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山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篇1: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
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说过:“莫言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但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并不一定会的诺贝尔奖,当莫言用魔幻现实的手法,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地对人性的探索来讲故事后,他就成为了世界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为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颁发了一座诺贝尔奖,因为他的小说充满了瑰丽的想象和魔幻般的故事,莫言用他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绚丽多姿的高密东北乡。
他和他的笔在高密东北乡上空游荡着,探索着人性的欲望,演绎出一曲曲英雄悲歌。他是一个地道的寻根文学者,在他自己的高密东北乡上为我们讲述着各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总的来说,莫言的写作风格在乡土文学的基础上加上魔幻现实主义和丰富的想象,用大胆的笔触和独特的视角将众多的人物故事描绘的多姿多彩。
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赏析莫言写作风格中的部分特色: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性和对人性的探索。
首先要研究莫言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高密东北乡,他将他的老家和每位作家心中都有的理想世界结合到一起,就成为了高密东北乡,成为了他许多作品故事当中的地点。他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上众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如《红高粱家族》当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当然还有高密东北乡人民英勇抗战的故事。
就《红高粱》来说,这是最能体现莫言写作风格的小说之一,莫言用独特的叙述视角讲述了交错纷纭的故事,能够让读者亲临现场目睹发生在东北乡的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他不断改变叙述视角,用父亲的孩童眼光将场景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父亲看到孙五的刀子在大爷的耳朵上像锯木头一样锯着。罗汉大爷狂呼不止,一股焦黄的尿水从两腿间一窜一窜地呲出来。父亲的腿瑟瑟颤抖。”通过莫言细腻的描写,孙五活剥罗汉大爷的场景就通过父亲的眼展现出来,这比通过第三人的叙述更加生动和有画面感,好像读者就站在父亲身旁一起目睹这场悲剧的发生一样。莫言也用无处不在的第三人的视角完完全全地展现出爷爷和奶奶发生在高粱地里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他们为了维护爱情去杀人,为了追求生存的权利,获得生命的自由英勇抗日。这种出于对生命本能的热爱,使他们具有一种熊熊燃烧、生机勃勃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这就是莫言对人性的诠释。
这里又不得不讲到莫言小说中的性,《红高粱》中爷爷和奶奶在高粱地里的龙凤和谐是他们摆脱封建礼教的约束和追求自由的结果。这在莫言小说中很常见,他想要突出的是“两颗蔑视人间法则的不羁心灵”,他对性的描写很多样,有赞美的,色情的和最原始的欲望的描述。性是人类最本能的欲望,莫言写性,是他身为一个作家对人性欲望和本性的探索。在他的早期作品里有对性的赞美,歌颂了为了追求幸福,自由的男女性爱,《红高粱》中余占鳌和我奶奶的性就是典型。作者毫不吝啬自己对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所有性爱的的赞美之词,间接批判了旧有贞洁观。莫言后来在他另一片代表作《生死疲劳》中描写庞春苗和蓝解放的性爱是“她的嘴唇在我嘴里膨胀着,她的嘴巴张开了,一股犹如新鲜扇贝的鲜味儿不满我的口腔。我无师自通地把我的舌头探进她的嘴里,去逗引她的`舌头,他的舌头与我的舌头勾搭在一起,纠缠在一起。”这样的描写带有很强的浪漫情调,莫言用他奇特巧妙的比喻成功描写了人与人之间压抑的欲望的释放。庞春苗为人善良而柔弱,性情浪漫而纯美,但她却喜欢上了蓝解放,印证了爱情的高洁和奋不顾身。也肯定了女性对自我幸福的追求、敢作敢为和妇女的平等。
在莫言小说《红高粱》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一九三九年古历八月初九,我父亲这个土匪种十四岁多一点。”在倡导尊重师长的中国社会,诽谤自己的父亲是大不敬,但莫言就是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彻底。“我终于悟到: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蹉、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在这一系列充满矛盾和谬误的话中显现出的是莫言对高密东北乡既亲密又疏离的感情,这样的句子淋漓尽致地体现出莫言大胆的写作风格。莫言的大胆也体现在前文中的性,在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性总是被压抑的,国人总是忌讳它。莫言肯大胆地,露骨的写性,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也是他在中国成功的关键。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已获得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他的写作风格也是被研究多年,学科价值和社会价值都已完善。谁也不能否认莫言作品的文学价值!
