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九眼桥经典散文

时间:2023-08-06 03:41:11 作者:小春日和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小春日和”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闲话九眼桥经典散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闲话九眼桥经典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闲话九眼桥的经典散文

闲话九眼桥的经典散文

又见九眼桥,内心多了些莫名的纠结,在这个只和陌生人说话的地方,不知丢失了多少青春和梦想。

寂寞的,慒懂的,不可名状的情绪油然而生。

酒一杯一杯的喝,人一群一群的散,季节在灯红酒绿中悄然改变,没有了故事的2014,廊桥的夜色依旧诱惑而暧昧,一朝舟发,东吴万里船远,那个在岸边挥手的人已经不在,错过了朝思暮想的年龄,思念两个字却坚定得不可动摇。

思念着谁呢?抚摸岁月的尘埃,笔记本上的那些名字早已锈迹斑斑,依然记得墙角的那一枝小花败了又开,开了又败,演绎着别人看不到的精彩。

我的世界注定有些空空如野,一如锦江边上的独木舟既无所倚也无所系。月下野渡,常听得高楼上飘来的阵阵情歌,有些心酸也有些沉醉,在只和陌生说话的当下,爱情两个字苍白了所有的童话。

写一些文字,抒一腔情怀,孤独是不可捉摸的云彩,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

记忆中的东站渐渐远去,我的故事也在最后的腊梅吐蕊里悄然凋零。一个人的九眼桥,一个人的烟火,一个人的`长发即腰。

巫昌友说青春是不堪百度的,低头默想,唇齿间的酒味竟然有些淡淡的苦味,悠长得不敢回味。

旧事不堪回首,故人不堪重逢,只有那些脚印还在河边独自深深浅浅。

寂寞如酒,寂寞如刀,与薛涛一墙之隔,却穿越了千年的风霜,无论如何对影是该成三人的,从望江公园到廊桥,白鹭翩飞,不见了诗人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路越走越长,人渐行渐远,萧疏的季节,俯身皆拾一地的愁怅。

瘦荷枯泪,滴穿红笺,注定我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看寒月半掩已是落叶飞霜,谁又读懂了街头那个长长的落寞身影。

有人说时光如影,苍翠的竹林里却刻不下“巫昌友”三个字,七年的青春随波逐流,始终没有寻觅到那一个可以停靠的驿站。

花随溪流,叶随风舞,九眼桥还是九眼桥,巫昌友还是巫昌友,听渔舟唱晚,品锦江朝霞,原本以为诗意的生活,留下的竟是莫名的失望。

或许,我真的是那一个留不住故事的人,每一次别离,笔下都会墨染一片读不懂的沧桑,十几年前是这样,十几年后也是这样。

憧憬过,也忧郁过,当年在九眼桥挥洒泪滴的少年,终究没有能挽留下那一分刻骨铭心的爱情,终究失去了那一分不舍的优雅。

我有些浅浅的失落,在这个原本就不属于我的世界里,我一直沉默着。

九眼桥不长,我却遗失了七个春秋,锦江水不深,却触及到了我的柔弱。

情歌唱得再好也未免曲终人散,一路向东,穿越九眼桥的清寒,走向20**的春暖花开。

篇2:成都九眼桥作文

我的家乡天府之国的母亲河上,桥数不胜数,但我映像最深的是那九洞桥——九眼桥。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由总督李世杰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又加以重修。20XX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20XX年冬拆去。老九眼桥有九个桥洞,最边上的一个桥洞因为长期淤积河泥,渐渐高离了河面。乞丐、流浪汉、暂时找不到活路的穷苦人,都住在这里,当上“桥洞客”。这里整天臭气熏天,肮脏无比,有时路过,就能看见一张破草席下盖着一个人,露出两只枯瘦的脚,实在惨不忍睹。桥洞中如此,桥上也是如此。九眼桥上,是旧成都的“人市”。

