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能不能坚持下去”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 目录
篇1: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
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
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学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广阔而深厚的美学意义,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中国古代诗词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心态,是其美学意义中最吸引读者的闪光点。中国古代诗词的悲剧心态,就是中国古代诗词所折射出来的中国古代文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剧结局的心理状态。这种悲剧心态表明诗人在力所未及的地方,超前地觉察到一种人生的未来价值。
对于“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评论,显然,这个结论是在跟西方悲剧相比较的前提下得出的。所谓悲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合乎人类进步要求,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合理的东西。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形态的美,表现出一种人生价值。它严肃地探索着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提出生命最深邃的问题,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无限关切。如此看来,悲剧者,悲而剧者也。是一种非常悲伤、悲哀的心理状态。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悲剧心态正好吻合。所以,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悲剧,只是中国古代的悲剧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那种“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式的悲剧,而是一种稀释了的、心灵上的悲剧。这种“心灵悲剧”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最为明显。
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可望而不可即之悲
包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集体情感与个体生命的冲突等等。最典型的是《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本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一个在恋爱中的痴情人的心理和感受,写得十分真实、曲折、动人。而我们也可以把它解读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伊人”(理想)可望而不可即,但主人公却坚信她是真实的,于是不惜一切努力和艰辛去追寻她。追寻而不可得,便渲染出一种浓浓的悲剧心态。作为“蒹葭心态”的承续,后世则演变、出现了像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幽州台”本是燕昭王修了招贤纳士的“黄金台”)的孤独,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但愿长醉不复醒”(《将进酒》)的痛苦,杜甫“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的茫然,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无奈等等。可以说,这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上叩天阍,下求失(佚)女”(天阍,天宫守门人;失女,此指美女。皆喻楚王)而失望、“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王勃《滕王阁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悲剧在一代又一代的优秀文人中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着,于是,这种悲剧心态也就深深地融入到了历朝历代的这些优秀文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
二、伤春与悲秋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愁秋恨比比皆是。一个个失意的诗人,把这种愁与恨或托于物,或寓于景,煅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感动、感伤的意象,营造出了一个个令人感慨、着迷的意境,进而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伤春鼻祖乃屈原:“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招魂》)”关于“伤春心”的理解,朱熹《楚辞集注》云:“目极千里,言湖泽博平,春时草短,望见千里,令人愁思也。”这说明,春天的氛围,春天的景象,本身就具有使人忧愁、悲伤的因子。一旦这种因子被失意而优秀的文人发现,就必然物化成了动人心魄的诗句。打开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伤春之作俯拾即是。如李词《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全词虽是思妇怀人的传统主题,却因意境高华、内蕴深厚而成杰作。起二句,卷帘本欲观景以抒怀抱,却仍春恨绵绵。着一“锁”字,主人公欲销忧而不得的悲剧心态跃然纸上。第三句的“风里落花”显然寄寓着主人公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下片首句,“不传云外信”者,实是无信可传之谓,这正是“春恨”之因。唉,落花无主,音信杳然,难怪主人公倍感凄凉与伤感,“丁香空结雨中愁”――那徒然的向往,那无望的等待,竟是无可逃避的结局了。最后以景语作结,一“暮”一“流”,几令人不忍卒读。后其子李煜《虞美人》写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着一“流”字而将无形的愁苦描绘得连续不断,澎湃起伏,永无止息。
固然,伤春,因春有可伤之景;悲秋,亦因秋有可悲之象。但细追索,伤春也好,悲秋也罢,皆在于诗人的处境与心境,切合于此时此景,于是,悲情衬悲景,悲景添悲情。悲情缘何生?也还是“蒹葭心态”的继续吧。
三、夕阳天,明月夜