篇2:莫言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魔幻现实主义是上个世纪在拉丁美洲所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要是在小说领域表现得比较突出。通过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思路,一些作家努力将现实投放到了虚幻的气氛之中,然后进行详细的描述,从而使得现实被一层光怪陆离的外衣所笼罩。魔幻现实主义是在文学作品中插入了许多神奇和怪诞的幻想,整个画面也呈现出真假难辨、虚实不分的情况。莫言作品中有着一定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与莫言对于拉美文学的理解有着一定的关系,同时在作品中又结合了自身特有的一些语言特点,他的作品是一种情境澎湃的感情倾诉,这和莫言自身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读者在读莫言作品的时候,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莫言小说中所富有的穿通力的语言,能够给读者的心灵造成很大的震撼。莫言这种文学作品所展示出来的魅力和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有着很大的关系。以下结合莫言的作品开展论述,重点阐述了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以期能够更好的增强对于莫言文学作品的理解。
1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在莫言作品中的作用
莫言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比较奇幻的,这些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一种比较强烈的震撼,让作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内涵。《檀香刑》是莫言小说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在小说中钱丁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帮助民间英雄孙丙,去了更高一级官员那里去说情,但不幸的是钱丁在回来的路上摔倒了,连自己的官帽也都掉到了污水坑了。读者在理解这一段内容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和整个故事的发展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如果能够和当时的时局进行联系,以及和钱丁后来的`自杀,孙丙的被杀,媚娘发疯联系起来,就能够感受到人物反讽的作用,最终使得魔幻的故事情节功能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渲染力。《四十一炮》是莫言另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小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比较发散,主要是围绕食、财作为中心,在小说中罗通和老兰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让作者不好理解,小说的情节也是在曲折中不断的向前发展。在小说中老兰和罗通打架主要是为了野驴子,而野驴子在去世之后,因为要合办工厂,老兰和罗通走到了一起,最后是因为老兰和杨玉珍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最终逼迫罗通杀死了自己的妻子,才走入了监狱。这些小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的富有神秘化,能够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吸引力,提升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
《生死疲劳》是莫言小说中比较经典的一部作品。莫言在小说中所针对轮回的描写以及相应的社会情节结构使得小说表现出了极富有魅力的特点。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所写出的这些观点,使得文章的故事情节更加具有象征性,在小说所表达的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以不同寻常的诡异言说服务于相互转化的接触关系和相似关系,这能够使得读者在品读莫言作品的时候,紧随作者的思路,同时也能增强对于故事情节的想象和思考,莫言的很多小说都可以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使得莫言小说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能够给读者心灵上的触动。
篇3:莫言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分析
莫言小说有着自身的一些特点,其魔幻的感觉也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感觉,小说中所蕴含的魔幻的感觉也比较特殊,主要是主观色彩的表达上有着一定的意境,可以使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来对外界的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在莫言的小说中,动物和植物似乎都有着灵性。小说《红高粱》中就赋予了红高粱一定的灵性和活力,有着人的一些灵性,会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拟人形态。比如在奶奶认为红高粱有时候会像一条蛇缠绕着自己,有时候又会慢慢的舒展开来,奶奶自己也不知道红高粱到底是哪样的一种色彩。地里头的高粱有时候是红色,有时候又是绿色,有时候还会嘻哈大笑,有时候也会哭得伤心,奶奶总是能够从高粱哭泣中感受到苍凉,高粱这种独特的感觉正是莫言小说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技法。《红高粱》中人物的写作方法也比较独特,主要是通过特殊的感觉来进行的。比如奶奶在临死之前回忆起来自己的一生,在回忆中奶奶感觉到自己非常的满足。虽然奶奶遭受到日本鬼子的机枪扫射,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奶奶并没有感觉到痛苦和恐惧,而是产生了一种快乐和满足。小说中通过这种独特的自我感受的人物描写方式充分的展示了人物的情感,奶奶在临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一只燕子,在高粱穗子之间飞过。另外在小说《红高粱》中,父亲带领着乡亲们去寻找老乡和奶奶尸体的时候,高粱在行人的火把上低下了自己沉重的头,在不断的哭泣着。红高粱是北方田野里生长的普通植物,不会懂得和人一起悲哀,但莫言作品中所运用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给予了红高粱特有的一些主观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这种写作方法受到读者的欢迎。
