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

时间:2022-12-23 03:49:50 作者:蛙蛙不想说话话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蛙蛙不想说话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

《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

《金锁记》创作于1943年10月。当时,23岁的张爱玲以精细深刻的笔触描写了上海一姜家公馆里的日常生活。从情爱、婚姻角度揭示出妯娌之间的争风吃醋以及叔嫂之间关系的暧昧不明。通过对这些生活琐事的叙述,人性的欲望神话被揭穿,而由此导致的悲剧更如剃刀一样锋利地划透看似无事的日常生活,直戳人生的痛处。

作品开头,作家即通过凄凉的月亮意象描摹来为整个故事垫下一种特殊的阴冷基调:“年轻的人想像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笺上落下了一滴泪珠,陈旧而模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前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故事就在这充满感伤、清冷的叙述中拉开帷幕。

主人公曹七巧出身低微,哥哥为了能够攀上高宅大院的姜家,也为了能省掉一笔嫁奁,不惜以牺牲自己的亲妹妹的幸福为代价,将其嫁给了姜公馆瘫痪的二少爷。在这里,曹七巧显然已经没有了做人的意义。在哥哥眼里,她首先是一个被物化的符号,是一个可以为物质所衡量的存在。曹大年去看妹妹时,“凭良心说,我就用你两个钱,也是该的。当初我若贪图财礼,问姜家多要几百两银子,把你卖给他们做姨太太,也就卖了。”但无论出身如何,曹七巧毕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着向往,尤其是渴望着美好的爱情的女性,残酷的现实粉碎了她的这一正当要求。丈夫是一个害了骨痨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她不能给七巧关心、安慰和爱,甚至连正常的性要求都不能。她喜欢着三弟姜季泽,姜季泽虽然也偶尔调情与她,但却有着自己的“原则”。 “他早抱定了宗旨不惹自己家里人,一时的兴致过去了,躲也躲不掉,踢也踢不开,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情欲得不到满足,心态便会发生畸变。她曾是男性物欲的牺牲品,现在她又成了物质的追逐者,熬了大半辈子终于“夫死公亡”,分得了一大笔遗产,这遗产是她以爱欲的被禁锢换来的,为此,她付出了人生的整个青春。丈夫去世之后,分家产时,“今天是她嫁到姜家来之后一切幻想的集中点。这些年了,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这以后就不同了。”原本在起初,别人拿黄金锁住了她,现在她则用黄金锁住了自己,她企图用黄金弥补缺席的情欲,而不曾想情欲却在黄金的封锁之下变形。

这种人性欲望的扭曲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她为了阻止儿子长白去妓馆,就为其娶了芝寿。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单纯地是在为儿子的幸福着想,她连着两个夜晚要儿子为她烧烟,套儿子的话以满足自己的内心要求。这种心理变态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正常的`婆婆与儿媳之间的矛盾限度。儿子在母亲的摆弄下不像个男人,芝寿无法隐忍这种畸形的关系,在她眼里,“丈夫不像个丈夫,婆婆也不像个婆婆。不是她们疯了就是她疯了。”最终,芝寿以死告别了这疯狂的世界。

在这变态情欲的驱使下,她还亲手扼杀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在《金锁记》里面,母亲与女儿之间没有了正常的温情脉脉的牵连,没有彼此照应与关怀,有的只是冰冷、猜忌,有的只是隔绝与疏远。七巧病态的人格像瘟疫一样弥漫了整个家庭。对长安的折磨在肉体上,让她裹脚,劝她吸烟。在爱情上,七巧显得更为残忍。长安已到了婚嫁的年龄,她不仅不为女儿张罗亲事,反而一拖再拖。长安经过堂妹长馨的介绍,认识了留学回国的世舫。两个人虽然不算情投意合,但还算默契。长安为此心情好了许多,经常面带笑容。七巧一见到她这样,就挖苦讽刺。长安与世舫约会出去过几次,七巧就经常盘问她的行踪。实在忍受不了母亲的这种折磨,长安对爱情产生了绝望之感,“她不知道她母亲会放出什么手段来?迟早要出乱子,迟早要决裂。这是她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