闲暇时,我常到桥上逛逛,这里都是穷人家卖儿卖女的地方,成都的富人家需要书童、马夫、老妈子,都到这里来选。我曾看见一个乡下老头子,一边“呜呜”地哭,一边牵个小女孩在桥上走。那女孩的脖子后,插着个“草标”。那老头把女孩卖给个公馆的人后,用卖得的钱买了个锅盔递在女孩手里,又哭着下了桥。这样的场面,在九眼桥上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九眼桥码头的热闹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再也无法繁荣下去了。这个时候,成都用木柴的人家已经不多了,水津街的柴铺子一间接一间地关门,赚够了钱的柴铺子老板们都转了行业,有的开了煤店。住在黄伞巷里的柴贩子纷纷离开,回老家务农去了,成都的大街小巷里从此少了卖柴人的身影。我所在的酒馆生意一天比一天“秋”,老板整天苦着脸,最终只得把铺子关了了事,我也在20XX年离开了成都,走的时候,我特意到九眼桥水码头上去看了看,河里已几乎没有柴船了,往日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反到有些冷清。这个东门著名的水码头,可谓因木柴而兴,因木柴而废。

九眼桥在20XX年被拆,重修了一座依然有九个桥洞的混凝土桥。而老码头居然派上了用场,有夜航的游船从这里驶往黄龙溪,但成都的水运兴盛的日子,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九眼桥的变化显示着天府之国的改变,祖国的日益繁荣,建筑师们把桥建在河上,我们会在人与人之间也建起那一道道心灵之桥,天府之国就会更美,祖国就会更繁荣!

篇3:成都九眼桥作文

成都有很多桥,有古代流传下来的,比如九眼桥,通锦桥,送仙桥,磨子桥等等,也有后来人们修建的,比如一号桥,二号桥,彩虹桥、清水河大桥,东风大桥,人南立交桥等等的桥,这些桥有的是为了交通便利后来新修建的,有的则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比如九眼桥就是一座有名的古桥。

九眼桥位于成都市锦江区,是府南河上一座规模比较大实用性比较强的大桥。大桥初建时叫做宏济桥,建于1593年,是由石栏杆、石桥面修建的大拱桥,桥下有9个桥洞。在1788年由总督李世杰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

1992年,由于旧的九眼桥有碍泻洪而被拆除。7月,成都市规划局研究重建九眼桥,重建的九眼桥距原址仅1。9公里,11月,仿古九眼桥主体工程宣告建成,仿古九眼桥仍为九孔,外部全由仿古青石块砌成。桥面用青石块铺设,保留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九孔石拱桥形象。

现在的九眼桥还是锦江区一环路上连接各条道路的重要枢纽,妈妈说当年她还经常到九眼桥旁边的滨江路河边喝茶,那个时候的河边,绿树成荫,喝茶的人们可以沿着河边排上好几里路呢。

走在宽阔九眼桥上,看着桥下缓缓流淌的河水,河岸边葱绿的树丛,还可以想象的出来当年这座大桥的雄伟和壮观!

篇4:成都九眼桥作文400字

九眼桥现名通城大桥,位于县城北门,是一座钢筋水泥石拱桥,它横跨隽水河,连接两岸街道为一镇,是武汉到长沙公路的重要桥梁之一。据清朝《一统志》记载,九眼桥是公元1256-1274年间,由状元杨起华设计和参与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7、8的历史了。

九眼桥非常坚固。桥身有9个桥洞,我想这就是它为什么叫“九眼桥”的原因吧!要是碰上发大水,河水就会从这9个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还减轻了桥本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九眼桥不仅坚固,还十分雄伟、美丽。它全长200多米,宽30多米,中间是四车道,用花坛隔开成左、右两半,花坛里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五颜六色,四季常春……桥的两旁是人行道,走人,用石栏杆保护着。栏杆上的一块块栏板上,雕刻着各式各样家乡的九眼桥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梅花鹿,有的刻着水鲜花,有的刻着郁金花…。。傍晚时分,大阳西下,晚霞照在九眼桥上,雄伟的九眼桥倒映在水中,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在桥上穿行,真像是“桥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我爱家乡的九眼桥!

