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uanzhenf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希望您能喜欢!
- 目录
篇1:五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苏教版)
一 简 易 方 程
等式和方程的含义
1. 等式:90-x=30,80÷4=20,7y=63
20+30=50, y+17=38, 54÷x=9;
方程:9-x=3, 7y=63, y+17=38, 54÷x=9。
2.30+ x=80; 4 x=80;
x+10=50, 3 x=20+50
3.52+ x=110;
篇2: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做了小学六年级上的册数学课后补充习题,小学六年级上的册数学课后补充习题答案如下,整理了小学六年级上的册数学课后补充习题每一页答案,请看小学六年级上的册数学课后补充习题第1页答案。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 )个面、( 12 )条棱、( 8 )个顶点。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完全相等);正方体6个面( 完全相同 ),12条棱( 长度相等 )。
2.用铁丝焊接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要准备8厘米的铁丝( 4 )根,5厘米的铁丝( 4 )根,4厘米的铁丝( 4 )根。至少需用铁丝( 68 )厘米。
3. 焊接一个正方体框架共用去铁丝60厘米。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 6 )厘米。
因为正方体有12条相同的棱,所以用60除以12等于5.
4.长方体上面下面的面积是( 24 )平方厘米,
长方体前面后面的面积是( 18 )平方厘米,
长方体左右侧面的面积是( 12 )平方厘米。
5. 下面的长方体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的。把它们的长、宽、高分别填在括号里。
长(7)厘米
宽(3)厘米
高(3)厘米
一共由(63)个小正方体摆成
1.2014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人教版
2.2014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3.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第56-66页答案(苏教版)
4.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归纳(精华)
5.五年级上册数学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6.20六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7.201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8.苏教版六年级上语文补充习题答案大全【精华版】
9.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补充习题答案大全
篇3:五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答案苏教版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暑假作业答案
一、简便计算
6.5÷1.25÷8 1.25×0.25×0.05×64
=6.5÷(1.25×8) =1.25×0.25×0.05×8×2×4
=6.5÷10 =1.25×8×0.25×4×0.05×2
=0.65 =1
+(-) 4.9×4+5.1÷0.25
=23/30 =4.9×4+5.1×4
=(4.9+5.1) ×4
=40
二、填空
1、小宁同学在计算一道加法题时,误将加法看成了乘法,结果得110。已知这两个加数只相差1,则正确的结果是( 21 )。
2、把14分拆成几个自然数的和,再将这些自然数相乘,得到的积中,最大是( 120 )。
3、50÷7商的小数点后面第4个数字是( 8 ),小数点后面第100个数字是( 8 )。
4、在数列7、10、13、16、19……中第8个数是( 28 ),907是第( 301 )个数
5、有三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30厘米,如果再加入一位学生,这时他们的平均身高就达到132厘米。这位后加入的学生的身高是( 138 )厘米。
6、将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后,就比原来小25.56,这个数原来是( 28.4 )。
7、用3、4、5、8、9这5个数字(每次中数字不重复使用)。如果组成一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94 )×( 85 )的积是最大的;如果组成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 489 )×( 35 )的积是最小的。
8、一筐苹果分给一个小组,每人5只还剩16只,每人7只就缺20只。这个小组有( 18 )人。共有(106 )只苹果。
9、甲乙丙丁四个人共买10个面包平均分着吃,甲付了6个面包的钱,乙和丙都只付了2个面包的钱(丁没带钱)。吃完后一算,丁应拿出1.25元,甲应收回( 1.75 )元。
10、在右图中,阴影部分BCGF是正方形,线段FH长30厘米,线段AC长50厘米,求大长方形ADHE的周长是( 160 )厘米。
三、应用题
1、A、B两地相距3300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在A、B间往返长跑,甲每分钟跑300米,乙每分钟跑250米,在35分钟后停止运动。
① 甲、乙两人第一次相遇时用了几分钟?
② 两人共相遇几次?
① 3300÷(300+250)=6(分钟)
②35÷6=5(次)……5(分钟)
答:略
2、学校准备给参加长跑的同学每人发10枝铅笔作纪念。但这天有3人没来,结果来的每人多发了2枝,还剩6枝。实际来参加长跑的有多少人?
10×3-6=24(枝) 24÷2=12(人)
答:略
3、在超市,小龙家买了1千克糖果和3千克饼干,付了35.6元。小立家买了同样的糖果和饼干各3千克,付了62.4元。这种糖果和饼干每千克各多少元?