最令人震惊的是,母亲居然在世舫面前看似轻描淡写地述说女儿吸烟的历史,带着一个“疯子般的审慎与机智”。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在七巧做来却是自然而然。作家以世舫的视角描写了七巧,“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是的,这是一个被情欲折磨一生的“疯子”,她早就脱离了正常的人性发展轨道。作家用隐喻的方式暗示了长安的命运:“长安悄悄地走下楼来,玄色花绣鞋与白丝袜停留在日色昏黄的楼梯上。停了一会,又上去了。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生命的最后一缕阳光就这样为母亲阴暗的人格所覆盖。她最初的也是最后的爱情就这样被母亲的冷漠、刻薄以及别有用心断送掉了。

作家在篇尾用一个细节刻画七巧:“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这似乎是一个人人生悲剧行将结束之时的反思,但却更深刻地道出了七巧那支离破碎的不复完整的人格。

张爱玲刻画了男权社会之下的人性悲剧。曹七巧是不幸的,然而作品中的那些男性未必就是高高在上的象征。曹七巧丈夫的瘫痪原本就是一个隐喻、象征,他象征着夫权的缺席。虽然姜季泽曾经是曹七巧的情感寄托,他是她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撑,然而他的放荡、虚伪未尝不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男人人格的坍塌。

这种人性的悲剧可以说是来自社会,这是一个极端动荡的年代,处于弱势群体的个人随时都有被吞噬的可能与危险,尤其是女性。七巧就是男权社会中物欲的牺牲品;也可以说是来自自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自由和幸福的命运受制于和取决于肉体和精神、自然和文明共同卷入的本能斗争。显然,在这种斗争中七巧属于败者。弗洛伊德说过,原欲就像一道主流受到阻碍的溪流,它只好溢向一向干涸的旁道,直接导致性错别心理和性变态行为。傅雷在《论张爱玲的小说》中指出,“人的活动脱不了情欲的因素,斗争是活动的尖端,更其是情绪的舞台。去掉了情欲,斗争便失去了活力。有了情欲而无深刻的勾勒,便失掉它的活力,同时把作品变成了空的僵壳。”这种悲剧还可以说来自他人。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当亲情被物质阻断,爱情被伦理阉割,友情又求而不得时,七巧的内心失去了最基本的依靠。在一个充满尔虞我诈的封建家庭中,她是一个注定的弱者,注定的悲剧。上层阶级不接纳她,下人否认她。“开麻油店!打哪儿想起的?像你们大奶奶,也是公侯人家的小姐,我们那一位虽比不上大奶奶也还不是低三下四的人……”七巧就处于这样尴尬的困境,无从解脱。同时这种悲剧也来自于自我本身,作家在自己的散文《谈女人》中提及“女人当初之所以被征服,成为父系宗法社会的奴隶,是因为体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体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在物竞天择的过程中不曾为禽兽所屈服呢,可见得单怪别人是不行的。”她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自己的所需所求,然而却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改变它,她由被害到害人,在畸形情欲的扩张中步步沦落,终至老死。最终留下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供后来的读者玩味不已。

然而这悲剧的深刻性是由日常生活反衬出来的。我们知道,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尤其是一九四三年左右,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政治形势处于低压状态,社会心理与前一时期相比急剧下转。当时很多的小说都以正面描写战争为主,而张爱玲却避开了战争这一宏大主题,这跟她对战争的态度有关:“至于我们大多数的学生,我们对于战争所抱的态度,可以打个譬喻,是像一个人坐在硬板凳上打瞌睡,虽然不舒服,而且没结没完的抱怨着,到底是睡着了。”所以,与当时在新文学启蒙传统下的知识分子式的叙事立场不同,张爱玲喜欢从日常世界里从风俗人生中挖掘人性的内容来表达世俗的欲望,这另辟蹊径的做法反而使她的作品有了特别的深度。在《金锁记》里,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丫鬟对主人的评论,妯娌之间的争斗,叔嫂之间的暧昧,还有儿女的婚恋情事,日子琐碎而平淡。“从前的事又回来了,临着碎石子街的馨香的麻油店,黑腻的柜台,芝麻酱桶里竖着木匙子,油缸上吊着大大小小的铁匙子,……朝禄从钩子上摘下尺来宽的一片生猪油,重重的向肉案一抛,一阵温风直扑到她脸上,腻带的死去的肉体的气味……她皱紧了眉毛。床上睡着她的丈夫,那没有生命的肉体。”从日常生活的对照中反应人物的悲剧,以及深切的心理感受。