夕阳残照成了诗人悲悼往事残迹或自写人生失意的敏感触点。如辛弃疾词,当其叹惋英雄业绩随风雨而凋残时,使出现“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境象;而当其悲慨英雄失路时,又出现“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境象。最后,由于夕阳天的景象给人的直觉感受就是凝重而浑厚的,所以诗人自会刻意于借此景象来抒发其悲凉深沉的思想感情,不管是周邦彦的“斜阳冉冉春无极”,还是柳永的`“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抑或是马致远的“夕阳西下”,都能因此而使整个意境进入悲壮高深之界。一言以蔽之,斜阳残照感悲凉,日暮黄昏伤凄楚,分明已成为古代诗人遣悲怀、抒牢骚的艺术构想模式,而斜日沉沉、暮云重重的感觉结构,也正契合着诗人内在意念结构的迟暮消沉和忧郁悲慨。
在一定程度上,夕阳西下与明月徘徊已成为中国诗人悲剧性审美活动的敏感点。
四、游子思乡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了一幅暮秋游子思乡图画,作者一口气用枯腾、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把中国文化的经典绝妙之语进行了精心的概括。
“小桥流水人家”,从整首小令看,衬托了“游子”对家的眷恋和回想,更深的说是所有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对“穷”的一种超凡脱俗的渴望;企盼的一份宁静、安详;一种世外桃源的归宿。
小令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人的最终悲剧和对生命的无奈进行归结。
但我们说正是这种悲剧,也只有这种悲剧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志士用自己的心血和眼泪托起了中华民族文化,并使她不断发展,不断辉煌。正如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的《离骚》为屈大夫这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这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将永远闪烁出璀璨的光芒。
还里再看待一个疑问,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的、带有悲剧性的民族,从正常理解来看,并不缺少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文学的材料,但中国古代文学毕竟没有催生出经典的悲剧文学作品,究其原因,大概与这些古代的优秀文人更多关注自我“立功”(无法“立功”,便产生了“蒹葭心态”)而极少把目光投向苦难的人民大众有关吧。
篇2: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原因及价值
作者:屈秉龙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第09期
摘 要:中国有着丰富的古典文化,出了许多优秀的诗人、作家、圣贤。他们怀瑾握瑜,却常常只能望洋兴叹,故而构成了一幅幅人文色彩极浓的悲剧意识画卷,他们用自己特有的处世方式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人性美和价值。
篇3: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剧原因及价值
悲剧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是一种严肃而又崇高的表达,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足见悲剧是对生命破碎的扼腕叹息,是命运蹉跎时的伤感,是面对美好高大时的自我反思,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些生命无端的悲悯与对未来美好的世界的热忱的期待。我们就是这种心情下开始走进中国古典文化大观园中,捡拾起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文化作品来反思、诠释、解析、生发古典文化的悲剧魅力,以萌发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个初步整体的了解和把握。
一、悲剧的原因
(一)不公平的诉求
古典文学中,人的觉醒是在强化了的生活矛盾之下,人们在面对无奈的或无法抗争的偶然性灾难时,无法适从,无法解脱,最终只能选择无奈的死亡,或者无言的抗争,又或者是屈辱的认同。
1.无奈的死亡:《窦娥冤》中的窦娥面对天地无应的困境,她选择了死亡,而后又抑郁难平,化作鬼魂诉之于父亲窦天章,使冤狱昭雪,然自己也魂归他乡,终成决绝。无奈促使她写成了人生悲剧。
2.无言的抗争:《红楼梦》中的焦大、司琪、晴雯等都处在生活的下层,他们都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面对贾府的.强大阵容,在这种阶级对立的环境格局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悲剧的结局。他们的这种精神让阅读者同情,似乎也看到了下层人为自己命运反抗的诉求。但就本质而言,他们仍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3.屈辱的认同:《促织》中成名一家的起落沉浮以及最后凭借儿子化织而鸡犬升天,虽未言以后之结局,但却也不免陷入一种更让人无法忍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受辱本为悲哀,认同受辱则更是一种悲哀。
4.理想的破灭:《离骚》中的屈原是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励精图治的贤臣,一个不向世俗屈服的狂人,一个才华横溢的君子,一个可悲的理想主义者,在经历了残酷的挣扎,无数无
篇4:中国古诗词中的民生情怀
中国古诗词中的民生情怀
我们的先人,用他们对民族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忧思,创造了延续千百年却依然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不朽诗篇。
作为华夏传统文化瑰宝的中国古代诗词,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成就,而且还有着很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尢其是古人们在诸多诗词中所表现出的仁政爱民、体恤黎民百姓的民生情怀,更是难能可贵。笔者不妨挂一漏万地就这类诗词作品作一粗浅赏析。
