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及答案

时间:2025-01-28 03:38:10 作者:香山红叶1997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香山红叶199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及答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及答案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答案:

22.(1分)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23.(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24.(2分)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25.(3分)B

【原文是“堂成而胜益奇”意思是“戴氏堂建成后,景致更加奇异了”,说的并不是“戴氏堂”是东池胜景,而是“戴氏堂”使东池更胜】

26.(3分)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篇2: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1.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3.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4.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参考答案:

1.(1分)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2.(2分)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

3.(2分)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4.(3分)B

【原文是“堂成而胜益奇”意思是“戴氏堂建成后,景致更加奇异了”,说的并不是“戴氏堂”是东池胜景,而是“戴氏堂”使东池更胜】

5.(3分)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参考译文】

弘农公杨凭任潭州刺史三年,以东泉为源头建造成东池,方圆有九里。池岸高突而伸进池中的地方,在水的环绕下就像是开了缺口的玉环。池中美好的景物以这个地方最为突出。杨先生说:“要不是超脱世俗而乐守圣贤之道的人,不应该享受这里的景物。”最后把它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人,即谯郡的戴简,为他建造了一座房子让他居住。戴氏堂建成以后,景致就更加奇异了,从远处眺望戴氏堂,好像船舰连在一起,随池中波浪的起伏而上下浮动。走进戴氏堂,俯视池面,岸上的所有景物都倒映在池中,上下映衬使人感到更加空旷迷茫而隐约不清。在东池旁种植松柏杉槠各种树木,在池水当中种上菱芡荷花,树木繁茂,林荫遍地,菱芡荷花绽开鲜艳的花朵。凡是观赏漫游的`美好景致,都集中在戴氏堂了。

戴先生曾经因为他的文章德行而多次被观察使举荐给朝廷,可是他的志向却不愿意做官。他与人交往,总是采取退让的态度,受到观察使的尊宠,也不因此而自高自大,他难道是超脱了这个世界吗?他喜欢孔子的著作,也涉猎《庄子》、《文子》。以道家所说的虚静精神状态为最高境界,得到谦虚受益的道理,他难道喜欢道家学说吗?贤能者举荐的人一定也是贤能的。被弘农公选中,而独自享受这个地方的美景,难道是容易得到的吗!地方虽然好,再得到合适的人居住在这里,那么山就好像是增加土石而加高了,水就好像是经过开辟而加宽了,堂还没来得及装饰就已经明艳照人了。戴先生的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抒发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每天与它们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更加高尚,文章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是二者之间互相促进的缘故。他既然已经美在内心,又扬名于社会,我担心他超脱世间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君子说弘农公做潭州刺史,把州事治理得很好,建造东池使得此处景致更加美好,又把东池授予合适的人,这难道不是举措行动都合于时宜吗!从戴氏堂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扬先生的德行不可以不记下来。

篇3:柳宗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翻译赏析

柳宗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翻译赏析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古诗全文如下:

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释】

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翻译】

弘农(官职名)大人担任潭州刺史已三年,把东泉建成水池,水池周长九里。水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池水环绕就像缺口的圆圈。(玦,像圆形但缺口。)池水最美的景致就是这里。弘农大人说:“不是远离尘世乐于老庄之道的人不因该拥有此地。”最后送给了宾客中推选出来的一个人,是谯国人,叫做戴简,建设房屋让他居住在里面。(“而”下一有“令”字。)房屋建成以后风景更加奇特,望去像舰船连绵不断,随着水波上上下下,靠近水池则是万物颠倒(形容水下倒影),轮廓模糊不明。种植松、柏、杉、槠等树木,覆盖(使覆盖,即种植)菱、芡、芙蕖等水草植物,(树木)浓郁成荫,(水草)明媚繁荣。所有(在岸边)观望在水里漂游的`能见到的美景,被戴简独占了。

戴简曾经因为文才出众被举荐(到朝廷),而他本人的志向是不愿意做官。和人交往,谦虚退让,受地方王侯的优厚关照,(却)不骄傲自大,不就是超离尘世吗?喜欢读孔子的书,其次是《庄子》、《文子》,以太虚为最终目的,得到了受益的方法,这不就是乐道吗?贤人的行为必定和这类似。当选了弘农大人的传授(此地居住权利)人,并独享这里的美景,岂是很容易得到的!地方虽然美丽,得到合适的人住在这里,就像山又增高,水又加广,房屋不用装饰就已经明亮好看了。戴简以泉池为家,以景致动物为友,发掘幽丽、精华的地方,每天享受这些,那么他的行为更加高洁,文采更加峻美,道行更加深厚,大家争相称赞。既在此地受益,又扬名当时,我害怕他超脱尘世的志向不会有结果了。

