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国庆文化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辛泊平诗歌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辛泊平诗歌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辛泊平诗歌赏析
辛泊平诗歌赏析
父亲还是肉体的样子
父亲又一次来到梦里,沉默如初
秋雨连绵,气温骤降
父亲穿着崭新的大衣,坐在沙发上
他抽烟。喝茶,看天气预报
金黄的玉米堆满屋子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
用手掌擦去玻璃上的雾气
看雨水打落槐叶,一声叹息
在梦里,我无法拥抱父亲
他一如君王,旁若无人
经营自己的土地和房屋
而我们站在黑暗中,远远观望
最终默默走开,相忘于江湖
醒来欣慰:父亲还是肉体的样子
突围
沉溺于文字。已成为习惯
无害也无益,甘苦自知
垃圾场与屠宰场血污成河
突围时刻准备
所以焦虑。所以绝望
红肿的眼睛里满是怀疑
渴望为一个声音交出生命
渴望理解孩子的哭泣
黑白颠倒,以鲨鱼的面孔
出现在人群之中
山珍野味,大快朵颐
放弃追问前世今生
于是,更加敬畏古刹高僧
青灯黄卷里的秘密
双手合十,恍然若梦
青烟袅袅中。心静如水
菩提
这些年,我迷失于词语
不能自拔。书页翻动
也是肉体的年轮
在一个词语上驻足
呆望,想以前的课堂
查手边的词典
然后长叹,书山无路可攀
红尘滚滚,书生短命
怀疑者被刺伤眼睛
又能怎样?罪己诏里的阴谋
蝼蚁注定在泥土里偷生
繁衍只是古老的命题
岁月静好。但人世不堪
只有一点点打扫屋子
缓慢、静默,正如阳光和流水
春天的阅读
春天,阅读以雨水的方式展开
潮湿而饱满,泥土受孕
生长的痕迹若隐若现
青春的口红亲吻啤酒
散乱的头发,迷茫的眼神
让人怀念的焚书岁月
然后,一段缓慢的日子
柴米油盐无限扩张
图书馆成为遥远的背景
春天,虫儿与植物的节日
神经从冬眠中醒来
灵魂在词语中再次历险
时光的斑点
从一株菠菜里感受春天的味道
蚂蚁忙忙碌碌,泥土松软
阳台上的吊兰又长了一节
昨夜大雨,早上阴云
突然撕开的天空,太阳如洗
春天早已露出她性感的肚脐
而我仍然在放任惰性
在无聊的加法中浪费时间
一只蜜蜂早已酿出了蜂蜜
是的,时光的斑点落在身上
无声无息地变深,夕阳落下
一个忏悔的黑暗即将打开
镜像
春日短暂,玉兰转眼凋零
花瓣的舞蹈,一段恍惚的时光
和日影一起移动,一起浮沉
夜读的时间渐渐稀疏
纸张翻动,凌乱不堪的别离
淹没王朝,也淹没人生
死者为大,僭越者的荣辱
一支笔,在暗夜书写阴谋和杀戮
档案解密,是后来者的权力
历史神圣,课本上的谎言
孩子生来近视,轻信是最大的美德
鼓噪的数字,掏空怀疑者的脑袋
低声忏悔也需要勇气
教堂之外的.规则,另一种实用的箴言
天空中礼花朵朵。海清河晏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也许是的,肉身比灵魂更加诚实
温吞的日子。火车站是躁动的起点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一颗烟或者一杯酒,一个人的角落
然后发呆,清空伦理的判断
在人群中寻找意义。拒绝言语
从一个站台到另一个站台
一个接一个的故事,发黄或者发白
车厢连接处的民工在吃泡面
廉价的香味,擦伤眼睛的满足
对面的少年在上网,拇指穿越时空
偶尔抬头,我看见刺骨的冷漠和茫然
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我把自己切割成不同的形状
果核,肉体,鬼魅一样飘忽的灵袋魂
下车前,一起扔进黑色的垃圾袋
霜降
是的,那些植物就在那里
深秋的颜色,黄绿或者深红
那些沉默的植物,擦亮我们
浑浊疲倦的眼睛,在清晨或者黄昏
人们匆匆忙忙,霜降,天凉
植物们静静枯荣,古老的节奏
秋风之中,那些植物让我莫名流泪
而我,却无法叫出它们准确的名字
篇2:《晚泊江镇》诗歌赏析