(62.4-35.6) ÷(3-1)=13.4(元)……糖
(35.6-13.4) ÷3=7.4(元)……饼干
答:略
4、五年级的张桦和李悦家在一起,下午放学时,张桦以每分钟150米的速度步行回家,在张桦出发8分钟后,李悦也骑自行车回家了,经过10分钟追上了张桦。李悦骑车每分钟可行多少米?
(8+10) ×150÷10=270(米/分钟)
答:略
5、广宇建筑施工队租用两种货车,将76吨水泥从建材仓库运送到工地。大货车每次可运5吨,每次运费85元;小货车每次可运3吨,每次运费60元。要使运费最节省,应租用大货车、小货车各运多少次?共应给运费多少元?
76÷5=14(次)……6(吨)
6÷3=2(次)
14×85+2×60=1310(元)
答:略
四、探索题
1、工人小王将检验员放在一边的1个不合格的偏重零件(外观与其他完全相同,并无法看出轻重),以为是合格的零件,将它混入了一旁的27个合格零件(重量都相等)当中。现有一台带指针的天平秤(哪边重,指针就会倾向哪边;两边一样重,指针就指在中间)。你称几次就肯定能找出这个不合格的零件?并请简要说明思路或操作步骤(要求:次数尽量要少)。
四次
2、在“世纪杯”足球赛中,甲、乙、丙、丁4支队分在同一小组。在小组赛中,这4支队中的每支队都要与另3支队比赛一场。根据规定:每场比赛获胜的队可得3分,失败的队得0分,如果双方踢平,两队各得1分。已知比赛结束后:
(1)这4支队的最后总得分恰巧为4个连续奇数;
(2)乙队总得分排在第一;
(3)丁队恰有两场同对方踢平,并且其中一场是与丙队踢平的。
问:总得分排在第四的是哪支球队?他最后共得多少分?
第四的是丙球队,他最后共得1
篇4: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补充习题第56-66页答案(苏教版)
答案。
第56页答案
1: 14 2/3 2/11
2: 1/7×6/13+8/13×1/7 1/2÷4/5÷(2/9×3/8)
=1/7×(6/13+8/13) =1/2×5/4×12
= 1/7×14/13 =15/2
=12/13
(5/6-3/4)÷5/12÷9/5 3/7÷[5/7-(3/7+1/5)]
=1/12×12/5×5/9 =3/7÷[5/7-3/7-1/5]
=1/9 =3/7×35/3
=5
3: 男 45×5/9=25
女 45-25=20
第57页答案
1: 40×(1-5/8)
=40×3/8
=15
2: 128×(1-5/8)
=128×3/8
=48
3: 120×(1-1/4)
=120×3/4
=90
4: 30×20×(1-7/15)
=30×20×8/15
=320
第58页答案
1: ⑴ 12×(1+1/4)
=12×5/4
=15
⑵ 42×(1-2/7)
=42×5/7
=30
2: 30×(1+2/5)
=30×7/5
=42
第59页答案
3: 27×(1-1/9)
=27×8/9
=24
4: 350×(1+1/10)
=350×11/10
=385
5: 810×(1-2/9)
=810×7/9
=630
6: 84×(1+3/7)
=84×10/7
=120
第60页答案
1: ⑴ 5/8×1/5=1/8
⑵ 5/8×(1-1/5)
=5/8×4/5
=1/2
2: 95×(1-3/5)
=95×2/5
=38
3: ⑴ 48×(1+1/6)
=48×7/6
=56
⑵ 48×(1-5/12)
=48×7/12
=28
篇5: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苏教版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2分)
1、学校栽了20行柳树,平均每行X棵,学校一共栽了( )棵柳树,当X=12时,柳树一共有( )棵。
2、折线统计图分为( )折线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3、如果A=2×3×7,B=2×2×2×3,那么A和B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4、9÷24= = =18÷( )=( )(小数)
5、一批零件30个,平均分给5人完成,3人完成这批零件的( )( ) , 3个零件占零件总数的( )( ) 。
6、将 56 的分子加上15,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 )。
7、一个长方形,长 米,比宽多 米,宽是( )米。
8、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50公顷=( )平方千米 80秒=( )分 26平方分米=( )平方米
9、有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半圆,它的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10、从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木板上锯下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周长是( )分米,圆的面积是( )平方分米。
11、一批粮食,第一天运走它的 ,第二天运走它的 ,还剩这批粮食
的( )没有运。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5分)。
1、因为A÷B=4,所以A能被B整除。 ( )
2、圆的直径的扩大3倍,半径也扩大3倍。 ( )
3、大于 而小于 的分数只有 和 。 ( )
4、3吨的 比1吨的 重。 ( )
5、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 )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1分,共5分)
1. A的12 与B的13 相等(A、B不为0),那么A与B的关系是( )。
A、A>B B、A
2、下图中哪个图形的周长最长? ( )
a cm
a cm a cm
A、正方形 B、圆 C、等边三角形
3、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4,最小公倍数是24,这两个数不可能是( )。
A. 4和24 B. 8和12 C. 8和24
4、下面的算式中,得数大于1的是( )
A、37 + = B、- C、13 + 45
5、甲数是a,乙数是甲数的4倍,,甲乙两数的和是( )。
A、4a B、a+4 C、5a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共38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37 + 27 = 23 - 16 = 0.26×99 + 0.26= 0.25= ( )( )
1- 56 = 13 + 14 = 25×0.19×4= 2 14 = ( )( )
2、解方程。(12分)
X-7.4=8 25 + X = 56 14X+25 X =156 2X-0.6 X =4.2
3、图表操作。(10分)
下面是A、B两市上半年降水量情况统计图。
(1) 哪个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两个城市的降水量相差最大?