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他的诗作始终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百姓情怀。公元760年春,杜甫在众亲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盖一草堂安顿其家。翌年8月,草堂在瑟瑟秋风中摇摇欲坠。诗人为此百感交集,遂写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记之。杜甫通过描写自身的疾苦反映了“天下寒士”的疾苦,并表达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美好愿望。除此之外,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愤世嫉俗地表达了对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愤恨与不满,饱含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诗人内心深处炽热的爱民忧民情感力透纸背,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大诗人元结在唐代宗广德年间任湖南道州刺史时,社会兵荒马乱、官府横征暴敛。目睹民不聊生的惨状,诗人仗义执言,上书朝廷,为民请命,同时写下了极具代表性的两篇抨击官府、同情民众的不朽诗作《春陵行》和《贼退示官吏》。前一首诗中,笔者用“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揭露了税赋繁多的根源;用“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描述了百姓被统治者盘剥殆尽的孱弱形态;用“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表明了心中的同情和感慨。后一首诗中,诗人明确反对“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并表示自己宁愿弃官回乡归隐,也决不害民。诗人还在诗中指出,官吏之害,大于“贼”之害。
在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中,有一首著名的诗作《卖炭翁》。诗人以极其细腻、形象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卖炭老汉催人泪下的艰辛生活与内心活动。“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仅寥寥数语,就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主人公繁重的劳动过程和野兽出没、荒芜人烟的劳动地点,并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饱受烟火熏烤且满身尘土的卖炭翁肖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又把卖炭翁自身衣着单薄、自然渴望温暖天气,但又恐天暖炭贱,故宁可天寒挨冻的复杂内心活动刻画得入木三分,足以让人潸然泪下。“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四句描写老汉在冰天雪地里驾车,因饥寒交迫在泥泞的道上歇息的场景。所有这些,都寄托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对当时统治者剥削罪行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最能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艰辛的经典诗作,恐怕莫过于那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唐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光虽然已经流逝千余年,但至今我们依然能够从这首小诗中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李绅当时体恤民情的炽热情感。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写下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其中一首题为《悯农》的诗写道:“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这首诗笔触细腻地写出了百姓对风调雨顺年景、安居乐业生活的期盼与渴望。此外,他的《农家叹》《秋雨叹》《悯旱》《插秧歌》等诗篇,写出了农民生活的艰难和疾苦以及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北宋中期的文坛巨匠苏轼任徐州知州时,有一年遇上严重的春旱,为解灾情,苏轼前往一个叫石潭的地方求雨。得雨后,在去石潭谢雨的途中作《浣溪沙》五首。其中一首写道:“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麸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另一首内容为:“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两首词均以清新、朴实的文笔记录下了作者在农村的所见所闻,捕捉并描绘了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细节与片断。由此,一个不忘百姓疾苦、关心农民生计的州官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清朝官吏、人称“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在《墨竹图题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画中的竹子,不再是自然竹子的“再现”,这诗题,也不再是无感而发的诗题。透过画和诗,使人联想到郑板桥的人品,他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声中联想到百姓疾苦,说明他心中装着百姓,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有深深的同情。
总之,我们的先人,用他们对民族的忠诚,对生活的热爱,对百姓的忧思,创造了延续千百年却依然闪烁着真理光芒的不朽诗篇。认真研究借鉴古人在诗词中所展现的包括民生情怀在内的一系列开明而又进步的思想理念,对于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更好地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理念,无疑大有裨益。
篇5:中国古诗词中冬季的别称
中国古诗词中冬季的别称
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三冬”,用以代指冬季。如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这样的句子。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句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严冬:“严”有“程度深”之义,故“严冬”也就成了极其寒冷的冬天的又一代称。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中的“严冬大河枯,嫖姚去深击。”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如: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玄冬:“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天又别称“玄冬”。如: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玄冬无暖褐。”
穷冬:“穷”,尽也。冬季为一年之中最后一个季节,故有“穷冬”之别称。如:唐代黄滔《送友人游边》诗中的.“关河初落日,霜雪下穷冬。”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了,故称。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
