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华严哲学初探

时间:2023-08-15 03:37:38 作者:刀笔小姐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刀笔小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方东美华严哲学初探,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方东美华严哲学初探,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方东美华严哲学初探

方东美华严哲学初探

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之一,他的哲学体系充分体现了华严宗的宗教精神,所以要了解他的哲学思想,不能不了解他的'华严哲学.写他思想的著作不少,但大多是从他思想的特点来阐述,本文尝试从宗教的角度出发,来解释他的华严哲学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合肥联合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O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12(4) 分类号:B223.5 关键词:方东美   华严宗   法界   圆融  

篇2:方东美和谢林艺术哲学之比较

方东美和谢林艺术哲学之比较

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上,方东美和谢林许多从形式上看来极为相似的观点,只要放到各自的文化系统中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他们观点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概括为“哲学的艺术”和“艺术的哲学”两种艺术哲学的不同.

作 者:宛小平 作者单位:安徽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安徽,合肥,230001 刊 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1 23(2) 分类号:B081 关键词:哲学史   方东美   谢林   艺术哲学   文化系统  

篇3:论方东美的生存哲学

论方东美的生存哲学

方东美的.生存哲学是针对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弊端提出来的,它包括生命本体论和生命精神六境界两个层面,通过对这两个层面的论述,分析方东美生存哲学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及其缺失,以增益现代对人的意义与价值的哲学思考.

作 者:罗卫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年,卷(期):2002 4(1) 分类号:B261 关键词:方东美   生存哲学   生命本体   境界  

篇4:论方东美的哲学观

论方东美的哲学观

方东美以“情”和“理”两个哲学的始源意象分析为基础,以人文为哲学思考路向,建立起超越与内在统一的'形而上学哲学观;他从人存在与超越的维度确立哲学存在的根据,为我们思考“哲学何为”提供了可取的致思方向.

作 者:罗卫平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哲史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刊 名: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DE TEACHER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2 27(4) 分类号:B261 关键词:方东美   超越   哲学观  

篇5:东极美

自打我记事以来,我一直执著地认为,东极是极美的。的确,东极是极美的,不然怎的吸引了这般多的游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那传说中的碧海蓝天?与其他那些繁华的旅游胜地不同,东极好似那无意间坠入凡尘的天使,偷偷地藏起了羽翼,纯真而安详,又像是脱离尘世不染俗尘的谪仙,遗世而独立,清新而渺远。它没有任何的修饰,唯有那一石一海一港湾静静地诠释着生命的本真。

东极的山石是极美的,它不如黄山那般奇特壮美,却别有一番柔和清新之美。那些矮矮的小山上参差地缀着些凉亭,而那些奇特的巨石又映衬着凉亭的清雅,真真是独具风情的。清晨的山间仿佛笼了层雾气,飘飘渺渺,朦朦胧胧,倒像是残留了几分睡意。山上的松树透着一丝淡淡的寒意,尖细的松针上还颤颤的挂着几滴露水。当第一缕阳光柔和地洒在小岛上,这时伴随着公鸡的一声高亢的啼鸣,整个小岛都开始苏醒。天空透着极为透彻纯净的蓝色,阳光倾泻而下,将峭壁上的那一大片爬山虎照得闪闪发亮,又穿过一丛丛微微摇曳的狗尾草,将那细细的绒毛也照耀得暖意融融,看上去分外娇俏可爱。而傍晚时刻,当夕阳落入海平面,山石又重归静谧,只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蝉鸣罢了,倒像是倦意浓浓的婴孩,正砸吧着嘴甜甜地睡去。

东极的海是极美的,这点毋庸置疑。不若山石般单单是柔和清新,东极的海是极有个性的,它能有清新恬淡的一面,却也有豪情奔放的一面。平日里它恬静得像是个羞涩纯洁的少女,穿着碧蓝的衣裙,泛着淡淡的波光,清澈得好似能看到你心里去。然而一到台风,它便摇身一变,成了豪情叛逆的少年,他不停地汹涌着,澎湃着,拍击着海岸,然后激荡起数十米高的浪花,直冲云霄,最后又化为一滴滴的水珠悄然从天际落下。那景象当真是无比壮观,动人心魄。东极的海,是活的。

