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

时间:2023-08-12 03:37:49 作者:冷松寒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冷松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

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有删改)

【问题】

20.气候从哪几方面来塑造人类的?(2分)

2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4分)

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 】;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 】的性格;

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性情【 】;

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性格【 】。

22.第(1)句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23.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24.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20.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性格。(每点1分)

21.热带——易暴躁和发怒;(1分)寒冷地带——有较强的忍耐力;(1分)

水乡——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1分)山区——诚实直爽。(1分)

22.不能去掉(1分)。

因为“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23.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答对两种即给1分)

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2分)

24.同意或不同意都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篇2:《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

①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

②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③ 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④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 1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⑤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15、气候从哪些方面塑造人类的?(2分)

16、第一段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17、指出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18、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参考答案:

15、外貌、性格

16、不能 因为“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去年后就变成了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的意思不一致,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7、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

18、略

篇3: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

①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

②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

③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

④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 1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

⑤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13.选文介绍了气候从 和 两个方面来塑造人类,说明的结构关系是 (总分、总分总)。(3分)

1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填空。(2分)

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 ;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 的性格;生活在水乡的人,性情 ;生活在山区的人,性格 。

15.第①段中加点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16.第④段中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并分析其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3.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自) 性格 总分14.暴躁、易发怒;较强的忍耐力;敏感多情,机智敏捷;诚实直爽15.不能。因为“并非”足“并不是”之意,如果去掉,就变成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内容不一致;这样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16.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答对两种即给1分)。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人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1分)。

篇4:《气候怎样塑造人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1.气候从哪几方面来塑造人类的?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句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性格。

2.热带——易暴躁和发怒;寒冷地带——有较强的忍耐力;水乡——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诚实直爽。

3.不能去掉。因为“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答对两种即可)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5.同意或不同意都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篇5:气象气候阅读答案

气象气候专题阅读答案

《看云识天气》

1、写出课外和天气物候有关系的谚语,不少于3句

“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雁鹅过,赶快播,雁下地,就嫌迟”(要能背出来!)

2、说说看云识天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的现实意义。

明确:有现实意义因为①这是一种可靠的经验②它简便易学③对安排农事、出行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自然的语言》

1. 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明确: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从主到次的顺序)

2.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

南苹果花开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如何理解上文所举两例中的物候现象。明确:说明决定物候的因素还有“经度因素”——靠海近,春天就来得晚,靠海远,春天就来的早。

3. 通过古诗,认识我国南方梅雨现象。(p47页的练习二)明确:我国的梅雨期是由南往北推进的。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 背诵4首古诗。

2. 指出每首诗中含有物候现象的句子。

3.举例说明古诗中的“物候因素”。明确:如“五月天山雪……”——“纬度因素”和“高下因素”;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下因素”

4.说出《惠崇春江晚景》中的物候现象:明确:春天来了,桃花开了,水变暖了,植物萌发了,河豚逆流而上了等等!

5、(南宁市2007-11-12中考题)选择下面的诗句作分析,联系“气象物候”专题内容,指出它写的是哪一种物候现象?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2、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明确:1大林寺地势高开花迟,这是有关于“高下因素”;2天山到了五月份还没有花,这是因为“高下因素”和“纬度因素”决定的!

6、“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两句诗分别表现了怎样的物候现象?明确:第一句: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而且它的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天一到,草又萌发了。第二句:花木“抽青”,是春天到来的标志。

篇6:气候模式阅读答案

气候模式阅读答案

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等要素构成的系统,非常复杂。它们不但受外界影响,而且也会发生相互作用。气候模式可以说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首先编写由众多方程组成的复杂程序,再通过巨型计算机进行运算,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其运算过程所使用的数据量大得惊人,往往达到几十个TB(万亿字节),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气候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科学界用以预测未来气候演变和影响的主要工具。

气候模式是在天气预报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原理和天气预报模式有些类似。天气预报模式已有60多年历史,是全世界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二者的区别在于,天气预报模式主要考虑大气运动变化情况,而气候模式要复杂得多,需考虑大气、海洋、冰、生物和陆地的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目前,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也就是把各国的气候模式,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比试。这些模式会模拟过去10的气候演变,特别是1850年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预估全球温度变化情况。