(2) 2月份B市的降水量是A市的几分之几?哪个市的几月份降水量最多?
(3)从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4、看图列方程并解答。(8分)
五、运用知识,灵活解题。(每题6分,共30分)
1、甲乙两辆火车分别从相距702千米的两站相向而行,6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方程解)
2、一根钢筋,第截去78 米,比第二次多截去310 米,还剩45 米,这根钢筋的全长多少米?
3、一位杂技演员在悬空的钢丝上骑独轮车。独轮车车轮的直径是45厘米,从钢丝的一端到另一端,车轮正好滚动40圈。这根悬空的钢丝长多少米?
4、同学们去参加植树,六年级去了248人,比五年级的2倍少2人,五年级去了多少人?
5、甲、乙二人到图书馆去借书,甲每6天去,乙每8天去,如果5月24日他们二人在图书馆相遇,那么下都到图书馆是几月几日?
春学期五年级数学期末测试参考答案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2分)
1、20X 240 2、单式 复式 3、6 168 4、6 40 48 0.375 5、6、18 7、8、9、10.28 6.28 10、12.56 12.56 11.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每题1分,共5分。)
× √ × × √
三、反复比较,精心选择。(每题1分,共5分)
1、B 2、A 3、C 4、C 5、C
四、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38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26 19
2、解方程。(12分)
X-7.4=8 25 + X =56 14X+25 X =156 2X-0.6 X =4.2
解: X=15.4 解: X= 解: X= 4 解: X=3
3、图表操作。(4分)
(1)3月份 4月份 (2) A市的6月份 (3)略
4、看图列方程并解答。(8分)
16.8+ X =29 3 X=29.1
解: X =12.2 解: X =9.7
五、运用知识,灵活解题。(共30分)
1、解: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
(65+x)×6=702
x =52
答:略
2、78 +( 78 - 310 )+ 45
= (米)
答:略
3、45厘米=0.45米
3.14×0.45×40
=56.52(米)
答:略
4、(248+2)÷2
=125(人)
答:略
5、2×3×4=24 或[6,8] =24
答:下都到图书馆的是6月17日 。
篇6: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题苏教版
一、填空。
1. 18的因数有( ),24的因数( ),18和24的公因数数有( ),12和8的最大公因数是( )。
2. 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3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 )
3. 所有自然数的公因数是( )
4. 所有隐居的最大公因数是( ),所有偶数(除0外)的最大公因数是( )。
5.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2,它们的公因数有( )。
6.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a,它的最小倍数是( )。
7.如果a=2×3×7,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8.如果a和b是不为0的自然数,并且a=b+1,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
9. 按要求写出两个数,使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
两个都是合数( )两个都是质数( )
一个质数和一个合数( ) 一个奇数和一个偶数( )
10.写出最大公因数是5的两组数( )和( )。
二、判断。
1. 所有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 )
2. a÷b=3,a和b的最大公因数3. ( )
3.任意两个相邻的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都是2. ( )
4.一个数如果是偶数,它一定是2的倍数。 ( )
5. 两个素数没有最大公因数。 ( )
6.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 )
7.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比这两个数小。 ( )
8. 7和13没有公因数。 ( )
9. A=2×3×m,B=2×5×m(m是自然数且m≠0),如果A、B的最大公因数是14,m=7. ( )
10.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 ( )
三、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20和30 13和8 10和15 6和27
15和18 8和12 5和10 16和8
17和51 52和4 15和60 18和72
8和9 45和54 28和70 9和15
24和28 18和24 14和21 12和10
24和36 27和72 22和99 65和91
17和68 45和81 32和8 3和29
16和20 34和17 51和34 26和39
四、解决问题。
1. 把一张长12厘米,宽9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纸片,要求剪成的正方形尽可能大,并且剪后纸张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多少厘米?
