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

时间:2023-12-31 03:36:34 作者:利熹菲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利熹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

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微笑。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

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小题1:文章第3段写专家对端砚的鉴赏,表达了端砚的哪些特点?作用是什么?

小题2:文中写恒运老人“略略一笑”“轻轻微笑”“潸然落泪”,分别表达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小题3:林县长对古砚的评价和援引“包拯三掷砚”的传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不仅从侧面突出了古砚的珍贵,而且含蓄讽刺了个别官员尸位素餐、不知造福人民的丑恶嘴脸。

B.恒运老人的端砚出之烂柯山老坑,质地是端砚之最。而且有“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的鱼脑冻纹等,是砚中的极品。

C.林县长刚上任时并不知道马回头村恒运老人有古砚,所以他虽然在马回头村察看了三天,却只是忙于“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一直到三年后才闻名而来看古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林县长是关心老百姓苦乐的好官。

D.恒运老人决心把古砚赠送给林县长,一是因为林县长造福了地方百姓,同时也是因为林县长精通砚器。

E.林县长坚决不受古砚,一是因为此砚是清官包拯所掷弃,二是希望老人将自己不接受古砚的佳话说给后人,留下自己为官清正的美名。

参考答案:

小题1:特点:产地历史悠久;色晕最珍贵;质地正品名砚;是无价之宝。作用:突出这方端砚的名贵,为下文设置悬念。

小题1:略略一笑:对许愿求砚者的不屑一顾。轻轻微笑:对林县长的赏识和赞许。潸然落泪:对林县长发自内心的赞叹。

小题1:评价:表达了林县长对古砚的精通和内行,说明他真正懂得古砚的价值。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清正廉洁。援引传说:表达了林县长希望像包拯那样为官清正廉洁,不愿接受赠送、将古砚居为己有的心理。

小题1:CE

小题1:筛选并提取阅读语料中的信息,是建立在文章理解基础上的考查方式,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读懂读通的目的,能够用原文的与原材料来解决问题。能准确概括端砚的特点;观察语段所在文章的位置来判断其在文章中结构与内容的作用。此处,在结构上是为下文设置悬念,在内容上突出这方端砚的名贵。

小题1:了解神态描写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作用,通过神态描写准确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合理表述即可。

小题1: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评价语句说明他真正懂得古砚的价值。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清正廉洁;援引传说表达了林县长希望像包拯那样为官清正廉洁,不愿接受赠送、将古砚居为己有的心理。

小题1:C中“林县长刚上任时并不知道马回头村恒运老人有古砚”说法不合理;E中“希望留下自己为官清正的美名”说法有悖于林县长的为人。

篇2:《端州遗砚》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端州遗砚》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

《端州遗砚》

郑洪杰

马回头村距县城85公里,偏僻闭塞,土地贫瘠,山丘荒秃。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外出巡视,坐骑面对凄荒,甩颈嘶鸣,不愿前行。马回头据此得名。

时至90年代,马回头村仍很贫困。惟一令村民骄傲的是,德高望重的恒运老人藏有一名砚。因有名砚,村民才开了几回眼界: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

一专家曾用掌心抚砚肌肤,又以笔杆轻轻叩之,后又持镜细观砚上圆点、花纹,最后方说,此砚是四大名砚之首端砚,出自肇庆溪河注入羚兰峡汇合处,即烂柯山老坑。你看,其色青紫莹润,石眼黑黄重晕,乃最珍贵的鹏鸽眼。这种砚,石质滋润,易于发墨,不损毫毛,实乃正品名砚哪!问其价,专家说不可估,《明一统志》上就有“匠石识山之脉理,凿一窟,自然有圆石青紫色,琢为砚,可值千金”之说,何况时至今日,又何况这正宗之精品哪!

