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落花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必修二高二政治制度学习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必修二高二政治制度学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必修二高二政治制度学习方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前面张裔炯部长介绍统一战线时已经谈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的多党合作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好比一座巍峨雄伟的大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多党合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种制度是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在革命斗争实践中逐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以1948年响应中国共产党发出的“五一口号”为标志,各民主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揭开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党制度建设的新 篇章。
第二,多党合作有共同的政治基础。
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精神不断激励和感召着各民主党派,他们衷心拥护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追随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各自的政治纲领,写入了各自章程,从而形成了多党合作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三,多党合作有现实的社会根据。
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主要由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因此,多党合作制度反映了我国政治力量的多样性,覆盖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群体。
第四,多党合作有独特的民主形式。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实行“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体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协商民主,保证了各党派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力,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的形式和独特优势。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大家已经开始注意到,各民主党派中央都向大会发来了贺电,一致表示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自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致力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体现了多党合作的磅礴力量,谢谢。
篇2:高二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第一,理解能力,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括三个内在递进关系:(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实验与探究能力,是对学生专项能力要求,该项能力细化成4个不同的层次:(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2)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4)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该项能力包括两个层次:(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第四,综合运用能力,对学生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该项能力要求,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涵盖了前面的各项能力要求。
所以,高二学生碰到上面提到的学习问题,主要是没有认识到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没有认识到生物考查的重点不是对知识的再现,而是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根据生物学这些特点,生物学习的正确方法不应仅是背诵知识,重点应是理解知识,注重知识对现象的解释。
成功始于起步!对于即将升为高二的同学们要提前正确认识生物,学习时,在牢记知识的基础上,重在理解和应用。
篇3:高二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与学习方法
第一,理解能力,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要求,这里面包括三个内在递进关系:(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的内在联系。(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二,实验与探究能力,是对学生专项能力要求,该项能力细化成4个不同的层次:(1)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2)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3)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4)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第三,获取信息的能力,该项能力包括两个层次:(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第四,综合运用能力,对学生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要求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该项能力要求,更强调知识的综合性,以及灵活应用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涵盖了前面的各项能力要求。
所以,高二学生碰到上面提到的学习问题,主要是没有认识到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没有认识到生物考查的重点不是对知识的再现,而是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根据生物学这些特点,生物学习的正确方法不应仅是背诵知识,重点应是理解知识,注重知识对现象的解释。
成功始于起步!对于即将升为高二的同学们要提前正确认识生物,学习时,在牢记知识的基础上,重在理解和应用。
高二生物必修二考点总结
篇4:高二数学必修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8.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课后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板书
略
篇5:高二数学必修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演绎推理的含义。
2.能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
3.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演绎推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难点:了解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合情推理
归纳推理从特殊到一般
类比推理从特殊到特殊
从具体问题出发――观察、分析比较、联想――归纳。类比――提出猜想
二、问题情境。
观察与思考
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
铜是金属,
所以,铜能够导电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
(2100+1)是奇数,
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
tan是三角函数,
所以,tan是周期函数。
提出问题:像这样的推理是合情推理吗?
二、学生活动:
1.所有的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
铜是金属,←-----小前提
所以,铜能够导电←――结论
2.一切奇数都不能被2整除←————大前提
(2100+1)是奇数,←――小前提
所以,(2100+1)不能被2整除。←―――结论
3.三角函数都是周期函数,←——大前提
tan是三角函数,←――小前提
所以,tan是周期函数。←――结论
三、建构数学
演绎推理的定义: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推出某个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这种推理称为演绎推理。
1.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般模式;包括
(1)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2)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3)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况做出的判断.
三段论的基本格式
M—P(M是P)(大前提)
S—M(S是M)(小前提)
S—P(S是P)(结论)
3.三段论推理的依据,用集合的观点来理解:
若集合M的所有元素都具有性质P,S是M的一个子集,那么S中所有元素也都具有性质P。
四、数__用
例1、把“函数y=x2+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恢复成完全三段论。
解: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大前提)
函数y=x2+x+1是二次函数(小前提)
所以,函数y=x2+x+1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结论)
例2、已知lg2=m,计算lg0.8
解:(1)lgan=nlga(a>0)——大前提
lg8=lg23————小前提
lg8=3lg2————结论
lg(a/b)=lga-lgb(a>0,b>0)——大前提
lg0.8=lg(8/10)——-小前提
lg0.8=lg(8/10)——结论
例3、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D⊥BC,BE⊥AC,
D,E是垂足,求证AB的中点M到D,E的距离相等
解:(1)因为有一个内角是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大前提
在△ABC中,AD⊥BC,即∠ADB=90°——小前提
所以△ABD是直角三角形——结论
(2)因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大前提
因为DM是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小前提
所以DM=AB——结论
同理EM=AB
所以DM=EM.