最新预测结果是怎样的呢?有关专家表示,不同模式之间预测的结果差异较大,目前采取的一个方式是“集合平均”,即把所有模式预测的结果集合起来,看其平均情况,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从世界各国气候模式最新的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而增温幅度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很大,但预估结果同时显示,全球变暖并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都普遍升温,未来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气候模式的发展在不少国家受到重视,它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展现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尤其是对大尺度气候异常和变化的预测可信度较高。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气候模式的结果并不可信。例如,由于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预测结果在地表温度等方面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然而,气候系统从本质上来看是一个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而且地球气候系统还受到地球以外的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变化的影响。要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像一周之内的天气预报那样准确和精细的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由于科学水平局限,气候模式的预测确实存在不确定性,但不确定性不等于不可靠和不能用。从对全球平均升温趋势的预测来看,可信度就很高。作为目前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和影响的最主要的工具,气候模式的预测结果能够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5.下列关于“气候模式”的理解,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气候模式是对气候系统的数学表达,它借助巨型计算机对许多复杂程序进行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运算,从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B.气候模式之所以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其对过去1000年,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C.气候模式由天气预报模式发展而来,前者是对未来长时间的气候状况做出预测,后者则是对短期天气做出准确和精细预测的主要工具。

D.与天气预报模式相比,气候模式比较复杂,它必须将地球气候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的状况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考虑在内。

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为了对未来气候变化做出准确预测,各国科学家正在抓紧对全球30多个气候模式进行完善和运算,每个气候模式的运算都要耗时好几个月。

B.“集合平均”的操作模式,可以完全消除不同气候模式之间预测结果的`差异,使人们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变得更加可靠。

C.虽然有一些科学家对气候模式的可靠性提出了质疑,但作为目前唯一能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手段,其科学价值不容忽视。

D.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不仅其组成要素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太阳活动、火山爆发等其他外界因素变化也会对其造成影响。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气候模式的最新预估结果来看,未来升温趋势将延续,但不排除某些区域会出现降温。

B.只要对天空中云的状态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就可消除科学家对气候模式可靠性的质疑。

C.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状况的预测难以达到天气预报那样的准确和精细。

D.气候模式对未来气候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但其预测结果也能作为政府决策者的科学依据。

参考答案

5.B(理解片面。“气候模式能预估全球温度的变化情况”原因的很多,不只局限于“对过去1000年气候变化的准确模拟”)

6.D(A项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说“时间长的要用高速计算机算好几个月”;B项表述绝对,原文只说“这样可靠性会大大增强”而非可以完全消除差异;C项表述缺少限制,原文强调气候模式是“目前唯一能定量客观……”)

7.B(理解有误,原文中“不同的模式对天空中云的状态处理方式不同”是科学家质疑气候模式可靠性的原因之一)

篇7:《假如人类消失,地球将会怎样》阅读答案

⑴人类的活动给地球带来了文明,也改变了地球的环境。我们相信,如果没有人类,地球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使我们想到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人类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人类活动终止了,地球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毁灭”的第一周

⑵人类突然消失后,全世界核电站紧急用燃料一周内将用完,柴油发电机无法工作,导致核反应器外的水无法循环冷却。随后,全世界几百个核反应堆将发生灾难,核反应堆冷却系统的柴油发动机由于失去燃料供应,将会全部罢工,核反应堆将一个接一个由于过热而燃烧、熔化甚至爆炸,地球上将同时发生数百起切尔诺贝利式的核灾难。

城市建筑将坍塌

⑶沿海城市将最先“覆灭”。因为抽水用的水泵不再运转,地铁、地下公路等地下世界将成为水世界。

⑷水和野草从根基腐蚀掉整个城市,任何用木头建造的建筑物将开始坍塌,尤其是在白蚁繁盛的地区。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内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在一个世纪内,几乎所有的汽车都将生锈腐烂掉。

⑸玻璃和钢结构建筑会在200年之内倒塌。而曾经是巴黎标志性建筑的埃菲尔铁塔也将会被严重的锈蚀所摧毁。当然,所有的桥梁也将遭受类似的命运。

⑹500年后,城市的核心区已被森林所覆盖。那些处于温带气候条件下的城市中将只能看到茂密的森林,曾经辉煌的摩天大楼和高大教堂将只剩下一片片的残骸。

地球重新变成动植物的天堂

⑺当人类消失后,一些依赖人类生存的动物将会遭受苦难,譬如老鼠、蟑螂、八哥、母牛、绵羊和其他农场动物。寄居人类身上的头虱将会在一年之内灭绝,艾滋病毒也将从地球上绝迹。地球会变成野生动植物的天堂。上万种濒危物种逐渐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人类文明记录将消失

⑻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几乎不会留下人类曾经存在的痕迹。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它们正巧被掩埋在沙土层中,由于缺少空气和水,它们或许仍可以幸存成千上万年,并且1万年后仍然可以被阅读。

人类最长久的遗产

⑼事实上,在人类的.所有发明中,塑料袋也许是最拒绝被大自然力量毁灭的人类遗产之一。即使过去1万年,大多数塑料袋仍然不会消失。如果这时有外星人来到地球,那么他们将只能找到一些青铜雕像的残骸、不锈钢器具和大量的塑料垃圾。当然,要找到这些遗存之物,他们必须进行广泛的挖掘或是潜入到海水底部。

