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enemy1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对一节澳洲数学课的思考,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对一节澳洲数学课的思考,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对一节澳洲数学课的思考
对一节澳洲数学课的思考
如何把新课改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是一线教师最大的困惑。“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是课程改革初期的必然产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善于汲取国内传统教学中的精华,敢于借鉴一些教育强国的先进经验。最终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教学模式。许新海校长的《澳洲课程故事》中“面积和周长”一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的思考。
学生的经验是教学的起点
课一开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各自回家测量的身体各部位的长度(如:手的长度、身高、臂的跨度、胸部、膝盖、臀部的长度等)。并在学生交流以后,告诉学生这些数据是不精确的,可以用约等号表示。
接下来要求学生交流各自在家里测量的床、镜子、书橱、碗橱、键盘等物体的长、宽、高。并把家里的实物画成平面图形,做在作业本上,把量出的数字直接标在图上。
无论是交流身体各部位的长度,还是家庭用品的长、宽、高,都是选取了学生熟悉的物体,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有趣的测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另外,在两次交流的过程中,都是以“复习长度单位”为主线,尊重了学生的知识经验。第一次交流,侧重于数据的合理性,使学生明白测量过程中误差存在的必然性;第二次交流,侧重于具体实物向几何图形的转化,为接下来学习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奠定基础。
使学生“会学”是教学的关键
教师首先从问题入手,在白板上写出这样两个问题:我假定我手的周长是厘米,脚的周长是()厘米。然后,把自己的手贴在白板上,用彩笔很快画出了一个手的轮廓。学生们受到启发后,也都把自己的小手画在了作业本上(这种数学作业本不是横线的,而是由0.5厘米边长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并在老师的提醒下,把与手臂连接的缺口连上。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作业本放到了地上,一只脚踩到了作业本上,开始画脚的轮廓,有的索性请同伴来帮忙。当学生画得差不多时,老师又在白板上写出了两个问题:我假定我的手掌面积是()平方厘米,脚掌面积是()平方厘米。引导学生计算画出来的手、脚的周长和面积。
在整个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当中,教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探索空间。在教师的启发下,多数学生开始利用作业本上的方格和学具箱里的软皮尺、细绳来计算周长和面积。有的直接在画的手和脚上一段一段地量;有的聪明学生在每一个小方格里标上序号;甚至有的学生把边上有缺口的都两个半格标一个序号。
反思我们的教学,多数情况下会过早的归纳出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然后是大量而枯燥无味的巩固练习。学生也许熟练地掌握了计算公式,但却失去了获得“新发现”感觉。
发展学生个性是教学的核心
当部分学生完成上面的问题时,老师又在白板上出示了新的问题:我假定我身体的周长是()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已经完成的同学到老师那儿批改后,就两人一组,拿了大米尺和卷尺,来到教室外面。有的用皮卷尺沿着身体的轮廓量周长;有的索性就躺在地上,让另一个同学用白粉笔沿着身体的轮廓画一圈,再互相交换,然后各自在自己的身体轮廓上打大方格,他们都很有乐趣地做着,在不知不觉中度过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为了避免“一刀切”,教师往往会布置一些机械性的重复练习。从表面上看好像已经照顾到了优生的发展,但实际上并没有调动起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及时深化学生的思维。反观这位澳洲教师提出的问题则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增加了学生创新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2:一节数学课作文
今天是星期五,我非常高兴,你知道为什么高兴吗?告诉你吧,因为今天,我在我爸爸的学校——嘉绿苑小学上一节数学课,老师说是全省的一节数学公开课,而且有两百多名教师、专家来这里听课。
快上课了,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了多媒体教室。呀!这里的人可真多啊,大概有二十多排座位,每排也总有几十个座位,里面坐满了听课的老师。在会场的最后挂着一条大红的横幅,上面写着:“草根本色,同课异构,协同教研”十二个大字。
清脆的铃声响了,赵老师和蔼可亲地说:“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接着赵老师出示出了几张图片,又对我们说:“同学们,你们把这一道题读一下。”我们每一个同学都非常认真地读一遍。等我们读完了,赵老师马上提了个问题:“售货员阿姨说一只火腿肠需要5.98元,请问一只火腿肠要几元几角几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顿时,同学们“叽哩呱啦”地讨论开了。我第一个举起手来,胸有成竹地说:“一只火腿肠要5元9角8分!”赵老师竖起大拇指夸奖了我。
课中,我们不断地抢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我和同学们都觉得很高兴……
时间过得很快,快到下课时,赵老师又放映了一段影片——“小数的历史”。看完片子,老师问:“你们有什么感想?”“我觉得非常快乐,我了解了小数的知识!”我情不自禁地说。
下课后,我对我第一次同堂上课的同学们说:“我是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有这么多的老师在听课,我很高兴!我真想马上到这里来,这节课一定会让我很难忘的!”