2.有两根绳子,一根长8米,另一根长12米。要将两根绳子剪成长度一样的短绳而且没有剩余,每根短绳最长是多少厘米?
3.从一张长30厘米,宽14厘米的长方形上剪下几个同样大的小正方形后,正好剩下一张长147厘米,宽2厘米的小纸条。算一算,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剪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
4.用51朵红花和34朵黄花做成花束。如果每束里的红花朵数相同,黄花朵数也相同,最多可以做成多少束?每束花最少有多少朵?
5.有35个苹果和30个梨,平均分给舞蹈队的小朋友,结果苹果多3个,梨多6个。舞蹈队最多有几位小朋友?
6.47和37分别去除以一个数,结果都余2,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7.五、六年级要去春游爬山,五年级去了96人,六年级去了64人。要把五、六年级同学分成人数相等的小队,并且每队的人数不能超过20人。每队最多有多少人?至少要分几队?
8.王老师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去植树,学生恰好被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小组,总共植树583棵。如果师生每人种的树一样多,那么这个班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
9.有三根木头,其中第一根是第二根的1.2倍,是第三根的一半,第三根比第二根长280厘米。现在把这三根木头截成尽可能长而又相等的小段。问:共有多少段?
10.小明家的厨房地面是一个长3.3米,宽2.4米的长方形,装修时要铺上地转,并且要求不浪费材料。他应该至少买多少块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地转?
篇7:语文五年级补充习题及答案
《太阳》
一、读拼音,写词语。
1.太阳表面的温度有六千shè shì dù( )。
2.他们在这里种shū cài( ),种liáng shi( ),收成都很好。
二、写出加粗词语的近义词。
1.(太阳)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两千五百倍。( )
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
3.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 )
三、按要求完成句子。
1.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用加粗的关联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用加粗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告诉我们太阳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五、重点段落品析。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漂浮在空中,变成云。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jǜ jù)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lē liáo)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划去括号里错误的读音。
2.用横线画出能体现太阳重要作用的一句话。
3.选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来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从而介绍太阳的重要性。
六、太阳为地球、为人类散发着光和热,无私地奉献自己。看到这些,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摄氏度 2.蔬菜粮食
二、1.预计 2.亲密 3.飘荡
三、1.这么远,箭射不到。
2.虽然我们的距离远,但是我们的心离得很近。
3.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不会获得这么多知识,也不会成为社会的栋梁。
四、列数字 举例子 打比方 远 大 热
五、1.jǜ lē
2.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3.雨雪的形成 风的形成 杀菌能力
六、示例:一想到太阳是那样无私,那样伟大,我就想到了和太阳一样无私伟大的人。他们无私地奉献自己,不求回报。他们让我感动,我要向他们学习。
篇8:2019八年级下册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2019八年级下册物理补充习题答案
【篇一: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
一、物体的质量
例.B1.15000.352.kgt3.大象、公鸡、老鼠、蜜蜂4.水平台面左5.防止陆码生锈,影响测量精度6.A7.C8.B9.B10.C11.16000.512.D
二、测量物体的质量
例.BADECF1.偏小2.58.43.e、f、d、b、a、c4.D5.A6.700枚7.待测量太小,难以进行精确测量采用累积法进行测量
三、物质的密度
例.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对同一种物质而言,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即密度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而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1.8.98.9X103
2.减小不变变大3.C4.D5.A6.B
7.D8.C9.(1)甲(2)甲的密度为2.7kgjdm3;乙的密度为0.9kg
jdm310.0.92X103kgjm3
