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时间:2023-04-06 03:40:23 作者:转角处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转角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篇1: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次韵夏日

陈师道①

江上双峰一草堂,门闲心静自清凉。

诗书发冢②功名薄,麋鹿同群岁月长。

句里江山随指顾,舌端幽眇致张皇③。

莫欺④九尺须眉白,解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陈师道:绍圣元年被罢职后,每天讨论图书,专心文学,以期不负余生。②发冢:古人为博得功名,不惜掘墓取书。③幽眇致张皇:阐发文章的幽深微妙处。④莫欺:莫负。

(1)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4分)

参考答案

(1)用对比手法,(1分)诗人原想以诗书起家,但功名无成;而以麋鹿为友,回归自然,反觉岁月长存,心志安适。(2分)表现了作者历经人世坎坷之后坦然淡定的`心态。(1分)

(2)作者告诫自己不要浪费时光,不要贪图醉饱声色之乐。(2分)表达了珍惜光阴、专心治学、刻苦自励的精神追求。(2分)

赏析

《次韵夏日》是宋代诗人陈师道被罢官职后,闲居徐州时为勉励自己所作,提出不因生活贫困而改变操守,不贪图安逸而刻苦学习,才能不辜负大好光阴。首句先写环境的幽雅,次句切“夏日”,写闲静的生活与心境使炎夏变得清凉。三、四句描述自己学问之勤且深,同时委婉地透露仕宦不得意,只好长久过着隐居生活的无奈。五、六句写诗人游于诗艺和学术之乐。篇末二句诗意转宕,谓须眉虽白,犹“解醉佳人锦瑟旁”。全诗于恬静端庄中忽归之于艳丽,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亦见出诗人并非只是一位迂腐老儒的精神面貌。

篇2:陈师道《田家》阅读答案

陈师道《田家》阅读答案

田家

陈师道

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秋来公事①急,出处不待时。

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

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

[注]①公事:这里指服劳役。

1、这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答:全诗无一冷僻字,接近口语,真朴自然,通俗易懂。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此诗表达了以农民劳苦生活的同情。以当役人早出晚归及家中情形之狼籍来表现农民所遭受的苦难。首联写农人早出晚归,颔联写农人之忙在于公家的差役,正值秋收季节,农人却无暇顾及农事。颈联写秋日霏霏细雨不恤人间苦况,农人屋漏墙敝,也暗示已多日无炊火之举。尾联设问作结,人们哪里得知农民的劳苦倦怠啊!(意对即可)

3.本诗丛哪些方面来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概括。(4分)

4.有人说,诗歌一二句“句拙而意工”。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理由。(4分)

试题答案:

3.起甲.歇晚,艰辛劳累;(1分)徭役繁多无常,疲于奔命;(1分)屋漏房破,炊断食绝,生活贫苦。(2分)

4.同意。(1分)一二句句式相同,且每句中有三字完全相同,看似雷同重复,因而“句拙”;(1分)但句中选取农村中常见的鸡鸣狗吠,不仅给人以亲近感,而且来点明农民的作息时间,暗示农民的劳苦与疲惫,十分巧妙,因而“意工”。(2分)(如不同意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也可)

1.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田家之苦?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6分)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早出晚归的.繁重劳动之苦,负担沉重的赋税之苦,骤雨夜至、灶下生泥的生活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5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苦辛酸生活的深切同情。(2分,意思对即可)作者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平实叙述、具体描绘、结句议论来表达的。(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篇3: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及赏析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及赏析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阅读训练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答案:

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

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翻译

在广阔平远的沙岸上,潮水阵阵涌来,就像是白色的长虹在滚动奔驰;那潮头浪花激溅,就像是瑶台仙人们一不小心,把玉杯中的琼浆玉液倾倒飞洒。晴天的倒影,随着潮水的波澜起伏,在清清的江水里摇动不定;夕阳的倒影,随着潮水的奔涌翻滚,在滔滔的急浪中上下沉浮。

赏析

钱塘江在浙江省,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的'前两句写潮水汹涌而来的气势。潮头的浪花连成一张,掠过两岸平旷的沙滩,像一道白色的长虹迎面飞来。看到这情景,诗人脑海中忽然生出一个奇妙的想象:莫非瑶台上的神仙失手碰翻酒杯,将那琼玉液泼洒到人间来了吗?

