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

时间:2024-02-26 03:34:08 作者:caizhidong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caizhid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一

参考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一、字解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许 篛(ruò)篷执(zhí)

石青糁(sǎn)之 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椎(chuí)髻(jì)天启壬(rén)戌(xū)舟尾横卧一楫(j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二、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三、一字多义

奇: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余数。

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1.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2.中轩敞者为舱是

3.为人五:为,刻有。

可:1.高可二黍许大约

2.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者:1.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用)

2.以至鸟兽、木石(甚至)

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二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篷(p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⑷舟尾横卧一楫(j)。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髻(j)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n)戌(xū)秋日,虞(y)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3)其人视端容寂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持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练习检测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其两膝相比者 ②佛印绝类弥勒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④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珠可历历数也 高可二黍许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③苏、黄共阅一手卷。

④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⑤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

A.罔不因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许(上下) C.佛印绝类弥勒(同类) D.若听茶声然(好像)

4.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为了说明什么?

我的理解:

5.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

我的理解:

6.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

我的比较:

7、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①靠近;②极像;③满;④挑选。(1)大约 (2)类似 (3)同“屈”,弯曲 (4)分明可数的样子 大约

2. ①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②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③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④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边的衣褶里。⑤(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制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C 考查点:本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义。解题思路:一定要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境里去理解,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C项解释错误,应解释为“像”。

4. 峨冠而多髯;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是为了突出雕刻者的技艺之高超。

5. 相同。两文的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

6.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

7、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

篇2:核舟记文言文知识点介绍

核舟记文言文知识点介绍

一、文学常识

1、《核舟记》作者是明朝嘉善人魏学洢(yī)(约1596-约1625),字子敬,散文家,著有《茅檐集》。

2、本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

二、文白互译:

原文:⑴明有奇(q)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文:⑴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原文:⑵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者为舱,箬(ru)篷(png)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译文:⑵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⑶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xī)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译文:⑶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书画手卷。苏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黄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⑷舟尾横卧一楫(j)。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髻(j)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⑷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⑸其船背稍夷(y),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n)戌(xū)秋日,虞(y)山王毅叔远甫(fǔ)刻,细若蚊足,钩画了(liǎo)了,其色墨。又用篆(zhu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译文:⑸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yu)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xī),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⑹总计在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同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词

1、尝贻余核舟一。(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贻:古义:赠。今义:贻误,贻害)

2、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许:古义:左右。今义:答应或表猜测。)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今义:比较,对比。)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今义:曾经。)

5、矫首昂视。(矫:古义:举。今义:矫正。)

6、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今义:奇数。)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挑选。今义:简单。)

8、以至鸟兽、木石。(以至:古义:以及。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的动作、情况等所形成的。)

9、罔不因势象形。(象形:古义:雕刻各种事物的形象。今义:六书之一。)

(三)、词类活用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卧)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用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箬篷覆之。(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5、石青糁之。(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作动词,涂抹。)

(四)、一词多义

1、其:①他们的(其两膝相比者)②他的指佛印的(而竖其左膝)③那,那个(其人视端容寂;其船背稍夷)④指船底(则题名其上)⑤它的,指字的(其色墨;其色丹)⑥代船(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2、端:①一头,一方(东坡右手执卷端)②正(其人视端容寂)

3、可:①大约(高可二黍许)②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4、曰:①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是(文曰初平山人,)

5、者:①的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的(两膝)(其两膝相比者)

6、为:①雕刻(为宫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②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刻有(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为字共三十有四)

7、之:①的(能以径寸之木)②代船舱(箬篷覆之)③指窗户(闭之)④指刻字的凹处(石青糁之)⑤指竖起的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

8、奇:①q奇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jī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9、绝:①极,非常(佛印绝类弥勒)②与世隔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云:①句尾语气助词,可不译(盖大苏泛赤壁云)②说(孔子云)

11、并:①和(题名并篆文)②都(并怡然自乐)

12、语:①yǔ说话(如有所语)②y告诉(此中人语云)

13、木:①木头(能以径寸之木)②树木(以至鸟兽、木石)

14:有:①有,与无相对(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②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15、而:①表承接(启窗而观)②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表转折,但是(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2)中轩敞者为舱。(3)盖大苏泛赤壁云。(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2)则题名(于)其上。(3)(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4)尝贻余核舟一(量词省略)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定语后置)(2)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数词后置)