专家一席话,说得赏者目瞪口呆,车回路转,又悄悄复找老人,许以全家迁往县城、子女就业,或出万元购之。但恒运老人只略略一笑说,受用不起,受用不起,执意不肯出手。

三年前,又有车入村,是才上任的林县长。不同的是林县长没访恒运老人,却随乡长村长在村里村外查看个仔细,同来的几个科技人员,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三天后方回县城。恒运老人站在村口,目送一路黄尘远去的车,捻须在手,轻轻?。

如今三年已过,马回头村已是果木飘香,猪羊肥壮。恒运老人难抑胸中之喜,眉宇间却又锁三分心思。收获时节,一辆小车直奔老人家里,老人出迎,见是林县长,方喜出望外双手打拱,说,我料你该来了。

林县长说,前次来,父老贫苦,日月难捱,作为一县之长,怎有心情赏玩。今日专程来访,不知老人家肯否赐我眼福。

恒运老人乐呵呵取出名砚。但见那砚大如鱼盘,厚寸余,通体青紫,造化天成。林县长观罢惊呼一声,果然名不虚传,宝砚宝砚哪!

恒运老人便问县长,怎见得是宝砚?

林县长略一思忖说,砚质系水云母类粘土矿形成,因而细嫩柔和、磨之无声,是地道的端砚精品,通为历代的贡品哪!

恒运老人又问,你看这花纹怎样?

林县长谦谦一笑说,以我拙见,贵在花纹:这是砚中十几种花纹之最,叫鱼脑冻纹,可谓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老人复又追问,这石眼如何?

林县长再三观摩后说,这石眼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瞳子于内,是典型的活眼。

恒运老人听罢赞道,县长见地极是。还有,你看这图案雕琢细腻,两龙对舞呼呼生风,游云飘逸吹之欲散,更见古朴和价值。

林县长由衷赞道,正是正是,不知您老怎收藏了这等名砚极品?

恒运老人告之说,我祖先曾在端州为知州当差,故有缘得之。

林县长悟道,果有渊源。又是一席话后,林县长欲起身告辞。老人伸手一拦说,慢!遵先祖遗嘱,为官清正,造福一方,又精通砚器者,当赠之。今日这砚就赠于林县长了,这也是老生心愿。言罢,双手托砚,请林县长纳之。老人一番话,听得县长双眸湿润,情似波澜。他动情道,算来,我也门出丹青世家,祖父、父亲均有造诣。我自幼受其熏陶,也识得点墨在胸,略知文房四宝。可惜这等好砚,只闻未见。今日见了,已是眼福,怎能再生奢望呢。再说,这等厚礼,我无功无劳,如何受得起?万万不可,万万不可!老人执意要送,林县长说,您老祖上既在端州为知州当差,可听过包拯三掷砚的传说。

恒运老人说,当然知晓。庆历三年,包拯任端州知府,期满回京师时,没带走一砚。为表清正,还将朋友所赠之砚,尽掷于山沟中。

林县长说,想来,所掷也非寻常之砚吧。

恒运老人说,当然,皆是佳品。不瞒你说,此砚便是包拯所掷砚中之一。看这七颗石眼,列成勺形,正是相传七星北斗名砚!确为当年祖先目睹的包拯掷砚,因惜其珍,才历经艰难潜返山中寻觅。可惜其余或粉或损,惟有此砚落入草莽,得以保全,重见其辉。林县长闻听惊异,连声感慨说,历经九百余年,不料在这里看到传说中之古砚。老人家,这砚我更不能收了。您老就精心收藏,一为马回头村留一财富,二以砚为证为鉴,将佳话说于来访者,岂不更有其用吗? 老人再三欲赠,终见林县长言辞恳切,态度肃正,只好双手颤颤将砚收回放好。之后,两双手紧握良久,林县长才登车惜别。

回望渐逝远去的车子,恒运老人竟潸然落泪,由衷感叹说,清如水,明如镜,爱子民,前不见古人后却有来者!这等好官,只盼多些,再多些!(选自《微型小说选刊》精华本)

1、文章第3段写专家对端砚的'鉴赏,表达了端砚的哪些特点?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恒运老人“略略一笑”“轻轻?”“潸然落泪”,分别表达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县长对古砚的评价和援引“包拯三掷砚”的传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不少年来,一辆又一辆豪华轿车不顾一路颠簸驶进村里。来者多为县长、文化局长和书法家,皆慕名赏砚”,不仅从侧面突出了古砚的珍贵,而且含蓄讽刺了个别官员尸位素餐、不知造福人民的丑恶嘴脸。

