆听乐曲《c小调练习曲》,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并总结每一个部分乐曲内容、风格、情绪特征等内容。
三、形成阶段
1.了解“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的区别。
2.了解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以及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征。
四、结束阶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肖邦,也了解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希望同学们在课下的时候,可以多多欣赏他的作品,以及浪漫主义时期其他作曲家的作品。
篇10:《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数量关系、分析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迅速 解答文字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文字题练习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找出各组算式间的关系,分别列成综合算式
34/2=17 45-9=36 42+46=90
24x10=240 36/12=3 35-30=5
17+240=257 17+3=20 90/5=16
综合式 综合式 综合式
让同学互相介绍好方法
2、比一比,看谁算算得又对又快
60x4+960/30-26
60x(4+960/30)-26
(60x4+960)/(30-26)
60x[(4+960)/(30-26)]
评出结果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式题有什么异同?在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判断、选择性练习
1、2600/(8+2x8+2)
=2600/(10x10) 运算顺序被数字特殊所迷惑
=2600/100
=26
提问:你知道错在哪儿吗?分析一下他错误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36与24的差,乘84除以42的商,积是多少?
正确的列式应是:
A :36-24x84/42 B:(36-24)x84/42 C(36-24)x(84/42)
让学生讨论后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小结:要求积必须先求差与商)
三、应用题练习
王阿姨买了4米白布和4米花布,白布每米8元,花布每米12元。王阿姨带了72元,钱够吗?请你说明理由。
让学生在说理的过程中进行策略多样性的训练。
可采用先讨论后交流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在此可以进行一次四则混合计算的独立作业
篇11:《练习》教学设计
练习课
总课时数: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让学生进一步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巩固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l、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l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 )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 )个一。
(2)( )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 )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
(5)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新授。
(1)第39页第8题。
(2) 第40页第9题。
你是怎么做的?要注意什么?
(3) 第40页第10题。
怎样数比较快呢?
(4第40页第11题。
独立完成。
(5) 第40页第12题。
思考:卡片上的数可能是多少?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后记:
篇12:《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确定难查字部首的方法查字典;能正确拼读音节,根据音节写出学过的词语;能很据意思写出学过的成语。
2、能仿照例句改写句子,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能用“各式各样”、“仍然”造句。
3、能用看题目推想文章内容的方法读懂短文。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完成1—3题
第2课时:完成4—6题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查字典。
(1)读懂题目的提示语,明确三种方法。
查起笔。
查中间。
查本身。
(2)指导学生按第(1)题括号中的部首查字典,然后讨论归类。
(3)运用上述方法确定第(2)题中8个生字的部首,然后查字典,在括号里注上拼音。
(4)检查反馈。
2、看拼音写汉字。
3、理解成语。
(1)读懂意思。
(2)回想成语。
第二课时
1、照样子改写句子。
(1)指导读例句,
把“很急”改成“急得怎么样”。
(2)改写。
2、造句。
○学会变换句式。
○把句子尽可能写具体。
3、阅读。
(1)读懂题目的提示语。
(2)读短文。思考短文后的两个问题。
(3)回答问题。
看清题目,是“争论的结果”。
(4)明白了什么?
篇13:《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关于读书。
2.诵读与积累,古今贤文。(读书篇)
3.写好钢笔字。
4.口语交际,推荐一本书。
5.学写毛笔字。
重难点、关键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与生活,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指导正确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读书。
教具准备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题。
2.你能体会出老师这么讲的意思吗?
(读书贵疑,在读书的过程中提出疑问,并努力解决疑问,就能够获得真知。)
3.刘读老师的话,深入理解老师话中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指名读题。
2.书怎么可以煮呢?你对“煮书”是怎么理解的?
3.是不是所有的书都要“煮”?你觉得哪些书要“煮”,哪些书不要“煮”?
4.你觉得该怎么“煮书”呢?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他针对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读书方法,让我们来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2.自由读四则名言,交流从中的收获。
(一、二两则讲的是要博览群书,“采得百花成蜜后”,不能局限过分单一的读书种类和内容;三四两则
篇14:《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七(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稍复杂的相遇问题应用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幻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头列式
工人们修一条长120米的路,每天修15米,几天修完?
一辆汽车5小时各地区320千米,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火车每小时行85千米,行425千米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式
2、指名板演 其余同练习
⑴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甲机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飞行12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⑵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每小时放水16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要求学生说清解题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加深理解
⑴改变上1的条件:
甲乙两架飞机分别从两城去同一个城市,每分钟飞行9千米,乙机每分钟比甲机多飞行3千米,40分钟后,同时降落在同一个机场。两架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让学生分析:与1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9+3=12千米
(9+12)*40=840千米
⑵改变上2的条件:
两个水管同时向游泳池中注水,大管3小时放水48吨,小管每小时放水12吨。放满224吨水要多少小时?
让学生分析:与2 有什么不同,要先求什么?
列式计算:48/3=16吨
224/(16+12)=8小时
⑶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190千米的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两车开出几小时后,还相距95千米?
你能表演一下这种情况吗? 其实是什么以生了变化?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190-95)/(45+50)
⑷甲乙两地相400千米。一辆客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8千米,在客车行了28千米以后,一辆货车从乙地出发开往甲地,每小时行56千米。货车开出后几小时两车相遇?
提问:现在的情况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哪一段路程是两车同时行的?请你在图上表示出来?
