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曲》李贺唐诗鉴赏

时间:2023-09-24 03:36:41 作者:浴帽小企鹅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浴帽小企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江楼曲》李贺唐诗鉴赏,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江楼曲》李贺唐诗鉴赏,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江楼曲》李贺唐诗鉴赏

这是一首闺怨诗,女主人公似为商人妇。唐代商业相当发达,特别是长江沿岸,由于水路畅通,从事长途贩运的男子很多,他们远离家园,往往旷日持久,年轻的妻子独守空房,本来就很难堪,加上江中风浪险恶,每当想起离去的丈夫可能遭遇不测,盼其平安归来的心情就更加迫切。这类特有的闺情在长江一带差不多是普遍的存在。李白的《长干行》、刘采春的《啰唝曲、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牧的《南陵道中》等等,表达的都是商人之妇伤离忆远的情怀。

诗歌开篇即为点题笔墨:“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既是对“江楼”周遭景物的刻画,也是对登楼眺望者心情的描摹。楼临江而建,滔滔不绝的'江水从楼前流过,它可是直通江陵的水道。为什么女主人公登楼眺望,就想到江陵呢?显然,她的丈夫是在那儿从商。自他离去以后,便日日忍受孤独的煎熬。岁月在悄悄流走,如今南风送暖,荷花盛开,已是春去夏来。凭栏而立,望眼欲穿,就是见不到丈夫的归帆,不免兴怀索寞,忧心如焚。

由于失望、哀伤,不禁嗔怪起来,从江陵到这里,顺流而下,不过一天的行程,又为何迟迟不挂帆归来呢?晓钗催鬓语南风”,构思新奇美妙,突出地表现了李贺的语言风格和创作个性。他不直接写女主人公如何满腹愁怨地自言自语,而是从梳洗打扮落墨,使“钗”、“鬓”、“南风”等等物事一一人格化,把主人公复杂的情态作纤毫毕露的折射和投影。其中的“催”字特别传神,透过它仿佛可以听见“钗”对“鬓”讲话时急切的语调。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注曰:“‘催鬓’,《文苑英华》作‘摧鬓’,犹言掠鬓也。”若从此说,那么“鬓”也好,“钗”也好,就只剩下物性,了无人性。这句也就纯属赋笔,直陈其事,趣味索然。而用 “催”字贯穿,则物性和人性兼备,钗能“催”,鬓能“语”,受“语”的南风自然能听。

它们构成的画面尺管奇诡,却意向分明,读者可从中探测女主人公心潮的涌动。

期待、失望、怨怪、担忧,这种种心态都是从爱恋的土壤里萌生出来的。因为爱得深切,总是为对方想得多,想得细。女主人公的上述感情和思虑,是以“江楼”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引发物有梅雨、酒旗、波浪、白云等依次映入眼帘的景色。鼍,俗名“猪婆龙”,即扬子鳄,传说欲雨则鸣,鸣声似鼓。沉闷的鼍鸣声从江边的河岔里传来,梅雨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酒店门前高挑着新换的青帘。江水上涨,波浪翻腾,天上的白云重重叠叠,竞相追逐..这些表明已经进入夏天,进入梅雨季节。于是想到在外经商的丈夫,生怕他淋了雨,感受风寒,赶忙备好防水的“黄粉油衫”,准备给他捎去。这一举动看似平淡,却寄托着一片深情。

接着进一步渲染相思之苦;新槽滴酒,可供酣饮,本应为之欢欣鼓舞,此时的感觉却是“新槽酒声苦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呢?王琦剖析得相当中肯:“新酒已熟,槽床滴注有声,然饮之不能消愁,反苦酒之无力。”既然无心恋酒,便把注意力转向窗外的南湖:

“南湖一顷菱花白。”那里菱花盛开,连缀成白茫茫的一片。触目驰怀,又想起远方的亲人来,忙命侍女(唐诗文中多以小玉称侍女)推开屏风,希望看得更远更远,但映入眼帘的却是连绵不断的山色。视线被阻隔了,江陵杳不可见,心上的人儿杳不可见,千里之思伴随着无边的愁苦,如同这首深情绵邈的《江楼曲》,悠悠难尽。

诗共十二句,等分成三组。前四句笼括全篇,起着导引作用。但形象生动,抒情味极浓,可视作一首独立完整的小诗。这部分主要介绍环境背景和人物情状,容易出现平铺直叙、枯燥乏味的弊病。由于作者善于把赋、比、兴诸种手法交替运用,波澜迭起,逸趣横生,例如“鲤鱼风起芙蓉老”,用“鲤鱼风”代指南风,就觉鲜活。有形态可见。句末的“老”字寓意颇丰,一者感叹大好的春天过去了,心上人还不回来;二者想到红颜易老,像芙蓉那样,很快就要凋零,未免哀惋惆怅;另外,还透露出怨恨,怪心上人羁留外地,不早日归来。总之,用语准确,又具弹性,读者能够体味,却无法界定情意的范围。中间四句着重写女主人公对丈夫的牵挂和系念,先纵后收,千般意绪,万种情怀,都绾结在一句“黄粉油衫寄郎主”上。

