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请叫我草莓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尾联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尾联赏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尾联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尾联赏析
颈联(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先看第一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天下,即全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第二句。“天涯”,天边。指很远的地方。“若”,好象。“比邻”,近邻。
把这一联两句诗连起来翻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
赏析:
这一联,是在承接第二联“同是宦游人”的基础上,来了个奇峰突起,又以两个斩钉截铁的工对句,把调子再一次高高提起,从眼前的离别,讲到对别后的思考,是全诗的诗眼,富于浪漫主义地掀起全诗的高潮,点明了本诗的主旨:要做官就应该有“志在四海”的宏远抱负,不能只顾及朋友的长相聚首。真正的知己,因为心心相印,情相连通,所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就如住在近邻一样。这一联乃全诗画龙点睛的诗句,是由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里“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演化而来,二者同是脍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诗人在这里指出:长安、蜀川,远隔千山万水,此一别再相见的确是遥遥无期的事情。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这一生)当以同怀(永结同心)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语)空间的距离,对知己朋友来说绝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情是相通的,所以,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因为还在同一日月的照耀下,在同一个天地间生活,为同一个朝廷效力,因此仍然可以携手并肩,共建宏伟大业。因此,知己者,要不以离别为意,不为离别所苦。这是对好朋友勉励的话,有大丈夫的豪迈气魄,乃高唱友谊的赞歌,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一反过去赠别诗“卿卿(qīng)我我、幽忧怨怨“的消沉气势,催人奋进。对友谊的推崇,唯此诗为最。其眼光高瞻远瞩,其胸怀博大宏深。这二句写得自然通俗,但凝炼而精警,语义深长,把情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果说曹植与白马王彪的分别,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险恶,因无助而无奈的话,而王勃在这里却自觉自发地唱出了昂扬、奋发的时代最强音。这里绝不只是刻意模仿,而是自铸伟词,语言更加凝练,对仗更加工整,与上一联的散调舒缓结合得更加精巧,诗歌的节奏更加灵活多变,把纯真的友谊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感情更加充沛,气势更加恢弘,并能赋出新意,表现了处在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有革故鼎新的文坛领袖的风范。使这首诗成了富有哲理,千古不朽的绝唱,是对曹诗传统的继承,但旗帜举得更高,更是曹诗精神的发扬光大,凸显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因此后人简直有点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从而为末联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达的桥梁。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无为”不要因为。“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为止。看第二句。“儿女”,泛指小儿女,像小孩子一样。“共沾巾”,一块都沾湿了佩巾。
把两句连起来翻译:不要因为已经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样,都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满各自的佩巾。
赏析:
这是紧承第三联从别后相思中又转回来,接着写眼前最后告别的劝慰,是叮咛、关切;也是深情地宽慰;当然也是在自勉。“歧路”二字,又一次照应题目中的”送”字,点“送别”之意。这里引用《列子》中杨朱临岐而哭的典故,劝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儿女情态、缠绵落泪。要超凡脱俗,勇敢上路。全诗也就以此终结。结尾仍结束得境界开阔,格调爽朗,独树高枝,毫无悲酸之态。以豪迈的情态,豁达的胸怀,握手言别。使朋友破涕为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带着朋友的嘱托和期望,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上路。让千万读者也从其超越时空的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共鸣中,以及苍然的风骨和开阔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独标高格,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如上所述,实为千古送别诗的摘桂者。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印象,也为了更好地分析全诗的结构,现在,再把各联的翻译统一连起来:
站在三秦大地守卫着的长安城郊,透过千里的'风尘和烟雾,遥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此时,面对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沉重和难过。因为我们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运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怜,相互理解。然而少府啊,既然我们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那末,四海之内,你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们也一样如同就在咫尺的近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三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一块让儿女情长的眼泪,沾湿各自的佩巾。(希望您我都要向前看,要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勇敢地面对未来,争取在不同的官任上携手并肩,努力奋斗,共同创建咱们的锦绣前程!)