练习:第35页练习第1,2,3,4,题
五、回顾小结:
演绎推理具有如下特点:课本第33页。
演绎推理错误的主要原因是
1.大前提不成立;2,小前提不符合大前提的条件。
作业:第35页练习第5题。习题2。1第4题。
篇6:高二数学必修二教案
师:请同学们解答下列问题(引例):
(1)观察数列1,1+2,1+2+3,1+2+3+4,…,猜测数列的通项公式an=.
(2)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推广到空间,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3)如图∠1=∠2,则直线a,b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生1、(1)an=1+2+3+…+n=.
(2)锥体的中截面平行底面,其面积等于底面积的.
生2、(3)a∥b.
理由:如图∠2=∠3,
∵∠1=∠2,
∴∠1=∠3.
∴a∥b.
师:(1)(2)小题得到结论的过程是用的什么推理?
生3:合理推理;
师:你能说的具体些吗?
生3:(1)用到的是归纳推理,(2)用到的是类比推理
师: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众生: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类比推理是从特殊到特殊.
师:(3)小题得到结论的过程是合情推理吗?
众生:不是.
师:(3)得到结论的过程不是合情推理,那么这种推理方式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演绎推理
(板书或课件中打出:演绎推理)
师:下面我们再看一个命题:
命题: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
A
B
C
D
师:为了证明这个命题,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应先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请一位同学完成一下?
生4、已知,△ABC中,AB=AC,
求证:∠B=∠C.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证明一下,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生5:证明:如图作AD⊥BC垂足为D,
在Rt△ABD与Rt△ABC中,
∵AB=AC,……………………………P1
AD=AD,……………………………P2
∴△ADB≌△ADC.……………………P3
∴∠B=∠C.…………………………q
师:同学们看一下,生5的证明正确吗?
众生:正确.
师:还有其它证法吗?
生6:可以作∠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也可以取BC的中点D,连接AD,再证明△ADB≌△ADC。
师:很好(师顺便将生5证明的主要步骤标上P1P2P3,q),请同学们再观察生5的证明,P3是怎样得出的?
生7:根据P1P2两个条件为真,依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推出P3为真.
师:q是怎样得出的?
生8:由于P3真,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得到q真.
师:像这种推理的方法叫做演绎推理。请同学们体会一下演绎推理,并尝试说一说什么是演绎推理?
生9:由概念的定义或一些真命题,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得到正确结论的过程,通常叫做演绎推理(这一步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完善下完成).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前面学习的利用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一定正确吗?
众生:不一定.
师:而演绎推理与合情推理不同,其基本特征是:当前提为真时,结论必然为真。
师:我们再看前面证明的步骤P3,q,由P3得到q的依据是什么?
众生:三角形全等的定义
师:很好,上面由P3得到q的过程,我们可以详细的写为: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①
△ADB≌△ADC………………………………………②
∠B=∠C……………………………………………③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经常使用的推理形式。其中①是大前提,②是小前提,③是结论。
师:请同学们考虑,一般的三段论可表示为什么?
生10:M是P
S是M
所以,S是P
师:很好,这里“M是P”是什么?“S是M”是什么?“S是P”是什么?
生10::“M是P”是大前提—----提供一般性原理,“S是M”是小前提—-----指出一个特殊的对象,“S是P”的结论.
师:大前提与小前提结合,得出一般性原理和特殊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得出“S是P”的结论.
在实际使用三段论时,为了简洁起见,经常略去大前提或者小前提,有时甚至都省略去。例如前面“命题: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的证明中,由P3得q就略去大前提“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引例(3)的证明中,得到∠2=∠3时,略去了大前提“对顶角相等”,小前提“∠2,∠3是对顶角”等.师:下面再看几个例题
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是AB,AD的中点(如图),求证EF∥平面BCD.
