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斯不坏”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海子《亚洲铜》诗歌赏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海子《亚洲铜》诗歌赏析,方便大家学习。
- 目录
篇1:海子《亚洲铜》诗歌赏析
海子《亚洲铜》诗歌赏析
亚洲铜
海子
亚洲铜,亚洲铜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将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爱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这月亮主要由你构成
1984.10
我们可以猜测,这首沉挚坚实而意象诡异的诗在1984年的诗坛是多么罕见,而它的作者居然是一位年仅20岁的青年。自自杀之后,海子已成为一个传奇,一个为寂寞、忽视、成见和痛苦所伤害的天才诗人的原型形象。而传奇背后的真实是,海子在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诗人中难得的有自觉意识的一个。他的语言敏感、幻象能力、诗歌理想以及理论建构在当时是独特的、激进的,在今天也是不可重复的。
总体来说,海子的诗歌理想是“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的结合,诗与真理合一的大诗”。在具体写作中,他追求的是诗歌能够直接接触并意识和感觉到实体。《亚洲铜》尽管是一首早期作品,这两种理想却在其中已经完美地融合为一。“亚洲铜”指的也许就是中国广阔的黄土地,但“亚洲”的背后回想着东方文明的悠久历程;“铜”更是鸣响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圣延续,它是兵器、祭器和乐器,是气势恢宏、悲壮崇高的代名词(所谓黄钟大吕是也)。“铜”奠定了这首诗抒情与述说的基调。作者关怀的是生命、土地和历史,是自然、艺术和诗歌,它们交织成大地上壮美的舞蹈,也使诗篇成为钟鼎轰鸣的颂歌。
在第一节,诗人想到的是生死交替中民族血脉的延续,这生生死死与土地深深交融,以至在诗歌的视野中,做为抒情对象的“亚洲铜”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第二节出现了动态的自然景观,鸟和海水是躁动不安的,鸟“爱怀疑和爱飞翔”,宛若智者;海水则“淹没一切”,似乎莽夫;而诗人以“我也将死在这里”的忠诚和沉静,找到的.主人是“青草”和“野花”,它们卑微弱小,却是互相扶持的“手掌”,并养育着大地深处的秘密。自然生命促使诗人转入对诗歌生命的沉思,“河流”作为永恒与新生的意象而出现。那沉江而亡的屈原作为诗人原型也自然出现了,他的“白鞋子”,作为实体化的诗歌历险成为诗作者必须接受的遗产。海子用“白鸽子”来形容它,也许是借自基督教的意象。那么,它所昭示的就是苦难与神圣使命,以及“道成肉身”(“诗与真理合一”),“穿上它”也就意味着接受这种使命,成为延续民族诗歌传统,创造“大诗”的新诗人。于是,在最后一节,诗人进入了土地博动的节奏之中。“击鼓”和“黑暗中跳舞的心脏”也许更象是非洲而非“亚洲”的事物,但在这首诗中,它以强烈的动感使土地(真理)与生命(诗)合一,而升起的月亮则成就了诗歌的完满和美。
篇2:海子诗歌麦地赏析
一、“麦地”意象的成因
首先,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耕国家,麦子是和乡村生活密不可分的作物,也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特质的物种,而的乡村生活给予了海子在文学创作方面无穷无尽的灵感,也令他有着不可磨灭的乡村情节。作为一个由乡村走向城市的青年,麦地成为海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隅,镌刻在他灵魂的深处,那里宽阔、包容、温暖、“美丽而忧伤”,承载着海子的眷恋与幻想,他也因此获得了“麦地诗人”、“麦地之子”的美誉。1985——1988年是他关于“麦地”意象作品的创作高峰期,在这一期间,海子先后发表了《麦子熟了》、《麦地》、《五月的麦地》、《麦地与诗人》等作品。他欣赏和赞美麦地,写“收割的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麦地》);对麦地充满感激之情,写“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麦地》);赞颂友情,写“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
海子“麦地”意象作品的集中诞生期,正值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引进中国,中国文坛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转型期的巨大变化与徘徊在城乡之间的矛盾挣扎,使得海子的诗歌呈现出现代主义个人乌托邦倾向,麦地成为了他寻找生命价值和情感投影的地方,他询问,说“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诉说“麦地啊,人类的痛苦/是他放射的诗歌和光芒!”(《麦地与诗人》)。海子自觉地将文学与生存联系起来,用诗歌坚守他心中的乌托邦,抵抗来自城市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对乡村质朴生活的侵蚀。现实中的麦地逐渐失去,而海子心中的麦地则永远被诗歌停留在最美好的瞬间。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海子开始了诗歌创作,其中荷兰著名画家梵高的画作对他的创作影响深远。梵高一生创作了多幅表现麦地和麦子的画作,如《有柏树的小麦地》、《麦地上的`乌鸦》、《夕阳与播种者》等,麦地困守着他孤独而沉默的灵魂,也同样成为他艺术表达的载体。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对故土家园的守望、对生活无比真挚的热情,使得海子诗歌中的麦地与梵高画作中的麦地有着灵魂上的共鸣,他将梵高称作“我的瘦哥哥”。在《麦地情殇——怀念梵高》里他写道:“我是麦田的守望者/我用尽世世代代的豪情/我守望着这麦田/永生永世……”
