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小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浅析鲁迅女性主义悲剧管窥,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浅析鲁迅女性主义悲剧管窥,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浅析鲁迅女性主义悲剧管窥
浅析鲁迅女性主义悲剧管窥
【摘 要】鲁迅毕生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和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他将妇女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内容,以妇女解放为反封建的突破日,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最深刻的批判。本文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妇女的生存困境,展示他对女性悲剧的态度,探讨他创作中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
【关键词】鲁迅 女性主义悲剧 生存困境 女性解放
鲁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具体反映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对于悲剧女性的态度,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成为反封建斗争中争取女性解放咀嚼不尽的话题。
一、鲁迅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艺术再现
在鲁迅笔下的文学世界里,女性的生活环境是一个“无爱的人间”。她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被歧视、被压迫,正常的人性被扭曲变形,失去自我;在男权社会的重压下,她们除了被封建伦理道德的枷锁所禁锢,受尽迫害,还要被加上各种各样的罪名,最后悲惨地了却一生。这无爱的人间,成了女性逃不出的死亡之谷。
(一)道德习俗的奴役
《祝福》中祥林嫂是由整个鲁镇无所不在的道德习俗窒息而死的。所有鲁镇的人都是道德习俗的奴隶,并以共同遵循的道德习俗准则来衡量处于鲁镇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更为悲哀的是,祥林嫂自己也被鲁镇这样的道德习俗所主宰了。她丝毫不敢怀疑这种道德习俗的荒谬性,而是试图用自己的言行,唤起人们原谅她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违背道德习俗的过失。
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谬社会:社会在剥夺祥林嫂守寡的权力同时,却将祥林嫂不守寡的所有“罪责”都推到她身上,不允许她有任何“救赎”的机会,一步步的将她逼向死亡的境地。在这场共同的道德谋杀中,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凶手,都自认为是正义的道德法官。当一个社会与民族对亲手炮制的悲剧视为理所当然或视而不见时,这个社会已经病入膏肓了,那些受奴役的女性自然也就终老于这种窠臼之中了,或麻木不仁,或痛不欲生。
(二)权威的蒙蔽
爱姑的生存环境要比祥林嫂优越得多。爱姑的父亲庄木三是“高门大户都走得进的”,“平时沿海的.居民对他都有几分惧怕的!”在对待离婚问题上,爱姑开始是拒绝离婚的,而支撑她这种观点的力量来源于她的生存处境优势。但七大人凭着自己至高无上、不可置疑的权威性慑服了爱姑,让她陷入丧失主见的境地,放弃了一直坚持的拒不离婚的主张。
鲁迅对爱姑形象的塑造显示了女性要想获得独立,必须打破对束缚自己的陈腐权威的迷信,将决定自己命运的辨别权、判断权、选择权勇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女性必须学会用自己的声音说话,而不能指望权威替自己说公道话。
(三)爱情的束缚
《伤逝》中的子君作为知识女性,对把握自己的命运有着远比祥林嫂、爱姑更自觉的意识和追求,她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恋观,大胆地反抗社会道德习俗和亲权的干涉,发出那个时代女性反抗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的坚强与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追求爱情、反抗社会习俗的过程中,但她在获得了爱情、与涓生同居后,也陷入了具体的生存困境中,原本由自己主掌的命运不再属于自己。
子君的悲剧命运与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密切相关。作者在此处向我们表明“时代已给女性指出了冲破父权制家庭的道路,可是,却没有让她们成熟到如何在新的两性关系中找到自己的恰当位置”。因而她们在摆脱了一种形式的束缚后,又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羁绊。
二、鲁迅对女性悲剧的态度
鲁迅笔下的女性没有哪一个是幸运的,她们的悲剧结局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仅仅为表现而表现。这种“万艳同悲”的现象是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而被塑造的。鲁迅从“五四”运动开始,就深切关注妇女问题,苦苦地探寻着女性解放的道路。
(一)呼唤思想解放,实现人格独立
几千年来,封建传统文化把女性牢牢地固定在“贤妻良母”的位置上,使其循规蹈矩,“忘我生活”,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完全丧失了精神意义上的“自我”和“独立”。几千年因袭的传统思想,使女性心甘情愿地固守在封建礼教、封建习俗所划定的角色上,她们事事依附、盲从,甚至为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而不惜摧残自己的肉体和灵魂。
鲁迅从拯救迷途中的苦难女性出发,将批判的笔锋指向封建礼教,揭露封建伦理道德对妇女的残害,希望能唤醒沉疴中的女性超度重负下的灵魂。
(二)倡导经济独立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个性解放的呼声不断高涨,《伤逝》中的子君,就是受个性解放思想的感召而觉醒的都市知识女性,她那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人”的呼唤,使人禁不住“狂喜”。好像看到了中国女性“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然而,子君毕竟是中国传统女性,她虽有现代的追求,却又未能卸下沉重的传统思想包袱。婚姻自主后,子君心满意足了,她没有像其他新女性一样出去工作,掌握经济自主权,而是陶醉于自己的小家庭之中。
子君她的生活方式与传统女性的生活模式几乎无任何不同。鲁迅塑造子君这一形象的真实目的是他要告诉人们,个性解放并不等同于婚恋自由。妇女要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必须掌握经济自主权。