北陆:《隋书·志第十五·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如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中的“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玄英:《尔雅·释天》云:“冬为玄英。”后人因用之代称冬天,如唐代魏征《道观内柏树赋》:“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
玄序:玄,冬之色,序,季节。用“玄序”称冬季者,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
此外,冬天的别称还有“严节”,如梁任石《赠徐征君》诗中的“何以表相思,贞松擅严节”、“岁馀”,如唐孟云卿《田园观雨兼晴后作》诗中的“秋成不廉俭,岁馀多馁饥。”等。
篇6: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关于中国古诗词中转喻的认知意象视角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通过展开以下几个角度,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正面剖析:什么是转喻;事物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转喻;事物部分和部分之间的转喻。意象是诗人们创作的重要方法手段之一,本文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研究意象与转喻之间的内在关系,分析传统修辞手法与认知语言学所研究的共性。
关键词:转喻 中国古典诗词 意象 修辞手法
一、引言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对转喻有初步的研究。直至今日,转喻依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转喻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手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西方认知语言学与中国古典文学中也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中国古代转喻手法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而后向唐诗宋词延伸直至今天的现代文学。唐诗宋词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时期,以它精美绝伦的句子引来大批国内乃至国外学者对它进行深刻的探讨。其中,古诗词中不乏转喻的写作手法。这种微妙而细致的手法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借助意象来实现的,因此又可以称之为文化转喻。
二、关于转喻研究的相关回顾
(一)关于转喻的研究
Lakoff和Johnson(1980)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细致研究,使得文学界刮起一阵对隐喻研究的狂潮,因而对转喻就相对忽视一些。即便如此,依然有少数学者对转喻进行了深刻思考:Taylor(1995)提出转喻的本质是一个概念结构中两个实体之间建立的一种意义联系。国内外关于古诗词的研究很多,但多数学者忽视了对转喻研究的重视。渐渐地就有学者将隐喻和转喻相结合,研究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Goossens(2002)在转喻和隐喻互动的背景下,提出了隐转喻概念。高原在《古典诗歌中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对此理论有深刻体现。
三、转喻
(一)转喻的定义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同时又参与了人类的心理反射过程。因此,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对象。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束定芳,2011)与转喻相比,隐喻是主流的研究方向。大家往往忽略了转喻在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地位。在人们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转喻与隐喻同样重要。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反映人类思维层面上的问题。
(二)转喻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应用
中国古典哲学崇尚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由此也反映出中国古代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的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这正恰巧与西方认知诗学所秉承的认知主义哲学相吻合。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西方认知主义哲学运用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中来。
1. 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转喻
这类转喻在女性作家中运用的最为广泛,在这里我们以李清照的词为例进行解释和说明。她在《如梦令》中写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无论是对景物还是人物,刻画的都极为细致。因此我们会经常在她的作品中见到一些表示颜色的词。绿和红分别转喻的是绿叶和红花。经过昨夜的一场大雨,叶子以饱受雨水的洗礼,变得丰满茂盛。而海棠花却不堪雨水的打击变得越发稀疏。绿字不仅代表了叶子,同时也预示着夏天的来临,而红字则在预示春天的逝去。此处用红、绿二字,表达了自己惜花伤春的情感。慨叹时光易逝,容颜易改。与此有相似用法的还有她的《怨王孙》中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一句。
2. 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转喻
杜甫的《长恨歌》中有这样一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诗中的马嵬坡指的是马嵬坡事件。因皇帝对杨贵妃过分娇宠,引起安禄山等人强烈不满,因此引发了马嵬坡兵变,最后杨贵妃被迫吊死在马嵬坡上。诗人在马嵬坡,因而联想到当时杨贵妃之死,与主题长恨呼应,表现诗人讽喻和同情交织,即洒一掬同情泪,又责失政遗恨的复杂情感。这里特用马嵬坡这个地点来转喻在马嵬坡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四、意象的文化转喻
(一) 意象的定义
