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西施山书舍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时间:2023-05-29 03:37:46 作者:毛毛球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毛毛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徐渭《西施山书舍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徐渭《西施山书舍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西施山书舍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明]徐 渭

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洪网

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

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①,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②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③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④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⑤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

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

【注】①孔道:大路,通道。②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③野人:乡野之人,农夫。④优伎:泛指歌舞表演。⑤谣俗:风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恐女朴鄙 鄙:浅陋 B. 耸秀不可悉 悉:熟悉

C. 迨于阴晦 迨:遇到 D. 试从读书暇 暇:空闲

3.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西施山景色宜人的一组是(3分)

①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 ②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 ③上有台,台东有亭

④舍后有池以荷 ⑤东外折,断水以菱 ⑥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

A. ①②④ B. ③⑤⑥ C. ②④⑤ D. ①③⑥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

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

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

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3分)

译:

(2)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3分)

译:

参考答案:

2.【小题1】B(详尽叙述)

3.【小题2】C(①写的是地理位置,⑥写的是其他名山)

4.【小题3】D(没有伤今的忧愤)

5.(1)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用值”,1分;“有之”,1分;语言通顺,1分。)

(2)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阻其觞”,1分;“率”, 1分;语言通顺,1分。)

【参考译文】

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

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

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至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

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

篇2:徐渭《书田生诗文后》阅读答案及翻译

田生之文,稍融会六经,及先秦诸子诸史,尤契者蒙叟、贾长沙也。姑为近格,乃兼并昌黎、大苏,亦用其髓,弃其皮耳。师心纵横,不傍门户,故了无痕凿可指。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噫,无怪也。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田生之文,稍融会六经,及先秦诸子诸史,尤契者蒙叟、贾长沙也。姑为近格,乃兼并昌黎、大苏,亦用其髓,弃其皮耳。师心纵横,不傍门户,故了无痕凿可指。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篇3:徐渭《书田生诗文后》阅读答案及翻译

20.“贾长沙、昌黎”分别指▲、▲。(2分)

2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田生之诗”的特点,不超过20个字。(2分)

参考答案:

19.诗亦无不可模者/而亦无一模也/此语良不诳/以世无知者/故其语亢而自高/犯贤人之病/无怪也。

20.贾谊、韩愈(每点1分)

21.模仿而能自出机杼;出言高亢自傲。

翻译:

田生的文章,稍稍融合六经,以及先秦诸子与各种史籍,而最相投合的是庄子、贾谊。姑且做成近代的风格,则兼有韩愈、苏轼,也是取用了他们的精髓,舍弃了他们的表皮。尊崇自心自由驰骋,不依傍于一门一户,所以一点看不出斧凿的痕迹。诗也没有一家是不可以拿来模仿的,然而也没有一首是模仿的。这话确实不假。由于世上没有知音,所以他出言高亢自傲,犯了贤人的毛病。唉,这也不足为怪啊。

篇4:《龙洞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龙洞山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尤为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象甚夥。世兵,逃乱在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磐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磐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力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解析】选D。 (虞:忧虑,担心)(3分)。

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3分)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选D。(3分)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那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解析】选C。(3分)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初焉,若高阔可步。(3分)

【解析】【参考译文】(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赋分点:初、若、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3分)

【解析】【参考译文】(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

(赋分点:白、遣、下)

【参考译文】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馨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译文:

历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龙洞的景色更加优美。龙洞在城东南三十里处,原来的名字叫禹登山。按照《九域志》,大禹在这里治水,由此得名。龙洞山中有潭,经常有云气出现,干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封这里的神为灵慧公。在潭的前面,层叠的山峰高耸,分别叫锦屏、独秀、三秀,出家人居住在这里。从锦屏到佛刹山,高而险的山环绕着,飞鸟仅能到它们的一半高。靠近山的地方有龛屋,深邃而广阔可容纳几十人,周围镌刻了很多佛像。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数在这里。靠近山的地方有上下两个洞穴,下面的在旁边,向东蜿蜒着可以出去,它叫做龙洞,就是这个洞穴。它看上去幽深遥远。