作家在散文《自己的文章》里说道:“文学史上素朴地歌咏人生的安稳的作品很少,倒是强调人生的飞扬的作品很多,但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许多强有力的作品只予人以兴奋,不能予人以启示,就是失败在不知道把握这底子。”正是作家这种独特的对生活的理解,独特的创作视角使《金锁记》获得了独特的审美韵味。作品既区别于当时的所谓主流作品又不流于简单的世俗描写,从而确立了自己的审美价值与地位。

篇2:《金锁记》的悲剧品味

《金锁记》的悲剧品味

《金锁记》极为精妙地展现了曹七巧在物欲与情欲的驱使下,人性被践踏、受残害,最终灭绝的过程。在这篇曾被傅雷先生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和被夏志清先生认为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中, 张爱玲依然是冷眼旁观的,文字很淡甚至很冷,淡得彻底,冷的寒心,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与社会生活的没落与乱世的苍凉联系在一起。其苍凉、含蓄的语言意境尽显文字之美。

结构:“完不了”的悲凉

“完不了”和“反高潮”是张爱玲小说结构的两大特征,《金锁记》便是“完不了”的结构典范。曹七巧嫁到姜家来,麻油店老板的女儿在贵族之家给残废公子做了正头奶奶,她遭到一家上下的欺凌。这个开头有点 “奇”,但不过分,还是平淡朴素的。由此展开了七巧一生争斗的艰难历程,在压缩的故事时间里,层层推进,展示七巧传奇性的人生悲剧和心路历程。张爱玲对《金锁记》的结尾处理独具匠心。曹七巧在往事苍凉的回味中去世,小说叙事主体内容已经结束,而小说却以令人回味的一段文字作结:“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

在此之前简单交待了长安的现状,也就是在七巧的故事结束之前,张爱玲已经悄悄地在叙事逻辑的因果链上搭上了七巧女儿长安的内容,七巧已经将自己生命中的不幸转移到女儿的身上,同时也培养起了长安阴鸷、乖戾的性格,长安继承了七巧的性格与不幸,使这个三十年前的故事“完不了”,也使小说产生了更为深沉厚重的内涵和悲剧意味。

形象:悲欢离合的无奈

七巧得以一个小业主女儿的身份做成门第颇高的姜家二奶奶,只因为她丈夫是做官人家的女儿都不会要的骨痨身子。因此她的正常情欲难以得到满足且受到极度压抑,但压抑并不能使情欲熄灭,相反,越是压抑越是想通过反常的方式寻求出路。情欲的难以满足导致她对金钱的疯狂追求,以致后来丧失了人性。七巧是因为丈夫的弟弟季泽的原因才嫁到姜家的,然而时间的流逝和无情的现实迫使她一点一点地失望下去,她慢慢地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七巧。她不顾一切地捞取能够得到的物质,企图以此弥补感情上的亏损,但对于季泽,她从来都没有真正忘记过,后来季泽来看望被分出去的七巧,说出了那一些确实有点儿感情的话语时,她惊得陷入了片刻的眩晕之中,“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可是毕竟此时的七巧已经不是当初为了爱嫁到姜家的七巧了,她知道什么才能使自己生存下去,她更加知道季泽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她暴怒、发疯,果断地拒绝了季泽。如果说对季泽的渴望是七巧人性的表现,那么泯灭了那点爱,她便彻底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变成了地道的疯子。不幸的是她还是母亲、婆婆,她的疯狂不仅使自己走向毁灭,而且将身边的人(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也拉来做陪葬。曹七巧在性变态心理、仇视与嫉妒心理、寡居者的护犊心理的驱使下,成为“食人者”,“食”的是自己的亲生子女长白和长安的幸福与生命。金钱扭曲了人性,泯灭了母性。

