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8-17 03:38:59 作者:vanilla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vanill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庄子〔先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篇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

该文节选自《秋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篇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春秋战国庄子(庄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篇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鲦(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完备。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追溯。其,话题。本:最初。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篇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译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判断句

原句 是鱼之乐也。

译 这是鱼的快乐。

原句 子固非鱼也。

译 你本来不是鱼。

篇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篇7: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翻译及赏析

近年来,也有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庄子所说,只是自己的一种体验,把体验当成知识,固然表现了其超然的态度,但对认识却大有不利,因为认识与体验是两回事。严格来说,庄子并没有从逻辑上反驳惠施,而是把逻辑引到了它够不到的地方,即各人当下的内心体验,而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不过,庄子既然运用了逻辑推理,就应该把它运用到底。假如我是惠施,就会继续追问:你说你在濠上时知道了鱼的快乐,但那是刚才的你,而现在说话的当下你已经不再是刚才的你了,你怎么会知道刚才的你知道鱼之乐呢?比如我,我也不知道我刚才怎么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面对这样的诘难,我想庄子不会再说什么,他在语言上是输了,即被剥夺了说话的资格,但在内心却未必认为输了,他只要诉之于内心体验,就是永远的赢家(精神胜利法)。但恐怕不会有任何人愿意真正充当这样的赢家,因为一个每一个瞬间都不认同自己另一个瞬间的人将不再会是一个人了,甚至于将什么都不是。也许庄子的真正意图正是要说人什么也不是,但他决不可能说出这一点,因为一“说”他就“是”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实际上,就连纯粹内心的体验,甚至就连沉默,也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保持沉默”),而一进入时间,就“是”一点什么了(所以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看作不可分的),就有在先在后之分了,就可以用语言和逻辑来“说”了。所以只要提到“刚才”的你和“现在”的你的区别,就会彻底取消庄子的发言权。

篇8:醉翁亭记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比较阅读

醉翁亭记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选文有改动)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fl,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请循其本。

19.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0.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 ;【8段】主要写的是 ▲ 。

21.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 乐?

18.(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

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

19.(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不足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

21.(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止确即可。

篇9: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作文750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作文750字

时间:公元前260年春季的一天

人物:庄子、惠子

幕启:披着灰色风衣的庄子与惠子静静地站在濠水的桥梁上,惠子神情庄重,若有所思,庄子悠闲自得,正欣赏着河边的景物。

(画外音):桥下的河水轻轻地流淌,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不时还可听见鱼儿跃出水面的声音。

庄子(右手抚摸白须,左手背在背后):贤弟,你看这河水多么清澈啊!

惠子(俯视河水,仔细观察):是啊!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

庄子(左手指向水中):你看那些白鲦鱼在水里游得多么悠闲自在,它们真快乐啊!

惠子(双目直视庄子,疑惑不解):你是人,你怎么知道水中的白鲦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背对惠子,神态自若):贤弟啊,你此言差矣!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惠子(向前一步,迈到庄子身旁,表情严肃):对啊!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同理,你不是鱼,所以你也不会知道鱼的快乐,这是肯定的。

庄子(冥思苦想,小声嘀咕):这般有道理的回答,我该怎样反驳呢?告诉他我并不知道鱼的快乐,而是将自己的快乐投射到鱼的身上,不,不行,这样反而会得到他的讥笑,那就从他之前所说的话中寻找突破口吧!

惠子(满脸惊诧,咄咄逼人):大哥,你在嘀咕什么?请你立刻回答我的问题?

庄子(笑逐颜开):贤弟啊!我看你一辈子也别想改掉急躁的坏毛病了,着什么急啊!只要你将最初的问话再说一遍我就能马上回答你。

惠子(不屑一顾):真的吗?我问你是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的?

庄子(伸出左手):对啊!你问我“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鱼儿快乐而问我。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惠子(惊叹不已):对,对……

庄子(洋洋得意):哈哈,哈哈……

惠子(若有所悟):大哥,你,你……真狡辨,你真是老滑头啊!

结局:庄子摸摸白须,心满意足地跨过桥梁,向野外奔去,惠子紧跟其后,山野响起由强到弱的呼唤声。

篇10: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及翻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1.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鯈(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其,话题。本:最初。

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

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问题探究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篇11: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原文翻译及赏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翻译

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开始问我‘你哪里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注释

濠梁:濠水的桥上。濠,水名,在现在安徽凤阳。

从容:悠闲自得。

鯈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鲦。

是:这。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全:完全,确定是。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

循:顺着。其,话题。

本:最初。子曰‘汝安知鱼乐’

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

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固 :①固不知子(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之:①安知鱼之乐 之:(的)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之:(代词)

倒装句(状语后置)

原句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改 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译 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游玩。

判断句

原句 是鱼之乐也。

译 这是鱼的快乐。

原句 子固非鱼也。

译 你本来不是鱼。

原句 我知之濠上也。

译 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问题探究

1.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 。

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3.这个辩论争了很久了。谁在这场辩论中谁才占据了上风呢?

答: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

4、怎样看待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答: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个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问题批判

近年来,也有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庄子所说,只是自己的一种体验,把体验当成知识,固然表现了其超然的态度,但对认识却大有不利,因为认识与体验是两回事。严格来说,庄子并没有从逻辑上反驳惠施,而是把逻辑引到了它够不到的地方,即各人当下的内心体验,而这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不足为外人道的。不过,庄子既然运用了逻辑推理,就应该把它运用到底。假如我是惠施,就会继续追问:你说你在濠上时知道了鱼的快乐,但那是刚才的你,而现在说话的当下你已经不再是刚才的你了,你怎么会知道刚才的你知道鱼之乐呢?比如我,我也不知道我刚才怎么知道你知道鱼的快乐。面对这样的诘难,我想庄子不会再说什么,他在语言上是输了,即被剥夺了说话的资格,但在内心却未必认为输了,他只要诉之于内心体验,就是永远的赢家(精神胜利法)。但恐怕不会有任何人愿意真正充当这样的赢家,因为一个每一个瞬间都不认同自己另一个瞬间的人将不再会是一个人了,甚至于将什么都不是。也许庄子的真正意图正是要说人什么也不是,但他决不可能说出这一点,因为一“说”他就“是”了(语言是存在之家)。实际上,就连纯粹内心的体验,甚至就连沉默,也是需要时间的(所谓“保持沉默”),而一进入时间,就“是”一点什么了(所以海德格尔把“存在”与“时间”看作不可分的),就有在先在后之分了,就可以用语言和逻辑来“说”了。所以只要提到“刚才”的你和“现在”的你的区别,就会彻底取消庄子的发言权。

鉴赏

该文节选自《秋水》。

《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的说课稿

秋水庄子原文及翻译

游江原文及翻译

《出师表》《庄子·惠子相梁》比较阅读及答案

于丹《庄子》心得

游虎丘小记原文及翻译

《蝶恋花》原文与翻译

三字经翻译与原文

庄子秋水原文以及译文

庄子与《越俎代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共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原文及翻译,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