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时间:2023-09-22 03:42:50 作者:不恋爱继续帅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不恋爱继续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方便大家学习。

篇1: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

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篇2: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发散型思维的提问。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3: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1] [2]

篇4: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  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  ,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 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三、 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

篇5: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 毕业论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可以明显的看到:在新课程体系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课改的显著特征。在现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问在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过程中的1系列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和交流效应,达到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可见,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讲究提问艺术。本文就课堂提问的作用、原则以及方法3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关键词: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ABSTRACT

Constant deepening and popularize with new lesson , we can obvious see: In system of the new course, it i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 of study changing. In this way of study now, ques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tudy. Through a series of issue of learning process, it stimulates the curiosity and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elaborates the subjective initiatives and exchanging effects of both sid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reaches the ideal artistic result. Obviously, asking questions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urse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eaching. The teacher should take art of question seriously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Refering to the principle, method, function of question in the classroom,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the improve the instruction efficiency of Chinese, reaching the most of optimization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Key words: Chinese discipline; Classroom teaching; Art of quiz

篇6: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 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又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 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 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 (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 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 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中竺可桢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7: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作者/ 卓玛

摘 要: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广大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步曲往往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有技术性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方式的关键。提问,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性的东西。

篇8: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希望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融入课堂教学氛围之中,那么就需要采用提问的教学方式。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热情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得恰到好处呢?

一、设计有技巧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目标为理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这就离不开教学中的四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重要组成因素之一,就是提问。有价值的提问,不仅是主导课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让学生真正地学会阅读的重要因素,更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关键。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巧地设计问题,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这些问题往往出现在标题中,或者是中心句,又或者是过渡句。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先问:“莫泊桑为什么要以‘项链’为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全文,让他们自己找到文章的主线就是项链,一条项链把文中的人物串联起来,也因为项链,女主人公的后半辈子生活截然不同。尖锐地讽刺了在资产阶级的社会现实下女主人公的虚荣心和拜金主义思想。与此同时,因为他们偿还了项链,不仅体现出为朋友着想的美好品质,还烘托出人性的真善美――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最后的结局是,当年的那个项链是假的,最多只值五百金法郎,但是女主人公却为此劳碌了半辈子。这一切值得我们都为之同情和可惜。由此可见,具有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从学习的开始就变得积极和主动,带着问题去找答案,深入钻研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抓住中心思想,有意识地去解决问题,突破难关。同时,这就促成了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对课文的重点、难

点、疑点、考点也就理解得更加透彻了。

二、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问简单、直白的问题,就会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精力涣散。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式和角度,要灵活地提出问题,使问题新颖、独特,富有新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塑造出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不妨先问一个关于公瑾(即周瑜)的问题,当年周瑜和小乔结婚的时候,周瑜有多大?下面,看看那时候周瑜的成就,我们再进行猜测。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上五句是描写周瑜的,在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兵的地方,赤壁。那石壁直插天空,那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大好河山啊,那一时间有多少英雄豪杰!想想当年的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他的雄姿英发:手里拿着羽毛制作的扇子,头上戴着头巾。就在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说到这里,不难猜出,周瑜那时候是刚成家,刚成家的周瑜,乃二十有三。可是赤壁之战却是在公元2,也就是周瑜三十三岁的时候,为什么要把相差十年的事情写在一起呢?这样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必然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提问不仅巧妙有趣,还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文章之中,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致。

三、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发性学习

只有问题拥有针对性,才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放矢。若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应该钻研教材,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障碍去解决问题。如,教《阿房宫赋》时,可以让学生自己翻译一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让他们说出句子中各个“后人”的意思。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学生一下子回答不上来。这就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读课文,反复读,细心读,把一个又一个的“后人”解决,逐层攻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问,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如何在此过程中有艺术地提问,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这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有技巧地设计问题,让学生主动去读。同时,想让学生乐学、爱学,前提就是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地投入语文的怀抱中去。

参考文献:

[1]牛锡亭,张晓艳,修文俊,等。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J]。中学语文教学,2010(09)。

[2]郎慧娣。立足“最近发展区”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J]。中国农村教育,2010(05)。

[3]燕林。小议备课过程中的要素[J]。人力资源管理,2010(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篇9: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很多语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提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导学生分析红军战士在第二天吃早饭“抢了一碗就吃”中“抢”字用法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 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抢’字是否说明了红军战士不遵守纪律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抢’在这里该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

