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万岁楼的详细介绍

时间:2023-12-18 03:47:21 作者:新技术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新技术”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唐诗万岁楼的详细介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唐诗万岁楼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唐诗万岁楼的详细介绍

《万岁楼》作品介绍

《万岁楼》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2卷。

《万岁楼》原文

万岁楼

作者:唐·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

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万岁楼》注释

①万岁楼:在润州治所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元和郡县志》卷二五江南道润州载,“晋王慕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②猿狖:泛指猿猴。狖,黑色的长尾猿。

③鸬鹚:水鸟名。俗称水老鸦,善潜水浦鱼。

篇2:唐诗题安州浮云寺楼寄湖州张郎中的详细介绍

作者:唐·杜牧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阑语。

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

恨如春草多,事与孤鸿去。

楚岸柳何穷,别愁纷若絮。

注释

①安州:州治在今湖北安陆。湖州:治所在今浙江吴兴。张郎中:张文规,两《唐书》有传。据《嘉泰吴兴志》卷一四,张文规会昌元年(841)七月十五日自安州刺史授湖州刺史。诗作于会昌二年(842)自京赴黄州刺史任途经安州时。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 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繁体对照

題安州浮雲寺樓寄湖州張郎中

作者:唐·杜牧

去夏疏雨馀,同倚朱闌語。

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

恨如春草多,事與孤鴻去。

楚岸柳何窮,別愁紛若絮。

篇3:唐诗折剑头的详细介绍

《折剑头》作品介绍

《折剑头》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23首。

《折剑头》原文

折剑头

作者:唐·白居易

拾得折剑头,不知折之由。

一握青蛇尾,数寸碧峰头。

疑是斩鲸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弃无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刚不好柔。

勿轻直折剑,犹胜曲全钩。

《折剑头》注释

①这首诗作于元和间。

篇4:唐诗折剑头的详细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 。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与元稹一起,倡导旨在揭露时弊的“新乐府运动”,写了《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等,对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作了深刻批判。在艺术上,白居易诗以平易晓畅著称,在当时就流布很广。有《白氏长庆集》,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为唐人之冠。

《折剑头》繁体对照

卷424_23折劍頭白居易

拾得折劍頭,不知折之由。

壹握青蛇尾,數寸碧峰頭。

疑是斬鯨鲵,不然刺蛟虬。

缺落泥土中,委棄無人收。

我有鄙介性,好剛不好柔。

勿輕直折劍,猶勝曲全鈎。

篇5:《登万岁楼》作品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登万岁楼》作品原文注释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登万岁楼》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

原文

登万岁楼

作者:唐·孟浩然

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

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注释

①浩然游越以前的若干年中曾漫游吴地,有《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本卷38)诗,本诗当即作于其时。万岁楼:《元和郡县志·江南道一润州》:“其城(润州城)吴初筑也,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②日:全诗校:“一作月。”王昌龄《万岁楼》:“猿狄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③冻浦:《元和郡县志·润州》:“东浦,亦谓之润浦,在(丹徒,即今江苏镇江市)县东二里,北流入江。随置润州,取此浦为名也。”冻,寒凝也。

④八行:即八行书,指书信。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繁体对照

全唐詩卷160登萬歲樓孟浩然

萬歲樓頭望故鄉,獨令鄉思更茫茫。

天寒雁度堪垂淚,日落猿啼欲斷腸。

曲引古堤臨凍浦,斜分遠岸近枯楊。

今朝偶見同袍友,卻喜家書寄八行。

篇6:唐诗寄杨协律的详细介绍

唐诗寄杨协律的详细介绍

作品介绍

《寄杨协律》的`作者是韦应物,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88卷。

原文

寄杨协律

作者:唐·韦应物

吏散门阁掩,鸟鸣山郡中。

远念长江别,俯觉座隅空。

舟泊南池雨,簟卷北楼风。

并罢芳樽燕,为怆昨时同。

注释

①杨协律:指杨凌。应物刺滁州时,杨凌以协律郎客滁州,有《奉酬韦滁州见示》诗。协律郎,掌管音乐的官,属太常寺。

②座隅空:指友人不在座。

③簟:竹名。

④并罢:一同罢去。

⑤怆:悲伤。昨时同:昨天或不久前还同在一起。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15岁起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安史之乱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代宗广德至德宗贞元间,先后为洛阳丞、京兆府功曹参军、鄂县令、比部员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公元791年(贞元七年)退职。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涉及时政和民生疾苦之作,亦颇有佳篇。作其品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繁体对照

