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时间:2024-03-06 03:33:58 作者:tank01 综合材料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导语】“tank0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一、政治体制改革与日本经济崛起

众所周知,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性质的主要体现。近代日本国家第一部宪法,是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其核心是“天皇主权论”。该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纵览统治权”,把天皇的权力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有两个好处,其一,谁控制了天皇,谁就可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部控制了天皇,把日本带到了万劫不复的法西斯深渊当中;其二,东窗事发之时,不用付任何责任,因为天皇是战时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最终决策者,同时天皇受到宪法的保护,因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义上的罪魁天皇没有判处绞刑,那么为天皇尽忠的日本军人,更不会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有何不妥,因为他们是为天皇而战。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首先对天皇权力做了明确规定。宣布:天皇拥有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格,天皇已经不是一个神的概念,而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现代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同时名义上保留了天皇制,这使广大国民不至于失去长久以来的习惯和精神寄托,使人们在经济生产中有自由民主的精神又有精神上的皈依,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在宪法序言中庄严宣告:“日本国民……决心消除因政府行为再次发生战争的惨祸”。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中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以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是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新宪法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可见,战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实现经济腾飞,首先得益于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二、美国扶植——日本经济崛起的有利条件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再次成为威胁的可能性,彻底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远东的冷战基地,美国当局强烈感到有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必要,因此他们在1948年以后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关心起来了。

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从1948年起,美国对日本先后提出了“日本经济安定九原则”,“道奇路线”、“肖普税制改革建议”,同时,根据“娄甘方案”进行了日本的贸易改革,扩大了商品进口,实行“饥饿输出”和“单一汇率制”。这些彻底的改革是强制进行的,对根除日本战后通货膨胀非常有效,并且使得广大国民从经济统治下解放出来。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占领军——盟军总部拥有的对日本国民的绝对权威为背景,日本政府是很难办到的。

为了重建日本产业,美国又给日本以经济上的援助,不仅援助额每年增加,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以只限于永湛领取救济拨款进口的粮食、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到包括了用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进口的工业原料和燃料,从而使日本许多产业解决了原来原料,燃料不足的局面,使生产和出口有了迅速增长的可能性。

特别是1950年朝鲜战争,由于美国当局进一步通过“经援”和“特许订货”大力扶持日本,从而使日本渡过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在经济上出现了一片意想不到的繁荣景象。基础薄弱的日本经济从此走向了完全稳定,一举实现了经济复兴。可以说,朝鲜战争中的美国大量“特需订货”是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一针强心剂。

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7万平地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她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这使得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还有,日本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喷发的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喷发所造成的灾害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还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至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百年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奋斗。

日本这个群岛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敏感的心理特征与强烈的生存和忧患意识外,就是民族性格的细腻。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处处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做事认真。日本学者圆了源指出“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身意于微小,出色完成任务的训了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一面。今日的日本电子工业技术的成功,也许就是科学与日本人的传统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吧。”同样的,“从喝茶、吃面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把日本推向世界。

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勤俭持家,日本人的储蓄率世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这种高储蓄率除了日本人防备灾害、经济困难外,还与崇尚节俭有关。民间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储蓄。家庭储蓄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流入企业,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对于改善战后初期日本资金匮乏的情况是极其有利的,对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人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形成了日本人“显微镜式”的思维方式和对外部食物细微的观察力。这使得日本人不好高骛远,从小事坐骑,踏踏实实,重视实际利益。例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在《人民日报》上发现,北京街头公共汽车上瓦斯大气包消失了,过了不久,又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王进喜肩扛钻机行进在大雪中的照片。从这些信息中,日本人推断出中国一定在东北高寒地带找到了大油气田,于是他们很快设计出在上述气候条件下开发油田的设备和技术,当中国对外招标时,一举中标。