后面四句写不尽的相思和不尽的愁苦,郁闷的心情和阔大的景象构成鲜明的对比,情与景相反相成,这种艺术的辩证法,非大手笔岂能掌握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

篇2:江楼曲,江楼曲李贺,江楼曲的意思,江楼曲赏析

江楼曲,江楼曲李贺,江楼曲的意思,江楼曲赏析 -诗词大全

江楼曲

作者:李贺  朝代:唐  体裁:七古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 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

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

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篇3:《将进酒》李贺唐诗鉴赏

鉴赏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作品介绍】

《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前四句写筵席之华贵丰盛;五、六句写动态的歌舞;七、八两句点明宴饮的时间;最后引用古人以反语结束。这首诗前面极写美酒佳肴欢歌妙舞,人生之享乐似乎莫过于此,结尾突然翻转,出人意料地推出死亡的意念和坟墓的枯寞冷落。在巨大的反差中,诗人强调的是生的快乐和死的悲哀,而在生死的对比中,诗人着意表现的是由苦短人生所铸就的'生命悲愁。

【原文】

将进酒1

琉璃钟2,琥珀浓3,小槽酒滴真珠红4。

烹龙炮凤玉脂泣5,罗帏绣幕围香风6。

吹龙笛7,击鼍鼓8;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9,酒不到刘伶坟上土10!

【注释】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萧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

钟:盛酒的器皿。

琥珀:色黄净,喻指美酒。

槽酒:酿酒的器皿。真珠:喻酒色的柔润莹洁。真珠红:名贵的红酒。

玉脂泣:比喻油脂在烹煮时发出的声音。

罗帏:一作“罗屏”。

龙笛:长笛。

鼍(tuó)鼓:用鼍皮制作的鼓。鼍:扬子鳄。

酩酊:大醉。

刘伶:晋人,“竹林七贤”之一,以嗜酒著称,著有《酒德颂》。

【白话译文】

明净的琉璃杯中,斟满琥珀色的美酒,淅淅沥沥槽床滴,浓红恰似火齐珠,煮龙肝,爆凤髓,油脂白,点点又似泪珠涌,锦乡帷帘挂厅堂,春意呵浓浓,笛声悠扬如龙吟,敲起皮鼓响咚咚,吴娃楚女,轻歌软舞,其乐也融融,何况春光渐老日将暮,桃花如雨,飘落满地红,劝世人,不如终日醉呵呵,一日归黄土,纵是酒仙如刘伶,望一杯,也只是,痴人说梦。

【赏析】

这首诗将一个宴饮歌舞的场面写的缤纷绚烂,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兴会淋漓,并且以精湛的艺术技巧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验。

这首诗的前五句描写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作者似乎不遗余力地搬出华艳词藻、精美名物,目不暇接:“琉璃钟”、“琥珀浓”、“真珠红”、“烹龙炮风”、“罗帏绣幕”,作者用这样密集的华丽字眼描绘了一场华贵丰盛的筵宴。其物象之华美,色泽之瑰丽,简直无以复加。

诸物象之间没有动词连接,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将画面与画面按照内在逻辑顺序一一呈现出来。杯、酒、滴酒的槽床……这些具体意象的相继出现,给读者酒宴进行着的意念。这种省略叙写语言的手法,不但大大增加了形象的密度,同时也能启迪读者活跃的联想,使之主动地去填补、丰富那物象之间的空白。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四句写宴乐的鼓点愈来愈急,连串三字句法衬得歌繁舞急,仅十二字,就将音乐歌舞之美妙写得尽态极妍。不仅让读者目不暇视,甚至耳不暇接。这似乎已不是普通宴饮,而是抵死的狂欢。下面的诗句作者开始解释这炊金馔玉,浩歌狂舞的原因。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春光正美,太阳却冷酷地移向地平线;青春正美,白发却已在悄悄滋长。曾在繁茂的桃花园中,看花瓣随风如雨而落,那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人们伸出手想挽留残春,但最终留下的,只是那空荡荡的枝头和指间的几片残红。在这凄艳的花雨中,在这渐渐拉长的日影下,愈转愈急的歌弦舞步是想追上时间的脚步,在时间鼓点均匀而无情的敲击声中,入唇的玉液琼浆己变得苦涩。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诗的前一部分是大段关于人间乐事瑰丽夸张的描写:美酒佳肴,欢歌曼舞,人生之乐似乎莫过于此。但结尾笔锋倏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透露出一片苦涩幽怨的意绪。时光难逗留,诗人遂道,罢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是壶中日月长,就多喝几杯,终日酩酊吧,无知无觉也就没有困扰了。何况哪怕好酒如刘伶,死后想喝酒亦不可得。可酒并不是真的就能令人忘忧。刘伶“一醉一石,五斗解醒”也未必真的逃避了痛苦。狂呼痛饮,及时行乐固然痛快,但是,即使秉烛夜游,人生又有几何,再回首已百年身,酒闲人寂之后,留下的只有深沉的孤独和空虚之感。