卷188_18寄楊協律韋應物

吏散門閣掩,鳥鳴山郡中。

遠念長江別,俯覺座隅空。

舟泊南池雨,簟卷北樓風。

並罷芳樽燕,為愴昨時同。

篇7:唐诗蓝田山石门精舍的详细介绍

作者:唐·王维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蓝田山石门精舍》注释

1、题下全诗校云:“《英华》以前八句另为一首,注云:集本二诗共为一首”。

2、漾舟:泛舟。信:任。归风:回风,旋风。

3、探奇:全诗校:“一作玩寄。”

4、缘:寻。按:辋水流入灞水,作者若自辋水乘舟入溺,复溯灞水而上,至其源头,即可抵达蓝田山。

5、秀:全诗校:“一作翠。”

6、疑:全诗校:“一作言。”

7、安:全诗校:“一作谁。”

8、策:杖。

9、荫松柏:《楚辞·九歌·山鬼》:“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10、朝梵:和尚早晨诵经。未:全诗校:“一作方。”

11、山:全诗校:“一作心。”

12、道心:指觉知佛教“真理”之心。及:全诗校:“一作友。”

13、明发:黎明。登历:登临游历之意。

14、谢:辞。

15、觌(dí):相见。以上四句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武陵渔人偶入桃源、离去后又欲前往旋即迷路的故实。

《蓝田山石门精舍》赏析

这首诗一起笔就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活。“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傍晚时分,驾着轻舟,任凭晚风吹荡,令人感到惬意。这两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落日山水好”,“好”这个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现此时触景而生的丰富感受。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情致,自然是:“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不知不觉间,小船荡到了水的源头。可以想象,一路上胜景有多少,诗人的兴致有多高。“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秀”指石门精舍所在,它遥遥在望,叫人感到兴奋。舟行至此似乎到头了,又使人疑惑沿这条水路接近不了它,未免令人焦急。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谁知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这意外的发现,又叫人多么欣喜。如果说,前面所写是平中见“奇”,这里所写就是曲径通幽了,这就是舟行的无穷乐趣。如果只是平奇而无曲幽,兴趣就不会如此盎然了。

“果然惬所适”与“初疑”呼应,游山兴趣继续在增强着。到达山寺后见到:“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僧众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起早贪黑地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问樵客”是很偶然的事。联系结尾的`“桃源人”,诗中所写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僧众向他打听外事),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这又是多么有趣啊。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最后八句写“暝宿”和“明发”。夜晚睡在这里也十分可意:高林笼罩,床席象美玉一般洁净清凉,室内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飘来的是野花的清香,浓淡相间,山月初露,辉光摇曳,这又显得多么清幽。早晨离开时他担心再来寻觅此地会迷路,出发之前他又到各处登览了一番,要把这里的山径水道牢牢记住。出发时“笑谢桃源人”,说花红时再来拜访他们。“笑谢”透出他的满足,也表现与山僧的情谊。“花红”又暗示此游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前面写“山水好”、“云木秀”就有了具体色彩,而又与“桃花源”联系起来,可见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游兴是那般高了。

全诗二十四句,八句一层,“依次写来,妙有步骤”(王文濡语),语句自然清新,而又蕴含着丰富的情味。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还特别例举了这首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足见对此诗的爱赏。

《蓝田山石门精舍》讲解

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游蓝田山石门精舍(佛寺)的经过。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这首诗一起笔就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傍晚时分,驾着轻舟,任凭晚风吹荡,令人感到惬意。这两句是诗人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落日山水好”,“好”这个普通而又概括的字面最能表现此时触景而生的丰富感受。这样的景致,这样的情致,自然是:“玩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不知不觉间,小船荡到了水的源头。可以想象,一路上胜景有多少,诗人的兴致有多高。“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云木秀”指石门精舍所在,它遥遥在望,叫人感到兴奋。舟行至此似乎到头了,又使人疑惑沿这条水路接近不了它,未免令人焦急。“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谁知水流一转,发现源头未尽,正通向前山。这意外的发现,又叫人多么欣喜。如果说,前面所写是平中见“奇”,这里所写就是曲径通幽了,这就是舟行的无穷乐趣。如果只是平奇而无曲幽,兴趣就不会如此盎然了。

“果然惬所适”与“初疑”呼应,游山兴趣继续在增强着。到达山寺后见到:“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僧众不多,且在松柏下逍遥,环境显得清静而不枯寂;“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这里是写僧人日常功课。僧人起早贪黑地参禅、诵经,但在诗人看来,这些方外人生活并不枯燥,自敬其事,自得其乐,精神世界充实得很呢。“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一是指这些僧人修行很高,佛法感化了牧童;二是说这里和平宁静,几乎与外界不相交通,“问樵客”是很偶然的事。联系结尾的“桃源人”,诗中所写似乎有桃花源生活的影子。桃源人避世而居,那里也有忙碌而有秩序的劳动生活。“世事问樵客”与桃源人向武陵渔人打听外界情况也相似,这里只是将“渔人”换成“樵客”,甚至诗人在这里就是自比樵客(僧众向他打听外事),把自己编入桃花源故事中,这又是多么有趣啊。看来深山发现的既是一片净土,又是一片乐土,这叫他更惬意了。