日本的文化

语言

日本宪法并未规定法定语言,所以日语并非官方语言。

但是实际上日语是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实际上的官方语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国人都通日语,现行的公用语言称为标准语(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语(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户山手地区(今东京中心一带)的中流阶层方言为基础。在17世纪前,京都作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当地的语言曾经是日本的标准语言。但是自从德川幕府统治日本后,江户(即今天的东京)的语言便成为日本的标准语。

民风

称呼:称呼日本人时,可称之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后加上一个“君”字,将其尊称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况下,称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日本人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来表示的,其来自于唐朝文化。站着的时候,双脚合拢、直立,弯腰低头。从一般性行礼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据礼节轻重程度的不同,低头的角度是各种各样的。在铺着“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间里,必须要坐着行礼。

文化活动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茶道也作茶汤(品茗会),自古以来就作为一种美感仪式受到上流阶层的无比喜爱。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会礼仪。日本的茶道最早是由中国唐朝贞观年间传到日本的。日本人民称“中国是日本茶道的故乡。现代,茶道被用作训练集中精神,或者用于培养礼仪举止,为一般民众所广泛地接受。日本国内有许多传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不少宾馆也设有茶室,可以轻松地欣赏到茶道的表演。

花道作为一种在茶室内再现野外盛开的鲜花的技法而诞生。因展示的规则和方法的有所不同,花道可分成20多种流派,日本国内也有许多传授花道各流派技法的学校。另外,在宾馆、百货商店等各种场所,可以欣赏到装饰优美的插花艺术。忌讳荷花,认为荷花是丧花。忌用山茶花,菊花是皇室家族的标志。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17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毛笔抄录经书。

相扑来源于日本神道的宗教仪式,起源于中国。在奈良和平安时期,相扑是一种宫廷观赏运动,而到了镰仓战国时期,相扑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18世纪兴起了职业相扑运动,它与相扑比赛极为相似。神道仪式强调相扑运动,比赛前的跺脚仪式(四顾)的目的是将场地中的恶鬼趋走,同时还起到放松肌肉的作用。场地上还要撒盐以达到净化的目的。相扑手一旦达到了横纲,几乎就可以说是站在了日本相扑界的顶点,将拥有终身至高无上的荣耀。

和服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的称呼。它在日本也称“着物”。和服是仿照中国隋唐服式和吴服改制的,所以在日本被称为“吴服”和“唐衣”,和服是西方人对吴服的称谓,日本人已经接受了这个称谓,但是很多卖和服的商店,还是写着“吴服”。公元八至九世纪,日本一度盛行过“唐风”服装。以后虽有改变形成日本独特的风格,但仍含有中国汉服的很多特色。妇女和服的款式和花色的差别是区别年龄和结婚与否的标志。

柔道在全世界有广泛声誉。柔道的基本原理不是攻击、而是一种利用对方的力量的护身之术,柔道家的级别用腰带的颜色(初级:白、高级:黑)来表示。柔道是中国拳术的发展,源出少林之门。明末,中国的一位武林高手陈元赞将中国的传统武术传到扶桑(今日本),成为现代风行世界的柔道之先河。

剑道是指从武士重要武艺剑术中派生而出的日本击剑运动。比赛者按照严格的规则,身着专用防护具,用一把竹刀互刺对方的头、躯体以及手指尖。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的。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合气道是日本一种以巧制胜的武术,是一种根源于日本大东流合气柔术的近代武术。

篇2:近代美国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①美国独立战争从1775年到1783年,打破了英国殖民者的统治成

为联邦制的独立王国。它没有经过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直接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美国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走向富强,其中最大的原因取决于一战和二战,这两次浩劫均没有涉及美国本土,而美国也在此出售军火,获得暴利。所以美国一直走买卖军火的道路发家。从之后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到印度与巴基斯坦,都是他们的军火天地,再到非洲的血钻石,台湾军售,等等等等,充分证明美国一直走的并且还会不停走下去的策略。