我想和一同来的几个人进去游览。有人说这里面非常黑,没有烛火不能进去,于是派仆人点燃束茭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一会儿,(就得)低头了;一会儿,(就得)弯腰了;又一会儿,(就得)用膝盖行走了;又一会儿,就得匍匐了;又一会儿,就得全体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进了。恰逢用来引路的`火把熄灭了,浓烟充满整个洞中。想要退出,身体不容许;向前行进,前面狭窄,并且有浓烟,于是闭紧嘴、捂鼻子、止住呼吸。心里很害怕惊恐,自以为要在这里丧命,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叫他们前进,众人因为烟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人,心里更加害怕了。我正好在前面,忽然看见一点光,认为这个洞的出口在这里,奋力投身向出口处,像鱼跳水一样向那里移动,最终得以舒适地出来。像这样的距离,仅有一里左右。集合完,有哭的,恨的,骂的,互相嘲笑的,以脚跺地后悔的,用力呼吸的,因幸运地活着而高兴的以手覆额的,脱帽光着头详述他的狼狈相的。只有导游一个人年龄最小,身形瘦小,最先出来,好像没有受苦,看见众人都害怕担忧,也害怕的没力气了。在洞外宴饮的人,就举杯让进洞的人喝酒,每人喝了两杯。虽然有客气不饮的,也一定要他将酒倒在地上,称为定心饮。

我因此默默回忆,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放声大哭了好几天。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怀疑没有这件事。从今天的事来看,那么韩文公的大哭不是假的了。唉,不登高山、不到深渊,前面圣人的教训明显,而我们这些人把它当做游乐,使父母所给的身体几乎像死了一样感觉不到悲伤。这是不能做的事,如果死了也不能忘记。我担心到这里的子孙或许不知道,错误地到这里,因此把这件事写下来告诉他们。到洞里游览的有七个人,某官某;在洞外坐着宴饮的有四个人,某官某,共有十一个人。时间是延祐龙集丁巳年八月。

篇5:徐文长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徐文长传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余少时过里肆中,见北杂剧有《四声猿》,意气豪达,与近时书生所演传奇绝异,题曰“天池生”,疑为元人作。后适越,见人家单幅上有署“田水月”者,强心铁骨,与夫一种磊块不平之气,字画之中,宛宛可见。意甚骇之,而不知田水月为何人。

一夕,坐陶编修楼,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恶楮毛书,烟煤败黑,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忽呼石篑:“《阙编》何人作者?今耶?古耶?”石篑曰:“此余乡先辈徐天池先生书也。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隆间人,前五六年方卒。今卷轴题额上有田水月者,即其人也。”余始悟前后所疑,皆即文长一人。又当诗道荒秽之时,获此奇秘,如魇得醒。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余自是或向人,或作书,皆首称文长先生。有来看余者,即出诗与之读。一时名公巨匠,浸浸知向慕云。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余不能书,而谬谓文长书决当在王雅宜、文征仲之上。不论书法,而论书神:先生者,诚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草竹石,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槌其囊,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石篑言:晚岁诗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予所见者,《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 信:任凭

B.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 饵:招待

C.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论:判罪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3分)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3分)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3分)

(3)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4分)

答案:

5.B(饵:诱捕)

6.B(排除②③⑥,②是徐文长的游历与创作,③是徐文长才思敏捷, ⑥是徐文长因狂疾自残)

7.C(“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有误,应是“和尚行为不轨,徐文长在喝酒时偶尔对胡公提起”)

8.(1)如果要聘我为幕客,必须用接待宾客的礼节,(并且)不规定时间,让我能自由进出。(3分,每句1分)

(2)文长都大声地呵斥,把他们看作奴才,以和他们结交为耻辱而不来往,因此他的名声没有流传出越地以外。(3分,每句1分)