(三)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首先,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均无属于自己的“姓”和“名”,杨二嫂、华大妈等名字是由丈夫的姓氏、排行加上具有年龄倾向的数目字而构成的,鲁迅笔下的寡妇也是如此。名字的缺失则意味着封建时代中国的妇女,从生到死都处于从属地位,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其次是男性意识对女性的伤害。《伤势》中,子君是不顾礼教的束缚、家庭的阻止与涓生走在一起的,可是当外来的打击——失业到来时,涓生发现“那么一个无畏的子君变了色,尤其使我痛心”,于是他将自己的原因推给子君“现在忍受着这生活的压迫的苦痛,大半到是为她……”于是乎慨叹“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并以“无爱”为由将子君逼走,而在子君离开之后,又忏悔“我不应该将真实说给子君……”整个过程,涓生始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来对待子君的,这是典型的男性中心主义。
三、女性摆脱悲剧困境的出路——女性解放
鲁迅在文学创作中把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作为反封建的突破口,使反封建斗争达到了釜底抽薪的效果,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对女性生存困境艺术的再现从实质上揭示了悲剧的根源,即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女性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要获得女性解放。
妇女的真正解放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问题,鲁迅一方面认识到传统的道德观念是束缚妇女获得解放和自由的沉重枷锁,并加以彻底的批判,另一方面鲁迅也清醒地看到,在几千年的因袭重负下,女性认同了“吃人”的合理性,自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而这种弱点又恰恰妨碍了女性自身对解放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希凡.《呐喊》《仿徨》的思想与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陈鸣树.鲁迅小说论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刘再复.传统与中国人.安徽文艺出版社,.
[4]王国缓.鲁迅论稿.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篇2: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
鲁迅小说的悲剧艺术
鲁迅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一座巍峨的丰碑。他取得这样辉煌的创作成就,除了他透视社会、解剖人生的政治热情和思想深度外,还与他自觉地在小说中运用悲剧艺术有关。鲁迅的小说正是实现了悲剧艺术的原则,从而获得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经久不衰的审美效果。下面本人拟就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原因、表现特征以及深远意义诸方面谈点自己的粗略见解。
一、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产生原因
第一 社会根源
文学是社会的反映,鲁迅的小说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病态面貌,充分地表现了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辛亥革命虽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革命的资产阶级表现了它固有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甚至和封建主义相勾结,阻挠革命的发展,因而这个革命最终失败了。而以“五四”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指导,但由于领导者年轻幼稚以及没有同广大农民结合,所以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鲁迅小说反映的现实,是那个悲剧时代的真实写照。
第二 思想根源
1925年以前的鲁迅,还不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用来解剖人生和社会的最主要的武器是进化论和个性解放。鲁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引申达尔文学说里辩证主义观点,因而进化论使他坚信未来。个性解放鲁迅也不是把它作为目的,而是作为达到民族解放乃至社会解放的途径。由于鲁迅对社会黑暗消极面看得多一些,对光明积极面看得少一些,所以他的思想透露出一种强烈的悲剧精神。当然,鲁迅思想的悲剧精神绝不是悲观失望,而是包含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闪耀着理想主义的思想光辉。
第三 作者的悲剧观
鲁迅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是对传统大团圆主义文学的有力批判。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也就是真善美暂时被假丑恶所压倒,光明、正义和进步的力量暂时遭受挫折,遭受毁灭,其中必将包含着血与火的搏斗。(二)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表现出来在时间上它不是偶然的,在空间上它不是一个点。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所说:“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三)“给人看”说明这 “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已经成为审美对象反映形态的艺术,使人奋发产生审美愉悦心情。
二、鲁迅小说悲剧艺术的特色
(一)选材严,开拓深
“五四”前后文坛上的作家大多描写男女恋爱风花雪月,而鲁迅把他所见所闻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景况再现于笔下。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深刻发掘题材的内在意义,突出一个或几个与社会和人民有关的问题。如《药》、《阿Q正传》、《**》等,是以辛亥革命张勋复辟等政治事件为背景,借以表现主题。《孔乙已》、《祝福》、《伤逝》、《离婚》等,把人物的悲剧原因与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揭示出这些人物悲剧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制度。可以说《呐喊》和《彷徨》这两个小说集从不同侧面描写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生活的`风云变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本质和时代的精神。
