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三):通往德性,绽放人性

时间:2023-10-28 03:37:32 作者:sunnyhigh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sunnyhigh”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三):通往德性,绽放人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三):通往德性,绽放人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三):通往德性,绽放人性

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看看通过理性与感性之间的情感,是否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了。虽然处于两者之间,可能同时吸收了两者的弱点,但是更重要的是同时吸收了两者的优点,一方面情感不是自足的,具有交流与沟通、完善的可能,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是完全的冲动使然。这样的路似乎就好走一些了,但是他通过的路径并不是德性的路,更是一条人性的道路。这三条路线,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简图简单的理解:

但是我的目的并不是寻找一条通往完整的人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可以看到,在我们平时行动的过程中有指导意义的内容。就如我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完人,而是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道路。我们可以明白的看出,完全处于感性的行动,其后果未必是好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道路;完全出于理性的行动,可以保证其目的的合理性,但是其践行的过程非常艰巨,而目的也是不可检验的,同样是吃力不讨好的;那么我们出于情感的行动呢?一方面可以保证杜绝行动的随意性,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行动过程中的充足的动力,至于结果我们可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如此还不够吗?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避免完全的原始冲动的控制,横冲直撞;另一方面要避免理性的束缚,尤其是工具理性的御使,在行动的过程中彰显出人性的光辉。也许有人对“人性”这个概念感到很为难,那么何为人性呢?就是瞬间绽放的永恒。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何情感是借助人性的道路,通向完整的人了。只有情感是瞬间爆发的,而在这爆发的一瞬间就以为这一个永恒的价值在那里闪耀着光辉。他不同于德性的至始至终的永恒性,也不同于热情的瞬间流失,而是在原始发生的那一刻是完全的瞬间生成,而在当下和未来体现的价值却是永恒的。由此通往完整的人的道路似乎就畅通了……

对于这样玄乎的述说,很难让人理解。具体而言,在当下的社会,当我们面对在马路上摔倒的老人,我们绝对不能无动于衷,任其自生自灭,这绝对是丧失人性的做法,(但是这不是理性计算得失之后的选择吗?)我们必须抛弃这种冷冰冰的利益得失的算计,而不是抛弃那一抹不愿瞑目的人性;当我们面对一个摔成重伤的人,也不至于凭借接人的冲动不问青红皂白的就去插手帮忙,也许我们的处理不当会导致这个人的死亡,此时我们就需要冷静下来,相处一个周全的处理办法,尽可能的挽救生命;当我们听到日本购买钓鱼岛之后,不是群情激昂去砸中国人的日产车,也不是抱着毫不相关的态度,对政府或者他人进行冷嘲热讽,难道没有更好的方法吗?

如果,人人都可这样,我们的世界就不会毫无人情味,到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同时也不会因一时的冲动引发冲突导致社会混乱。如此沐浴在情感的社会,难道不是我们希望生存的世界吗?如此任性的光辉四射的世界,难道是不是适合我们生活的世界吗?让任性在情感中绽放,生命与生活在情感的照耀下变好!

篇2: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三):通往德性,绽放人性

无论是感性还是理性,对于人而言很多时候都被当作评判一个人是否为人的标准,有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似乎就是在说一个没有感情的人就与草木无异,不具备做人的资格;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说一个不能利用自己的理性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是没有作为完整的人的资格。虽然这都是两个极端的标准,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一个人非常深刻问题——究竟作为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不管是拥有感性还是拥有理性,我们都不能随意以任意一方否定一个人作为人的资格。当孟子在到处问别人“看到有人掉进水里,你是否会毫不犹豫的去营救”时,偶然的发现所有的人都毫不犹豫的说“会”,于是他就得出了“人之初,性本善”的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具有很大的价值倾向,它默认的就是“善”是好的,而相当的“不善”就是一种不好的,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可的,就失去了一个作为人的平等的待遇——我们现在却认为这样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了。