二、“麦地”意象的情感内涵
“决定作品是否能经受实践的考验的,首先是童年所抱的态度和对乡土的感情。”海子从小居住在乡村,质朴的田园生活、乡村的一草一木都构成他诗歌灵魂的重要环节,他书写麦地图景,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选择。他懂得农耕劳作的幸福与辛酸,土地的温暖与寒冷,他眼中的“大地苦难而丰盛”,这些理解和热爱都融在他的诗歌中,成为不朽的传唱。
在海子的文学世界中,麦地是包容而温暖的存在,代表着生命的与希望,麦子、麦地和村庄成为农耕文明的最真实写照,他将幻想与现实融合在诗歌中,抒发对生命的珍惜与感恩。麦地的丰收富足令他无比欣喜和感激,“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麦地》);麦地中的劳作如同动人的画卷,“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金子”(《麦地》);麦地是他收获友情的地方,“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五月的《麦地》);麦地也是他渴望的生命归宿,在《莫扎特在〈安魂曲〉中说》和《死亡之诗(之二)》中,都描绘了死亡与麦田、麦子相伴的图景。
然而麦地并非没有忧伤,在丰收和希望背后,是苦难与贫瘠的阴影,收割和黑夜给予麦地无边的荒凉与寒冷,然而这恰恰也勾起海子灵魂中孤独的哀鸣,“丰收之后荒凉的大地/人们取走了一年的收成”,“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的内部上升”(《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麦地/别人看见你/觉得你温暖,美丽/我则站在你痛苦质问的中心/被你灼伤”(《答复》)。城市对乡村的吞噬,饥饿与贫穷的如影随形与海子孤独的灵魂产生共鸣,海子看到了麦地在丰收时的喜悦与夜幕降临后的荒凉,但他的心却依然为这伟大而包容的土地所捕获,渴望即便在身处城市之中也能够在精神上还乡,“谁的心思也是/半尺厚的黄土/熟了麦子呀”(《熟了麦子》),他渴望能够在麦地之中,在麦子的陪伴下得到灵魂的安眠。
乡村是海子灵感的后花园,也是他心中不朽的乌托邦。海子诗歌中的“麦地”意象,构成了他文学世界的根基,他以麦地的光芒直指现实世界的缺失,传达灵魂对乡村深切的渴望与留恋,作为麦地的忠实守望者,留给世人关于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无尽思考。
篇3:海子诗歌麦地赏析
海子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坛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缘于乡村的烙印和大师的启示,海子创造了独特的麦地意象。因为神性体验和生命理念对其创作的渗入,海子的麦地意象使得诗歌空间呈现出空前的广阔和深邃。海子的麦地诗歌包含了由“麦地”这个词延伸开去的村庄、人民、阳光、月光、镰刀、树木、河流、汗水等的意象。麦地之于海子,是他难以割舍的精神家园。海子对麦地的体验是复杂的。在他的诗歌里,海子赋予那些诗歌意象以新意,使他们与现代社会的个人经验产生了联系。海子的诗值得我们去细细品位。
在《麦地》里,乡村随处可见的麦地被赋予生命和情感。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如此和谐的乡村世界。看似对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忆,恰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他热烈地爱着生养他性命的麦地,被称为“麦子诗人”。他虔敬的歌颂“麦子”的同时,深情地描述辛苦劳作的父亲,折射的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民的形象,朴实无华,歌颂创造的巨大财富,也显示了诗人自己的博爱精神。
“麦地”这个意象不断的出现,反反复复,这正是因为它也是作者耗尽生命竭力吟咏的对象。海子是一位为理想和生命歌唱的诗人,所以对大地的崇敬是他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他花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麦地,歌颂麦地,也正是他的良苦用心啊。
“收割季节”那是诗人多么渴望的收获时节啊。他内心的欣喜自然地向外流露。那麦地已不是一片具体的麦地,它其实是一方梦土,一方经诗人理想醇化了的古老农业文明的生活图景,它纯净、质朴、祥和、美丽,洋溢着醉人的浪漫气息。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收割季节“这般热闹的情景,让读者感受到了乡村质朴的民情,而诗人身处其中,更是让那在喧嚣中被沾污的心受到一次洗礼。