(二)以典型化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鲁迅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所说的拼凑,并非随意生拼硬凑,而是采取许多内在的神貌相同或近似的人物,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手法,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狂人、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还有《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中的赵七爷、《祝福》中的鲁四老爷等封建顽固派人物,成了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上第一流的艺术形象。
(三)小说结构形式多样化
1、单一线索结构。以一个中心线索贯串整个故事情节。如《一件小事》分撞车前和撞车后来写,结构分明。《社戏》从看戏前写到看戏后,按时间顺序组织结构。 2、两条线索结构。《故乡》主线写我,副线写闰土。《药》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痨病,暗线是革命者夏瑜被反革命者残害。3、截取生活片断结构。这是通过几个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孔乙己》属于纵向片断型结构。《阿Q正传》从总体看是纵向结构,但其局部又是横向片断型结构。4、采用倒叙和补叙的笔法。如《祝福》,先写祥林嫂之死,然后补叙她悲剧的一生。《伤逝》从涓生搬回会馆、追悔子君之死写起,然后回忆他和子君认识、相爱、同居、分离、子君死亡的悲剧过程。
三、鲁迅小说中悲剧艺术的意义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悲剧艺术中,悲剧主人公往往都是才华超众、本领高强的人物,他们和厄运进行顽强抗争,但是最后不可避免地都遭到失败和覆灭。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大多描写的是资产阶级带来的种种悲剧,主人公大多虚伪贪婪。作家们或者从人性出发去揭示性格悲剧,或者从人道主义出发去揭示社会悲剧。与上述两种悲剧不同的是,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既不是叱咤风云的特异人物,也不是精明自私的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而是微乎其微的普通庸众,他们大都是不觉悟和愚昧麻木的。比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既是阿Q的性格特征的体现,又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曲折反映,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再如孔乙己的不肯脱下长衫,祥林嫂再嫁时的反抗,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的民族的文化传统方面的原因。鲁迅通过小说悲剧艺术来“疗救”精神病毒者的灵魂,即改造国民性,这正是鲁迅伟大和深刻的地方。
由于鲁迅着力描写的是普通庸众的悲剧,又由于鲁迅在写出社会悲剧的同时,着重写出了人物的精神悲剧,因而扩大了小说悲剧作品的审美范围,加深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思想容量,从而使他的作品获得了很高的审美价值,产生出永久的艺术魅力。
篇3: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悲剧女性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三种类型: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其中,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她们必须恪守封建礼教及其道德标准,因而所受的苦难最深重。在小说《明天》、《祝福》中,鲁迅先生成功塑造了单四嫂子、祥林嫂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她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揭露了旧中国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一 天生苦命,饱受摧残
1.单四嫂子的形象。
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艰难与困苦并未让在饿死边缘挣扎的单四嫂子对生活失去信心,皆因自己三岁的儿子——宝儿。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和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然而,厄运却向她袭来。宝儿生病,求签、许愿、吃单方,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单四嫂子失去了希望,她没有了明天,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 ,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
2.苦命的祥林嫂。
在丽春之日,祥林嫂的丈夫夭折。严厉的婆婆决定把她象商品一样卖掉。 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祥林嫂逃到鲁家做工。然而不久,她的婆婆把她劫回,强嫁给山里人贺老六,并有了儿子。可贺老六不久“断送在伤寒上”、孩子也“给狼衔去了”。儿子死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她再次来到鲁家,四婶四叔柳妈对她的态度完全变了。沦为乞丐后,她的遭遇更是凄惨,常常连饭也要不到。在万家欢乐、全家团圆的时候,凄然死去。
二 封建礼教,毒害妇女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历代统治阶级不断宣扬“以贞励天下”的伦理道德观,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于是对于不节烈的妇女,不但给其加上“害了国家”的罪名,还造出许多无端的故事来加以恫吓。长期以来这种封建节烈观宛如一把杀戳妇女的利刀戕害着许许多多善良的女性,单四嫂子和祥林嫂就是这把利刀下的羔羊。
