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hhm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 目录
篇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露,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青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5分)
9、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6分)
阅读练习一
(1)赏析颈联中分和挂的妙处。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道出了此诗的妙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分本意为分开,意思是野竹刺破了空中的青色云气,表现了野竹的高大参天,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挂字化动为静,把白色的飞泉比作挂于碧峰的白练,一方面写出视距之远,一方面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两个字生动形象,突出了道士居所之景的奇丽壮观。
(2)全诗各句都不明言道士和不遇,却都是围绕访道士不遇而展开的。首联写访道士时所见之景,只闻犬吠,不见道士出。颔联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不闻钟暗示无人。颈联是在道院所观之景,这显然是不遇道士而出现的观赏动作。尾联是以问讯的方式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
阅读练习二:
1.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2.(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 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译文
山泉流水声透过阵阵犬吠,桃花围着流水盛开。幽深的树丛里时而有野鹿跑过,静静的溪边午间没有钟声传来。飞泉挂在远处的碧绿山峰,野竹浮现于山间的青霭。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我只好失意地在两三株松间徘徊。
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全诗风格清丽,充满着年轻人的朝气与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题目中有戴天山,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一个戴字,把它理解为道士的名字。戴天山是山名,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由访道士不遇,可知此诗定然写戴天山之景,写不遇道士之遗憾。
首联写的是前往戴天山路上所闻所见。犬吠水声中为所闻,水声为溪水淙淙,犬吠该是何方之音?大约是山中人家之犬。一路之上,有犬吠水声,可见山中是何其幽静。水声让人想见溪水从山间奔泻而下,犬吠则让的感到山的幽深,不见人家,而人家自在山中。桃花带露浓是所见。一边前行,一边观赏,只见桃花灼灼,露水团团,桃花告诉我们这是春天,露浓告诉我们这是早晨。这两句从声与色两方面写道士所居之山环境之美,乃是正衬,以环境之美衬人之高雅。
颔联之树深实是林深,时见鹿,真是让人心情畅快到极致。树林阴翳,鹿儿出没,我们现代人还能见到这般情景么?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多么幽静的情景啊,自然万物,自然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溪午与林深对应的并不好,不是严格的对偶关系,不过,诗人不肯以辞害意。所谓溪午是说诗人到达溪边时已是正午。这与首联的带露浓相呼应,暗示出行已有一上午的时间。因为访的时间长,所以当访不到时,心情之不悦也就相对更大了。不闻钟是说道院中无人。它和后面的无人知所去一起照应了题目中的不遇。
颈联中的分本意是分开,青霭其实是无法分开的,所以这里的分,其实是因为野竹高大,直上云霄,让人觉得青霭被绿竹分成了左右两半。其实,它表现的是云气在竹林上空氤氲流转的状态,描绘出翠竹与云气相浑然一体的景色。飞泉本是动态的,结果让一个挂字,写成了不动之物,则此字化动为静,让人看到青山之中一条白练垂下的情景。它暗示出诗人所站之处与飞泉距离之远,同时以白泉与碧峰相映衬,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这两句,前句可谓近景,后句必是远景,远景近景相结合,画面显得很有层次。它写出了道士所居之处景色的奇丽可爱。
尾联转入抒情。无人知所去说明诗人已经向人问过道士去了哪里。它说明前文的暗示是正确的,侧面道出不遇的事实。同时引出了下文五个字:愁倚两三松。愁表明情感,倚两三松写出愁的情态。在这松上靠一会儿,在那松上倚一会儿,真是生动形象,写出了因为不遇道士而百无聊赖、爽然若失的样子。诗人惆怅之态如在目前。
全诗前六句写景,重在访字,突出风景之美,以风景之美衬道士之风雅。后两句抒情,重在不遇,暗点主旨。
篇2: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动衬静,时有时无的犬吠、潺潺的水声,反衬山中的宁静,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写“见鹿”反衬不见人,写“不闻钟”暗示“无人”,既是写景,又含蓄地叙事,并呼应了标题的“不遇”。
C.颈联“飞泉挂碧峰”中的“挂”字,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泉垂直下落的情状,又能让人感受到碧峰的峭拔高峻。
D.全诗写作者寻访戴天山道士的所见所闻,通篇侧重写景,风格清新自然、豪迈洒脱,沿袭了李白一贯的创作风格。
15.概括诗歌中诗人心情的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4.D(全诗并没有呈现豪迈洒脱的风格)
15.①前往深山寻找道士的愉悦:水流淙淙,犬吠隐隐,桃花带露,清新优美的景物烘托诗人的愉悦。②对道士清新高雅的居住环境的欣赏(或者沉醉自然美景的闲适):绿竹苍翠,山峰清碧,飞泉挂壁,诗人游目四顾,沉醉于美景中。3、寻人不遇的惆怅失望:尾联直抒胸臆,并通过“倚松”的动作寄托诗人的惆怅。(每点2分,共6分)
篇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题目
8.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答:
9.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答案
8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9.“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2分)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鉴赏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篇4: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8.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5分)
9.前人评论这首诗: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作者是如何写“不遇”的?请结合诗歌后三联的任意两联作简要赏析。(6分)
试题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5分)本诗的首联与“月下荷塘”一节都采用了动静相衬的手法。(1分)本诗的首联以潺潺的水声,时有时无狗叫声,写出了山乡黎明特有的宁静和寂僻。(2分)“月下荷塘”用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来表现月下荷塘的静谧。(2分)