通观全诗,犹如一折精彩的、激动人心的折子戏。看来,作者写送杜少府到蜀川上任一事,是从已经站在郊外的三岔路口开始写起的。整个一首诗,都是围绕临别的思想交流和最后的安慰、叮嘱来写的。首联属破题。“城阙辅三秦”,借一个“辅”字点明送别的地点,破一个“送”字;“风烟望五津”,借一个“望”字,点明朋友上任的地点,破“之任”二字。就如前面已提到的,显然,作者已携朋友来到郊外的三叉路口,就要分手了。看看为三秦大地环绕的长安城阙,不由自主地又望望朋友要去的遥远的蜀川。从而以气象开阔的意境开启全诗。这里完全是以景言事,借一句景物描写宣布作者已携朋友来到城外,站在即将分手的三岔路口。也是借景寓情。如前所述,在景物描写中既寄托着对朋友的真切的体贴、同情、关心,又饱含着对朋友的无限的厚望。有安慰,更有鼓舞和鞭策。这一联又是统领全诗的句子,为引出二、三、四联奠定基础。来到三岔路口,撕心裂肺的远别就摆在眼前。作者百感交集,朋友也未尝不是。于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就是借讲“离别意”,紧承首联,由写景言事转入直抒胸臆。指出他们之间都是“宦游人”又是“知己”关系,以及面对分别,此时同样难过的沉重心情。这是在分手时的百感交织中与朋友交心,勾通思想。为后面两联由知己关系进一步开拓思路打下基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临”,是紧承“同是宦游人”的二联进一步阐明作为知心人,送别朋友应牢记的“哲理准则”。是开导和劝慰朋友,也是在自勉。这是全诗的主旨,真是高哲宏论,气魄高亢如云。“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又紧接三联,最后指明既然我们是知己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能心心相印,就如住在近临,同样可以并肩携手,共建大业,面对分手应采取的态度。结论是:我们绝不能因已到岔路口,要分手了,便用悲伤的眼泪告别。言外之意就是;咱们应该以豪迈的情态握手话别,精神振奋、充满信心地上路,去迎接新的挑战,开拓新的人生未来。这是由三联的“送别哲理”推出的必然结论,虽平实如话,但能使全诗要表达的主旨彻底地得到完整表达后,来个圆满的结束。可见,全诗内容一联一转,起承转合皆水到渠成、自然合理,结构严谨而完整。
全诗一、三单数联为对仗句,二、四双数联为散调,句子有整有散,灵活多变。一、二、四、六、八句又同押一韵,读起来音调铿锵,有节奏感,富于音乐之美感
篇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尾联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尾联赏析
在古代三秦之地,辅卫长安城垣宫阙。宫阙气势宏伟,却隐隐透出一丝酸楚。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谓千古传诵,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颈联和尾联好在哪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先看第一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天下,即全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第二句。“天涯”,天边。指很远的地方。“若”,好象。“比邻”,近邻。
把这一联两句诗连起来翻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
赏析:
这一联,是在承接第二联“同是宦游人”的基础上,来了个奇峰突起,又以两个斩钉截铁的工对句,把调子再一次高高提起,从眼前的离别,讲到对别后的思考,是全诗的诗眼,富于浪漫主义地掀起全诗的高潮,点明了本诗的主旨:要做官就应该有“志在四海”的宏远抱负,不能只顾及朋友的长相聚首。真正的知己,因为心心相印,情相连通,所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就如住在近邻一样。这一联乃全诗画龙点睛的诗句,是由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里“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演化而来,二者同是脍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诗人在这里指出:长安、蜀川,远隔千山万水,此一别再相见的确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这一生)当以同怀(永结同心)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语)空间的距离,对知己朋友来说绝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情是相通的,所以,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因为还在同一日月的照耀下,在同一个天地间生活,为同一个朝廷效力,因此仍然可以携手并肩,共建宏伟大业。因此,知己者,要不以离别为意,不为离别所苦。这是对好朋友勉励的话,有大丈夫的豪迈气魄,乃高唱友谊的赞歌,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
一反过去赠别诗“卿卿(qīng)我我、幽忧怨怨“的消沉气势,催人奋进。对友谊的推崇,唯此诗为最。其眼光高瞻远瞩,其胸怀博大宏深。这二句写得自然通俗,但凝炼而精警,语义深长,把情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果说曹植与白马王彪的分别,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险恶,因无助而无奈的话,而王勃在这里却自觉自发地唱出了昂扬、奋发的时代最强音。
