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曲艺祁阳小调

时间:2023-06-18 03:41:57 作者:Leloup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Lelou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民间曲艺祁阳小调,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民间曲艺祁阳小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民间曲艺祁阳小调

民间曲艺祁阳小调

祁阳小调是衍生并流布于湖南祁阳的一个民间曲艺,基本唱腔是从山歌、灯调、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成。它是一种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曲调欢快优美,地方风味浓郁,雅俗共赏的调子。

永州北部的祁阳广泛流传着一种民间小曲。这种民间小同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有词有曲,词曲结合,结构完整,旋律优美;有说有唱,说唱结合,以唱为主的一种地方色彩很浓的民间曲艺形式。人们通常叫它“祁阳小调”。祁阳小调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明末清初时其演唱已广为流布。目前,祁阳小调有传统曲目150多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编祁阳小调曲目50多个。

祁阳小调的曲体结构

祁阳小调的曲体结构有单曲体与不完备的联曲体结构两类,单曲体即用一个曲牌,反复演唱各段唱词来叙述故事,一个曲牌名称即为一首祁阳小调名称。单曲体中有上下两句对称的结构,也有短小方整形的四个乐句为一段的曲体结构。曲调虽然短小,艺人们运用扩充,加花,变化重复及润腔,加说白等多种技法,使你唱而不倦,听而不厌;另一种是不完备的联曲体结构,这是一种既非单曲牌,又非多曲牌的联缀,即以一首曲牌为主,加入多个曲牌或段子构成,本申报材料“曲调选”中《兄妹生产》就是由《出门调》、《讨学钱》、《玉石川》等三个单曲联缀而成。

祁阳小调的三种演唱形式

1、祁阳小调的演唱形式,较多的是一女演唱,一男伴奏的对唱形式。即女的手拿碟子站立,男的坐着拉二胡,二人对唱,动作幅度不大,重在二人的面部表情。如1956年祁阳艺人朱敦祥、朱美秀进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入祁阳小调《五更留郎》就是用这种形式演唱的,深受群众欢迎。

2、第二种演唱形式是一男手拿花扇、一女手拿小手绢,二人边唱边舞的对唱形式,有时男的下桩半蹲,围着女的.边唱边打圈,活泼风趣。

3、第三种演唱形式是坐唱,用小型的丝弦乐队伴奏,演唱者坐于乐队前面演唱,这种形式多以演唱祁阳丝弦小调。1956年祁阳80岁艺人杨梅生,参加湖南省农村文艺汇演演出了祁阳小调《闹五更》荣获了优秀演出奖。

4、第四种演唱形式是表演唱,这种形式是七十年代后发展成的,一般由8-12人表演,集唱、说、数一起,形式生动活泼,1976年和1995年两次进京演出的祁阳小调《赤脚歌》和《夜宵歌》就是用表演唱这种形式演唱的,很受群众欢迎。

祁阳小调为全国优秀曲艺品种之一,目前已被《中国曲艺志――湖南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南卷》、《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音乐词典》等科研项目收入。同时,由于祁阳小调类似于长沙花鼓戏,不仅地方色彩浓郁,而且最贴近于百姓生活,所以,新中国成立以来,艺人们在传承祁阳小调的前提下,吸取祁阳小调的素材,新编了许多新的祁阳小调曲目,这为服务现实生活,发展湖南文化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篇2:上海民间曲艺锣鼓书

锣鼓书的表演艺术非常丰富,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形成了“说、表、唱、做、自击鼓;手、眼、身、法、步加舞”的十字艺诀。表演方面则有帽子功、扇子功等。锣鼓书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

锣鼓书旧称“太保书”,是在上海地区流传的汉族民间曲艺之一,因演出时由演员自击锣鼓演唱故事,民间亦称之为“堂锣书”、“神鼓书”。新中国成立后,合其名称为“锣鼓书”。锣鼓书有着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堪称汉族曲艺的杰出代表,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甚广。同时,锣鼓书艺术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厚,它以唱为主,说白较少,善于叙事,常用方言俚语,乡土气息浓郁,是研究民俗活动和艺术民俗的有价值的资料。

锣鼓书的艺术特色

锣鼓书的基本演出形式是演员自击锣鼓,唱表说书。早期都是单人坐演,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改为双人或多人站立说唱乃至表演唱,伴奏乐器亦逐渐增加,配有琵琶、扬琴等丝弦小乐队,而常用的主要演出形式为单人说唱配乐队。流传过程中因地域不同,锣鼓书音乐有川沙、南汇一带的“东乡”和松江、金山一带的“西乡”之分,曲调有【金平调】、【调】等。

锣鼓书的表演形式

(一)“占卜”仪式,古称“太卜”如今还保留着“掐卦”(沿用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马前六壬卦”)和“笃笤”;

(二)民间信仰仪式,艺人称“社书”,俚人称“太保”。功能如同“社戏”。社书中又分四种类型,即:酬神保泰的“待佛书”、大型庙会城隍出巡时的“接厂”、专为病人驱邪逐疫的“谢菩萨”和专治疑难杂症的巫医行为的“按香台”。这些仪式所祭之神,主要为驱蝗大神刘猛将、抗金英雄岳飞、忠臣良将杨忠愍等等;仪式中有一节内容为唱“社书”、劝人为善、言情小说、民间传奇故事等。

