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豔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闲话本命年》阅读题及答案,下面给大家分享《闲话本命年》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闲话本命年》阅读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的历法,是用天干和地支的组合来纪年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第一回中有一句话“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这里所说的“甲子”即是指用干支纪年的历法。意思是说,由于深山里面没有历法,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大寒已经过去了,还不知新春即将来临。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的方法,是非常科学的,但在当时乃至后来漫长的社会进程中,能识文断字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要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地支的组合来记住所生的年份,这对于不识字的大多数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人们就采用鼠、牛等十二种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的方法,每年用其中的一种动物来作为这一年的属相。如公元二OO四年按农历是甲申年,属相便是猴。记住甲申年比较困难,记住猴年就容易多了。历史上,人们结婚生子后,不用户籍登记,对平民百姓来说孩子出生那年的年号记住记不住倒是无所谓,记住的是孩子的属相就可以了。因此,属相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这种对年龄特殊的记忆方法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而汉民族的本命年就是按照十二生肖属相循环往复推出来的,它与十二生肖紧密相连。一个人出生的那年是农历什么年,那么以后每到这一属相年便是此人的本命年,由于天干十位,地支十二位,所以每过十二年就是一个小循环,每过六十年就是一个大循环(一个花甲子)。这就是说人人每过十二年就会遇到自己的本命年,这样依次推出,人生本命年为12岁、24岁、36岁、48岁、60岁……。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重视老人的60岁生日的习俗,俗称“花甲”,花甲为一生中第6个本命年,也是干支纪年的一个轮回,须好好庆祝,以此寄托人们企求长寿、健康、吉祥的愿望。
人逢本命年对红颜色特别钟爱。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汉民族传统文化对于红色的崇拜。在汉族的旧式婚礼中,红花轿、红色穿戴的新娘、红灯笼、红地毯、红蜡烛,一片红光笼罩。在古代,军队打了胜仗,要派专人手执红旗报捷,学子们考取了功名要披红戴花,京剧中红色脸谱只有忠勇之神关云长才有权享用。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们便早早地穿上红色内衣,或系上红色腰带,有的随身佩带的饰物也用红丝绳系挂,来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认为这样才能趋吉避凶,消灾免祸。
人逢本命年还有拜祭“本命神”的风俗。北京的白云观内有个元辰殿,里面供奉着“六十甲子神”。每年的正月上旬这里的香火都很旺,来这里上香的人都会向各自的本命星辰烧香礼拜,祈求平安。本命神的说法来源于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自然与天干、地支、十二生肖有着天然的亲和关系。对于本命神,有的地方叫“本命守命星君”,有的叫“本命元辰”,统称为六十甲子神。以甲子年为首,六十年内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本命神。如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公元一一零三年,夏历癸未年,他的本命星君为“癸未太岁魏仁大将军”。按照道教说法,修真炼性须致力于本命元辰,本命年或平常年份礼拜本命元辰,会消灾获福,成为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古人认为,人的一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百姓走卒都会有个七灾八难,民间普遍也认为本命年为凶年,是人的生命历程中的一道“坎”。这种喻示无疑会对人的心理发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因此人们趋吉避凶的心态有如与生俱来。人们为什么对本命年有这种畏惧心理呢?