后两句写大潮波澜壮阔的景象。近看潮水,蓝天的倒影随着浪涛的翻滚,在江底不停滞不前地摇晃;远望西天,黄错的落日随浪涛的起伏,忽而上升,忽而下沉。这景象,要用“吞天吐日”来形容,是一点也不夸张的。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篇4: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阅读答案

十七日观潮

(宋)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阅读训练

1.第一句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景象?

2.为什么要写“晴天”、“晚日”?

参考答案

1.以“白虹”这一奇特的比喻,写出了钱塘江潮水狂涛滚滚,从远及天边的江面上奔涌而来的壮阔景象。

2.以“晴天”、“晚日”来陪衬江潮,突出潮水雄阔浩淼的景象和极其盛大的气势。

诗文赏析

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篇5:陈师道《舟中(其一)》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陈师道《舟中二首(其一)》的阅读答案附赏析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1. 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手法2分,具体解说2分,作用2分)

2. 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答对1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言之成理即可)

注释:

①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②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以具区(太湖)、洮滆(长荡湖)、青草、洞庭、彭蠡(彭泽)为五湖。

③火:这里指磷火。

赏析:

《舟中》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这首七言古诗作于1094年(宋哲宗绍圣元年)。这一年因朝中党祸,苏轼被贬谪惠州安置,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等人,都因受牵连相继被贬。作者在这年春初,也被罢去颍州州学教授的职务。在离开颍州(州治在今安徽阜阳)的舟中,感慨时事,写下《舟中》组诗。

诗的头两句:“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作者处于这样的'情境当中,感到惊心动魄。三四两句:“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紧承上文,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有横压三江五湖之概。这里,“万骑千里”是眼前所见;“气压江湖”,是心灵激荡所感。这几句把“情为境移”、“心为事慑”的景况,写得十分突出。但尚未表示由此而生的内心感慨,重点在于绘景。下面四句,则着重抒吐情怀。

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长夜漫漫何时旦”,在风涛之夜,十分盼望黎明能及早到来。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综观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流露志士的悲辛,情在境中,深沉悲壮。

篇6:《次韵夏日》翻译赏析

《次韵夏日》翻译赏析

《次韵夏日》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陈师道。其古诗全文如下:

江上双峰一草堂,门闲心静自清凉。

诗书发冢功名薄,麋鹿同群岁月长。

句里江山随指顾,舌端幽眇致张皇。

莫欺九尺须眉白,解醉佳人锦瑟傍。

【前言】

《次韵夏日》是宋代诗人陈师道被罢官职后,闲居徐州时为勉励自己所作,提出不因生活贫困而改变操守,不贪图安逸而刻苦学习,才能不辜负大好光阴。首句先写环境的幽雅,次句切“夏日”,写闲静的生活与心境使炎夏变得清凉。三、四句描述自己学问之勤且深,同时委婉地透露仕宦不得意,只好长久过着隐居生活的无奈。五、六句写诗人游于诗艺和学术之乐。篇末二句诗意转宕,谓须眉虽白,犹“解醉佳人锦瑟旁”。全诗于恬静端庄中忽归之于艳丽,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亦见出诗人并非只是一位迂腐老儒的精神面貌。

【注释】

①草堂:旧时文人避世隐居,多名其所居为草堂,此泛指简陋的居所。

②诗书发冢:谓以诗书作为家业。发冢:发展家业。

③糜鹿同群:谓过着隐居山林的生活。

④指顾:手指目视。《汉书·律历志》:“指顾取象,然后阴阳万物靡不条鬯该成。”

⑤幽渺致张皇:韩愈《进学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渺。”幽渺:指深奥隐微的道理。张皇:张大,引申为阐发。

⑥莫欺:不要辜负。九尺:指九尺高的身躯。古尺小于今尺。九尺须眉:指男子。杜甫《洗兵马》诗:“张公一生湖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