况且生时的辉煌更加衬托出死后的悲凉,正是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和不协调给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终日醉酒和暮春之愁思又回过来表露出生的无聊,这就是诗人内心深处所隐藏的死既可悲而生亦无聊的最大的矛盾和苦闷。人生总难免面对差别,在差别面前,庄子喜欢否定它,以求心灵的宽慰和淡泊;作者李贺则喜欢确认它、甚至放大它,以强化主体对生命、生活的敏感和执著。他为此宁愿悲愤伤感,宁愿陷入感性的深渊而不愿自拔。

这首诗以幽遽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构设意与境浑的美学特质,充分表达诗人身处病态社会的烦闷、压抑、凄凉与愤激心绪,给读者以深刻的精神启示和审美感受。

篇4:李贺唐诗《出城》鉴赏

李贺唐诗《出城》鉴赏

这是诗人李贺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他感慨人生的坎坷遭遇。

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鉴赏

雪花在飘飘扬扬,大地白茫茫的,虽然时间是桂花盛遍的深秋,但在大雪覆压下,桂花显得稀稀落落;雪天里,一只被弹丸击伤的乌鸦,耷拉着翅膀在空中飞着,回到自己的巢去。这一幅凄凉冷落的景色是诗人哀伤感情的`形象化,它又暗喻着自己落选,受小人攻击失意而归的境况。在前两句凄冷背景的映衬下,三、四两句诗人刻画了自己在归途中的落寞孤寂的形象。他骑在瘦驴下孤单的身影,倒映在清清的灞水里;萧索的朔风劲吹着,帽带低垂,像是在朔风中萧瑟着。以上四句白雪、桂花、飞鸟、朔风、骑着瘦驴的诗人,构成了一幅情感哀戚、色调惨淡的画面。在这幅画面里,孤独的瘦诗人,骑在一匹瘦驴上,怀着一腔哀愁,在风中雪里,踽踽行进。诗的后四句转入抒情,“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两句抒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又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这是值得欣慰珍重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孑然一身,一事无成,真是可悲。这种矛盾复杂的心情,在当时的知识分子当中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卿卿”两句则是通过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相聚时情状的描写,进一步抒发自己悲苦的心情。他想到,这次入京应考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全家都希望他成功,尤其是他的妻子。这种境况下回家,不知道有什么可说的。他心爱的人儿,在相互见面之时,当然会忍着苦痛关切地细问详情,只应是相对无言,回首镜中只见两双泪眼默默相向而泣。

这不只是个人的坎坷际遇,也是中唐时期不少诗人所共同的,人才被压制毁灭的悲歌。

作者介绍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早岁即工诗,见知于韩愈、皇甫湜,并和沈亚之友善,死时仅二十七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有些作品情调阴郁低沉,语言过于雕琢。有《昌谷集》。

篇5:《江楼月》白居易唐诗鉴赏

这是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中的第五首,是给奉使东川的元稹的一首赠答诗。白居易与元稹自贞元十八年结交后曾同为校书郎,元和元年又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旧唐书·白居易传》),并先后任左拾遗,交情笃厚。元和四年二月,元稹除监察御史,三月七日,奉命赴东川按狱,弹劾故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违法加税,在往来途中,创作了组诗《使东川》,其中有一首《江楼月》,原诗如下:

嘉陵江岸驿中楼,

江在楼前月在空。

月色满床兼满地,

江声如鼓复如风。

诚知远近皆三五,

但恐阴晴有异同。

万一帝乡还洁白,

江人潜傍杏园东。

时值阴历十五,元稹独自在嘉陵江岸驿楼中,夜见一轮圆月,遥想起与长安诸友在曲江池畔同步赏月的情景,于是写了这首七律,寄赠白居易,以表达他的怀念之情。白居易即以《江楼月》的原题作诗酬和。