诗人是农业哺育出来的啊,是属于大地的。以至于海子对承载他希望的麦地充满了感激之情,称它为“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诗人的诗歌界限跨过了等级与地域,遥想到了尼罗河、巴比伦的孩子“洗了手/准备吃饭”,把自己的博爱精神推向到了全世界。在诗的最后诗人把对麦子的无限崇敬写的淋漓尽致;人与人因为“麦子”而缩短了距离,都为“麦子”歌唱颂歌。
在“家乡的风”、“家乡的云”中,在诗人静静的“睡”中,“麦浪”就像“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诗人能够亲临感受一大片一大片的麦浪,身心受到极大的慰藉,就像自己身处天堂,再也不受尘世的打扰。
在这样的人间乐园里,就算有什么恩恩怨怨,也不值一提了,在这里,宁静的幸福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消灭的。“我和仇人握手言和”,还“一起干活”,就像诗中所写,“命中注定的一切此刻都心满意足地接受”了。
“城市外面的麦地,白杨树围住的,健康的麦地,健康的麦子,养我性命的麦子!”——发出了一种自内心的呼喊,一种从深处的对麦地的赞美,对麦子的感激之情,诗到这里结束,让人人心激荡,回味无穷。
《麦地》让读者享受到了宁静,同时也明了了诗人海子的内心世界,懂得了他对静谧灵魂的追求,对劳动、创造和生存的赞美,以及他自己的生存理念。
篇4:海子诗歌《秋》赏析
海子诗歌《秋》赏析
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赏析
很短的一首诗,只有53个字。依次写了三个内容:一二句写鹰;三句写王;四五六句写秋天的收获,也可以说是议论、感慨或抒情。从这三个内容来看,海子的诗有极大的跳跃性;思考这三个内容,很难发现它们之间有必然联系。
要探究三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应该首先弄明白诗中的中心意象。诗的中心意象是什么呢?是“王”。“王”代表什么呢?诗中说“王在写诗”,可见“王”是一个诗人。诗是文学中最纯粹、最高雅、最动情的艺术,诗是文学之王,。以此推得,对搞文学的人来说,诗人也可以被视作“王”的。海子对自己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诗也自视甚高。因为当时他和他的诗得不到自己所期望的诗坛的认可。所以诗人就十分隐晦地用“王”来表达对自我的的看法和对自己诗的看法。所以“王”就成了海子诗中与自己相关的常见意象。所以,把“王”看作是诗人自比,是完全可以的。
如果“王”是诗中的中心意象,“鹰”就是来比喻或衬托“王”的了。用“鹰”来写“王”是很恰当的。虎是山中王,鹰为空中王,诗为文中王。王本来就是让人尊崇的对象,神又是神秘、灵动、崇高的象征,而“王”又是在“神的故乡”,“神”的家中,王自然就有了王和神的双重身份。“王”就更加让人尊崇。那么“神故乡”、“神家中”的鹰要干什么呢?诗中没有说,只说他们在“集合”,在“言语”。虽然诗中没说,但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推演:因为是深秋,正是秋高气爽,草枯树谢的时节,正是鹰捕猎的大好时机,它们一定在“集合”“语言”趁机捕猎的好事。无疑在这美好的季节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鹰如此让人向往,“王”是不是也如此让人向往呢?鹰在“集合”在“语言”,“王在写诗”,都是在行动,他们是不是一定都会有期待已久的收获呢?诗的第三个内容给出了明确的回答:“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失的失了,得的未得”这是多么让人悲伤失意的事啊!诗人是何等的失落,就像从高高的峰巅跌到无底的深渊。这样的现实正是诗人创作上遭遇的残酷现实:一方面他对自己的诗充满自信;一方面现实又对这一自信进行着最残酷的扼杀。这就不能不使诗人进入无限的慨叹之中,对这个世界发出无奈的悲声。
海子诗中的意象有突兀、神秘的特点,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鹰”和“王”都是如此。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秋天”的意象。在这短短的诗中,“秋天深了”就出现了三次,但我们并不感到重复累赘。这不仅是因为三个“秋天深了”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因为三个“秋天深了”都有其不同的含义。第一个“秋天深了”是指大自然的秋天;第二个,“秋天深了”是指“王”写诗的那个秋天,隐含着诗人已经在写作上有了一定的收获;第三个“秋天深了”是指作者所处的`那个残酷的现实,隐含着秋天的肃杀和无情。大自然的秋天是鹰的秋天,预示着有丰硕的收获;诗人的秋天里,诗人还在奋斗着,收获着;现实的秋天是最让人伤感的,“失的失了,得的未得”。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是所有秋天的共同特点。作者一再强调诉说“秋天深了”是说,深秋本来是一个已经收获了的季节,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收获,只有一片肃杀荒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因秋天所感到的逼迫感和失落感。
诗中的意象充满了孤傲、寂寞、神秘的特点,这是诗人特有气质的反映。“秋天深了”作为景物描写,渲染了诗中的悲剧气氛。
篇5:海子经典诗歌《打钟》赏析
海子经典诗歌《打钟》赏析
海子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走入永恒。他直接成为这种精神的象征。关于海子的诗歌赏析,一起来看看学习一下吧!