⑽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⑾人类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了: 。

1.全文用了很多表示猜测的词语,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试说说加点的词语能否删除?为什么?(2分)

⑴城市中的许多建筑物将在20年倒塌,30年后几乎所有民宅都会成为废墟。

⑵100年后,绝大部分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

2.全文用了许多表示事件的数量关系词语,作者这样列出来的目的是什么?(2分)

3.文章最后说这个假设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请你根据对文章的理解,续写一个结尾,提醒人们在改造地球时不要忘记什么?(2分)

4.联系现实,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请你假想一下假如人类消失,地球还会有怎样的变化?(文中提过的不可以再写)(2分)

参考答案:

1.示例:⑴不能删除。几乎表限定。在文中的意思是30年后大部分的民宅都会成为废墟。如果删除则成了30年后所有的民宅都会成为废墟,过于绝对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不能删除。绝大部分表限定。在文中意思是100年后极大一部分的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书数据也将统统消失。如果删除,则成了100年后所有的与人类经历有关的记录——书籍,相片,电子数据也将统统消失。过于绝对,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评分标准:(2分)态度明确,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1分(只表明态度不得分),指出说明文语言准确性1分。

2.示例: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各种人类文明消失的时间。评分标准:(2分)说明方法1分(错字不得分),作用1分。

3.示例:人类给地球带来的文明不是永恒的,除非人类是永恒的。评分标准:(2分)意对即可,每个错字扣1分。

4.示例:除了火山暴发,夜晚时地球一片黑暗;人类电视节目的破碎而微弱的信号几十亿年后可能在外太空传播。评分标准:(2分)想象合理即可,每个错字扣1分,答文中提过的不给分。

篇8:自动驾驶塑造未来阅读答案

①1939年,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上展出了世界上第一辆自动驾驶概念车Futuramao。此后,科技发达国家都开展了关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初步探索和基础研究。作为人工智能最具商业价值的领域之一,自动驾驶产业广受热捧,发展迅速。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预测,到20xx年全球75%的新款汽车都将会是自动驾驶。自动驾驶在推动人类交通革命的同时,也必将塑造城市的未来。

②目前,世界各国正在积极开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抢占人工智能的竞争高地。20xx年,日本发布《自动驾驶普及路线图》,允许自动驾驶汽车20xx年在高速公路上通行。20xx年,德国通过了针对自动驾驶汽车的法案,并于同年提出了自动驾驶指导原则。我国在20xx年发布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当前,我国在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xx年12月,深圳首次在开放道路上进行了无人驾驶公交的试运行测试,此后,上海、北京、重庆相继为自动驾驶测试车辆颁发了测试牌照。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未来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市场。

③然而,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我国正在积极制定自动驾駛等级划分标准。美国曾将自动驾驶技术分为5个等级。国际汽车工程师学会按照智能化程度将自动驾驶汽车划分为“完全人类驾驶、辅助驾驶、部分自动驾驶、有条件自动驾驶、高度自动驾驶、完全自动驾驶”6个标准等级。据比标准,当前配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几乎都在4级标准以下,且处于基本测试阶段。20xx年,加利福尼亚常规公路测试公里数最高的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测试里程总数不超过40万公里,技术人员无干预的行驶里程也低于6000公里。此外,路测也仅限于乘用车场景,并没有实现多个行业都已经出现的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距离真正意义上”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④作为交通领城的又一次重大革命,自动驾驶将面临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是自动驾驶的安全性问题。20xx年3月,接连发生的两起自动驾驶汽车交通事故,敲响了自动驾驶的安全警钟。同时,自动驾驶汽车通过网络与外界实现大规模数据交互,一旦受到网络黑客攻击很可能失去车辆控制权。二是自动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主体问题。可以预见,与传统的以司机为中心的责任认定相比,自动驾驶所引发的事故责任主体将会发生改变。随着汽车的控制权被逐渐交给计算机系统,汽车制造商相关产品供应商或者是乘用人,都有可能成为责任主体。三是自动驾驶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例如,在将要发生事故时,是拯教车上的'乘客还是挽救路人?一旦自动驾驶汽车上路,必然面临上述这类伦理性难题,这些技术伦理价值导向一经确立,将成为自动化规则被大规模植入到自动驾驶程序,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列举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博会展出世界上第-辆自动驾驶概念车的事例,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

B.第①②两段中,加点词语“之-”和“相继”分别从范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和说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当前的自动驾驶汽车还没有达到国际标准统一规定的自动驾驶等级。