这里绝不只是刻意模仿,而是自铸伟词,语言更加凝练,对仗更加工整,与上一联的散调舒缓结合得更加精巧,诗歌的节奏更加灵活多变,把纯真的友谊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感情更加充沛,气势更加恢弘,并能赋出新意,表现了处在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有革故鼎新的文坛领袖的风范。使这首诗成了富有哲理,千古不朽的绝唱,是对曹诗传统的继承,但旗帜举得更高,更是曹诗精神的发扬光大,凸显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因此后人简直有点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
从而为末联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达的桥梁。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无为”不要因为。“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为止。看第二句。“儿女”,泛指小儿女,像小孩子一样。“共沾巾”,一块都沾湿了佩巾。
把两句连起来翻译:不要因为已经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样,都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满各自的佩巾。
赏析:
这是紧承第三联从别后相思中又转回来,接着写眼前最后告别的劝慰,是叮咛、关切;也是深情地宽慰;当然也是在自勉。“歧路”二字,又一次照应题目中的”送”字,点“送别”之意。这里引用《列子》中杨朱临岐而哭的典故,劝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儿女情态、缠绵落泪。要超凡脱俗,勇敢上路。全诗也就以此终结。
结尾仍结束得境界开阔,格调爽朗,独树高枝,毫无悲酸之态。以豪迈的情态,豁达的胸怀,握手言别。使朋友破涕为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带着朋友的嘱托和期望,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上路。让千万读者也从其超越时空的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共鸣中,以及苍然的风骨和开阔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独标高格,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如上所述,实为千古送别诗的摘桂者。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印象,也为了更好地分析全诗的结构,现在,再把各联的翻译统一连起来:
站在三秦大地守卫着的长安城郊,透过千里的风尘和烟雾,遥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此时,面对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沉重和难过。因为我们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运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怜,相互理解。然而少府啊,既然我们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
那么,四海之内,你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们也一样如同就在咫尺的近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三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一块让儿女情长的眼泪,沾湿各自的佩巾。(希望您我都要向前看,要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勇敢地面对未来,争取在不同的官任上携手并肩,努力奋斗,共同创建咱们的锦绣前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写作文
在古代三秦之地,辅卫长安城垣宫阙。宫阙气势宏伟,却隐隐透出一丝酸楚。亲爱的朋友,你即将远去,不知未来何时才能与你相见?过去的回忆,一幕幕放映,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秋风,染上我的思念,希望能伴你远行。未来的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是否知道?与你道别时的心碎。彼此间心心相映。在我们的余生,谁又清楚,这是不是最后一次见面呢?我们都在为自己的事业奔波忙碌着,我们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的人。思念家乡的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
这大概就叫乡愁吧?无论什么都很感激。微微的凉风,芬芳的稻香,靓丽的玫瑰。对前程,对未来,一切都很渺茫。对那无法忘怀、抹不去的记忆,更是懂得珍藏。
是那浩瀚的星空,璀璨的明月?是那广阔的大海,绚烂的彩虹?亦或是纷飞的落叶,不眷的恋歌?无论在天涯海角,拥有你便足够了。知己啊知己,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无论相隔多么遥远,都像在一起。最起码,都互相牵挂着对方。朋友,是无价的,这份情谊,是日积月累、天长地久、永恒不变、隽咏无穷的……
亲爱的朋友,请别在朋友道别的时刻伤心痛苦,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可能,抑制不住,潸然泪下。若即若离间,友谊像雨水一样,细细密密,断断续续降下,由最初的青丝,到最后分别的泪珠。
亲爱的朋友,一路走好!别忘了,我还在默默地祝福你!
篇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修辞手法: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如果非要问修辞的话,那就是夸张?