君子说弘农大人作潭州刺史成就了他的政绩,建起东池成就了它的美景,送给戴简成就了应得之人,岂不是因调动职位而正中天机吗!从戴氏堂,就能看到杨大人的美德,不可以不记下来。

篇4:《吴氏浩然堂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吴氏浩然堂记》阅读答案及译文

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濊淫溢,充塞坑谷。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尝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①,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矣乎?”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潢漾:浩荡无迹貌 ②写作本文时,苏辙是受苏轼牵连而谪贬在筠州做卖盐酒的小吏。

22、对“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请替我分析其中的缘故。

B、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是很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其中的缘故。

C、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吴君的想法,请给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D、我私下里很高兴, 但不知道命名者的想法,请替我解说命名的 缘由。

23、简析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4、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文中与之相呼应的语句是:

25、作者在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有所变动,你认为这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3分)

26、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参考答案

22.(2分)B (关键点:两个“其”的理解)

23.(2分)用整齐的句式(或铺陈的手法)(1分),条理分明(层层推进)地展现江水的浩然之态,节奏和谐,增添了文字的感染力。(1分)

24.(2分)足乎内,无待乎外

25.(3分)合适。(1)间接引用可以为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有所改动。 (2)作者对原句进行调整后,使文章句式整齐、押韵,对仗工整。 (3)用“忧”替代“移”,强调“不屈、不惧”,体现出作者经历了人生患难的考验,心胸变得豁达开朗,对浩然之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

26.(3分)交代浩然堂得名的缘由,解答吴君对如何培育浩然之气的疑惑,提出“忘己”、“养心”的修养主张(答阐明自己对浩然之气的'理解得1分),体现作者阔达的胸襟和雍容的气度。(补充:答也有与隐居不仕的吴君共勉,追求隐逸之乐的意思也可得1分。)(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新喻的吴君,有志于学问且在诗歌创作上有专长,家周围是让人悠乐的山林,吴君在此隐居不去做官,给他的屋子取名叫“浩然”,说,“孟子是我的老师,他说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我私下里很喜欢,但不是很能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下其中的缘由。”

我回复他说:“你处在江上之时,也曾观察过江水吗?秋雨按时节下来,沟渠里装满了雨水,各路水流满溢,合聚在一起。便汪洋肆意,尽情地充斥着坑沟峡谷,之后又滂泊向东流去,轻快地越过洲岛,穿过丘陵,肆意前行,遇到木头折断木头,碰到石头,石头也被摧毁,如此浩然的水势没有什么能阻挡。你试着考察看看,它凭什么能像这样形成如此浩荡之势?如今那水不求太深,也无意奔向何方,遇到高的地方就停下来,遇到低的地方就顺势流下去,忘了自己,只会适应着外部环境,不因为容易表现勇敢,不因为危险而胆怯。所以,这水一旦聚集发动,就会浩浩荡荡驰骋开去直到大海。古代的君子,生活简易来滋养内心,从内心得到满足,对外部环境不抱期待,心胸开阔可以包容天地。停下来的时候外界揣测不到他的内心,行动起来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抗得了。处于富贵之中不放纵自己,处于贫贱之中也不忧虑,在蛮夷之地遭受患难不屈服,在生死得失面前不惧怕,如此这样也不可能不培养出浩然正气的品性,所以说:‘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今天我将登上你的‘浩然’堂,举着酒杯互相劝饮,击着槁木吟诗,徘徊于万物之外,你真的以为我们就能变成有浩然之气的人了吗?”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训练题与译文

《醉白堂记》阅读答案

南康直节堂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灵璧张氏园亭记》阅读答案

重过戴氏居 其一,重过戴氏居 其一王冕,重过戴氏居 其一的意思,重过戴氏

周氏敬荣堂诗辛弃疾诗词

南康直节堂记阅读练习就答案

戴逵文言文阅读答案

稽东踏青记作文

刘氏善举阅读答案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及答案(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阅读及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