B.恒运老人的端砚出之烂柯山老坑,质地是端砚之最。而且有“白如晴云,松似团絮,呵之欲动,触之欲起”的鱼脑冻纹等,是砚中的极品。

C.林县长刚上任时并不知道马回头村恒运老人有古砚,所以他虽然在马回头村察看了三天,却只是忙于“登山岗,查地形,取土样”,一直到三年后才闻名而来看古砚。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林县长是关心老百姓苦乐的好官。

D.恒运老人决心把古砚赠送给林县长,一是因为林县长造福了地方百姓,同时也是因为林县长精通砚器。

E.林县长坚决不受古砚,一是因为此砚是清官包拯所掷弃,二是希望老人将自己不接受古砚的佳话说给后人,

留下自己为官清正的美名。

参考答案:

1、特点:产地历史悠久;色晕最珍贵;质地正品名砚;是无价之宝。

作用:突出这方端砚的名贵,为下文设置悬念。

2、略略一笑:对许愿求砚者的不屑一顾。

轻轻微笑:对林县长的赏识和赞许。

潸然落泪:对林县长发自内心的赞叹。

3、评价:表达了林县长对古砚的精通和内行,说明他真正懂得古砚的价值。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清正廉洁。

援引传说:表达了林县长希望像包拯那样为官清正廉洁,不愿接受赠送、将古砚居为己有的心理。

4、C、E

篇3:砚铭考阅读理解附答案

《砚铭考》阅读材料

砚铭考

砚,是人们熟悉的磨墨工具,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黄帝时代是我国从原始氏族阶段向国家形成过渡的时期,当时,已经出现私有财产,人们把自己心爱的墨海——大砚,刻上自己的名字表示拥有。砚铭,是刻在砚底、砚头、砚盖、砚身四侧或其他空余部分的一种可长可短,亦诗亦文,不拘一格的自由文体。古人大多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就是今人,也时闻有如此雅兴。因此,它也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之一。它不仅能增加砚台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还是文物评定的标准和鉴定真伪的依据,故颇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砚铭也由最初简单表示所属关系的姓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记事咏物、说理寄情、言志叙怀的文学形式。《大戴礼记》所载的'西周太公金匮砚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砚铭,是以文学形式写成的,其铭曰:“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谗言,得无白。”不过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的砚铭,还是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作为文学形式的早期砚铭,大多数是就砚说砚,是文人用以品评和赞美砚的。到了宋代,人们喜欢用它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从此以后,言志寄情、赋诗颂词便成了砚铭创作的主流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如文天祥写的砚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就属此类。

砚铭作为艺术品的出现,比作为文学作品要晚得多,它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宋末元初,我国篆刻艺术空前兴盛,砚铭在它的影响下,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在刻制技艺上,砚铭广泛地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大大地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同时砚铭亦趋于完备,年款也较之前代更为普遍,并出现了在铭后加钤[注:盖(图章)]的新内容。从此,款记便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明清时期,赏砚之风日盛。当时金石书法名家辈出,他们中不少人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如纪晓岚。为了把书法、雕刻和装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其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在书写和镌刻之前,都要对砚铭的全面布局、章法的疏密错落和刀法运用进行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砚面构图,因形而异,行、草、篆、楷,因砚而择,使其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同时刀法的运用也力求做到笔画的顿挫、轻重、快慢、转折,要刻得生动自然,既有笔意又有刀味。不过,砚铭的书写毕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写作,因受到砚面与雕刻过程的限制,制作者选用的铭文大多简短、扼要、精辟,因此砚铭虽短,却字字千金,均是砚铭者的真情流露,从而使砚铭的文学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真正成为既具观赏性,又具实用性的艺术品。

《砚铭考》阅读习题

5.砚铭作为艺术品“兴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具体体现是什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宋末元初,砚铭吸收了篆刻艺术的全面构图、章法布局和刀法技巧,提高了砚铭的艺术欣赏品位。

B.宋末元初,款记成了砚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更增加了砚铭的装饰美。

C.明清时期,砚铭简短、扼要、精辟,字字千金,能充分地表现砚铭者的真实情感。

D.明清时期,砚面构图,布局得体,和而不同,刀法运用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人大多把砚铭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时时劝勉自己要躬身力行,因此文物家一般把砚铭当作鉴定文物真伪的依据。