无论是中国的圣人、君子,还是柏拉图哲学王,都不约而同的强调一个人的德行,尤其是亚里士多德更是对德行进行详细的论述,显然这种不约而同恰恰预示了一种重要的评价人之为人的标准——德性。到康德,则认为只有一种定言命令——人应用自己的理性将自己的规则推之四海,若皆准则是可以的,唯有如此多才可以有德行,从而说明一个人是否具有德性,最后判定这个人是否为完整的人。显然,这里是画出了一条有理性经过德性,最后通往完整的人的道路,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其中的关系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的不能连接的点——首先,理性具有自足性,这种自足感使得其不能很好的与它自身之外的存在进行沟通与交流,而德性必然是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得到彰显的,如果不能顺畅的进行沟通与交流,如何确保德性的凸显呢?其次,因为理性的自足,使得我们不能和情感一样推导出其具有永恒性,如果不具有永恒性,我们就不能确定它何时起作用,何时退居幕后,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某一行为有德与否呢?最后,理性具有稳定性,即一成不变,这就意味着其目标具有单一性,而这样的单一的目标是指向未来的,对于未知的事物,我们根本无法判断,那么同样的也就无法判断它是指向一个有德性的行为,还是一个并不是很有德性的行为。因为这三个障碍,使得这条路走不通了。

如果德性指向完整人的道路被阻断了,那么还有其他的道路吗?自然而然的思路就是,既然以理性为基础的德性是走不通的,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感性为基础的热情是否可以呢?很少人尝试这条道路,但是我们也不妨试着走走——当我们看到一个激情澎湃,活力四射(当然感性并不一定意味着这样)的人站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难说这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但是如果我们可以深入的分析一下,也会发现,此路同样是不通畅的。首先,感性就意味着在做某事之前容易被瞬间的冲动左右,而这样的冲动是否是指向我们要到达的目标是一个未知数,对于这样毫无把握的判断,不能随随便便做最后的决定;其次,感性就意味着在做某件事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为容易受到各种影响,也就是变幻无穷的,那么其目标也就是不确定的,对于一个完全不确定的结果和一个未知的结局有什么区别呢?最后,感性往往容易与个人的好恶结合,而个人的好恶只是个人的价值判断,无法验证其普世性,能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就成了巨大的阻力。由此看来此路依然不通。

篇3: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二):在感性与理性之间

在人们混淆情感与感情的时候,就容易把情感与感性的冲动联系到一起,其实情感绝对和感性不是同一战线的。那么就会有人说,如果这么说,你是说情感本身是理性的产物了,这不是无稽之谈吗?非也,非也!情感和理性也不是同一战壕的战友,情感恰恰是处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东西——我们为什么要非此即彼呢?当然,我们说一种情绪的产生,甚至是感情的形成,可能真是一时的冲动,是与感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我们不能否认,但是情感本身与感性是有区别的。

很多理论家,对感性都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是极力压制的,但是在这样的高压之下,感性也还是没有销声匿迹,总是会不知不觉地爆发。这也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它如此强悍的生命力究竟是如何获得的呢?答案很简单,人们永远无法真正压抑住自己的天性,感情是人们天然具备的能力,与之相关的感性自然也是人原始的冲动之一,是无法完全抑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是感性的冲动,往往会不计后果的去行动,而这样不计后果的行动有往往会引发人们无法控制的事物出现,甚至是威胁人的生存的事物,所以那些惧怕这样事物的人往往绞尽脑汁去给挖掘感性的阴暗面,以使之暴露于世人的面前,以此来劝诫人们要“存天理,灭人欲”,极力地戕害原始的冲动,极尽可能抹杀感性的作用,就其为了每个个体生存着想的目的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在这样的穷追猛打下就使得很多人谈感性而色变——这就似乎有些过了,这不是在否定人的本性吗?当然仅仅是贬低感性,没有构建一种新的替代产品来占据感性的阵地,压抑感性的战争是无法胜利的,于是人们就构建了莫须有的理性,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发现了理性,而理性本身也是人的天性之一。但是不管怎样,理性就作为与感性对抗的工具之一——慢慢的,感性与理性就成了两个对立的概念。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人们在这两个概念中徘徊,经常做出非此即彼的判断。