《晚泊江镇》诗歌赏析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这两句写初秋的风光——荷花飘香,送走了晚夏的余热;菊花即将开放,季节已进入秋天。“销”、“入”二字用得别致,荷香销夏,菊气入秋,景象逼真,韵味独到。
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的《晚泊江镇》
四运移阴律,三翼泛阳侯。
荷香销晚夏,菊气入新秋。
夜乌喧粉堞,宿雁下芦洲。
海雾笼边徼,江风绕戍楼。
转蓬惊别渚,徙橘怆离忧。
魂飞灞陵岸,泪尽洞庭流。
振影希鸿陆,逃名谢蚁丘。
还嗟帝乡远,空望白云浮。
①江镇:今江苏镇江。
骆宾王(约640—684以后)唐代诗人。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七岁能诗,号称“神童”。
赏析
在一个早秋的傍晚,诗人泊舟于长江边的一个江镇,看见了朝廷的船队。这一境况的基本要素直接反映于诗题《晚泊江镇》上,词语朴素,语序恰当。但是当他开始写诗篇正文时,就不由自主地热心于高雅的变形、复杂化及取代:“四运移阴律,三翼泛阳侯。”受过教育的同时代读者肯定知道,“四运”指的是季节的循环,“阴律”与秋天相联系,“阳侯”是代表长江的波神。但要记起“三翼”指三种等级的战船就较费心思了。很可能有些人会赞赏诗人的对偶技巧,能够在第二句诗中找到“三”和“阳”与第一句诗的“四”和“阴”相配。但是这里缺乏宫廷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精妙语词,人们很容易可以看出,诗人用的是极端高雅的语言,说明的.却是极其平常的事物。
《晚泊江镇》从整体上来看,是一首比首联好得多的诗。诗中写景的部分显示了才气,但并不特别出色,在扩大了的反应部分,读者已经看到复杂论辩的倾向。
此诗多用典故,最后八句需要加以释义。这八句诗的具体意思是:我是一个如同飞转的蓬草一样的漂泊者,那些提醒我离家远别的事物使我触目惊心;同样地,我就像是坚定而纯洁的桔树,只生长于南方,当被移植至北方时就变成另一种树。由于我的身体无法前去,我的灵魂飞往靠近长安的灞陵,那是我所向往的地方;也由于我无法去那里,我的眼泪在南方流尽。在《易经》中,我们读到:“鸿渐于陆,夫征不复。”我的行动的最直观证据是我的影子,所以我振动影子以模仿鸿雁和归家。为逃避政治功名,我将如同那位楚国蚁丘的馆舍主人,离开馆舍而避免与孔子会面。但是,尽管一方面我想要返家和抛弃世俗荣华,另一方面我仍然忍不住向往遥远的京城和世俗的成功。这样,当我遥望京城而视线被白云遮住,我就想起那些将我和皇上的恩宠分隔的人,以及我的愿望如同白云般的虚幻。
篇3:夜泊水村的诗歌赏析
关于夜泊水村的诗歌赏析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释: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后汉窦宪破北单于,在燕然山上刻石记事而还。勒铭:刻石记功绩。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句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老子:陆游自称。 绝:横渡。
泣新亭: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京。东晋时许多北方士大夫逃难到南方,常聚在新亭游宴,相对涕泣;独王导不然,认为徒然哭泣无济于事,应以实际行动振作起来。
万死:有不怕死万次的报国心。
汀:水中小洲。 闻新雁:喻秋天来了,一年又要过去,而壮志未酬。
译文1:
已经很久没有使用过腰间悬挂的羽箭,他们都已经羽毛凋落了。叹息着燕然山还没有刻下北伐胜利的事迹。我还可以横渡大漠,战斗沙场,诸位士大夫们又何至于在新亭相对涕泣,徒然无济于事。我一身用以报国,虽万死而不辞;双鬓已经斑白,再也无法使它变成黑色。只是记住江湖上我小船的停泊位置,卧在塌上听着秋天大雁落在水中小洲之上,一年又要过去了,我的雄心壮志还没有完成啊!