11.0.05t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例.5420铝1.不是算出的密度与纯金的密度不相等2.1.63.202.4X103
4.小1511.2X1035.A6.D7.B8.(1)100cm3
(2)250g9.1000m10.(1)①③②(2)58260
721.2
五、物质的物理属性
例.D1.铜、铁、铝等木头、塑料、纸等好差2.橡皮筋、弹弓等3.状态、密度等4.C
5.D6.C7.按照物质的状态,
可分为:塑料直尺、橡皮、粉笔、纸、铅球、面包、苹果(都是固态);墨水、煤油、牛奶(都是液态).其他分类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篇二:6.1物体的质量答案】
【随堂练习】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m
千克kg
2、500150
3、表示该铜块中含铜10kg
4、水平右52.4
5-7:DCB
【达标导测】
1、物质物体物质物体
3、(1)kg(2)g
4、(1)左71.4
5、由小到大移动游码
6、(1)被测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
(2)用手拿砝码了
7-11:BBCCC
【篇三:6.2测量物体的质量答案】
【随堂练习】
1-3:CDB
4、0.4“0”刻度线
右大于
【达标导测】
1、(1)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①用手拿砝码
②物体和砝码放反了托盘
(3)向右盘内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
(4)47.4
(5)42.6
2、D
3、B
4、方法一:先数出20枚大头针,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m(g),
则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就是m/20,再用天平测出一盒大头针的总质量M(g),
则这盒大头针的个数为N=20M/m(枚)
方法二:数出50枚大头针,放在已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在右盘内放大头针,
直到天平平衡,这时右盘内的大头针的数量就是50枚.如此继续下去,经N次
直到天平不能平衡时为止,再数出盘内大头针的枚数n.这盒大头针的总数量为
50N+n(枚)
第六章第1课时物体的质量答案
1、物质;形状;状态;地理位置
2、千克;kg
3、磅秤;杆秤;天平
4、(1)水平工作台上
(2)“0”;平衡螺母
(3)左;右
5、(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待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值,
向托盘中加减砝码时,应轻拿轻放
(2)天平与砝码应保持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的
托盘里,不要直接用手取砝码
6、1000;2000;5600
7、08×10??
7、不变
8、2.0×102?;3.3×10?
9、(1)不变
(2)不变
(3)不变
(4)不变
(5)变小
10、11、12、
CAB
13、小明当指针左右摆动幅度相同时,天平就平衡了
14、乙同学的说法正确物质的质量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第六章第2课时测量物体的质量答案
1、(1)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①用手直接拿砝码;
②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3)向右盘内增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
(4)47.4
2、A
3、(1)kg
(2)t
(3)g
(4)kg
4、B
5、右;增加;81.6
6、0.2;不能;1粒米的质量小于0.2g;测量100粒米的总质量,再除以100
7、偏小;②①③
8、“0”;大于;取下5g的砝码,向右移动游码
9、水平工作台上;游码归零,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将两个相同质量的硅码分别放在左右托盘中
第六章第3课时物质的密度答案
1、质量;体积;千克/米3;kg/m3;
千克每立方米;g/cm3
2、1.0×103;1m3水的质量为1.0×103kg
3、ρ;m/3
4、水银;水
5、0.6×103
6、0.45;4.5×10??
7、8、9、10、11、
BDDBC
12、(1)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等的
(2)①与④(或②与⑤、③与⑥)
(3)由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不相等
13、ρ甲>ρ乙;根据图像可知,相同体积的物质甲和乙,甲的质量比乙大,因此,甲的密度大
第六章第4课时密度知识的应用I(密度的测量)答案
1、相平;50;1;25
2、V?-V?;①水要能浸没固体;
②固体放入水中后,水面不能超过量筒的刻度
3、ρ=m/V;天平;量筒
4、(1)左;42.2
(2)15
(3)2.8;2.8×103
5、(1)33.4;0.92
(2)偏大;烧杯中的油不能完全倒入量筒,导致测量的体积偏小
6、(1)水平工作台面上;右
(2)37.4;17;20;0.85
第六章第5课时密庋知识的应用Ⅱ(基本应用)答案
1、ρV;m/ρ
2、鉴别物质;体积
3、m/3;ρ
4、A
5、D
6、801kg
7、20节
8、(1)2.8×103kg/m3
(2)84t(或8.4×10?kg)
9、空心的;1.88g
第七章7.1力答案
1、物体;力;施力
2、人;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相互;状态
4、形变
5、相互
6、方向;状态
7、手;竹片;形状
8、人;木箱
9、拖拉机;拖车
10、相互的
11、12、13、
ABDD
14、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