②.启蒙思想传播,民主意识增强。

篇3:近代美国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1.三权分立,互相监督制度(权力受到监督,压止了腐化)。

2.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法治,尊重人权、保障福利制度。

3.尊重知识、尊重劳动,保护知识产权制度 。

4.打击垄断、瓦解寡头企业,保障竞争制度。

5.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制度。

6.重视国防军事科技、提升国防军事科技、重视教育培训制度。

7.压制倾销、压制短期行为、保证企业利润空间,保障企业正常发展。

8.提升生产自动化、减少对人员的依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注重重工业、军事工业和农牧业生产。

9.吸引吸纳外资,建立金融储备制度,活跃金融市场,充实国内经济。

10.压制泡沫,稳定经济,迅速调整经济策略,用长期眼光调控市场。

11.长期策略性压制、瓦解、分化竞争对手,减少危害,占据或严密监控能源产地。

12.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实行多产业、多元化自由经济。

篇4:近代美国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

1.首先从工业革命开始说起,美国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40年代开始在欧洲进行),却搭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19世纪60年代开始),到了19世界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已经居世界首位了。第三次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开始)爆发于美国,从此,美国一直处于科技的前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爆发的冷战,为美国制造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全球市场,财富源源不断从欧洲流入美国,使其成为全球新的财富和权力中心。二战结束时,美国的GDP已是英国的10倍,其黄金储备为200亿美元,几乎占世界总量(约330亿美元)的三分之二。所以1945年美国实力之强,只能用“非同一般”来形容,堪称史无前例。

2.政治方面: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建国开始就是三权分立,是最完全、最彻底的资本主义政体。林肯总统在位时,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19世纪60年代),代表北方的工业资本主义打败了南方的农奴庄园制,全国真正实现了政治统一、市场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3.经济体制:美国早期完全奉行自由资本主主义,资源全部是市场调控,经济发展较快,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崩溃,大萧条,美国吸取教训,加强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健全了经济体制(罗斯福新政)。

篇5:浅谈近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浅谈近代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一、政治体制改革与日本经济崛起

众所周知,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性质的主要体现。近代日本国家第一部宪法,是1889年制定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其核心是“天皇主权论”。该宪法规定,“日本帝国是由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天皇是国家元首,纵览统治权”,把天皇的权力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有两个好处,其一,谁控制了天皇,谁就可以做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军部控制了天皇,把日本带到了万劫不复的法西斯深渊当中;其二,东窗事发之时,不用付任何责任,因为天皇是战时国家的最高军事统帅,是国家最高领导人和最终决策者,同时天皇受到宪法的保护,因此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名义上的罪魁天皇没有判处绞刑,那么为天皇尽忠的日本军人,更不会认为自己所作所为有何不妥,因为他们是为天皇而战。

战后在美国监督下,日本经历了非军事化、民主化改革。1946年颁布新宪法——《日本国宪法》首先对天皇权力做了明确规定。宣布:天皇拥有了和普通人一样的人格,天皇已经不是一个神的概念,而是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现代日本的社会生活中。同时名义上保留了天皇制,这使广大国民不至于失去长久以来的习惯和精神寄托,使人们在经济生产中有自由民主的精神又有精神上的皈依,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同时在宪法序言中庄严宣告:“日本国民……决心消除因政府行为再次发生战争的惨祸”。宪法第九条规定:“日本国民中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以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新宪法改变了日本政体,是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天皇由站前至高无上的国家主宰跌落为“日本国的象征”,以天皇专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转变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新宪法是一部反封建、反军国主义、反战争的和平宪法,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用法律形式肯定下来,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可见,战后日本重返国际社会,实现经济腾飞,首先得益于成功的政治体制改革,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美国扶植——日本经济崛起的有利条件

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主要目的,是彻底消除日本再次成为威胁的可能性,彻底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了巩固和加强美国在远东的冷战基地,美国当局强烈感到有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必要,因此他们在1948年以后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关心起来了。