篇3:一节数学课作文
我一直喜欢着很多学科,如语文、英语、体育、微机,其中也有数学。我喜欢数学最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十分有趣。不信?我马上就给你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一天上午,我们的数学易老师满面春风地走进教室,开始上课了,他对同学们说:“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对称,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22页上的图片,看看它们是否对称?”老师刚说完,我便飞快地把书翻到了22页,看到了那些好看的图案,并且马上判断它们都是对称的。
当同学们都判断出这些图案对称时,易老师又发话了:“很好,但是你们知道这些图案是怎么得到的吗?它们是通过将基本图形进行平移或旋转得到的。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习近平移和旋转,请同学们再考虑一下怎样用平移或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一些图案呢?”
这时,我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经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并且和老师讲解的完全一致,太有意思了,看上去那么复杂的图案原来是通过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呀。
大家讨论了一会儿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问题:旋转的三要素是什么呢?一听到这个问题,我们大家立刻活跃了起来,争先恐后地说:“旋转点”,“旋转角度!……最后,老师帮我们总结了出来。
老师讲完基本内容以后,我们又做了几道很有意思的题,突然,下课铃响了,怎么这么快,可我还沉浸在”平移和旋转“的乐趣当中呢!
这堂数学课让我更加喜欢了数学。
篇4: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备课是为了很好地上课,上课的目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深思的问题。备课中我们常把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课堂形式、结构、内容等各环节做一番精心设计,而往往忽视备课中的备学生。今天我想针对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备课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即了解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已能运用;哪些知识学生不甚理解,用不太好。现在我们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以老师问,学生答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一节课直接体现出来的问题就是:
1、设计的问题是否是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
以前在讲《直线、射线、线段》这一节内容时,自我感觉设计的内容比较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举出很多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例子,如:栽树先栽两棵树,就可以确定这一行的位置;班级摆桌子,前后各摆正一个,中间的桌子的位置也就可以确定了;木匠师傅用墨斗打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会在墙的两头分别固定两枚钉子,然后在钉子之间拉一条绳子,定出一条直的参照线,这样砌出的墙就是直的等等,通过这样的设计,引起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于是我问:通过生活中的这些实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问出这句话我就后悔,这个问题,问的太随意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难回答的问题,就拿在座的不是数学老师的,要回答的比较规范都很难。学生的表现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任何反映。接下来的时间过得很慢,课堂内仿佛都能够听到师生间平静的呼吸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象到的,还好有几个事先看书的,把答案说出来了。上完课时,在反思这节课时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还不了解学生,不知道什么问题他们消化得了,什么问题他们消化不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课前备课时,对于备学生这一环节没有做认真深入的思考,导致问出问题,学生不知如何做答的,严重点说就是,你说的话学生根本都听不懂,你还讲什么课。所以,我们不要总拿我们的眼光去看学生,这个你应该会,那个你应该行,实际呢,学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出色。我再备课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针对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状况想一想,学生能不能听懂?能不能回答出来?