D.可以预见,自动驾驶发展所弓发的事故责任主体的改变,将给汽车保险行业的保险业务带来重大变化。

2.本文围绕“自动驾驶塑造未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请简要概括。(3分)

3.文章第④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2分)C(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自动驾驶等级划分标准)

2.(3分)①自动驾驶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②自动驾驶等级划分的国际标准方面;③自动驾驶面临的问题方面。(每点1分)

3.(4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1分)。安全性是自动驾驶最重要的问题,(1分)事故责任主体认定与安全性密切相关,(1分)社会伦理是前两个问题的延伸。(1分)

篇9:《短期气候预测》阅读答案

《短期气候预测》阅读答案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飯”,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遲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文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割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 与之相比,中国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 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钝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著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衆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进步。

1.本文围绕著“短期气候预测”,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

2.本文开篇用了一个设问句。如果不用设问句,这话该怎样说?作者运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答:改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短期气候预测下一个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五段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5.给第十段中的“变幻莫测”写出两个同义成语和一个反义成语。

6.文中说:“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透过这些话,你对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

答案:1、①短期气候预测的意义;②短期气候预测的含义;③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发展的进程;⑤短期气候预测的局限性。 2、如果你认为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那就错了。或:短期气候预测不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好处:运用设问句,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短期气候预测是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一年”为时间概念的气候预测。 4、但;而。 5、同义成语:变化多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反义成语:一成不变、始终如一。 6、对气象学本身,可以谈“科学研究允许失败”、“科学研究要不断修正失误”、“科学研究无止境”等;对说明文写作,可谈“实事求是”“准确”等。

篇10: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5~8题。(16分)

你能想到吗?千百万年以来,地球的气候是由地球的两大生命王国——动物界与植物界的斗争所决定的。动物吸进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则吸进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气。二氧化碳为温室气体。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动物能使地球升温,而植物则使地球降温。如果哪一方占上风,那么地球就会面临温室效应或又一次严寒期。

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大爆炸时期,地球被各种各样的生物占领着。当时的土壤中到处都是把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的切肢动物,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20倍,当时的气候极其温暖。

但是,植物很快进行了反击。化石显示,4.5亿年前,含有木质素的植物首次出现,木质素使细胞壁坚硬,这样植物就得以长大,地球上出现了第一批树木。随着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长,毫无约束的光合作用使植物从空气中吸取着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减少,而不能吸收木质素的、饥饿的节肢动物对此无能为力——地球进入了严寒期。

动物再次通过进一步进化进行了回击。当时的主角是白蚁和恐龙,它们学会了如何食用木质素,如何繁荣昌盛。它们粗重的呼吸及对植被的破坏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达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区酷热潮湿,又恢复了温室效应。

然而植物并没有被消灭。在6500万年前恐龙因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灾难而彻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这一机会,突破点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现。青草本身不会保存很多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软土。软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事实上,草地生态系统含有的碳比森林生态系统还多。

过去约4000万年,大量草地布满全球,取代了许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带。在草地的影响下,地球逐渐降温,终于在200万年前进入冰川期。

大约1万年前,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增强,地球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来,地球的温室效应愈来愈明显。

也许,地球上的整个生物圈就像我们所熟知的生物个体调节其体内环境那样,不停地调节着地球大气环境,使气候能适合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需要。换句话说,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动地调节环境,而不是在被动地适应环境。果真如此,数十亿年的气候变迁不仅仅是太阳或地球的原因,生物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参与其中了。

5.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4分)

答:

6.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气候与生命的关系。(4分)

答:

7.本文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果真如此不能删去的理由是什么?(4分)

答:

8.联系本文内容,调动你的知识积累,说说今后若干年地球的气候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简述理由。(4分)

答:

参考答案:

5.(4分)示例;生命与气候

6.(4分)生命与气候共同进化。(或:气候是由两大生命系统的斗争决定的。或:动物占上风,地球产生温室效应;植物占上风,地球进入严寒期。)

7.(4分)果真如此表明如果前面的观点成立,就能产生后面的结果。所以不能删去。

8.(4分)示例:温室效应得到控制,气温升高的速度减缓;人类对温室效应的危害有充分的认识,已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控制。(或:温室效应加剧,气温进一步升高;人类活动增强,植被减少。或:温室效应与严寒期交替出现,主要看动物和植物哪一方占上风。)

气候模式阅读答案

《生命与气候》阅读答案

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

气候的威力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祸害人类阅读答案

成人类脑筋急转弯及答案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阅读答案

人类最糟糕的发明阅读训练及答案

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现代文阅读答案

活在人类的心里鲁彦阅读答案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共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气候怎样塑造人类》阅读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