(处理方式,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之后师生一起点评,并强调在数学解题的书写时一般是略去“大前提”.除非“大前提”很生疏.从而使学生养成书写严谨的好习惯,并且师生一起小结:线面平行的基本方法.)
例2:求证:当a>1时,有
㏒a(a+1)>㏒(a+1)a,
师:比较两个对数的大小,你能想到经常是用什么知识、方法吗?
生11:对数函数的单调性.
师:证明此题能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解决吗?
众生:不能
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两个对数的差异、特点。
生12:第一,这两个对数的底数不同,第二,不等式左边对数的真数大于底数,不等式右边对数的真数小于底数。
师:同学们,你们由此能得到什么启发?
生13:∵a>1,
∴㏒a(a+1)>㏒aa=1,
㏒(a+1)a<㏒(a+1)(a+1)=1.
从而㏒a(a+1)>㏒(a+1)a.
师:你是如何得到最后结论的?
生13:不等式的性质(传递性)
师:请同学们观察本题的证明?
师:这里用到的推理规则是“如果aRb,bRc,则aRc”,其中R表示具有传递性的关系,这种推理规则叫做传递性关系推理。当然有些“关系”不具备传递性关系,同学们能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14:“≠”关系不具有传递性.∵1≠2,2≠1,但1≠1是错误的,∴“≠”关系不具有传递性.
生15:“同学”关系不具有传递性.
师:很好,我们再看例3.
例3:证明函数f(x)=x6-x3+x2-x+1的值恒为正数。
师:要证明一个式子的值恒大于零,一般情况下我们如何处理?
生16:对式子进行恒等变形。
师:请同学们把f(x)变形看一看?
生17:f(x)=x6-x2(x-1)-(x-1)
=x6+(x2+1)(1-x)
师:对生17变形得到的式子,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对我们证本题有什么帮助?
生18:x6≥0,x2+1>0,要证明f(x)的值恒正只要再加一个条件
1-x≥0,即x≤1就可以了
师: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生18:当x≤1时,x6≥0,(x2+1)(1-x)≥0,且这两个式子不能同时取到零.
∴当x≤1时,x6+(x2+1)(1-x)>0
即f(x)的值恒正
师:此题证完了吗?
生19:没有,只证明了当x≤1时,f(x)的值恒正;x>1时还未证明.
师:x>1时如何证呢?还能用生17变形后的式子证明吗?
生20:生17变形后的式子不能证明当x>1的情况,应回到原来的式中去.
师:请同学们考虑如何证明,并证一下
(稍后,老师请一个同学回答一下)
生21:∵x>1,∴x6≥x3,x2≥x------------(A)
∴x6-x3≥0,x2-x≥0
∴x6-x3+x2-x≥0
∴f(x)=x6-x3+x2-x+1≥1>0
师:上面结论(A)是如何得到的?
生21:指数函数的性质.
师:同学们明白吗?
众生:明白
师:这样此题就解决了,请同学们完整写出此题的证明.
(并请一位同学板演,同学们做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师:这样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我们以前用过吗?
众生:用过.
师:像是什么?
众生:分类讨论,分类解决.
师:在这个证明中,对x所有可能的取值都给出了f(x)为正的证明,所以断定f(x)恒为正数,这种把所有情况都考虑在内的演绎推理规则叫做完全归纳推理.
师:请同学们举出以前用完全归纳推理解决过的问题的例子?