2、备课时还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要求。
在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我列举了一些乘积中间有“0”的情况。提问: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乘积中会出现“0”?当时,一个中等的学生举手了,我很高兴的让他来说,但他说了半天只说出了乘数中间有“0”,积的中间就一定有“0”。我当时想:黑板上都写出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说不完整。于是我不高兴地不加评价地让他坐下了。
课后,我突然觉得我又一次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我会不会伤了那个学生的自尊心?经过这么一次,他以后上课还会举手回答问题吗?而且对于他的学习水平说,能说出这些已经很不容易了,他得到的应该是表扬而不是冷落。
通过这一次教训,在设计问题时,我总是把问题设计出三等,第一等稍难,给程度好的学生准备,第二等难度适当,是给程度中等的学生准备,还有第三等就是简单的,给学习水平差的学生。这样不仅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成绩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信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愉悦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自觉地以更多的努力去换取更好的成绩。
二、备课要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难啃的“硬骨头”。孔子都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针对学生具体情况,将一些看似枯燥无奇的东西,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去教学,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所以在备一节课时,我总会想一想哪个点是这节课的兴奋点,怎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什么时候应该兴奋一下,当然一节课学生不可能都持续兴奋,我认为分三个点来引导学生兴趣。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人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实际生活出发,把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挖掘教材中的兴趣点,设计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让数学走进了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解决了数学知识,使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例如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爱好,创设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的情境(小蚂蚁和大青虫作战),让学生欣赏,自主提出自己想解决的各类数学问题。通过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向小蚂蚁那样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明白团结力量大的道理,使教师的教真正围绕学生的一切展开。再把例3(乐队有5人,唱歌的有9人,一共有几人?)及“做一做”的题目(一共有多少个南瓜?)改为模拟应用,放手让学生用9加几的知识解决问题(小组间可互相交流想法),获得“用数学”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练习本身是枯躁乏味的,加之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比较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
(1)可以采用一些游戏活动。如:“找朋友”、“用手势表示判断结果”、“寻宝闯关”等。
(2)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练习。我上学期练习的形式大多数是小组竞赛。将全班同学分四个小组,每天练习在配备上总是设计成四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完成,每天的成绩由课代表记录,加上平时测试成绩,月考成绩综合评价两个班每个小组的成绩,并根据成绩给予一定的奖罚。这样不仅会使学生课堂上兴趣盎然,气氛活跃。课后也有竞争的意识,存在着一股拼劲,在小组竞争中进步,在两个班的竞争中进步。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教师讲课必然要“量体裁衣”地备学生. 要在课前备学生,课上察颜观色,因材施教,才会取得最好的效果。
篇5:一节数学课作文
一节数学课作文
初三开学的第一天,穿过嘈杂的楼道,抬头看到数学教室的门牌号,一迈步进去,叽叽喳喳的声音留在背后,教室里一片寂静。
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大家都不说话,低着头,要么看数学书,要么写作业,没有一个人出一点动静。坐在教室前面严肃的男老师,身穿洁白的衬衣,没有一丝褶皱的黑西裤,油光锃亮可以照得见人影的皮鞋,梳得整齐得一丝不苟的头发,对,他在工作。
上课铃响了,老师起身关上门,首先是简洁的'、每个老师都说的开场白。然后打开大屏幕,告诉我们作业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准备两个大单线本,甲、乙轮流用,”我们互相用眼神悄悄交流了一下,开始默默记下来,“每次作业,都要写上某年某月某日作业,先改错,再写作业。”老师的音量并不高,可是偌大的教室里,静得没有一丝声音,这帮可怜的孩子和我一样,都被这面面俱到的要求惊倒了……
开始讲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做例题,题目很难,我怎么也下不了手。老师在我们旁边转来转去,时不时低下头来问几个问题,洁白的衬衫,一丝不苟的头发,锃亮的皮鞋,咚咚的脚步声仿佛一个个重锤,重重敲在我的心上。天气已是初秋,汗却止不住地流,听到窗外的鸟叫声,却始终不敢抬头。一分,一秒……
他健步走上讲台,讲题了,教室里依然安静无比,只听得粉笔在黑板上“沙沙”的声音。“大家思考一下,这道题的切入角度主要需要哪几种数学思维?”空气凝滞,齐刷刷地低头。终于有不要命的站了起来,对话,表达,冷静,明了……似乎,一阵清冷的风吹过,我混沌的大脑变得逐步清晰,那种沉重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之间消失了。抬起头,阳光透过玻璃窗播撒在老师的身上,神秘却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再去上课,依然是严厉的要求,依然是咚咚的脚步声,依然时不时的过来询问,依然依然安静得连喘气声都可以听得见,依然是清晰的讲解……只是,我们都不再忐忑,一切都变得再自然不过。
看,数学老师今天又穿了白衬衣。
篇6:作文 一节数学课
作文 一节数学课
在我们30班,课堂是活跃的。但在一节课40分钟里,不仅涌现出一位位优秀人才,也存在着一个个课堂捣蛋鬼。不信?我为你们介绍介绍他们吧!