本命年为什么会在芸芸众生的心灵中有这么强的感召力?如果说这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命理学说的影响的话,有趣的是在众多的命理书籍中还未发现有关论述,命理书中对“元辰”的定义与道教也是大相径庭;如果说这种畏惧心理是封建迷信作祟的话,但生活中确实有人在本命年遇到了多多少少不遂心的怪事,有的人也认为在本命年会做一些荒唐事。刘心武在《关于本命年》一文中也认为,从人的心理发育的角度上看,本命年在人的生命进程中往往会成为一个大“坎儿”,构成了一个危险期。
对于本命年的看法,众说纷纭,孰是孰非,难有定论。但是“本命年”现象确实是民俗研究上的一个空白点。(有删改)
【问题】
10.用简要的语言说出“属相”的由来,并依次写出十二生肖属相。(3分)
11.为什么逢本命年会对红颜色特别钟爱?请根据上下文,作简要分析。(2分)
12.我国农历以干支纪年,公元按农历是丙戌年。小明12周岁,属狗,今年是他的本命年。请你推算出小明是农历哪一年出生的?到下一个农历丙戌年,小明应该是多少岁?(4分)
13.“从人的心理发育的角度上看,本命年在人的生命进程中往往会成为一个大‘坎儿’,构成了一个危险期”,试从人的心理发育角度及年龄特征分析本命年成为人生历程的一道坎的原因。(3分)
本命年
成为坎的原因
十二岁
二十四岁
三十六岁
【参考答案】
10.古代采用干支纪年的方法,但古代能识文断字的人毕竟是极少数的。为了便于记忆和推算,就采用鼠、牛等动物来与十二地支相对应,于是就有了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3分。属相的由来2分,意对即可;十二生肖属相1分,如不能依次写出或错、漏则不得分)
11.汉民族把红色视为喜庆、成功、忠勇、和正义的象征,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又认为本命年是凶年,是人的生命历程的一道“坎”。(2分。意对即可)
12.小明出生那年是农历甲戌年;下一个农历丙戌年小明应该是72岁。(4分。每问2分)
13.(3分。每格1分,意对即可)
本命年份
成为坎的原因
十二岁
身体开始发育,思想逐渐成熟又不够成熟,常以“大人”自居,有逆反心理,容易冲动,容易做些荒唐事。
二十四岁
初入社会,阅历不深,做事碰壁在所难免。
三十六岁
思想开始成熟,渴望被人认可,每当生活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往往感觉不如意。
篇2:《闲话台阶》阅读答案
《闲话台阶》阅读答案
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皇帝贵为天子,有专门的台阶。皇宫的正殿通常有三处台阶,中间的一处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即由此而来。中间台阶的当中还有一条陛石,上面多雕龙刻凤,装饰以水浪之气,这是御道,皇帝专用,两旁则是大臣进退的台阶。
横店影视城的秦王宫,通往四海归一殿的九十九级台阶步步高扬,层层基石,载荷着雄伟的皇宫大最殿,显示着秦王朝一统华夏的威严、霸气。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九”是阳数中最吉利、最高位的数字,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九”音同“久”,有“长久、永久”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功德无量,他希望大秦王朝国运长久,寿享万年,传至无穷。
台阶还是地位的象征,因为“帝位”和“地位”谐音。江浙一带不少人家,为了造出高高的台阶,不惜花费半生的精力。这种风俗习惯流传下来,家家户户的门口都造台阶。少的两三级,多的十几级,如果是官宦人家,就更多了。至此,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台阶》一文中,父亲不遗余力造九级台阶的行为。
南京的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要知道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反封建,但我们的建筑师还是把中山陵做成了一个跟封建帝王陵墓一样的建筑,以体现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崇高地位。钟山的雄伟形势和陵园内各建筑物,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整体,显得庄严雄伟。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八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392级台阶的数字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而从上往下看是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喻示伟人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体制在变化,而台阶作为地位的象征体现在建筑中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我国的`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几乎都是大台阶。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雄伟,气势磅礴,看似简洁的76级大台阶也是标志性景观。每个台阶表面都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大方又舒适实用,这全靠从西汉流传至今的石材加工工艺“三斩斧”。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万刀。当中外游客们拾级而上,俯瞰黑白相间的斑驳斧凿,就可以感受深沉宏大、拙朴深厚的石雕工艺,感受汉代石刻的刚强气魂,感受古老的中国建筑文化。
从台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台阶也一定是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实用价值,蕴含了思想性和文化性,又能把现代文化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这样的台阶将更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影响会更深远。
17.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2分)
A.在中国,台阶作为地位的象征在建筑中始终存在着。
B.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属于生动说明文。
C.本文说明的顺序是时间顺序。
D.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台阶。
18.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D )(2分)
A.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
B.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C.我国的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几乎都是大台阶。
D.未来的台阶也一定是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又能把现代文化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
19.对说明方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九’是阳数中最吉利、最高位的数字,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B.“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台阶》一文中,父亲不遗余力造九级台阶的行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万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篇3:《闲话红烧肉》阅读答案