篇5:成都九眼桥作文400字

在我的家乡成都,有一条美丽的府南河,在那美丽的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桥,它坐落在成都的东边,静静地矗立在府南河上,它的名字叫九眼桥。

九眼桥是一座弯弯的石拱桥,在桥的下身有九个桥洞,所以取名为九眼桥。曾经姥姥对我说过它的故事:在五六十年代,九眼桥一带是个热闹的码头,在那里可以坐船下重庆,可以在那里运输货物,附近还有许多小街小巷,来来往往的人在这里穿梭着,忙碌着。

古老的九眼桥现在已经重新修建为一座小型立交桥了。在它的下游可以通往望江公园,上游有一座更加雄伟的廊桥,桥的旁边还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合江亭,举世闻名的四川大学也在桥的一侧。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赛也在这里举行。每当清晨的时候桥的两旁站满了许许多多晨练的老人,夜晚来临的时候,桥的两旁闪烁着许许多多的霓虹灯,灯火辉煌,远远看看去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

这就是家乡的九眼桥!啊!九眼桥,故乡的桥,美丽的桥!

篇6: 闲话散文

闲话散文

一位当编辑的朋友嘱我写篇“关于散文”的文章,当时我来不及多想就糊里糊涂答应了。真的坐到电脑前开始完成任务时,却不知从何写起。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从先秦开始,历经数千年,早就发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的地步。翻开一部文学史,哪个时代没有数额巨大的散文呢?不说诸子百家和唐宋八大家,单是清朝桐城派的一部《古文辞类纂》,其富丽错综的内容,简直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到了当代,中国大地上一千多家报刊群正等米下锅,于是一切通畅可读的文字,大量而快速地进入媒体市场。那时散文的发稿率确实比别的文体高。

这无疑给人们造成了一个误会,以为散文很容易写。例如我自己,在小学和中学读书时,作文做得还算通,到了大学又读了些书,听了些课,加上有了些生活阅历,感到自己能写散文了,于是曾经努力地写过几年散文,最后成为在散文阵地落荒而逃的一个。遥望着诱人的散文园地,我只能望而生畏。我曾经将自己写的数量可观而质量可悲的散文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被自己枪毙的,一类是被编辑枪毙的,一类虽然变成了铅字很快便自己死亡的`。

散文不需塑造人物性格,不需编织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就以为它比小说易写,散文不必讲究音节韵律,就以为它比诗易写。但小说可酣畅地叙事,诗歌可缠绵地抒情,那么散文的长处是什么?它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我以为,到了当今时代,散文仅仅是小说和诗歌影视等艺术门类的缝隙中长出来的闲花野草,是一种夹缝中的艺术;是最容易写出来也是最难写出成就来的艺术。

不争天地之大小,以小显大,以少胜多;一棵草,一滴露珠,要显示无边无际的大千世界;正是散文之所长。它生长于夹缝中,它的边缘又漫远,朦胧,摸不着边际,谁都可以和它搭上边,攀上亲,什么样的文字,都可以标示为散文,正是散文博大的包容量。散文最基本的、也可以说唯一的材料和工具,就是文字,它对文字的要求,甚至高于对小说对诗歌的要求,正是散文的难度。试想想,要想写出一篇真正好的,耐读的,能够生存下去的散文来,又是何其之难!

也许,散文的美不是靠一枝独秀,而是靠一个群体,构成它美的景观。

但文艺百花园中不能没有散文。我们更不能苛求每一个散文作家写出来的每一篇东西都能达到我们所希冀的那种高度。

篇7:书信闲话散文

书信闲话散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 ·张籍

云水相隔,悠悠的思念倾诉给远方的亲友或恋人,心先要定下来,在静谧的暮色里,或清晨鸟儿的啼叫声中,就着一方书案,窗外清风徐徐,落叶飘飘,抑或细雨绵绵,雪花片片,笔下轻染烟霞,缓缓道尽深藏于心中的情愫,执笔为念,落字如面。