原文:
篇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赏析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先看第一句。“无为”不要因为。“歧路”,岔路口,古人分手常常送到岔路口上为止。看第二句。“儿女”,泛指小儿女,像小孩子一样。“共沾巾”,一块都沾湿了佩巾。
把两句连起来翻译:不要因为已经站在岔路口上要分手了,就像小孩子一样,都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满各自的佩巾。
赏析:
这是紧承第三联从别后相思中又转回来,接着写眼前最后告别的劝慰,是叮咛、关切;也是深情地宽慰;当然也是在自勉。“歧路”二字,又一次照应题目中的”送”字,点“送别”之意。这里引用《列子》中杨朱临岐而哭的典故,劝朋友不要像古人在分手的岔路口上做儿女情态、缠绵落泪。要超凡脱俗,勇敢上路。全诗也就以此终结。
结尾仍结束得境界开阔,格调爽朗,独树高枝,毫无悲酸之态。以豪迈的情态,豁达的胸怀,握手言别。使朋友破涕为笑,从悲痛中解脱出来,带着朋友的嘱托和期望,精神振奋,意气昂扬地上路。让千万读者也从其超越时空的.心灵和感情的交流共鸣中,以及苍然的风骨和开阔的精神境界中,受到启发和鼓舞。笔力雄健,意气开阔,情调高昂,独标高格,至今仍然闪烁着不朽的思想光辉。如上所述,实为千古送别诗的摘桂者。
为了使大家有一个连贯而完整的印象,也为了更好地分析全诗的结构,现在,再把各联的翻译统一连起来:
站在三秦大地守卫着的长安城郊,透过千里的风尘和烟雾,遥望您要上任的蜀州岷江五津。此时,面对分手,我和您的心情是完全相同的,同样的沉重和难过。因为我们都是离乡背井到外地求官的人,命运相同,就必定同情互怜,相互理解。然而少府啊,既然我们是知心的朋友,心心相印,心是相通的。
那么,四海之内,你就是到了天涯海角,我们也一样如同就在咫尺的近临。千万不要因为我们已经站在三岔路口,就要分手了,便一块让儿女情长的眼泪,沾湿各自的佩巾。(希望您我都要向前看,要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勇敢地面对未来,争取在不同的官任上携手并肩,努力奋斗,共同创建咱们的锦绣前程!
篇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分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这句诗被很多人用来表达送别与友谊,奠定了王勃的文学地位,这两句诗,到底好在哪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先看第一句。“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天下,即全国。“存知己”,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第二句。“天涯”,天边。指很远的地方。“若”,好象。“比邻”,近邻。
把这一联两句诗连起来翻译: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存在的话,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就在近邻一样。
赏析:
这一联,是在承接第二联“同是宦游人”的基础上,来了个奇峰突起,又以两个斩钉截铁的工对句,把调子再一次高高提起,从眼前的离别,讲到对别后的思考,是全诗的诗眼,富于浪漫主义地掀起全诗的高潮,点明了本诗的主旨:要做官就应该有“志在四海”的宏远抱负,不能只顾及朋友的长相聚首。真正的知己,因为心心相印,情相连通,所以,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就如住在近邻一样。这一联乃全诗画龙点睛的诗句,是由三国曹植《赠白马王彪》里“丈夫志四海,万里若比邻”演化而来,二者同是脍炙(kuàizhì)人口的名句。诗人在这里指出:长安、蜀川,远隔千山万水,此一别再相见的确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这一生)当以同怀(永结同心)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语)空间的距离,对知己朋友来说绝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心是相连的,情是相通的,所以,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因为还在同一日月的照耀下,在同一个天地间生活,为同一个朝廷效力,因此仍然可以携手并肩,共建宏伟大业。因此,知己者,要不以离别为意,不为离别所苦。这是对好朋友勉励的话,有大丈夫的豪迈气魄,乃高唱友谊的赞歌,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
一反过去赠别诗“卿卿(qīng)我我、幽忧怨怨“的消沉气势,催人奋进。对友谊的推崇,唯此诗为最。其眼光高瞻远瞩,其胸怀博大宏深。这二句写得自然通俗,但凝炼而精警,语义深长,把情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果说曹植与白马王彪的分别,是因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险恶,因无助而无奈的话,而王勃在这里却自觉自发地唱出了昂扬、奋发的时代最强音。
这里绝不只是刻意模仿,而是自铸伟词,语言更加凝练,对仗更加工整,与上一联的'散调舒缓结合得更加精巧,诗歌的节奏更加灵活多变,把纯真的友谊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感情更加充沛,气势更加恢弘,并能赋出新意,表现了处在社会上升时期有志青年的精神风貌,有革故鼎新的文坛领袖的风范。使这首诗成了富有哲理,千古不朽的绝唱,是对曹诗传统的继承,但旗帜举得更高,更是曹诗精神的发扬光大,凸显了王勃更加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功底。因此后人简直有点只知王勃而忘掉曹子建了。