《闲话红烧肉》阅读答案
如果要找一些食物来代表中餐的话,红烧肉大概可以排到很靠前的位置。为什么红烧肉有那么大号召力呢?从食品技术的角度,“红烧肉”有两个基本元素:“红烧”和“肉”。这里,我们先说“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中,绝大多数时候人类都是在为了食物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尤其是在每个人都吃“纯天然、有机、野生”食物的那个久远古代,人们吃的大多数食物应该是野菜草根之类。吃肉就更加困难,现代人拿着枪也未必总有收获,只有树枝石头的他们在打猎的时候还得考虑不要被猎掉。即便是能够打到一些动物,天天唱“为了生活,我们四处奔波”的猎物们身上的脂肪也很有限。
对他们来说,能够迅速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无疑都是最优质的食物。优质而难得,就越发渴望拥有。对高脂、高糖食物的追求,在互相不通有无的各族人群中都流传了下来。从世界各地对婴幼儿食品偏好的调查来看,这种偏好或许已经写进基因而成为“先天”的了。
从现代食品科学的角度,脂肪对于食物的风味至关重要。一方面,许多风味物质存在脂肪中。另一方面,许多香味物质本来就是油脂分解转化的产物。而油脂产生的细腻丰富的口感也不是纯蛋白、纯淀粉,更不是纤维素所能比拟的。风味和口感,油脂尤其是肥肉中所含的饱和脂肪,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再说红烧。肉中总是有些蛋白质,而蛋白质与糖加热发生的美拉德反应,是各种肉类香气的.来源。除了烧烤和油炸,红烧大概是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的“低温烹饪” 了。分子美食学的创始人蒂斯探讨过这个问题,发现主要是脂肪中的磷脂容易发生氧化,产物在纷繁复杂的美拉德反应产物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一个实验是用半胱氨酸和核糖进行美拉德反应。在其中分别加脂肪酸或者磷脂,把得到的“肉味香精”用色谱进行分析,着重比较产生肉味的杂环化合物和脂肪氧化产物的谱峰。结果证实,磷脂在美拉德反应产生“肉香”中具有重要作用。于是,在完全不懂化学不懂生物的时代,老祖宗们琢磨出的红烧肥肉又一次被后世的科学证实了合理。
不过,人类折腾了这么久,到底是进入了“营养过剩”比“营养不足”更受关注的时代。“不天然、不野生”的饲养动物,可以轻易地提供极大丰富的脂肪。老祖宗说 “物极必反”又得到了例证:比他们更老的祖宗们为之流血乃至牺牲的脂肪,最终变成了健康的敌人。不管你做得再“肥而不腻”,只要它还能好吃脂肪就少不了。
同样质量的食物,脂肪的热量最高,是糖和蛋白质的两倍多,所以许多人担心吃了长胖。实际上,如果能做到吃了肥肉就少吃同等热量的其他食物,那么长胖的问题还真不大。肥肉中的脂肪大量是饱和脂肪,会促进“坏胆固醇”的增加,从而影响心血管健康,这才是肥肉真正的问题。
(选自“果壳网”,有删节)
6.下列关于食物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久远的古代,人们获得食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脂肪的补给就更是难上加难。
B.相比野菜草根一类的食物,肉类含有更多补充体力的糖和能量密度高的脂肪,因而也更难得。
C.婴儿似乎大多数更喜欢高脂高糖食物,这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或许是一种“先天”的习惯。
D.肉食不仅在能量方面比素食占有优势,口感也比素食更为细腻丰富。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肉类中的蛋白质在加热过程中与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烹饪过程中便会散发出香气。
B.烧烤、油炸、红烧等烹饪方法最能让美拉德反应发生,这也就是这样烹制的肉类更香的原因。
C.通过半胱氨酸和核糖反应的实验,分子美食学创始人蒂斯证明美拉德反应的产物主要是磷脂的氧化物。
D.古人虽然不懂得化学生物方面的知识,但靠经验积累的烹饪技法或许也是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饲养动物使今天获得肉类食物变得十分容易,于是人们对营养过剩的担心渐渐超过了对营养不足的关注。
B.“肥而不腻”只是通过烹饪手段改变食物的口感,并不能解决食物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
C.肥肉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会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危害,这要比热量过高使人发胖的危害更大。
D.虽然红烧肉热量很高,但只要控制好数量并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就不会影响健康。
篇4:《闲话白菜》阅读答案
钱国宏
①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闲暇时,弄一桌“白菜宴”,既解馋又养生。
②白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白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菜中之王”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故俗语云:“肉中就数猪肉美,菜里唯有白菜鲜。”
④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白菜能通利胃肠,除胸中烦,解酒毒”。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白菜汁,甘温无毒,利肠胃,除胸烦,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嗽”,并说“冬汁尤佳”。
⑤白菜食法颇多,从烹调方法上看,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都可做成美味佳肴,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再加大白菜红烧,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大白菜烧丸子”。把干辣椒节过油炸,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这是有名的“醋溜白菜”。东北有道名菜就叫“栗子烧白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酥烂适口,红白黄三色相间,色、香、味兼备。此外,还有“奶汁靠白菜”、“如意白菜卷”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总之,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在东北,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香气缭绕,热气腾腾,骨头肉颤巍巍,丝丝缕缕,泾渭分明;酸菜晶莹剔透,油花闪烁,让人举箸之际,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翠花,上酸菜!”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15第14版,有删改)
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白菜的三种特征。(3分)
14.第④段中画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5.结合语境,说说文中画直线的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任意选作一题,2分)
(1)“据考证,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句中的“据考证”能否删掉,为什么?