生22:“一条直线与两平行平面所成角相等”的证明。
高二数学必修二教案
篇7: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1、各类有机物的通式、及主要化学性质
烷烃CnH2n+2仅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热分解、不与高锰酸钾、溴水、强酸强碱反应
烯烃CnH2n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加聚反应
炔烃CnH2n-2含C≡C键与卤素等发生加成反应、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聚合反应
苯(芳香烃)CnH2n-6与卤素等发生取代反应、与氢气等发生加成反应
(甲苯、乙苯等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
卤代烃:CnH2n+1X
醇:CnH2n+1OH或CnH2n+2O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抓官能团的特性,比如,醇类中,醇羟基的性质:1.可以与金属钠等反应产生氢气,2.可以发生消去反应,注意,羟基邻位碳原子上必须要有氢原子,3.可以被氧气催化氧化,连有羟基的碳原子上必要有氢原子。4.与羧酸发生酯化反应。5.可以与氢卤素酸发生取代反应。6.醇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取代反应生成醚。
苯酚:遇到FeCl3溶液显紫色醛:CnH2nO羧酸:CnH2nO2酯:CnH2nO2
2、取代反应包括:卤代、硝化、卤代烃水解、酯的水解、酯化反应等;
3、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和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生成的CO2、H2O及耗O2的量是不变的。恒等于单一成分该质量时产生的CO2、H2O和耗O2量。
4、可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如下,但褪色的原因各自不同:
烯、炔等不饱和烃(加成褪色)、苯酚(取代褪色)、醛(发生氧化褪色)、有机溶剂[CCl4、氯仿、溴苯(密度大于水),烃、苯、苯的同系物、酯(密度小于水)]发生了萃取而褪色。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还原反应)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
6.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2)羧酸:(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5)蛋白质(水解)
8.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9、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有:醛、甲酸、甲酸某酯、葡萄糖、麦芽糖(也可同Cu(OH)2反应)。计算时的关系式一般为:—CHO——2Ag
注意:当银氨溶液足量时,甲醛的氧化特殊:HCHO——4Ag↓+H2CO3
反应式为:HCHO+4[Ag(NH3)2]OH=(NH4)2CO3+4Ag↓+6NH3↑+211.
10、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1.浓H2SO4、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2、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
13、解推断题的特点是:抓住问题的突破口,即抓住特征条件(即特殊性质或特征反应),如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和显色反应,醛基的氧化反应等。但有机物的特征条件不多,因此还应抓住题给的关系条件和类别条件。关系条件能告诉有机物间的联系,如A氧化为B,B氧化为C,则A、B、C必为醇、醛,羧酸类;又如烯、醇、醛、酸、酯的有机物的衍变关系,能给你一个整体概念。
14、烯烃加成烷取代,衍生物看官能团。
去氢加氧叫氧化,去氧加氢叫还原。
醇类氧化变_醛,醛类氧化变羧酸。
光照卤代在侧链,催化卤代在苯环
1.需水浴加热的反应有:
(1)、银镜反应(2)、乙酸乙酯的水解(3)苯的硝化(4)糖的水解
(5)、酚醛树脂的制取(6)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凡是在不高于100℃的条件下反应,均可用水浴加热,其优点:温度变化平稳,不会大起大落,有利于反应的进行。
2.需用温度计的实验有:
(1)、实验室制乙烯(170℃)(2)、蒸馏(3)、固体溶解度的测定
(4)、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5)、中和热的测定
(6)制硝基苯(50-60℃)
〔说明〕:(1)凡需要准确控制温度者均需用温度计。(2)注意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
3.能与Na反应的有机物有:醇、酚、羧酸等——凡含羟基的化合物。
4.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有:
醛、甲酸、甲酸盐、甲酸酯、葡萄糖、麦芽糖——凡含醛基的物质。
5.能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
(2)含有羟基的化合物如醇和酚类物质
(3)含有醛基的化合物
(4)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如SO2、FeSO4、KI、HCl、H2O2等)
6.能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有:
(1)含有碳碳双键和碳碳叁键的烃和烃的衍生物(加成)
(2)苯酚等酚类物质(取代)
(3)含醛基物质(氧化)
(4)碱性物质(如NaOH、Na2CO3)(氧化还原――歧化反应)
(5)较强的无机还原剂(如SO2、KI、FeSO4等)(氧化)
(6)有机溶剂(如苯和苯的同系物、四氯甲烷、汽油、已烷等,属于萃取,使水层褪色而有机层呈橙红色。)
7.密度比水大的液体有机物有:溴乙烷、溴苯、硝基苯、四氯化碳等。
8、密度比水小的液体有机物有:烃、大多数酯、一氯烷烃。
9.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物质有
卤代烃、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肽)、盐。
10.不溶于水的有机物有:
烃、卤代烃、酯、淀粉、纤维素
11.常温下为气体的有机物有:
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数小于或等于4的烃(新戊烷例外)、一氯甲烷、甲醛。
12.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有:
苯及苯的同系物的硝化、磺化、醇的脱水反应、酯化反应、纤维素的水解
13.能被氧化的物质有: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不饱和化合物(KMnO4)、苯的同系物、醇、醛、酚。大多数有机物都可以燃烧,燃烧都是被氧气氧化。
14.显酸性的有机物有:含有酚羟基和羧基的化合物。