⑦解:懂得。锦瑟:绘纹如锦的瑟。瑟:古乐器。

【翻译】

江上两座青青的山峰,那儿有我幽居的简陋草房,门前没有车马心境平和宁静,在这炎夏里也自然觉得异常清凉。以诗书作为家业未能得到功名,和麋鹿同住山林岁月已很漫长。

在诗句里我任情地指点江山,深奥幽微的道理我阐发得十分精良,不要欺我已是须眉皓白的男儿,我还有豪兴醉倒在美人锦瑟之旁。

【赏析】

此诗是诗人闲居徐州的作品,表现他安贫乐道,刻苦自励,以求在文化上做出成就的`志向。[1]

诗的开头两句写门对清江,双峰当户,草堂擅江山之美;而草堂中所住的人,也因门闲心静,在长夏自感清凉。门闲,则无人事无谓的纷扰;心静,则尘虑全消,不热衷于富贵名利。足见草堂主人,殊有高致。

三四半是劝世,半是自警,也不无身世之感慨。感叹原来想以诗书起家,为了博得功名,甚至也和别人一样,不惜掘墓取书,但功名终薄,此愿难酬。而乡居清适,与麋鹿同群,过着隐逸的生活,反觉得岁月长存,心志安适。这两句是作者经过人世坎坷以后的自警之语。作者此时因党祸罢职闲居,所以有这样的感慨。

五六两句写家居读书之乐,表示功名虽因世事多端不可强求,但沉溺诗书,已成积习。尽管闲居在家,还是和文字结成不解之缘。在诗句之内,可以随心指点瞻顾,不碍为江山的主人。舌端讨论文章的幽深奥渺,可以使传留下来的学问,发扬光大,因而扩大知识的境界。此联对仗工整。含义丰富。耐人寻味,会为文人学者所乐道。

作者一生以刻苦读书为事,虽极度贫困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在诗句中,可以使人领会到这种可贵的精神。结尾两句指不要辜负男儿九尺之身,一任须眉斑白而无所成就,人生的时光,是值得珍借的,自己也懂得“醉卧佳人锦瑟旁”的乐趣,但时不我待,贪图醉饱宴乐,决不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所以应当刻苦自励,以求达成自己的志向。

全诗于恬静端庄中忽归之于艳丽。写读书做学问的乐趣和志向,此诗“奇货可居”。

篇7: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赏析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赏析

十七日观潮

宋 陈师道

漫漫平沙走白虹,

瑶台失手玉杯空。

晴天摇动清江底,

晚日浮沉急浪中。

诗文赏析

江口是个虎口的形状。海水涨潮倒灌进来,受到河床的约束,就会掀起巨大波澜,这便是自古有名的钱塘江大潮。大潮每年八月十六到十八日水势最猛,诗人观潮选在十七这一天,正为欣赏那雄伟奇丽的壮观。

诗起笔就描摹了一派极其雄壮的场面。首句写潮水方起,仅如银线,被江岸约束,渐渐隆起,中高边低的情况。形容潮头似白虹,形象地道出了外观、颜色与气势,已道人所未道;又用了“走”字,描绘远处潮水逼近的情况,不是身临其境,感受不出它的妙处。第二句写潮水涌到面前,人间的物象已不足以形容,所以改用神话想象,说天神倾翻了玉杯,所以造成了这样气势浩大的潮水。这一手法,与李白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极为相似。

三、四句,写潮头过后的情况。诗写江面汹涌的波涛,却不直接写水怎么样,而说天空在水中的倒影颠簸起伏,西落的太阳忽上忽下,进一步渲染了水势、浪头的巨大。两个动词“摇动”、“沉浮”,都有震动人心的作用。

四句诗,分潮前潮后两层。前两句用夸张笔法,结合浪漫的想象,把潮水的气势写足,运笔也如江潮,一泻而下,令人心动神摇;后两句用铺张手法,写实景,雄壮中带有几分绮丽。四句诗又各自选取了一幅特写,连在一起,便展现了观潮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这大自然的.伟观的赞叹。