祥林嫂和单四嫂子一样,都是死去丈夫的寡妇,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首先是在“夫为妻纲”的封建礼教下,她们只能“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和“在家从夫,夫死从子”。其次是她们都是靠自己劳动生活的寡妇。祥林嫂在鲁四爷家当女佣,出卖自己劳动力,养活自己;单四嫂子是靠纺纱糊口。第三是她们在社会上没有地位,都是被人欺负的奴隶。祥林嫂被婆婆抓回卖给贺老六,她成了换成八十千吊钱的物品,蓝皮阿五借故帮单四嫂子抱宝儿,只是为了占点便宜。第四是她们都遇上悲惨的恶运。丈夫早逝,只有寄情于儿子,而儿子又夭折,鬼神把她们推向更悲惨的境地。
但是,她们又有着自己不同的遭遇。
在《明天》中,通过凸现出神祗、庸医、无赖、蓝皮、邻居以及众帮人,构成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封建礼教的桎梏,尤其是在那塞满诱惑、欺骗、暴力的混浊险恶的环境中,单四嫂子不是死在悬梁自戕的绳索上而是淹死在这个封建礼教的桎梏下。
《祝福》中的祥林嫂,首先是族权和夫权统治下的牺牲品。从她嫁之日起,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注定了悲剧的命运。丈夫死后,她想摆脱夫家的束缚,只身逃到鲁家做工。然而祥林嫂自食其力的理想,在族权统治下只不过是一个梦。她被当作一件物品卖给山里的贺老六。第二个丈夫贺老六死后,“大伯来收屋,又赶她”,族权逼得她走投无路,现实使她无法活下去。
其次,祥林嫂是神权摧残下的殉葬品。千百年来,阎罗王、土地庙组成鬼神系统,支配着中国人的精神,左右着中国人的灵魂。为了避免因“失节”而到阴间被“锯开”,祥林嫂相信所谓“神”的力量。她将辛苦积存的十二千大钱到镇西头的土地庙捐了门槛,以求“赎了这一世”的罪名,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自我安慰。但她仍然是一个不洁之人。鲁四爷歧视她,不准她参加祭祀活动,怕败坏风俗。四婶的一声“你放着罢”,使她的精神彻底的崩溃。
鲁迅正是通过单四嫂子和祥林嫂的形象,谴责了封建宗法制度对劳动妇女的吞噬、绞杀,形象地告诉人们,要想改变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积极彻底地推毁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推翻“节”和“烈”这两座压在妇女头上的'大山,受迫害的妇女才能真正解放出来。
三 反抗无果,难逃厄运
面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 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又是怎样做出了不同形式的反抗呢?
我们再来回顾单四嫂子在丧夫失子之后仍然呆呆地“等待明天”,不难看出,面对封建礼教的迫害,她总是逆来顺受、愚昧麻木,毫无反抗意识。
对于单四嫂子的逆来顺受,祥林嫂进行了盲目的反抗,结果却是惨重的。为了逃避婆家的难堪虐待,她到地主家帮工;为了反抗婆家的捆绑再嫁,她进行了出格的挣扎;为了摆脱灵魂上的迷信枷锁,她倾其所有到土地庙去捐门槛;临死前大胆的怀疑灵魂的有无。这些反抗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色彩。她被卖改嫁时的出格反抗是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是受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好女不嫁二男”等封建伦理思想的毒害;她之所以倾其所有到土地庙里捐门槛,临死怀疑鬼神有无,是她听了柳妈的迷信话语,怕死后被据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因此,她的反抗是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抗争,她的抗争是为了做稳奴隶的抗争,她的抗争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
鲁迅笔下这两个主要女性的悲剧人生,固有其个人性格的原因,作者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但作品挖掘的最终造成她们的悲剧的根源是压迫人、毒害人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鲁迅剖析的是国民的灵魂,目的就是要改变人们的精神,挽救国民的灵魂;同时,也预示了社会制度必须要革命,国民的思想才能得到彻底的解放。这就是鲁迅深刻的思想,他的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我们今天重读鲁迅的小说,继续研究其思想内涵,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篇4:毕业论文-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毕业论文-对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女性主义解读 - 语言文学论文
摘 要
19世纪中后期俄国的父权制社会,在男性的观念、思想、行为、伦理价值的霸权话语中,婚姻是父权制安排给丧失了自我身份的女性的唯1出路,也是无法更改的`选择。安娜为了摆脱这1身份不惜以死相争,是托尔斯泰笔下寻求个体自我真实身份的女性象征。安娜对婚姻爱情的重新选择,显示了她独立的女性意识,她从最初对爱的幻想到最后决然以死相抗,安娜“死而再生”了,是安娜对父权制社会的殊死抗争,表达出1种全新的女性意识与女性反抗。
关键词:女性意识;父权制;身份;自我
ABSTRACT
In the mid-late nineteenth century of the Russia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male’s idea, thought, behavior, and ethical values in hegemony words, the marriage was the only outlet that the patriarchy arrangement for the feminine who lost their self-identities and it is also the unalterable choice. In order to break it away, Anan sacrificed her life without hesitation, who was the feminine symbol that seek the individual self- real status in Torstein’s novel. Anan’s new choice of her love, has demonstrated her independent female consciousness, from fantasy of love to finally decidedly dead, Anna “died regenerates”, which was Anna’s life-and-death resistance to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expressing a kind of brand-new feminine consciousness and resistance.