书信往来是天涯路远,彼此之间信息传递的载体;文字纷飞是相望相守,一种情感的寄托;点画纵横是寒暑易节,相思积蓄出的真诚问候。一纸信笺,传去千里之外的挂牵,也许语句通俗平实,但其中寄予的情感却悠远绵长。雁字回时,心有灵犀,即便只是琐碎的家长里短也让守望的远方柔软了心,还以泪眼。

书信,也称作书扎,简扎,尺牍,尺素,名称的演变传达出中华文化特有的深沉儒雅,流淌着一脉书香气息。现在能查到的最早的书信始于春秋(郑国大夫郑子家写与晋国正卿赵宣子),算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和平与峰火交相更替的岁月中,一封封书信无不在叙述一段段人世间的沧桑与传奇,或展现中华气节,民族大义,或流露出缠绵悱恻,细致微妙的人情之美。早期有“飞鸽传书”“鸿雁传书”等传送方式,让它多了一点远古的沌朴和灵动。山高水长,轻轻诉说,一路不停歇的发展、演变,到了汉代,建立起成熟的邮驿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也因为在官方与民间所具备的实用价值而经久流传,当一封饱含深情的信笺发自于心,千里跋涉,辗转传至另一个人的手中,多么今人欣喜快慰。开封之时,一纸纤薄,透发出的温情却厚重饱满,暖了人间。

书信往来中,浓浓的亲情与至真的关怀,陪我们渡过异乡的孤寂,冲淡了低落与忧伤,感召我们乐观的去面对眼前的偃蹇处境。这种倾诉交流,在漫漫人生路上会陪我们很久很久,伴我们走过很远很远,温情似水,牵动着彼此的心。

从古至今,从弥漫的硝烟峰火中,穿越过千山万水,行经乡野庙堂,不知记录了多少亲友恋人之间的思念与山盟海誓,不知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风流雅趣。有田间俚语,有致仕忧郁,有?湘静夜依依的情话,有巫山云中的点点雨意,一个风和日丽的晴日,有原野上千里牧歌声,时光穿越幽暗的旧巷,有乌蓬船摇醉的水榭江南。有对父母安康的挂念,有对子侄后辈的教导和规劝,娓娓道来,一如岁月间泛舟江上,听两岸风啸猿啼,沉醉于漫天的晚云落霞。

它可能是一池静水泛起的波澜,一阵秋风吹过的思绪,点点落花堆砌的闲愁,片片秋叶染红的乡情。笔墨在纸上挥洒,就像在枝头采撷粒粒红豆,为冰冷的历史洒上一片烟火气息,“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里寄托着征战中一声声平安祝愿;“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这里有风花雪月下的儿女情长。“鸿雁声里锦书来,片片红枫传颜色”,感叹亲友之间时空上的距离,日复一日的思念终有一天让你拾起了笔独自诉说,情怀时而喷薄奔涌,如洪水溃堤,时而静静流淌,如溪水潺潺,此刻,最难得的是真实自然的心境。

离乡千里,更深夜长,一纸虽轻,字字情重。这是心神合一的妙境,此刻,从容放松放纵,恰好也合了书法创作的要旨,书法不再只是一种技能,同时也是情感恣情宣泄的渠道,情至真处,挥洒自如,纤毫灵动,意趣天成,故而往往有天真无痕的妙作。书法崇尚自由,书信中的书写自有一份轻松与真诚,自古书法大家来往书信中的墨迹最是写的.自信从容,洒脱不羁,出离法度束缚,悲喜之间,赋予文字以生命,散轶于书信中的书法,也徜徉着一种真性情。

不论形式如何改变,文言或白话,家书或致友,横写或竖排,毛笔或硬笔,都不掩一份或激荡山河,或辗转悱恻的情怀,“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是曹操写给孙权的书信,百万雄师,沿江而下,事关天下的水陆会战,却写的风清云淡,旍旗甲兵未着一字,读来依旧意气风发,睥睨天下;“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这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坚毅哀婉,儿女情长间字字泣血,论及革命又豪气干云,勇于赴死,每读至此,似见到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美画面。