与传统文学中颂扬伟大的母爱不同,张爱玲的笔下,母亲也罢,其他人也罢,作为一个人,就逃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的自私、虚伪、冷酷――这是张爱玲对人性的基本理解,她把亲子关系还原为普通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对母性作出了极个性化的审视。七巧的悲剧是无可奈何的,她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她的本性中,她摆脱不了。她就是这样“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的。

情感:悲悯中的怆然

鲁迅说: “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定义适合于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特征,她的小说世界中的悲剧性只能从这一较为宽泛的悲剧定义来分析。七巧的悲剧意味是逐步展开的,小说开篇时她是一个喜剧性人物,满口村话,自私残酷,作家在将七巧人性中无价值的部分撕破给人看的同时,读者发现她正常的生活权利被毁灭,便逐步体会到了她的悲剧性。她丧失了人的基本的性爱权利,不由自主地带上了黄金的枷锁,整个生命就在这黄金的枷锁中挣扎。最后,七巧躺在床上回顾自己的一生:年青时“喜欢她的有肉店的朝禄,她哥哥的结拜兄弟丁玉根,张少泉,还有……然而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

她本来可以有另外的选择,却被推进了黑沉沉的深渊,一去永不回头。读到这里,一种沉重的难言的悲哀使我们淡忘了七巧的残酷,只感到她的一生都是在作绝望的挣扎,既同周围的险恶环境搏杀,又同自己内心的情欲搏斗。她的死引起了我们内心的怜悯,设身处地地站在七巧的位置上,体验她的生命历程,让我们感到悲哀和怜悯的不是她的道德品行,也不是她的社会价值,她被毁灭的是她本来可以有另一种选择的生命历程,以及她试图活得更好的愿望,她为此奋力挣扎。在她的挣扎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她掌握自己命运的被动性。由此,张爱玲将她笔下的'人物从喜剧的场景中引入到悲剧的境界中来了。回头来品味七巧的一生,才感到悲剧意味的浓郁,悲剧感受经久不息。

意象:苍凉的冷月

意象是一种独特的审美复合体,是有意义的物象,它是人物之外的物象与作家或者人物心灵的交融。张爱玲的小说中,意象的运用有她自己独到的地方,其中关于 “月亮”的描写更是深深地震撼人心。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她的全集,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纵观文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这篇小说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共有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

小说一开头就提到月亮:“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三十年是一个流逝的时间意念,月亮是一个永恒的时间意象,变与不变,历史时间与自然时间的并提,形成了一种反讽的基调。接着摆出两种人对于三十年前月亮的看法:“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年轻人未曾经历,只能想象,结果是“陈旧而迷糊”;老年人经历过,可以回忆,结果是“大,圆,白”,美丽而凄然。看起来说书人没有解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怎样的月亮,实际上却是以不解解之,因为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是看月不是月。过去的人和现在的人不能互解,此月即彼月,此人却非彼人,从实质上说此人又仍是彼人,这其间有悖论,也有悲哀,悲哀里夹杂着揶揄。

小说正文写到长白新婚不久,七巧连接着让长白烧了两晚上的烟,儿媳芝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这段包括两个比喻:一个是明喻,一个是注释式暗喻,一明一暗两个比喻连用,使得喻旨、喻体之间的关系既肯定又强调。月亮像白太阳,这是个奇异的比喻,初看荒诞,再看就令人汗毛凛凛地感到恐怖。任何事物脱离了相宜的环境,出现在不相配称的环境中都是可怖的。以太阳比喻月亮后,时间的意识模糊了,时间的确定性消失,时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以至我们可以说时间此刻不复存在。月亮是芝寿眼中白太阳似的月亮,这其中暗示着芝寿的悲剧黑夜如此,白昼如此,天天如此,她的悲剧是延续而永恒的。