15.能使蛋白质变性的物质有:强酸、强碱、重金属盐、甲醛、苯酚、强氧化剂、浓的酒精、双氧水、碘酒、三氯乙酸等。
16.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的有机物:具有酸、碱双官能团的有机物(氨基酸、蛋白质等)
17.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有机物:
(1)酚:
(2)羧酸:
(3)卤代烃(水溶液:水解;醇溶液:消去)
(4)酯:(水解,不加热反应慢,加热反应快)
(5)蛋白质(水解)
篇8:高二物理公式必修二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x/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 –vo2=2ax
3.中间时刻速度 vt/2=v平=( vt–vo)/2 4.末速度 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 vt2 –vo2)/2]1/2 6.位移x=v平t= vot+at2/2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 a<0
8.实验用推论Δx=aT2 Δx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F=ma)。
(4)图象的应用:看到图象后分清两轴,看清单位,还有坐标原点是不是O起点,注意图象的斜率和图线与横轴包含的面积的物理意义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2)a=g=9.8 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x= vot+at2/2 2.末速度vt=vo+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t2 –vo2= -2gx( 取向上为正)
4.上升最大高度Hm= v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 vo /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 段 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高度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 = vo 2.竖直方向速度vy =gt
3.水平方向位移x= vot 4.竖直方向位移y= gt2/2
5.运动时间t=(2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 =( vx2+ vx2)1/2=[ 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anβ= vy/vx=gt/ vo
7.合位移S=(x2+ y2)1/2 ,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anα=y/x=gt/2 v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α与β的关系为tanβ=2 tan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l/t=2πR/T 2.角速度ω=θ/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n=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n=mv2/R=mω2_R=m(2π/T)2_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三、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 R:轨道半径 T :周期 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 v=(GM/R)1/2 ,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 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_4π2(R+h)/T2 , h≈3.6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n=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见练习册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
(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m/S。
四、机械能
1.功
(1)做功的两个条件: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物体在里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大小: W=Flcosa 功是标量 功的单位:焦耳(J) 1J=1N_m
当 0<= a <90度 w>0 F做正功 F是动力
当 a=90度 w=0 F不作功
当 90度<= a <180度 W<0 F做负功 F是阻力
(3)总功的求法:
W总=W1+W2+W3……Wn W总=F合lcosa
2.功率
(1) 定义: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P=W/t 功率是标量 功率单位:瓦特(w) 此公式求的是平均功率
(2) 功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P=Fvcosa 当F与v方向相同时, P=Fv.
此公式即可求平均功率,也可求瞬时功率
1)平均功率: 当v为平均速度时
2)瞬时功率: 当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
(3) 额定功率: 指机器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
实际功率: 指机器在实际工作中的输出功率
正常工作时: 实际功率≤额定功率
(4) 机车运动问题(前提:阻力f恒定)
P=Fv F=ma+f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汽车启动有两种模式
1) 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 (a在减小,一直到0)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有F=ma+f
当F=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vm=p/F=P/f
2) 汽车以恒定加速度前进(a开始恒定,在逐渐减小到0)
a恒定 F不变(F=ma+f) v在增加 P实 逐渐增加最大到最大功率,v1=P/F
此时的P为额定功率 即P一定 ,P恒定 v在增加 F在减小 有F=ma+f
当F减小=f时 v此时有最大值 vm=p/F=P/f
3.功和能
(1) 功和能的关系: 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功和能的区别: 能是物体运动状态决定的物理量,即过程量 ,功是物体状态变化过程有关的物理量,即状态量 ,这是功和能的根本区别.