东极的夜色是极美的,不似沈家门的灯红酒绿、繁华喧嚣,东极是静谧祥和的。从前的东极并没有路灯,单单是那一轮皎月,便照亮了游子归家的路途。明亮皎洁的月色黯淡了漫天的星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这小小的岛屿上。平静的海面上倒映着一轮明月,泛着点点柔和的微光,远处归来的船儿划开波纹,洇开几圈涟漪。那船上点着的几盏金黄的灯,与银色的月光交相辉印,倒是生出了几分温馨祥和之感,更有甚者点了些红红绿绿的灯,愣是为静谧的黑夜平添了几抹颜色。然而那时的我尚还年幼,总喜欢和一群小伙伴们围在一起讲鬼故事,明明心里害怕,却总是抵不住好奇心的驱使,硬是要壮着本就小的胆子去听那些人鬼情缘,每每夜晚独自回家的时候,便总是战战兢兢地走在小路上,疑神疑鬼,将树在月光下投下的黑影竟也能看成是鬼影,于是便撒腿就跑,生怕背后突然探出一只嶙峋的鬼手将我逮了去,只可惜竟是辜负了这般美的夜色。

东极的人是极美的,许是东极人的祖先财伯公的缘故,这里的人都十分淳朴善良、乐于助人、秉承大爱。偌大的一个村子其乐融融的,倒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与世无争。几十年前的里斯本丸号在这里的海域上沉没,朴实的渔民们不顾生命去拯救落水的英国友人,即便日本侵略者屠杀岛民并威逼他们交出俘虏,他们也不曾屈服过。东极的人是极美的,他们朴实善良,却又有一身的铮铮傲骨。

然而那安宁祥和的岁月仿佛正离我远去,我已经由初至沈家门的无措不适渐渐转变为久居于此的习惯,似乎我已习惯了这里的喧嚣嘈杂,习惯了这里的灯红酒绿。只是内心深处的那片净土依然存在,唯有在午夜梦回的时候还能再见到那历经沧桑却依旧不曾变过的宁静美好,明明近在咫尺,却又让我感到遥不可及。梦醒时分,只有脸颊上残留的泪痕提醒着我曾梦见过的美好,涩涩的,却又甜到了心里去。东极是极美的,这份美让我的心微微刺痛着,却又能让我微笑着流下感慨的眼泪。我一直执著地认为东极是最美的,也许是我的见识太过鄙陋,抑或是我也像个稚嫩的孩子那样倔强地认为自己的母亲是世上最美的女人,然而那丝与生俱来的情愫早已将东极的美深深刻入我的骨血,和我一同成长着,随着时间的沉淀而越来越深刻,无法分离。

如今,我终于踏上归途。悠悠的汽笛声带动着我的心和空气一起轻轻颤动着,一股莫名的兴奋与紧张充斥着我的胸膛,正如那年我初次离乡时莫名地泪流满面一般,毫无理由,却又切实存在着。礁石上的海鸥群乍得一惊,扑腾着黑白的翅膀掠向空中,留下几声清啼。迷蒙的雾气渐渐散去,那座将醒未醒的小岛啊,宛若一位遗落尘世的谪仙,任由海风扬起他青白色的衣袂,正朝着我凝眸浅笑,凌波而来……

篇6:试论哲学美

试论哲学美

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哲学修养的潜移默化给人们以“爱智”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提升人们的灵魂,教化人们情趣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也是“美”的.哲学美主要表现在: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表达手段的博大的境界美,以穷根究底的对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反思为特征的深沉的思辨美,以现实生活为源泉但又不拘泥于生活细节真实而达到理论真实的抽象美,以及在以上三者统一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超越的人性美.从美学的观点出发审视哲学,才能真正找到哲学历数千年而不衰的奥秘.