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从1948年起,美国对日本先后提出了“日本经济安定九原则”,“道奇路线”、“肖普税制改革建议”,同时,根据“娄甘方案”进行了日本的贸易改革,扩大了商品进口,实行“饥饿输出”和“单一汇率制”。这些彻底的改革是强制进行的,对根除日本战后通货膨胀非常有效,并且使得广大国民从经济统治下解放出来。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果没有占领军——盟军总部拥有的对日本国民的绝对权威为背景,日本政府是很难办到的。

为了重建日本产业,美国又给日本以经济上的援助,不仅援助额每年增加,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以只限于永湛领取救济拨款进口的粮食、药品等生活必需品,到包括了用占领区经济复兴基金进口的工业原料和燃料,从而使日本许多产业解决了原来原料,燃料不足的局面,使生产和出口有了迅速增长的可能性。

特别是1950年朝鲜战争,由于美国当局进一步通过“经援”和“特许订货”大力扶持日本,从而使日本渡过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在经济上出现了一片意想不到的繁荣景象。基础薄弱的日本经济从此走向了完全稳定,一举实现了经济复兴。可以说,朝鲜战争中的美国大量“特需订货”是促进日本经济复兴的一针强心剂。

三、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

作为列岛国家的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屿及周围3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不过37.7万平地方千米,与周边的中国、俄罗斯相比,她只能算是一个“侏儒”。而且,日本坐落在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上,这使得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还有,日本境内有100多处随时可喷发的活火山,这些火山一旦喷发所造成的灾害是毁灭性的。除此之外,日本还要受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这样的地理环境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压力,使日本人总感到生存的困难,造就了日本人敏感的心理特征还强烈的忧患意识、生存意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敏感和谨慎的态度,随时把自己至于紧迫的环境中,辛勤劳动,把消极的抑制作用转化为促进作用,把忧患意识百年为民族凝聚力,同舟共济,团结奋斗。

日本这个群岛国家,在这样的环境中,除了敏感的心理特征与强烈的生存和忧患意识外,就是民族性格的细腻。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精打细算,讲求实效,处处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做事认真。日本学者圆了源指出“日本人不擅长慢悠悠地制定长期规划或耗费几代人来完成规模宏大的工程,但在寄身意于微小,出色完成任务的训了方面有出类拔萃的一面。今日的日本电子工业技术的成功,也许就是科学与日本人的传统美感相结合的产物吧。”同样的,“从喝茶、吃面条简单的生活小事,到制造成电路、机器人、汽车、摄像机这些复杂精密的产品,日本人都是以一种近乎宗教虔诚,一种追求艺术完美的认真态度对待的”。这种虔诚的认真态度,创造出了风靡世界的高质量产品,把日本推向世界。

日本的“小”,使得日本人在经济上勤俭持家,日本人的储蓄率世之高是世界上少有的。这种高储蓄率除了日本人防备灾害、经济困难外,还与崇尚节俭有关。民间投资的主要来源是家庭储蓄。家庭储蓄通过各种金融机构流入企业,成为企业扩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这对于改善战后初期日本资金匮乏的情况是极其有利的,对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人岛国细民的文化心理形成了日本人“显微镜式”的思维方式和对外部食物细微的观察力。这使得日本人不好高骛远,从小事坐骑,踏踏实实,重视实际利益。例如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在《人民日报》上发现,北京街头公共汽车上瓦斯大气包消失了,过了不久,又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王进喜肩扛钻机行进在大雪中的照片。从这些信息中,日本人推断出中国一定在东北高寒地带找到了大油气田,于是他们很快设计出在上述气候条件下开发油田的设备和技术,当中国对外招标时,一举中标。

日本经济衰落的原因

做企业的游戏规则变了,擅长管理、精于工艺的日本人不能适应战略时代的新规则。美国一位战略专家在评价日本企业时曾说,日本企业除了索尼等少数企业,绝大多数企业根本没有战略观念。