4.动能.动能定理
(1) 动能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用Ek表示
表达式 Ek=mv2/2 能是标量 也是状态量
(2) 动能定理内容:合外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表达式 W总=ΔEk= mv22/2- mv12/2
适用范围:恒力做功,变力做功,分段做功,全程做功
5.重力势能
(1)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用Ep表示 表达式 Ep=mgh 是标量
(2)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 W重=-ΔEp 重力势能的变化由重力做功来量度
(3) 重力做功的特点:只和初末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势能是相对性的,和参考平面有关,一般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变化是绝对的, 和参考平
面无关
(4)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弹性势能存在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中,跟形变的大小有关(kx2/2) ,弹性势能的变化由弹力做功来量度
6.机械能守恒定律
(1)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总称
总机械能:E=Ek+Ep 是标量 也具有相对性
机械能的变化,等于除弹力,重力之外的力所做的功 (比如阻力做的功)
机械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2) 机械能守恒定律: 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可以有其它力,但不做功,或做的总功为0)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保持不变
表达式: Ek1+Ep1=Ek2+Ep2 ,ΔEk增=ΔEp增 ΔEp增=ΔEk增
成立条件: 只有重力和弹力做功(可以有其它力,但不做功,或做的总功为0)
篇9:高二生物必修二提纲
高二生物必修二提纲
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3、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6、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x在减数x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x次。减数x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7、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8、减数x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x
9、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10、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x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1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x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2、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13、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4、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15、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6、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17、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18、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19、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0、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2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2、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3、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24、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26、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7、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28、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初中生物的方法和技巧
一.归纳整理、对照比较、重视图解
充分理解专有名词、现象原理和课本笔记,再将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用心比较各种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分类归纳,如此才能融会贯通。生物学有非常丰富而且十分重要的图片资料,配合图片的说明,可以使你迅速了解生物现象的来龙去脉。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方面,生物学研究的东西都是活生生的。“活”的东西,重在理解,所以,切忌“死”记硬背!这就称之为活学;另一方面,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她来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就会“为我所用”,这就称之为活用。
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四.注意听,认真记
注意听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听课要听思路,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引入新课,怎样展开讲解的,最后又是怎样归纳小结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记些要点。
学好生物的方法有哪些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该背就要背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诵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有相应的公式,地理有地图,而生物需要背诵的内容就相对冗杂。其实只要上课听讲足够仔细,概念理解较为透彻,背诵不会太难,只需要多多重复。
刚开始背的时候,可以先结合着图进行复述,再与课本原话进行对照,找出自己说的不规范的地方,然后把课本上的原话背下来;考前突击的背诵,则要一遍一遍重复课本上的原话,力求语言表达准确。
考试是要落实到笔上,所以,背的时候同时也要进行默写。大学考前复习期间,我几乎不背书,都是抄书,默写,默不对就再来;另外还把书上重要的图都画一遍。结果有一次考试真的考了画图,我就赚到了。
3.善于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总之,做好总结是我们学习常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
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来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样,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是说我们能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了。
篇10:高二数学必修二知识点
基本概念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通过这个点的公共直线。
公理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推论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等角定理: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和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
(1)共面:平行、相交
(2)异面:
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异面直线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与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
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
(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
【二】
1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侧视图:从左往右俯视图:从上往下
2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
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
(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
(2).平行于y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z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篇11:高二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4.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誓”同“愆”,过失、过错)
5.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
6.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定)
(附: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
7.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8.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二、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君区区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今义:数量少,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今义:书信,信件。)
6.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彼此相通,连接。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①年始十_,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
4.举
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
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为