作 者:谢维营 XIE Wei-ying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哲学研究所,江西,上饶,334001 刊 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7(2) 分类号:B0 关键词:哲学美   境界美   思辨美   抽象美   人性美  

篇7:论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的研究论文

论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的研究论文

方东美主要从形上学的维度探讨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包括有机统_、天人合德、双回路向、立乎中道等,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但不断上升的过程。

一、探讨中国哲学精神的向度

方东美说:“通中国哲学之道,盖亦多方矣!然余于是书,则独采形上学途径,欲以直探主脑及其真精神之所在。”他言明,自己探讨中国哲学的向度是形上学,目的是把握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方东美认为,由于时代、民族的不同,人们对形上学的内容、形式、精神的理解是多样态的,而他取其“多重义涵,不滞一偏”1190“形上学者,究极之本体论也,探讨有关实有、存在、生命、价值等,而可全部或部分为人类颖悟力所及者。”mM即人类智慧所能体悟或把握的有关实有、存在、生命、价值等的本体论。方东美把形上学分为三种形态:第一是超绝型态(Praeternatural);第二是超越型态(Transcenden?tal);第二是内在型态(Immanent)。

超绝形态的形上学认为决定存有的是外在于存有的一种力量,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外在实体’“外在超越”。这种超绝形上学深溺于二分法,观待万物带有双重影像,认为宇宙处处尽是二元对立o“凡借永恒法相而表现为纯粹价值如真、美、善、义等,又与一切染漏不纯之负值如伪、丑、恶、不义等相隔绝。诗人威廉?布雷克(WilliamBlake)之妙言曰:‘善是天堂,恶是地狱。’……人,就其作为某一个体而言,亦剖成灵肉两截,二者之间,抑又彼此互相冲突不已。灵魂为理性所止之地,故是善;肉体乃欲望冲动之源,故是恶。”这种形上学多存在于西方哲学中,其不良的理论效果是有损于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的同一性和连贯性,同时有损于个人生命的完整性。

超越形态的形上学是典型的中国本体论方面否认外在实体的存在,认为无论何种实有、何种存在、何种生命、何种价值“皆绝不视为某种超绝之对象,可离乎其余一切自然元素与变化历程而凝然独存、悄然独享某项秘密特权者”;另一方面不局限于现象界或现实界,而主张腾冲超拔、趋入理想胜境。所以这种形上学摒弃截然二分法,认为‘‘宇宙全体与生活其间之个人雍容浃化……是一种即现实即理想主义(即事即理论),或易言之,乃是一种即理想即现实主义(即理即事论)”。这种形上学表现为两个方向:一是超拔提升“据一切现实经验之所与为起点……拾级而登……向往无上理境之极诣。”二是居高回视‘提其神于太虚而俯之'……凭借逐渐清晰化之理念,以阐明宇宙存在之神奇奥秘,与夫人类生命之伟大成就”。

内在形态的形上学是相对于超绝形上学而言的,也是典型的中国本体论。所以中国的形上学可以说既超越又内在o‘裉据此派内在形上学,宇宙太初原始阶段之‘本体'实乃万有一切之永恒根本(寂然不动);然自宇宙生命之大化流衍行健不已而观之‘本体’抑又应感而动,元气沛发,遂通万有,弥贯—切,无乎不在,无时或已(感而遂通)。本体实性,则渗入功用历程(即用得体)。玄真本体,乃具现于现象界全域(即相显体)。永恒法相,呈现为理性秩序,与时间化育历程相齐并进(与时偕行)。如是,本体现象,契合无间,形上形下,澈通不隔。”方东美对内在形上学的解释很像熊十力的“体用不二”论: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大海水全显现为众沤,众沤即是大海水。本体虽然寂然不动,但它含万理、万化、万德,感而遂通,显发为用。也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在超越,在人类自身寻求自足的价值源头。

蒋国保教授的概括,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方东美形上学的要领:“中外形上学从形态上分……为超自然(即超绝)形态、超越形态、内在形态。东方‘形上学'与西方‘形上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世界存在着究极本体,而在于对该究极本体的存在方式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西方‘形上学’认为,究极本体……作为外在于世界的力量来决定世界的存在。与西方的超绝形态的‘形上学’相比,东方……超越形态的‘形上学’,_方面强调本体界与现象界的圆融无碍,另一方面又强调本体界在价值层面超越现象界,成为现象界所以存在的决定者。……印度形上学和中国形上学是相通的,但……中国形上学因为更强调本体界的‘内在性’而可以称作‘既超越又内在之形上学’。‘本体界’……是相对‘现象界’而言的,超越是指超越现象界,内在也是指内在于现象界。”