(3)先生命运一直不好,因此得了狂疾;狂疾一直没有痊愈,因而犯罪入狱。(4分,每句1分)

【译文】

我年轻时经过家乡的店铺,看见有北杂剧《四声猿》。意趣和气概豪放旷达,与近年来书生所编写的传奇大不相同,署名为“天池生”,怀疑它是元代人的作品。后来到越地去,看见人家单张的书幅上有署款“田水月”的,笔法刚劲有力,一种郁结在胸中的不平之气,透露于字画中,仿佛可见。心中十分惊讶,却不知道田水月是谁。

一天晚上,坐在陶编修家楼上,随意抽阅架上陈放的书,得《阙编》诗集一函。纸张装订都很差,刷板墨质低劣,字迹模糊不清。略凑近灯前阅读,看了没几首,不由得惊喜欢跃,连忙叫石篑,问他:“《阙编》是谁作的?是今人还是古人?”石篑说:“这是我同乡前辈徐天池先生著的书。先生名渭,字文长,嘉靖、隆庆间人,五六年前才去世。现在卷轴、题额上有署田水月的,就是他。”我方才明白前后所猜疑的都是文长一人。再加上如今正当诗歌领域荒芜浊污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奇珍秘宝,犹如在恶梦中被唤醒。我们俩跳起来,在灯影下,读了又叫,叫了又读,睡着的佣人们都被惊起。我从此以后,或者对人家口说,或者写书信,都标表文长先生。有来看望我的,就拿出文长的诗给他读。一时文学界著名的人物,渐渐地知道向往仰慕他。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坐,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象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振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象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而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正逢捕得一头白鹿,胡宗宪请文长代作贺表。表章上达,世宗皇帝看了很高兴。因此胡宗宪更加看重他,一切奏疏、公文等,都请他代作。

文长对自己的才能谋略看得很高,喜欢出奇谋妙计,谈论行军打仗的形势策略大多得其要领。凡是胡宗宪所行的诱降汪直、徐海等盗寇的计谋,都和他慎密商议,然后付诸实行。文长曾经在一座酒楼上喝酒,有几名军士也在楼下喝酒,酒后不肯付钱。文长暗暗写短函迅速告达胡宗宪,胡宗宪立刻命令将军士绑进衙门,全部斩首,全军都害怕得大腿发抖。有一个和尚依仗有钱财而行为不轨,徐渭在喝酒时偶尔提起,后来胡宗宪借其它事把他击毙在梃杖下。文长受到胡宗宪的信任多和这相仿。

胡宗宪既然怜爱文长的才华,又哀叹他屡次考试不中,适逢乡试,凡是作考官的,都暗中嘱托说:“徐子是第一流才士,如在你的房里,希望不要遗漏。”考官都答应遵照他的话去办。有一个知县因有其它事耽搁,晚来了一些,到了考期才拜见胡宗宪。胡宗恰巧忘了嘱托他,试卷正好分发在他的房中,于是又没有被取中。

文长既然不得志,不被当道看重,于是放浪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他游历了山东(齐鲁)、河北(燕赵),又饱览了塞外大漠。他所见的山如奔马、海浪壁立、胡沙满天和雷霆千里的`景象,风雨交鸣的声音和奇木异树的形状,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华热闹,以及奇人异士、怪鱼珍鸟,所有前所未见,令人惊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都一一化入了诗中。他胸中一直郁结着强烈的不平奋争精神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所以他的诗有时怒骂,有时嬉笑,有时如山洪奔流于峡谷,发出轰雷般的涛声,有时如春芽破土,充满蓬勃的生机。有时他的诗像寡妇深夜的哭声那样凄厉,有时像逆旅行客冲寒启程那样无奈。虽然他诗作的格调,有时比较卑下,但是匠心独运,有大气象和超人的气概。那种如以色事人的女子一般媚俗的诗作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徐文长于为文之道有真知灼见,他的文章气象沉着而法度精严,他不为墨守成规而压抑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也不漫无节制地放纵议论以致伤害文章的严谨理路,真是韩愈、曾巩一流的文章家。徐文长志趣高雅,不与时俗合调,对当时的所谓文坛领袖,他一概加以愤怒的抨击,所以他的文字没人推重,名气也只局限在家乡浙江一带,这实在令人为之悲哀!