小说的结尾,三十年前的故事似乎结束了,“三十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月亮的意象在结尾重又出现,有始有终,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意象,强调了悲剧的深刻性和一贯性、彻底性。只是轻描淡写,便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小说情节的关键时刻、人物命运的重要关头,月亮的意象都会出现,与人物同喜同悲,形成一种悲凉的氛围:深刻的悲剧、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

另外,写到七巧爱情幻灭时:“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一更……一年,一百年。”这里的时间从一点扩展到一百年,强调了悲剧的延续与永恒。小说一切深刻的内涵都包蕴在贯穿意象月亮之中,整个人生是一出冗长而庞大的悲剧,千秋万代将不断上演。张爱玲的世界诞生在半个多世纪前,可是百年千年后,推开我们最新文明的窗子,张爱玲的月亮仍将照耀着大地……

写到这里,浓郁的荒凉在空气中蔓延开来,令人不禁掩卷嗟叹!

在张爱玲的笔下,没有改造国民性的抱负,有的只是“同情的了解,了解的同情”,有的只是复杂的爱恨情结,剪不断、理还乱的难以明言的依恋。她揭示并接受了人性丑恶的客观事实,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注视她笔下的众多女性,这突出表现为对卑微的生活中挣扎的小人物的深刻同情。因为,认识人生就是认识人生的悲剧性,仅此而已。

张爱玲的小说,素以苍凉、凄美、犀利的笔触和对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而著称。张爱玲小说中最有劲道的东西就是世俗――人间烟火气,这使得她的小说在晦暗中明朗起来。世俗性其实也是人性,不是知识分子的人性,是大众的人性。

自八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热”一浪接一浪,“张爱玲”变成某种趣味的象征而被争相仿效,张爱玲这样一个善用文字去触摸旧上海风情的作家,恰恰在某一角度上迎合了人们内心的情结。然而从普遍的阅读接受来看,又有多少人能深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深蕴的悲凉,以及那种人生“惘惘的威胁”?浮躁的阅读心态和肤浅的东施效颦忽略并消解了张爱玲的睿智与深刻,然而,知否、知否,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

篇3:小说《羊脂球》读后感:人性的悲剧

阅读完《羊脂球》之后一些人会感慨羊脂球的悲剧,这也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现实的一种折射,你会怎么看待人性呢?

人性的悲剧

寒假的时候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对于里面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深感哀怜,但同时又理智地深思了一下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发现其实羊脂球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

“她们必须在这个不顾廉耻的女人面前充分表现出作为正经人的太太的威严......而她则叫人看不起”对于这些上层人物来说,和身份低微的妓女说话甚至是看她一眼都有损于法兰西的尊严。用这些高贵的太太们的话来说,羊脂球只是一个社会败类,一个婊子,而当她不断地以卑微的姿态讨好式地展现自己的善意的时候,也不能获得那些人公平的对待,就算这些贵族官僚们在羊脂球的食物面前低下了头,把她赞美为“上帝的女儿”,在普鲁士军官扣押马车并提出无理的要求时,他们也费劲无数心思推羊脂球入火坑。这种低微的身份是羊脂球被迫发生悲剧的第一步。

而伴随着这个资本主义以男权为主的社会,男人们对女性的欺压或者直接说是这些男性对羊脂球的侮辱,以及羊脂球逆来顺受的性格又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车上高尼岱故意就着女主人公的唇印喝酒和他趁天黑想要冒犯羊脂球的行为,以及鸟先生轻佻的语言甚至和他抬头望着天花板时的意淫就足矣证明了男人们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所谓的强者对弱者的侵犯和侮辱就明显地体现在这部小说中。另一方面,羊脂球对于德国军官无理的要求没有进行激烈的反抗,在这些贵族和修女的语言威胁之下,虽迫于自己爱国的情怀但她还是处于自己被动的状态,因此默默忍受甘做了牺牲品,卑微地贡献了自己。

故事发生的背景也直接导致了羊脂球悲剧的必然性。当时正值普法战争,由于法国士兵的腐败无能使得胜利的德国人侵占了自己的国家,而国内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像羊脂球这样的下层百姓,必定会饱受敌人的欺辱成为一只无辜的待宰羔羊。

人性的丑陋在悲剧中张着獠牙,被当作面具掩盖后面腐朽的灵魂。

篇4:浅谈突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

浅谈突发事件隐含的教育价值

───读《纲要》有感

关仪《纲要》中,游戏的主要精神的第3点;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提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我们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突发事件会怎样处理呢?我想每个老师包括我自己都要会谴责做错事的孩子,教育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做?我们可否利用这个时机,让幼儿学到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呢!