译文2:腰间的羽箭呵,早已是残落凋零,可叹还未能呵,兵临燕然山刻石纪功。老夫我仍可以横越大沙漠,各位又何至于相对哭泣在新亭?一身报国家呵,纵然是,死了万次又有何辞?两鬓白霜呵,最无奈,人老了不会再年轻了。到了他年,我还会记得,今夜在湖边停船的时候,卧听着南来的新雁,飞落寒汀时的声声唳鸣。
赏析:
本诗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于山阴。这一时期的诗人,在寄意山水、歌吟田园生活的同时,心中却一刻也未曾忘怀世事国情。本诗所抒写的,就是诗人老而弥坚、至死不变的爱国情怀,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诗写得悲而且壮,笔力遒劲。 此诗写出作者虽怀报国壮志而白发催人的悲愤。古今诗人感叹岁月不居、人生易老者颇多,但大都从个人遭际出发,境界不高。陆游则不同。他感叹双鬓斑白、不能再青为的是报国之志未酬。因而其悲哀就含有深广的内容,具有崇高壮烈的色彩。此联为“流水对”但其后关连,不是互为因果,而是形成矛盾。读者正是从强烈的矛盾中感到内容的'深刻,产生对诗人的崇敬。陆游类似的诗句尚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等。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山阴奉祠,时作者已家居九年。 山阴是江南水乡,作者常乘小舟出游近村的山水,夜泊水村为即景之作。
首联写退居乡野、久离疆场、无缘抗敌的落寞怅惘。“羽箭久凋零”,足见其闲居的郁闷。“燕然未勒铭”,典出《后汉书·窦宪传》:窦宪北伐匈奴,追逐单于,登燕然山(即今蒙古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燕然未勒,意谓虏敌未灭,大功未成。这一联用层递手法,“久凋零”,乃言被弃置已久,本就失落、抑郁;“未勒名”,是说壮志难酬,则更愤懑不平。起首就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颔联抒发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志愿,表达了对那些面临外寇侵凌却不抵抗、无作为的达官贵人的指斥。上句是说大丈夫在神州陆沉之际,本应“捐躯赴国难,誓死忽如归”才对,怎么可以安然老死呢?一个“犹”字道出他不甘示弱的心态。“绝大漠”,典出《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是汉武帝表彰霍去病之语。两鬓萧萧,仍然豪气干云,朝思梦想着驰骋大漠、浴血沙场;这就反照出朝廷中的那些面对强虏只知俯首称臣割地求和而不思奋起抵争的文官武将的奴相。(另一说是取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关,绝于大漠之中而悟道的传说)“诸君何至泣新亭”,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风景不殊,正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同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作者借此典,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颈联以工稳的对仗,揭示了岁月蹉跎与夙愿难偿的矛盾。“一身报国有万死”,尽管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尽管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为了拯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一”与“万”的强烈的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拳拳爱国心与殷殷报国情,诚可谓掷地有声。“双鬓向人无再青”,这一句是说,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对华年空掷、青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即便我抱定了“为国牺牲敢惜身”的志向,可是又谁能了解我的苦心我的喟叹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是全诗之眼。
尾联点破诗歌题面,回笔写眼前自己闲泊水村的寂寥景象。你想,一个老翁,处江湖之远,眼看着干戈寥落了,铁马逝去了,战鼓静灭了,大宋江山是任人宰割了,他的心怎不会如刀割一般的苦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可是梦醒之后呢,所看到的是荒寒的汀州上寻寻觅觅的新雁,哪里有可以安栖的居所!这怎不教人潸然落泪呢?这两句是借象表意,间接抒情。
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壮士凄凉闲处老”(陆游《病起》),有心报国却无路请缨,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这是这首诗慷慨悲歌的一个根本原因。用典贴切,出语自然,感情充沛,“浑灏流转”(赵翼 语),使本诗在悲歌中又显出沉雄的气象。
篇4:《芙蓉楼送辛渐》诗歌赏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古诗简介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翻译/译文
韵译
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
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
直译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注释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楚山: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镇江市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冰心,比喻纯洁的心。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鉴赏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旳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旳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旳口信不是通常旳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旳信念,是大有深意旳。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旳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旳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旳表白,而是蔑视谤议旳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旳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旳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旳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旳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旳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旳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旳江雨和孤峙旳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旳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旳胸怀和坚强旳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旳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旳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旳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旳形象,使精巧旳构思和深婉旳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旳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全文佳句: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 《诗歌皇帝》赏析
★ 席慕容诗歌赏析
★ 《小至》诗歌赏析
★ 精彩诗歌赏析
★ 长大诗歌赏析
★ 诗歌赏析范文王维
★ 《古宅》诗歌赏析
★ 采桑子诗歌赏析
辛泊平诗歌赏析(锦集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