文长喜好书法,他用笔奔放有如他的诗,在苍劲豪迈中另具一种妩媚的姿态跃然纸上,欧阳公所谓的美人迟暮另具一种韵味的说法,可用之于形容文长的书法。文长以诗、文、书法修养的余绪,涉笔成花鸟画,也都超逸有情致。

后来,文长因疑忌误杀他的继室妻子而下狱定死罪,张元汴太史极力营救,方得出狱。晚年的徐文长对世道愈加愤恨不平,于是有意作出一种更为狂放的样子,达官名士登门拜访,他时常会拒绝不见。他又经常带着钱到酒店,叫下人仆隶和他一起喝酒。他曾拿斧头砍击自己的头胪,血流满面,头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咔咔有声。他还曾用尖利的锥子锥入自己双耳一寸多深,却竟然没有死。周望声称文长的诗文到晚年愈加奇异,没有刻本行世,诗文集稿都藏在家中。我有在浙江做官的科举同年,曾委托他们抄录文长的诗文,至今没有得到。我所见到的,只有《徐文长集》、《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而今徐文长竞以不合于时,不得申展抱负,带着对世道的愤恨而死去了。

石公说:徐文长先生的命途多艰,坎坷不断,致使他激愤成狂疾,狂病的不断发作,又导致他被投入监狱,从古至今文人的牢骚怨愤和遭受到的困难苦痛,再没有能超过徐文长先生的了。但尽管如此,仍有胡公这样的不世之豪杰,世宗这样的英明帝王赏识他。徐文长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这是胡公认识到了他的价值,他的上奏表文博得皇帝的欢心,表明皇帝也认识到了他的价值,唯一欠缺的,只是未能致身显贵而已。文长先生诗文的崛起,可以一扫近代文坛庞杂卑陋的习气,将来历史自会有公正的定论,又怎么能说他生不逢时,始终不被社会承认呢?

梅客生曾经写信给我说:徐文长是我的老朋友,他的怪病比他这个怪人更要怪,而他作为一个奇人又比他的奇诗更要奇。我则认为徐文长没有一处地方不怪异奇特,正因为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所以也就注定他一生命运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令人悲哀呀!

作者: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4]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赏析:

徐渭(xú wèi)是一位奇人,袁宏道的《徐文长传》也可称为一篇奇文。徐文长是著名的诗人、戏曲家,又是第一流的画家、书法家,在文学史和美术史里,都有他崇高的地位。但是他一生遭遇波折。他在世时,虽然不算无名之辈,还几乎做出一番事业,但最终如这篇传记所说的,“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他死后,名字便渐渐为人忘了。袁宏道发现了他,为他刊布文集,并为之立传,使这位尘霾无闻的人物终于大显于世,进而扬名后代。一篇简短的传记,竟能重振一个被世遗忘的人物的声名,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小事。所以说,《徐文长传》称得上是奇文。

这篇文章写得好,首先因为袁宏道把自己也写了进去,在传主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袁宏道可称徐文长的真正知己。读者可以看到,传文一开头,就写出袁宏道与陶望龄阅读徐文长诗集《阙编》的惊喜欢跃情状:两人跳起来,灯影下一面读,一面叫,将已睡的僮仆都惊醒,恨与徐文长相识之晚。这种发自内心的欢喜钦佩之情,不能不叫人与作者同样受到感染。