(2)“白菜食用方法很多,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句中的“仅”若换成“全部”,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眉山市初中学业暨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13.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
14.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更有说服力。
15.(1)不能去掉。其理由是:“据考证”是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体现不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
(2)“仅”表范围小的副词,表示“白菜食用方法”只限制在“入书”范围内,不包括还没入书的(意思接近亦可)。“全部”表范围大的副词,表示没有遗漏,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意思接近亦可)。
篇5:《闲话台阶》阅读答案
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皇帝贵为天子,有专门的台阶。皇宫的正殿通常有三处台阶,中间的一处台阶叫陛,皇帝的尊称“陛下”即由此而来。中间台阶的当中还有一条陛石,上面多雕龙刻凤,装饰以水浪之气,这是御道,皇帝专用,两旁则是大臣进退的台阶。
横店影视城的秦王宫,通往四海归一殿的九十九级台阶步步高扬,层层基石,载荷着雄伟的皇宫大最殿,显示着秦王朝一统华夏的威严、霸气。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九”是阳数中最吉利、最高位的数字,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而且“九”音同“久”,有“长久、永久”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功德无量,他希望大秦王朝国运长久,寿享万年,传至无穷。
台阶还是地位的象征,因为“帝位”和“地位”谐音。江浙一带不少人家,为了造出高高的台阶,不惜花费半生的精力。这种风俗习惯流传下来,家家户户的门口都造台阶。少的两三级,多的十几级,如果是官宦人家,就更多了。至此,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台阶》一文中,父亲不遗余力造九级台阶的行为。
南京的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要知道 孙中山先生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反封建,但我们的建筑师还是把中山陵做成了一个跟封建帝王陵墓一样的建筑,以体现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崇高地位。钟山的雄伟形势和陵园内各建筑物,通过大片绿地和宽广的通天台阶,连成一个整体,显得庄严雄伟。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八个平台。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392级台阶的数字暗喻了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而从上往下看是只见平台不见台阶,喻示伟人的视野是无比开阔的。
时代在发展,社会体制在变化,而台阶作为地位的象征体现在建筑中的现象仍然存在。例如:我国的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几乎都是大台阶。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建筑雄伟,气势磅礴,看似简洁的76级大台阶也是标志性景观。每个台阶表面都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既美观大方又舒适实用,这全靠从西汉流传至今的石材加工工艺“三斩斧”。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要达到上万刀之多,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万刀。当中外游客们拾级而上,俯瞰黑白相间的斑驳斧凿,就可以感受深沉宏大、拙朴深厚的石雕工艺,感受汉代石刻的刚强气魂,感受古老的中国建筑文化。
从台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预见,未来的台阶也一定是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具有实用价值,蕴含了思想性和文化性,又能把现代文化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这样的台阶将更具有艺术性和生命力,影响会更深远。
(作者:殷铭燕,有删改)
1.(3分)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台阶作为地位的象征在建筑中始终存在着。
B.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属于生动说明文。
C.本文说明的顺序是时间顺序。
D.这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台阶。
2.(3分)对汉代石刻工艺“三斩斧”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块一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达到上万刀之多,其精细度可想而知。
B.斩过后每个台阶表面都呈现出细密美观的凹槽,但石不断裂。
C.“三斩斧”这种汉代石雕工艺深沉宏大、拙朴深厚,它让石阶表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美观大方又舒适实用。
D.“三斩斧”这种汉代石刻就是将巨大的石料进行分割,通过工匠的斧凿刀刻,将其打磨成美观实用的台阶。
3.(3分)下列加点的词语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A.台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明显的外观特征之一。