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
②非为织作迟(是,动词)
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
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
6.相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
六合正相应(副词,互相)
黄泉下相见(互相,副词)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互相,副词)
仰头相向鸣(互相,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xiàng,相貌,名词)
③及时相谴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④会不相从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⑤还必相迎取(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⑥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⑦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她)
⑧嬉戏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⑨誓不相搁卿(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与“卿”复指)
⑩誓天不相负(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⑾登即相许和(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⒀蹑履相逢迎(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⒁怅然遥相望(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7.自
①自可断来信(即,马上,副词)
②自名秦罗敷/自命为鸳鸯(其,代词)
③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④葳蕤自生光(连词“而”)
⑤物物各自异(相当于“有”,动词)
⑥本自无教训(已,已经,副词)
⑦好自相扶将(与他词合成词组)
⑧不图子自归(自己)
自誓不嫁
举动自专由
进止敢自专
哪得自任专
⑨自君别我后(自从,从,介词)
8.见
①相见常日稀/黄泉下相见(见面,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译为“我”)
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9.且
①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②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③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10.何
①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何等,副词)
③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④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11.若
①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
②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③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12.区区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小,此指见识少)
②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忠诚专一、诚挚)
13.遣
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
②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③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14.意
①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
②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
15.迎
①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
16.结
①结发同枕席(系,动词)
②既欲结大义(结交,动词)
③严霜结庭兰(凝聚,动词)
17.会
①会不相从许(当然,副词)
②于今无会因(会见,动词)
18.故
①大人故嫌迟(还是、仍然,副词)
②故遣来贵门(所以,连词)
④知是故人来(旧、老,副词)
19.望
①怅然遥相望(看,动词)
②君还何所望(希望,动词)
20.幸
①幸复得此妇(幸亏,副词)
②幸可广问讯(希望,动词)
21.复
①幸复得此妇(还,副词)
②终老不复取(再,副词)
③红罗复斗帐(双层,数词)
24.作
①非为织作迟(做,动词)
②纤纤作细步(迈动,动词)
③便可作婚姻(结成,动词)
④作计乃尔立(造,引申为“定”,动词)
⑤君当作磐石(当作,动词)
29.因
①于今无会因(机会,名词)
②因求假暂归(于是,副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孔雀东南飞(东南,朝东南、向东南)
2.鸡鸣入机织(鸡鸣,在鸡鸣时)
3.昼夜勤作息(昼夜,从早到晚)
4.理实如兄言(理,按道理)
5.明日来迎汝(第二天)
6.手巾掩口啼(手巾,用手巾)
7.卿当日胜贵(日,一天天地)
8.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朝,在早上;晚,在晚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五里一徘徊(五里,飞五里)
2.头上玳瑁光(光,发光)
3.仕宦于台阁(仕,任官)
(三)动词作名词
1.留待作遗施(遗施之物,赠送的东西、纪念品)
(四)形容词作动词
1.千万不复全(全,保全)
(五)使动用法
1.及时相遣归(归,使……回去)
2.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
3.以此下心意(下,使……委屈)
(六)意动用法
1.戒之慎勿忘(戒,以……为警戒)
五、偏义复词
指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指“姥”,婆婆)
2.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指“兄”,哥哥)
3.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指“母”,母亲;“弟兄”偏指“兄”,哥哥)
4.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辛苦(“作息”偏指“作”,工作)
5.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牛马”偏指“马”)
六、特殊句式
1.为仲卿母所遣(被动句)
2.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状语后置)
3.何言复来还(宾语前置)
4.渠会永无缘(宾语前置)
5.仕宦于台阁(状语后置)
6.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被动句)
7.今日被驱谴/仍更被驱遣/同是_迫(被动句)
8.蒲苇纫如丝(状语后置)
9.性情暴如雷(状语后置)
七、互文见义
1.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4.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八、文学文化常识
1.《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收入《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除小序外)共357句,1785字,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选自南朝陈代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篇12:高二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电场的描述
1、电场强度:
(1)定义:把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定义为该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用E表示。
(2)定义式:
F——电场力国际单位:牛(N)
q——电荷量国际单位:库(C)
E——电场强度国际单位:牛/库(N/C)
(3)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在该点受电场力的方向。
(4)点电荷的电场强度:
(5)物理意义:某点的场强为1N/C,它表示1C的点电荷在此处会受到1N的电场力。
(6)匀强电场:各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
2、电场线:
(1)意义:如果在电场中画出一些曲线,使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样的曲线就叫做电场线。
(2)特点:
电场线不是电场里实际存在的线,而是为形象地描述电场而假想的线,因此电场线是一种理想化模型。
电场线始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在正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正电荷,延伸到无穷远处;在负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电场线起于无穷远处,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闭合,不相交,也不是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
在同一电场里,电场线越密的地方,场强越大;电场线越稀的地方,场强越小。
(3)几种常见电场线的分布图形
第四节趋利避害—静电的利用与防止
一、静电的利用
1、根据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和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的原理,主要应用有:
静电复印、静电除尘、静电喷漆、静电植绒,静电喷药等。
2、利用高压静电产生的电场,应用有:
静电保鲜、静电灭菌、作物种子处理等。
3、利用静电放电产生的臭氧、无菌消毒等
雷电是自然界发生的大规模静电放电现象,可产生大量的臭氧,并可以使大气中的氮合成为氨,供给植物营养。
篇13:高二必修二数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下午好!我是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__》第__课时。
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了:
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
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
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必做题
(2)选做题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____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高二必修二数学说课稿(精选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数学____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小)值》。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半开半闭的形式