综上,方东美研究中国哲学的向度是形上学,并对形上学作了自己的分类,为他进一步探讨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理解向来见仁见智。方东美立足于中西印哲学的比较,概括出他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理解,主要是有机统_、天人合德、双回路向、立乎中道等。

(-)有机统广大和谐。

方东美用机体主义来概括之。从消极面而言,机体主义反对将人与物视为绝对的孤立系统而互相对峙,反对将千差万别的大千世界转化机械秩序,反对将变动的宇宙看作再无发展余地和创进可能的封闭系统。从积极面而言,机体主义“旨在统摄万有,包举众类,而一以贯之……形成一在本质上彼是相因、交融互摄、旁通统贯而广大和谐之系统”0023。总之,机体主义反对对立的、机械的、封闭的宇宙观,主张联系的、统一的、圆融的宇宙观。

(二)天人合德。

天人合德内在于有机统_、广大和谐的宇宙观中。方东美指出,西方哲学在论人的时候往往把他与上帝、自然疏离开来,而中国哲学“其论人也,恒谓之德合天地,或性体自然。性天之道,存乎创造化育历程,万物一切,各正性命,以尽其性。人之天职,厥为参天地,尽物性,据乎德,发乎诚,黾勉以行,尽性而天,精义入神”0334°。中国哲学强调人与天地、性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交互渗透o‘需家、道家、大乘佛家以及宋明新儒家等……其崇信‘混化万物,一体同仁’之教,则初无二致。……此种‘万物一体同仁’之情,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发挥极致,即为圣智圆满”,体认天人合德不仅是入圣的路径,甚至可以‘‘当下即圣”。

(三)双回路向。

方东美在解释超越形上学时已经谈到这个问题,认为这种形上学表现为超拔提升和居高回视两个方向。他特别强调了超化的意义,说:“关于中国形上学之诸体系,有两大要点首宜注意:第讨论‘世界’或‘宇宙’,不可执著其自然层面而立论,仅视之为实然状态,而应当不断地予以超化:对儒家言,超化之,成为道德宇宙;对道家言,超化之,成为艺术天地;对佛家言,超化之,成为宗教境界。自哲学之眼光观照宇宙,至少就其理想层面而言,宇宙应当是一大超化之世界。中国形上学之志业,即在于通透种种事实,而蕴发对命运之了悟。超化之世界,是一深具价值意蕴之目的论系统。”方东美认为,有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有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中国哲学不是将它们分裂开来,而是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以事实世界或现实世界为起点,但绝不执着于此,而是通过超化,把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统一起来,实现前者向后者的超拔提升。

(四)立乎中道。

在谈到心物关系时,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的特色是立乎中道、心物不隔。他指出,在西方,哲学系统不建立于物质,即建立于精神。哲学思想内容,乃游移于精神主义与唯物主义二者之间。在印度,凡超越系统皆尚精神,其俗界观则从唯物。“然在中国,哲学家之待人接物也本中道。立乎中道,遂自居宇宙之中心,既违天地不远,复与心物不隔,借精神物质之互渗交融,吾人乃是所以成就生命之资具。率性自然,行乎广大同情之道,忠恕体仁,推己及物,乃不禁自忖:宇宙在本质上元是一大生命之领域,其中精神物质两相结合体融贯。宇宙大全,乃是无限之生命界。中国哲学之悠久传统,皆沿习‘生命中心主义’之途径,而向前迈进发展。”立乎中道即是不偏于物亦不偏于心,而以人为中心把二者贯通起来。