“教棍”老师
田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他大概四十岁内外罢,体型中等,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柔情似水的眼神从他那温柔的眼镜流露出来。“教棍”老师?他会打学生吗?不!教棍是他上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他总是拿着一根教棍在黑板上演示指导。这节课他要讲“多边形的内角和。”首先他在黑板上平手画了几个多边形,太标准了,可见他的画图水平有多高。他细心地为我们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不小心说错了一个词(普通话不太标准造成的)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他也笑着说:“这是数学课,我普通话说的不好,多理解理解。”先生问:“杨泽源,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发多少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为几个三角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又等于多少?”刚一说完,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先生大声说:“我让杨泽源回答,其他人不要多嘴!”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杨同学不慌不忙的回答了问题,先生又接着讲公式,小组讨论时,他开出条件:“待会儿我抽到哪位同学,如果没有回答,哪一组就扫地啊!”(扫地是先生的招数)于是,大家都激烈的讨论起来。而先生呢?四处巡逻,助一些小组一臂之力。呵,不管走到哪儿,那根教棍都是他的好伙伴啊!他在抽问小组时,总是死缠烂打,除非山穷水尽,他才肯放手。下课啦,他布置完作业,才放下他那根心爱的教棍,抱着书本,笑呵呵的走向办公室。
举手达人
一周创四十次举手佳绩的李国鑫同学,当然也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数学课也是挣机会的好彩头啊!别看他小小的个儿,脑子可灵活了,刚一提问,就高高的举起他的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望着黑板,机灵的.耳朵认真听着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老师的问题来了,他立即举手,但老师没有抽他,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叹息。第二个问题时,他再一次举手,但还是未抽中。小组讨论时,我看见他细心地为小组内的同学讲解(他坐在我的前面,所以我比较清楚)老师让小组汇报时,他还是举着手,并真诚的望着老师,这一次,老师终于抽中了他,他也汇报着小组的成果。他的坚持不懈真让我佩服,我们是应该向他看齐哦,学习他的品质哟!不知为什么?他回答问题时,身体总是颤抖着,我好几次笑着问他:“为什么回答问题时身体要抖呢?”他只是笑了笑,并没有回答我。还有,他回答问题时,眼睛不觉就会眯成一条缝,从中射出墨一样的黑光。总之,在这节数学课上甚至所有课上,一定会有他回答问题的身影,他的积极有时也带动了我,我心想:也许只有李国鑫同学才能配得上“举手达人”着个称号吧。
起哄高手
不起哄觉不罢休的童瞳同学,是我们班出了名的起哄高手。除了语文课,每节课都能听见他起哄的声音。他的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的,四肢很灵活,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他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捣蛋鬼。他虽然上课举手也挺积极,但是总喜欢钻空子,找茬。就说这节数学课吧,这小子又不安分了。老师的问题:还有哪种办法能证明五边形的内角和等于540°呢?”“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田老师笑着说:“你怎么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呢?要证明!”他对着老师叫到:“老师,这是公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田老师皱了皱眉,说:“我没学过,我不知道!”童瞳同学又来一句:“田老师一句不知道就把我们打击惨了。”后来一直在嘀咕嘀咕,害的我课都没上好,唉!苦恼!别的小组汇报时,他又在那起哄“扫地!扫地!”他的喊声带动了全班,一些人野跟着起哄,让讲的同学都没办法讲下去了。田老师招呼到:“谁在吼,就跟着他们扫地啊!”童瞳就立马停歇一会儿。作为一名小组长,我也经常转过头去提醒他,可他的回答却是:“又不是我一个人在起哄!”天啊,把我气得够呛。现在,我已经对他无可奈何了,我一定采取“法律”(班规)来制裁他!
以上就是我们班三个代表性人物。异界数学课下来,太多太多的人物形象深深刻画在我心上。总的来说,我们班也是卧虎藏龙。我坚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让那些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耶!
重庆铜梁县重庆市铜梁巴川中学校初二:暖暖201330
★ 今天我们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乘法的初步认识》留下的思索
★ 澳洲之旅日记
对一节澳洲数学课的思考(精选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