摘 要:海子的诗歌《打钟》是一首构思奇特的爱情诗。诗歌中的“皇帝”是爱情意义上的比喻用法,在爱情王国里,谁是主角,谁就是“皇帝”。这首诗里的“钟”表面上看是“铜钟”,而实际上是指人体内的“生物钟”。借“声”传情,借“声”抒情,是该诗的重要特色。海子凭借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想象力,尽情描摹爱情的“钟声”,为中外“爱情花园”留下了又一诗歌奇葩。
关键词:《打钟》 皇帝 爱情 生物钟
《打钟》是海子写于1985年5月的一首“著名”诗歌。说它“著名”是因为:其一,许多海子诗歌选本都收入这首诗;其二,这首诗可谓以费解著名,众多论者对这首诗的解读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打钟有何寓意?“皇帝在恋爱”是怎么回事? “黄脸汉子”、“一只神秘生物”又指什么?“大鸟扑钟”作何解释?“敌人的女儿”、“义军的首领”是谁?……一系列难题给读者造成重重阅读障碍,误读种种也就在所难免——有时让人觉得海子的诗真是不可理喻。对海子诗歌颇有研究的谭五昌先生评注《打钟》时这样写道:“在艺术趣味上,海子是一个倾向于神秘主义的诗人。他的部分作品或片断常常具有神秘、诡异、晦涩的色彩,令人难以解读,较难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①谭先生下笔洋洋洒洒,最终却把话语引向不可解的神秘境地。那么,海子的这首诗的神秘性何在?其主题究竟是什么?且让我们试做分析。
一
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器。通常作为一种军事或宗教建筑的附设器具,用于报时或召集人群、发布消息等。宫廷所用的钟都刻有铭文,以祈求天神保佑。“钟”字的本义为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海子这首《打钟》打的是什么钟呢?打钟目的何在?我们先从文本说起——
1 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
一枝火焰里
皇帝在恋爱
2 恋爱,印满了红铜兵器的
神秘山谷
又有大鸟扑钟
三丈三尺翅膀
三丈三尺火焰
3 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
打钟的黄脸汉子
吐了一口鲜血
打钟,打钟
一只神秘生物
头举黄金王冠
走于大野中央
4 “我是你爱人
我是你敌人的女儿
我是义军的女首领
对着铜镜
反复梦见火焰”
5 钟声就是这枝火焰
在众人的包围中
苦心的皇帝在恋爱②
本诗共分5个诗段(数字标号为笔者所加),第1诗段和第3诗段均以“打钟的声音里皇帝在恋爱”开始,可以判断这是一个关键诗句。这首诗写的就是“皇帝”在“打钟的声音里”“恋爱”。海子为何写“皇帝”在恋爱呢?这里的“皇帝”是个比喻,并非政治意义上的皇帝。在爱情王国里,谁是主角,谁就是皇帝——所以,这个“皇帝”是爱情意义上的。“皇帝”在恋爱也即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恋爱。“皇帝”在“打钟的声音里”恋爱,声源来自哪里呢?当然来自“钟”。“钟”在何处?作为本诗核心段的第3诗段有所交代:“一只神秘生物/头举黄金王冠/走于大野中央”。“黄金王冠”就是“钟”,这个“钟”游走在“大野中央”。这样,诗中的“声源”来自于大野的中央,“大野”即广大的原野、田野。读者可以想见此“声”之波澜壮阔,洪大豪迈——难怪不断“打钟”的“黄脸汉子”累得“吐了一口鲜血”。
打钟的“黄脸汉子”打的是什么“钟”呢?——读者注意,这个“钟”表面上看是“铜钟”,而实际上是指人体内的“生物钟”。“一只神秘生物/头举黄金王冠”,寓意正是神秘的“生物钟”。“生物钟”又称生理钟,它是生物体内的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上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列所决定的。海子以这首诗歌独特的命名和奇特的构思,戏谑了为数不少的理论家和诗评家——海子天性中本有调皮可爱的一面。