(3)其人视端容寂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整体感知:

本文细致地描述了雕刻品核舟的艺术形象,赞美了雕刻家的奇巧技艺(或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2、《核舟记》说明顺序:空间顺序

3、文章结构:

核舟记:总起(1)分述(2-5)总结(6)

总起(1)介绍了王叔远雕刻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点明了核舟的主题。

分述(2-5)具体介绍了核舟的结构,舟上的情形。

总结(6)概括全文,赞颂技艺之精湛。

顺序:船中间(船舱):第二自然段: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布局。

船头(游览者):第三自然段:三个游览者的神情。

船尾(舟子):第四自然段:舟子的发型、神态、动作。

船背:第五自然段:题名和印章。

4、本文写作特色:①观察细致,描写生动;②层次分明,重点突出;③富于想象。

5、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为什么要这样写?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6、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刻物情态毕备

7、写三个人的神情主要是为了说明什么?文中哪句话赞叹了雕刻技艺的高超?

雕刻者技艺的高超嘻,技亦灵怪矣哉

8、闭字和启字相应,一启一闭说明了什么?

写出了介绍的顺序:由舟外到舟内再由舟内到舟外,引导读者仔细观看,并由此引出窗上的文字。

9、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而不刻别的字?

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切题,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景色。作者真切地描述它们,足以见他对核舟观察的精细。

10、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11、《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_苏轼___。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12、黄庭坚是宋朝的文学家,字鲁直。

13、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一句点明了窗子具有灵活精致的特点,说明雕刻的精巧。

15、苏、黄二人的友好关系可以通过左手抚鲁直背一个动作和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的神态看出来。

16、从对佛印的神情描写中,可以看出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豁达开朗的性格特点。

17、第三段中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从第一段文字中找)的精湛技艺。

18、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轻松悠闲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专注平静。

19文中最后一段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样说明的作用是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20、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2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篇3: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

中考语文文言诗文知识盘点—异读字,何为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如:天雨墙坏。(《智子疑邻》)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雨”转化为动词。所以,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雨”(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里的“说”是“悦”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悦”(yuè),而不能再读shuō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此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信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使者”等意,读xìn.例: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有时假借为“伸展”“伸张”之意,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食、其在用于人名时,“食”读yì,“其”读jī。例:

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房古同“旁”,读páng,用于“阿房宫”。例: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王作名词,表示“帝王”“诸侯王”等意时,读wáng.例: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当其用作动词,表示“成就王业”等意时,读wàng.例:

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

度作名词,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意时,读dù。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例: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臭作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u.例:

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昌言·理乱》)

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例:

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

乘作动词,在表示“驾”“坐”“趁”等意时,读chéng.例: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在表示“车辆”或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例: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读表示“诵读”等意时,读dú。例: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的意思时,读du.例: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泛在表示“漂浮”“广泛”“浮行”等意思时,读fàn.例: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而在表示“覆”“翻”等意时,读fěng.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

创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篇4: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

1.其两膝相比者( )( )

2.通计一舟,为人五( )(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 )

4.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 )( )

6.佛印绝类弥勒( )

7.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 )

8.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 )

9.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 )

10.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

1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12. 高可二黍许( )( )

13. 尝贻余核舟一( )

14.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 )

15. 盖大苏泛赤壁云( )( )( )

16. 又用篆章一( )

17. 细若蚊足( )

1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19. 其船背稍夷( )( )

20.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 )( )

21. 诎右臂支船( )

22. 舟尾横卧一楫( )

23. 左手倚一衡木( )

24. 钩画了了( )

25. 其色墨( )

26. 其色丹( )

27. 珠可历历数也( )

篇5:初二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与字之后。)

二.【一字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3.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雕刻 ) 为人五:(刻有)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为:是)

4.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5.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7.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三.【古今异义】

1、其两膝相比者: 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2、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许可、可能)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古义:挑选。 今义:简单。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 古义:还,尚 今义:曾经。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用箬篷) (2)石青糁之 (用石青 )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戴着高高的帽子) 【峨:高高的】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使……平放。 使……弯曲)

(5)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梳着椎形发髻 )

五.【重点注释】

1.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许:上下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尚,还 . 盈:满

3.珠可历历可数也 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4.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若:像。 了了:清楚明白