学生尝试练习
列式计算:(400-28)/(68+56)
讨论:刚才3、4两题我们都可以通过转化变成相遇问题,然后进行计算。
三、课堂作业
练习七(二)第9——14题
篇15:《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结构,帮助学生初步学会归类,并能根据部首写出和动物有关的字。
2、引导学生能根据词语的意思进行归类,并能积累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
3、复习和巩固本单元课文中所出现的句子,帮助学生体会总起作用、承上启下作用。
4、朗读短文,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并能欣赏和积累有关词句。
5、复习本单元课文,整理收集的资料,参加“珍奇动物”或“世界奇观”介绍会。
6、熟记有关“劳动”的3条名言。
7、指导学生在方格里规范地书写提手旁的字。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世界各地珍奇动物”资料。
教学过程
一、写出带有下列部首并和动物有关的字。
1、观察四组汉字,了解汉字结构
(1)出示两组汉字:蚂蚁 狐狸
①请学生仔细观察四组汉字,说说这些汉字有哪些结构特点?(这些部首本身与“动物”有关的)
②请学生再举几个带有“虫”和“犭”的汉字。(虾、蛇、蚯、蝇、蜂、蝴、蝶、蚕、蜜、萤……狮、猴、狼、猪、猬、狗、猩……)
2、自主探究,自选部首与动物有关的汉字
(1)分组讨论,交流还有哪些部首与动物有关的汉字?
(2)小组代表交流,其他组补充:
(“马”: 骆、驼、驴、骡;“鱼”: 鲫、鲤、鲨、鳖;“鸟”:鸡、鹅、鸽、鹜)
3、学生完成练习
二、积累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
1、出示一组词语,学生归类:
云雾迷蒙 峰峦雄伟 狂风暴雨 春暖花开
波澜壮阔 秋高气爽 漫山遍野 悬崖峭壁
(1)指名朗读,想想:这些词语描写什么的?(自然景色)自然景色有哪些种类?
(2)指名交流,学生归类,教师板书:
描写天气:云雾迷蒙 狂风暴雨
描写季节:春暖花开 秋高气爽
描写山水:峰峦雄伟 波澜壮阔 漫山遍野 悬崖峭壁
2、小组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自然风光的词语?
(1)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
(2)小组代表交流,比赛。
三、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作用。
1、出示句子,学生自由朗读,并说说这些是哪篇课文中的句子:
(1)儿童时代我很喜欢小动物。
(2)动物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3)在逗弄小动物时,我做过一些有趣的事,也做过一些蠢事。
2、指名学生交流,并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作用:
第(1)句,第21课第一句话的前半句,是总说,后半句举例说明这前半句。这句话也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意思。
第(2)句,起承上启下作用。句子前面写了动物学家观察的情况,句子后面写他们得出的结论。
第(3)句,起总起作用,后面的文章分别介绍了“趣事”和“蠢事”。
3、有感情地朗读,再次体会这些句子的作用。
四、阅读短文两则,完成练习。
1、读短文:
(1)自读短文。
(2)指名朗读。
(3)指名交流两篇短文的大致内容。
2、思考,比较:
篇16:《练习》教学设计
(2)第二篇地方中有不少描写生动的词句,请划出来,读一读。
(3)这两篇短文的最后都说石球和石像的形成,还是“自然界未解的谜”,但是写法不一样,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3、再读短文,理解感悟:
(1)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给第二篇短文取名,并说说原因。
(3)学生交流。
五、语言实践活动。
过渡:这次口语交际是说“有趣的动物”。课前请全体同学通过观察、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各地的珍奇动物。
1、小组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间互相阅读。
(2)互相推荐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3)用简单的话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2、召开“珍奇动物介绍会”:
(1)创设情境:大家看了这么多有关动物的资料,掌握了这么多动物方面的知识,可以说是动物的小专家了。我们组织一个“介绍会”,愿意吗?
(2)示范引导:昨天,我请一头大熊猫作了一次讲解,下面我把录音放给大家听听,然后,咱们再学着大熊猫的样子进行讲解。
(播放录音:我叫大熊猫,是你们的好朋友。你们别看我的体态笨重,显得笨手笨脚,实际上我却出奇的灵活。告诉你们,我可以用后脚够到脑袋,我还能够轻而易举地爬上树。哈哈,怎么样,我厉害吧!哪位小朋友要是不服气,可以和我比一比,看谁先爬到树的最顶端。)
(3)选择一项内容,分小组准备讲稿。
(4)学生小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讲解。
(5)各组推选最佳讲解员参加全班比赛。
(6)颁发最佳讲解员的标志。
六、熟记名言。
1、媒体出示三句名言。
(1)学生自由朗读。
(2)同桌交流这三句名言的大致内容,想想这三句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3)学生质疑或交流内容。
2、教师归纳:
(1)这三句都是有关“劳动”的名言。“劳动”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2)指名交流:哪些工作属于脑力劳动?哪些是体力劳动?
(3)朗读名言并积累。
3、积累:学生挑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名言背诵。
七、写字练习。
1、出示要写四个生字,读一读。
2、观察字形,发现规律,分类说说写字时应注意的事项。
3、指名交流: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带有提手旁的字。
4、教师抓住“拔”字形在方格中位置进行范写,让学生迁移运用。
5、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练习十二》教学设计(精选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