在一次户外游戏时,一个幼儿推倒了另外一个幼儿并且流了好多的鼻血,象这种情况,老师先要帮流鼻血的孩子止血,然后请所有的幼儿到达安全的地方,静下心来,让幼儿好好说一说,在遇到这种情况后,老师是怎样帮助流鼻血的孩子止血的?我们应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幼儿在无形当中,就学到了怎样处理流鼻血,以后会怎样做才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在事后,教师要单独找做错事的孩子,让他自己反思,以后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了!这样对这个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尊重。

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我们教育孩子的良好时机。所以说,关注幼儿的生活,在生活和游戏中教育幼儿,这便更能贴近幼儿的经验,可以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许多隐含的教育价值/

浅谈突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

篇5:语境中会话隐含含义透视

语境中会话隐含含义透视

话语分析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对话语的隐含含义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该文把着眼点放在语境中对话语隐含含义的`分析,强调了语境对会话隐含含义分析的制约作用,并重点分析了话语隐含含义产生的几种主要方式.

作 者:刘立敏 刘杰 LIU Li-min LIU Jie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刊 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年,卷(期):2007 23(9)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会话隐含含义   语境   文化   身体语言   无语现象  

篇6:托福阅读中的隐含逻辑

托福阅读中的隐含逻辑

1、否定关系中

显性否定关系词:

no, not, none, neither, never, deny

隐含的否定义关系词:

fail to, absence from,lack\\ lack of, refuse to, little, few

带以下否定前缀的词:

a- ab-anti- counter-de-dis-, il-, im-, in-, ir-, mal-, mis-, non-, un-

带以下否定后缀的词:

less, -free, -proof

2、因果关系中

显性因果关系词:

because, since, for, as, due to, owing to, In that, so(that), therefore, thus, hence, as a result, consequently...

隐含的因果关系词:(有导致或者促进意味的词)

cause, lead to, make, render, stimulate, spur, spark, push, motivate,prompt, be responsible to...

3、比较关系中

显性比较关系词:

compare, compare to

隐含的比较关系词:

自身含有最高级含义的词:maximum, favorite, outstanding, top...

比较级:more…than, -er than, less…than

表示变化的词:change, alter, vary, modify, revise, increase, decrease, enhance, diminish, develop, progress, advance, improve, retreat, degenerate, continue, remain

表示差异的词:different, distinguish, separate ,,surpass, exceed, excel, over

4、条件关系中

显性条件关系词:

unless, supposing, suppose, providing / provided (that), in case, as long as7 on condition that...

隐含的条件关系词:

时间状语中隐含的条件关系:表示的是“在…情况下会发生”的情况.

5、并列关系中

显性并列关系词:

likewise, in the same way, similarly/similar to, vice versa, also/as well as, not only ...but also ..v both ... and …,neither... nor ,like, equally, or/and...

隐含的并列关系符号:

表示并列的符号:“;”(即分号,往往被忽略的一点)

6、转折关系中

显性转折关系词:

but/yet, however, in contrast (to), conversely, though/although, nevertheless, in spite of/despite, on the contrary, even if/even though, instead ,different from/differ from, while...