从表面上看,袁宏道在这篇传中突出写了徐文长的奇,其人奇,其事奇,他在传末总括一句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传中用“奇”字的地方,达八九处之多:“奇其才”,“益奇之”,“好奇计”,“诗文益奇”,“病奇于人,人奇于诗”,“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徐文长不平凡,他的一生也不平凡;突出写他的奇,自然是抓住了这个人的性格与行事的特征。但是,袁宏道写这篇传的主旨还不在于此。这篇传的主旨,应该是传中所写的徐文长“雅不与时调合”这六个字。科举的不利,使徐文长成为一个失意的人,愤世嫉俗的人。他“屡试屡蹶”,终生只是一个秀才,“不得志于有司”,当然无法发挥他的才能,实现他的抱负。因此《徐文长传》主要叙述的是这样一个怀才不遇的封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描写他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不惜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这才是《徐文长传》的主旨。

我们看传中徐文长的傲气,他进见“督数边兵,威震东南”的胡宗宪,将官们匍伏跪语,不敢举头,而他以部下的一个秀才却侃侃而谈。写徐文长的悲愤,“自负才略”,“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等等。这些显然就不是只写徐文长的奇人奇事,而是慨叹于当时许许多多失意者的共同遭际了。“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这才是袁宏道为徐文长作传的真实感情流露。因此传文末尾最后的两句话,虽然写的是“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似乎仍是突出一个“奇”字,但是结语却是一个叹词:“悲夫!”为什么用此二字作结,读者自然可以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

篇6:《书斗鱼》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书斗鱼》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书斗鱼

〔明〕宋濂

予客建业①,见有畜波斯鱼者,俗说为师婆鱼。其大如指,鬐鬣②具五采。两鳃有大点如黛,性矫悍善斗。人以二缶畜之,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蝇,鱼吐泡叶畔,知其勇可用。乃贮水大缶,合之。各扬鬐鬣,相鼓视,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久之,忽作秋隼③击水,泙④然鸣,溅珠上人衣。连数合,复分。当合,如矢激弦绝不可遏。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欤?抑⑤冥顽不灵而至于是欤?哀哉!然予所哀者,岂独鱼也欤?

〖注释〗①建业:南京的古称。②鬐鬣(qíliè):鱼的脊鳍。“鬐”同“鳍”。③隼(sǔn):一种类似鹰的猛禽。④泙(pīnɡ):象声词。⑤抑:副词,表示推断,相当于现在的“还是”。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予客建业(  )  (2)性矫悍善斗(  )

(3)人以二缶畜之(  ) (4)已而相纠缠(  )

1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1)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

(2)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欤?

12.联系全文,说说文中加点的'“哀哉”一词所感叹的内容。(2分)

参考答案

9.(4分)(1)客居 (2)善于/擅长 (3)用 (4)不久(每小题1分)

10.(2分)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每处1分)

11.(4分)(1)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2)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每句2分,意对即可)

12.(2分)哀叹波斯鱼冥顽不灵、互相无缘由的争斗(1分);哀叹人世中那些如波斯鱼一样争斗的人(或哀叹人类穷极无聊涂炭生灵)(1分)

〖参考译文〗

我到南京做客,见有养波斯鱼的人,这鱼就是俗话叫做师婆鱼的鱼。它大小和手指头差不多,腹鳍和背鳍有五彩的颜色,两腮之上有如眉笔点上的小黑点,它们的性格骄傲凶悍善于打斗。人们分别用缶单独养着它们,折藕叶盖在水面上,喂蚯蚓或者苍蝇,鱼在荷叶侧畔悠闲地吐着泡沫。人们知道它的勇猛可以为人所用,就将大缶装满水,将波斯鱼合放在里面。它们各自竖起鳍鼓起眼睛对视,因为怒气的原因,身体拳曲得像弓一样,鳞变成了黑色。对恃很久,猛然如同秋天的鹰隼一样出击,水砰然有声,水珠溅到人们的衣服上。接连几个回合,又分开。当两条鱼放在一起时,如同离弦的箭,无法遏止。不久互相纠缠,盘旋在一起难分难解。其中有一只败了,胜利者发威驱逐它。败了的鱼害怕,自己将自己抛出缶外,看它的身体已是纯白的。

我听说有血气的人必定有争斗的性格。然而这鱼,它也是有争斗的性格吗?又或者是愚蠢不开窍而至于这样吗?悲哀啊!让我悲哀的又难道只是鱼吗?