(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分析,言之成理也可。如果写出“反衬”手法,而内容分析不合理只给1分)
9.(6分)① 颔联既写景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又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② 颈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纵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
③ 尾联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
篇5: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答:
9.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
参考答案:
8.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9.“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2分)
篇6: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8.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答:
9.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
篇7: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篇8: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8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9.“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2分)
篇9: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词阅读原文附答案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首联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诗人正是缘溪而行,穿林进山的。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增色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麋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尾联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这其中的苦思、探索,更能给人启示,也更能让人深刻理解诗人的其他诗作。
此作的构思并不复杂,它写诗人的所闻所见,都是为了突出访道士不遇的主题。全诗辞句平易自然,纯用白描,景美情深。当然,并不是说李白这首诗已经写得尽善尽美了。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后期比较成熟的诗作,都写得十分洒脱、酣畅、飘逸、雄浑,字里行间,充满着一股豪气。而他这首诗,在这方面的特点还不够明显,还不够浓郁。这说明此作还带有他早期作品的痕迹。
篇10: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一:
1.请找出颈联中用得最精妙的两个字,并对其中一个字进行赏析。(4分)
2.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李白,有人说这首诗主要的人物形象是道士,你认同哪一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4分)
3、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4分)最精妙的两个字是“分”和“挂”.(2分) 茂密修长的野竹与云雾相接,本来是一幅静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了,它使人联想到山风徐来,移动的云雾不断地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2分)(青翠的山峰之上,一线泉水,凌空飞注,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了这一个“挂”字,就又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见山峰的陡峭峻拔和山泉的垂直落下的情状。)
2、(4分)①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李白。因为诗歌通过描述李白访友未遇的一天中的所见所闻(1分)和所感(1分),抒发了李白对自然山水的热爱(1分)和对友人的真挚感情(1分)②我认为这首诗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道士。因为从题目来看,诗是因道士而写。(1分) 诗中的景物描写,如桃花、野竹、两三松,都烘托了道士的淡泊、疏放的风骨。(2分)作者访道士的心情从出发的愉悦到不遇的失望,表现作者对道士的仰慕和敬重,其实也侧面表现了道士的人品。(1分)
3、描写的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蕴含了诗人造访道士不遇的惆怅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题分析:这是一个拜访类诗题,诗题包括两部分信息:1、拜访的对象是深居山中的道士,2、拜访的结果是不遇。此类词题常见特点是先描述拜访的过程与景色,再抒发不遇的情感。
二:
1.简析颈联中的“分”和“挂”字的妙用。(6分)
2.分析说明“愁倚两三松”一句中包含的诗人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
1.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了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它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3分)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来是一幅动景,然而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像看到陡峭的山峰上,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3分)
2.“愁倚两三松”描写了诗人在松树之间徘徊的情形,(1分)表达了诗人访道士不遇之焦躁不安的心绪(1分)和怅然若失的愁情;(1分)也侧面折射出诗人对道士的渴慕。
解析:
1.试题分析: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想见诗人距离道院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游目四顾,细细品味起眼前的景色来。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最后两句,方才点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的诗题.人们都会有这样的常识:大凡去访亲探友,不能相遇,就会令人焦躁不安.李白去拜访道士,道士不在道院,又无人知道去向、怎能不使他十分着急呢?尽管道士不在,诗人并没有立即返回,他远道而来,总想能见到道士,同他畅谈一番.“愁倚两三松”,写得极其生动形象,写诗人等待道士回来,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无人知所去”,是一般的陈述句.只是说明道士不知所去.是为“愁倚两三松”句,所作的铺垫.