该诗首联起势不凡,“嘉陵江曲曲江迟”,开门见山地点出两人所处的地点,元在剑南(今四川)的嘉陵江岸,白在国都长安的曲江池畔。因嘉陵江曲曲折折地流经剑南东川境内,诗人以此指代元稹;而白居易此时在长安任翰林学士兼左拾遗,家住曲江池附近,据元稹《江楼月》载:“嘉川驿望月,忆杓直、乐天、知退、拒非、顺之数贤,居近曲江,闲夜多同步月。”由此可知诗中的曲江,即指长安东南的曲江池,池面七里,池水曲折,因称曲江。两岸宫殿连绵,楼阁起伏,垂柳如云,景色绮丽动人,是当时长安第一胜景,也是白居易与元稹同登进士后皇帝赐宴和经常闲步赏月的地方。诗人特意用地名入诗,并用“曲”和“迟”两个字,既形象地绘出嘉陵江和曲江的纡回绵长之状,又借嘉陵江至曲江池的曲折回远,隐喻两人相距遥远,并为颔联“两地阴晴远不知”埋下伏笔。正因为两人相距遥远,以致“明月虽同人别离”,承接得十分自然。颔联由明月生发开来,明月的阴晴圆缺,是人间悲欢离合的象征。所以当诗人独自漫步曲江池畔,忽见明月高悬,却不能与挚友同游共赏,顿时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伤别之情便油然而起:“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诗人忆起与元稹交游的件件往事,一幕幕在脑际展现,以致整夜难眠。“一宵”二字,好似点睛之笔,突出了诗人思念友人时间之长;一个“潜”字,也用得极妙,揭示了诗人思念之深,从而把白居易和元稹朴实、真挚的.友情和盘托出。但因为两人相距遥远,各人的消息无法互代,这好比两地月有阴晴圆缺那样,不能知晓。就在这“远不知”的话语里,隐含着诗人对元稹政治前途的牵肠挂肚。元稹远赴东川弹劾严砺贪脏枉法之事,难免会遇到政治风险,不能不令挚友白居易的深为关注和担忧,正因此,诗人才彻夜不寐。后来的事实证明,白居易的担心并非多虑,当元稹劾奏了严砺等人的不法之事后,触犯了执政者,被命分司东台,不久又借处理河南尹房式事,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这虽是元和五年二月的事,但白居易的这种政治预感和对元稹的关切之心,元稹是心领神会的。正如诗人在《酬和元九东川路诗》的小序中所说:“十二篇皆因新境,追忆旧事,不能一一曲叙,但随而和之,唯予与元知之耳。”这种政治上的关切,也是元、白诚挚友谊的体现。

上述两联是诗人“追忆旧事”,主要记叙两人别后的思念之情;后两联则表明诗人处于“新境”中对“ 旧事”的看法。“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颈联可谓神来之笔,既转得自然,又用得贴切;既照应了原诗中元稹在嘉陵江岸驿楼中的思念,又写出了诗人在曲江池畔的盼望,形象地再现了两位诗人在月圆之夜凝思、吟赏、思友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元、白二人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友谊。“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尾联进一步表现双方思念之切和情谊之深,也是诗人通过寄诗抒怀交谈的亲身实践才悟出来的道理。两人相距遥远,友谊这样深,后悔没有更早寄诗抒怀,以免除两地相思之苦。

篇6:《江楼月》白居易唐诗鉴赏

并在这“共语”、“同悔”的倾诉中,包蕴着双方绵长的友谊与思念,真是感人至深。

这首诗真率自然,不事雕饰,每句都融注着诗人对元稹发自肺腑的友情,而且情致曲尽。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巧在乎不违天真”(见《大巧若拙赋》),因而千百年来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该诗对思念之情的描述,均从双方着笔,一种相思,两地离愁。这比元稹独诉己方的思念之苦,意境更为开阔,尤其是“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的这种对句的运用,富于联想,富于诗情,似一根感情的红线,把远在千里之外的两位知友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分外亲切。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天成,情景的描写都建立在真挚的友情和深切的思念的基础之上,看似在写江楼、池畔和明月,却字字饱含着诗人思念之情。宋人张镃在《谈乐天诗》中评论说:“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由此诗可窥见一斑。

李贺的唐诗《致酒行》鉴赏

李贺马诗其一唐诗赏析

《示弟》李贺古诗鉴赏

大堤曲,大堤曲李贺,大堤曲的意思,大堤曲赏析

更漏子·背江楼古诗词鉴赏

《听筝》李端唐诗鉴赏

李贺诗过华清宫鉴赏

李贺《李凭箜篌引》阅读答案及鉴赏

《遣怀》唐诗鉴赏

《微雨》唐诗鉴赏

《江楼曲》李贺唐诗鉴赏(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江楼曲》李贺唐诗鉴赏,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