例题讲解之后可让学生自行完成课后练习4,以学生集体回答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2是将函数单调性运用到其他领域,通过函数单调性来证明物理学的波意尔定理。这是历年高考的热点跟难点问题,这一例题要采用教师板演的方式,来对例题进行证明,以规范总结证明步骤。一设二差三化简四比较,注意要把f(x1)-f(x2)化简成和差积商的形式,再比较与0的大小。
学生在熟悉证明步骤之后,做课后练习3,并以小组为单位找部分同学上台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自行完成,并通过自评、互评检查证明步骤。
4、归纳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及证明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5、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我将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一组习题1、3A组1、2、3,二组习题1、3A组2、3、B组1、2
6、板书设计
我力求简洁明了地概括本节课的学习要点,让学生一目了然。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跟主动性,及时吸收反馈信息,并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内部动机和外界刺激协调作用,促进其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谢谢!
篇14: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学习方法
高一必修一历史重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自查(预习着重)点: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美国共和制确立和发展历程、特点?
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标志?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确立的标志、特点?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过程:光荣革命:1688年,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权利法案》:1689年,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主权,国王受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二、美国共和政体
背景: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
确立: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贯彻分权与制衡,包括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主权原则。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总统共和政体。②促进美国近代化的发展。
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发展: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三、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背景:(艰难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四、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背景: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高一历史分析线索范围方法
一、知识结构化。所谓知识结构,就是知识的相互联系。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结构,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首先,历史教材可分为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块。其次,各大块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再次,各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奴隶社会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强盛、瓦解四部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往往也有它固有的结构,比如讲到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往往离不开下列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爆发革命,象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形成了“知识之树”,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此,指导学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二、内容线索化。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线索化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分门别类,重新梳理,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
内容线索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从线索的范围大小来看,有粗线索和细线索之分。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成形成发展、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继续发展、衰落五条线索。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较小,甚至可以直接由知识点串组成线。比如中国近代史中,“国内阶级矛盾是如何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这条线索,可纵串下列知识点: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三次反“围剿”—→“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从高考试卷来看,每一道问答题实际上至少包含着一条细线索,如果我们不加强对学生理清线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答题时就会丢三落四,史实混乱。
(2)从线索的内容联系来看,有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之分。线索化首先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使知识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纵向线索容易削弱知识的横向联系,因此,还要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这可理解为抗日战争历史的纵向联系;抗日战争历史横向关系是日本侵华、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战场抗战、国共关系。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座标体系,使学生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
无论采用何种线索复习,都要求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变教为诱,学生变学为思”。理出线索仅仅是引导学生探堂入室的第一步,而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串组成篇,则应在教师启发指导下通过学生思考、探索、发现这样一个师生合作、师生互动的过程来完成。
三、理论系统化。《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能力要求的第8条也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理论性较强的问答题、材料题,甚至理论性较强的选择题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既是平时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一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力的提高就无从着手。而这些基本理论往往是教材中的隐性内容,容易为教师所忽视。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逐步对教材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篇15:2021高二生物必修二知识点
一、相对性状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或行为方式等。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1、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附】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出现不同于亲本性状的现象。
2、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
【附】基因: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等位基因:决定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上)。
3、纯合子与杂合子
纯合子: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能稳定地遗传,不发生性状分离)。
显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隐性纯合子(如aa的个体)。
杂合子: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不能稳定地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4、表现型与基因型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实际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关系:基因型+环境 → 表现型。
5、杂交与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间相互交配的过程。(指植物体中自花传粉和雌雄异花植物的同株受粉)
【附】测交: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可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属于杂交)。
二、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 高二学习方法
★ 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 高二英语学习方法
★ 高二文科学习方法
必修二高二政治制度学习方法(共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