B.台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
C.我国的政府建筑,从南到北,法院、党政机关大楼几乎都是大台阶。
D.未来的台阶也一定是既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又能把现代文化科技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
4.(3分)对说明方法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九十九级台阶取‘九九归一’之意,‘九’是阳数中最吉利、最高位的数字,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B.“我们也能进一步理解《台阶》一文中,父亲不遗余力造九级台阶的行为。”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C.“从下往上看是只见台阶不见平台,喻示革命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D.“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超过5400万刀。”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阅读答案:
1.B
2.D
3.D
4.C
篇6:《闲话酸奶》说明文阅读答案
《闲话酸奶》说明文阅读答案
①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酸奶已出现在人类社会。中国北魏时期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已经记载了制作酸奶的方法。
②细心的人可能会注意到,市面上的酸奶配方表里都会有一项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③酸奶的发扬光大应归功于保加利亚人。从前,在保加利亚过着游牧生活的色雷斯人常常带着灌满了羊奶的皮囊。外部气温加上人的体温作用,羊奶往往变酸。当他们要喝时,会把皮囊中的奶倒入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也会变酸。
④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梅契尼科夫到保加利亚进行科研调查,发现当地有许多百岁以上的老人。从事人肠道内腐败菌群与人类长寿问题研究的梅契尼科夫,灵光乍现,马上对色雷斯人喝的酸奶进行化验,发现了其中能有效消灭大肠腐败细菌的功臣保加利亚乳酸杆菌。由此,酸奶流传至国外并逐渐风靡全世界,成为大众食品。
⑤酸奶可以分为搅拌型酸奶和凝固型酸奶,前者就是普通液体酸奶,后者即老酸奶。
⑥在各种类型的酸奶中,老酸奶以其厚实的口感抢占了很多人的胃。不过,其中的奥秘很多人也许并不清楚。
⑦在酸奶制作过程中,鲜奶原本含有的乳清蛋白表面带有电荷,通常情况下会互相排斥、分散开来,即成液状。鲜奶发酵成酸奶的进程中,随着乳糖转变成乳酸,pH逐渐降低,乳清蛋白表面所带的电荷被逐步中和,蛋白质分子之间会由于相互吸引而聚集,形成网状沉淀,并凝结起来。这与用大豆做豆腐的过程类似。
⑧ 这是因为两者的工艺流程步骤不同。普通酸奶是先发酵后灌装,灌装前需要搅拌;而老酸奶是先接种、灌装,然后再发酵,所以呈半固体状。
⑨一般鲜奶的干物质总量为11%14%,这样制成的酸奶不够黏,即使呈现半固体状,也很容易破碎。为了保证老酸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半固体状,就要在其中添加食品胶,如果胶、明胶。这样,才能防止运抵目的地的老酸奶碎成一堆,消费者才能买到形态完整、口感顺滑的老酸奶。
⑩对比一下普通液体酸奶与老酸奶的营养成分,你就会发现,其实老酸奶在营养方面并无优势:它的原料质量要求不比液体酸奶高;并未含有特殊的保健菌种;食品胶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但和高营养的距离足有十万八千里。不过,就酸奶本身而言,它的营养价值确实比较高。
⑾酸奶含有牛奶拥有的多种维生素和蛋白质,而且它的乳糖已被分解成乳酸,使患乳糖不耐症的人群也可以食用。更重要的是,酸奶保护肠道有益菌群、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肠胃的功能很难被其他食品替代。
⑿经过科学家多年的研究,现在已知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细菌生态群,仅肠道一处就已鉴定出500多种正常肠道微生物。酸奶就是通过促进人体肠道有益菌生长,压缩有害菌生存空间来调整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的。
⒀此外,酸奶包装上常见的双歧因子和益生元,也能起到类似功能。双歧因子便是一类能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生长的低聚果糖。
⒁看了这些,想必大家对于酸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了,以后选择酸奶的时候应该心里有底了。毕竟,吃得明白,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选自《中学科技》第7期 有删改作者:林师冠)
1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闲话酸奶?(3分)
14.请结合上下文,在第⑧段的横线上补写语句。(3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分)
(1)据考证,早在4000多年前,酸奶已出现在人类社会。
(2)在各种类型的酸奶中,老酸奶以其厚实的口感抢占了很多人的胃。
16.文中⑿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请说说其表达作用。(4分)
17.如果你是一名超市专柜促销员,为某品牌促销一款双歧因子酸奶,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拟一段促销词(70字左右)。(4分)
参考答案:
13.酸奶的起源 酸奶的制作 酸奶的营养价值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三个要点,每个1分,意思对即可。只答起源、普通酸奶与老酸奶的区别得2分,须明确区别体现在制作和营养价值两方面。
14.由此可见,酸奶沉淀凝结是自然现象。那么,为什么还会有普通液体酸奶和半固体老酸奶的区别呢?