(五)三才合一。

方东美说:‘柏拉图于其《对话录?斐德罗斯》篇中,追述乃师苏格拉底盛赞依索格拉底(Isocrates)之言曰:‘斯人体内有哲学丨’克就典型之中国形上学家而论,吾人大可将该句倒转,翻作‘其哲学体系之内有个人’,而呼之欲出者。问题之关键是:何等类型之人物、始配挺身而出,为中国哲学代言?……其人至少必须具备‘先知、诗人与圣贤’二重才性,集于一身,始足语此。”129“盖先知之最大关注,恒在于人类之命运及世界未来之归趋;诗人虽向往未来幻境之福祉,然却又往往逆转时间之向度,回向过去,于过去黄金时代之画幔上象其理想梦境,而寄托遥深;圣贤既属道德高尚、力行实践之人,恒欲申展时间之幅度,无论过去或未来,俱纳诸不朽之现在之内,期于当下履践,使其崇高理想充分实现,以求致乎其极,或庶几乎?”131能够为中国哲学代言的人应该是先知、诗人与圣贤二才合一的人,这也是方东美推崇的理想人格。先知关注未来,诗人关注过去,圣贤把未来和过去纳入现在。中国哲学是宗教、哲学、艺术、道德的融合体,涵容过去、现在、未来,只有集宗教、哲学、艺术、道德修养于一身者才有资格成为中国哲学的代言人。

(六)思想连续。

方东美指出,有两点应该注意到:一方面,就中国哲学的传统而言,自先秦、两汉以至隋唐、宋明,都有一个共通点,借司马迁的话来说,就是‘‘究天人之际”。另一方面,无论是哪一派的中国哲学,借司马迁一句话来说,就是“通古今之变”,无论是个人的、学派的或是产生自任一时代的,都表达出历史的持续性,与其他各派的哲学思想发展彼此呼应,上下连贯,形成时间上的整体联系。这两个特点表现在中国学术上是有利也有弊o“利”是任何学术思想不能孤立于过去的已知条件之外,要兼顾当时的时代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性,产生历史持续性的效果“弊”在道统观念,思想易受到道统观念的束缚和支配。[419-20比较之,西方哲学的历史关联性不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独特的思想系统,而中国哲学“通古今之变”,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与其他哲学思想形成整体联系。

以上,有机统一、天人合德、双回路向、立乎中道、二才合一、思想连续就是方东美所说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三、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的研究虽然也有通史性意义,但有论述的重点,所以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上每个阶段笔墨不均。总体而言,方东美认为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上升的历程,持的是一种历史进化论的观点。

(一)总历程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把中国哲学史区分为“古代”(先秦、“中世”(汉至嵐、“近世”(宋元明清)三大阶段,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大阶段,劳思光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初斯’“中斯’“晚期”三个大阶段。方东美则以形象的方式勾画出中国哲学发展的五大阶段“以一句不规律、三节步之诗行喻表之,现为缺末韵格(catalectic)”虚线部分为第一阶段,时间漫长,其源起及发展详情俱不可考。据传约经历四千来年,无疑系属上古洪荒时代(公元前5042~前H42),隐涵一套“原始本体论”,中国形上学之基调表现为神话、宗教、诗歌之三重奏大合唱。0024第一音步为第二阶段,属“扬抑抑”格,其重轻部分分别代表儒、道、墨三家所高度发展出的理论系统。这是有信史可征的一段神奇伟大之型成期,长达九个世纪(公元前H46~前246),系中国哲学创造力之最盛期,原始儒家、原始道家、原始墨家一时争鸣,竞为显学。0024第二音步为第三阶段,属“抑抑扬”格,其中足以看出传统儒、道两家盈虚消长,终于逐渐让位于大乘佛学诸宗。这—阶段为中国哲学之吸收与再创期(公元前246~公元960)。经过一段漫长的酝酿、吸收与再创,最终形成具有高度创发性的玄想系统即中国大乘佛学。0024第三音步为第四阶段,属“抑扬抑”格,代表公元960年至今,为形上学之再生期,表现为新儒家三态,而俱受佛、道两家影响o“吾人先后在新儒学(性、理、心、命之学)之形式中,次第复苏中国固有之形上学原创力,而新儒学,亦多少沾染一层道家及佛学色彩。在此段再生期中,其最突出而值得注意者,为产有三大派形上思潮:(1)唯实主义型态、(2)唯心主义型态与(3)自然主义型态之新儒学。”00M_25第五阶段应该是中西哲学相互碰撞的时斯‘尚音节排列再更进一步,采缺末韵格,则余外之重音节部分,无疑显指针对西方思想模式之吸收摄纳期。今曰学界之中,凡观察敏锐之士,皆不难处处嗅到此种气息焉。”0024以上,总体上把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原始期、定型与最盛期、吸收与再创期、再生期、吸收摄纳期。