5.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雕刻。

6.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 7. 盖大苏泛赤壁云。 盖:原来

8.雕栏相望焉。 相望:左右相对 9.石青糁之。 糁:涂

10.东坡现右足。 现:露出 11.如有所语。 语:说话

12.佛印绝类弥勒。绝类:极像。 13.矫首昂视。 矫:举

14.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类似。 15.其船背稍夷。 夷:平

六.【重点句子翻译】

1、苏、黄共阅一手卷 【译文:苏轼和黄鲁直一同观赏一幅书画卷子。】

2、舟尾横卧一楫 【译文:船尾横摆着一支橹。】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译文:总计这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刻成的。】

5、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文: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的(名种事物的)形象,名有名的情态。】

6、尝贻余核舟一 【译文:曾经赠给我一只用果核雕成的船。】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不满一寸。】

8、技亦灵怪矣哉 【 译文:技艺也真神奇啊!】

9、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译文:他们相互靠近的两膝,都隐藏在画卷的衣褶中。】

10、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文:那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4.大道之行也

一.【重要字词 】

1.讲信修睦:培养。 2.大道之行也:施行 3.选贤与能: 通“举”

3.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所以。独,单独。

4.不独亲其亲:(前一个)亲:以……为亲,意动用法;(后一个)亲:亲人。

5.不独子其子:(前一个)子:以……为子,意动用法;(后一个)子:孩子,儿女;

6.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7.孤:幼而无父的人。

8.独:老而无子。皆有所养:供养。 9.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10.男有分:职业,职守。 11..女有归:女子出嫁

1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藏:私藏。 13.谋闭而不兴: 发生,产生。

14.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二.【通假字】

1.选贤与能:“与”通“举”,推举。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重要句子翻译】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 】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养,幼有所长。

【译文:所以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双亲,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孩子,使老年人能够颐养

天年,年小的都能健康成长。】

3、大道之行: 【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社会上得以实施并广泛开展。 】

4、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译文: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而去收藏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文: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7、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译文: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4.问题探究。

1.文中所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

【答: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

篇6: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核舟记知识点

语文核舟记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浙江嘉兴)人,著有《茅檐集》。

二、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此枚明代核舟船篷一侧,有一明显为“明”字的标志,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

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二)古今异义

1.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高可二黍许

“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4.神情与苏、黄不属

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竟然。今义:曾经。

(三)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形容词,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名词,零数)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是)

3.有: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

4.可:高可二黍许(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5.端: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

6.者:中轩敞者为舱(……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7.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

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

8.盖: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9.云: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动词,说)

(四)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五)文言句式

1.倒装句—定语后置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

(2)省略介词“于”

①佛印居(于)右,鲁直居(于)左

②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③居(于)右者椎髻仰面

④居(于)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于)其上

四、翻译课文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为:做。这里指雕刻。

以至:以及。

罔不:无不、全都。

因:顺着、就着。

象:模拟,这里指雕刻。

尝:曾经。

贻:赠。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

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以及飞禽走兽、树木山石,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的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坐船游赤壁(的情景)。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约:大约。

有奇:多一点。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可:大约。

许:上下。

轩:高。

望:对着,面对着。

糁:涂。

译文:核舟首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遮盖着。旁边开了小窗户,左右各四扇,共有八扇。打开小窗看,两边的雕花栏杆正好左右相对。关上小窗,只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峨冠:高高的帽子。

卷端:指画幅的右端。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卷末:指画幅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比:靠近。

绝类:极像。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不相类似。

诎:弯曲。

倚:靠。

历历数: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那个戴着高帽子,留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鲁直在他的左边。苏、黄两个人在共同欣赏一横幅的书画卷子。苏东坡右手拿着画幅的右端,左手轻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画幅的左端,右手指着卷子,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佛印特别像弥勒佛,敞开胸脯,露出乳房,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平放着右腿,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左膝支起来,挂着念珠的左臂就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楫:船桨。

椎髻:椎形发髻。

衡:同“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名船夫。右边的船夫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像是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夫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炉子,炉子上有一个水壶,那人眼睛正视着炉子,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夷:平。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丹:朱红色。

译文:船的顶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得像蚊子脚,一笔一画都非常清楚,颜色是黑的。还有一个篆字图章,刻的字是“初平山人”,颜色是朱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为:刻有。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曾,竟然。盈,满。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总计在这条船上,共刻有五个人,八扇窗,一张箬篷,一支桨,一个炉子,一个壶,一幅手卷,一串念珠;刻有对联、题名和篆文,共三十四个字。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五、问题归纳