[1] [2]

篇10: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要讲究提问艺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科学而艺术地进行提问,从提问中进行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 者:李艳霞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旗牛家营子镇中心校,内蒙古,赤峰,024411 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09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篇11:浅论提问艺术如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浅论提问艺术如何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互相交流的方式,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手段和途径,英语课堂教学提问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系列问题的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作 者:尹卫华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40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3 关键词: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   思考  

篇12: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点拨艺术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点拨艺术

作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运用具体实例,说明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看准时机,把握火候,通过提问,恰到好处地运用点拨艺术,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 者:周玲玲  作者单位:芜湖市第十三中学,241000 刊 名:池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1 15(2) 分类号:A8 关键词:课堂教学   提高   点拨  

篇13: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  362300 黄晓明

Email:hxmwww@yahoo.com.cn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1] [2] [3]

篇14: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提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心智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设疑,解疑和反馈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简明精练地提问,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简明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能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二,难度适宜,逐层推进,点面结合的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1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不能是简单的让学生简简单单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于“非”的判断中必然的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

2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3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点面结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是发散思维能力。

篇15: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教育论文

摘 要: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艺术

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对于绝大多数中学语文篇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明确,是离不开教师的提问的。

课堂提问方法很重要,课堂上教师提问的方法正确得当,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提问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现在选取几种最重要的也是最常见的方法介绍一下:

一、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在讲解《祝福》这一课时,有教师为抓住关键问题这样提问:“如果我们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画成十幅图,你能否给十幅图各起一个标题?”我认为这样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这样一下就把祥林嫂的一生整理了一次,为后面分析作了一个充分的准备。

二、蚕食鲸吞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就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进行蚕食鲸吞。如《纪念刘和珍君》第七部分第二段中心意思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此段有几个句子?每一句表达了什么内容?关键句是什么?然后再问:全段中心思想是什么?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三、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教《灯》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联系了有关灯的哪些事?突出了灯的哪些特点?灯象征了什么?赞美灯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四、多方位辐射法

教师提一问题要求学生多角度求答,海阔天空,发散思维,以拓宽学生思路。如让学生以《流水》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我认为为启发学生的思路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流水具体对我们有哪些启示?显然流水可以看作是百折不回、一往无前的代表;可以看作是百川归海,目标要一致;也可看作“逝者如斯夫”,要珍惜光阴。这样的问题不会圈住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的思维可以射向四面八方。

五、暂时搁置法

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尤其有效,明知问题学生很难回答,还偏要提出,暂时搁置,留待酝酿,不要求立刻回答,而是以后作答,如同打一个灯谜,暂时不揭谜底,让猜谜之人煞费苦心地反复琢磨,给学生充分思索的回旋余地。这样,一旦以后揭开谜底,学生印象会非常深刻,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此问题。

六、步步紧逼法

步步紧逼法要求教师提出问题后迫使学生立即作答,而且问题如连珠炮似的接连提出。如《边城》的第二自然段,对于翠翠胡思乱想,教参中是这样设计教师提问的:翠翠胡思乱想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继而提问:为什么她会有这种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再追问:如果你是翠翠,你会不会有这种想法?你不这样想你会怎么样?这种提问方式很合理,可以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制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七、疏导式提问法

有的问题教师提出后学生答不上来,形成僵局,教师可以改变角度,提出与之有关的其他问题,诱发引导,点拨提示。如教《黄鹂》一课时,教师提问:描写黄鹂的全部美丽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学生极可能找不出思路,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当时的背景,这样问题就趋于简单化了。

八、深挖激趣法

学生如果觉得教师提的问题过于简单,那么就提不起兴趣,但教师若深挖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就如投了一块石头于平静的湖水之中,会激起层层波浪。有的课文看起来很平实很简单,其实却独具匠心,那么这种提问法就能显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以上各种提问法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许多课文可以综合运用以上的多种方法,教师要视情况而定,灵活运用之。

提问是一门艺术,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方法得当,学生积极提问、积极作答,配合教师的教学,再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提问科学地结合,课堂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探讨论文

课堂教学艺术

初探幼儿语言教学中提问的艺术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艺术的深思

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读《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艺术》有感

化学课堂教学的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和体会

语文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锦集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