日本在九十年代的全球产业链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随着八十年代的高速成长,日本企业的经营成本急剧上升,要保持产品的价格优势,惟有把成熟的、附加值急剧下降的产业转移到低成本区去。事实上,曾经是日本最有竞争力的家电制造业,现在基本上都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日本消费者在本国买的索尼、东芝、三菱牌彩电、冰箱,都是外国制造返销日本的。传统、成熟的产业转出去了,但又没有实现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升级,没有解决下一步做什么的问题。于是日本经济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直接的结果是,日本的失业率持续高企,社会民生问题成了经济复苏的障碍。在国民对未来没有良好预期的前提下,内需是启动不了的。这就是日本政府在持续十年的衰退中,尽管采取“零利率”、政府公共投资达万亿美元等“积极财政政策”,仍然不能激活经济的战略原因。日本政府在战略上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或者说正在做的,根本就是无用功,在战略上不是正解。

日本技术实力确实很强大,但是不管在哪个领域都很难做到顶尖,几乎都处于第二集团之中。与掌握大部分利润的第一集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还在被越拉越大。日本的产品虽说是自己定位在高端,实际上却处在中端位置,高不成低不就,绝大部分利润被顶端的第一集团带走了。而落后的第三集团渐渐崛起,挤压日本本来就不多的利润空间,比如最典型的比如韩国的三星,台湾的台积电,大陆的华为等等一众企业的崛起让日本各大企业举步维艰,利润下滑肯定在所难免。

日本无法完成向更高端产业的转型,经济就很难有所起色,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欧洲的工业底蕴和美国的技术实力是日本根本无法达到的,所以日本的经济能保持自然的增长就不错了,像60,70年代跨越式的成长是不可能再出现的。

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

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其一,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与其经济基数增大的关系

随着经济存量、基数的增大,增长速度会相应下降,这可说是个必然规律。但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停滞的首要原因并非是“基数增大”所致。这只要将持续10年低迷的日本经济与持续10年扩张的美国经济作一对比,即可一目了然:美国经济基数比日本大得多,但在90年代后半期却能达到4%—5%增长率。日本经济本身在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膨胀期也曾达到接近5%的增长率,当时其“经济基数”也已很大,由此可见,尽管随着一国经济基数的增大,不可能总是维持“高速增长”,但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与经济基数增大的关系不大,主要是改革不力与泡沫经济破灭所致。

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其二,90年代日本经济低增长与欧洲一些国家经济低增长有着不同的内涵

90年代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为1.1%,尽管低于同期欧洲各国经济的增长率,但两者相差得并不多。

但日欧经济增长率存在着不宜简单类比的情况。这是因为日本1.1%的年均增长率是在一再“注射强心针”的情况下才取得的,如果日本政府不是累计10次动用财政手段刺激景气,而且“景气对策”总规模高达136万亿日元,接近日本GDP的1/3,那么,就连这1.1%的增长率也拿不到。

而且,正是由于日本政府一再动用财政手段来刺激经济景气等原因,致使日本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接近10%,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债务余额达666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大约140%。与之相比,欧洲各国的财政收支状况却在趋于改善,90年代后半期以来欧盟12国财政赤字总和占GDP的比例从5%左右下降到1%多一点,除个别国家外,欧盟国家的政府债务余额对GDP之比下降到60%以下。日本经济在二战后几十年堪称西方经济中“一枝独秀”,而当今日本财政在西方经济中堪称“一枝独朽”。显然,90年代日本以财政状况不断恶化为代价才取得的1.1%增长率,与欧洲一些国家在财政状况不断改善的背景下取得的将近2%的增长率不宜作简单类比。