3 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独特视角
莫言的小说中有很多作品是有关战争的题材的,这些作品和以往的一些战争作品在写作上有着比较大的差别,莫言的作品更加关注小人物而并非大英雄。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所经历的抗日战争,使得很多人失去了生命,这是一场值得纪念的战争。和抗日题材有关的作品非常多。莫言的小说也不例外,比如《红高粱》就是以抗日战争作为背景来进行写作的,但是莫言在写作中改变了以往的写作思路,摒弃了政治色彩,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是民族英雄,他们正直勇敢、足智多谋,这些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莫言的作品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之下,有着独特的视角。比如《红高粱》以小人物折射大背景,讲述了“我”亲人的生活,这和以往有关抗日战争的小说有着比较大的差别,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亲近感,也能够比较好的融入到文学作品之中,给人真实的感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读者对于小说的阅读兴趣。 莫言在描述战争的一些小说中有着自身的一些特色,这些特色主要是受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莫言也曾经说过,要学习拉美作家的意识和思想境界,同时还要借鉴他们在写作方面的意识和表现的方法。莫言详细的阅读了一些拉美作家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也学习了这些作家的观察事物的风格。也正是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莫言的作品才能够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从平凡人的角度去反应大事件,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莫言在借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在努力的创新出自身的写作风格,莫言正是以自身独特的写作手法和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才使得其文学作品充满了特有的魅力。
4 小结
在我们分析莫言作品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时候,我们可以深刻的发现莫言作品在汲取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独特的一些特点。莫言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是他文学作品创造的源泉,这些童年时候的记忆在小说中有时候似乎能够找到影子。莫言在进行文学作品写作的时候也会借助自身童年的一些记忆来进行各种生活的表现,莫言的文学创作有着很深厚的文化积淀,而这些积淀正是从他的童年开始。在开展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莫言借助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挥洒自如的写下了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幸运的是莫言自身的勤奋和对于文学的追求,使得他有机会接触来自东西方的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这是他在文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基石。童年的经历加深了莫言对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理解和掌握。在写作过程中,通过对于魔幻现实主义与众不同的结构和视角,莫言找到了难以捉摸的运动轨迹,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读者阅读。
篇4:浅析:莫言作品风格
浅析:莫言作品风格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就已获得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茅盾文学奖,他的写作风格也是被研究多年,今天我们就来简要的分析一下,莫言的作品风格。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魔幻现实主义
诺奖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曾说,魔幻现实主义这个词会让人们错误地将莫言和拉美文学联系在一起。但是莫言的写作虽然受到了马尔克斯的影响,但莫言的幻觉现实主义主要是从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当中来的,比如中国的神话、民间传说,例如蒲松龄的作品。莫言将中国古老的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马尔克斯和君特·格拉斯的对他影响不是直接的,他们真正的重要性在于让中国式的故事讲述方式变得合法了,他们让中国作家知道可以利用自己的传统艺术写作。所以,将虚幻的与现实的结合起来是莫言自己的创造,因为将中国的传统叙事艺术与现代的现实主义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创造。
意识流
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枯河》《球状闪电》《爆炸》《欢乐》《红蝗》等。
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曾说,《红高粱》通过戴凤莲和余占鳌的故事,以时空错乱的顺序,借用意识流的表现方法,叙述了昔日发生在山东某乡村的一曲生命的颂歌。
1987年莫言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的中篇小说《欢乐》曾引起文坛较大争议,由于小说中赤裸裸的描写和“那些超时空的变换,那些人称的跳跃,那些几乎是不加节制的意识流”,令到当时很多保守派文人无法接受,《欢乐》也成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批判对象。当时《人民文学》杂志的主编刘心武遭到停职检查。余华重提这篇小说,特意撰文支持莫言,他在《谁是我们共同的母亲》一文中说,莫言对事物赤裸裸的.描写激怒了那些批判者,而他却因为这篇小说中的母亲形象而流下了眼泪。
