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津梁2

时间:2024-02-19 03:38:14 作者:w1w2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w1w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书海津梁2,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书海津梁2,希望大家喜欢!

篇1:书海津梁2

书海津梁2

回归“经典”阅读

今天,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但是悲哀的是文学正在远离我们,正在趋向流失。这种流失不仅仅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远走,更重要的是人们对文学的渴望,对文学的深切期待的流失,对文学的艺术尊重的流失。文学渐行渐远,任意东西,因此重新唤起人们对文学的渴望,唤起人们对文学的或理性,或感性的认知,是让文学回归当代的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回归经典阅读,回归对经典的重新认知,是保持对文学深层记忆最好的方式之一,也是努力争取文学回归的最好的方式之一。而对青少年的经典阅读重建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工作。“名家解读经典系列丛书”正好回归经典,回归对名家的解读,同时为青少年的文学阅读提供了丰富的理念―――经典阅读,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了解中国文学,认识中国文学的机会,在几乎被快餐文学充斥的文化市场为青少年划出了一片纯净的文学阅读天空。

“名家解读经典系列丛书”推崇经典性,它着力于为青少年读者提供双重经典阅读。

一、文本的经典性

这套系列丛书主要以中国现代文学为选材基础。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中国文学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白话文占据了文学的主导,各类新新体裁层出不穷,各种现代文学流派更迭不断。文学记录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记录了中华民族不平凡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仅仅选取几位作家,来描述、记录中国现代文学显然是不够的。但是编者本着从经典出发,回归经典的理念,以理性求实的态度选取了各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分别是鲁迅、老舍、张爱玲、沈从文、梁实秋、巴金、茅盾、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他们“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不同时期的创作成就,他们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显示出这一时期文学及其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经典中的经典。

二、解读的经典性

这种经典性的选文,为编者,也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难度。毕竟对名家的解读,已经有很多定论性的结论。如何突破常规解读,如何突破常规的阅读方式,是本系列丛书要解读的一个难题。“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当然也是见仁见智的。该系列丛书邀请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各路名家:旷新年、程光炜、孔庆东、刘勇等。名家解读名家自然别有一番景象。他们凭着敏锐的文学感悟力,厚重的文学思想积累,深刻的文学认知,使得他们对名家经典的解读又可以堪称解读中的经典,给青少年的经典阅读提供了阅读思路和高起点的阅读理念。他们在阐发个人解读理念的同时注意对青少年的引导性阅读,这种引导性阅读,往往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地隐藏在文字,不会给青少年造成阅读疲劳、阅读说教的感觉,而是带给他们更多的阅读快感,激发他们的文学阅读热情。

“名家解读经典系列丛书”的双重经典性,使得“名家解读经典系列丛书”在经典之中蕴藏经典,使得“名家解读经典系列丛书”成为众多文本解读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蒲仪)

作者简介:蒲仪,女,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出版工作,现就职于北京某出版社,任现当代文学类主编。

编辑/齐鲁

篇2:书海津梁

书海津梁

只眼看人

历史的画卷展现着无数风流人物的歌泣悲欣,现实的生活晃动着多少蚩蚩者氓的熙来攘往。如果没有这些,历史将是一片空白,而无所谓古往今来;生活亦将是到处混沌,而不见其众生百态。所以人无论在历史,还是现实中,都是主体,而怎样看人,则成为每个人都在经意不经意间的作话题和谈柄。

中国人很注重看人,所以有

“知人之明”的成语和故事。古籍中的经史子集,无不有人的活动。一代一代的在评论人物,于是有“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的两大看人标准。儒道法墨的著作中无不于人有所论述。史圣司马迁创纪传体,并在《史记》中设七十列传,为后世立下写史规矩。班固《汉书》有“古今人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汉末许邵每个月议论当代人物,称月旦评。南朝刘宋的`刘义庆留给后世一部《世说新语》,写尽魏晋风流。清人王倬续写《今世说》,虽难免沿袭,但多存人物逸闻琐事,至于文人墨客,说部笔记,人物尤称主体。名公巨卿,市井伧夫,名姝艳丽,硕德方外,无不描画尽致。时至今日,泛滥尤甚,芸芸众生,千姿百态,倘佯于纸边墨海,令人目不暇接。