情感在这个拉锯战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人们把情感和感情混淆,于是情感就沦为了感性的帮凶,也遭到了理性的排斥。的确,我们不能保障,也不能证明情感的原始发生的瞬间是否是出于感性的冲动,但是把情感等同于感性是绝对错误的,情感既不处于感性的同盟,也不是理性的伙伴。出于感性冲动的行动不是感情用事,而只是凭借情绪行动,情绪是情感的一种形式,但是并不是情感,因此情感不是冲动的同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情感与感性的相似性,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一些联系:首先,就其发生而言,可能都是人的原始冲动的瞬间爆发,因此其产生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或是经历偶然的经历偶然发生,没有太多的价值考量,也没有太多的利益得失算计;其次,就其行动方式而言,都意味着满腔热血的投入,有一种一往无前的豪气与干劲;最后,就其后果而言,基本都有一锤定音的倾向,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永不回头——就此而言,人们把情感和感性联系在一起,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确有其合理性。

而在拉锯战的另一边,理性对情感则是完全没有好感。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人们的印象中,理性更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法官,沉着、冷静、公正、稳定,更重要的是具有自足的可能,这样的存在不需要同盟就可以坚持一场长久的拉锯战,就算是同盟,也是固执己见的,以自以为是的高傲,孤军奋战。在任何事情发生之前,都会考虑到各种可能的情况,希望以此获得的最有利的结果;经常以“应当”的口吻去评判,总给人一种先知先觉的印象,虽然其目的也是想指向现实的事实,但是往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理性的目的也是为了每个个体乃至整个人的更好的生活。也许,我们会认为,这样的理性是注定与情感无缘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注意到,有一种情感叫做情怀,当情感达到情怀的时候,并不是一时冲动的产物,其中也有价值的判断和理性利益得失的计算,更重要的是当我们满怀激情的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更好的生活,这个目的与理性是不谋而合的。这并不是什么偶然,而是有其必然性的——尼采将理性的光辉类比为太阳神阿波罗的光辉,而把感性比作酒神狄奥尼索斯,但是在太阳神光辉的照耀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假象,都是光彩照人的假象,这种光辉下包裹的恰恰是酒神,太阳神是外衣,酒神是肉身,因此酒神更接近于灵魂。这样的类比同样可以适用于,理性与情感,因此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其中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是因为理性的自负,排斥了这位潜在的盟友。

情感不是感性,也不是理性,但是同时它与感性关系密切,与理性也有本质上的联系。它不与感性融为一体,也不与理性结成同盟,而是两者之间的广阔空间,有了这个空间的存在,才得以维系理性与感性的相对平衡,否则世界将变成一个感性泛滥的世界,或者就会变成一个冷冰冰的理性的天国,而这两个极端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篇4: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一):问世间情为何物?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告诉我,当你读到这短短几句话的时候,是否有一丝(哪怕是一瞬)莫名的触动?就像心灵被一根松针轻轻的刺疼?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体验呢?也许我们谁都说不清楚,到底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体验,我们只会去揣度无限种可能——是因为它描写了一种真实的情景吗?可是这样的情景在写下这几行字的时代是一个司空见惯的情境,我们为什么对着几句话情有独钟呢?那么是因为它描述了一幅非常唯美的画面吗?我们再回头看看它所描述的事物,是美不可言的吗?我们不好意思承认欣赏一个“断肠人”的悲伤的画面是一种纯粹的美的体验;我们还可以说,这几句话诉说了一种善的追求——这不是无中生有吗?文字作为一种符号,除了描述事实,就没有其他实质的能力了。

那么这种现象就没法解释了吗?其实,大家都知道答案——作者在写下这几句话的时候倾注了自己的情感,而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这几行字的时候,也倾注了自己的情感,因为情感这个因素,使得这几行字跨越千年,沟通了作者与读者的内心,产生了共鸣。而文字只是这些情感的载体而已,它自身本不重要,无论是毛笔写下的蝇头小楷,还是铅字版的宋体字,都是无所谓的;无论它是连着写成一串,还是每句一行排成一个方阵,都不能阻挡这种情感的交流。也许,作者和读者看到的真实情景是截然不同的,但是因为这种情感的倾注,引发了相似的感受;也许作者和读者看到的真实情景是十分相似的,但是也因为感情的倾注,引发了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然而这些都是无所谓的,因为整个过程只是情感的交流过程,与他的内容是没有关系的,只是文字设置了一个具体的语境,在这种语境的引导下,所有看到这些符号的人都会看到一种情景,触发情感。当然,除了文字,还有很多东西都有这种功能。