(三)民间曲艺,清末明初说唱“社书”的艺人走向茶馆书场专事说书。建国前上海市郊及毗邻地区书场先后建有近千座,艺人有300多人。

锣鼓书的传承意义

1950年,太保书、钹子书、宣卷、什锦书等所有上海汉族民间曲艺统称为“沪书”,52年市郊划归江苏省,便称“农民书”,浦东人称“浦东说书”。1961年,锣鼓书走进了群众文艺舞台,从此取名为“锣鼓书”,四十多年来,南汇人创作演出了新作100多个,于被文化部命名南汇为“民间艺术之乡”,,锣鼓书又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试点项目。

然而,锣鼓书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时代的变迁、专业市场萎缩。19至1932年时,锣鼓书在上海地区比苏州评弹还要红火。1949年时,沪、浙、江还有300多所书场,目前仅存30处。老艺人相继谢世,传艺断层,唱本失传。1949年前后,专业艺人由250多位,说唱锣鼓书艺人锐减到5人,能做社的仅有2人。锣鼓书已到了后继无人、难以生存的濒危状态。由于锣鼓书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支奇葩,也是代表着整个上海文化和上海民间曲艺的艺术瑰宝。因此,5月20日,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篇3:看民间小调有感:读夏元明《走近团陂街》有感

听着叶小青老师原汁原味演唱的《一进团陂街》小调,过细品读夏元明教授《走进团陂街》的赏析文章,很是感动!《一进团陂街》这一民间小调流传应有百余年了,但这是第一次有人且还是文学评论大家认认真真地对它进行了赏析。充分展示了小调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爱情故事的本来面目,让这一上不了台面的民间小调得到升华。

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团陂街人,又作为夏教授的朋友,在感动之余,觉得不说两句感言不“匠”。那就来个画蛇添足吧。

从教授的赏析文章中,我品味出这个小调里很多过去没有去思考的相当有内涵的东西。

一是揭示了团陂街的悠久历史性。从这个歌名可以看出,团陂街历史悠久。据考证,团陂在唐代就已建制,叫湖陂里。中心就是现在的团陂街。里,即一个大湾,大社区而已。到宋代即叫“团陂市”。有团陂与大灵交界处的舍利塔为证。此塔上书:团陂市朱记捐建。其落款为宋代时期。这个“市”,与现在的市不一样。当时的市就是集市,做买卖的地方。说明到宋代团陂已经是物资交流聚散的中心,有了一定规模,“街”基本形成。街在汉语里的定义是三个条件:1、有商铺;2、有较宽的街道;3、有一批居民。团陂街大约从这个时期演变而来。而且达到一定规模,约一公里长的街面全部是商铺。有的下店上居;有的前店后坊。特别手工业加工如缝纫、针织、竹木加工、铁业等很有规模。旅店、小吃店、布店、百货店,应有尽有。街道全部是青石板铺垫,还有一个火王庙大戏台,天然锅形,可以容纳数千人聚会。这些在过去那是比较豪华“奢侈”的事情。几乎是县城的规模了。

而小调时间应该是民国时期的故事。你看小调中“手拿洋伞一尺八”的洋伞,应是清末民初才从外国或者香港、上海大城市流过来的。这说明团陂作为鄂豫皖三省交界的水码头打自唐代起就得到历朝历代政府和商贾的青睐,从而得到不断发展繁华。

二是表现了团陂街历史上的开明开放性。一听小调,眼前首先闪出的是电视剧中清末民初时那些有钱人家在外面回来的大小姐形象。“头发黑如墨,脸上桃红色,生的个瞄儿冒得话说,满街都晓得”。“手拿洋伞一尺八,两手甩莲花”。从这几句词中可以得到几个信息。一个她家条件不错,不是富商就是开明“干部”。不然脸上长不了“桃红色”。二个她家比较开明,如果封建,整天关屋的,不会“满街都晓得”。三个应该读了书,甚至留了洋。“两手甩莲花”相当于舞

步,说明她受过教育,有气质。加之后面故事发展,她胆子蛮大,追求爱情像现在的丫样勇敢。更说明她读了不少书。那时候让一个女孩子读书、让一个女孩子街上玩、让一个女孩子单独走家婆家,不是这一个家庭开明,而是整个团陂街这个社会开明。一个开明开放的环境必然带来人们观念的变化。打我们记事起我们就知道街上基本没有重男轻女思想。再困难没有哪家不让女孩子读书的。所以人家说团陂街出美女那是确实。“街中一群女裙钗,胜过祝英台”。团陂街的女丫哈是自由恋爱,变成了女神,没有变成“蝴蝶”,当然胜过祝英台了。