评分意见:本题共3分,承上突出酸奶沉淀凝结1分,启下引出普通酸奶和老酸奶的区别1分,语句流畅1分。
15.(1)据考证是考察论证的意思,这里说明了酸奶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是有依据记录的,更能让读者信服,增加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评分意见:本义1分,结合语境1分,准确严密1分。
(二)抢占是抢先占有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老酸奶在众多酸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很受人们欢迎。
(三)评分意见:本义1分,结合语境1分,生动形象1分。
16.列数字 列举了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的数量,具体清楚地说明了肠道中存在的正常微生物之多,能突出人体内存在一个巨大细菌生态群的特点。
评分意见:本题共4分,说明方法2分,分析作用2分。
17.示例:欢迎品尝双歧因子酸奶,该酸奶色泽纯正,口感浓郁。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添加的双歧因子能有效促进肠道双歧杆菌的生长,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肠胃。老少皆宜。
评分意见:结合文意,突出酸奶营养价值、双歧因子的作用即可得3分,少一点扣1分,表达流畅1分。
篇7:《闲话扬子津》阅读答案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答案:
1、答案C
解析:按文意胡三省是作注的人,读《资治通鉴》没有困难。
2、答案A
解析:根据文意江中靠北岸处有沙洲
3、答案B
解析:文中未见“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的相关描述。
篇8: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
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
本命年的回想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簸箕( )( ) 烙饼( )
hé( )家 疙瘩( )( )
晾脆( ) 大吃大嚼( )
栗子( ) 秫秸( )( )
糖黏( ) 鬼suì( )
打更( ) 亲支近脉(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
(2)今年岁逢丙子,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从空中俯瞰这座岛屿,秀美如画,宛如仙境,令人赏心悦目。
B.班会课上,大家七嘴八舌,对自己心中的中国梦发表着各自的看法。
C.他认为做生意的人可以自卖自夸,为自己打广告,以吸引顾客的注意。
D.小亮本来是沉默寡言的,转入我们班后居然返老还童了,整天都充满活力。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清明节、端午节、春节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B.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
C.天地杆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
D.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
5.下列句子均存在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1)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中,让人们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
(2)我国的传统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今增设了假期,传统节日的内容可以更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6.请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
(2)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 )
(3)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
7.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正在举行以“走进春节”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你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你能够完成下面的任务吗?