由此可见,情感与载体的关系远没有与情境的关系密切,由特定的情境引发的特定内心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但是,我们对于这样抽样的概念并不是十分熟悉,而对其具体的形态相当熟悉——亲情、友情、爱情、爱国情……都是常常挂在我们嘴边的情感形态,这其中任何一个无论多么泛滥,都不能概括或者代替情感所表达的内涵。而我们也可以根据对我们生活影响程度的不同,把情感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称为情绪,是一种最常见的最容易触发,也最容易改变的内心感受,往往伴随着一个冲动而产生,而伴随着具体的情境的消失而烟消云散;第二层次的可以称作感情,情绪的积累,或者对于习惯的依赖都会产生这样的内心感受,对人的行动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三个层次的可以称作情怀,这种感受是感情的沉淀,当一种感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内心生根发芽,对一个人的行为形成长时间的约束与影响。我们习惯于把情感和感情混为一谈,其实他们两个是应该有严格的区别的,但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把情感和感情等同起来。我们只能说,感情在情感之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不是情感的全部,也不是情感的最高级形式。

对于过去和未来,我们没有真实体验的机会,但是我们也并不是对其毫无感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看文字、图片、视屏等符号化的东西,感受着过去,畅想着未来。这是一个十分神奇的事情,对于那些符号化的东西只能描述一个又一个的具体的情景,而对于情景我们只能看到或者听到,甚至是触摸到,是不能给我们内心的感触的,但是情感以这些符号为载体,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就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我根本无法想象,在一串没有情感倾注的符号中,人能寻找到什么精神的共鸣?在一个纯粹的事实的世界中,人的心灵到底如何才能被调动?在一个没有沟通渠道的情境中,人与人除了是互不相关的原子,还有什么交集?当我们感动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时候,不知因为文字描述的一个具体的情境,而是感动于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当我们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好奇与期待的时候,并不是因为一些具体的情境的想象,而是对未来的情感的倾注让我们心生向往,而我们却被一种喜爱与向往的错觉欺骗。但是,我们不可否认,无论多少人看到相同的符号表达的内容时,都或多或少地让人产生相似的感受,而这样的相似正是人与人进行心的交流缺口,如果没有这样的缺口,每个人都是一个顽固的原子,失去了交流的可能。

在这种交流中,除了情感的共鸣,还有一种互补的情形,这种情形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显得更为重要。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不能满足于自身的单一的感受的,而每个个体的内心感受总是或多或少的有区别,有时内心的感触,也许并不是完全激发出了一种相同的感受,而恰恰是激发了一种新鲜的、完全前所未有的感受,而个体在此时往往兴奋不已,因为他发现了另外一种可能,另外一个世界。这样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情感的不能自足性,因为其不能自足,所以需要其他的渠道来完善自己,而这种不自足性正是这种互补式的交流产生的基础,如果每个个体都是自足的,不需要任何外物的补充,还有交流的可能吗?就像一杯水已然装满,我们还能往里面添加其他的东西而保证其保持不外溢的状态吗?

总之,因情感的不自足性和可以与相同感受共鸣的特性,使得情感成了人与人交流的基础。因此,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我们可知的人类史,甚至是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流淌着情感的,简言之情感是人类可见史中一个永恒存在。如果我们否认,情感在时间维度上的永恒性,就失去了了解其他时间段的人的机会,于是我们就会对除了我们自己的时间段一无所知,而现实却表明,我们不仅对当下有自己的了解,对过去的和未来的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对未来更多的是一种期待),那么我们就不能否认情感在时间上的永恒性(可见时间段内)。同样的道理,我们对于美国人的生活状况,也不是一无所知,这样的情况刚好表明,情感对空间的超越——正是这种时间的永恒性和空间的超越性,使得我们可以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自由转换;使得我们可以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自由遨游——贯通古今中外,可以说情感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超越,而恰恰是这种超越使我们对我们内心以外的事物有了了解与认识。

情感是内心的一种感触,但不是任何具体的情感可以说明的。它本身具有不自足性,使得其具有沟通交流的功能和超越时空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