Key words: Feminism consciousness; Patriarchy; Identity; Self
篇5: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
彭维芬
鲁迅向来被描述成一个“斗士”,有着金刚怒目伟丈夫的刚烈,“硬骨头精神”的鲁迅――时代的斗士,民族的英魂,中国的脊梁,他一直被放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张爱玲则是民国时期临水照花人,这小女子在乱世中自慰、自卑,游离于时代之外。似乎很少人把鲁迅和张爱玲这两个如此悬殊的人联系在一起。
胡兰成第一个把鲁迅与张爱玲放在一起比较,他说“鲁迅之后有她(张爱玲)”;夏自清、傅雷、于清等,也都把鲁迅与张爱玲作概括的比较评点。夏自清另具慧眼,认为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再如梁云的《论鲁迅与张爱玲的文化关系》,汕头大学的王福仁在非正式场合称张爱玲为“女鲁迅”,“五四以来,作家以数量有限的作品而能赢得读者持续支持者,除鲁迅外唯张爱玲而已”……
本文以鲁迅与张爱玲小说中的母性形象为切入点,分别探索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角下的母性,从“女儿性”――“妻性”――“母性”如何一步步被异化、物化以至于被精神凌迟。
“集体无意识”的母性
世上有一种爱,最无私,最伟大,最高尚,最纯洁、真诚,不会掺入半点瑕疵,这就是母爱。古往今来,人们给它赋予许多最美的词汇。
鲁迅说过一句话: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有女儿性,无妻性。妻性是逼成的,只是母性和女儿性的混合。女儿性是女人与生俱来的特性,每个女人都是从天真活泼刁蛮任性的孩提时代过来的;母性是深藏在女人骨子里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岁月的磨砺慢慢地显现出来,表现为一种博大的奉献精神……
这种母爱,已经形成一种“集体无意识”,母爱意味着无私、奉献、温暖、爱、牺牲。母性除了自身具有的舐犊之情外,男人的要求,孩子的期望,社会的赞美、评判,男性通过整个话语系统的建构,共同织成了一张“集体无意识”的网,在这个网的中心端坐着的是“男人”,他们强大无比,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着女性,女人要破茧蝶变,就成为引起公愤的异数,被诛杀于无形。
张爱玲虽未全盘否定母爱的天性,但却以苛刻语气嘲讽道:“自我牺牲的母爱是美德,可是这种美德是我们的兽祖先遗传下来的,我们的家畜也同样具有的,我们似乎不能引以为傲。”对神圣伟大的“母爱”,鲁迅与张爱玲都有着颠覆性的消解。张爱玲最终是为了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人跳不出“饮食男女”这世俗的圈子和“素朴的底子”,其基本的策略就是把一切神圣绝对的观念都淹没在世俗的功利的算计之中:鲁迅则以男性的视角,清醒地体悟到浑茫的母爱,这份麻木、盲目的舐犊之情是母性的天性,但在穷困的乱世中也只能有着无限的悲凉。
两性视角下的母性
胡兰成又说:“鲁迅是尖锐地面对着政治,所以讽刺、谴责。 (论文范文 ) 张爱玲不这样,到了她手上,文学从政治走回人间,因而也成为更亲切的',时代在解体,她寻求的是自由、真实而安稳的人生。”这种评价是把鲁迅看做从男性视角外向男权社会,带有更多的社会启蒙使命,而张爱玲从女性视角内向家庭,更多些世俗味道。
鲁迅笔下的母爱是处于“浑茫的状态”。鲁迅早在“五四”时期即已指出“爱”是“离绝了交换关系”的“人”的“天性”“女人的天性中有母性”。在晚年时,更一再强调“母爱的伟大真可怕,差不多盲目的”。鲁迅对这种母性的天性的感悟,多表现在边缘化现代性语境下落后的农妇,表现出封建礼教下“因袭重担”的母亲的麻木与不争,鲁迅更多是“哀其不争,怒其不幸”;