在“打钟的声音”里恋爱,是说抒情主人公的'爱情,受神秘的“生物钟”的支配,在特定的时间里就会想起自己远方的“恋人”。打钟的“黄脸汉子”一直不停地撞钟,累得吐血也不停下来,还在不停地打钟,打钟……言外之意即——钟声不止,“抒情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根本无法停止!海子在另外一首诗歌《黑翅膀》③中,写北方七星“就像一种思念/她长满了我的全身”,“思念”长满了全身,诗人岂能奈何“思念”?正如神秘的“生物钟”对诗人强大的召唤,这些都是令人无法抗拒的事情。在此意义上,《黑翅膀》与《打钟》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基于上述分析,再看《打钟》第2诗段和第4诗段,许多疑惑便迎刃而解。这两个诗段写的是“回声”,第2诗段写山谷的“回声”,第4诗段则写“恋人”的“回声”。我们先从第2诗段说起吧——
声音作为一种波向外传播,犹如一枝燃烧的“火焰”向四周蔓延。这种爱情“声波”在神秘的山谷回响,山峰仿佛“红铜兵器”。中国古代文化认为,“铜钟”和“山谷”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关系,山崩之时,铜钟每每发生感应,即所谓“山崩钟应”④——后来这一成语用以比喻同类事物相感应。据说,西汉时期,皇帝未央宫前的殿钟,无故自鸣,且三天三夜不止。汉武帝召问王朔,王朔说可能有兵争。武帝不信,就问东方朔。东方朔说:“铜是山的儿子,山是铜之母,钟响,就是山崩的感应。”三天后,南郡太守上书说,那里的山崩了二十多里!“山崩钟应”的传说故事,我们只能姑妄听之。不过,结合声学的道理来看,山谷对钟鸣的“回声”效果,当是极为显著的。海子写“恋爱”之声“印满”山谷,正是极言山谷“回声”强度之大。“皇帝”爱的“声波”,“印满”山谷中的“红铜兵器”,且在“神秘山谷”回荡,这样的艺术表达,可谓回肠荡气。
第2诗段中的“大鸟扑钟”令读者颇为费解。其实,“大鸟扑钟”这个词语,也是用来描摹“钟声”的——“三丈三尺翅膀”、“三丈三尺火焰”其目的都是为了烘托“钟声”之宏大壮阔。诗人把肉眼根本无法见到的“生物钟”,形象化为可见、可感、可听的“一口大钟”,且有“大鸟扑钟”,表“难言之物”如在眼前,这便是艺术创造。海子用“火焰”写声音,运用的是“通感”手法;用“三丈三尺翅膀”、“三丈三尺火焰”写“大鸟扑钟”,则既有“通感”又有“幻象”⑤。如果说翅膀的“飞动”与声波的“传播”有相似之处,“大鸟”与“火焰”之间存在什么联系呢?理解这种关系,需要借助中国古代神话知识,而海子本人对中国古代神话是非常熟悉的。 据《山海经》等古籍记述,太阳里有金黄色的三足乌鸦,于是古人就把“金乌”作为太阳的别名,也称为“赤乌”或“三足乌”。《淮南子·精神篇》中说的“日中有踆乌”即“三足乌”,又称为“阳乌”或“金乌”,被认为是日之精魂。上述古籍中的金乌之类,它们实际上都是“太阳鸟”。《打钟》里“扑钟”的“大鸟”作为“太阳鸟”,其光焰如火,也就不难理解。“三丈三尺翅膀”、“三丈三尺火焰”,这种看似荒诞的写法,其实在海子那里是有神话根据的,由此足见海子诗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三
在《打钟》这首诗里,“皇帝”爱的“声波”如同“一枝火焰”传向远方,加上“太阳鸟”巨大翅膀的煽动,势必将其爱的“声波”扩而大之,广而远之。《打钟》第4诗段写的是远方“恋人”对“皇帝”恋爱“声波”的“回声”。试想,“皇帝”站在大野中央,头顶大钟,“打钟人”拼上老命撞打,钟声岂不声震四野,峰回谷应?抒情主人公受这种神秘而巨大的钟声控制,怎能不辗转反侧,荡气回肠?而远在他乡的“恋人”,对此又岂能无动于衷?
