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独不见武元衡,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

时间:2023-06-07 03:34:46 作者:爱莲居士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爱莲居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独不见,独不见武元衡,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独不见,独不见武元衡,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独不见唐诗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①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②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谁为:即“为谁”,一作“谓”。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篇2:独不见古诗词

独不见古诗词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①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②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谁为:即“为谁”,一作“谓”。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篇3:独不见,独不见武元衡,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

独不见,独不见武元衡,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 -诗词大全

独不见

作者:武元衡  朝代:唐  体裁:乐府   荆门一柱观,楚国三休殿。环俨神仙,辉光生顾盼。

春风细腰舞,明月高堂宴。梦泽水连云,渚宫花似霰。

俄惊白日晚,始悟炎凉变。别岛异波潮,离鸿分海县。

南北断相闻,叹嗟独不见。

篇4:独不见原文赏析及翻译

独不见

唐代李白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译文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

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

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

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简析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篇5:独不见原文赏析及翻译

独不见

朝代:唐代

作者:戴叔伦

原文:

前宫路非远,旧苑春将遍。玉户看早梅,雕梁数飞燕。

身轻逐舞袖,香暖传歌扇。自和秋风词,长侍昭阳殿。

谁信后庭人,年年独不见。

译文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

①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②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

③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④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

⑤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简析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篇6:古诗独不见的赏析

关于古诗独不见的赏析

沈佺期 《独不见》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武则天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卢家少妇:代指长安少妇。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

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

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

戍:驻守。

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边防要地。

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谁为:即“为谁”,一作“谓”。

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

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译文1:

卢家少妇住在华美的郁金堂,海燕成双成对栖息在画梁上。九月里寒砧声声将树叶催落,思念戍边亲人十年远望辽阳。白狼河北征人已经杳无音信,长安城南思妇埋怨秋夜漫长。是谁使人满怀愁绪难见亲人,偏偏让那月光空照流黄帷帐。

译文2:

卢家的少妇住在郁金香馥郁的华堂之中,海燕双双栖在用玳瑁装饰的屋梁上。九月里寒风中的捣衣声催使秋叶凋落,十年来他戍守边塞,思绪早已飞到辽阳。白狼河北因战事音信早已中断,独居长安城南,更觉得秋夜漫长。是谁使我满怀离愁独处不能与他相见,更让那轮明月照在我室内的流黄罗帐上。

赏析:

《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刻画了一位对远戍丈夫刻骨相思的闺中贵妇形象。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全诗辞藻典雅,华美艳丽,情景结合,意境鲜明,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少妇,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少妇,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少妇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少妇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少妇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情色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少妇郁金堂”的孤独寂寞,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篇7:独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不见

李白〔唐代〕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译文及注释

译文: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天,那是谁家天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天征戍已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天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天美人也已经到迟暮已年了。在这凄清落寞天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天声响。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天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天女子天无限伤悲。还记得与丈夫离别天那年,门前种天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天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蕙:蕙兰,兰花天一种,春日开花。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天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天女子。

李白

李白(7-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篇8:独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白马谁家子,黄龙边塞儿。

天山三丈雪,岂是远行时。

春蕙忽秋草,莎鸡鸣西池。

风摧寒棕响,月入霜闺悲。

忆与君别年,种桃齐蛾眉。

桃今百馀尺,花落成枯枝。

终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译文

骑在白马上翩翩而驰的,那是谁家的少年,是在龙城边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天山如今天寒地冻,积雪厚有三丈,这个时候怎么适合远行呢?春日的蕙兰忽而变得枯萎,变成了秋草,闺中的美人也已经到迟暮之年了。在这凄清落寞的深秋,曲池边传来阵阵吱吱呀呀梭子的声响。那是风吹动寒梭发出的声响,月亮伴着清霜,更显出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的无限伤悲。还记得与丈夫离别的`那年,门前种的桃树与她齐眉。如今桃树已经高百余尺了,花开花落几十年过去,很多枝条已经枯萎了。始终不见丈夫归来,只有凄伤的眼泪独自空流。

注释

①黄龙:古代城池名。又名龙城。在今辽宁朝阳一带。此处泛指边塞地区。

②蕙:蕙兰,兰花的一种,春日开花。

③莎鸡:虫名。又名络纬。俗称纺织娘、络丝娘。

④寒棕:谓织布梭,状家境的贫寒,或冷天犹织,故称。

⑤霜闺:即秋闺。此处指秋天深居闺中的女子。

赏析:

简析

《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独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独不见原文赏析及翻译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6篇)

不见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7篇)

岳阳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杜甫《不见》古诗赏析

今生不见诗歌

青梅竹马伊人不见散文

心情随笔:再见再也不见

不见风雨不见彩虹说明文

不见浣纱人散文

三月,再也不见诗歌

独弦琴范文同

独夜诗歌

独夏随笔

独不见,独不见武元衡,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独不见,独不见武元衡,独不见的意思,独不见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