篇7:《陈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陈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淳于量,字思明。其先济北人也,世居京师。父文成,仕梁为将帅,官至光烈将军、梁州刺史。量少善自居处,伟姿容,有干略,便弓马。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起家湘东王常侍,兼西中郎府中兵参军。累迁府佐、直兵者十余载,兵甲士卒,盛于府中。

荆、雍之界,蛮左数反,山帅文道期积为边患,中兵王僧辩征之,频战不利,遣量助之。量至,与僧辩并力,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以功封广晋县男,邑三百户,授涪陵太守。

侯景之乱,元帝凡遣五军入援京邑,量预其一。台城陷,量还荆州。侯景西上攻巴州,元帝使都督王僧辩入据巴陵。量与僧辩并力拒景,大败景军,擒其将任约。进 攻郢州,获宋子仙。仍随僧辩克平侯景。承圣元年,以功授左卫将军,封谢沐县侯,邑五百户。寻出为持节、都督桂、定、东、西宁等四州诸军事。

荆州陷,量保据桂州。王琳拥割湘、郢,累遣召量,量外虽与琳往来,而别遣使从间道归于陈高祖。高祖受禅,授平西大将军。

王琳平后,频请入朝,天嘉五年,征为中抚大将军。量所部将帅,多恋本土,并欲逃入山谷,不愿入朝。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界黄洞,且以兵迎量。天康元 年,至都,以在道淹留,为有司所奏。华皎构逆,以量为西讨大都督,总率大舰,自郢州樊浦拒之。皎平,并降周将长胡公拓跋定等。以功授侍中、中军大将军,增 邑一千户。三年,坐就江阴王萧季卿买梁陵中树,季卿坐免,量免侍中。

吴明彻之西伐也,量赞成其事,遣第六子岑率所领从军。淮南克定,量改封始安郡公,增邑一千五百户。十年,吴明彻陷没,加量都督水陆诸军事。十四年四月薨,时年七十二。赠司空。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五,有删改)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成分量人马,令往事焉 事:事情。

B.元帝凡遣五军入援京邑 凡:总共。

C.荆州陷,量保据桂州 据:据守。

D.坐就江阴王萧季卿买梁陵中树 坐:因……而获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兵甲士卒,盛于府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以功封广晋县男 挟飞仙以遨游

C.量与僧辩并力拒景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吴明彻之西伐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体现淳于量有军功的一组是 ( )

①累迁府佐、直兵者十余载

②大破道期,斩其酋长,俘虏万计

③大败景军,擒其将任约

④进攻郢州,获宋子仙

⑤皎平,并降周将长胡公拓跋定等

⑥遣第六子岑率所领从军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淳于量出身将门家庭。他父亲在梁朝时做将帅,分给他人马,让他投奔时任荆州刺史的梁元帝,淳于量就此参与军事事务。

B.淳于量善于积蓄兵力。他在先后担任府佐、直兵等军事将领的十多年中,在府中聚集很多武器和士兵,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C.淳于量一生戎马征战。在梁朝讨山贼、克侯景,在陈朝平华皎、降周将。屡立战功,加官进爵,封邑从三百到一千五百户。

D.淳于量也曾犯过错误。陈朝请他入朝,他却不愿入朝,入朝时又在路上滞留而被有司弹劾。后又因买梁皇陵树木而。

参考答案

9A 侍奉

10D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11B (1)担任官职的情况 (6)是其第六子的行为。

12D 他不愿入朝分析不对,不愿入朝的是他手下的将帅。

13.(1)淳于量年轻时喜欢自己独居,身材高大,容貌英俊,有才干和谋略,熟悉射箭骑马。(“善”“干略”“便”各1分,文意2分)

(2)王琳多次派使 者征召淳于量,淳于量表面上虽然和王琳来往,但另外派使者抄小路归依陈高祖。(“累”“外”“别”“间道”各1分,文意1分。)