三、相关知识与创作背景: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在今四川省江油县,李白早年曾在山中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后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分析时要抓关键词语。
首联:“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描述早晨上山途中听到潺潺的溪水声和偶尔从远处传来的汪汪的狗叫声,看到路边的桃花上挂着明净清亮的露珠,显得格外浓艳。(手法:先描写听觉,再描写视觉)关键词语是“带露浓”。其作用:一是点明在描写晨花,二是运用暗示手法:暗写道士身居世外桃源的超凡脱俗。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描述自己在山林深处常常看到鹿群,中午时分还听不到寺院的钟声,只有多情的溪声相伴。关键词语是“树深”、“午”;显然是写山中景、“午景”。这里依然是运用了暗示手法:明写“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这是描画自己来在道院前所见到景致:融入野外青山中的绿竹与高挂在翠峰上的飞瀑。注意:此联是本诗最值得品味的一联,用语极佳。“野竹”句是描绘近景、静景,其中的“分”描绘出野竹与青霭这两种近似的色调的细微差别,同时赋予其动的意味,能使人联想到山风徐徐,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飞泉”中的“挂”则显示出一线银泉凌空飞来,高挂在青峰翠岭之上的情态。手法:寓动于静,化动于静。
尾联:“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写久等不遇。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愁闷使“我”多次倚靠在松树上。“无人”,已隐约道出身体疲劳,饥肠辘辘,加上连问讯的人都找不到的愁闷之情。等,还是去,举棋难定,更是愁上加愁。
“愁倚两三松”借助动作心理描写,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诗人焦躁不安、急切难耐的形状和剧烈的内心活动,于是浓重的胸中愁情跃然纸上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阅读答案附赏析
2、李白《登太白峰》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3、李白《早发白帝城》赏析及阅读答案
4、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5、李白《赠裴十四》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6、李白《古风其十》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篇1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篇12: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诗鉴赏: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这首诗大约是青年李白在此山中大明寺习读时所作。
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绘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
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犬吠水声中”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浓”桃花带露,浓艳耀目。语气明白如话,景色秀丽如画。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这是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流连忘返,也让人联想到道士居住此中,如处世外桃源,超尘拔俗。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为桃花着色外,还点明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不时有麋鹿出没;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渲染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足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衬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以联想到诗人距离道院还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院前所见的情景—— 道士不在,唯见融入青苍山色的绿竹与挂上碧峰的飞瀑而已。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表现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以一个“挂”字,显示白色飞泉与青碧山峰相映成趣。显然,由于道士不在,诗人百无聊赖,才从目四顾,细细观赏起眼前的景色来。
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怅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以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表现“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
“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 《访兰》阅读答案
★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访隐者不遇成二绝李商隐,访隐者不遇成二绝的意思,访隐者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阅读答案(精选1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