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以下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

2.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

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3.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4.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5.比较本文分说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

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后写船尾,这不用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而将船背放在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写作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

六、课文主题

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湛技艺,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语文核舟记学习方法

1、注重日常积累:语文考验的是自己肚中的墨水,若是自己没有一定知识累积的话,语文成绩自然不高。所以想要提升语文成绩,平时更应该注重诗词好句的积累。

2、学会理解文章:通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明确课文的内在逻辑,把结构层级作为记忆线索,形成知识网络,更能方便记忆。

3、学会观察周围:写作是源于生活的,最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之处。所以平时要多观察生活,写作时多做细节描写,才能真正为作文进行润色,让老师能眼前一亮。

语文核舟记学习技巧

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读文章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内涵。反复看课文上的文章,将精彩之处做上标记,写上自己的感受、思考。

2、多练习写作,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

3、多注意观察: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篇7:核舟记文言文及翻译

核舟记文言文及翻译

核舟记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言文。大家也是很熟悉的吧。核舟记文言文及翻译,我们来看看。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 雕橄榄核小舟(乾隆二年)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ba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ǔ)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í),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ò)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àn)文,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计其长曾(cé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巧精妙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于鸟兽、树木山石,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东坡泛游赤壁的情形。

这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刻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颜料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船桨。船桨的`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在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制成的。啊!这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作者介绍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篇8:核舟记(八年级必修)

核舟记(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原文

古文翻译

字解一、注音

二、字词整理

句解

一、词语解释

二、特殊情况

人物简介本文作者

苏轼简介

文章理解一、整体把握

二、题目解说

三、分段

四、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五、生动传神的语言

六、文题背景

七、扩展:果核雕刻

原文

古文翻译

字解 一、注音

二、字词整理

句解

一、词语解释

二、特殊情况

人物简介 本文作者

苏轼简介

文章理解 一、整体把握

二、题目解说

三、分段

四、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五、生动传神的语言

六、文题背景

七、扩展:果核雕刻

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动地表现了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故事。舟上五人,须眉毕见,其他如箬蓬,窗,楫,壶,炉等,无不应有尽有;还有34个字,勾画了了,真可谓巧夺天工。本文就是对这件艺术品的文字说明。阅读时,要善于运用想象再造出这件艺术品的形象,并仔细品位雕刻家的艺术构思。

[编辑本段]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chǎng)者为舱,箬(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m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编辑本段]古文翻译

明朝(有一个具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叫做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人物,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这一些东西来),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来雕刻),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和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腿,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腿,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腿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个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个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编辑本段]字解

一、注音

器皿(mǐn)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许 箬(ruò)篷

石青糁(sǎn)之 髯(rán) 不属(shǔ) 诎(qū) 椎髻(jì) 天启壬(rén)戌(xū)舟尾横卧一(ji)

二、字词整理

句解

1.通假字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挑选)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3.古今异意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意: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

今意: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依:通“拣”,挑拣。

今依:简单,容易。

一、词语解释

核舟记:选自清代张潮编选得《虞初新志》,略有删节。魏学ィㄔ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也可以抒情和议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特殊精湛的技艺。奇巧人,这里指具有奇妙精巧手艺的人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径寸之木:直径一寸长的木头。为,做。这里指雕刻。器皿:碗碟杯盘一类的用具。

木:树木

罔不因势象形:罔,无、没有。因,根据、依据。这里指就着。象,模仿 ,这里指雕刻。

尝贻余核舟一:贻,赠送。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游赤壁。大苏,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宋代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人们称他和他的弟弟苏辙为“大苏”“小苏”。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浏览。苏轼曾游赤壁,写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在现在湖北省黄冈县城外。盖......云,表推测之意。泛,泛舟。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零数,还有一些。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许,上下,光景。

中轩敞者为舱:敞,宽敞、明亮。

箬篷覆之:箬篷,用竹叶做成的船篷。

雕栏相望: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清凉的秋风缓缓地吹来,江面上没有泛起波纹。徐,缓缓地。 兴,起。

石青糁之:意思是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石青,青绿色颜料。糁之,涂在刻的字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而多髯者,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有很多胡须的人。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佛印居右: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鲁直居左:鲁直,宋代诗人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苏、黄共阅一手卷: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其两膝相比者:相比,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互相靠近。比,靠近。