不容置疑,90年代日本经济不仅显著地退步了,而且是遭到了很大失败。这种失败不仅是日本一国的问题,更值得世界各国深思。这是因为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曾经为不少亚洲国家所仿效;一个被誉为创造了“战后奇迹”、“名列世界第一”的国家,如今它的政府竟然背了估计再花10年时间也还不清的巨额债务,它的银行为处理棘手的不良债权居然也已花了近10年时间,而且今后几年中仍无望清偿。而当日本正在把堪称世界上最成熟的市场经济———美国经济作为“全球标准”那样来仿效时,美国的一家有代表性的金融公司———安达信公司竟然也在“安然门”事件中爆出丑闻,其“诚信”之差令世界震惊!这意味着陷入失败的日本至今没有找到挽回败局的正确处方。

日本经济停滞的原因:其三,日本经济实力依然强大,不过经济形势长期低迷也会侵蚀其实力和地位

为了全面估价日本经济,需要既看到当前日本经济形势严峻,又看到日本经济实力依然强大。比如,从经济的“流量”、动态(如GDP增长率)看,日本经济面临的问题确实严重;而从经济的“存量”、规模看,日本经济实力犹存。据最近统计,2000年日本的GDP为4.8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GDP(1.1万亿美元)的约4.4倍;日本的人均GDP为3.8万美元,相当于中国的人均GDP(855美元)的44.4倍;日本外汇储备为3546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的约2.1倍;日本的个人金融资产为11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个人金融资产(1.5万亿美元)的约7.3倍。可见,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虽大大超过日本,但中日经济对比关系只能说是“上升中的发展中国家与停滞中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

但是,经济形势与实力是互相关连的,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必将使日本经济实力不断受到侵蚀。比如,预计2001、2002年度日本经济将可能出现连续两年负增长,尽管负增长幅度估计只有0—1%,不至于在短期内导致日本GDP急剧减少,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经济可说是“不进则退”,相对于其他国家经济正增长而言,日本GDP相对减少的幅度就不只是一两个百分点,而是几个百分点。

再加上日元汇率下降的因素,问题就更不简单。因为经济实力的国际比较一般以美元作为换算基准。GDP即使出现负增长,一年也不过减少个把百分点;而汇率却可能在一年之间改变很多,比如今年初日元对美元汇率比一年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因此,如果GDP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又与日元汇率大幅下降这种因素相叠加,那么,日本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经济实力的基础在于企业。经济全球化时代是企业选择国家的时代。在日本经济形势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日本制造企业由于在国内难以生存而向国外转移生产据点,另一方面是日本自身难以吸引外国高科技制造企业的直接投资。长此下去,至今仍堪称世界一流的日本制造技术实力也会受到侵蚀,因为正是企业才是技术实力的主要载体。

经济实力的核心是人。而“人”的因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这两方面。从劳动力质量看,二战后日本确拥有勤劳的国民和高素质的劳动力,但鉴于日本教育存在着亟待改革而未能改革的种种问题,日本国民的勤劳精神能否不打折扣地代代相承日益成为疑问。从劳动力数量看,随着日本人口结构少子高龄化的进展(这或许可称为日本“最大、最深刻的结构问题”),日本的劳动力人口正趋于下降,预计1995—2025年劳动力投入量年均减少0.6%。最近,日本厚生劳动省根据统计认为,日本的“人口高峰年”(即人口从微增转为减少之年)将从原来推算的2007年提前到2004—2005年。鉴于日本社会的封闭性,围绕接受移民问题难以形成共识,估计日本在今后相当长时期不会采取通过大量接受移民的办法来解决劳动力人口减少问题。而正是考虑到作为经济增长三要素(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之一的劳动力的负增长,日本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对日本经济的长期预测数字大致在1%与2%之间。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

日本留学条件介绍

关于日本动漫介绍作文

日本文理大学介绍

面试没回音的三大原因

日本公立大学的三大显著优势

留学日本购物常用日语介绍

日本留学申请流程介绍

日本留学存款证明介绍

近代诗歌经典

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近代日本崛起的三大原因介绍,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