“皇帝”发出了爱的“声波”,远方的那位恋人“对着铜镜,反复梦见火焰”——正是对“声波”的感应。“铜镜”是古代用青铜做的镜子。“铜镜”之接收“声波”,“恋人”之梦见“火焰”,都巧妙地写出爱情王国里的“心有灵犀”现象。“铜镜”一词极为古雅,一方面,它接受来自“铜钟”的“声波”,另一方面,在诗中又暗含其使用者为“女性”。
“皇帝”那远方的“恋人”是如何表白的呢?她做出如下“回声”⑥:
“我是你爱人”——这是最大胆、最直白的、最热烈的爱情表白。“我是你敌人的女儿”——意为“我”的“父母”与“你”为敌,反对我们的恋爱。“我是义军的女首领”——意为“我”反叛了“父母”,愿意冲出重围,与“你”相爱。只是通过三句斩钉截铁的“回答”,一个风风火火的追求爱情的女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在《打钟》这首诗里,一方面爱情的“钟声”,其召唤力和诱惑力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女主人公对“钟声”的回答,同样显示出爱情的坚强和义无反顾。总之,爱情的神秘力量是不可抗拒的,这是海子诗歌传达出的一种强烈信号。
第4诗段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那位勇敢的“恋人”身在何方?在哪里对“皇帝”爱的“声波”做出回应呢?第2诗段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位“恋人”不在别处,就在那“神秘山谷”——爱情谷。第2诗段中的“红铜兵器”与第4诗段中的“敌人”、“义军的首领”不无关联,似乎说明作为爱情谷的“神秘山谷”绝非风平浪静,鸟语花香,而是剑拔弩张,针锋相对,充满斗争的刀光剑影。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爱情谷中的“恋人”终于站稳立场,做出掷地有声的回答。
在爱情世界里,相爱的双方都有各自的“斗争”。诗中的女主人公充满矛盾,作为恋爱“皇帝”的男主人公亦复如此。在第5诗段,诗人再次强调“皇帝”——抒情主人公——在“恋爱”。皇帝在“生物钟”的控制下进入“热恋”,那“钟声”就是“一枝火焰”,执著而热烈。“众人的包围”说明“皇帝”的恋爱遇到外界的压力;而“内在”的神秘的“生物钟”,又无时不发出强烈的爱的“声波”,召唤着远方的恋人。那么,这个恋爱中的“皇帝”,当然是“苦心”在胸!所以,该诗以“苦心的皇帝在恋爱”作结。
《打钟》第3诗段中的“黄脸汉子”来去无踪,令人颇为费解。这个累得吐血的“打钟”者是神秘的——在诗中,我们不妨将他看做是那口“铜钟”的化身。他一再“打钟”,也不过是“生物钟”的“自鸣”而已。再进一步思考,那“黄脸汉子”不就是恋爱的“皇帝”吗?“王冠”(铜钟)在头,“苦心”在胸——此乃恋爱中“皇帝”形象的一幅写照。细想一番,又何尝不是普天下恋人们的形象写照呢?“铜钟”——“黄脸汉子”——“皇帝”——“生物钟”这一思维链条,在现实的逻辑世界里确有牵强之处,称其“不靠谱”并不为过;然而,在诗歌艺术的王国里,这正是思维的飞动之处。诗人海子凭借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联想、想象、幻想能力,让思维的翅膀盛开成绚烂的花朵,为中外“爱情花园”留下了又一诗歌奇葩。一百多年的中国新诗史上,有谁这样描写爱情呢?世界诗坛上又有哪位诗人如此揭示爱情的力量呢?——海子诗歌的原创性,在此可见一斑。
在结构安排上,这首诗歌也相当独特。全诗以第3诗段为核心,第2诗段和第4诗段分别是第3诗段的呼应和延伸;第1诗段和第5诗段则首尾照应。值得一提的是,在第5诗段中,诗人特意提到“苦心”的“皇帝”,如果与第3诗段“吐血”的“黄脸汉子”联系在一起,不正是恋爱者“呕心沥血”的写照吗?诗人暗自将“呕心沥血”一词用在恋爱的“情种”身上,足以令人惊叹。
此外,就诗歌题目而言,这首《打钟》,写的正是恋人的“钟情”,如此微妙的“双关”运用,海子本人自当深谙其中奥妙。海子构思这首独特的诗歌,灵感很可能来自中国“钟王”——“永乐大钟”⑦。资料表明,1983年,海子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5年开辟昌平新校区之后,海子才搬去昌平新校。“永乐大钟”悬挂在北京西郊大钟寺的钟楼,而海子所在海淀区的中国政法大学距离大钟寺不远,他有可能聆听过“永乐大钟”独特的钟声。
综上所述,《打钟》这首诗,其重点不在“钟”,而在“钟声”,这是解读此诗的关键所在。海子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想象,尽情描摹爱情的“钟声”,借“声”传情,借“声”抒情,是该诗的重要特色,因此,沿着“声波”一词进行深入思考,便能获得解读这首诗歌的线索或钥匙。该诗之所以费解,令众多高手望“钟”兴叹,就在于海子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声学知识、心理知识和神话知识,加上那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的确给读者带来种种阅读障碍。而读者一旦破译该诗的“密码”,超越那些障碍,就会发现一个“柳暗花明”的艺术世界。听懂海子的“钟声”,你会觉得《打钟》这首诗既非玄虚,又不神秘。而诗中的那口“生物钟”,倒是非常神秘的——我们无法,也不必把一切都弄懂。或许,这正是爱情的神秘性之所在吧!