佛印绝类弥勒:绝,极。 类,像。弥勒,佛教菩萨之一。

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袒,裸露。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不属,不相类似。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右膝,右膝卧倒。诎,同“屈”。弯曲。

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念珠,念佛经的人手里拿的串珠。历历,清清楚楚地。

舟尾横卧一楫:楫,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舟子,船夫。

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束成椎形发髻。

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

其人视端容寂: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神色平静。端,正。

其船背稍夷: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夷,平坦。

天训壬戌:天启壬戌年,就是一六二二年。天启,明熹宗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常熟人姓王名毅字叔的。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过去文人常常用自己家乡的名胜代替自己的籍贯。叔远甫就是“字叔远”的意思。甫,古代加在男子名字后面的美称。

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

其色墨:墨,黑。

篆章:篆字图章。

其色丹:丹,朱红色。

为人五;为窗八:为,刻有。

曾不盈寸:还不满一寸。曾,尚、还。盈,满。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挑选。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已经算是够神奇的了啊。矣哉,语气调,相当于“了啊”。

二、特殊情况

1.词类活用

箬篷覆之 (箬篷,名词作动词,用箬篷。)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石青糁之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右,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2.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倒装句表强调。

3.省略句

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4.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罔:没有一个,无不。 不:不。 罔不:没有一个不就着木头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样子。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本文作者

魏学ィㄔ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属浙江省)人。著有《茅檐集》。

魏学ィㄔ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一篇出色的状物杂记,观察细致,描写具体,行文简明,层次清楚,生动地记述了核舟巧夺天工的状貌,赞美了雕刻艺人的高超技艺,很为后人推崇。

魏学ピ谄咚晔本湍茏魇,生性孝顺。曾经有一次不小心摔下桥,断了脚,也不敢大声喊痛,唯恐父母担心受怕。年少时,曾和父亲魏大中一起到帷萧寺苦读,生活清苦,效法范仲淹日夜吟诵。成年之后,以擅长写文章闻名于乡里之间,而他所做的赋更是精妙,颇受大家的欣赏。甚至云间有一个叫陈继儒的人,和他订下了忘年之交。他在三十岁那年又造《百官图》,污蔑清廉的官员,甚至再唆使同党刑科给事中傅劾汪文言、左光斗及魏大中,给这三人冠上莫需有的罪名,说他们“招权纳贿”,更说左、魏两人“丑心险,色取行违,自命为血性男子,实为匪类”。魏忠贤更矫旨责怪:“魏大中互讦未悛,不得赴新任”玩弄言官于股掌之中。

杨涟等人弹劾魏忠贤,不仅使其原形毕露,也使依附其下的干儿义孙们大为恐慌,魏了希恩邀宠,于是天启五年三、四月间,众人筹谋献策,倡兴大狱。诬陷杨涟等六君子,接受熊廷弼的贿赂,判定杨涟左光斗各坐赃二万,魏大中三千。魏大中被捕之时,乡人号送者近万人。

魏大中被捕之时,魏学テ血号呼,想随牢车北上。他不听从父亲劝阻,改换姓名、容貌,秘密地在后跟随缇骑,沿途打听父亲的起居。抵达北京后,白天藏匿在客店之中,昼伏夜出,四出求救,但父执辈之人有的拒不相见,有的则对他仰天长叹,相对而泣,无可奈何而已。魏学ニ淙灰蚕肷鲜橐约捍父,但未能如愿。

魏忠贤又矫旨下令,对六人“严刑追赃比较,五日一回奏”,于是狱卒鞭笞拷掠,棍棒交加,臀血流离,骨肉俱腐。魏大中被诬接受熊廷弼等人贿赂,亦为欲加之罪。最后竟被诬陷坐赃而死。死之时溽暑殷雷,相验领埋之旨,迟迟不下,过了六、七天才差官发尸,和杨涟、左光斗等三人尸体由牢穴中拖出,骸胀而黑,肌生蛆蚋,溃烂零落,几难以辨认,那年魏大中五十一岁。魏学チ炝烁盖椎氖体,匍匐扶衬归乡,日夜伏草啼号。魏大中虽死,但追赃的行动并未停止,因此魏学ケ幌抡憬监狱。魏学ピ诩彝ピ獯舜蟊洌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痛心疾首,因此也视死如归。果真在这同一年,魏学ヒ惨虿《死,死时才二十九岁。崇祯初,魏忠贤失势。魏学ブ弟魏学濂沥血上书,陈述父受冤狱,兄死孝之惨状。又上书弹劾阮大钺等人交通逆阉,罪大恶极。不久,魏大中被追谥为忠节,魏学ヒ脖幌纶旌表为孝子。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v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v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v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编辑本段]文章理解