最后八句写“暝宿”和“明发”。夜晚睡在这里也十分可意:高林笼罩,床席象美玉一般洁净清凉,室内焚燃的是寺中特有的香料,窗外飘来的是野花的清香,浓淡相间,山月初露,辉光摇曳,这又显得多么清幽。早晨离开时他担心再来寻觅此地会迷路,出发之前他又到各处登览了一番,要把这里的山径水道牢牢记住。出发时“笑谢桃源人”,说花红时再来拜访他们。“笑谢”透出他的满足,也表现与山僧的情谊。“花红”又暗示此游正是桃红柳绿的时节,前面写“山水好”、“云木秀”就有了具体色彩,而又与“桃花源”联系起来,可见一路是花明柳暗,怪不得游兴是那般高了。

全诗二十四句,八句一层,“依次写来,妙有步骤”(王文濡语),语句自然清新,而又蕴含着丰富的情味。同代人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论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还特别例举了这首诗“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等句,足见对此诗的爱赏。

篇8:唐诗蓝田山石门精舍的详细介绍

王维(7-761年),字摩诘(mójié),人称诗佛,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他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山水田园诗派是盛唐时期的两大诗派之一,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然,也称为“王孟”。

《蓝田山石门精舍》繁体对照

卷125_51藍田山石門精舍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探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雲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惬所適。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曆。笑謝桃源人,花紅複來觌。

篇9:唐诗蓝田山石门精舍的详细介绍

《蓝田山石门精舍》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5卷第51首。这是一首纪游诗,描写游蓝田山石门精舍(佛寺)的经过。作于诗人晚年隐居蓝田山中的辋川别墅时。这首诗一起笔就透出诗人特别轻松、快适。

《蓝田山石门精舍》原文

篇10:唐诗代边将有怀的详细介绍

刘长卿 (709~786),字文房,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以五言律诗擅长,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1月~756年7月)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公元756年7月~758年2月)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贬岭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后来唐代宗任命他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再贬睦州司马。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

刘长卿是由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一位杰出诗人。关于刘长卿的生平一直没有确考,《旧唐书》和《新唐书》都没有他的传记。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权德舆《秦征君校书与刘随州唱和集序》)。《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他的集子10卷,《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同。据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著录有《唐刘随州诗集》11卷,为明翻宋本,诗10卷,文1卷。现在通行的如《畿辅丛书》本的《刘随州集》,《四部丛刊》本的《刘随州文集》,都为这种11卷本。《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代边将有怀》繁体对照

卷147_72代邊將有懷劉長卿

少年辭魏阙,白首向沙場。

瘦馬戀秋草,征人思故鄉。

暮笳吹塞月,曉甲帶胡霜。

自到雲中郡,于今百戰強。

篇11:唐诗代边将有怀的详细介绍

《代边将有怀》的'作者是刘长卿,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7卷第72首。

《代边将有怀》原文

代边将有怀

作者:唐·刘长卿

少年辞魏阙,白首向沙场。

瘦马恋秋草,征人思故乡。

暮笳吹塞月,晓甲带胡霜。

自到云中郡,于今百战强。

《代边将有怀》注释

①魏阙:指朝廷。

篇12:唐诗答武陵田太守的详细介绍

作者:唐·王昌龄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

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答武陵田太守》注释

①武陵:唐朗州,天宝元年改为武陵郡,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

②仗:全诗校:“一作按”。

③“曾为”二句:大梁客,指战国时魏国隐士侯赢。这里诗人以“大梁客”自喻,而以信陵君喻田太守。

篇13:唐诗答武陵田太守的详细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答武陵田太守》繁体对照

卷143_3答武陵田太守王昌齡

仗劍行千裏,微軀感壹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箴言的详细介绍

局域网监听的详细介绍

家庭装修合同详细介绍

鲁迅美术学院的详细介绍

亚里士多德的详细介绍及名言

北京故宫详细介绍优秀作文

感恩节的传统活动详细介绍

英国拉夫堡大学详细介绍

唐诗空前繁荣的原因介绍

《万岁母校》教案

唐诗万岁楼的详细介绍(推荐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唐诗万岁楼的详细介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