松手后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再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
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也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h?小于h?。
这说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第七章7.2力的描述答案
1、大小;方向;作用点;变化;图示
2、3、4、
CDA
5、略
6、略
7、略
8、D
9、B
10、(1)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的关系;
将弹簧的一段固定,另一端用不同大小的力拉弹簧,观察弹簧伸长的长度
(2)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的关系: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先用一定大小的力拉弹簧,
观察弹簧伸长的长度;再用相同大小的力压弹簧,观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
(3)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的关系:将弹簧的一端固定,观察弹簧伸长的长度;
然后用相同大小的力拉弹簧的中点,观察弹簧伸长的长度
第七章7.3弹力弹簧测力计答案
1、接触;形变
2、长;测力计
3、1;0.2;0~5N;1.5;3.2
4、5、6、
DAD
7、略
8、略
9、略
10、这是弹簧测力计。量程为0~5N,
分度值为0.2N。使用前,请注意凋零。
使用时尽量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11、10
12、(1)(4);(1)(2);(2)(3)
13、弹簧原长;横截面积;所受拉力;金属丝的材料
第七章7.4重力答案
1、吸引;地球;竖直向下
2、mg;6;3:4;80
3、小于;等于
4、5、6、7、
ABCDB
8、略
9、略
10、略
11、(1)天平、弹簧测力计
(2)9.8
(3)物体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12、右
13、(1)质量越大的物体越重
(2)0~5;0.2;2
(3)略
(4)正比
(5)不能
14、(1)武汉和上海
(2)地理位置不同
(3)质量
第七章7.5摩擦力答案
1、静;滑动;运动;运动趋势;
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压力;粗糙程度;滚动;压力
3、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
4、10;小于
5、接触面光滑,摩擦较小;
接触面粗糙,摩擦较大
6、7、8、9、10、
ADCB略
11、压力;粗糙程度
12、(1)匀速直线
(2)接触面粗糙程度越大
(3)没有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
13、(1)等于
(2)图略;成正比例
篇9:六年级下册语文补充习题及答案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àng fèi( ) píng mù( ) quán shén guàn zhù( ) bǐ yí( )
二、把词语补充完整。
( )( )有味 不屑( )( ) 争论( )( ) ( )( )大笑
三、按要求写句子。
1.他们翻着已经发黄,皱皱巴巴的书页。(缩句)
2.她总是不得不用计算器来做作业和试卷。(变成肯定句)
四、课外阅读。
我的老师
我最喜欢教我英语的王老师,因为她最能理解我们的心情。
记得五年级时有个转学来的陈晖同学,他对学英语毫无兴趣,很怕上英语课,连26个英语字母都认不出。王老师很理解他的心情和学英语的难处,就着重辅导陈晖,并用一些形象的图片、例子来增强陈晖对单词和语法的记忆。每当陈晖掌握一种语法或一个单词,甚至一个字母,王老师就会当众表扬他。陈晖学英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王老师不但理解我们,还善于引导我们。那是在一节自习课上,她拿着试卷给我们评讲。正讲得起劲的时候,忽然,从操场上传来“嗡嗡嗡”的马达声。怎么回事?同学们都忍不住伸长了脖子向外观看。原来,是自然课老师在做飞机模型试航。同学们都希望去阳台上看一看。顿时,教室里轻轻骚动起来。
王老师见我们不再认真听讲了,她先是一愣,露出疑惑的神情。当王老师转头看到自然老师在做飞机模型试航,回头又看到我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时,才恍然大悟。她果断地一挥手,说:“到外面去看看吧!”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回到教室,同学们一时还安静不下来。王老师就微笑着说:“你们很喜欢飞机吧!可要知道现在国外航天事业比我国强得多,这就要求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外语是学习研究国外先进技术的必要工具。”这时,教室里显得格外安静,大家又继续认真地听王老师评讲试卷了。
这样的老师怎能不叫人喜欢呢?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迷惑——( )
宁静——( )
2、用“‖”把文章分成三段,并概括段意。
3、你能给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换一种说法吗?
4、“我”喜欢的王老师是一个__________的好老师。
答案
一、浪费 屏幕 全神贯注 鄙夷
二、津津 一顾 不休 尖声
三、1、他们翻着书页。
2、她总是用计算器来做作业和试卷。
四、1、疑惑 安静
2、第一、二自然段:王老师十分理解“我们”。
第三至五自然段:王老师还善于引导“我们”。
第六自然段:“我们”都很喜欢王老师。
3、这样的老师当然叫人喜欢了。
4、了解学生心理、善于正确引导学生。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补充习题答案(锦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