从而为末联的吟唱搭起了一座通达的桥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作文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但是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子。王勃年未及冠就出仕为修撰,但是不久因写了《檄英王鸡文》触怒了皇帝而被革职。后王勃远走蜀中,得到机会补为虢州参军,但是又在任期间犯了死罪,虽饶幸被赦免与一死,可是他的父亲因此受到连累改任交趾令。王勃在前往探望父亲的途中因溺水受到惊吓,竟然在惊悸中死去,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才华横溢,作品题材广泛,诗风中带着豪迈之气昂扬的情感,更因在诗句中巧妙运用韵脚,开辟了唐代诗歌写作的先河,因此被称为初唐四杰。《全唐诗》里收有王勃的两卷诗作。
这首诗写出了王勃的感受。他认为四海一家亲,真正的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都近如邻居。这也是王勃在和朋友离别时所写的,表达了他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在和友人离别时所写,但也表达和友人感情深厚的诗很多,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前我有很多好朋友,有了她们在我身边,我就会非常的快乐。即使她们都陆续转走了,可我总觉得她们还在我身边,陪着我。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令人羡慕的。也许这就应证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了吧!
通过这首诗,让我明白了:友谊比路宽,比海深,比天高。
篇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翻译
在三秦护卫着的长安城,遥望五津的风尘烟雾。
跟您离别的心情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不要在分别的道口,像普通青年男女一样,一起哭得泪水沾湿了手巾。
全文鉴赏一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全文鉴赏二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
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篇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简要赏析
文/信书勇
人生如寄聚散匆匆,古往今来多少文字写尽别离之痛,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可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八行四十字,以深情豪迈之态恣意汪洋,拂去寂寥惆怅,扫尽萎靡气象,别来一种格局,重构一种风尚。
首联写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在点明送别之地的同时,体现了作者眼界之高远,胸次之辽阔。一个“辅”字和一个“望”字,让无边景色真实可感。景中含情,由近及远;情中喻景,由实及虚。有城阙之庄严,三秦之沧桑;有风烟之缥缈,五津之迷离。整首诗起势宏阔,意境高华,为下文的承、转、合奠定了基础。
颔联写到: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整个文笔从自然景观,进入社会层面,这一句是比较平实的写作。视觉上来说,是从千里高空回落到送别的现场。所谓“同是宦游人”,交代了双方惺惺相惜开创未来的心态。虽是别离,但作者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时节,对彼此的未来都充满了期许。一首诗,句句是高山大海,也不能显示山之高海之阔了。若音乐只有高音没有低语,岂有旋律可言。若生活只有激情,没有沉静,哪有和谐可说。这里颔联承接首联,婉转低回,充分为颈联铺垫。
颈联写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是全诗精华,一峰突起。此句一出,气象斑斓,境界顿觉悠远。此句化用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如同他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化用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一样,化用前人名句,别出心裁,赋予它新的意义,青出于蓝更胜于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所以千年不绝,绵绵永续,就在于它做到了“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近几日,为了写作《中国诗歌之美》和《伟美人生》上卷,思维经常被打穿,思考人生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呢?见识,时间,健康,我觉得这三点无论对古代诗人,还是对现代名士,都具有相同的意义。首先见识:只有视野开阔的作者才有思路开阔的诗篇。王勃少年便有神童之誉,不但文采开唐之新风,学问也是享誉海内,若内心无此气魄见识,纵读书万卷,也难有此神来之笔。其次时间:生命就是时间延续,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应该是最好的。这一点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可为明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少年、青年和中年、暮年的心境是完全不同的,因此言行相应截然不同。再则健康:不妨看看“老病有孤舟”的杜甫是如何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病中之人自然难免触景伤怀悲鸣悲叹。写作此诗时,王勃正青春年少,少年得志,人称神童,送别朋友,踌躇满志,憧憬宦途,生命、健康正步向巅峰,期待完美绽放,所以写出如此气干云霄的诗句,充盈活力,充溢自信。这是王勃用笔谱写的激昂的青春之歌。一首诗的高妙动人之处,在于真实地艺术地表达出作者的内心,王勃无疑做到了,千年之后的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万里胸襟是何等样的开阔与自信。
