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主要看颜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历史河山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历史河山诗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目录
篇1:历史河山诗歌
历史河山诗歌
沽河山千载,
才子配佳人。
古道西风秀白发,
垂观独钓是老翁。
扬杆无影,
无影向山头,
扬袖衫衣拂,
长袍曾是君。
郎儿亭外现,
丽颖和风描。
大千忆昔敦煌画,
老朽惭愧当年为。
役行匪患忧,
持刀争战马。
夺妻抢占女,
罢工为山头。
如今东瀛欺,
诈吾国山同等府,
儿女皆意抗日行。
中山革命划线图,
恰同学少年,
首当其冲。
后人相随毛主席,
恩来已出道。
救国政令,
铁军煞千强。
为报我国前强,
祖华当自强。
有识之士,
具囊括四海之意。
无识之士,
备并吞八荒之心。
休憩事也。
虽造次颠沛,
必袖护气宇。
布于少牢之馈,
宜社类,莫有文。
唱于迎日之拜。
自春秋以下,
此其所同也。
自古斯奥,
虽有通才。
迷方失控,
千载以送。
篇2:祖国河山的诗歌
关于祖国河山的诗歌
诗歌一:碟恋花.山河
危倚曲榄日渐消,
一度风光,
溪水暗梅梢。
万里阔天云无处,
风渐啸声雨渐辽。
北国风光千里渺,
徐徐觅觅,
淡烟问柳条。
伴惹林寒袭山道,
犹是旗幡向酒招。
诗歌二:锦绣山河
锦缎嵌天空,绣屏醉眼浓。
山林鸣翠鸟,河床荡云容。
诗歌三:醉梦山河
我是骄傲的雄鹰,不在乎生命
我只有我的.飞翔,到一种孤独的高度
用我圣洁的躯体赌上一场不回头的青春
她用两只眼睛看我,菩萨一般的慈悲
在我的第三根肋骨断裂时
当我的第五根肋骨斜着插入心脏
所有的光明都抱着黑暗睡去
在平静的夜色中,看着眼前的黑暗
陷入另一种无法言说的光明
诗歌四:山河恋
啊!朋友!
你是否还记得那天的预定,
你是否还记得我们的誓言,
你听,
那潺潺的流水在诉说着我们的预定,
那蓝蓝的天空再重复着我们的誓言。
你是否让山水见证我们真爱,
让那天空看得见,
让那白云听得见,
谁也擦不掉我们写下的誓言。
让山河相恋,
让你我相约,
让你我在山水间行走,
让你与我相恋。
篇3:河山大好
为了大好河山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董必武《谒昭君墓》
西汉匈奴带兵入侵,边境不得安宁。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入朝请求和亲。
汉元帝坐在朝和殿的龙椅座上,正为此事纠结。匈奴和亲是好事,办成了,边境再无战事,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只是派谁去呢?顺着望望坐在殿下的公主、帝姬,让凌靖公主去,只怕她性情暴烈,若让恬宜帝姬去,她年幼不经事,又要哭啼。殿下鸦雀无声,只有十二铜烛的火苗“扑哧”地跳,将他的脸映得憔悴瘦弱,直映到屏风的鸳鸯上。他深吸了一口气,额头上涔出密密的汗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案上的奏折。
面色忧愁的昭君眉头紧锁。匈奴与汉和亲必有目的,如果我担当出使者,一来可以为夫君分忧,二来西汉一定能和平,夫君也好治理国家。只是此次别离非同一般,若与夫君无缘,我们便只能在地下相见。想到这,眼里不禁噙满了泪水,吧嗒吧嗒地掉到绣花裙裾上,赶忙转身擦拭。但西汉的百姓还在边境挣扎,牧民们还在受饥饿之苦,我不能以一己私情,让天下人民受尽战争之苦!为了大好河山,为了黎民百姓,我甘愿去北漠,去享受草原的快乐!