这首绝句,通过白色长虹的比喻,瑶台泼酒的幻想,借助晴天和晚日的烘托,描绘出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色。全篇没有用到一个抒情的字眼,却句句触发着读着热爱祖国山川、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赏析二

钱江秋潮是闻名世界的景观。

诗歌第一句写的是潮头,像一道奔腾的白虹,刹 时盖满了江两岸的沙滩;第二句写的是掀起的水波浪花,让人想象是天上的仙杯倾 倒而下,溅起的碎银玉屑;三、四两句是写满江涌动的潮水的力量,撼动了倒映其 中的天地日月。

诗歌用比喻、想象、烘托手法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势和力。

作者简介

宋·陈师道(1053-1101),字履常,一字无己,别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哲宗元佑时,由苏轼等推荐,为徐州教授,后历任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家境困窘。

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篇8:绝句陈师道翻译赏析

,是江西诗派重要作家,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的一首七言绝句,陈师道以冷静的态度来观察客观实物,把哲理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而富有理趣。

原文:

绝句・书当快意读易尽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

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

好怀百岁几回开?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字词解释:

① 快意:称心满意。

② 可人:合心意的人,品行可取的人。

③好怀:好兴致。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翻译:

读到一本好书,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没多久就读完了;与知心朋友亲切交谈,心中十分高兴,可惜朋友不能常常到来。世界上的事往往是这样美中不足与意愿相乖,人生百年,有多少次能够欢笑开怀?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创作背景:无

和寇十一晚登白门赏析:

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愉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

陈师道作于同年的另一首诗《寄黄充》说:“俗子推不去,可人费招呼。世事每如此,我生亦何娱?”两首诗所表达的感受是相同的。作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和当时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宋哲宗元符二年(10),诗人困居徐州,生计维艰,尽管“人不堪其贫”,作者却不以为意,依然“左右图书,日以讨论为务,盖其志专欲以文学名后世也”(魏衍《彭城陈先生集记》)。诗人以苦吟著称。只有读过万卷书的人,才能如此精炼准确地捕捉到读书人读快书、又意恐读完的共同心理状态,“书当快意读易尽”是作者读书亲身体验的概括,也是他孤独寂寞、唯有书伴的惆怅心情的'流露。当时诗人的知心朋友尽在远方,黄庭坚被逐斥戎州(今四川宜宾),苏轼被贬谪海外,音信难通;魏衍自徐州移沛州,张耒任职宣州,皆无从相见。而诗人一口气将一本好书读完之后,十分盼望能同这些朋友一起交流读书所得、讨论作诗的甘苦。他思友心切,整日恍惚若有所失,因此发出了“客有可人期不来”的慨叹。怅然、失望之余,诗人又转以旷达,试图自我安慰:世界上的事情每每和主观愿望相违背,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钱钟书《宋诗选注》说:“只要陈师道不是一味把成语古句东拆西补或者过分把字句简缩的时侯,他可以写出极朴挚的诗来。”这首从作者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感受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诗,正好用“朴挚”来说明其风格特点。

宋人爱用诗来说理。诗人多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这首诗同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脍炙人口的理趣诗的上品相比,虽略逊一筹,但仍是一首好诗。诗中所讲的道理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的亲身感受,所以读来并无枯涩之感。吴曾认为,这是陈师道的“得意诗也”(《能改斋漫录》),评价是中肯的。

个人资料: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人。元v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相关推荐:

别长安司马光翻译赏析

篇9:《刘师道》阅读答案

《刘师道》阅读答案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举进士,初命和州防御推官,历保宁、镇海二镇从事,凡十年。王化基、吕祐之、乐史荐于朝,擢著作佐郎,才一月,会考课,又迁殿中丞,出知彭州,加监察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上其治迹,召归。会浦洛之败,奉诏劾白守荣辈,狱成,太宗奖其勤,面赐绯鱼。

川峡豪民多傍户,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诏师道使两川议其事。师道以为迭使主领则争忿滋多,署以名级又重增扰害,廷奏非便,卒罢之。改祠部员外郎,出为京东转运使。真宗嗣位,进秩度支。咸平初,范正辞荐其材堪长民,徙知润州。以漕事入奏,特迁 司封,改工部郎中。擢枢密直学士,掌三班。俄擢权三司使,从幸澶渊。