三是体现了团陂街的包容性。小调中的“祝英台”不仅和“野杂种”谈恋爱了,而且还把他带到屋去了。这种伤风败俗之事要在其它封建落后的地方,族长胡子不气落了,那还不要沉塘呀!但在团陂街上不以为然。即便后来小调传流数省,团陂街人亦笑之。为什么团陂街人能够容得下呢?这是因为团陂街的居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有外乡外县的,还有外省的。而且都是做生意、讨生活走到这里来的。有点像九十年代闯深圳的味道。所以这街上的人大都见多识广,没有地缘观,没有门第观,也没有那么多封建世俗观。所以小时候就听街上人说:“街上的丫儿出了观夫河桥就哈有用”。也确实,从这小小街上走出去的天南地北,光博士就有七八个。真是从五湖四海来,又奔五湖四海去也。

据传,“祝英台”确有其人,她家祖上好像是个秀才,来此落脚与本地女子通婚,才有了聪明漂亮、流芳百世的“祝英台”。但现在“祝英台”的后人也都天各一方了。正是这个街容得下外来客,所以这里基本没有近亲通婚现象。所以这里后辈比较聪明漂亮也缘于此吧。

篇4:看民间小调有感:读夏元明《走近团陂街》有感

这里附带亦当佐料吧,笔者父亲老家是麻城县城,原家里是做大生意的,父亲是麻城国小的高才生。但由于当时战争频仍,家道中落,父亲十几岁就孤身一人流落团陂,跟人学徒谋生。解放初,团陂区委选干部,看父亲觉悟高,有文化,选他为第一任团陂镇镇长。当时我母亲是街近村的,家里成分高,是富农,受歧视。我父亲不顾组织反对,毅然和我母亲结婚了。结果被撤消镇

长,下放到公私合营会当个小职员。从此一有_运动父亲就有厄运。但是父亲从来没有后悔过。我们小时候虽然很穷,但是很幸福。因为我父亲为我们找了一个天底下最美丽最善良最有爱心最勤劳的母亲。令人难忘的是街上的人并没有因为父亲冒当官,是斗争对象而歧视我们家。而我们兄弟姐妹也同样受到街邻、老师宠爱。我家开始租房子住。房东王婆待我如同他自己的孙子一样,真正亲如一家。有一次晚上我姐带我去火王庙看电影,我那时大概六七岁的样子。因人太多,把我挤落了,火王庙离我家大约有一公里地,我家是刚搬到新家,加上年龄又小,找不到怎么回去,就在那里乱喊大哭。一个男人知道我走丢了,问了问我大致地方,把我送到了家。我等了老半天我姐和我母亲才回来,看我回来了,破涕为笑。至今我都不知道这位恩公是谁。这就是团陂街人。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感恩团陂街。

四是显示了相当的艺术性。一个表现形式有艺术。小调采取似说似唱的曲调、叙事手法、平缓的节奏表现出来,吸收了鄂豫皖民间小调的精髓。所以正是这种形式,易于传唱,喜闻乐见,传之甚广。至今到麻城龟山风景区,那里的重要节目就是表演“一进团陂街”。二个文词有艺术。咋看都是方言俚语,其实恰恰是他的艺术价值所在。且这些方言俚语恰到好处,非常生动、生活。看似

粗俗,其实不俗。它的36“吊”(段)每“吊”都很精到。很有画面感。“一进团陂街,大门朝南开。街中有个女裙钗,胜似祝英台”。四句词,没有废话。一是地点,二是环境,三是人物,四是评价。简单四句主题就出来了,你眼前就出现了清晰的画面。三个故事编排有艺术。就是个小调,讲叙了一对男女青年非常朴实的爱情故事。这里不谈车不谈房,只有爱情。过去把这个作为色情小调列为禁歌。其实现在看写得还是比较含蓄。只是男女恋爱到结婚的过程而已,并没有十分“三级”的东西。《长恨歌》“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怎么就可以是名句呢?比起一些影视剧的床上戏那更含蓄多了。

团陂街产生了小调,小调歌唱了团陂街。团陂街因小调而出名,小调因团陂街而传唱。如今的团陂街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变化相当的大。木板阁楼只剩断壁残垣,青石板路已被水泥路取代,街市更加繁华,人丁更加兴旺。但是悠久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仍然在传承和发展。一大批“女裙钗”吸收着家乡的营养,在世界各地大放异彩,谱写出更动人的团陂街华章。

用几“吊”新编“一进团陂街”结尾吧:

一进团陂街,

大门朝南开。

街上有群女裙钗,

赛过祝英台。

头发黑如墨,

脸儿桃红色。

长的“瞄儿”冒得话说,

八门哈晓得。

朱阁的上北大,

王阁的到美(米)国。

聪明善良性格好,

个个都了得。

想知裙钗事,

要说三昼夜。

你若有空团陂来。

跟你细细说。

写给D小调散文

民间考察材料

民间经典谜语合集

民间艺术论文

《c小调第五命运交响曲》教学设计

开封民间借贷

关于民间常用的俚语

民间借款合同格式参考

简短的民间绕口令

诸暨民间歇后语

民间曲艺祁阳小调(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民间曲艺祁阳小调,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