鲁迅写了众多的寡母。祥林嫂、单四嫂子都是寡母,是善良、勤劳、坚强的女人,儿子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可是儿子死了,她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坍塌了!“祥林嫂式”的喃喃自语,单四嫂子从呜咽变成号啕,正是母性的绝望的呐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男权社会“无子”的女人向来是缄默无语的,而“丧子”等于母亲被精神凌迟,更何况是寡母!寡母先是不能再嫁,后是没人敢要,更逞论被社会接纳了,“生活既不合自然,心状也就大变”节烈观加上迷信思想宛如一把杀戮妇女的利刃戕害着女性,她们被整个社会精神凌迟,只剩下浑茫的母性了。
《药》两位寓意“华夏民族”的母亲,有着同样的麻木、愚昧、浑茫的母爱,一个身为革命者的母亲夏母,为儿子是个革命者而死感到羞愧,不惜花费一生的积蓄为儿子买回人血馒头,终究没能留住儿子的命……
“白发人送黑发人,人生一大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寡母和丧子,极大的落差,鲁迅把这种人生最残酷的悲剧放大了,寡母痛失独子,天性的母爱进发出更大的能量,空前凸显她的锥心之痛。鲁迅十分同情母亲们,她们“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可鲁迅同样看到儒家文化提倡“亲亲”观念,制定一整套“孝悌”原则,于是这些慈祥的“寡母”,给了子女生命的同时,也获得了操纵子女命运的权力。
鲁迅深爱母亲。然而他深爱的母亲却要他娶一个他并不爱的没文化的小脚妻子,鲁迅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这么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鲁迅在42岁以前,过的是独身生活。鲁迅曾经说过:“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亲情的反戈一击,这是怎样的惨痛啊!
张爱玲坚信,人性“去掉了一切的浮文,剩下的仿佛只有饮食男女这两项。人类的文明努力要想跳出单纯的兽性生活的圈子,几千年来的努力竟是枉费精神么?事实是如此”。张爱玲的消解价值神话是无所不至的,因为她无所执著。比如,她针对母亲形象的神圣化这一文化现象说:“母爱这大题目,像一切大题目一样,上面做了太多的滥调文章。普通一般提倡母爱的都是做儿子而不做母亲的男人,而女人,如果也标榜母爱的话,那是她自己明白她本身是不足重的,男人只尊敬她这一点,所以不得不加以夸张,浑身是母亲了。”
她笔下的母亲,都是些没落的贵妇,母性也超越不了“利”的或“性”的世俗目的,人性被漫长世俗的生活这把钝锯拉过来拉过去,被精神凌迟了。
张爱玲让所有鲜活的生命都无声无息地慢慢枯竭,历经磨难地焦虑、惶恐、不堪地活着,人性在种种重压下,灵魂发出真实的尖叫,母性的天性荡然无存:《花凋》中川嫦的母亲为私房钱而硬下心来,让女儿“一寸一寸的死去”;《倾城之恋》的三嫂四嫂,为了浪荡子范柳源的家产,让自己的十三四岁的女儿去相亲,女儿成了摇钱树;《半生缘》中的母亲竟然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默许大女婿强奸二女儿……
张爱玲的母亲由于嫁给一个抽鸦片、嫖妓、不务正业的丈夫,而抛下年幼的她和弟弟两次远渡重洋……让张
更多内容请访问:中国大学网 《被精神凌迟的“母性”――鲁迅与张爱玲两性视觉下的悲剧美》★ 苏轼哲学思想管窥
★ 复式教研管窥
★ 回族教育问题管窥
★ 简短悲剧爱情故事
★ 一管窥豹论文
浅析鲁迅女性主义悲剧管窥(锦集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