意象是指客观的事物通过主题的感情变化而被赋予了一种传神的艺术效果,这类事物被称作意象。中国古代的诗歌文化绝大部分都传承了老子提出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老子认为道法自然,正如他在道德经中阐述的那样,道生于浑浊之气,元气生于阴阳,阴阳混合为万物。道家还提出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中元素所构成。而庄子在老子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灵魂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我们经常可以在古诗词中看到一些自然意象,比如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这些事物在古诗中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客观物质,而是被赋予了一种思想和灵魂。
(二) 关于意象的转喻
然而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作为转喻也被归纳到认知语言学这门学科当中,一个具体的事物被赋予了一种抽象意义,也就是说该事物为喻体,而它所代表的.意义则是本体。中国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被传承下来,意象作为其中的精华也被后人发扬。因此意象背负的则是整个文化的内涵,我们在赏析古诗词的同时不能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挖掘到它的抽象含义,也就是它的文化内涵,我们所说的意和象就是在同一文化认知域下的转喻。意指内心抽象的情感,象指事物的表象,意源自内心,并通过象来表达。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1. 动植物意象的心理实现性
转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样,意象也是作者和读者的认知过程。说道意象这一概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首诗中列举了一系列的代表秋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西风。作者不需要过多的解释,就已经交代了时间要素。又用人家的温馨与古道、瘦马的孤独和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作者不用任何多余的说明,字里行间已经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与题目秋思相照应。古典诗词最忌讳一语道破,取而代之的是用意象这一有效手段去唤起读者的相关体验,以此来体会意象的内在意义。2. 古诗词中动植物意象的固定性
很多动植物意象已经被古人赋予了固定的含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符性。就像不同符号代表不同意义那样,有些意象也是如此。比如燕和雁。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但意义上却截然不同。燕字有莺莺燕燕春春,事事丰丰韵韵。古代以莺歌燕舞来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因此燕也赋予了春天的意象。雁字在古诗中出现的尤其频繁,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古人们用大雁来传信,因此,雁代表一种思念的情怀。另外,雁因为是候鸟,到了秋天会排成人字飞往南方过冬,因此还代表秋天的到来,如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秋雁多夜飞,全群后孤来等。
五、转喻与隐喻的逻辑关联
在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当中,往往将隐喻和转喻分开进行独立研究。但由于中国古诗词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每一个意象,或者每一个修辞都不能被看成是单纯的转喻或单纯隐喻。
(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比兴手法
在中国传统诗学中,比、兴是两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近似于比喻,但文中多数却只出现喻体,而隐藏了本体,这与我们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手法相吻合;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而转喻却具有这种功能。所以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将比视为隐喻,通过朱自清的实际研究表明,兴是由发端和譬喻两部分组成,而孔子也认为比包含于兴当中。所以研究比兴的后人提出:如果采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兴则是隐喻和转喻的综合体。所以在分析古诗词的手法时,我们要把隐喻和转喻综合起来研究。
隐转喻的类型
根据Goossens(2002)的隐转喻这以理论,我们对于古诗词修辞手法的分析也分为以下四类:基于转喻的隐喻、基于隐喻的转喻、隐喻内包含转喻、转喻内包含隐喻。
1.基于转喻的隐喻
基于转喻的隐喻是指以转喻为基础的背景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的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转喻的喻体成为了隐喻的喻体。因此最初的转喻失去了意义,就变成了看似转喻的隐喻。例如:杨炯的《从军行》中铁骑绕龙城一句,铁骑是身披铠甲的战马,这里转喻马背上的战士。由于这个概念已经被人们常识化,通常一提到铁骑我们就会想到战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景象,所以铁骑也用来隐喻战争这一概念。
2. 基于隐喻的转喻
同上一概念相反,基于隐喻的转喻是将隐喻的喻体看作转喻的喻体,是看似隐喻的转喻。在这里,我们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望庐山瀑布》中日照香炉生紫烟这一句。诗人李白站在庐山脚下望去,庐山好像一个巨大的香炉由于瀑布的飞泻,溅起的水花好像香炉中升起的团团紫烟。诗人运用隐喻的手法将庐山比作一个巨大的香炉。而这个看似香炉的山峰也因形似香炉而被后人称作香炉峰。因此,此处隐喻也转变为转喻,以香炉峰代指庐山,与题目望庐山瀑布相照应。
六、结语
转喻手法是中国古代诗人创作的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古诗的意象需要不同事物在同一概念域中的相互映射,从而婉转地表达诗歌的内涵,在中国古典文化这个大背景之下,认知语言学的转喻也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虽然研究转喻的学者占少数,但这并不能改变它的重要地位。关于转喻,还有很多的理论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更加拓宽对转喻的研究领域,改变以往侧重对隐喻研究的现象。因此,转喻的研究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篇7: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的阅读及答案