尾联写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里又从思幻的未来拉回到现实中去。送别的友人不知何时才能再相逢,即便是鸿雁可以传书,信札可以寄情,但无论如何不如相逢时一颦一笑可触可感的真实。在此王勃没有简单地贬斥儿女之情,而是在另一种意义上升华了这种人之常情。他用山川河流的历史感,用彼此创业的励志心,用胸襟无限的空间意识,把离别的悲伤升华为一首壮丽的歌行。这不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之别,也不是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的悲情之别,亦不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凉之别。此一别,充满了作者内心洋溢的积极入世的情怀,充满了作者来日相逢于平步青云的期许。生命中许多时候不在于你处于怎样的境地,而在于你的心处于怎样的高度,你的心向往着怎样的.未来。洒泪也好,笑别也好,都是生命中美的存在,因为有真实的感情,有真实的朋友,有可以思念的彼此。也许生命中支撑我们的,是万里之外的朋友,是寄托在思想深处万里比邻的自己。
我选择赏析的任何一首诗歌,都不是为了填充一本书来混文字的,也不是为了说教硬把古人的胸怀改用现代人的语言为他说话。这首诗的意义,我是想和朋友们一起思考两个问题,第一点是一个人的境界见识高的时候,同样的遭逢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一点王勃做得很好,本书稍后章节中的苏轼做得更是登峰造极。第二点就是对时间的思考,在这里就是对青春的思考。当你觉得某一件事该做的时候,那就立刻去做,当然前提是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个“对”,是相对的“对”,不是绝对的“对”)。因为时间是不可回溯的,你一旦错过这个时间,便再也找不回当时的你了。这不是人生虚无及时行乐的论调,也不是说盛年不重来一日再难晨的勤勉,而是说无论是要写诗歌,还是要经历苦乐,都不要等。很多事,错过了,就永远地错过了。纵使王勃不英年早逝,宦海浮沉历经苍凉的他也许能写出更多《别薛华》,但是这种英气逼人充溢青春之美的离别之诗,恐怕再也写不出来了。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谢谢远方的你能够阅读这篇文章,祝愿每一位与我心灵相通的朋友,在时间的长路上,健康快乐地生活,有千里的视野,有万里的胸襟,把生命中的悲伤化作前行的力量,不辜负年华,不辜负岁月,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做自己尊敬的人。
拓展
【艺术特色】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
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篇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诗文解释】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词语解释】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项羽灭秦后,曾把关中地分为雍、塞、翟三个王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诗文赏析】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扩展阅读
天才王勃
有一年秋天,都督阎伯屿要大宴宾客。为了让自己的女婿在宾客面前展现才华,阎都督早就嘱咐女婿构思一篇序文,到时拿出来,使人觉得是即席之作。宴会开始,阎都督谦恭地拿着纸笔,一个一个地请客人写序文,而客人都谢辞了。轮到最后一个客人,是小小年纪的王勃,阎都督料想他也不敢来接纸笔,就仍然把纸笔送了过去,以彰显都督的“风度”。王勃却毫不客气地接过了纸笔。阎都督一愣,但又无可奈何,找借口离开了宴会厅,私下则教下人观察动静,随时通报情况。
当第一次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说,这是“老生常谈”;二次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都督未作声;三次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忽地站了起来:“天才!天才!他的文章可以传世了!”
据说王勃写文章,开始时并不仔细思考,先磨很多墨,然后喝酒,蒙被大睡,醒来后,提笔成文,不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都以为王勃预先打好了腹稿。
篇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赏析一】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赏析二】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赏析三】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尾联赏析(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