黑色幽默
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后,引起美国文坛不小回响。美国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莫言的大多数作品,令人回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沃伊诺维奇的一句话——现实即是讽刺。
法国文学评论家认为,莫言的作品巧妙避开了时下的各种问题,通过一个个匪夷所思的黑色幽默故事,让人们去反思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讽刺手法的运用,莫言让读者从书中阅读出社会的阴暗面。
对于自己作品中的幽默成分,莫言曾说:“人在非常痛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幽默感,这种幽默是老百姓使自己活下去的一种方式,是解脱自己、减轻压力和安慰自己的一种方式。”
卡夫卡式荒诞
莫言的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经常被拿来与《变形记》作比较。他的《小说九段》也被认为是卡夫卡式的荒诞寓言。西班牙凯拉斯出版社创始人安赫尔·费尔南德斯曾说,莫言的文学作品令人们想起两位熟悉的作家,仿佛是在同时阅读卡夫卡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弗吉尼亚大学中国文学教授查尔斯·劳克林说,莫言的大部分小说有一种神话般荒诞的特质。
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认为,莫言《生si疲劳》是一个变形记的故事,卡夫卡的形而上的变形记,在这里被改变为一种历史的变形记,一个阶级的变形记,人在历史中的变形记。在这个意义,莫言把卡夫卡中国本土化了,并超越了卡夫卡。
篇5: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行,进入了世界文学之列。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言上也不断追求民间口语、戏剧的特点。他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人以先锋色彩;而后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充满进攻型、反叛型。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言的创作特点,下面的内容将会从我个人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对莫言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一、莫言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
莫言小说的创作一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一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莫言自己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一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尽管他一直骂这个地方,恨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就会产生一种眷念。因此在以后的一系列创作中,农村的生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比如说莫言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不是莫言本人,但与他是一体的,心灵相通的。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部一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小说,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莫言能一直用农村题材继续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编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来写,这也就是一种想象力。莫言故乡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写入了小说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许多这种故事。莫言的故乡与他的创作题材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那个地方在他的脑中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二、莫言小说的语言表达方面
莫言小说的语言是最使我们感到陌生的,是成语的任意性搭配。其中有大量的方言俚语,当代城市的流行熟语,诗词断句,成语乏词,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大量专业术语,混杂在一起,一股脑出现在小说文本中。对于习惯语体统一、语调纯净的读者来说,这带来了信息超载的一种心理冲击,产生纷繁甚至有点芜杂的基本印象。他的语言就是继承了民间的,和民间艺术家的口头传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这种语言是夸张的、流畅的、滔滔不绝的;第二,这种语言是生动的、有乡土气息的;第三,这种语言是中华民族的传奇文学的源头,或者是一种文学表达的方式。莫言总是以现代人的思维感觉特征,陈述、修饰、评价着乡土社会的生存历史与传统。莫言小说语言的另一个特色是指称色彩的语词概念大量出现。这些概念在文本中的能指意义,一方面与写实的状物有关,比如红萝卜、红高粱,沿用着其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带有极强的主观随意性,比如狗有红、绿、蓝已属稀罕,而太阳也可以是绿的,血也可以是金黄色的、蓝色的......而这些超自然的色彩感觉形式,不仅服务于表现人物特殊内心体验的写实需要,更多的时候,是表现叙事人强烈的主观情感指向,这使莫言的世界色彩缤纷且带有奇幻效果,难怪有人将其比作西方晚期印象派的绘画。莫言善于将两种外在的语言系统,在特定的叙事方式规定下,经过感知方式协调,由特定的叙述方式推动着,组成新的语法关系,并以散文与诗歌相结合的修辞手段,经过不断转换生成,不断耗尽原有的能指意义,不断形成新的语言,最终完成了主体深层的语义表达。莫言的语言特色,作为其风格的骨干,是非常成功的。
三、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方面