从稗史到大雅: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小说是西方近代以来的主要文学文体,但是在中国却一直是下九流的“闲书” 而不登大雅之堂。《汉书·艺文志》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小说家被称为稗官,小说被称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那些饱读圣贤书的君子自然不肯光顾小说,即使是那些才子,也是在正宗的诗文之外偶涉小说,大都拿小说不当正经事,将小说称为“闲书”。明清两代,即使是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也认为它们不可以与《左传》《史记》相提并论,仍然是“稗史” 的地位,而没有人敢像亚里士多德那样说文学高于历史。只有那些落第的文人,不厌其烦地写作数量繁多的实现自己白日梦理想的才子佳人小说,而且几乎是千篇 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甲午战争惊醒了中国人的酣梦,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首先就从重视小说的地位开始。梁启超反传统之道而行之,以矫枉过正的方式将小说的地位抬到了一种罕见的高度:“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而谴责小说的出现,尤其是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也促成了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当然,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我们屡屡看到翻译者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删削原有的大段的景物描写,甚至以说话人的身份现身说法。但是,他们的努力并非没有意义,正是因为梁启超颠覆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而将之视为文坛的正宗,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在这之前已经有近两千余种的外国小说的.翻译文本,所以在五四文学革命中鲁迅发表其“格式特别”的小说时,无须一个革命性的论证过程,现代小说就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那么,鲁迅使小说这种文体从传统向现代成功转型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呢?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就此而言,鲁迅的小说其实比起宋元话本来并不显得通俗易懂。且不说他的早期小说《斯巴达之魂》《怀旧》等是用文言文写的,《狂人日记》开篇就是一个文言的序。关键就在于,胡适的衡量标准是有问题的,普实克在其著名的《〈怀旧〉———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一文中,就探讨了这篇文言小说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由此可见,文学的现代性有诸多的特征,白话仅仅是其中一个要素,把是否使用白话看成是衡量现代性的唯一标准是谬误的。普实克指出的鲁迅小说不以故事取胜而淡化情节,涉及现代小说重要的审美特征。鲁迅小说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其悲剧性是对传统大团圆的颠覆。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敢正视人生的“瞒和骗”,表现的是“怯弱,懒惰,而又巧滑”的国民性。而现代的新文学则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真诚地正视人生的血痕和泪痕,写出人生的“血和肉”。
阅读鲁迅的作品,且不说完全笼罩在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中的《彷徨》,就是鲁迅在《自序》中标榜“听将令”而露出若干亮色的《呐喊》,其悲凉的基调也让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狂人日记》中的觉醒者面对无人理解且将他视为疯子的环境绝望地呼喊着“救救孩子”,《孔乙己》中的主人公像一条狗一样地默默地死去而无人同情,《祝福》中的祥林嫂在旧历年底怀着到阴间被分尸的恐惧郁郁而死……即使是鲁迅的喜剧性小说,也是含泪的笑,而且长歌当哭的泪水要压倒短暂的笑,尤其是《阿Q正传》,当阿Q觉得自己做革命党受难却实际上是被当做盗贼杀头的时候,看客们跟着这个死囚仅仅是想听他唱一段,让人在笑后陷入深深的悲哀与反省之中。
篇8: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的阅读及答案
1.关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肯定性的评论,抬高了小说地位,是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开端。
B.谴责小说造成的广泛影响以及以林纾为代表的西方小说的大量翻译成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C.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发表《狂人日记》等“格式特别”的小说,最终标志着现代小说顺利登上了文坛正宗的舞台。
D.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进程是缓慢的,这就导致一些翻译者在翻译西方小说时还以中国话本小说的叙述模式去变异翻译文本。
2.下列关于鲁迅小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小说的现代性并不表现在通俗易懂,而在于其具有现代小说的重要的审美特征,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而与现代派小说接近。
B.鲁迅的很多小说是悲凉性颠覆了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千篇 一律的才子及第、奉旨成婚的大团圆结局。
C.《彷徨》《呐喊》中的作品全都笼罩着悲观绝望的艺术氛围,即使是喜剧性小说《阿Q正传》也让人完全沉浸在悲哀与反省之中。
D.鲁迅认为大团圆是不健康的国民性的表现,而现代的新文学应该与这种大团圆对立。他也在创作中努力实践自己的这一观点。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书·艺文志》中将小说家称为稗官,因而直到明清两代中国古代小说一直被视为不能与正史相提并论的稗史。
B.亚里士多德说文学高于历史。可见小说在西方一直是主要的文学文体,而并非不登大雅之堂的“闲书”。
C.梁启超冷静客观地评价了小说的地位,提出了“小说界革命” 的号召,提倡写作“新小说”。
D.胡适是以白话文的准绳衡量传统与现代以及艺术的优劣是不恰当的。是否使用白话并不是衡量文学现代性的唯一标准。
参考答案:
1.B 2.C 3.D
★ 中国经典古诗词
★ 中国最美古诗词
★ 悲情英雄范文
★ 中国思乡的古诗词
★ 浅谈古诗词中的水
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共8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