(1)有不少古诗词写到了春节,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2)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电子鞭炮的优点。
鞭炮是吉祥的象征,每逢佳节、喜庆之日炮仗声震耳欲聋,彩色火花满天飞舞,给人以欢欣与鼓舞。然而,鞭炮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各种伤残及火灾事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经济损失。电子鞭炮没有传统鞭炮的缺点,又能为佳节助兴。电子鞭炮不仅能发现普通鞭炮的模拟声,而且能随着响声发出闪光,以假乱真。电子鞭炮无污染,不会发生伤残及火灾事故,又能重复使用,还能大大减少经济支出。
(3)王芳同学从互联网上搜集到了下面的漫画,你觉得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团“惧”
02 课内精读
阅读“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回答问题。
8.从选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
9.“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10.“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下面对这一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奶奶在新年到来前表达的美好的愿望。
B.这是当地人民淳朴、善良个性的体现,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C.奶奶的心情是愉快轻松的,因为能为亲人祝福是幸福的。
D.奶奶这是无知的表现,迷信思想过重。
11.试从选文中任意找出一个习俗来加以点评,说说这习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心情或期盼。
12.作者为什么在本命年回想几十年前过年的情景呢?近年来,西方的节日开始在东方古老的土地上“闪亮登场”,且受到一些年轻人青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03 拓展阅读
(原创)
消失的年声
肖复兴
①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②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③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④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的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⑤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⑥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⑦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⑧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⑨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都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选自《初中生世界快乐语文》第1期)
13.阅读全文,文章写了哪两种消失的年声?这种消失的年声,各有怎样的内涵?【把握文章内容】
14.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品析重点语句】
15.请结合内容分析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体会情感】
16.读完这篇文章,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禁止燃放鞭炮这事的看法。【拓展延伸】
04 写作创新
17.把民间俗语,运用到写作中,可以让语言变得更有趣,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试着仿照文中的例子,运用俗语写一段话。
【课文片段在线】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毕剥毕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写法分析】奶奶的炒年货歌曲的运用,使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愿。在运用民间俗语时一定要注意,整体情感基调,色彩的一致性。部分民间俗语地方色彩太浓,或者过于粗俗,不宜入文,否则会适得其反。
十二 本命年的回想
bò ji lào 阖 gē da liàng jiáo lì shú jie nián 祟 gēng mài
2.(1)好运气。 (2)由衰老恢复青春。
3.D 4.A(解析:A 项中省略号与“等”不能同时使用。)
(1)将“在……中”或“让”去掉。
(2)将“形式多样、”去掉或将“内容”改为“活动”。
(1)夸张 (2)拟人 (3)对偶
(1)示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示例二: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示例三:半盏屠苏犹半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2)以假乱真,无污染,无伤害,可以重复使用,能减少经济支出。
(3)主要反映了“低头族”不与亲人交流,只顾玩手机的社会现象。
8.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禾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
9.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的特点。
10.D(解析:奶奶的言辞是表达美好的愿望,与迷信无关。)
11.示例一:腊月初一的“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展现了人们为新年而忙碌的“忙年图”,表现了人们在享受一年的劳动成果时的喜悦之情,使读者感受到新年渐近时的“过年”气氛。示例二: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贴门神”,是正式迎新年的习俗。此时的习俗一方面表现了人们迎新年的欢乐之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人们期盼来年交好运,期盼新的一年不再受欺凌,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示例三:“吃饺子”“给压岁钱”,使人们感受过年的“年味”和包含其中的欢乐与期盼之情,把过年的浓烈气氛逐步推向高潮。示例四:正月初一的“拜年”,表现了热烈的祝愿、浓浓的人情,把过年的气氛推向高潮,使人们喜不自胜。
12.示例:作者对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的回想,是想表现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之情,同时希望引起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关注。重视祖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圣诞节、愚人节、母亲节这些西方的节日,兼收并蓄地对待东西方节日。