人既如此重要,那么怎样看人,自当各具卡尺,衡量比划,以求得当。昔贤教导说,看人要“全面地、历史地”看,这是高智商者方能做到。因为“全面地、历史地”看人,需要双目洞若观火,具四六开、三七开的功力,更应有“论其功不掩其过,言其过不没其功”的胸襟。这些,驽钝如我,都不具备。但面临现实,又不能不时时遇到人这个主体,于是经过反三复四考虑,决定以“只眼看人”。有朋友以我为狂傲,问我是不是自我标榜与人不同的“独具只眼”。我说,非也。我何敢言“独具只眼”,而只是让双眼分工,一只眼看古人(我所谓古人,概指已作古之人);一只眼看今人而已。朋友又问究竟哪只眼看古人?哪只眼看今人?答曰:我两只眼,都有白内障,一只动过手术,拨开云雾,用以看古人;另一只未动过手术,蒙蒙胧胧,用以看今人。朋友更问,为何如此?答曰:我之所谓“只眼”,尚有一义。双眼平视,不易聚焦,若掩一眼仰视,则天色清亮,颇能一眼看穿。古人是非,文献足征,大致锁定,若我以动手术之眼看之,类能取其一善,攻其一点。较“全面地、历史地”看人,简易多多。至于今人,则人心莫测,阴晴难定,随风转舵,卖友求荣,云云云云,实难一眼看透,而时有“看走眼”之虞,不如爽性以模糊之眼视今人,惟期得其大致轮廓,免扰心志,以求宁静。

我既以只眼独钟情于看古人,于是时就古人之一端――或操守、或雅趣、或学识、或事功、或命运坎坷、或居心诡诈……总期以人为镜,鉴其得失。梳理成文,笔之于册。近二十年,积稿盈寸。总想有机会选编一书,而难得机缘。前者,曾与一多年好友相谋,拟编一《读人丛书》,则我自可随手搭车。不意因事未果,意犹怏怏,而痴心未泯,遂就历年所作,优选四十五人,分列二卷。卷上为近代以前人物,上起商周之际的夷齐,下至清嘉道时之宗室昭。卷下为近当代人物,始于咸同时的郑复光,终于当代之穆旦。一本生存人不录之旨,所收各色人物,均已作古,统谓之“古人”,而屏除尚存世之今人。书既编成,乃以《只眼看人》为名,待沽寒斋。今春得小友张伟涛之介,得付枣梨。寿耶,灾耶?是耶,非耶?得失自有寸心!

来新夏/文

篇3:书海津梁1

书海津梁1

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2003年秋天,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站在巴黎一家大型书店的少儿图书书架前,眼光突然被一个书名吸引:“关于人生的哲学点心”(中译名《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以下简称《启蒙书》)翻开一看,这套标示为八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写的丛书,却谈论了几乎所有重大的人生主题。以后在巴黎的各类书展

上又几次和《启蒙书》相遇,发现的情景常常是,老师和家长在为他们的学生或孩子买这套丛书。

《启蒙书》丛书的作者之一,米歇尔・毕奇是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的哲学讲师。作为研究康德的法国国家哲学博士,在课堂上,他能用最简单最生动的语言讲解深奥的哲学,听他的课,大家都有如沐春风的满足。

但是这套书的出版,还少不了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碧姬・拉贝。她曾是法国一家公司经管策划交流的负责人,那年,她想利用一年假期,到索邦大学完成她的.哲学学士课程。当时她三十六岁,但听课时居然有四分之三的课程完全听不懂。她认为二十岁听不懂哲学还情有可原,可是三十多岁的成年人仍然听不懂,这才是哲学本身的问题,是哲学语言和概念把人们拒之哲学之外。恰好她有一个八岁的女儿,作为母亲,她发现孩子常常向她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关于人生的最基本的,也是最富哲学性的问题。