B.宋代,文人墨客用砚铭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C.砚铭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体裁,到了汉魏时期才形成,内容上大多就砚说砚。

D.纪晓岚是清代金石书法名家中自己动手书写和镌刻砚铭的名家。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在,我国仍有文人学士把格言、诗句、警句作为砚铭的,且多有年款和图章。

B.随着世界性收藏热的升温,带有优秀砚铭的砚,将成为当代喜欢收藏砚的人追求的对象。

C.砚铭大多能提高砚的价值,质佳的、传承可考的古砚则会有不同于一般艺术品和文物的潜在价值。

D.散文能更好地抒情言志,从文天祥开始,宋代的砚铭大都用散文形式写成,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

篇4:砚铭考阅读理解附答案

5.C,说的是砚铭的共性,不是明清独有。

6.A,前后缺少因果关系。

7.D,“宋代一般不用诗词写砚铭”的推论不成立,因为文天祥的砚铭虽然用散文写成,其他砚铭用什么写成没有点出来。

篇5:砚庄记的阅读附答案

有关砚庄记的阅读附答案

砚庄记 戴名世

世之人以授徒卖文称之曰“笔耕”,曰“砚田”。以笔代耕,以砚代田,于义无伤,而藉是以供俯仰,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

余家世耕田读书,故称饶裕。余始祖自婺源迁桐,至先王父①凡十世,未有以授徒卖文为生者。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久之,先王父募人垦荒田数百亩,聊足自给。先人兄弟三人,而先人所分受田宅仅十之二,食指②甚多,不能给,于是始授徒他方,以糊其口,而匮空日益甚。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余脱身游,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东西奔走,何啻二三万里!所与士大夫交游颇多,然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而每岁所获存家中,尽为戚党奸人盗去。

计自岁丁卯至壬午,凡十五六年,存与友人赵良治所者凡千金。是时吾县田直甚贵,而良治为余买南山冈田五十亩,并宅一区。田在腴瘠之间,岁收稻若干。屋多新筑,,颇宏敞,屋前后长松不可胜计。良治复代余名堂额曰“砚庄”,而余以岁壬午冬自江宁归居于此。家众凡十馀人,皆游手惰窳③,不谙种植,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而余遂不能常居砚庄,每岁不过二三阅月,即出游于外,奔走流离,而余已浸寻①老矣。

余之归也,年已五十,尚无子,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余自维潦倒一生,未曾凭藉先世尺寸,忧愁勤苦之馀,仅仅有此,皆得之笔耕,用以休息馀年,终吾世则已矣,遑惜其后哉!请姑待之。

(选自《南山集》)

[注]①王父:祖父。②食指:家中人口。③窳:懒惰。④浸寻:渐进。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藉是以供俯仰 藉:凭借

B.是时吾县田直甚贵 直:一直

C.不谙种植谙:熟悉

D.余自维潦倒一生 维:思

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叙述自己之“穷”的一组是(3分)

①明崇祯中遭贼乱,家破

②食指甚多,不能给

③或教授生徒,或卖文制碑

④无度外之人为一悯其穷而援之者

⑤岁所收稻,仅足供税粮及家人所食

⑥出游于外,奔走流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关爱弟弟,独自承担了父亲丧葬费用,还将父亲留给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弟弟。

B.砚庄屋多新筑,宽敞宏阔,苍松环绕檐前屋后。这些描写表现出作者高远的志向和高洁的志趣。

C.赵良治所题“砚庄”之名,既体现了庄主的文人身份,又暗示了田庄是主人靠 “笔耕”的收入购建的。

D.文章叙事井然,感情真切,字里行间表露了一个贫穷之士不满现实而又无力抗争的忧忿之情。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此贫穷之士不得已之所为也。(3分)

(2)家之人遂有觊觎此土而欲攘而有之者。(3分)

参考答案:

2. (3分)B(价格)

3. (3分)D(①是“先王父”的境况 ②是“先父”的境况)

4. (3分)B(这些描写未体现作者“志向”的高远和“志趣”的高洁)

5. (6分)

(1)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

得已而做的事。(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为”1分,句式1分)

(2)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 (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攘”和第二个“之”各1分)

[参考译文]

世人把收授弟子卖文为生的举动称为“笔耕”、“砚田”。用笔来耕作,把砚当作田地,对道义没有妨害,凭借这种方式来获得应付日常生活的费用,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