【参考译文】

淳于量,字思明。祖先是济北人,世代居住在京城。父亲淳于文成,在梁朝做将帅,官做到光烈将军、梁州刺史。淳于量年轻时喜欢独自居住,身材高大, 容貌英俊,有才干和谋略,熟悉射箭骑马。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时,淳于文成分给淳于量一路人马,吩咐他前去侍奉。初任湘东王常侍,兼任西中郎府中兵参军。积累 政绩升迁任府佐、直兵十多年,在府中聚集了很多武器、士兵。

荆州、雍州交界地带,蛮族多次反叛,山大王文道期逐渐成为边境祸患,中兵王僧辩去征讨文道期,连续打了几仗都不顺利,派淳于量援助王僧辩。淳于量抵达,和王僧辩联合,大败文道期,杀了蛮族酋长,俘虏了上万人。按照功劳封淳于量为广晋县男,食邑三百户,授职为涪陵太守。

侯景之乱,梁元帝一共派了五支军队去援救京师,淳于量参与其中的一支。京城陷落,淳于量回到荆州。侯景西进攻打巴州,梁元帝派都督王僧辩去占据巴陵。淳于 量和王僧辩联合抵抗侯景,大败侯景的部队,生擒他的部将任约。进攻郢州,活捉了宋子仙。又随王僧辩打败平定了侯景。承圣元年,淳于量凭借功劳被授予为左卫 将军,封为谢沐县侯,食邑五百户。不久淳于量出京任持节,都督桂州、定州、东宁州、西宁州诸军事。

荆州沦陷,淳于量守卫桂州。王琳割据湘州、郢州,多次派使者征召淳于量,淳于量表面上虽然和王琳来往,但另外派使者抄小路归依陈高祖。陈高祖受禅称帝,任命淳于量为平西大将军。

王琳被平定后,陈朝多次请他入朝。天嘉五年,征召为中抚大将军。淳于量手下将帅,大多怀恋本土,都想逃进山谷,不愿入朝。世祖派湘州刺史华皎征讨衡州境内 的黄洞,并且派兵迎接淳于量。天康元年,淳于量抵达京都,因为在路上滞留,被有司弹劾。华皎反叛,派淳于量为西讨大都督,统率大舰,从郢州、樊浦拒敌。华 皎被平定,并逼降了北周的将领长胡公拓跋定等人。凭借功劳授职为侍中、中军大将军,增加食邑到一千户。太建三年,到江阴王萧季卿那里买梁朝皇陵内的树木而 犯罪,萧季卿犯法,淳于量被免去侍中的职务。

吴明彻向西讨伐,淳于量赞助并成全他的行动,派第六子淳于岑率领手下人马从军。淮南被攻克平定,淳于量被改封为始安郡公,增加食邑到一千五百户。太建十年,吴明彻失败,晋升淳于量都督水陆诸军事。太建十四年四月去世,时年七十二岁。追任为司空。

篇8:欧阳修《岘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关于欧阳修《岘山亭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岘山亭记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

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

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

胜:美好

2.下列各组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

B. 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C. 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 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

令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3.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 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 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 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3)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参考答案

1.A(盖:超过)

2.D(“而”均为连词,表递进。A“以”分别为“因为”、“用”,B“因”分别为表原因、表结果,C“于”分别是表对象、表被动。)

3.B(①言其功绩。④是说史君重修岘山亭。⑥是说后人对两人的敬仰)。

4.B(“在此与吴激战”误)

5.(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2)难道不都是说明他们太珍爱自己的名声而过于无穷思虑吗?或者因为过于重视自己所以想得这么远吧?(3)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述。

《寓山注》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给季弟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渭川田家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王冕故事》阅读答案和翻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答谢中书书翻译和原文

答谢中书书原文及翻译

与子侄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答秦太虚书》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病起书怀原文及翻译

徐渭《西施山书舍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徐渭《西施山书舍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