她开始与米歇尔・毕奇合作撰写这套丛书。

所以,这套丛书一开始就是为孩子们写的,为帮助孩子们对人生的思考写的。同时,它也是为家长或老师们写的,是为解答他们的孩子或他们的学生提出的人生问题写的。它成为老师、家长以及孩子的人生工具书,成为他们互相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启蒙书》丛书在法国出版后获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书界也引起反响,现已被翻译成十五种语言文字。

正因如此,《启蒙书》不是“纯粹”的哲学书。尽管哲学的思考遍及所有的人生重大主题,比如生与死,比如幸福,比如善恶、美丑、对错,比如自由、公正、和平,还有比如时间,比如金钱,比如自豪和欢笑,等等,却没有任何难懂的哲学概念和哲学词语。所有的思想所有的哲学都融化在一个个的小故事里,融化在我们普普通通的生活中。另外,法国插图画家雅克・阿扎姆的插图,更是为本来已不“纯粹”的哲学抹上了幽默,为本来就不沉重的思想增添了俏皮。

《启蒙书》也不是“地道”的人生励志丛书,因为它并不为你树立任何人生的目标。它讲述的是一个又一个人生的道理,让你懂得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命,什么是人,从而发现和保护一个真实的你。

也许作者是对的。如果我们不懂得人生又怎么懂得自己?如果我们没有广阔的人生视野又如何为自己找到人生的目的地?如果我们没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又怎样去理解和容纳自己以及别人的人生?

有一次,无意翻开一套给法国九岁以上孩子的系列丛书介绍,我简直感到震惊,五十多本小册子,涉及的内容之广泛之深刻完全超乎我的想像:从浩瀚的星球到花园里的小昆虫,从伊斯兰教到电影的制作,从古罗马帝国到非洲的某个角落,从未来的公民到父母的离婚,从全球存在的贫富差别到我们每天的食物,从生态环境问题到对电视节目的担心和警惕……

中国的孩子们会读这些吗?大概很少会。大多数孩子读的只是教科书,还有围绕着教科书的种种教辅资料,因为从小学直到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有着漫长的考试道路要跋涉。当然,城市的孩子也读《哈利・波特》,因为假如没有读过,甚至不喜欢,未免显得太老土了。

中国的孩子们愿意读这样的书吗?很难说。因为这些书对考试没有用,对挣钱没有用,对成为大款或富豪没有用。

可是,中国的孩子们有心灵的飞翔,有激情的欢笑,有梦想的吸引吗?他们向世界敞开自己的心胸,向人类投去求知和关注的眼光吗?他们的精神丰富、内心完整吗?他们关心别人、思考人生吗?作为他们的老师、他们的家长,我们这些成年人引导过他们这样做吗?

多么希望中国的老师们家长们能够像法国的老师和家长那样关注这套丛书,因为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培养出一个个心灵健全、精神富足、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人。我们要培育出这样的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走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多么希望中国的少年们、青年们能够主动地阅读这套丛书。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期待欢笑、自豪、成功和幸福,这一切都是可能的,这一切都存在于我们的奋斗之中,因为生活包含这些内容。我们每个人都想逃避伤心、苦痛和不幸,然而,这一切却是逃避不了的,因为生活同样包含着这些内容。所以,面对不幸,必须要有直面不幸的勇敢;面对痛苦,必须要有超拔痛苦的智慧;面对欢喜与悲伤交加的人生,必须要有包容人生的大度。只有思想,只有理性,也就是只有哲学能够给予我们俯瞰大地笑对人生的勇敢智慧和大度。(文/王川娅 来源:新华网)

编辑/齐鲁

书海拾贝读书笔记

徜徉书海作文

书海遨游,其乐无穷

书海遨游作文

书海遨游散文

遨游书海作文

书海人生作文

徜徉书海作文600字

遨游书海小学作文

书海遨游作文300字

书海津梁2(通用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书海津梁2,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