一方小小的邮票,如同飞鸟的双翼,浮摇展翅,越关山万里,携一纸心底的倾诉,投寄出相思与期盼,文字续情,遥遥牵动两地的心。如今早已迈入信息时代,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简单而直接,电话、手机、网络让天各一方也如近在咫尺。 高科技方便了交流,但总觉少了一丝味道,电脑弱化了人们的书写能力,就像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冲击湘浙鲁粤等传统菜系一样,终归是欠了点火候的微妙。相比短信微信的问候,我还是喜欢于清风明月下静静写下“见字如面”时的那种激动与亲切。一笔在握,让寂寞、孤单、回忆、想念,情感交集一处,如浮云悠悠,如月色盈满衣袖,于喧嚣的红尘中怀一许相思的清寂。

就像小时候在山间废弃的山庙前小心呵护一片片残碎的琉璃,就像在六月的风中扑捕一只粉蝶或红蜻蜓,对它,我有一种尊崇和深深的怀念,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条磅礴长河,那么它也是汇集其中的一股清洌的细流。在当下快节奏的时代潮流下,我们都能感觉到,人们已很少通过它互致问候了,谁又知道,它的老迈是否正在让自己成为历史的尘烟,若干年后,随着实用价值的退化,它是不是也会如同神秘美丽的楼兰古国一样,消逝在漫天黄沙里…

篇8:闲话优美散文

闲话优美散文

总想用准确的精炼之词,对值得过誉的事情润色一番,或者对那些义愤的劣行进行评判,然而我这迟钝的感觉和麻木的反应,总在制约着苍白的发挥。

又是傍晚的窗口,天阴着,黑云压得很低,一群燕子上下翻飞着,预示着雨的激|情。有清凉的风从窗口吹向我半裸的肌肤,舒一爽而快意。

其实很想去外面走走的,尤其是去年常去的那条乡间小路,哪儿耀眼的绿总是诱一惑我往返不止。前些日子去的时候有些失落,因为干旱缺水调整种植结构,一些地块闲置着,光秃秃的杂草都很少见;还有一些被zheng府征用,赢得了开发商和各种经销商的青睐,厂房和车间的修建替代了绿油油的庄稼。被种植了的地块还是为我保留着不曾改变的绿色|情怀。然而无人为伴不能成行。

这个季节的暮色来的很缓慢,可以让你选择做好多事情:散步、聊天、访亲会友;看书学习、女工美容等等,只要是你愿意做的。我算不入流的女性吧,字里行间的时间多于其他,往往又是词不达意,焦躁郁闷还无以言说。有时候脑海里就像那些荒芜了的土地,一贫如洗,使劲种植一些流行的概念进去却不生长适应的枝柯。只好自己窝着独自享受满足和失落,让夜幕慢慢地盖住我不愿示人的独白。

说了一大堆散乱的闲话,说到底还是因为环境的改变。曾经卖命流汗的日子被我扔到了时光的`河流,屈辱的忍受该是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了。可原来的恶行还在延续,它从我的生活中消失并不等于从这座城中消失,厚着脸皮受表彰被吹捧的,还是有劣行昭著的冠冕堂皇者,他们总能不时提醒我:他们的伪善也是被推上政治舞台标榜的资本!

走出乌烟瘴气的桎梏,重见光明的天空,呼吸自一由的空气,真的很舒心。

但是有时候,当你觉得自己抱住了幸福的臂膀,想要腾空的时候,别忘了阴云就在不远的前方......

篇9:闲话钓鱼散文

闲话钓鱼散文

我曾在黑龙江边生活过三十多年。那时每逢节假日,经常到江边钓鱼,也懂得不少钓鱼知识。

很多钓鱼人都会认为:钓鱼必须先找好鱼窝子,剩下就是要有好鱼饵和锋利的渔钩了。除非鱼不咬钩,只要它禁不住美味儿的诱惑而咬在了钩上,肯定就能把它钓住。其实,要说钓鱼都用锋利的渔钩也不尽对,在黑龙江下游就有用钝钩钓鱼的。