隐含的转折关系词:

但是有相反的概念出现,如“advantage”和“disadvantage”,“like”和“hate”等。

读懂托福阅读文章两大要素是什么

一是要读句子

加强单词准度和“功能”的理解;

理解简单句的结构和非简单句的句子关系;

培养对句子的模糊理解能力。

二是要理关系

理解句内关系和句间关系;

理解段间关系和文章结构。

搞定托福阅读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实现阅读速度和理解速度的平衡。

托福阅读考试的基本测试目的

基本测试目的:考查学生对学术材料的阅读能力

RAP: Reading for the Academic Purpose

测试要求

1、Vocabulary & Grammar

词汇和语法,这是基本要求,自不必说。

2、Major Ideas & Important Information

这个要求主要测试的就是读懂还是没读懂。这就衍生出来一个常见问题,说:“托福阅读我读懂了,为什么做题还是会错?”这其实就是还是没读懂,大概看上去好像是读懂了,但对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有偏差,或者对重要信息的理解有歧义,这其实还是没有读懂,所以不存在读懂还错的问题。

3、Relationships & Organization

关系和结构,这在托福阅读中是一个巨大的问题,往往同学们做错托福阅读的原因是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忽略了信息间的关联。

对于托福阅读考试的四个认知错误

错误一:题目顺序和文章顺序一致

很多同学会问托福阅读答题时是先看题还是先看文章,题目顺序和文章顺序是不是一致的?所谓的托福阅读题目顺序和文章顺序一致,这个经验曾经确实存在过,在以前是适用的;而现在,托福考试阅读部分题目是全文分布式,有很多题目是要通读全文才能作答的,所以题目和文章顺序是一大认知错误,同学们还是要读完整篇文章再去看题目。

错误二:不读懂文章也可以做对题

现在有一些辅导班和网上流传所谓托福阅读的答题技巧,声称不读懂文章也可以做对题。老师告诉我们,托福阅读没有投机的答题技巧,不读懂文章也能做对题目的事情是不存在的。

错误三:我们的阅读速度很慢

有许多同学会说,这个托福阅读我都能读懂,但是就是有一个问题速度太慢了。同学们是不是经常出现一句话要读两遍,一个字一个字用手指着读……这些情况?

老师告诉您,其实这并不是阅读速度太慢了,而恰恰是阅读速度太快了,而理解速度没有跟上,阅读和理解的速度不匹配。这就如同吃饭,往嘴里放饭放的太快了,而没有时间嚼。所以同学们需要提高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而不是训练阅读速度。

错误四:我们需要理解解题技巧

这个错误与前面所述是一样的,托福考试是一个能力的测试,并没有过多的技巧或机经,同学们需要专注的是能力的提升。

篇7:读莫泊桑《羊脂球》有感:人性的悲剧

寒假的时候读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对于里面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深感哀怜,但同时又理智地深思了一下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发现其实羊脂球悲剧的发生是必然的。

“她们必须在这个不顾廉耻的女人面前充分表现出作为正经人的太太的威严......而她则叫人看不起”对于这些上层人物来说,和身份低微的妓女说话甚至是看她一眼都有损于法兰西的尊严。用这些高贵的太太们的话来说,羊脂球只是一个社会败类,一个婊子,而当她不断地以卑微的姿态讨好式地展现自己的善意的时候,也不能获得那些人公平的对待,就算这些贵族官僚们在羊脂球的食物面前低下了头,把她赞美为“上帝的女儿”,在普鲁士军官扣押马车并提出无理的要求时,他们也费劲无数心思推羊脂球入火坑。这种低微的身份是羊脂球被迫发生悲剧的第一步。

而伴随着这个资本主义以男权为主的社会,男人们对女性的欺压或者直接说是这些男性对羊脂球的侮辱,以及羊脂球逆来顺受的性格又是悲剧发生的原因之一。车上高尼岱故意就着女主人公的唇印喝酒和他趁天黑想要冒犯羊脂球的行为,以及鸟先生轻佻的语言甚至和他抬头望着天花板时的意淫就足矣证明了男人们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所谓的强者对弱者的侵犯和侮辱就明显地体现在这部小说中。另一方面,羊脂球对于德国军官无理的要求没有进行激烈的反抗,在这些贵族和修女的语言威胁之下,虽迫于自己爱国的情怀但她还是处于自己被动的状态,因此默默忍受甘做了牺牲品,卑微地贡献了自己。

故事发生的背景也直接导致了羊脂球悲剧的必然性。当时正值普法战争,由于法国士兵的腐败无能使得胜利的德国人侵占了自己的国家,而国内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像羊脂球这样的下层百姓,必定会饱受敌人的欺辱成为一只无辜的待宰羔羊。