篇5: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人性在情感中绽放

如此一来,很多疑问都迎刃而解了。首先,理性作为一种自足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它是不需要和人进行交流的,也没有沟通的渠道;而感情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渠道,当一个人处在一个特定环境中的时候,就会对别人的遭遇真正“感同身受”,这种感受是由感情诱发的,却最终内化为人内心的感触,这样的感触的叠加就为感情的爆发积蓄了能量,最终会集体迸发,而这种迸发就是展现人最真实的时候,也是最本真面目——辛德勒在最后,泣不成声恰恰是这种情感的迸发,却以最脆弱的形式展现在众人面前,而也正是因此他完成了与辛德勒犹太人的最重要的情感交流。其次,理性的普世指向性,使得其目的指向很单一,也就意味着其应该具有稳固性,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而情感则不一样,情感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极少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情感又经常以情绪的面目释放,在辛德勒的生日宴会上,他情不自禁的亲吻了那个犹太女孩,在那个纳粹军官在海伦面前是语无伦次,都是瞬间的情绪迸发,当然这种情绪最终也会内化到自己的内心经验,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影响,在辛德勒告别犹太人时候一直自责,也正是他的这种情绪的爆发。最后,理性的自私的本性与倾向,意味着理性要以自己的生存为最低的限度;而情感是没有这样的限度的,也就是说在情感的支配下也许会做出一些让人难以置信的举动,在最后辛德勒的犹太助手颤抖着说他们破产的时候,辛德勒却显得很从容,正是因为他把全部的感情倾注到了救助犹太人这一事业中,并不在乎自己的财产了。他此举的确不是一个会拥有理性的人可以理解的,却是一个拥有情感的人的不悔选择,他真正的人性也就在此时绽放了。

在电影的最后,每个人都容易被辛德勒的举动感动,觉得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而我却觉得他是个人性很美的人。对于说他伟大,是因为他以一己之力,救了很多人的性命;至于说他道德高尚,是因为他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血汗钱,做了自己开始不可能做的事情。这两点都在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为了自己不愿为之事,如果这样的行为是出于理性的选择,在康德看来是真正的德行,那么也就可以说他是个有德性的人,而德性被认为是既不出于自然,也不反乎自然的,是自足的,也就是说辛德勒的这一切选择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这样的论断不能说有多大的错误,但是总让人觉得中间有一些大的跳跃难以衔接。因为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在他的这一系列的选择中,理性并不是决定的因素,而是受到情感的影响更大一些,更直接一些。

当然,我们也可以忽略在电影当中很多让辛德勒感到纠结的细节,把他从始至终的选择都看成是理性思考后的选择。那么他就是一个可以预见未来的人了,那是一个神人,他的理性同样会告诉他,纳粹最终会失败,他只有解救犹太人才能在纳粹失败后生存下来,他的一切活动只为获得最后的生存……这样的分析,显然是很煞风景的,如此一来辛德勒也毫无德性可言,在观众心中的形象也会轰然倒地,是一种十足的失败的分析。

当然也有人会反驳说,既然感情是一种易变的东西,那么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辛德勒走下去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情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与情绪、情怀等都经常构成一系列的概念丛,其中最易变化的是情绪,最不易改变的是情怀,当一种情感上升为一种情怀,则会对之后的行为产生持续的影响。而这种情怀又往往促使人形成某种行为习惯,人对这样的习惯具有依赖性,一旦形成就不愿意轻易做出改变。我们可以看到,辛德勒与他的犹太人助手感情非同一般,是因为在他赚钱的时候他的助手帮他赚了不少钱,他已经养成了一种依赖助手的习惯,一直不能改变;后来在他决定解救犹太人的情感成为一种情怀的时候,他就义无反顾的去执行,最后救助犹太人就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无法改变,直到最后反思到自己没能多救几个人的而痛哭。

到此我们可以说,辛德勒面临的更多的不是道德的拷问,而是人性的考验,他的人性在他的情感中绽放出了美丽的花。

童年,在春光中绽放

在枯萎中绽放作文

在春天中绽放初一记叙文

作文:在黑暗后绽放

高考作文素材题目预测:让人性 在缺失中闪亮

绽放观后感

绽放1000字范文

让青春绚丽绽放演讲稿

让感恩永远绽放光彩作文

让笑容永远绽放初中作文

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三):通往德性,绽放人性(合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让人性在情感中绽放(三):通往德性,绽放人性,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