钝钩和普通鱼钩有很大区别,它不仅没有锋利的钩尖,也没有倒钩,只是把一小段细钢丝弯成“v”型,渔民们自己制作的一种渔钩。凡是会钓鱼的人都知道,普通的渔钩只有一根钩游(子线),可是钝钩却有一粗一细两根子线。粗钩游尺把长,下系一块扁长豆饼;细钩游系在豆饼的下方,四寸左右,下端系一把“v”型钩。鲤鱼闻到了豆饼的香味儿,游过来啃食时,湍急的江水冲击着系在细钩游上的钝钩,不停地来回摆动着,直碰前来啃食豆饼的鲤鱼嘴,影响它品尝美味的心情。一来气,那条鲤鱼索性将不停摆动的钝钩一口吞下去,准备再从鳃里吐出去,结果钝钩正好钩在了鱼鳃上。一旦鲤鱼被钩住了鱼鳃,再想挣脱就难了。由此可见用钝钩钓鲤鱼,并非是靠锋利的渔钩钓鱼,而是那些钓者摸透了鲤鱼的习性,施之以美味的诱惑,使鲤鱼心甘情愿地把钝钩吞进嘴里,进而钩在鱼鳃的一种钓法。其实,不仅鱼能钓,只要摸透了被钓者的习性和喜好,没有什么东西不能钓的。

记得一次钓鱼回来,忘记把钩上的鱼饵摘干净了。家里养的几只鸡禁不住钩上蚯蚓的诱惑,不停地跳起来啄食上面的蚯蚓,结果被活活钩在渔钩上。除了可以钓鸡以外,我还曾见过有人钓狗。

那还是城市知青在农场时发生的事。当时,单位大食堂的伙食特别不好,一天三顿几乎全是汤。当时在知青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早晨喝汤迎朝阳,中午喝汤暖洋洋,晚上喝汤夜里忙。食堂伙食不好,有那么一些知青便想办法去偷鸡摸狗,以改善生活。那时的农场还很荒凉,老职工家里多数都养看家狗。听到食堂开饭的钟声,那些看家狗便会聚集到食堂门口,好拣点知青们丢弃的残羹剩饭充饥。我们单位有一个知青,将一把头号大渔钩裹在馒头里扔给饥肠辘辘的狗。在馒头的诱惑下,几条狗几乎同时扑过来抢食。见狗把裹在馒头里的钩吞下肚,钓狗人拉起线便走,那只被钓住的狗只能张大了嘴,老老实实跟随在钓购人的`后面,连叫都叫不出来。

当然了,以上所讲的不过是钓鱼,钓鸡和钓狗,如果和钓“人”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了。看书知道,姬昌率人出猎,归来途中,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坐在渭水河边钓鱼。那位老翁看见姬昌的人马过来,不断把渔钩提出水面。姬昌的手下人看见了,觉得十分奇怪,这个老人怎么用直钩钓鱼呢?并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给了姬昌听。西伯侯姬昌好奇地走过去,问老人为何用直钩钓鱼?老人说:“世人垂钓以诱饵,老夫泪眼视空钩,王公卿士无人识,面对流水度春秋。”听了老人吟诵的诗句,姬昌料定这位老翁是一位高人,于是请老人上了马车,一起回到他的封地。不用说,稍微了解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位用直钩钓鱼的老翁便是姜子牙了。

姜子牙用直钩“钓”姬昌,似乎并没有用任何“诱饵”,可是他却用了一个更大的“香饵”,用反思维的方式来勾起人们的好奇心,终于“钓”住了姬昌。当然了,姜子牙后来也报答了姬昌的知遇之恩,帮助周武王打败了殷纣王,建立了周朝。

这样看来,钓“人”确实要比钓鱼,钓鸡,钓狗都难多了——人毕竟是高级动物嘛,不会像一般低级动物那样,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见“饵”就吞。而那位姜子牙确实是煞费了苦心,才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以引起姬昌的注意。而现在那些守候在官场池塘旁边的垂钓者,可不用费尽姜子牙当年那么多的苦心了。他们或以美女,或以金钱,钓住了无数的大大小小官员。那些贪色贪财的诸君们难道不知道吗,只要咬在垂钓者的钩上,再想吐出来就难了,只能张着嘴乖乖地被人牵着走,想叫一声可能都办不到。