接下来谈一下方东美与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相关的未曾充分展开的一些问题。

(二)汉代哲学以及道教

方东美认为,秦汉从哲学方面来讲缺乏创造力,“人人方汲汲于事功征伐,忽于玄想,思想界玄风浸衰,其号称一代祭酒者,固学者辈出,然俱非独立之思想家。此段时期,少数哲匠不为杂家,即为批评家:前者如吕不韦、刘安、董仲舒等,后者如王充之流。若辈中人即或仍谈学论道(形上学),然其兴趣重心,固早巳移至以宇宙论及宇宙发生论为主题矣。通常虽多依原始萌芽科学(阴阳五行之说)为基础,间亦诉诸诗意幻想。”

但是,方东美对汉儒的治学方法是持肯定态度的。他指出,无论是从宋明儒本身的立场或是从以宋明儒“嫡传”自居之现代学者的立场般皆认为汉儒之学一无是处:在学术上面是支离破碎,在方法学上面也是远离正题。然而,今天我们来谈汉儒,在思想史方面,尽管汉儒之“微言大义”不免于以杂家及阴阳家的思想栽赃到儒家正统思想之中,去歪曲它、误解它,但所谓汉儒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派,无论是今文经学还是古文经学,他们都有一个严正不苟的工作,就是所谓“解诂”,解诂的用意在于透过章句训诂而还原儒家的真面目。比如讲到孔孟的学说,就从文献方面,章句、字源方面,去如实讲明孔孟的经典大义,而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真正意义。从这一方面来看,汉儒也未可厚非。而且汉儒面对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从不敢苟顺私意、乱发议论,尽可能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有一分师承做一分文章。这在汉儒而言,叫做“师法”,或者是“家法’。“比如讲《诗?,鲁诗有鲁诗的讲法,齐诗有齐诗的讲法;讲倜易》,鲁学有鲁学的讲法,齐学有齐学的讲法;其它诸经,莫不如此,是绝对不能乱讲的。汉儒的这种精神成就是我们不能否认的。”

至于道教,方东美否定的地方偏多。他指出,道教的思想本身就是驳杂的东西。战国时它的思想是神仙家言、方士家言。西汉时再同道家思想的'余波结合起来,后汉时才变成了一种伪托老庄道家哲学的道教。以后它又受了佛教的影响,所以它许多经典都是模仿佛经。这样一个驳杂的东西,经过了中国学术的衰世。在佛教盛行于中国的时候,儒家无力反抗,还是道教打起中国文化的招牌与佛教周旋角力。方东美特别讨厌张道陵之流对老子哲学的糟蹋,他指出,张道陵事实上是方士之类的人,在宗教方面属于邪教,在哲学上打着道家思想的招牌糟蹋道家的哲学。譬如张道陵说“道可道者,谓朝食美也”,把“道可道”解释为早上吃了很美的早餐。这跟“道可道”有什么关系呢?而底下这句更不成话,“非常道者,谓暮成屎也”,早上吃了很丰盛的早餐,到了晚上要排泄出来。这个打着道教旗号、推崇太上老君的鬼道,这样糟蹋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这两句话。再说“两者同出而异名”,本来在老子里面有两种断句方法,一方面指有无同出而异名,有时读做“两者同,出而异名”,但是鬼道的注解却说:“两者同出而异名,谓人根生溺,溺成精也。”这就越发不像话了,竟解释成一方面小便,一方面泄精,就叫做“同出而异名”。而“玄之又玄”,他说是“鼻与口也”,这根本是不知所云。张道陵在注释老子五千言时如此侮蔑老子的哲学思想,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事情。

(三)魏晋玄学

方东美认为,魏晋玄学的主题是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结合起来,但每位哲学家的倾向并不完全一致‘可晏、王弼出,玄风复振,其旨则皆在调和孔老间之歧异,倡“贵无论’以释道。……何晏崇孔,故援道入儒;王弼宗老,乃援儒入道。然两氏同以‘致一’为其玄学探究之基本核心,则毫无二致”方东美进—步解释说,从王弼、何晏对儒家《周易》的诠释中可以看出,上古以来两支分道扬镳的学术系统(原始儒家和原始道家一引者注)到魏晋时期有了结合的企图,比如王弼把儒家的系统落到道家的系统里去,而何晏要把道家的系统落到儒家的系统里去。