师道弟几道,举进士礼部奏名,将廷试,近制悉糊名较等,陈尧咨当为考官,教几道于卷中密为识号。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师道固求辨理,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诣御史府推治之。坐论奏诬罔,责为忠武军行军司马,尧咨免所居官,为郓州团练副使。以郊祀恩,起为工部郎中、知复州,换秀州。

大中祥符二年,以兵部郎中知潭州,迁太常少卿。师道敏于吏事,所至有声,吏民畏爱。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岁满,复加枢密直学士,换左司郎中,留一任。大中祥符七年,师道暴病卒,年五十四。

师道性慷慨尚气,善谈世务,与人交敦笃。工为诗,多与杨亿辈酬唱,当时称之。

(选自《宋史刘师道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B.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C.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D.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课:按一定的标准对各级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并根据官吏不同表现,区别不同等级,给予赏罚。

B.嗣位: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正妻所生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C.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土地、户籍等事宜的机关,部长官称为工部尚书。

D.幸澶渊,文中指皇帝到澶渊。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师道被人推荐,受到赏识。王化基等人向朝廷举荐他,他被提升为著作佐郎;刘锡等人上报他的政绩;范正辞举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

B.刘师道恪尽职守。他奉命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后,皇帝给予他奖赏;他被朝廷派往处理川峡棘手事务,他分析实情予以上报。

C.刘师道因弟弟的事被贬官。他的弟弟在进士考试中作弊,他坚持申辩,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结果他和考官陈尧咨都被贬官。

D.刘师道有治理才干,也有文才。他勤于政事,所到之处有名声,受人敬畏、爱戴;他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5分)

(2)长沙当湖、岭都会,剖烦析滞,案无留事。(5分)

参考答案:

4. B(原文标点:以小民役属者为佃客,使之如奴隶,家或数十户,凡租调庸敛,悉佃客承之。时有言李顺之乱,皆傍户鸠集,请择傍户为三耆长迭主之,酬岁劳则授以官,)

5.C(“土地、户籍”为户部所掌管)

6.C(“要求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错,应是朝廷派曹利用等人调查)

7.(1)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既、落、预各1分,句意2分)

(2)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剖(析)、烦(或“滞”)、案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刘师道,字损之,开封东明人。雍熙二年考中进士,最初担任和州防御推官,历任保宁、镇淳二镇从事,共十年。王化基、吕祐之、乐史向朝廷举荐他,提升为著作佐郎,才一个月,恰逢考核,又升为殿中丞,出朝担任彭州知州,加官监察

御史。转运使刘锡、马襄报告他的政绩,被召回京城。恰逢浦洛战败,奉朝廷命令弹劾白守荣等人,结案,太宗奖励他的勤勉,当面赏赐绯衣与鱼符袋。

川峡的'豪强有很多依附他们的人家,以小民的身份服役隶属的成为佃户,役使他们如同奴隶,有的豪强有几十户佃户,凡是租税徭役或征收各种费用,都由佃户承担。当时有人说李顺造反,都是这种依附的民户聚集而成,请求朝廷挑选这些民户中的人作为三耆长轮流管理,有功劳就任命为官,朝廷下诏刘师道出使两川讨论这事。刘师道认为轮流派人管理会使争斗之事增多,委任职衔又使民户加重受害,当廷上奏认为不妥,最终停止这么做。改任祠部员外郎,出朝担任京东转运使。真宗继位,晋级为度支。咸平初年,范正辞推荐他可以担任地方长官,调任润州知州。入京报告漕运之事,特升为司封,改任工部郎中。提拔为枢密直学士,掌管三班。不久提拔为代理三司使,跟随皇帝到澶渊。