篇10:闲话品茶散文

闲话品茶散文

我对茶的初认识,可以追溯到好多年以前,那时我还是毛头小伙,二十刚出头,有机会在信阳学习几个月,结束时,朋友介绍我带回当地特产茶叶,由此我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茶在乡下,就是招待亲朋好友的日常品、上等品,农村人红白喜事,除厨艺安排外,设专人供茶水。娘家的老舅来了,妈就讲给你舅熬茶。姑家表兄来了,爸也说快给你哥泡茶。正月外甥看不了舅舅,至少要捎去好茶。而我,乡下的父母喝茶就是一个习惯,一生不喝酒、不抽烟,但喝茶是必须的,泡着、熬着喝了一辈子。

茶在城里上了档次,宾馆、饭店茶水是首要的,因茶,又多了茶馆、茶社、茶锈,喝茶上了品位。许多年前,我外地的同学偶回故乡,请我喝茶,我颇感新鲜,如今细细想来,比起喝酒喝得醉话连篇,喝茶更能品味生活的原真。

我曾到外地茶庄的亲戚家第一次做客,早餐是一大把茶叶泡成的茶和油条,喝得我两天不能入睡,离开时我的旅行包中又塞满了散茶,茶乡人对茶叶的出手,就像农家的土鸡蛋、海边的鱼虾,那么随意和大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朋友在东北学习,常路过京城,那时囊中羞涩,经常饥肠辘辘,碰到大碗茶,喜上眉梢,一碗大碗茶、一个面包,吃得舒服、喝的顺畅,茶解人意啊。

茶也分等级、也分种类,茶的用途,知名中国名茶等等,我虽也经常读书、上网看看,但终归不得要领。而我更钟情于茶的味道。因血压高因素,朋友推荐喝绿茶,我坚持了多年。近来,有同事讲某西部地区产野草,采集后常喝有利血压,我便喝了几天,但终竟不是那味儿,又回到茶的味道上。

茶与名山、茶与名水,常息息相关。在武夷山,我登上茶山,走进茶社,要了几百元一壶的`武夷山茶,也奢侈了一番,朋友们一起望山水、听渔歌、品名茶,其景其情,其乐融融。

在秦楚蜀交界的巴山深处,藏着一个美丽的县城---紫阳县,她山水相拥,气候植被优越,很适宜茶的生长,尤其以盛产富硒茶、对山歌、种橘果引得游人如织。紫阳茶因为含丰富的咖啡碱、儿茶多酚类、维生素、氨基酸等,味浓而不涩,清香回甜。紫阳富硒茶含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微量元素硒,被誉为延年益寿的良药。汽车在蜿蜒的公路上行驶,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了茶园,过去在电视广告上见的场面重现,使我惊叹不已,采茶姑娘身着民族服装、歌声阵阵,响彻在青山碧野的茶山中,说放飞心情在这里得到实现毫不夸张。

茶在北方有奶茶、砖茶等等。在南方,人们有早茶的习惯,但已远超越茶的范畴。而我早先在南方饭店用餐时,服务人员最先端上一盆茶水,渴不可忍耐的我们,喝了几口,引来周围朋友一阵嬉戏声,原来人家是用来洗餐具的,不懂的北方人闹了笑话。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博大精深。民间向来有用茶待客之道,茶先敬长者、茶先敬宾客,茶七饭八酒十成,敬茶杯不能添的过满。来的都是客,人走茶就凉。

茶如人生。喝茶、品茶,能静心、养心,陶冶情操。同样一种茶,不同人喝,感觉味道不同,只是我们心情、心境不同罢了。

书信闲话散文

闲人闲话散文

闲话品茶散文

桥的散文

桥优美散文

闲话冬天为题目的散文

岁月的桥的经典散文

马鞍桥的散文

闲话逛街美文

苏州闲话歇后语

闲话九眼桥经典散文(整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闲话九眼桥经典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