方东美还谈到:裴顔与孙盛“前者崇有而抑无,盖以绝对之无(至无),于生命界无以能生,故为虚而非实,成性之道,无所用之。始生者,自生也;始有者,自有也,既非生之于无,亦非亡之于无.更非化之于无,而是唯一之本体、真实无限,即有显用者也。后者则另据逻辑立场,推演老氏之主旨,概归诸剌谬不通、自相矛盾者”1153;向秀与郭象“皆基于庄子哲学,一方面,视‘有’‘无’二名,乃相待观成:无不能生有,有不能还无。至于二者孰更为根本,实乃无谓之争”。

(四)道家哲学与佛学

方东美认为大乘佛学与道家思想有相同之处:“大乘佛学,则由其证得之慧境,灵光烛照而展现于吾人之面前者,是为上法界与法满界;于是,时间生灭变化界中之生命悲剧感,遂为永恒界中之极乐所替代。夫惟如是,佛家之解脱精神,乃能无人而不自得,逍遥遨游于诗意盎然之空灵妙境。臻此境界,佛家之精神,即能当下浑然忘却时间生灭变化界中之一切生命悲剧感,而径与道家,尤其老子之精神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矣。”解脱、逍遥、空灵的精神境界是大乘佛学和道家所同有的。

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对中国佛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王弼注《老》对般若哲学之影响,其著例也,观乎道安及其同代诸贤情形,足见一斑。关于‘有、无’对诤,向有‘六家七宗,爰延十二’之说。……当时中国佛学思潮,七宗竞秀,然其玄学主旨,则端在‘本无’,倡‘贵无贱有’,与裴顔之‘崇有抑无’针锋相反,适成对照。兹以降,佛、道携手,形成联合阵线,以对抗传统儒家矣。”^156僧肇的“《般若无知论》及《答刘遗民问》,字里行间,庄子之影响,岂浅泛哉”“道生在精神上酷似老、庄,主张‘扫相即以显体;绝言乃所表性。’盖谓究极本体,既非可得解于权言之穷,亦不可尽求诸假相之归。”

四、简要分析

综观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和发展历程的阐释,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几点分析:

(一)方东美对形上学类型的划分基于中西哲学的比较,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一家之言,但也有可以进一步厘清的余地。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碰撞。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并逐步深入地探寻着中西文化包括中西哲学的差异,梁启超、严复、胡适、梁漱溟、冯友兰、贺麟、钱穆、牟宗二、唐君毅、徐复观、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堇父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程度地探讨了中西哲学各自的特征,多数人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实用理性,伦理学发达,而知识论、逻辑学等相对薄弱。在对中西形上学特点的概括上,影响比较大的观点是:西方哲学走的是外在超越的道路,把人类的价值源头归结为外在的力量;而中国哲学走的是内在超越的道路,把人类的价值源头归结为内在的心性。与此相关,西方哲学的思维偏向两分法,注重分析;中国哲学的思维偏向统一性,注重综合。上述观点不知何人最早提出,但方东美对形上学的分类无疑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他所说的超绝形上学指的是西方哲学以分裂为特征、寻求外在超越的形上学,而超越形上学、内在形上学则是典型的中国形上学,以追求统一和谐为特征。这种宏观的比较结论无疑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为我们把握哲学形上学的差异提供了重要思路。但从方东美对超越形上学、内在形上学的论述来看,二者的界限似乎不甚清晰,前者强调宇宙与人的统一性,主张超拔和规范的“即理想即现实主义”,后者强调本体内在于宇宙以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性,在强调统一性方面二者很难区分。方东美所说的内在形上学强调本体内在于宇宙,与通常所说的价值内在于人的心性还是有所不同的。

(二)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理解观点明确,前后统贯,体现了一种高贵和乐观的哲学精神。