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十分的复杂,或以第三人称的全知与部分全知视角,低调叙述,使情节的安排几近于故事叙述的时序,如《透明的红萝卜》的叙述语调则呈现为由低到高的渐次发展;或以第一人称的语调转述往昔的故事;或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为主,间杂转述、旁述的频繁变化,且意象纷呈,时空交错。《透明的红萝卜》是最能体现莫言小说创作中的叙事特色。这部作品的前半部分语言朴实,全部语义都与特定的时代乡土生活相关联。而自“红萝卜”的意象出现后,作者逐渐转为以黑孩的感觉为视角,在他朦胧的向往中,出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童话世界,到结尾处,一直沉默着的莫言,再也按捺不住了,从那个瘦小黝黑的身躯中跳了出来,以至于用完全不同于前半部分的湖光潋滟这个诗词断句,来壮写黑孩眼中的泪水。他几乎调动了现代小说的全部视听知觉形式,使作品的容量迅速膨胀,大量主体心理体验的内容带来多层次的隐喻与象征效果。莫言小说尤为突出的叙事方式是,他以超体验的感知方式,表现了充分矛盾的内在纷扰,几乎是将一种最初使状态的情绪直接地表达出来。一方面是凄楚、苍凉、沉滞、压抑,另一方面则是欢乐、激愤、狂喜、抗争。这极像交响乐中两个相辅相成的旋律,彼此纠结着对话。前者是经验性的,后者则是超经验性的,前者是感受、体验,是对外部生活的情绪性概括,后者则是向往、是追求,是灵魂永不止息的呐喊。
篇6:跟莫言学写作读后感
跟莫言学写作读后感
好的作家是会讲故事的人,这是整本书贯穿始终的一句话。作者从莫言的人生经历入手,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文字背后的写作密码。这是能一口气读完的书,因她平易、浅显。对写作爱好者而言,有具体的写作指导,可借鉴、可操作。读罢,你会产生重读莫言小说的冲动。如果你是语文老师,读了本书,会对习作教学产生进一步的认识。无论成人写作还是儿童习作,道理是一样的。
丰富的生活经历
莫言说:“小说家无论如何千方百计挖空心思搞创新,不管他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确实还应该有一个生活的底子,万丈高楼还是要从平地上建起来,无论多么大的大树,还是要把根扎到泥土里。无论什么样的天才诗人,他的想象力有多么发达丰富,也不可能脱离现实。”
故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都是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他成长道路上的那些经历,那些故事更是写作时帮助他腾飞的羽翼。
上学时,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整天困在屋子里的孩子,脱离大自然,没有跟花花草草和小动物接触的机会,他的生活就是僵死的。补习班里培养不出对大自然的感情。苏霍姆林斯基早就意识到这一点,他很早提出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
“我们每星期出去参观或旅行一次,在参观时编写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把个人的见闻和感受画下来,在画的下面写上一两句话,这就是“带图画的小作文”。孩子们在教室里读这些小作文,这样做给了他们很大的满足。”
“我带领他们到果园、树林、河岸边和田野里去。我们的“课本”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太阳、树木、花朵、云彩、蝴蝶、各种颜色和声音、自然界的各种各样的复杂的音乐。我们每出去参观一次,就把这大自然的书读上一页。”
现代化社会里,儿童的自由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周末和寒暑假也被各种名目的培训班占满,在草地上打几个滚,在水洼里踩几下水,在土地上蹦一蹦,捉蜻蜓,捞小鱼,挖野菜……最便宜的童年乐趣被昂贵的旅游取而代之,可怜,可惜,可叹。如果有机会,带孩子去田野山涧放肆地疯玩,在自然的怀抱里观察、体验、感受。有丰富的生活打底,表达的欲望就会如清澈的泉水汩汩流出。即使苦难却不乏味的生活,是打开写作之门的第一把钥匙。
用耳朵阅读
2001年在悉尼大学的演讲中,莫言明确提出了“用耳朵阅读”的概念。最早的阅读来自于祖母的故事,后来他不满足于此,听村子里老人讲故事,到集市上听说书人讲故事。常常因为听书耽误了干活,于是小莫言就把听到的故事转述给母亲,以弥补心中的不安。
“为了报答母亲的恩情,也为了向她炫耀我的记忆力,我会把白天听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她听。很快的,我就不满足复述说书人讲的故事了,我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我的听众也不仅仅是我的母亲,连我的姐姐、我的婶婶、我的奶奶都成为我的听众。”
在听和说的切换中,训练了莫言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早期语言材料的大量积累奠定了通向文学殿堂之路的基石。
这对习作教学有什么启示呢?“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四大支柱,语文的终极目标指向——写,而“听,说,读”是基础。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是打开写作之门的第二把钥匙。在这个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细节是听众。有人听,讲故事的人才有动力讲好故事。老师和家长无非是耐着性子,听孩子兴致勃勃地把故事讲完。
孙友田在《月光启蒙》中同样写到母亲坐在月光下抱着我,给我讲故事的情景:“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我相信,无论古今,妈妈给孩子讲故事的画面都会牢牢地刻在孩子的脑海里,铸成一生抹不掉的回忆。
想象力是灵魂
莫言说:“浮想联翩,类似精神错乱,把风牛马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一起融为一炉,汇成一锅,揉成一团,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这就是想象的简单公式和一般目的。”从小辍学的他其想象力为何如此丰沛?作者总结出两点,也就是大量的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和大自然的亲近。想象力是打开写作之门最重要的第三把钥匙。
任何人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成功的路径基本相同。莫言的成功有着鲜明的“特立独行”的特征。读完整本书,脑海里突然冒出一句非常熟悉的话——“风格即是人”。
★ 莫言名言
★ 莫言语录
★ 莫言散文
★ 莫言颁奖词
★ 莫言颁奖词全文
★ 莫言经典语录
★ 莫言名句
★ 写作风格有哪些
★ 莫言获奖感言
莫言的写作风格分析(合集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