傍晚时分,黑压压的人群出了城门,走到护城河边。天色暗淡,残阳如血,正值柳絮飘飞的季节,有如纷纷扬扬的雪花一般。杨柳轻吻着河水,泛起层层涟漪。河水无声地流过城墙下,流过马蹄边,折射出殷红的霞光,像撒下一河的.玛瑙。桥上的石板略微湿润,台阶下面结着青苔,细细的露珠扑在它们脸上。昭君折下柳枝,轻轻地在水中一点,扬起花样的水滴。然后将它折起,对城墙拜了三拜,忽然,她发现黄色绣金边的衣带在城角飘扬。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昭君看一眼京城,泪水里带着不舍,带着难以诉说的悲哀。
一个正值妙龄,笑靥如花的女子,离开了爱的人,离开了西汉。那天她穿得并不艳丽,一直抱着心爱的琵琶。只是,她再也不能,对夫君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再也不能了。
昭君一路北上,来到北漠。她和呼韩邪举行了婚礼,洞房花烛明亮,相信这烛光照亮的不仅是他们,更是西汉和匈奴的美好前景。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她教孩童《诗经》,在草原建立琴棋书画馆、武术馆,教牧民们耕地。史书记载:边城晏闭,牛马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她带上琵琶,一人来到思天阁,对着明月弹奏《高山流水》。
篇4:诗歌:历史
十七科学技术成就(一)
“两弹”元勋邓稼先,成功研制核试验。
“一箭三星”升上天,太空遨游也实现(杨利伟)。
“杂交水稻”袁隆平,“东方魔稻”世人惊。
喜看“高峡出平湖”,更使国强和民富。
十八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一)863计划成就大,生物、航天、自动化,
信息、激光、新材料,能源、海洋也开发。
(二)因特网,数字化,上网便能知天下,
负面影响应抵制,健康向上人人夸。
十九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教育改革成绩大,实施《义务教育法》,
科教兴国是战略,实现“普九”意义大。
高等教育发展快,大步跟上新时代,
规模数量大发展,狠抓科技育人才。
二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一)1956年定战略,“双百”方针出成果,
文学繁荣题材多,《红岩》长篇好小说,
《青春之歌》唱赞歌,《平凡世界》新生活,
《宝葫芦的秘密》童话多,话剧《茶馆》是佳作,
“文革”以后更活跃,优秀作品流成河。
(二)电影电视显生气,《大决战》中“三战役”,
《日出东方》连续剧,历史故事《林则徐》,
《开国大典》与《决择》,《丝路花雨》大舞剧,
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和杂技,
不同风格和流派,艺术发展繁盛期。
(三)回忆苦难旧中国,“东亚病夫”不快活。
自从建立新中国,体育列为重点课。
全民健身大开展,竞技体育更不错。
90承办“亚运会”,08“奥运”到中国。
参加五届奥运会,获得金牌100多。
二十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改革前后两个样,以前衣着蓝、灰、黄,
购物凭票限数量,“三转一听”①是奢望
食物匮乏缺营养,居住多为土墙房。
如今生活变了样,衣着多彩穿名装,
“四电两机”②带冰箱,饮食搭配讲营养,
住进楼房讲宽敞,摩托、汽车跑四方,
提高生活讲质量,齐心跟党奔小康。
注:①自行车、缝衣机、手表、收音机②电视、电话、电脑、空调、手机、洗衣机
篇5:诗歌:历史
我从远古走来
披一肩风霜雪雨
踏两脚坎坷泥泞
我从荒漠走来
挟带漫漫戈壁的苍凉
裹挟游牧民族的期望
我跨越了时空漫长的隧道
我呼吸着久远历史的沧桑
穿越成吉思汗的铁马金戈
淌过流着鲜血的岁月之河
我一路走来,一路悲歌
悠远、苍凉、忧伤的蒙古长调啊!
传递着蒙古民族曾经万里征战的梦想
空旷的原野上袅袅不绝的炊烟啊!