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概括学界见仁见智,方东美的主要观点是有机统_、天人合德、双回路向、立乎中道等,其逻辑主轴是统一和谐,类似于熊十力的“不二”。从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基本精神的概括中我们可以体会出一种高贵乐观的哲学精神,这与方东美对哲学功能的理解有关,他说:“伟大的哲学思想可以改造世界。它不像近代许多存在主义的思想家们,不仅是在那个地方演悲剧,而且是演双重悲剧!甚至演三重悲剧!重重悲剧下幕以后,依然是精神局促于现实世界中,心灵不能超脱解放,埋没在这个‘最烦恼的世界’中。假使哲学家要拯救世界,则决不能投身到黑暗罪恶的社会中去,而同流合污。哲学沾染了罪恶,那就是宣告它的精神死亡。哲学精神死亡了,如何能拯救世界?相反的是罪恶的世界征服了它。”0489-90方东美强调:哲学不能沾染罪恶,哲学要拯救世界、改造世界;哲学不能总演悲剧,要超拔人的精神境界。因此,方东美不论是对儒家哲学、道家哲学、佛学、新儒家哲学,总是以一种景仰、欣赏、陶醉的态度去对待,极力挖掘其间的宝贵资源,为我们理解中国哲学传统提供了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

(三)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描述大致符合中国哲学发展的实际,但也有一定的疏漏。

方东美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曲折进步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是多数哲学史家都坚持的观点,也是符合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实际的。大家通常认为先秦时期、宋明时期是中国哲学的辉煌时代,但强调的重点不尽一致。劳思光强调的是孔孟和陆王的心性论哲学,方东美强调的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大乘佛学、新儒家。就此而言,把方东美界定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确有可疑之处。与此同时,大陆中国哲学史家在认同先秦是中国哲学发展黄金时代的同时,也注重其他**时代的哲学成就,如:李泽厚比较看重魏晋时代,认为这一时期出现了纯哲学、纯美学等;萧堇父更看重明清之际,认为这一时期的启蒙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接合点所在。但无论怎样,中国哲学都是在曲折发展中不断进步的,除劳思光的哲学史退化论之外,多数哲学史家如冯友兰、张岱年、冯契等均持此见,方东美亦不例外,这是一种正确的哲学历史发展观。

由于方东美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重点突出,所以难免有所疏漏。在总过程上,汉代哲学、魏晋玄学、唐代儒家哲学等笔墨较少。在先秦哲学中,对名家、法家、荀子等关注不够。这恐怕与方东美《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不是按照年代而是按照学派书写的体例有关,虽不全面但重点突出。

篇8:亦诗亦哲方东美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方东美,名殉(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沭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驶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夯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迭、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冕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诗

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迳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时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时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素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蔓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舍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恩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住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糈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6分)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究分析。(8分)

答案:

(1)【参考答案】CE,赋分(C项3分,E项2分,B项1分)(A项“白己预备给烧掉的”错,原文是“有许乡人就把诗集同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B项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间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巾,亦无逊色”,还必须具备很高的古诗词写作水平;D项“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绝对化)(5分)

>(2) 【参考答案】①非凡的语言艺术天赋(夙慧夫成,秉彝非凡)

②国学根基深厚(白幼受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③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两方诗,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写作

④用诗和哲学在作生命之梦。(对学术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6分)

(3)①表现方东美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突出他的人生追求;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④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6分)

(4)【参考答案】成功。

理由:①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

②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已广为人知,文章主要选取方东美对诗歌的热爱的细节,如对方东美论写诗的感悟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丁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如方东美《诗经》选修课上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的细节,既表现方东美国学根基的深厚,又表现方东美对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质。

不成功。

理由:①文章没有对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细节描写,不能紧扣“亦诗亦哲方东美”的标题。

②选用的细节不具典型性、代表性,方东美课堂上顶撞老师的细节,不利于表现方东美的形象。

③选用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不具备传记客观真实可信的特点。选用如方东曼的学生或友人的回忆会更真实可信

哲学论文

关于哲学的范文

方成语

韩东简介

《东霓》读后感

代东发言稿

论哲学基本问题

关于感情哲学名言

社会哲学论文

一句话哲学经典语录

方东美华严哲学初探(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方东美华严哲学初探,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