① 参见谭五昌编著,韦尔乔绘画:《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海子诗歌精品插图本),江苏文艺出版社版。
② 选自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版,第92页。
③ 见西川编:《海子诗全集》,作家出版社20版,第474页。
④ 中国古人认为,“钟”由“铜”铸成,而“铜”出于山,“山”与“钟”之间仿佛“母子”关系。
⑤ “幻象”不同于“意象”,是从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有论者认为,成功运用“幻象”是海子诗歌特色之一。
⑥ 第4诗段整体带有引号,表明属于“恋人”对“声波”的回答。
⑦ 永乐大钟系明代永乐年间铸造,享有“古代钟王”之誉。该钟用铜、锡、铅合金铸成,通体褚黄,重达46.5吨,高达6.94米,钟口直径3.3米,钟声圆润洪亮,穿透性强,可传数千米之远,余音达2分钟之久。
篇6:海子《夜色》诗歌赏析
海子《夜色》诗歌赏析
夜色
海子
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
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陽。
这是海子一首很简短的诗,却充满了深刻的含义,正是诗人一生的写照。他说“在夜色*中”,当然可以想象是诗人面对夜色*写下这首诗,即为题名,但我认为把它理解为诗人坎坷而又充满激*情的一生更为恰当,因为接下来他吟咏:我有三次受难。这三次的受难显然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夜色*,而是一个抽象的人生,诗人的一生便如茫茫之夜色*。海子又说到他的受难,是的,诗人一生悲苦,生活农村,大学毕业后仍难以解决生计问题,生存确实是一次受难,作为一个优秀的诗人在圈子里不被理解、遭排挤更加重这一受难的分量。于是他选择流浪,在流浪中扩展自己的经历,完成自己的诗歌梦想,他成为了一个流浪诗人,可他那微薄的收入除去给家里寄钱、油印诗集的费用、买书的消耗,因此所剩不多。流浪成为一种受难,而流浪途中的颠簸、辛酸更是不可名状啊!海子一生中有四个女友,但每一次的爱情对他来说都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尤其是第一个女友,更是占据了他生命了广阔空间,爱情的的失败是海子的一次受难,更是导致其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接下来,诗人说到幸福,无疑对一个把诗歌看得比自己更重要的人来说,诗是一种幸福,而在诗歌的王国中,他是自己的王,用自己的全部诗与血去构建自己的王位,并且他相信的诗的价值和意义,相信这座王位对他而言,当之无愧。这都好理解。可是太陽又怎么理解呢?太陽是一种幸福又如何解释呢?也许如梵高一样,海子是那种对太陽、对粗糙而又热烈的太陽深深吸附的那种人,而他最欣赏的也便是他的.太陽创作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太陽是诗人投入太陽般的热情燃烧式的激*情把自己献给诗歌和太陽的过程,而海子最终的目的也便是进入太陽,成为太陽的一生。
篇7:海子九月诗歌赏析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九月》
篇8:海子九月诗歌赏析
《九月》一诗写于一九八六年,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海子已经从北京大学毕业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近三个年头。应该说,此时的海子思想上是相对较成熟的,对于世界、生存、死亡、时间与空间等已经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认识框架。这首诗就是诗人思考的结果,认识的反映,它以充满神秘色彩、闪烁神性光芒的意象和独具特色的语言构造,对上述事物进行了诗性的言说与烛照。海子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是很深刻的,从存在主义哲学出发自然就可以解开海子诗歌中的重要思想环节。本文将在存在主义哲学层面上对海子的《九月》一诗作出读解,希望给读者准确和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帮助。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诗歌一开头就将读者牵引到一个充满神秘氛围的情景之中,在这里,渺远的时间与旷阔的空间扭结纠缠在一起,生命与死亡在互相诠释。“目击”一词别有意味,它表示了诗人入思的起点,“目击”的不是“众神死亡”,而是“野花一片”,是草原上的一派生机,“野花”是草原的此在,作为草原此在之在的“野花”倚靠在“众神死亡”之上,因此,“野花”的存在是向死之存在,抵达着存在的本质。“众神死亡”尽管不是诗人“目击”所见,但它是诗人“以神遇”而不是“以目视”获得的。从现实的层面上来说,众神“死亡”是一个并不通顺的`逻辑搭配,死亡总是与生存相连在一起的,因为众神从来没有生存过,所以无从谈其死亡。不过,从另外的思路来看,众神的生存确实发生过,众神与人类的照面意味着人类已经懂得从现实中超逸出来,思向永远和终极。这样,“众神死亡”在此表明人类历史之久长,人类与神灵的会晤开始出现中断。众神在草原上的“死亡”将草原的远古与神秘蓦然藏匿,草原的深邃历史遁入无形,草原因此就让人顿生遥远之感。