映现着蒙古民族依然跃马扬鞭的希望
蜿蜒东去的江河
是马背上的人们永远不变的向往
我一路走来,一路追寻,一路渴望
我追寻
追寻我们民族的崛起兴旺
我渴望
渴望我们祖国的强盛辉煌
拖着血迹斑斑的双脚
我们终于迎来了东方喷薄而出的太阳
祖**亲张开她博大的胸怀
迎接了她漂泊已久的儿子
吮吸着母亲甘甜的乳汁
我知道我有十三亿的兄弟同胞
沐浴着祖国温暖的阳光
我明白我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家园
我骄傲
我把赤子的热血挥洒
我自豪
我把赞美的歌声高唱
那一跃而起的东方巨龙
是五十六个民族力量的凝聚
那挺直了的民族脊梁
是我们永远不屈的铁骨铮铮
篇6:诗歌:历史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史学”。按照这一观点,我们能够将大量的古代著作引入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尤其是古代文学中的诗歌词曲。在古代,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颂》就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在客观上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而其中的《风》更是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描绘了一幅先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人们把目光都对准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这些史实说明,古代的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据湘潭大学教授羊春秋统计,由唐至清共有4000余首咏史诗流传于世。这些诗歌针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的繁荣凋敝、战争的连绵惨烈以及人民生活的疾苦安乐,用优美的语句使其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些都是原始的、绝好的、很具有说服力的素材。不仅如此,“中国古代文学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 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它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美,该是教育的磁石”,“幼小的心灵需要美的滋润,儿童的智慧、情感活动需要美的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的推动。” 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
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这些诗作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出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的话,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走进”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现象,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学习。
再有,一些诗人截取历史上一时一事,一人一物,作诗咏史,以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看法。这些作品有的寓意精深,有的偏颇甚至错误。如果能够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正确的辨析,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例如,对于昭君出塞,杜甫有诗感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欧阳修更是哀叹“红颜胜人多薄命”。他们在对昭君命运的悲苦寄以极大同情的同时,却认为昭君出塞是民族国家的耻辱。而翦伯赞却赞扬说:“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在此,如能点拨学生比较、分析,就很容易认识到昭君出塞的历史意义,认清古人错误的民族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唯物史观。
三、有利于发掘历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文科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与政、文、地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歌词曲能够适应这一要求,能够发挥作用。首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了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能力。其次,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适时地引用和巧妙地设问,是适应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和培养学生文科综合能力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比如杜甫《咏怀古迹》一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名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可设问“‘一去紫台连朔漠’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来考察历史知识;设问“‘群山万壑’是指什么?”来考察地理知识;还可设问“昭君出塞”反映了西汉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由此出发再提问当今的民族政策如何?这样,既考察了历史知识,又考查了政治知识。除此以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古诗歌包含有政、史、地等科相关知识和能力,如果仔细推敲,巧妙科学地设问,就能起到启迪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综上所述,把古代诗歌词曲巧妙适时的引入历史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联想、分析等认知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科综合能力,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但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精心挑选难度适宜、同历史知识关系紧密的诗歌,不可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否则,不仅不会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得不偿失。
篇7:赞美祖国好河山的诗歌
1、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2、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西湖风景六条桥,一株杨柳一株桃。
3、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4、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5、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9、杨柳满长堤,花明路不迷。画船人未起,侧枕听莺啼。
10、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1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2、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13、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1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7、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18、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0、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21、万顷西湖水贴天,芙蓉杨柳乱秋烟。湖边为问山多少?每个峰头住一年。