人性的丑陋在悲剧中张着獠牙,被当作面具掩盖后面腐朽的灵魂。

作者:邹欣瑶

公众号:青春碎笔

篇8:人性中的暗处

人性中的暗处

这是一起发生在杭州的真实案例。

一个暴雨夜,一辆小货车撞倒了一位老人,老人生命垂危,司机是个外地人,是替货车主人开车的,见闯了大祸,在将老人送到医院后悄悄地“逃”走了。

车主是个妇女。家境并不好,听说出了车祸,急急赶到了医院。医生对她说,老人的腿伤得很重,必须截肢。她东挪西借凑了3万元,垫付了医药费。

老人做了截肢手术,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她就承担了料理老人的责任。半个月过去了,老人的病情不见好转。医生告诉她,老人体质太差,很难保证以后生活能自理,而后续治疗费至少需要几十万元。

许多病友都以为她是老人的女儿,都说老人有这样一个孝顺的女儿真是福气。但谁也不知道,她常常在深更半夜偷偷地掉泪。

又是一个暴雨夜,她看着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想想自己,不由得悲从中来。自从发生这起事故,她债台高筑,小店也没法开了。她突然憎恨起这个老人,为什么那个雨夜会出现在马路上,为什么要横穿马路……她的生活已经被这个老人毁了。她的后半生将为这起事故埋单。她突然用被子捂住了老人的脸,拼尽了所有力气……

老人暴毙在病床上。她归案后,许多认识她的人,都不相信她会杀人。

一片雪花落在树枝上,树枝不会断,但雪花不停地落在树枝上,树枝就会慢慢下垂。当最后一朵雪花飘落时,树枝“嘎”一声断了。人性如同树枝,也有断裂的可能。这就是人性中的暗处,也就是人的“原罪”,它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自私、贪婪、嫉妒、凶残……正因为它的存在,这个世界才会这样浮躁、喧嚣,这个世界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问题。“原罪”总是躲在暗处,一旦具备时机,它就会像怪兽一样出来,吞噬别人,也吞噬自己。

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只因为桶装水引发的口角,他竟用致命的铊盐杀害了舍友。当他归案后,那么多的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他平时是一个生活积极、乐观开朗的人。复旦大学投毒案引发了网友关于“性本善、性本恶”的讨论。持“性本善”观点的.人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如果长大后变得邪恶,那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持“性本恶”观点的人认为,人之初是邪恶的,所以需要后天的教育和修养,去掉恶的本性,才能不断自我完善。

而现在有一种折中的观点认为,人之初,性本无,既没有善的一面,也没有恶的一面。因为人刚出生时,善恶都是隐性的,善恶就像两个开关,就看最后按动了哪一个。而按动开关的是“环境”。它是最重要的一个推手,能触发人们内心的动机。

现在,人们攀比、竞争,把别人看成对手乃至敌手,很多人可以说是道德底线全无,只谋求最大利益。面对名利的诱惑,利益的驱动,一些人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可能撕破脸皮争个高下,甚至你死我活。这样的环境,等于按下了“恶”的开关。

我们都在等待这个社会好起来,但社会能自己好起来吗?我们认为需要道德重构、需要“重典”,但最终指向的是我们自己,需要“修理”的也是我们。很多时候,我们在痛骂社会,诅咒别人。事实上社会好的话,有我们的一份功劳;社会不好的话,也有我们的一份罪过。

社会问题终极到最后,其实还是人性问题。古人主张个人修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在如今这样的功利社会中,还有几人能坚守古人的人格理想?我们确实失去了习惯已久的那种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道德规范,而新的道德规范仍在襁褓之中。

金锁记赏析

《金锁记》读后感精选

《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

经典励志小说《金锁记》

《金锁记》读后感1000字

《金锁记》读书心得体会精选

贾宝玉和《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

论《聊斋志异》中妖鬼的人性

简短悲剧爱情故事

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

《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金锁记》中隐含的人性悲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