我家世代耕田读书,可以称得上富裕。我的始祖从婺源迁到桐城,到先祖父那辈一共十代,还没有过靠收授弟子卖文为生的。明朝崇祯年间遭遇贼乱,家道破落。过了很久,先祖父招募人开垦了数百亩的荒田,依赖这些足以自给。先父有三兄弟,而先父所分的田宅仅有十分之二,家中人口很多,不够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到他乡教授弟子,来养家糊口,然而家中的亏空日益严重。先父去世后,留下了一些债务,我陆续偿还了,丧葬方面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费用,而将先父留下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我弟弟。我离家远游谋生,有时教授学生,有时卖文撰写碑文,到处奔走,何止二三万里!我结交的士大夫彳艮多,然而没有哪个肯因为我的窘迫而怜悯并援助我一下;而且每年存在家中的辛苦所得,都被亲戚中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盗走。

从丁卯到壬午年间,共十五六年,我存放在友人赵良治家中的共有一千两银子。当时我们县田价很贵,赵良治替我购买了南山冈的五十亩田地并一处住宅。田地不算肥沃也不贫瘠,每年能收获一些稻谷。房屋大多是新建的,颇为宏大宽敞,房前屋后高大的松树不计其数。良治还代我将堂额起名为“砚庄”,我在壬午年冬天从江宁回来,居住在这里。家中十几个人,都是游手好闲、懒惰无用的,不熟悉种植耕作,每年所收获的稻谷,仅仅够交粮税和家。人吃饭。于是我就不能常住砚庄,每年不超过两三个月,就要出外远游,(为生计)奔走漂泊,而我也已渐渐地老了。

我回来时,已经五十岁了,还没有子嗣,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我自思一生潦倒,不曾凭借先辈留下的一点点好处,在经历了忧愁和辛苦之后,仅仅拥有这些田宅,这些都是“笔耕”得来的,要用于晚年生活,度过我这辈子罢了,何必还要考虑这以后的事呢!姑且就这样对待吧。

篇6:“濠州定远县”阅读附答案

“濠州定远县”阅读附答案

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善(善于、擅长)用矛 B.一举而毙(杀死)

C.适值(刚好)偷在市饮酒 D.弓手者忽谓(对说)偷曰

2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A.皆服其能 空乏其身

B.弓手者因事至村步 罔不因势象形

C.遂曳矛而斗 遂许先帝以驱驰

D.见必与之决生死 时人莫之许也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

22.根据选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19.C(2分)

20.B(2分)

21.你敢和我在县尉的马前决一死战吗?(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22.弓箭手运用智谋,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战胜小偷。(2分,意思符合即给分)

篇7:《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李端》阅读答案附赏析

送李端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词语解释】

故关:故乡。

少孤:从小就成了孤儿。

相向:相对。

风尘:纷乱的世境。

(1)这首诗写离别之情,集中表现在“悲”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2)这首写送别,不同于一般的赠别诗,请结合颈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4分)本诗以“悲: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送别的伤悲之情。(1分)首联以故关”“衰草”“遍”写送别环境,含悲;颔联继续以“寒云”“暮雪”写送别情景,寓悲;颈联写“少孤”“多难”的身世之感,揭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堪悲;尾联以“掩泪”“空相向”直接写悲伤惜别之情,以期待再会的问句将笔锋转向遥遥不可知的未来,抒写悲伤的送别之情,余波不尽,耐人寻味。(3分)

(2)(4分)这首诗的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1分)“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加上人生“多难”,知音绝少(“识君迟”),(1分)诗人感叹的就不只是个人身世的飘零,而更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和人们**中漂流不定的生活,揭示出送别的深层社会原因,已超越了写一般的离别之情,感情沉郁。(2分)

3、有人说,本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基调的评价。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自古多情伤离别,本诗以“悲”字统领全文自然言之有理。首联第二句直言离别之“悲”,有提挈全篇之作用;颔联描写了一幅严寒送别图,淡雅中有几分沉郁,暗含其“悲”;颈联回忆往事身世,更见其“悲”;尾联也收束在“悲”字之上。

参考答案:

同意。(第一小问)本诗以一个“悲”字统领全文:首联写送别环境,直击“悲”字;颔联又写送别,抒依依不舍之情,“寒云”“暮雪”紧扣“悲”字;颈联回忆往事,感喟身世,更显其“悲”。少孤漂泊,知音难求,刚遇知己,却又要别离,能无悲乎!尾联写故人远走,只盼早日相见,可风尘纷扰,何时才能相见?前途一片茫然,仍“悲”情不断。(具体分析)总之,全诗将惜别、孤寂、感时伤怀复杂情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悲凉。(总述)

4前两联写了哪些自然物象?描写了怎样的环境?(6分)

5后两联透露出怎样的社会状况?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5分)

参考答案:

4.(6分)自然物象有衰草、寒云、暮雪。(3分)荒凉、寒冷、白雪茫茫。(3分)

5.(5分)社会**,百姓漂泊不定,饱经苦难。(2分)为不幸身世而伤感,为“识君迟”而深感遗憾,为别离而痛苦难受。(3分)

二: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6分)

2.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章,“悲”为其关键。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悲”是如何体现的。(5分)

3.诗歌前四句营造了具有怎样特点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5分)

试题答案:

1.(6分)故人渐行渐远,由于阴云密布,天幕低垂,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留在旷野的只剩下自己,偏偏这时天又下起雪来了,郊原茫茫,暮雪霏霏,我迈着沉重的步子,默默地踏上风雪归途。(3分)诗人描写的是一幅严冬送别图,于淡雅中见出沉郁。(1分)并于此表达出与友人告别时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2分)

2.(5分)首联交待送别时的环境,枯草寒风,友人别离,“悲”油然而生(同时由此确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起到提挈全篇的作用);(1分)颔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寒云”“暮雪”尤其渲染了悲情;(1分)颈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表现了诗人深藏内心的身世之“悲”(与前面的惜别、伤怀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思想感情的高潮);(1分)尾联写到别离本不胜伤怀,想到身处战乱,与友人后会无期,“悲”更不自胜,以“悲”作结;(1分)全诗以“悲”流贯,写得情真意切,哀婉动人,读之给人以悲凉回荡之感。(1分)

3.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苍凉萧瑟的意境(2分)。诗人送别友人时,故乡衰草遍地、四野苍茫、寒云笼罩、暮雪纷飞,这些景象都给人以苍凉萧瑟之感(3分)。

三:

(1)“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从“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两句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遭遇?

(3)诗人“掩泪空相向”的原因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4)试简析“少孤为客 早,多难识君迟”一句中“早”“迟”二字的表达效果。(3分)

(5)试分析首联中“悲”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阴冷,凄清。悲凉,孤寂。

别时“寒云”“暮雪”,景物阴冷,凄清。友人伴寒云而去,诗人踏暮雪而归,心情悲凉,孤寂。意思相近即可。

(2)少时丧父,多年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友。

答出一点得1 分,“孤”答为孤儿亦可。

(3)诗人为朋友远去而徒然伤悲,为相见无期而惆怅。“空”意为徒然,徒然伤悲1 分,相见无期1 分。意思对即可。

(4)“早”说明诗人人生少孤很是不幸,又把送别之意落实到“迟”字上,将惜别和感世、伤怀之感融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感情的高潮。此二字音节和谐,前急后缓,顿挫有致,增强了悲凉回荡之感。

(5)“悲”字是全诗的线索。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以“衰草”落笔,凄凉的景象充满悲凉的意味;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寒云”二字下笔沉重,有力地烘托了悲凉心境;第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少孤”“多难”仍紧扣一个悲字;第四联收束全诗,“掩泪”“风尘”仍归结到“悲”字上。

四:

【1】试赏析颔联“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之境。(3分)

【2】“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是全诗情绪凝聚的警句。联系全诗分析诗人之“悲”。(4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送别的情景,紧扣“悲”字。写友人沿着这条路渐渐远去,阴云密布,这路好像伸出寒云之外一般。诗人驻足目送,归来时已是暮雪霏霏。(1分)渲染出无限阴冷凄凉的环境气氛。(1分)烘托主客别离时依依惜别时的悲凉之情。(1分)