一、整体把握

本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3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全文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二、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记是本人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三、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四、涉及到的说明方法

【列数字】 (通过具体数字,表现语言的准确性,更具说服力。)

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shǔ)许。

②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O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作比较】 (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①神情与苏、黄不属。

【打比方】 (打比方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举例子】 (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①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通过“贻余核舟一”的例子,来证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观点)。

五、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

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六、文题背景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七、扩展:果核雕刻

fruit pit carving

在果核上雕刻各种人物、动物和船只等,通常也指用果核雕刻成的雕塑工艺品。按材料分有桃核雕刻、橄榄核雕刻、杏核雕刻、杨梅核雕刻、核桃雕刻等,其中以桃核雕刻为主。

沿革 果核雕刻的起源尚待考证。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宣德年间,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1622)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宜兴雕刻家丘山精于胡桃核雕刻,题材大多为苏东坡游赤壁、渔家乐、百花篮、山水等。清代,果核雕刻的艺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江苏为传统产区。康熙年间,苏州金老(名不详)、嘉定封锡禄以及乾隆年间的苏州杜士元、沈君玉等都是果核雕刻名手。封锡禄的橄榄核雕刻“草桥惊梦”,屋宇、人物等在构图上安排得当,并配合疏柳藏鸦,柴门卧犬,充分表现了乡村夜景。沈君玉的橄榄核雕刻“驼背老人”,头戴棕帽,蓄胡须,衣服肩部有补缀,手持一扇,扇上刻有诗文;他用杨梅核雕刻的“猕猴”,眉目毕具,据《金玉琐碎》记载,有的艺人以桃核雕刻串连成108枚念珠,每枚念珠刻有3~6名罗汉,姿态各异,面目无一雷同。此外,嘉庆、道光年间,福建霞浦的果核雕刻名匠方建劭创作的“东坡游赤壁”,“篷窗撑辟,江柳掩映”,舟中人物、舷橹刻画细致。

近代,果核雕刻主要产于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山东潍坊桃核雕刻名匠有丁念廷、高家俊、都渭南、张大眼、陈子和等。其中丁念廷、高家俊的作品曾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银牌奖。橄榄核雕刻以广州、苏州为主。广州名匠区桂来及其弟子江泽流以人物、花舫见长。20世纪初,上海果核雕刻名匠有麦春华、殷根福等人。麦春华擅长雕刻楼阁、池沼、人物、器具、花鸟等。殷根福的橄榄核雕刻题材有十八罗汉、八仙、观音、弥陀佛以及花木兰、穆桂英等人物,后来传其子女殷荣生、殷雪芸等。殷雪芸和弟子董兰生在继承传统雕刻的基础上,创作核桃雕刻“寒山寺”、橄榄核雕刻“鉴真东渡船”等,其中“鉴真东渡船”刻有唐代名僧鉴真及弟子、船工等35人,并配以玉石、红木雕琢成海波纹的底座,更显精巧。

工艺和特色 果核雕刻的主要工具为锉、凿、钻。锉有毛锉、光锉、圆锉。凿刀有方凿、圆凿两种。果核雕刻的工序是:

①用毛锉、光锉将果核进行初步加工。

②设计构思,并在果核上画样。

③用圆锉按画样进行粗加工,做出粗糙的造型。

④用凿刀雕刻细部,并以小方凿刻画人物的眉毛、眼睛,以小圆凿刻画嘴部等。

⑤磨光,上蜡。最后打眼,串连成念珠,或配以底座,作为欣赏品。

果核雕刻的艺术特色是雕刻精细入微,形态小巧玲珑。单件陈设品配以底座,加盖玻璃罩,以供欣赏;有的缀以流苏,作为佩件或扇坠;有的将若干枚果核雕刻串连成念珠。

核舟记(八年级必修)

核舟记教案

核舟记课件

核舟记练习题

《核舟记》.设计.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优秀教案

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学反思

模仿核舟记八年级上册五单元作文

核舟记的原文以及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八年级文言文《核舟记》知识点复习,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