13.①第一种是大年夜“踩岁”。内涵:人们尽情地踩,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踩岁”,是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而且“踩岁”的声音,还是新年要到来时的鞭炮声的前奏。 ②第二种是大年夜,大年初一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内涵:人们买来金鱼,养在家里面通通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就是吉利。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卖金鱼的吆喝声清冽清爽,韵律优美,“合成一支新年交响乐”。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5.“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中“年声的消失”,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表达作者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16.示例:不应该禁止燃放鞭炮。鞭炮声是新年的声音之一,意味着吉祥,衬托出新年喜庆的氛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的一部分。我们在燃放鞭炮时应尽量减少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到喜庆之余,更应有一份社会的责任和安全意识。(言之有理即可)
17.【例文】 刚才天还好好的,现在却阴云密布,这真是“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啊!不一会儿就“哗啦哗啦”地下起了大雨。
[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
篇9: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
①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②春节是现在通行的官称,我却跟我的运河乡亲父老一样,守旧地尊称为过年,或日大年。
③想当年,我小的时候,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
④腊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儿;炒完一锅又一锅,一捆捆柴火捅进灶膛里,土炕烫得能烙饼。玉米粒儿在拌着热沙子的铁锅里哔剥哔剥响;我奶奶手拿着锅铲,口中念念有词:“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花生、瓜子、玉米花儿炒熟了,装在簸英里,到院里晾脆,然后端进屋来,一家人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吃得我食火上升,口舌生疮,只得喝烧糊了的锅巴泡出的化食汤。化食汤清净了胃口,烂嘴角的食火消退,又该吃腊八粥了。小米、玉米糁①儿、红豆、红薯、红枣、粟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可是吃起来却又没够,不愿放下筷子。喝过腊八粥,年味儿更浓重。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竹筒里抽签子,中了彩赢得的糖葫芦吃着最甜。卖挂落枣儿的涿州②小贩,把别核晒干的老虎眼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转着吃。
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此起彼伏,自卖自夸。还有肩扛着谷草把子卖绒花的小贩,谷草把子上插满五颜六色的绒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妇把他们叫到门口,站在门槛里挑选花朵。上年纪的老太太,过年也要买一朵红绒花插在小疙瘩鬏③上。村南村北、村东村西,一片杀猪宰羊的哀鸣。鸡笼子里,喂养了一个月的肥鸡,就要被开刀问斩。家家都忙着蒸馒头和年糕,穷门小户也要蒸出几天的豆馅团子。天井的缸盖和筛子上冻豆腐,窗沿上冻柿子,还要渍④酸菜。妇女们忙得脚丫子朝天,男人们却蹲篱笆根晒太阳,说闲话儿。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
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叮嘱他上天言好事,下界才能保平安。灶王爷走了,门神爷也换岗了,便在影壁⑤后面竖起天地杆儿,悬挂着一盏灯笼和在寒风中哗啦啦响的秫秸棒儿,天地杆儿上贴一张红纸:“姜太公在此”,邪魔鬼祟就不敢登门骚扰了。腊月三十的除夕之夜,欢乐而又庄严。阖家团聚包饺子,谁吃到包着制钱⑥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院子里铺着芝麻秸儿,小丫头儿不许出屋,小小子儿虽然允许走动,却不能在外边大小便,免得冲撞了神明。不管多么困乏,也不许睡觉,大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这叫守岁。
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男孩子可以外出,踩着芝麻秸到亲支近脉的本家各户,压岁钱装满了荷包。天麻麻亮,左邻右舍拜年的人已经敲门。开门相见七嘴八舌地嚷嚷着:“恭喜,恭喜!”“同喜,同喜!”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这时我才觉得得到了公认,我又长了一岁。
⑤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六十“高龄”回忆往事,颇有返老还童之感。
注释:
①糁儿:谷类磨成的碎粒。糁,读shān。
②涿州:在河北省。涿,读zhuó。
③鬏:头发盘成的结。鬏,读jiū。
④渍:腌渍,浸泡。渍,读zì。
⑤影壁:大门内或屏门内作遮挡用的墙壁。
⑥制钱:明清两代官局监制铸造的铜钱。形式、分量、成色都有定制,所以称为制钱。
篇10:本命年的回想阅读答案
1。文章第④段围绕着“过年”,记叙了哪些主要活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备办年货;
(4)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
(6)正月初一拜年贺岁。
2。阅读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你对“舍不得吃”,“吃起来却又没够”的理解。
3。从下面的三个过年习俗中任选一个,结合自身的体验,说说它包含着人们怎样的愿望。(不超过150字)
习俗(1)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香烛纸马送灶王爷上天。最好玩的是把灶王爷的神像揭下来,火化之前,从糖瓜上抠下几块糖粘儿,抹在灶王爷的嘴唇上。
习俗(2)等到打更的人敲起梆子,梆声中才能锅里下饺子。院子里放鞭炮,门框上贴对联,小孩子们在饺子下锅之前,纷纷给老人们磕辞岁头,老人要赏压岁钱。
习俗(3)我平时串百家门,正月初一要给百家拜年。出左邻入右舍,走东家串西家,村南村北各门各户拜了个遍。
★ 阅读题及答案
★ 好兄弟阅读题答案
★ 补漏阅读题及答案
★ 春寒阅读题及答案
★ 宽容阅读题及答案
《闲话本命年》阅读题及答案(通用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