刘师道的弟弟刘几道,参加进士考试已被礼部上奏名字,将要举行廷试,按新近的规定全都要将试卷糊封姓名再考评等级,陈尧咨担任考官,教刘几道在试卷中暗加记号。刘几道考中之后,事情泄露,朝廷下诏将他从名册中取消,永远不得参加科举。刘师道坚持要求申辩,朝廷下诏曹利用、边肃、阎承翰到御史台调查这件事。(刘师道)因言语虚假,被贬为忠武军行军司马,陈尧咨被免去所担任的官职,贬为郓州团练副使。因郊祀恩赐,起用为工部郎中、复州知州,改任秀州知州。

大中祥符二年,凭着兵部郎中的身份任潭州知州,升任太常少卿。刘师道对政事很勤奋,所到之处很有名声,官吏百姓敬畏爱戴。长沙是湖、岭一带的都市,(刘师道)处理繁难和拖延下来的事务,桌上没有遗留的。任职期满,又加官枢密直学士,改为左司郎中,留任一期。大中祥符七年,刘师道突然发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刘师道生性刚直崇尚气节,善于谈论时势,与人交往诚实厚道。善于写诗,常和杨亿等人唱和,当时受到好评。

篇10:夏日阅读答案附赏析

夏日阅读答案附赏析

夏日

[宋] 张耒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午,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注释】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这是其中之一。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清字的含意。(2分)

(2)本诗中的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与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6.(1)答:全诗紧扣清字来写,写出夏日环境之清幽(1分),也道出诗人心境之清闲 (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要点:张诗中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2分)陶诗中诗人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物我相融,表达了作者对恬淡闲适的山野生活的喜爱。(2分)

(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赏析

本篇是诗人罢官闲居乡里之作。诗人罢官还乡之后,以此为题作诗三首,这是其中之一。作品通过夏日燕雀、蝴蝶、蜘蛛等意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清静、安宁的生活的喜爱,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厌倦世俗,不愿与世相争的高洁情怀和对村野田园生活的向往。

长夏江村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对农村夏日的总的印象。夏日炎热,令人烦躁,难得有清爽的`环境,而农村对于城市和官场来说,也愈显清静,这正是诗人所孜孜以求的。长夏江村风日清中既有环境的清,也有心境的清。檐牙燕雀已生成,幼雀雏燕整天在房檐前鸣叫,似乎进于闹,但禽鸟之能戏闹于屋前,恰恰说明了农村坏境的清幽和远离尘世的喧嚣,反衬了一种清幽,一种寂静。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睛。此联写蝴蝶于花间晒粉,蜘蛛在屋角添丝补网之情景,这一动态的描写,使环境更显得幽静至极。当你伫足凝视这些光景物态的时候,自然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幽深宁静之感。

在以上两联中,诗人通过写燕雀、蝴蝶、蛛网等动态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写的是昼日消夏时的悦目赏心之景致,描绘的是乡村生活那种生意盎然的情趣,流露的是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这一联写的是诗人夜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月光透疏帘而入,仿佛是疏帘邀请来的婆娑的月影;溪声传至耳边,如若被纳入虚枕之中。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邀、纳两字极为传神地把月影写成了有情之物,把溪声写成了可装纳起来的实体,化无形为有形,流露了诗人对于月影、溪声的欣赏和喜爱之情,也表明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心已清静如洗。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作品写到颈联,已成功地写出了一片清幽的环境和清闲的心境,因此尾联已成为水到渠成之笔。诗人已经两鬓如霜,也早已厌倦世俗官场,眼前这乡村环境又如此宜人,于是产生了退居村野过此一生的念头。

在写法上,个人以为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一是侧面描写与反面衬托。如前两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幽静;再如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夏夜的清静,全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二是炼字。如颈联中的邀和纳两个字,邀字运用的是拟人手法,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是运用了想象,嘈杂的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些都为表现诗人清闲的心境和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诗

《夏日草原》阅读答案

《陈小手》阅读答案

聂师道歙人阅读答案

蔡尚思的师道的阅读答案

《陈书节选》阅读原文及答案

《陈涉世家》阅读答案

小重山陈亮阅读答案 翻译 赏析

梅花陈焕阅读题答案

陈起夜过西湖阅读答案

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锦集10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陈师道《次韵夏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