22、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23、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24、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25、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26、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吹来忽不见,望湖楼下水如天。
2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8、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9、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3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31、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32、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至广陵》
3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34、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3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3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9、月冷寒泉凝不流,棹歌何处泛归舟。白苹红蓼西风里,一色湖光万顷秋。
40、放棹西湖月满衣,千山晕碧秋烟微。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
4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2、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4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桂林山水》
45、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46、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47、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篇8:赞美祖国好河山的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繁多,在古诗分类和叫法上也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乐府、古风、歌行体三类诗,更易混淆。因为,从形式上看,乐府体与古风都是五言体,七言古诗与歌行体都是七言体,很难区分。但是,从古代以来,人们比较一致地承认它们在表达内容、手法、风格特色区别,对它们有约定俗成称呼。
人教版八年级(下)在《诗五首》“研讨与练习”第二题中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格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异同。”又九年级(上)知识短文《怎样读书》中说:“杜甫《石壕吏》格律较宽,叫古风……”
这里叫法,不符合习惯。人们习惯上把杜甫《茅屋》一诗叫做“七言古体诗”,而把岑参《白雪歌》叫做“七言歌行体”,编者也明显看到两诗“异”,所以出这样问题。而杜甫《三吏》《三别》虽然在形式上与“古风”同为五言,但习惯上人们把《石壕吏》叫做“新乐府”,而不叫“古风”。为说清这个问题,需要对中国古代诗歌体式作一简要回顾。
我国最早诗体是四言“诗经体”,接着出现以屈原《离骚》为代表“楚辞体”(也叫“骚体诗”),后者用连词“之”和语气助词“兮”将句式变长,如“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操吴戈兮披犀甲”(《国殇》),这为后来五、七言诗提供先例。因此,《诗经》与《楚辞》成为中国诗歌之源。
至汉代,出现专门负责搜集各种诗歌、民歌机构“乐府”,它所搜集最有影响是民间诗歌,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汉乐府民歌”。它最大特点是现实性强,通俗明快,形式上以五言为主。如教材八年级(上)中《长歌行》及高中课本中《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等,即是“正”“乐府”。汉乐府民歌内容体式影响当时及后世文人诗歌创作,至东汉末年,代表文人五言诗成熟《古诗十九首》出现,模拟为创作“古题乐府”(也叫“旧题乐府”),它借用“汉乐府”题目,写新内容,犹如“旧瓶装新酒”,如操《步出夏门行》((七上)、杨炯《从军行》、李贺《雁门太守行,如“从军行”与队军事有关,“雁门太守行”与边塞有关。文人模拟乐府在内容上从汉乐府叙事为主转变为以抒情为主;在形式、手法上,则借鉴其通俗明快而又加以“雅化”,增添文人色彩,提高艺术品位。“古题乐府”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七言古题乐内容多变、结构转折、气势壮阔、感情跌宕多姿之妙,这种诗体适宜于承载较大思想内容、抒发激越奔放之情,既有古乐府通俗明快特点,又以文人抒情言志为主,形式以七言句式为主,间有杂言,文采飞扬,读来抑扬顿挫,所以人们称之为“歌行体”。
另一种则主要是借鉴“汉乐府”叙事为主、反映现实内容特点和浅显平易通俗表达特点,用它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以引起人们对社会关注。它并不再借用“汉乐府”原有题目,而是根据反映事件不同内容而命名,所谓“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唐朝杜甫关心国事,用笔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写许多这样诗,如《兵车行》(高中)专写唐王朝穷兵黩武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痛苦等。这些诗,主要在实质上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形式与五言古体诗无异。稍后元结、顾况等诗人也写过这样诗。至中唐时,白居易、元稹等现实主义诗人为挽救当时国家衰落,用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弊端,以引起统治者注意,遂大力提倡杜甫、元结这些诗歌形式,并冠之于“新乐府”称号,发起“新乐府运动”。他们自己也写不少“新乐府”,形式上五言、七言都有。如白居易《观刈麦》(九上)、《卖炭翁》《新丰》《杜陵叟》等,都是叙事性强、平易通俗“新乐府体”。《竹林答问》中说:“古诗、乐府之分,自汉、魏已。乐府音节不传,唐人每借旧题自标新义。至少陵,并不袭旧题,如《三吏》《三别》等诗,乃真乐府也。”(《清诗话续编》222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概要地指出新乐府诗特点。
篇9:红叶漫烂寺河山诗歌
红叶漫烂寺河山诗歌
2014年10月26日,随灵宝市作协到寺河采风,观赏红叶。有感,夜不能寐,开灯披衣,搜肠刮肚,赋拙句以抒胸臆。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天堂
层林尽染的寺河山
满坡霜叶红,赛过二月花
你披一抹秋阳
我踩一缕秋风
作协高朋,云聚花果山
放眼远眺,群山尽览
饱红叶浸透漫山之眼福
享果香飘溢风光之隽秀
叹天地之神奇
赞红叶之绚烂
秋的'寺河山,是叶的海洋
人在海上穿梭
秋的寺河山,是红的波涛
人在浪头上逐流
快看呢,那一坡坡红叶
如燃烧的火焰艳得热烈、艳得灼人
快瞧呢,那一沟沟的红叶
如缤纷的晚霞浓得亮丽、浓得化不开
一处处美景,忙坏了相机
一会儿长焦,一会儿广焦
咔嚓咔嚓
全力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秋到寺河山
满园硕果累累
沉甸甸的秋天在农民的枝头喝彩
好一派丰收喜悦的繁忙场象
秋到寺河山
满山浓妆重彩
绚烂多姿引人醉
恰似一幅无与伦比的绝美画卷
★ 历史试卷
★ 历史成语故事
★ 关于历史材料作文
★ 历史教学计划
★ 历史知识点
历史河山诗歌(合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