篇9:海子九月诗歌赏析
海子不少诗歌,含义隐晦,这首诗的隐晦度算中等偏上吧。
对这首诗的理解,重点在其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理解了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就基本理解了这首诗。
诗中提到“众神”“远方”的死亡,词虽不同,含义基本相同,海子是在为诗歌精神死亡而痛惜。
“众神”的存在,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初期的特征。到了后期,则进入到“一神”,中国由于深受“不语乱力鬼神”的儒家影响,未像其他主要文化那样,创造出一神的基督、佛、真主。
从众神到一神,可以看做人类从感性到理性的旅程。感性和理性都有双面性,感性好的一面是诗意,坏的一面是愚昧;理性好的一面是思想,坏的一面是精明中的庸俗。中国现阶段,把理性发展到坏的极致——没有思想,只有庸俗,也是众神死亡后出现的最坏结果。
·“远方”是海子一生吟唱的对象,在早期的作品《龙》(1984)中,就吟唱道,“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地方”;到了88年,又吟唱道,“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地方/——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但尽管这样,作者在《祖国》一诗中,开头就坚决吟唱出,“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追寻梦想中的远方是诗人的本质特征,抛弃远方就是抛弃诗歌,远方死亡就是诗歌死亡。
野花是海子最喜欢吟唱的对象之一。海子几乎不吟唱有名有姓的花,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只有在人生尽头,海子曾经吟唱过梅花和桃花,但那是作为鲜血的意象来写,也可以看作,是作为死亡的意象来写。
但对野花的吟唱,则贯穿了一生的所有作品,从《诗全集》中的第一首《亚洲铜》——“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到最后的作品《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羊群和花朵也是岩石的伤口”(这儿的花朵必然理解为野花的花朵),中间还有过许多吟唱野花的诗作,单单以野花作为诗题的就有三首,《野花》、《太阳和野花》、《无名的野花》。野花是和大地最亲近最密切的花,也就是和诗最亲近最密切的花。诗歌精神虽死,但伟大的作品犹在,犹如野花一般开满草原。这是诗人依然留恋草原,留恋人生的主要理由!
风的意象最为飘渺,诗人说,“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河流》原序)》)土地,水,空气都是实体,风不是实体,却是我们感受空气最直观最飘渺的对象,或者说,最富有诗意的对象,所以才会“比远方更远”。
当然,“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确实难以理解,但我喜欢西川说的,“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因为海子是个天才。套用一句西川的话(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你可以嘲笑一个天才的浅白,你不能嘲笑一个天才的隐晦。因为天才的隐晦,往往是天才天马行空的表现,而他的浅白则是想融入世俗的努力。有人会批评,笔者过于崇拜诗人,近于盲目。记住,盲目地崇拜天才,犹如盲目地崇拜上帝,情有可原,至少比盲目地崇拜金钱好一万倍。
理解了上文,也就理解了作者为何“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理解了作者诗中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但诗人并没有放弃,“只身打马过草原”,寻求诗的美丽和真实,是天才诗人的宿命,只有死亡,才能结束。
★ 海子的诗歌
★ 海子现代诗歌赏析
★ 海子的诗歌九月
★ 写给海子的诗歌
★ 海子未来的诗歌
★ 海子经典语录
★ 如何赏析诗歌
海子《亚洲铜》诗歌赏析(整理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