【2】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的感伤;②送别友人之悲:与友人离别,直言“正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更写出彼此的思念;③自伤身世之悲:“少孤为客早”挟持了作者少年失亲,背井离乡的孤独与哀伤;④社会**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了因社会动荡,与有人相见无期的痛苦。

五:

1.颔联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2. 本诗的诗眼是“悲”字,围绕“悲”字,诗中写了哪几种悲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3.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借“寒云”“暮雪”,写环境的阴冷,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凄冷悲伤之情;(2分)

②烘托,“寒云”伴着友人而去,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悲凉心境;“暮雪”伴着诗人而归,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后回家时的孤独悲伤之感。(3分)

2.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3.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哀景写哀情、烘托),借“哀草遍地的故园”“伸向寒云外的小路”、“暮雪纷飞的归程”写出了一片凄凉衰败之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悲伤。

(2)颈联和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了友人相识恨晚、友情深厚、依依不舍的神情。

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C.“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和人们**中漂流不定的生活。

D.“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E.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C、D(C应为感叹自己,3分D“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2分)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表达能力。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④社会**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每点2分,答对3点满分)

赏析:

《送李端》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抒写乱离中的离别之情。前两联写诗人在故乡衰草遍地的严冬送别友人,友人从高山寒云的小路离去,自己在日暮飞雪时归来;后两联记叙与友人离别之后,诗人在孤独寂寞中感叹自己少年孤苦飘零,与友人相识太晚,如今一别,深感在这时世纷乱中与友人后会无期。

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衬得凄楚悲切。全诗情文并茂,哀婉感人。

篇8:太平州学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宋 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读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臣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夫晋,何厌之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参考答案

16.B

17.C

18.B

19.(3分)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7分)

(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译文

暂未整理

篇9:《江城子·密州出猎》阅读附答案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用简明的语言填空。(2分)

词的上阕写 ,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阕写 , 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小题2】下面对该词的理解品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此词是苏轼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风格的作品,表现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的爱国壮志。自此,他树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帜,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界境。B.开篇着一“聊”一“狂”两字,更见作者的潇洒豪放,也隐约透露出怨愤之情;再用一个“卷”字,写出众多人马像疾风一样驰骋山冈的壮观的出猎场面。 C.用典故是古诗词创作常用艺术手法之一,用典故能含蓄委婉地表情达意。词中下阕采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悯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作者想要驰骋沙场、为国杀敌、一展宏图的强烈愿望和远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显了刚强威武的英雄气概。

答案

【小题1】上阕写出猎盛况(场面)。下阕写向朝廷请战(或报国情)。

【小题1】C(2分)

解析【小题1】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小题1】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重新启用,报效朝廷的愿望。

篇10:《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

《并州路》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注释】

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

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

起云间必须用意译,就是在不远的地方。

【翻译】:

秋日黄昏下的并州路,黄色的榆树叶落在敌人占领的城关上(故:消失的,以前的,在这里引申为被敌人占领的)。被敌人包围的孤城才刚结束吹号角的声音,几个人就骑着马射雕回来了。大军的军帐跟临水遥相对应,牛羊从那上面下来(自:从某地方,在这里不是自己的意思)。在外征战的人正在落泪,烽火就在不远的地方开始了。

【赏析】

本诗为边塞题材的五言律诗。

内容: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描写了傍晚时间的景象,“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的。“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的'。

征人“垂泪”的原因是因为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烽火起云间”: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

作者:李宣远 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阅读训练】:

(1)“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一联,描写了什么时间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2)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请赏析诗的结句“烽火起云间”的妙处。

【参考答案】:

(1)傍晚。“吹角”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射雕还”是从视觉角度描写。

(2)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孤城吹角,戍边生活凄凉;牛羊下山,引发征人乡思。

(3)垂泪之时,烽烟忽起,形象地写出了边塞战事残酷;以景结情,含蓄蕴藉,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同情。(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篇11:蝶恋花密州上元阅读理解附答案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4分)

【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砚铭考阅读理解附答案

阅读《PM2.5》附答案

《绝唱》阅读附答案

《三国演义》阅读附答案

沉默阅读附答案

南史阅读附答案

陋室铭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文言文《年羹尧》阅读附答案

《心系一处》阅读附答案

做客文学类阅读附答案

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通用11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端州遗砚阅读附答案,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